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A2题

伤寒A2题

伤寒A2题
伤寒A2题

二)A2型题

1.患者,女,50岁。素易感冒。此次低热三天,伴恶风,汗出,鼻塞、干呕,口和,二便调。舌淡、苔薄,脉弱。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B.麻黄汤证C。小建中汤证 D.桂枝汤证 E.桂枝新加汤证2.患者,男,60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发热渐退,但汗出不止。现证:恶寒微热汗出,鼻塞头痛,咳嗽痰稀,量不多。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小青龙汤证 B.麻杏甘石汤证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麻黄汤证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患者,男,43岁。颈项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伴恶风、汗出。临床辨证当是:A.葛根汤证 B.桂枝加葛根汤证 C.桂枝加附子汤证 D.附子汤证 E.白虎加人参汤证4.患者,女,25岁。感冒一周,自服牛黄解毒片,恶寒发热未除,现新增胸闷、心悸。舌淡暗,苔薄白,脉促。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炙甘草汤证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苓桂术甘汤证 E.茯苓甘草汤证5.患者,女,45岁。时发热汗出三年余,余无特殊不适。体检未发现异常,二便调,纳可,口中和,舌脉如常。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新加汤证 C.小柴胡汤证 D.白虎加人参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6.患者,女,28岁。产后身痛一周。伴恶风汗出,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附子汤证 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7.患者,男,60岁。汗多恶风一年余。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热退汗出,随后汗多连绵不断,不能自止。伴小便量少不畅,四肢常抽搐拘急疼痛。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柴胡加龙牡汤证 E.桂甘龙牡汤证

8.患者,女,58岁。胸闷心悸半年,恶寒甚,脉微弱,近三日因感冒,稍鼻塞,头痛。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D.桂枝甘草汤证 E.苓桂术甘汤证

9.患者,男,24岁。咳嗽已月余,现仍无汗,鼻塞清涕,偶感胸痛,咳而微喘,痰白质稀量多,口干而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滑,脉浮弦,宜选用:

A.麻黄汤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小青龙汤

D.大青龙汤

E.麻杏甘石汤10.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E.桂枝汤

11.患者,男,25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后,热不退,伴恶寒,全身疼痛,头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临床辨证当是:

A.麻黄汤证

B.桂枝汤证

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葛根汤证

E.麻杏甘石汤证12.患者,男,32岁。恶寒发热一周,自服“维C银翘片”,病不解,现仍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并出现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口干,脉浮紧。临床辨证当是:

A.麻黄汤证

B.小青龙汤证

C.大青龙汤证

D.麻杏甘石汤证

E.桂枝汤证13.患者,男,30岁。颈项拘急不舒三天。伴恶风、无汗。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葛根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白虎加人参汤证

D.葛根汤证

E.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4.杨某,女,26。患者突然烦躁不安,谵妄,腹泻水样便数次,并高烧,口渴喜饮,大汗淋漓。舌红少津,苔黄,脉数而虚大无力。应选何方

A、理中汤

B、黄芩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白虎汤

E、以上都不是

15.车某某,男,52岁,脱肛2月余。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应以哪方为主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黄芩汤

D、葛根芩连汤

E、以上都不是

16.某,女,52岁,患者1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辣之品,当日即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经外院治疗病情减轻,至全身偶起少量风团,便终止治疗。最近2天病情加重。现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应以哪方为主

A、麻桂各半汤

B、桂枝二麻黄一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E、以上都不是

17.陈某某,男,13岁。一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清)。5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应以哪方为主

A、栀子甘草豉汤

B、栀子豉汤

C、栀子厚朴汤

D、栀子甘草豉汤

E、以上都不是

18.李某,男27岁。近1月来,脘腹胀满,右肋下隐痛,心烦失眠,卧起不安,伴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昨在某医院做肝功能检查异常,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应以哪方为主

A、四逆散

B、茵陈蒿汤

C、栀子厚朴汤

D、栀子厚朴汤

E、以上都不是

19.某年冬,男,10岁,发热,脉数,见喉头后壁出现灰白色假膜,时作犬吠声咳嗽,鼻翼煽动,呼吸迫促而张口抬肩,舌苔白厚。应以哪方为主

A、麻杏甘石汤

B、麻黄汤

C、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0.城南妇人,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谵语,遗尿,应以哪方为主

