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习题

生理习题

生理习题
生理习题

第一章細胞的基本功能

名詞解釋:

易化扩散:水溶性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的刺激。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无反应,只是很微弱,不能转化为峰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成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兴奋: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过程称兴奋。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主动转运:是消耗能量的、逆化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受体: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簡答題:

1、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同:(1)顺化学梯度(2)被动转运(3)不耗能(4)有特异性

异: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透性的影响。

2、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和联系

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过程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会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光或声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

3、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

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AP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

4、简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Ca2+ 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

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2+ 时,肌浆中Ca2+ 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

5、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

AP产生、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6、刺激引起可兴奋的细胞兴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刺激必须达到三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强度;足够的作用持续时间及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

7、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

“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8、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

区别点局部电位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或阈刺激

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布不减衰性扩布

无总和现象

电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

和现象

“全或无”特点无有

不应期无有

电位变化幅度小大

开放的钠通道较少多

9、易化扩散的特点

(1)顺化学梯度(2)被动转运(3)不耗能(4)有特异性(5)膜蛋白介导

10、钠-钾泵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作用:钠泵每分解1分子A 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两个K+移入胞内,每个转运周期约需10ms。由于钠泵的活动,可使细胞内的K+浓度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而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约为胞质内的10倍。当胞内Na+浓度或胞外K+浓度上升时,都可激活钠泵以维持其化学梯度。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11、第二信使物质包括哪些

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Ca2+

12、试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配体+ 受体?受体-配体 + G蛋白?激活性G蛋白 + G蛋白效应器?激活的G蛋白效应器(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磷酸二酯酶,Ca+或K+通道) +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浓度上升或下降(cAMP,IP3,Ca2+,DG,cGMP) + 依赖于第二信使的酶或通道?激活或抑制

13、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的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RP的产生机制: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随K+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之间形成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AP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是离子分布的浓度。

Na+浓度上升AP上升。K+浓度下降RP上升。

14、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①其幅度与刺激强度有关,因而不具备全或无特征。②只在局部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性扩布,而不能像动作电位那样沿细胞膜进行不衰减的传播③没有不应期,可以发生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15、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释放?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终板电位?肌膜动作电位

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释放?ACh被胆碱酯酶分解?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16、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较静息电位的为负,而膜内则相对较正;由于这种电位差的存在,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和邻接的惊喜不为之间便产生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将依据膜的被动电学性质,在动作电位前方的静息部位首先形成电紧张电位,并在电紧张电位达到阈电位的细胞膜上引起动作电位。

17、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①前负荷②后负荷③肌肉收缩能力④收缩的总和

第二章血液

简答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亦称为内环境。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

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 mm/1h;女性为0~20 mm/1h。

4.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是由于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所产生的摩擦较大,故下沉缓慢。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称红细胞叠连,叠连发生后,红细胞包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比减小,摩擦力减小而沉降率加快。而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在于血浆的成分。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5.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其功能:①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③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④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

6.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其功能:①参与生理性止血;②促进血液凝固;③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7.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8.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其生理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作用;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④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⑤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9.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10.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

Fe3+还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叶酸正常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μg。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的合成。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11.白细胞有何生理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

(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①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②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④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

(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12.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

(1)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

(2)在Ⅻa的摧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

(3)在Ⅺa的摧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

(4)因子Ⅸa、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Ⅹa。

(5)因子Ⅹ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

(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

(2)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摧化下因子Ⅹ转变为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13.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

14.试述ABO血型的鉴定。

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

常见的ABO血型的定型包括正向和反向定型。正向是用抗A与抗B抗体检测来检查红细胞上有无A或B抗体;反向定型是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来检测血清中有无抗A或抗B抗体。同时进行正反向定型是为了相互印证。

15.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的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故肝素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强于体外。

