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坏”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对诺思国家理论的补充

“坏”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对诺思国家理论的补充

“坏”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对诺思国家理论的补充
“坏”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对诺思国家理论的补充

我国目前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任务,这又被我国理论界称为“双重转轨”。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吴敬琏教授甚至提出了“制度重于技术”的说法。一个“好”的制度为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激励,长期的经济增长藉此而成为可能,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但是,诺思(1983)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既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很自然的,每一个社会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制度,那么阻碍经济增长的“坏”的制度为什么又出现在那么多的经济社会中呢?诺思的国家理论由此而展开。一、诺思的国家理论诺斯将制度定义为“博弈的规则”,并认为产权制度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制度。在诺思看来,国家是一暴力组织,向社会提供安全和公正等公共产品,并以此为根据迫使公民纳税。由于国家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国家成为产权界定的主体。诺思(1973)从西方民族国家兴起的分析中对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持,即国家是一具有规模经济性质的暴力组织,并由此成为产权界定的主体。既然国家成为产权制度决定的主体,那么按照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的顺向逻辑,国家就必然要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状况负全部的责任。在诺思看来,国家具有契约的性质,表现在国家以公正和保护换取公民的税收;同时,国家又具有暴力的性质,表现在其界定产权的强制性上。由此出发,诺思认为,国家是一具有独立利益的垄断集团,具有追求垄断租金最大化的组织目标。这既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说法不同,也与关于国家是万民契约集结的国家契约论不同。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状况决定于国家的产权界定状况,而国家又是以对社会的征税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那么为什么国家要做出有悖于经济增长之举措呢?制定一套有利促进经济效率的产权制度岂不更顺乎民意,而且更有利于自己?诺思指出,国家在界定产权、获取垄断租金最大化的过程中,受到双重约束。首先是交易成本的约束,国家在获取垄断租金最大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对社会产出的考核与衡量,由于社会投入----产出结构的复杂性,为获得租金最大化的考核与衡量成本必定存在,这种成本必然要进入国家的成本----收益核算之中,构成对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国家行为的一种约束。例如,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由于羊毛是一种更容易进行税收监管的产品,处于对财政收入极端饥渴状态的西班牙政府便采取有利于“羊主团”的产权界定,妨碍了有效的土地所有权的展开。又如,我国消费税的征收环节设在生产环节,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虽然这样做,引入了地方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阻碍了商品的正常流通,但一个明显的好处是政府可以低成本的征税。国家在界定产权的时候受到的另一约束是竞争约束。统治者总存在对手,与之竞争的国家或本国内部的潜在统治者。在竞争约束下,统治者将避免触犯有势力的选民。国家往往会在界定产权的时候,对这些有势力的集团加以特殊照顾,而无视这样做可能会对效率产生的影响。 [!--empirenews.page--] 由于上述两个约束,国家追求垄断租金最大化与该社会的经济效率之间可能会存在冲突,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所界定的产权制度与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之间可能并不一致,用诺思(1983)的话讲,是存在持久的冲突。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民族国家的出现源于其界定产权的规模经济,在于其对产权的保护;但是,国家反过来又可能对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构成潜在的威胁,国家要对低效率产权制度负责。这就是被温家斯特称之为“经济制度的一个根本性政治悖论”1 二、资源约束、交易成本与产权制度在诺思看来,如果国家的双重约束不存在,即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如果不存在对现统治集团的竞争威胁,国家就有动力制定促进经济效率的产权制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垄断租金(财政收入)与社会的经济效率是正向相关的。既然如此,“坏制度”必然与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相联系,必然与社会政治不稳定或者利益集团相关。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中将交易成本定义为利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张五常将这一概念发展为鲁宾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经济中的不存在的成本,并且对科斯关于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指出,企业只是要素合约对产品合约的替代,企业的出现并没有消除机会主义,只是将产品合约中的机会主义引入到要素合约中而已。企业和市场