A、白虎加人参汤

B、白虎汤

C、大承气汤

D、小承气汤

E、以上都不是

21.钟右病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痛,咳痰不畅,痰色黄,宜用

A、麻杏石甘汤

B、麻黄汤

C、大青龙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2.男,五岁,昨晚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两次,腹泻两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黄,脉沉数,应以哪方为主

A、黄连汤

B、葛根芩连汤

C、葛根汤

D、白头翁汤

E、以上都不是

23.姜某,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热,,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此用何方最佳

A、栀子豉汤证

B、栀子厚朴汤证

C、栀子甘草豉汤证

D、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E、以上都不是

24.王某,男,40岁。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人参汤证

B.桂枝汤证C.桂枝甘草汤证D.苓桂术甘汤证E.桂枝加桂汤证25.邓某,女,39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桂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C.桂枝甘草汤证D.桂枝加附子汤证E.桂枝麻黄汤证

26.李某,女,42岁。病因受刺激而起,日夜恐惧不安,难以入寐且易惊醒,每醒则心悸阵作,神呆而身寒肢冷,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舌淡、苔白,脉沉弱。临床最佳辨证应为: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桂枝甘草汤证

D.茯苓四逆汤

证 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

27.吴某,男,48岁。素来心胸狭小,肝气郁结。由于近日生气后,突感脐部跳动,继之有物上冲感,自心胸上至咽喉,巅顶,使头部相随而跳动;时而自脐上至头,后下至下腹,循环往返跳动不已,忐忑不宁,惊恐万状,颇有欲死之念,烦躁、恶梦多。问其小便不利,量少,而有排不尽之感。舌苔薄白、脉滑大。临床辨证当为: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B.茯苓四逆汤证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D.小建中汤

证E.五苓散证

28.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辨证为:

A.芍药甘草附子附子汤

B.甘草干姜汤证C.芍药甘草汤证D.炙甘草汤E.真武汤证29.段某,男,50岁。素体衰弱,形体消瘦,近一年余,久治不愈。现症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高声呼烦,面色青黑,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逆冷,脉沉细。临床最佳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证

B.茯苓桂枝干草大枣汤证C.茯苓桂枝干草汤证D.小建中汤证E.大建中汤证

30.张某,男,37岁。自述上腹部胀满不适,进食及入夜加重,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腻。临床应辨证为:

A.小建中汤证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C.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D.茯苓甘草汤证E.枳实栀子豉汤证

31.梁某,女,47岁。患冠心病数年。现症状:心胸满闷,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心悸,站立时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弦而结。临床最佳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证

B.桂枝甘草汤证C.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甘草汤证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E.茯苓桂枝白术干草汤证

32.成某,男,50岁。患者平素体虚,常眩晕欲倒,近日感冒,治疗二天,继之出现心悸不安,烦躁不宁,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费力,便难纳呆,舌淡、苔白,脉沉迟。临床应辨证为:

A.大建中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C.小建中汤证D.干姜附子汤证E.真武汤证

33.赵某,男,68岁。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欢饮水,颜面及下肢有水肿,食稍不适即肠鸣腹泻。近一月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唾液增多,一日一夜可达一碗,舌淡而胖,并有齿印,脉沉迟。曾给予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反而增具。临床应辨证为:

A.炙甘草汤证

B.芍药甘草汤C.甘草干姜汤证D.真武汤证E.干姜附子汤证34.患者,女,32岁。昨晚突然腹中冷痛,恶心欲呕,舌尖赤,苔薄黄,脉弦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栀子干姜汤证B.半夏泻心汤证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D.黄连汤证E.旋复代赭汤证

35.患者,男,42岁。胸膈及胃脘部疼痛拒按二天,伴发热,心烦,但头汗出,脉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大柴胡汤证B.大陷胸汤证C.黄连汤证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E.小陷胸汤证

36.患者,男,36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三天,伴呕吐,胸胁满闷,心烦,上腹部胀满疼痛。临床辨证当是:

A.大陷胸汤证B.小柴胡汤证C.黄芩汤证D.小陷胸汤证E.大柴胡汤证37.患者,女,45岁。不大便四天。伴发热下午稍有增高,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口渴,舌苔干燥粗厚。临床辨证当是: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证C.大柴胡汤证D.大陷胸汤证E.抵当汤证

38.患者,男,52岁。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一天。伴不大便,口燥渴,心烦,发热尤以午后为甚,舌红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临床辨证当是:

A.大柴胡汤证B.大陷胸汤证C.大承气汤证D.小陷胸汤证E.调胃承气汤证39.患者,男,60岁。胸膈硬满疼痛二天。伴颈项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发热,汗出,短气,倚息不得卧,舌红苔黄,脉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葛根汤证B.葛根汤证C.大陷胸丸证D.大陷胸汤证E.小陷胸汤证

40.患者,女,34岁。胃脘部痞硬胀满且按之疼痛三天。伴发热,胸膈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浮滑。临床辨证当是:

A.小陷胸汤证B.黄连汤证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D.大陷胸汤证E.半夏泻心汤证41.患者,女,67岁。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二个月。现证:心前区疼痛,胸中烦闷,心悸、气短,痰多粘稠,口干,舌红边尖紫暗,苔黄腻,脉细滑结代。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炙甘草汤证B.小陷胸汤证C.小建中汤证D.大陷胸汤证E.桂枝甘草汤证42.患者,男,60岁。胸膈及胃脘部硬满疼痛三天。伴畏寒喜暖,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迟有力。临床辨证当是:

A.大陷胸汤证B.大陷胸丸证C.小陷胸汤证D.三物白散证E.十枣汤证

43.患者,男,57岁。上腹部硬满疼痛三天。伴食欲正常,时时下利,无发热,心烦等,舌苔白滑,脉小细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结胸证B.痞证C.脏结证D.脏厥证E.纯阴结证

44.患者症见心下痞满,按诊濡而不痛,伴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治疗用:

A.栀子豉汤B.白虎汤C.黄连汤D.竹叶石膏知母汤E.大黄黄连泻心汤

45.患者心下痞塞不适,按之濡软不痛,复见恶寒汗出。治宜:

A.桂枝汤B.附子泻心汤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

46.发病第六日,症见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纳呆,微喝,舌色稍淡,苔白腻,脉弦细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柴胡证B.结胸证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

47.患者感冒4天,经用解表剂后感冒好转,但出现心下痞满,噫气带有食臭味,腹中肠鸣,泻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关脉弱稍沉。治疗用:

A.理中汤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小建中汤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E.生姜泻心汤

48.患者,男性,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烂,日五六次,胸闷欲吐,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暧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水样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脉濡数,苔薄白。辨证为:

A.葛根汤证B.黄芩汤证C.桂枝人参汤证D.生姜泻心汤证E.黄连汤证49.患者,女性,52岁。患感冒自服牛黄解毒丸后,见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每日十多次,见不消化食物,肠鸣增加,舌苔微黄滑腻,脉濡。治疗用:A.大黄黄连泻心汤B.附子泻心汤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E.甘草泻心汤50.患者,男性,45岁。素有慢性胃炎史,患感冒发热3天,经解表发汗等治疗后,热退表解,但续而出现胃脘胀闷痞阻不舒,频频嗳气,呕吐,胃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治疗选方用:

A.生姜泻心汤B.吴茱萸汤C.旋覆代赭汤D.竹叶石膏汤E.黄连汤

51.患者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数。临床辨证为:

A.五苓散证B.猪苓汤证C.旋覆代赭汤证D.半夏泻心汤证E.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三)B型题

A.桂枝去芍药汤 B.桂枝新加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治疗宜用:c

2.太阳病下之后,脉微恶寒,胸满者,治疗宜用:D

A.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麻黄

B.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葛根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D.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E.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附子

3.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A

4.桂枝新加汤的方药组成是:D

A.桂枝去芍药汤 B.桂枝新加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桂枝加附子汤

5.扶阳解表的方剂是:E

6.调和营卫,益气和营的方剂是:B

A.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D.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E.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治当:A