16.输血的原则

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人,还必须是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特别要注意Rh阴性受血者产生抗Rh抗体的情况。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输血也必须先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可输入200ml以内配血基本相合的血液,但血清中抗体效价要小于1:200,输血速度也不宜太快,并密切观察受血者情况。

17.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有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

第三章循环生理

简答题:

1.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①0期: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②复极1期: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③复极2期: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④复极3期: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⑤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

2.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

①去极化过程:由于Ca2+通过L型钙通道内流而发生去极。②复极化过程:主要依赖于Ik 通道来完成。③自动去极化过程:存在许多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主要有Ik电流,Ir电流,T型钙流。

3.对比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

与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相比,窦房结P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以及0期去极化的幅度和速率均较小。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比,窦房结P细胞因为很少表达Ito通道和缺乏Ik1通道,其动作电位无明显的1期和2期,0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期复极化过程。4.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

5.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病理意义。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其病理意义是房室交界区也因此而成为传导阻滞的好发部位,房室传导阻滞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6.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

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其中,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

7.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8.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为12.0~18.6 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0~12.0 kPa(60~90mmHg);脉搏压为4.0~5.3 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9.3~13.7 kPa(70~102mmHg)。

9.微循环有哪几条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如何?

微循环的通路有:①直接通路:血微入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其作用是使部分血液回心,维持循环血量。②迂回通路:血微入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10.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是指滤过力量与回流力量之差。它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有关。

11.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临床意义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39~1.18 kPa(4~12cmH2O)。其高低取决于①心脏射血能力;②静脉回流速度。

临床意义: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偏高并有进行性上升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能力不足。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故外周静脉压也将升高。

1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

13.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

①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

14.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心动周期中有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

15.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当机体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增高和H+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到延髓,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此反射只能使血压升高,故称加压反射。16.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哪些?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①激肽类物质,包括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②组胺;③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2、H+、乳酸等。另外O2分压降低时,也能引起血管舒张。

17.简述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为营养心脏自身的血液循环,供应左右冠状动脉于升主动脉根发出,主干行于心脏表面,小分支常以垂直心脏表面方向穿入心肌,应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

冠脉循环特点有:①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流量大。②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18.何谓平均充盈压?其意义是什么?

在暂时停止心脏射血时血流中断,心血管腔内压力迅速处于平衡状态,被扩张的血管壁对血液所施加的压力为平均充盈压。它反映了血液量对血管腔的充盈程度,为血管内的基础压力(约为7 mmHg)。

19.什么是等长自身调节?

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强度和速度的改变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从而增加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的改变无关,故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中儿茶酚胺及Ca2+浓度增加,某些强心药物等都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20.什么是异长自身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流血量使心舒末期容积加大(前负荷加大),心肌初长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

21.何谓肌肉泵?

肢体静脉有静脉瓣,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反向流动。当骨骼肌收缩时,挤压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使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加速。肌肉舒张时,能抽吸外周血液回流。这种骨骼肌与静脉瓣一起发挥了推动静脉血流向心脏流动的泵作用,称为肌肉泵或肌肉静脉泵。

22.何谓呼吸泵?

胸膜腔内压力通常为负压,在负压作用下,胸腔的大静脉呈充盈扩张状态。呼气使胸内负压增大,大静脉进一步扩张,促使静脉回流增加;呼气时则相反。由于呼吸动作影响静脉回流,故称为呼吸泵。

2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有效不应期内,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会使心肌细胞再次兴奋而产生收缩。因此正常情况下,心脏不会发生强制收缩,而是始终保持着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戒律活动。这对于保证心脏正常射血与充盈的交替,维持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又重要意义。

2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

窦房结发出的节律性兴奋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的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实现:①抢占领先: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他潜在起搏点,故潜在起搏点在4期未到达阈电位水平时已经受到窦房结的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而使自身自律性不能表现。②超速驱动压抑:当自律细胞在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就按外加刺激的频率发生兴奋,称超速驱动。在外来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呈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律性,这种现象称超速驱动压抑。