是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两种组织方式,交易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分工的成本,也是一种资源的耗费,过高的交易成本将阻碍劳动分工进而阻碍效率的提高。肯尼斯.阿罗将交易成本明确的定义为“经济制度运作的成本”。我们知道,交易成本的存在源于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如果没有交易成本,社会运作肯定会更有效率,个体福利也会提高。交易成本在经济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但问题是,既然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与社会的交易成本有关,为什么不同的经济社会会有不同的交易成本状态呢?决定一个社会出现高交易成本的因素是什么呢?吴思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讲了一个假货的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纪晓岚的从兄万周,一天晚上,见灯下有吆喝叫卖烤鸭的,买了一只回去,竟然也是泥做的。这鸭子的肉已被吃尽,只剩下鸭头、鸭脖子、鸭脚和一副完整的骨架。骨架里搪上泥,外面糊上纸,染成烤鸭的颜色,再涂上油,灯下难分真假。。。。。。我没有统计数字,但是不妨在情理之中推测一番。就说那做烤鸭的,肯花如工艺品一般精细的做工,再搭上等鱼上钩的时间和被人识破打一顿的风险,只为了赚一只烤鸭的价钱,这种高成本低收人的买卖,当今还有几个人肯做?。。。。。。这恐怕也是当时人生之艰难和资源之贫乏所决定的。”2 很明显,制造和售卖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因为,人们在购买之前必须费时费力地仔细甄别,甚至于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有关防伪的知识。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跟制造假货有关的交易成本。如果我们从经济理性假定出发,假设假烤鸭的生产函数是:,上式中Q表示假烤鸭的产量,L表示制造假烤鸭投入的劳动数量,R表示制造假烤鸭所需要的原材料,如泥土、纸等廉价原材料。再假设劳动的价格为PL,原材料的价格是PR, [!--empirenews.page--] 假设:要素的边际产出为正,即有,假设:即泥土等原材料的价值极低。假设:假烤鸭生产出来即可以卖掉,忽略掉售卖的成本(如果加入这种成本和风险将能更好的支持结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由于,,,上述一阶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是:这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大量剩余。自然资源(鸭子,进而鸭子生长所需要的池塘)的匮乏导致了劳动对鸭子的替代,由此制造了假鸭子,同时也制造了交易成本。可以想见,与劳动力价值下降相伴随的是人的道德观念的贬值,礼仪廉耻观念的丧失,这进一步推动了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偏离。资源约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可能会出现物质资源相对于劳动的稀缺,也可能出现劳动相对于物质资源的稀缺。与吴思所讲的故事相似,诺思(1973)讲了一个劳动资源约束下的人口增长与产权的故事。诺思故事的逻辑是:人口增长导致了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下降和土地价值的提高,引发了边疆拓殖运动,土地价值的上升推动了对公共土地产权的私有化界定进程。在诺思看来,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更能保证个体收率率与社会收益率的一致,因而也是一种更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吴思和诺思的故事仿佛[1][2][3]下一页说明了产权制度的内生性质,即资源约束的状况变化推动产权制度的变迁。受吴思和诺思所讲述故事的启发,下面对资源约束、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的内在逻辑作一分析。人有两种获得财富的方式:生产方式和非生产方式。所谓生产方式获得财富就是加入社会劳动分工之中,按照在分工中的贡献分配报酬。非生产的方式获得财富就是运用欺骗或者暴力的手段将财富从别人那里转移到自己手中。如果我们把前一种获得财富的方式比喻成做蛋糕并分蛋糕,那么把后一种方式比喻为抢蛋糕、骗蛋糕就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了。从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体来讲,并不存在哪一种方式更文明或者更道德的问题。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们发现,河南的一些“造假村”村民并不为自己造假而承担道德的负担。同样,政府的征税也具有暴力性质,正所谓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很明显,如果以非生产方式获得财富的人数增多,则该经济社会必然是高交易成本的,在产权制度界定上必然是掠夺性的。那么,决定个体行为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个体的行为选择又是怎样影响社会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的呢?我们假定,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人要获得生存资料,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加入劳动分工队伍进行生产,要么加入欺骗集

