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政治]

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两宋:“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

元明清:元--一省制(中书),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

[经济]

秦汉:

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

2.井田制;

3.青瓷的出现

4.耧车(播种工具)

5.水利

鼓风冶铁工具

魏晋南北朝:

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

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

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

5.经济中心南移;

6.钢铁冶炼的冶炼;

7. 白瓷的出现;

8.政策:重农抑商

9.翻车(灌溉工具)

隋唐:

1曲辕犁(传统犁耕基本定型);2.唐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4.通、丝绸之路;5.柜坊(最早银行雏形)、飞钱

两宋:

1.南宋时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

2棉织业出现;

3青花瓷、“瓷都”景德镇;

4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

5集镇、夜市兴盛

元明清:

1元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2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3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

4白银为主要货币;

5闭关锁国;

6资本主义萌芽(标志)

[对外]

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

魏晋南北朝发展

隋唐对外交往活跃。

两宋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

元明清闭关锁国

工业革命之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

之前:

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特征: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

工业革命时期:

1.政治环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基础:圈地运动为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解放了劳动力

工业革命结束时:

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二战之前,之后的政治经济特征

美国二战前政治经济特征:

罗斯福实行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复苏。政治稳定。

经济(1945——1991)总述:1945年到50年代初为恢复时期,50年代初到1973年“黄金时代”。1974年到1982年是经济“滞胀”时期。90年代初至今,温和衰退和缓慢回升时期。

政治:推行社会福利缓和矛盾,但面临新问题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

1.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

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

3.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

4.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

欧洲的经济政治:

经济:1967年,欧共体成立,逐步实现了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政治:199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洲向着政治联盟方向发展。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年表

时间

政治经济

朝代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

时期

禅让制

公元前

2070

王位世袭制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公元前

1046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

公元前

770年

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并已经能治造钢剑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

221年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初汉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赵过推广耦犁出现代田法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北魏

九品中正制

实行均田制

南北朝使用灌钢法

隋唐(581——907年)

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出现曲辕犁创制了筒车隋炀帝科举制

唐朝中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势形成

五代、辽、夏、元、宋、金(907—1368)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推广了稻麦复种制出现高转

筒车出现五大名窑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

明清前期(1368—1840)

明朝

明朝中后期1376

1380

明太

祖时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

立三司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

州市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内阁出现

清雍正帝时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发展到顶峰

徽商晋商两大商帮出现,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的滋长

淸后期(1840-1942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19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成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45年《双十协定》签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50:中央制定《婚姻法》,行婚姻自

由和一夫一妻制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6 八大制定正确路线,三大改造完

1980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建立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

法》颁布体制改革

1985 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

1990:中央决定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 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解析:选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解析:选D。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 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时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 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 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课时达标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 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2.(郑州质检)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解析:选D 通过“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门阀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3.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解析:选B 秦朝以法为教,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受到统治者、国家政治团体实力对比、统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故B项正确,C项错误;儒家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2020届二轮: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专题卷)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 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2)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 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 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5)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6)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4.(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6)“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5.(2019福建三明二模,26)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6.(2019安徽合肥三模,2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7.(2019广东江门一模,25)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8.(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2019山东青岛一模,26)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以为常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 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选A。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 解析:选A。根据“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等可知,政府对受田者的限制逐渐增加,这反映了受土地有限和人口增多的影响,隋唐政府进一步发展了均田制的内容,A项正确;均田制授田标准由北朝到隋唐的变化,不能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B项错误;“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自耕农经济的恢复,D项错误。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4.(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模块一第三单元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

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 一、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4.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 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4.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 、敷藻、裁对、隶事。 18. 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__________`。 22. 吴歌产生于以____________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2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答案 B 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 [图证历史] 曲辕犁

[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土地兼并的缓解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C.自耕农队伍壮大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的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但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