25.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

窦房结发出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播到整个右心房和左心房,并沿着由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区,再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到蒲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肌兴奋。位于内膜侧的心室肌先兴奋,而后兴奋传播至外膜侧心室肌。

26.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

增加前负荷时,心肌收缩力上升。初长度变化可改变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和活化横桥数。最适前负荷时,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产生张力最大。达到最适前负荷前,随复合增加,收缩强度也逐渐增加。

27.何谓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不依赖前负荷和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改变方法:①钙增敏剂:增加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使Ca2+利用增加,因而使激活横桥数目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②儿茶酚胺:激活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增加Ca2+内流,再通过钙触发钙释放机制促进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从而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论述题:

1.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

心脏泵血包括射血和充盈过程。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之前,处于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心房收缩,使心室得到进一步充盈,充盈血量增多。

(2)心室收缩期:分为①等容收缩期:此期特点是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在等容收缩期两瓣膜均处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②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后,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进一步升高,超过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迅速减小,此期末室内压升至最高,射血速度很快,主动脉内压也随之升高。③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后,由于大量血液从心室射入主动脉,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心室容积的缩小相应变得缓慢,射血速度逐渐减慢,射血量减少。在其后段,心室内压已低于主动脉压,但由于受到心室肌收缩的挤压作用,血液仍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惯性,使心室内血液还在继续射入主动脉。

(3)心室舒张期:分为①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其低于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关闭。随着心室的进一步舒张,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其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②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一旦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液由心房迅速进入心室,即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使心室充盈。③减慢充盈期:心室快速充盈后,随着心房内血液不断流入心室,使房室和大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少,血液继续以较慢的速度充盈心室,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④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

心脏泵血过程概括如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升高大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室内容积减小。

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降低小于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降低小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室内容积增大。随后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

2.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①有效不应期:有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0。局部反应期时,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局部去极化反应。②相对不应期:此期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③超常期:此期一个低于阈值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3.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制。

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以能影响两者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主要有心肌初长(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

①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充盈持续时间及回流速度的影响。

②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③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与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O2、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2)心率: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次/min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舒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4.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循环血量充盈条件下,心室收缩射血释放能量,一部分推动血流,另一部分形成血管壁侧压,使血管扩张,形成血压。

影响因素:①心脏搏出量:搏出量增加脉压上升,反之,搏出量下降脉压下降。②心率: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幅度比收缩压打,脉压下降。心率下降,舒张压减少幅度比收缩压大,脉压上升。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减少时,舒张压降低比收缩压降低明显,故脉压上升。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

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33 kPa(10mm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 kPa(7.5mm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因素有:①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导致水肿。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果其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④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造成水肿。

6.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对心血管的作用。

心交感神经对左侧心脏起加强心率的作用,对右侧心肌起加强收缩的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房室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心肌收缩力增强等,表现为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与心肌细胞膜上M胆碱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降低;房室传导延缓;心肌收缩力减弱,表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维持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使血管收缩。

7.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表现取决于平滑肌上α和β受体分布。在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上β2受体占优,小剂量使血管舒张,大剂量则使α受体兴奋产生收缩。在皮肤及内脏血管上α受体受体占优,肾上腺素使这些器官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通过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致心率变慢。

8.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动脉血压的调节及作用。

调节过程: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致密斑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血浆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再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Ⅲ。

作用:血管紧张素Ⅱ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和Ⅲ,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促使肾脏保钠、保水、排钾,循环血量增多。故当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后,可抑制减压反射,使血管收缩,循环血量恢复,升高血压。

9.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当动脉血压在8.0~24.0 kPa(60~180 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吞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

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10.试述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又称压力感受性反射。(1)动脉压力感受器:在整个心血管系统内存在许多传入神经末梢。当管壁被动扩张时,这些神经末梢能感受机械牵张刺激而引起心血管反射。位于动脉管壁内的神经末梢起监视动脉侧压的作用,故称动脉压力感受器。其中最重要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其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出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其传入冲动增多,通过有关的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其效应为心率减慢,新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回降。反之则压力感受其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特点与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起重要的作用。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11.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有:(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2)生理因素: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局部电位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②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小,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邻近部位易发生兴奋,则兴奋传导快;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兴奋传导慢。

10.由平卧转为直立位心血管系统会出现何变化?