8.时发热自汗出者,治当:D

A.恶寒,发热,无汗,咳而微喘,脉浮紧B.头痛,发热,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C.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烦躁,脉浮紧D.恶寒,发热,头痛,汗出,项背强,脉浮缓E.恶风寒,头痛,无汗,身疼痛,脉阴阳俱紧

9.可用大青龙汤治疗C

10.可用小青龙汤治疗A

A.脾胃虚寒B.水饮属寒,水停心下C.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D.服汤温解后,寒饮将去,津液暂未上承E.因无汗,热不得外越,化燥伤津

11.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渴”的机理是C

12.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其中“不渴”的机理是B

13.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服汤已渴”的机理是D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

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14.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B

15.麻黄汤的方药组成是:E

A.桂枝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麻黄汤

E.小青龙汤

1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治疗宜用:C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治疗宜用:D A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药量均相同B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C桂枝汤取原剂量5/12,麻黄汤取原剂量2/9D越婢汤药由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组成E以上都不是

18.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B

19.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C

A、梔子十四个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B、梔子十四个厚朴四兩枳实四枚豆豉三合

C、梔子十四个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D、梔子、豆豉、生姜甘草

E、梔子豉汤加生姜

20.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C

21.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A

A、豆豉用量是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C、梔子十四个、干姜二兩

D、梔子二十个、豆豉四两

E、梔子四十个、干姜三两

22.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C

23.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B

A、麻黄六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B、麻黄四兩杏仁二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C、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D、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外寒内饮的喘证

E、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肺热壅盛的喘证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哪项说法正确C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何种喘证E

A、葛根黄芩黄連湯

B、白头翁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

D、大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6.喘而汗出伴利遂不止,脉促者,选用何方治疗A

27.喘而汗出伴痰涎雍者,选用何方治疗C

A.桂枝甘草汤

B.桂枝加桂汤C.桂枝人参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疗宜用:D

2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治疗宜用:C

A.茯苓四逆汤

B. 茯苓甘草汤C.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D.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E.五苓散

30.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治疗宜用:D

3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治疗宜用:A

A.小建中汤

B.真武汤C.干姜附子汤D.甘草干姜汤E.芍药甘草汤

3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治疗宜用:A

3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治疗宜用B:

A.桂枝、甘草、牡蛎、大枣、生姜、蜀漆、龙骨

B.桂枝、甘草、芍药、大枣、生姜C.桂枝、甘草、大枣、茯苓D.桂枝、甘草、白术、茯苓E.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34.桂枝加桂汤的方药组成是:B

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方药组成是:C

A.炙甘草、阿胶、麦门冬、人参、生地黄、桂枝、生姜、麻仁、大枣

B.附子、芍药、生姜、白术、茯苓C.干姜、茯苓、人参、附子、甘草D.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E.饴糖、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36.小建中汤方药组成是:E

37.炙甘草汤方药组成是:A

A.黄连、干姜、半夏、桂枝、人参、炙甘草、大枣B.黄连、生姜、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C.黄连、半夏、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D.黄芩、干姜、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E.黄连、黄芩、生姜、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38.黄连汤的方药组成是:A

39.半夏泻心汤的方药组成是:C

A.痰热互结B.水热互结C.水寒互结D.瘀热互结E.燥实互结

40.三物白散证的病机是:C

41.小陷胸汤证的病机是:A

A.大黄、芒硝、甘遂B.大黄、芒硝、巴豆C.黄连、半夏、栝蒌实D.黄连、半夏、贝母E.大黄、芒硝、葶苈子

42.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A

43.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C

A.脉浮大B.脉沉紧C.脉浮而动D.脉浮滑E.脉细沉紧

44.小陷胸汤证的主脉是:D

45.大陷胸汤证的主脉是:B

A.心下痛,按之石硬B.寒实结胸,无热证C.正在心下,按之则痛D.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E.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46.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A

47.大陷胸丸证的主证是:B

A.邪热内陷,聚结心下,气机阻滞 B.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D.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E.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48.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A

49.半夏泻心汤证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B

A.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B.心下痞,恶寒汗出C.心下痞,呕,肠鸣下利D.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E.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50.附子泻心汤证主证是:B