团或者掠夺者集团(包括法定的政府)。理性的个体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要在这两种选择之间进行比较与权衡,看何种选择会给其带来更大的收益。我么假设存在两种生产函数:一种是财富生产的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符号定义与上同)一种是财富掠夺的生产函数,具有下形式 [!--empirenews.page--] 假设:上述两种生产函数均满足边际劳动生产效率递减规律,即有假设:从比较静态的意义上,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人均资源数量正向相关,即有表达理性个体对这两种选择之间无差异的均衡条件是决定参加暴力与欺骗集团的人数,而值的决定,除了函数本身的技术特性以外,又依赖于生产性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生产性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于技术水平(函数形式)与资源禀赋R。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性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直接决定于资源禀赋R,由于,物质资源R越丰富,则从事欺骗与掠夺的人数越少。从上述逻辑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技术水平不变或者进步缓慢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社会中从事欺骗与暴力活动的人数决定于该社会的物质资源状况。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源越贫乏,从事欺骗与暴力活动的人数也就越多,从事欺骗与暴力的人数也就越多,社会的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对强硬政府管制的需求也就越大,出现大政府的机会也就越多,相对于大政府的规模和实力,个体显然不具有平等对话的可能,因而,这样一个社会也就越可能是一个不民主的社会。虽然国家在界定产权上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但这并没有改变其自身所具有的掠夺性质。大政府存在极高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又一种交易成本,这使得国家的整体理性与官僚层级的个体理性存在冲突。官僚层级利益集团的出现更增加了这一冲突,奥尔森对这一冲突进行了分析:“用分蛋糕来比喻社会收益的重分配还不够恰当,更近似的比喻是在瓷器店里争夺瓷器:一部分人虽然多拿了一些,但还会同时打破一些本来大家可以分到手的瓷器。如果社会中的典型组织只代表其中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则该组织必然不肯增加全社会的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更为可能的是它将为其成员在社会总利益中争取更大的份额。尤有甚者,即使社会利益重分配所招致的损失超过该集团由此种重分配所得利益的许多倍,仍会发生上述情况。在任何集团为其本身争取社会总收入的更大份额时,该集团不会关心此种重分配对全社会造成的任何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例外地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产出——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分利集团”(或者,用一句比较文雅的语言说,都希望“坐享其成”)” 1 黄仁宇以自然约束(黄河泛滥、旱涝灾害和十五英寸等雨线)来解释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中央集权统治2,其逻辑结论也是制度受制于资源约束。一种没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用发展经济学家的话讲,贫困的原因是贫困,如此恶性循环不止。通过上述对诺思国家理论的延伸,我们得出结论,产权制度内生于资源的约束。一般情况下,贫乏的物质资源环境更可能导致无效率产权制度的产生。而我们在现象层面上,却只看到低效产权制度对生产力的束缚作用,由此可能得出“制度是重要的”、“制度重于技术”等结论,但对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这个问题却难以深入展开。对国外“先进”制度的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制度在本质上具有内生的特点,内生于资源的约束。 [!--empirenews.page--] 刘伟(2001)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产权制度中存在超经济性质的权利时,经济主体必然首先遵循超经济性质的权利规则。按此逻辑,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或政府,而国家或政府又是政治、司法、军事等超经济性质权利的主体,因而国有企业首先将遵循超经济性质的权利规则运行,这样,国有企业比重占优势的经济便不可能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按照财产权利的规则运行。虽然,这一点不难理解,而且行政权优先于财产权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但是,从分析的意义上,我们却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超经济性质的权利与财产权利同时存在时,超经济性质的权利具有优先被遵循的等级,或者说,为什么国有企业就不能优先遵循产权规则。如果衔接上面的逻辑,我们对这一问题,可以做出这样一下解释:如果把企业看作是各个要素主体所缔结的契