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大量血液存在下肢静脉系统内,致回心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肌的前负荷降低,心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使动脉血压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牵拉刺激作用减弱,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上传的冲动减少,对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区的抑制作用降低,至其兴奋;对心迷走中枢的兴奋作用减弱,使其抑制,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心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回升。

11.大出血1000ML集体会出现何种代偿反映?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失血30秒内出现并引起,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布以保持脑和心脏的供血;容量血管收缩,不致使回心血量下降太多,以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心率明显加快。(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血一小时内,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3)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

管作用既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血管紧张素II还能引起渴感和饮水行为,增加细胞外液量。(4)血浆蛋白质和红细胞的恢复,失血时损失的一部分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步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

A: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量的10%,可通过上述代偿机制使血量逐渐恢复,不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B: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量的20%时,上述各种调节机制将不足以使心血管机能得到代偿,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C: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血量达30%或更多,就可危及生命。

第四章呼吸生理

简答题:

1.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全过程包括:①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简述胸内负压的成因及生理意义。

①形成原理:胸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而呈负值。由于腔内只有少量浆液而无气体,故其内压并不是由气体分子运动而来,而是由大气经膜传导而成。人出生后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快,而胸膜脏、壁两层紧贴在一起,肺就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回缩,胸廓因其弹性而弹回其原位,这时两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其与大气压力的方向相反,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力,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习惯上以大气压为标准,设为零,其公式为: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肺回缩力。

②生理意义:a.保持肺泡及小气道扩张,为肺通气和肺换气提供有利条件;b.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c.维持气管及纵隔的正常位置。

4.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各段意义及影响因素。

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相同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较多O2。

各段意义:上段:氧分压在60~100mmHg之间,Hb与O2结合,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中段:氧分压在40~60mmHg之间,反应HbO2释放O2,利于供O2。下段:氧分压在15~40mmHg 之间,反应HbO2释放O2,强活动时利于供O2。

影响因素:①PH和Pco2的影响:PH?或Pco2?时,Hb对O2亲和力?,解离曲线右移。②温度:温度上升,解离曲线右移,促进O2释放。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上升,Hb对O2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④其他因素:Hb中Fe2+被氧化为Fe3+,Hb失去运氧能力。在Pco极低情况下,CO可取代HbO2中的氧气。

5.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及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时间肺活量反映呼吸肌力度及所遇阻力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6.肺表面的活性物质的作用是什么?

①降低肺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②增大顺应性,维持肺扩张,降低吸气阻力。③防止水肿。

7.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①气流速度:速度大,阻力大。②气流形式:层流阻力大,湍流阻力小。③气道管径:阻力与半径4次方成反比。A)跨壁压:气道内压高?跨壁压??管径??R?。B)肺组织对气道壁的牵引。C)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管径??R?。D)化学因素,儿茶酚胺,白三烯等使平滑肌收缩?管径??R?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厚度: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2)呼吸膜面积: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呈正比。(3)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如果比值上升,通气过剩,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如果比值下降,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静脉血中气体不能充分更新。

9.何谓有效通气量?

又称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由下式表示: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0.呼吸过程中肺内压有何变化?

吸气开始及吸气过程中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呼气开始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压大于大气压。吸气末及呼气末则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11.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

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始终为负压(低于大气压)。吸气时负压值增大,吸气末可达-0.67~-1.33 kPa(-5~-10 mmHg);呼气时负压值减小,呼气末可达-0.40~-0.67 kPa(-3~-5 mmHg)。用力呼吸较平静呼吸时负值变化大。

12.何谓肺扩张反射?有何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而产生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呼气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吸气不致过深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参与节律呼吸的形成。13.简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其敏感刺激。

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O2也可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

14.CO2对呼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如何?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2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

CO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

15.血液中Po2降低、呼吸运动何变化?机制?

