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主要内容:

(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和感知空间等。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4、简述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经一步加强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都市区: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有比较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有较多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f.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

3、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市政府管辖的范围。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指城镇坐落于地表的实体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的城市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4、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P22

5、统计口径?P30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

位置: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城市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2、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里,城市里充满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现象,存在着城乡对立,但是城市最初产生并不是由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需要。城市,并不意味着就是剥削和压迫,并不会随着私有制的废除而消亡。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没有导致城市的毁灭,而是使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于“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一说,归根到底,防卫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结果。

3、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答:(1)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2)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20世纪20年代初是44°30′,在50年代初是36°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在北半球的这些大城市向北不超过北纬60°,其中137在北纬25°以北。南、北纬25°之间的低纬度地区一共只有5个。

(3)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大城市主要分布区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在中低纬度地带有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而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4)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4、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小位置是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候还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根据城市和它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城市位于对外联系方向一端。是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一般而言,中心位置更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则更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的作用时,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两者的优势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一副的双中心局面。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a)运河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会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河口

(b)城市与铁路的关系

枢纽位置、通过位置、端点位置

5、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形成动因: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

2、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3、特点: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鲜明的等级性;

4、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

1、形成动因: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2、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实体转运、商业性转运、政治性转运;

3、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4、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5、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1、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

2、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3、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4、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名词解释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

2、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包含城乡-城市之间的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弗里德曼的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划分: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4、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物质性转变与非物质性转变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5、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出现了固定交换商品的场所——市集;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出现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成长的一般前提

原因: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6、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伯格提出“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移民的推力主要来自与那些促成人口外迁的政治、经济、社会与自然因素。

原因:战争、宗教与种族歧视、政治迫害,其处境一般是非常悲惨的。

移民的拉力则主要来源与某些地区所拥有的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与工作条件的因素。

拉力因素也是由多种政治、经济、社会与自然因素造成的。

农村推力城市拉力

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

7、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中的趋势和过程。

离心型城市化(扩散型城市化):工矿等大型企业及特殊设施由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趋势和过程。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同属离心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城市扩展方式。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乡村景观逐步转为城市景观的过程。)

职能型城市化(间接城市化):现代城市功能在乡村景观空间地域发挥效用的过程。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同步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消极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进而产生劳动力需求,最终引起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乡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非农生产活动,使职业构成发生改变,进而推动小城镇发展和居住空间改变的过程。

8、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1、主要(单一)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人口比例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土地利用指标——测度的方法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2、复合指标法:城市指数,城市度

9、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概念要点: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地域职能变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产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

概念要点: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中心市区人口减少。

再城市化---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10、简述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P76-p77

1、国家或区域空间构成

(1)由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组成;(2)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3)非都市区指传统的农村地区;(4)都市区可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一般城市体系 2、模型要点

五个时期六个阶段(p77图4-4)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名词解释:

乡村城市化——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2、简述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产生及其早期城市的发展;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3、工业社会城市化有何特征?

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

3)随资本扩张,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建立,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

4、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5、简述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名词解释: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部分概念:(B)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非基本活动部分:(N)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概念: B/ N比率又叫基本/ 非基本比率,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B)和非基本部分(N)的比例关系。

基本部门: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

非基本部门: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通过区分城市中劳动雇佣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来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

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是城市的总纲,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职能的强度: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

2、划分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

(一)普查法。(二)残差法。(三)区位商法。(四)正常城市法。(五)最小需要量法

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

区别: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4、完整城市职能概念三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①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务的作用。

②职能强度,取决于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若专业化程度很高,则该部门产品或服务输出的比重也高,职能强度则高。

③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市对外服务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大,影响很广。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名词解释: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城市首位度:以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

城市首位比:P1 /P,区域内最大城市占区域城镇人口的比重(R),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按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S4、S11应该为1, S2为2;首位度S2 >2 , S4、S11 >1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 <4为中度首位分布, S2 >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 Rank-Size Rule ):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叫位序—规模法则。

2、对城市体系做位序-规模分析时,回归方程y=a+bx中a、b有何意义?解释b值变化时,规模分布的变化情况。

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b值的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

|b|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达,首位度较高;

|b|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达。

|b|值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

|b|值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3、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过渡类型。

4、绘制城市规模与费用——效益曲线图。试述巴顿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城市规模的说明。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最高时的规模,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摸。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要增加。

P3—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

5、描述各省、自治区特点的三个指标。P178

第八章

1、名词解释

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节点:在一定区域内,城市通过各种网络不断的吸引着周边的各种要素,并且是各种网络的聚焦点,这样的城市称为结节点(城市)。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的区域称为结节区域。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零售引力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用以解释根据城市规模建立的商品零售区。

