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追述一位平凡母亲的事迹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在简明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

这里纪念的是一位平凡的劳动母亲,作者却上升到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度来写。作者写道,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朱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粗的字体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a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a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

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3、文本知识: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有文献价值。回忆录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与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2、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四、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

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理顺课文层次,并且分析了文章一二部分,初步感知母亲的形象,下节课

我们继续分析课文内容,深入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六、布置作业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尝试写一篇短篇作文,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略。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

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总结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笔:我的母亲,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略。

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本文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4.体会课文质朴而又真挚的语言,体会以母亲的勤劳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础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母亲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认识本文选材的典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情境导入】 同学们,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在《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母亲,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去认识他的第一位老师。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加以适当抒情和评论。 2.让学生默读课文,在生字词处标上记号,思考课文的段落层次。 明确: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 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作者: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

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6 回忆我的母亲

6回忆我的母亲 1.知识链接 回忆录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回忆中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回忆录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力求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3.重点突破 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勤劳”一词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值得我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引起下文。 4.考点链接 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形象。 (3)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的性格基因。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 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6。 01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佃.农(diàn)劳lù(碌)私塾.(shú)和ǎi(蔼) 溺.死(nì) wèi(慰)勉妯.娌(zhóu) 和睦.(mù) 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勤劳勤奋)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艰苦贫苦)的。 (3)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隔离隔绝)了。 (4)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吓倒

《回忆我的母亲》名师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500字左右) 1.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朱德生平及朱德母亲的事迹,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2.本文写的是“回忆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一个时代都相通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3.文章的语言朴素真挚,但深沉的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可让学生讨论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建议:两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3、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 情境渲染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教师深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营造与课文内容想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合作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包蕴的人文内涵。 诵读教学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第一课时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6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母亲的诗词 1.怀念母亲 棘人远在异乡客,诀别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缱绻,巴陵湘水共伤悲。 西风回转相愁绝,血雨冰心同泪飞。 今跪地门三叩首,连天春草也凄凄。 2.清明节 人在清明远故土,巴陵湘水共凄楚。 天公有泪满瑶池,化作飘飘万里雨。 3.西江月 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 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 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 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 4.怀念母亲 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gēng) 声闻。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 5.虞美人·端午节忆母 去年端午全家悦,做妹家中客。

玉盘锦食对瑶醇,午赏端阳夜赏月临门。 而今又把菖蒲贴,少个人来也。 独把离觞到黄昏,梦到南山深处见娘亲。 6.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 诀别娘亲一百天,几回梦里泪流干。今携粽子祭南山。一处新居三尺内,数莺低泣短阶前。端阳幽晦楚云盘。 7.南山祭母 连天秋雨骤,世路鸦声瘦。 人在短松冈,寸心冰冷透。 8.南山祭母 秋雨连绵近月半,四城八镇水成泛。 南来迁客行难通,北往骚人眉不展。 我去南山飨酒来,竹鸣孤冢把娘喊。 风鸦知意同相悲,恨满长天肠寸断。 9.七歌之二(悼母) 吴嘉纪 尝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 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 我昔抱疴母在时,千里就医不相离. 谓儿形容一何瘦?涕洟落入手中糜.

只今灾荒生计拙,茅檐卧病对风雪. 昔日食中母泪多,今日病里晨炊绝. 呜呼!二歌兮歌辛酸,孤身无倚海天宽. 10.七歌之二(悼母) 郑燮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 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 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本课设计理念】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二、充满感染力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 反心理较强。借助这篇文章,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于母亲。在感悟母爱上,可能会有些偏差,所以针对部分学生,要因材施教,注意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母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勉强、佃农”等词语。 2、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能整体把握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关键词“还” 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及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教法】 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 通过自读、合作品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言传身教及其深远影响。 【学法】学生学习形式分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品读、小组交流讨论,能从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 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孟郊《游子吟》,田世国) 二、认识作者。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1955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三、明确文体。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1)佃农(diàn)(2)祖籍(jí)(3)妯娌(zhóu li)(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èi miǎn) (7)溺死(nì)(8)衙门(yá) (9)私塾(shú) (10)瞒着(mán zhe) 2、词语积累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五、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

部编版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 的优秀品德。 2、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

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楚,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语言揣摩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 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2018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X k B 1 . c o m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夹叙夹议手法,感受该手法运用的效果。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朱德是谁,你们一定不陌生。朱德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重大战役无数;他有颇为杰出的文学才能,能作诗词文章,留《朱德选集》于世。最重要的,是他有坚定的革命意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一生。请同学们想象,是怎样的家庭,才能造就这样一位伟人呢?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大胆揣测、猜想,带着对此问题的疑问进入本文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链接资料,把握写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

6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 的成就,和他小时候受的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导入二(问题导入):同学们,母亲对儿女的爱深沉、博大、无私。让我们一生一世都难以 报答。现在我让同学们听一首有关母亲的歌,(播放《妈妈的吻》或《烛光里的妈妈》请大家听后说说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看看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留给儿子怎样的回忆? 导入三(俗语导入):自古就有民间的俗语:“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孟 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道出了母亲的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近朱德的母亲,去感受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吧!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领袖,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交流背景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 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3.知识链接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主要属记叙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课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应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加强师友合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 2.整体感知,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3.学生能够品味本文朴实动人的语言特色。 4.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感受母亲的高尚品德,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5.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感恩母爱。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教学策略、方法: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师友自主讨论教学法。 课前预习: 查阅作者简介,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知: (一)新课导入: 1.引用有关的诗词导入本课。 2.用多媒体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议论、抒情;整体感受,概括事例,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果特点;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3.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4.写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一起走进朱德的内心世界,回忆母亲的一生。 (二)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师友朗读课文,给下列红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溺辍私塾劳碌和蔼管束慰勉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回忆我的母亲》优教教案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优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着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佃.农(diàn)祖籍.(jí)溺.死(nì) 私塾.(shú)衙.门(yá)劳碌.(lù) 妯.娌(zhóu)和睦.(mù)差役 ..(chāiyì) 横蛮 ..(hèngmán)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段也可归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201x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6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 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2 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篇幅较长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初步了解了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了解了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如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懂得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例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出人物的特点。 重点难点 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重点)学习本文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难点) 4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回忆我的母亲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2 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 ─母爱。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你们 能说说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认识这位 伟大的母亲。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1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思考:这些时间内母 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人”的句式说句子,谈谈母亲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例句: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3齐读14-15自然段,作者从哪些方面书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及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