Po2降低,呼吸加深加快。

机制:Po2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与迷走神经入延髓,使神经纤维放电频率增加,使呼吸加深加快。

16.血液中Pco2升高、呼吸运动何变化?机制?

变化: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机制:①从外周感受器来讲,Pco2?,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穿入延髓,反射性使呼吸加快加深。②从中枢神经来讲,P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H+浓度增高,再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17.血PH降低,呼吸运动何变化?机制?

变化:PH下降?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高。

机制:PH??H+??外周化学感受去因H+进入细胞而受到刺激,引起穿入神经动作电位频率增高,进而兴奋呼吸运动。

18.切断迷走神经,呼吸运动何变化?机制?

变化:吸气过程延长,吸气加深,呼吸变得深而慢。

机制:肺扩张时,牵拉呼吸道,使呼吸道扩张,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神经联系,使吸气改为呼气。

19.何谓通气/血流比值?比值增大和减小对集体有何影响?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 a和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为通气/血流比值。

比值?:通气过剩,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

比值?: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静脉血中气体不能充分更新。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4.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胃肠激素: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6.容受性舒张: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

7.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胆盐的肠肝循环: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

9.内在神经丛: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它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

10.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

11.慢波: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的周期性的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因而称为慢波。

第六章体温

简答题:

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试述及其产热方式。

①基础状态下,主要靠内脏器官基础代谢产热,肝代谢旺盛,产热量最高。②骨骼肌运动产热。③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④寒战与非寒战产热。

4.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5.什么是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正常情况下三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各为多少?

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

6.能量的来源,去路。

来源:①A TP的生成和利用,A TP是糖,蛋白质,脂肪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合成的一种高能化合物,当A TP水解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②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去路:50%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形式储存于A 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7.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①肌肉活动:集体任何轻微活动即可提高代谢率。②精神活动:脑组织血流量大,代谢高;人紧张时,能量代谢显著升高。③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④环境温度:温度降低,代谢率升高。

论述题:

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生理意义。

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

生理意义:恒定的体温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体温生理性变动。

①昼夜变动:体温受下丘脑视上核影响,出现日节律现象。②性别的影响:女性高于男性。

③年龄影响:儿童、青年比老人高,基础代谢高。④肌肉影响:可影响代谢率升高从而使体温升高。⑤其他:激动,紧张,进食,麻醉等都会产生影响。

3.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4.PO/AH的作用。

①能感受局部脑温变化。②对下丘脑以外部位,如中脑,延髓,脊髓以及皮肤,内脏等处的温度变化产生反应。③对致热源或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种肽类物质的反应,与这些物质所应引起的体温调节反应是一致的。

第七章肾脏生理

简答题:

1.何谓肾小管重吸收?影响因素有哪些?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流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②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滤过率的65%~70%;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④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可向小管液中排出H+、K+和NH 3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3.何谓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值是多少?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的总量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人约为125 ml/min,故24 h超滤液总量可达180 L。

4.肾素由哪里分泌?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

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再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Ⅲ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小管的保Na+、保H2O和排K+作用,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血中Na+、K+比例得以保持。

5.简述血管升压素(ADH)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

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在此贮存并释放入血。

其作用是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于V2受体?激活G蛋白?cAMP??PKA??水孔蛋白镶嵌在上皮细胞上,形成水通道)②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

调节其分泌的因素有: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此调节为调节ADH最重要因素,血浆渗透压低于引起ADH分泌渗透阈值时,ADH停滞分泌。②血容量的变化: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刺激减弱,故ADH?。

6.何谓球管平衡?有何生理意义?