边际等级货物:A级中心地提供自第n级以下的所有货物,但随货物级别的逐渐降低,其门槛范围相应也逐渐缩小,以致在A级中心地市场区以外有可能留下对某货物未充分满足的需求空间,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的货物提供点的出现。导致一系列新的较低级的B级中心地出现的第n-i级货物,即为边际等级货物。B 级中心地与A级中心地一样,除提供n-i级货物外,还提供n-(i+1)级直至第1级的货物。照此类推,如果n-j级是另一项边际等级货物,它将由第三级中心地C提供,C级中心地还将提供第n-j级以下的所有货物。

周期市场:美国著名城市历史地理学家斯金纳(G.W.Skinner)对中国四川成都平原的周期市场的研究最为著名。

生长极理论: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生产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动型工业应该是产品增长率特别高,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特别密切,产品有全国性或世界性市场,产品增殖效果好,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弹性高,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

2、相互作用的分类:对流、传导和辐射

3、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1)互补性:即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

(2)中介机会:即两地间的互补性受到第三地的影响,产生了中介机会

(3)可运输性:即城市的相互作用必需建立在两城市间存在物质、信息流动的通道

4、康弗斯“断裂点”公式:

式中,dA=DAB/(1+√PB/PA);即可求出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和B两个城市间的距离;PB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PA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

5、相互作用模式

引力模式、潜力模式

6、空间扩散

1.类型:

①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②等级扩散:有些现象在城市中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③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

7、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

?创新的源生地

?选定扩散中心

?制定周详的扩散战略

8、中心地理论

1).基本概念:

中心职能和中心地: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把城镇看作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它们在职能、规模和分布上的规律性。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此也被称为中心职能。不单城镇具有中心职能,一个村庄也存在中心职能,于是克氏引入了一个中型概念来代表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企业单位和职能单位:中心地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执行的。如果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服务,就叫一个职能单元。

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商阈值。

2).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1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2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分供应等方面;

3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4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

5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消费者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提供服务的经营者会寻找最佳位置,取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3).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的形成:

1基于长时期周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的。

2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4).理论模型:

1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3)

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4)

3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7)

5).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对中心地理论,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地的层次结构、功能专业化分工和空间结构上,而不是照搬K值系统和划出各种六边形来。

9、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比较:首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两人的学说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后者假设的因素更多一些),因而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但是,最后形成的中心地模式不同。其原因在于:克里斯塔勒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上至下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廖什则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须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下至上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

其次,两个学说还存在其他诸多差异。如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式中,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按三种K值分别组成一个等级分明的体系,同一级的所有中心地不仅提供同样数量的中心地职能,而且其职能的类型也是相同的,因此克里斯塔勒的体系是非常严格的。在廖什的景观中,同级中心地提供同样数量的职能,但不必是同种类型的职能。而且货物的等级与提供货物的中心地等级之间也并不要求严格一致,较高级的中心地不必提供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低级中心地也可提供某些较高级的职能。因此,廖什的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且暗示了中心地的规模分布很可能是连续的而不是等级分明的。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简述城镇体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概念: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开放性、高度的不稳定性、随机性

3、“五线”管制。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的主题,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1、名词解释:

城市土地: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城市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和城址。

相对位置:是指某城市相对于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城址:(小位置)城市所在的地点。其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城址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

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是指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2、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性?

(1)、自然特征: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征: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②区位的效益型;③边际效益递减性

④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⑤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3)、法律特征

3、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

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名词解释: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度---衡量均质性的相对程度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线性易达性: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因而他于 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图10-10)。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在此区的用地称中心商务用地,其中包括零售和服务业,不包括批发业(除少数外)、工业、学校等。

CBD: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是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是城市经济的中枢。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城市开发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的开发区。

城中村——是位于城市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是城市边缘区,乃至城市内部,普遍存在的农村自然居住聚落现象。是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基本界定

2、绘示意图说明伯吉斯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模式。P275

3、城市中心商务区(CBD)鉴定有那些方法?试说明界定CBD的三个指数CBHI、CBII、CBI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 =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

戴维斯(Davies)对CBD的界定,CBHI>4,CBII>80%——“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

4、CBD的内部结构

三大功能圈:零售业内圈、零售业外圈、办公室务圈。

5、CBD的演变

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工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①商业和办公混合②CBD和商业中心分化③CBD和商业中心相脱离④CBD网络和多中心的形成。

6、开发区的类型

世界: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

7、解释“城中村”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改造对策。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改造模式(1)、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2)、整体搬迁改造模式(3)、周转地块改造模式(4)、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1、名词解释

1.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城市中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聚集。

2.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社会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4.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去为主。

5.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行为地理学感兴趣的是行为环境和感应环境。

6.感应: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

7. 环境: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环境可分成四部分,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人类活动的部分)、绝对客观环境。

8. 行为:一般是人们对环境作出行动上的反应。包括态度、动机、信念和期望。人们在空间的活动称为空间行为,如移居、购物、上下班和社交等。空间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受抑于多种因子。

2、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类型:①多层次商业中心;②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③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

3.研究感应空间的三层次方法—居民构想图由以下五要素构成:

三个层次:(1)结构性的;(2)评估性的;(3)个人感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五项要素:①路径②界线或边沿③区或区域④枢纽或节点⑤标志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灰区:某些城市的某些区,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这些住宅虽说不上现代化,但可以使用,在没有拆除和建筑新房之前,稍加修缮就可以达到目前的居住标准。这类建筑集中的地区称为“灰区”。贫民窟:贫民窟多为政府批准的贫民区,这里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缺乏或根本没有社会服务。贫民窟一般位于大城市中心区附近。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可能出现在城市的任何角落。

棚户区:是未经政府批准、居民私自建造的住房,通常位于城市边缘而非市中心。这里的建房材料多样化,房屋质量极差,没有起码的卫生设备,整个地区缺乏上、下水等基础服务设施。

不充分就业:。当劳动者具有的技术在市场中不属于需求之列,或缺乏技术时,劳动者被迫从事不适合他的技术或潜力的工作,如博士开出租车。这部分人成为不充分就业者。

注:(亲们,该资料仅供参考,有部分题答案需自己总结,最好对照教材复习,资料中有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请校对核查,有遗漏的地方,请自己补充,若有打错的地方,请发挥想象更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11.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12.生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 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 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教材69页图2.10) 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答:(1)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 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 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 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 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 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 地域范围。(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6、影响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生产力水平决定城市的发展水平——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在许多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2)自然条件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4、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5、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18、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19、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市场空间等 (4)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PS、RS、GIS 主要任务:P2 第二章 名词解释 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镇:镇和城市的总称。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⑵城镇人口聚集规模大; ⑶城镇比乡村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⑷城镇有便利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物质构成上不同乡村; ⑸职能上有别于乡村。 城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三、四、五章 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推拉因模式: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成为城市化“拉因”;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成为城市化的“推因”。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市带县体制: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一级政权来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县级市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政府管理一体化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重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复习纲要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绪论部分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的概念。 3 如何划分城市地域? 4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5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6 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部分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2 )逆城市化( 3 )假性城市化( 4 )过量城市化( 5 )隐性城市化( 6 )再城市化( 7 )景观型城市化( 8 )外延型城市化( 9 )飞地型城市化( 1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简述题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简述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过程与机制。简述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简述世界城市化的特征。简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论述题如何测度城市化的水平?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 ·城市体系部分名词解释( 1 )城市体系( 2 )城市职能( 3 )城市性质( 4 )乘数效应( 5 )互补性( 6 )等级扩散( 7 )传染扩散( 8 )中心地( 9 )城镇密度( 10 )基本经济活动 理论解释题 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中心地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用数学工式描述下列概念或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式市场裂点 简述题 简述城市经济(非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 如何理解城市的规模分布?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原理。 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 综合分析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综合应用题以熟悉的地区为例,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 ·城市地域结构部分 名词解释城市地域城市地域结构 CBD 社区社会区邻里 简述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 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10、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13、城市意象图: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14、中心商务区(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15、基本与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16、城市金字塔法则: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城市就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就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与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 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就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就是: 、、。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三、简答题 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 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一、填空题 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与,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就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就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就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与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就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就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与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与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与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与原则。 17、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中的市带县中的“市”就是指(设区市?不设区市?)。 二、选择题 1、2010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总人口99、75万人,松北区人口19、51万人,以上两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65 km 2、745km2。松北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松浦街道与万宝镇同为松北区辖区,松浦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建设延伸到的镇级地域,但松北政府驻地建设并未延伸到万宝镇。万宝镇政府驻地的居委会建设延伸到a居委会,但并未延伸到b村,按照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以下属于哈尔滨市城镇人口的有( )。 A南岗区全部人口 B 松北区全部人口 C 松北街道全部人口 D松浦街道全部人口E万宝镇全部人口 F a居委会人口G b村人口 2、我国1986年城镇建制改革的内容有( )。 A切块设市 B 整县改市C市带县D镇改市 3、下列关于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就是( )。 A、城市就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B、城市就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标准版).doc

一.名词解释: 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综合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一一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彖,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镇体系:一个和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试论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条件。答:①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自然条件的影响。一般说来,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如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屮,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同吋有80%以上的大城市分布在海拔不足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 2、大都市带, 3、过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5、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6、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8、B/N, 9、城市职能, 10、首位城市与首位度, 11、结节点与结节区域, 12、中心地与中心度, 13、城市经济影响区, 14、城镇体系, 15、均质性与均质地域, 16、CBD, 17、城市网络化, 18、城市化, 19、城市职能三要素, 20、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二、问答题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 哪些特点?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哪些主要方面? 2、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3、大都市带的形成应具备哪5个条件? 4、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城市化一词包括哪些方面的含义? 6、简述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 7、城市化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8、郊区城市化具有哪些特点? 9、当代世界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 10、世界上已经形成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11、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 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1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13、城市规模分布有哪几种类型?首位分布有哪些优缺点? 14、简述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及其来龙出脉。 15、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6、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与廖士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