约的联结(nexus of contracts),一个国有企业是遵循基于财产权利的市场规则,还是遵循基于超经济性质的行政规则,决定于遵循何种规则更能满足各要素主体的利益要求。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工人来说,如果政府能够对企业提供各种补贴,为企业经营风险提供保险,那么,管理者和工人可能就会更倾向于遵循政府的行政规则;同样,如果企业具有足够高的技术水平和足够强的竞争实力,企业对政府的利润回报超出政府干预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那么理性的政府也倾向于放开企业,让企业更多地接受市场规则的制约。是选择遵循产权制度规则,还是选择遵循超经济性质的规则,同样存在一个经济计算的权衡。一般情况下,由于政府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企业遵循政府的行政规则可能更加有利可图,但这不是绝对的。国有企业独立经营的意愿与政府希望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经济计算。因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的程度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内生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变量。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可能与更个经济的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和政府掌握资源的多少有关,对这一变量变动的进一步展开分析超出了笔者目前的能力。二、对我国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以及市场化进程艰难性的认识在我们得出产权制度内生于资源约束的结论以后,我们必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今已经开始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的政策的重要性。刘伟(1995)将工业化归结为发展的实质:“就历史内在逻辑的证明而言,只有工业化才能将科学转变为生产力,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挣脱内在限制不断加速前进提供了能动力量1,越是经济发展深化,这种能动力量的作用就越突出;只有工业化才真正历史的改变和扩展了社会经济过程的内部结构框架,将封闭的生产过程改造为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体系;由此,工业化也就不仅历史地改造着人类物质生活面上一页[1][2][3]下一页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人类精神生活方式。这也就是把经济发展实质归结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的也是逻辑根据。”2 工业化拉长了社会生产的链条,扩展了人类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改变了经济社会原有的资源约束状况,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制度变迁产生了推动作用。在前面讨论过的简单模型中,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取得技术进步的过程,突破了原有生产函数的形式,提高了的值,也就是提高了人们从事欺骗与掠夺的机会成本,约束了非生产性活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后发优势之一在于可以低成本的引进先进技术(相对于我们自身的技术),这为我们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快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empirenews.page--] 同时工业化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源形式----资本(K),原生产函数转变为如下形式:新资源----资本(K)的出现及其增长显然提高了的值,这同样也提高了人们从事欺骗与掠夺的机会成本,约束了非生产性活动。从工业化对制度变迁的积极影响来看,工业化的进程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发展中国家产权制度有效性。但问题是,工业化不是自动地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体制环境,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里(如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又是另一个严峻的课题。如此,就出现了一个二难悖论:工业化需要一定的体制环境;同时,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社会里,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又以工业化为前提。这正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难所在,这也解释了世界上150多个市场化国家为什么仅有少数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中。市场化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定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一定能弥合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不一致,这也就是吴敬琏先生所讲的市场经济也有“好”与“坏”之分。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在于具体国家历史传统的优势以及对历史机遇的把握,我们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奠定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之上的,林毅夫(1994)的“发展战略----城市国有化----农村集体化”模型是对这种强制型工业化的描述,这一过程的实现实际上依赖于新政权的权威性和其强大的组织能力,这种历史条件不可复制。我国采取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制度变迁的积极意义在于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相当于劳动要素的输出,根据劳动要素生产效率递减规律()的假定,劳动要素的输出提高了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这实际上鼓励了人们更多地从事生产性活动,是在机会成本意义上对非生产性活动的抑制,根据前面模型的逻辑,这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有效率产权制度的形成。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具有较强物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如果按照市场原则来配置资源和分配收益,由于物质资源(土地和资本,主要是资本)相对于劳动资源来说是稀缺的,按照边际生产力原则分配的结果必将造成极大的分配不均。根据刘伟等(2001)的测算,我国的市场化与非国有化极大的提高了要素的效率,虽然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效率都在提升,但提升度速度大为不同,所有制变化对资本要素效率提升的作用是对劳动要素效率提升作用的900多倍。劳动与资本边际生产率差距变大的直接结果是增大了非生产性劳动可能的边际收益(对富有阶层掠夺的收益),也就是上面模型中的变量,由此产生的逻辑结论是,这将诱发非生产性劳动人数增加,而这对于经济增长以及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不利的。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差距的急速拉大,会对社会稳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我们的初衷相反,不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而是出现了“坏”的市场经济。四、小结本文对诺思提出的国家理论作了补充,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成本----收益模型,对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产生的两个制约因素(尤其是交易成本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权制度的内生于资源约束的观点。笔者认为,该论点的理论价值在于,当我们在进行比较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深入到更基本的层面,即经济社会的资源状况,以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哪一个是因变量,哪一个十字变量,可以看明白,诸如“制度重于技术”之类说法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它只是说了一个事实,不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操作价值。本文提出论点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制度背后的约束条件。一项制度在美国是有效率的,搬到中国来未必有效率,根据正在于制度背后的约束不同。制度、技术与资源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理顺,形成良性循环,对每一个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民族理论常识

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知识点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民族源流、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形成的条件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4.民族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我国,你认为目前各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哪一方面?为什么? 民族的发展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1)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需大力发展生产力。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 6.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结合实际阐述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语言、不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各民族在接触和交往中,这些各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造成民族问题的自然原因。 (2)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以及人的行为都会导致民族问题,而这些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8.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抓住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9.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民族问题有5个方面的基本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10.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个人的福与祸。 1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交往、了解、亲近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都使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在: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12.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请你说说为什么?