51.生姜泻心汤证的主证是:D

A.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B.心下痞,恶寒汗出C.心下痞,呕而发热,肠鸣下利D.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E.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52.甘草泻心汤主治:E

53.半夏泻心汤证主治:C

A.泄热和胃消痞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E.补中和胃消痞

54.附子泻心汤的功效是:B

55.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E

A.大黄、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B.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C.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D.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E.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56.生姜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C

57.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D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 简答题 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 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 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

最新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13 20 26 31 34 35 38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 378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伤寒论分类模拟题1-(1)

伤寒论分类模拟题1-(1)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症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答案:B 2.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答案:C 3. 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答案:B

4. 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答案:D 5. 以下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的是 A.恶风 B.发热 C.汗出 D.脉缓 E.头痛 答案:E 6. 以下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初起必见之证的是 A.发热 B.恶寒 C.体痛 D.呕逆 E.脉紧 答案:A 7.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 A.表证与里证 B.三阴证与三阳证

C.实证与虚证 D.新病与痼疾 E.寒证与热证 答案:B 8. 以下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的是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答案:C 9.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 A.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 答案:D 10.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D.当表里双解,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伤寒试题

第一篇传染病 第一章伤寒与副伤寒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伤寒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肠壁溃疡d. 心及肾源性水肿 e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单核细胞增生性反应 2 ?伤寒病人解除隔离的条件是 ? a ?临床症状消失 b ?体温正常后1周 c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粪便培养阴性‘ d .体温正常后1 次粪便培养阴性' ' e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尿培养阴性 3 .伤寒高热时处理方法宜用?: a .大量退热药物 b .激素治疗 c .加大抗生素剂量 d .物理降温 e .不必处理 4 .可排除伤寒病诊断的指标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单核细胞增多 c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d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超过0.1xl 炉/l e .中性粒细胞减少 5 .伤寒病诊断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尿中有蛋白及管型 c .细菌培养阳性 d .肥达反应阳性 e .持续高热 6 .稽留热最常见于 a. 败血症 b .风湿热 c .伤寒 d .肺结核 e .痢疾, 7 .一般可排除伤寒诊断的是 a .白细胞计数在(3 . 0—5. ujx l(>,,‘l之间 b .嗜酸性粒细胞在2%以下 c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在0. 04xl 妒/l 以下 d .嗜酸粒细胞在5%以上 e .嗜酸粒细胞在1 %以下 8 .玫瑰疹常见于 a .伤寒、副伤寒 b .斑疹伤寒, c .麻疹 d :猩红热 e .流行性出血热- ? 9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 .化脓性感染 b .急性失血或溶血 c .伤寒及副伤寒 d .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 e .白血病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 06临床1班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伤寒论大题总结

1.太阳病证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分类主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三个类型。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属于表寒证。但是太阳中风因患者腠理疏松,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脉症依据;太阳伤寒因患者腠理较为固密,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为脉症依据。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属于表热证,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脉浮数等为脉症依据。 2.太阳病中风证和太阳病伤寒证的证候特征与组方特征是什么?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以桂枝汤为代表方。桂枝汤的组方特征是以辛温的桂枝与苦平的芍药等量相伍,以桂枝解肌祛风以治卫强,以芍药补养营阴,以治营弱。二者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闭营郁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发汗解表为法,以麻黄汤为代表方。麻黄汤的组方特征是桂枝与麻黄相伍,麻黄为君,发汗解表,伍以桂枝为臣,以加强开腠发汗之功,使其成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3.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着眼在哪二点?为什么? 大青龙汤证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无汗”与“烦躁”二点。无汗为伤寒表实,烦躁为寒邪郁闭过重,致使阳气内郁化热,内扰胸中所致。从而形成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的病机。 4.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简要地概括为哪二点?或然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的精要概括。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有寒痰水饮,又复感风寒,内外合邪,故形成本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或然证为“或渴(饮不化,津不滋),或利(肠清浊不分),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气滞),或喘” 6.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栀子厚朴汤 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 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 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 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 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 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 病后第2周 D. 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1. 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伤寒论考题【伤寒论考试】