诺斯理论

诺斯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而名噪经济学界。他对中国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深感兴趣,并多次来华进行考察研究。他说,中国经济改革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进行渐进式的经济变革,比如通过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从个人交易到非个人交易转化,要制定清晰的规则。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法规已经存在,但并未认真实行。因此,有必要破解市场经济的阻力,以减轻交易成本。 诺斯指出,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在竞争中有输有赢,但终究是很好的分配资源的办法,要朝着公开公平的方向努力。当然,政府也应考虑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 诺斯还同国家统计局官员和海内外经济学家就制度经济学、中国贸易顺差等问题展开探讨。他在回答经济学家的提问时表示,他认可并希望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能够丰富其制度经济学的思想。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诺斯“始终如一地站在近些年来席卷经济史学界的新浪潮的最前沿,而这股浪潮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于悬而未决的经济史问题”(马克?布劳格语)。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诺斯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已经变成了新经济史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政治学派的学术中心。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在其早期对远洋运输和美国国际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与福格尔所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并驾齐驱,将新古典生产理论与经济史中所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这种新的方法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诺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利用产权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中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诺斯的早期著作,诸如《美国从1790年至1860年的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等等,对此作了充分的反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斯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分析西方世界最近两个世纪中工业化的更为一般的理论。其目的是探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趋势,经济发展对制度的内在要求。诺斯这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绩效》等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开始总结他30多年研究经济史的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经济学尤其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理论。在这一方面他的著作主要有《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增长》。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概括起来说,诺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第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第三,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一)、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二大理论支柱。诺斯对国家的看法集中体现在这一悖论中:“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对这一悖论的论证,诺斯是从国家与产权的关系上展开的。如果国家能够界定一套产权,提供一个经济地使用资源的框架,它就能促进全社会福利增加,推动经济增长,这就是国家契约论;如果国家界定一套产权,仅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就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会造成人为的经济衰退,这就是国家掠夺论。那么,对国家存在的解释到底是契约论还是掠夺论呢?诺斯认为“尽管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的契约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所以他把不全面的两种理论统一起来,用“暴力潜能”论解释国家的存在。为什么国家对经济发展起着双重作用呢?诺斯认为国家作为“经济人”提供服务有两个基本的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制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事实上,这两个目的是不一致的。第一个目的实质上指国家企图确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收入最大化,但国家为使自己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并不关心交易费用的降低和有效率的制度的创新,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第二个目的是界定一套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且完全有效率的产权以推动经济增长。基于上述两个目的的不一致性,诺斯进一步认为国家在竞争约束与交易约束下会界定一套有利于统治集团而无效率的产权结构。 三只手(三种分析模式):无为之手、扶持之手、掠夺之手四大职能:最大制度供给者 产权界定与保护者 第三方实施者 不同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协调者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 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

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民族理论结课论文定稿版

民族理论结课论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族问题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影响着各国政府和人民,世界的安宁和稳定。世界上许多的多民族国家采用不同的民族政治制度来处理民族问题,像联邦制、民族自治等,中国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发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充分适应我国民族分布上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使人口多的和人口少的、大杂居的和小聚居的少数民族,都能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自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为建设好民族区域地方,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发展发挥作用。 (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基础。这种民族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进步的民族关系。它保证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权益,消除了民族压迫、歧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许多重要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明二者具有对立性而且表明二者具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或相通性。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努力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构造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别;科学综合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进而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对象: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容既包括有形制度也包括无形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其中有形制度包括政府、公司、工会、家庭、垄断集团、社会组织。无形制度包括国家制度、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等。正式制度包括人们有意识创设的行为规则。非正式制度是指导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行解剖。社会制度既包含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也包含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一定的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马克思是较早地把制度纳入经济分析中的理论家。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制度范畴的内涵就是社会形态的“生理学结构”,它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作为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制度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派生制度。三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并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分为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狭义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这是仅限于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广义的制度是指整个社会制度,即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是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的制度结构框架中,各个制度因素之间不是平行的、彼此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而在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内部,又包含了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在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存在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在社会政治结构内部存在着法律、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子系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细致缜密,涵盖并详细界定了各种制度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以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探讨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之间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在马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 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 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 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 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 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 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 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 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 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 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 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 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 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 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 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 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 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 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 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 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 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 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 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 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 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 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 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 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 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 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 现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doc

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来分析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指他对人的行为的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指的是: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的是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诺思则主要从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分析主要是针对事后的交易费用的形成。诺思关于商品和服务的 多为属性与信息。 威廉姆森根据所有者拥有产权的完整性或残缺性把产权分为三种形式,即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他还对共有产权的过度利用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分析了共有产权向私有产权转变的必然性。他认为,②简单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的应付简单交易的需要,然而,随着合约风险变得错综复杂,简单的治理结构就会面临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向更为复杂代价也更高的以专断取代规则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增值的源泉。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

织》一文标志着企业产权理论的形成。该文分析了了古典业主制企业剩余索取权,监督权和经营决策权安排给企业主,为什么是最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监督者激励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同时还指出,只有报酬严格按照个人生产力进行分配,才会对个人投入产生足够的激励。 巴泽尔将产权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他还具体分析了反垄断侵蚀、产权和盗窃的关系、发明创造方面的产权问题、价格信息方面的产权。他指出,③消费者与竞争者能否按照价格买卖产品,这种能力取决于他们自己能否签订并履行适当的合约。如果合同成本过高,买卖双方按竞争性价格所得到的产权很可能就会丧失,掠夺性定价者就可以趁机攫取垄断权力。 二、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也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代表人物是诺思(Douglass C. North)。他将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重新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其功能是弱化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即国家的兴衰。 他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从中世纪的庄园制度开始分析西方在兴起过程中制度的演化。他认为:④当所有权还是不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道格拉斯·C·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理论经济 [收稿日期]2005-06-20 [作者简介]唐 龙(1974-),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 道格拉斯?C ?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唐 龙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道格拉斯?C ?诺思的制度分析框架有三大基石: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其中,国家理论处于核心位置。它规定了具有根本性激励功能的产权结构,塑造或影响意识形态,从而在经济盛衰中起着关键作用。国家理论把经济组织理论引入政治学领域,形成了国家起源、国家基本职能和目的、国家模型以及国家悖论等一系列理论主张。 [关键词]国家理论; 产权制度;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5)04-0026-04 Comment on Douglas. C.N orth ’s Theory on State T ANGLong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The framew ork of D ouglas.C.N orth ’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has three cornerstones :the state theory ,the property right theory ,and the ideology theory.As the core of the framew ork ,the state theory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n economy by stipu 2lating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 with essential incentive function ,and shaping or affecting the ideology.The state theory introduces the the 2or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to the field of politics ;hence a series theoretical stands such as the origin of state ,the basic function and pur 2pose of state ,state m odel and state paradox. K ey Words :state theor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deology 国家模式应当是任何有关长期变化分析的一个 明确的组成部分。国家理论之所以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则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因此,国家理论不仅要为产生低效率所有权的政治经济单位的固有趋势提供解释,而且必须说明历史上国家的非稳定性。然而,尽管在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了各种关于国家的理沦,但这一重要的理论工具却并没有用于经济史上说明长期变革。道格拉斯?C ?诺思设计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国家理论是联系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纽带,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他把经济组织理论引入政治学领域,形成了国家起源、国家基本职能和目的、国家模型以及国家悖论等一系列理论主张。该理论的诞生有助于使传统的纯经济学研究转向经济与政治的整合研究,成为新自 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最耀眼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分析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分析思路。 一、国家的起源、特征与“诺思悖论”国家理论首先要说明国家的起源。总的来说,以往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国家性质有契约理论与掠夺理论(或剥削理论)两种解释。契约理论对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状态和国家产生过程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验的、思辨的假设描述,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致力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掠夺理论或剥削理论则力图从历史中找出国家起源的论据,认为“国家是一个集团阶级的代理机构,其职能是代表那个集团或阶级的利益榨取其他选民的收入。掠夺的国家将规定一套所有权使当权集团的岁入最大化,而不顾它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有 什么影响。”[1] 显然,上述两种理论所说的国家都能 ? 6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