伤寒论考题【伤寒论考试】 伤寒论学习掌握内容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伤寒习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医学文科班《伤寒学》期中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8分) 1、并病: 2、不了了: 3、解肌: 4、噎: 5、虚烦: 6、消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 1、太阳病,发热,,恶风,,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汤。 5、伤寒,,咳而微喘,。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6、太阳病,,无汗,,葛根汤主之。 7、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主之;若呕者,主之。 8、伤寒,,炙甘草汤主之。 三、单选题:(每题2分,计30分)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D ) A 、春秋时代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代 D 、晋代 E 、东汉末年() 2、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3、太阳病的头痛是( B )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偏头痛 D、两侧头痛 E、前额刺痛 4、下列汤证中不是心阳虚证的是( B ) A、桂枝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太阳伤寒表实证“或未发热”的原因是( A ) 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感邪较轻 C、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D、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E、以上均不对 6、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B ) A、阴阳俱虚,阳无所敛 B、阴盛格阳,虚阳外扰 C、阴盛阳脱,下虚上盛 D、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E、虚阳外浮 7、下列证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E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 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園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 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苓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题目及答案

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0×1’) 1、首先提出错简重订说的医家是() A.王肯堂 B.柯韵伯 C.尤在泾 D.方有执 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其身疼痛的机理是什么() A.汗不如法,表邪传里 B.发汗后,表证不解,营阴郁滞C.发汗 伤营,筋脉失养 D.发汗伤阳,余邪复聚 3、下列何项不是虚寒下利的阳复将愈的表现() A.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B.下利,脉数而渴者 C.下利 脉数,有微热汗出者 D.下利日十余行,脉实者 4、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A.攻下实热 B.泻热和胃 C.活血化瘀 D.清热凉血 5、下列何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 浮数者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病人脉浮缓,身不痛但 重者 6、比较三承气汤的组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大承气汤大黄用量最重 B.小承气汤无芒硝 C.调胃承气 汤芒硝最重 D.大承气汤枳实、厚朴最重 7、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见吴茱萸汤证,其呕的共同病机是() A.胃气虚冷,胃气上逆 B.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C.阳虚阴 盛,寒浊犯胃 D.浊阴上逆,胃失和降 8、原文第97条的“邪高痛下”是指() A.病邪之势向上,腹痛部位在下 B.胆热犯胃而呕逆,肝木乘脾 而腹痛C.邪来自少阳为邪高,病及脾胃为痛下 D.邪在上焦为邪高,痛在腹部云痛下 9、下列理中汤加减哪项是正确的()

A.脐上筑者,去干姜,加桂枝四两 B.吐多者,去干姜,加生姜 三两C.渴欲得水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D.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10、下列何方用甘澜水作溶剂()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栀子豉 汤 D.炙甘草汤 二、多项选择题(10×2’) 1、《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可见()A.脉浮滑 B.脉浮紧 C.脉洪大 D.脉滑 E.脉弦细 2、下列哪几项方证可见心下悸()A.桂枝甘草汤证 B.真武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哪些方剂可用治下利() A.理中汤(丸) B.赤石脂禹余粮汤 C.甘草泻心汤 D.桂 枝人参汤 E.黄连汤 4、《伤寒论》中可用于治喘的方剂是 ()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麻杏甘膏汤 D.小青龙汤 E.麻杏石甘汤 5、根据《伤寒论》原文,小承气汤可见的症状有()A.潮热 B.心烦或谵语 C.小便数 D.大便硬结 E.脉滑而疾 6、属于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A.喜忘 B.大便色黑易解 C.如狂或发狂 D.脉沉而微或沉结 E.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7、下列病症中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B.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而紧 者 C.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发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 年(公元200年-219年)2,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脉浮而紧,脉浮主表,脉紧主寒,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太阳伤寒本应辛温发汗,使寒邪从汗解。若误用下法,则正气受挫,表邪趁机内犯,导致气机痞塞,则“紧反入里”而形成痞证。误下先虚其里,使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使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滞塞不通遂成痞证。 痞证的特点是,患者自觉心下堵闷不舒,然,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此属无形之邪气雍滞心下,故云“但气痞耳” 11,太阴病“宜服四逆辈“的原因及区别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太阴脾脏虚寒,即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主证: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