正常情况下,有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滤过率的65%~70%,此现象称球管平衡。其产生与近端小管对Na+的恒定比率重吸收有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7.何谓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

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分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

8.简述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机制。

①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②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a.对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b.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牵张感受器兴奋,使肾素释放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浆醛固酮增多,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H2O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9.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原因。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②血浆胶体渗透压。③肾血浆流量。④囊内压。⑤滤过系数(单位滤过压驱动下,单位时间通过滤过膜的滤液量)

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子的血浆

蛋白不能受阻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涎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10.试述肾髓质高渗形成原理及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形成原理:

(1)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形成的。

(2)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的尿素和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的NaCl共同形成。

(3)尿素再循环促进骨髓质高渗的形成

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1)髓质高渗对小管液中水有抽吸力。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受ADH调节。

11、当肾小管钠重吸收障碍时,哪些物质的转运将受影响?为什么?

H+,葡萄糖,氨基酸,Cl-的转运受影响。

①在近端小管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和H+的分泌以及与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相耦联。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由Na+-葡萄糖和Na+-氨基酸通向运转体与葡萄糖和氨基酸共同转运。

②髓袢有电中性的Na+-K+-2Cl-同向转运体,可使小管液中1个Na+、1个K+和2个Cl-同向转运进入上皮细胞。

12、禁食者为何容易缺钾?

禁食时,人对K+摄入不足,肾脏又不能明显减少排K+,故易发生缺钾。

13.比较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①肾小体较小。②髓袢短,只达外髓质层。③入球小动脉口径比出球大。④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近髓肾单位:①肾小体较大。②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质层。③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无明显差异。④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血管,一种是网状小血管,一种呈U型直小血管。

14.口服1000ML生理盐水、清水,或注入50%G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盐水:尿量没有变化,因为生理盐水通过消化道入血,过程缓慢,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不会有明显变化,故尿量不变。

清水:增多。大量水入血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滤过量增加,又ADH合成释放减少,重吸收减少。

50%G:尿量增多,大量葡萄糖进入肾小管,原尿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全部重新吸收,使尿中水分增多。

15.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作用: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可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调节: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产AngI,血管紧张素I在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再继续分解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Ⅲ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最新生理学习题(带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产生主要由于() A.Ca2+的跨膜扩散 B.K+ 的的跨膜扩散 C.Cl-的跨膜扩散 D.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变化 2.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 A.K+内流 B.Na+内流 C.Ca2+内流 D.Ca2+与K+内流 3.关于消化器官神经支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B.所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均以乙酰胆碱为递质 C.去除外来神经后,仍能完成局部反射 D.外来神经对内在神经无调制 4.下述关于胃肠激素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由散在于粘膜层的内分泌细胞分泌 B.均为肽类激素 C.仅存在于胃肠道 D.可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 5.唾液中除唾液淀粉酶以外,还有() A.凝乳酶 B.蛋白水解酶 C.溶菌酶 D.肽酶 6.以下关于胃酸生理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B.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及胆汁的分泌 D.可促进VitB12吸收 7.水分及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十二指肠 B.胃 C.小肠 D.大肠 8.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 A.内因子 B.Na+ C.K+ D.HCL 9.以下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壁细胞分泌盐酸 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10.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份是: ()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水和无机盐 11.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 A.小肠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12.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上段 13.吸收铁最快的部位是: ()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理习题册答案

生理学习题册答案大全 生理学学习指导答案 第四章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期的前0.4s,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3.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4.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又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6.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7.窦性节律: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8.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9.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0.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11.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12.收缩压:收缩压就是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 为收缩压,亦称高压。 13.舒张压:舒张压就是当人的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又叫低压。 14.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15.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 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16.有效不应期:以心室肌肉为例,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是指心室肌由0期去极化开始至复极到膜电位-60mV这一段时间。 17.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发生变化,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8.异长自身调节:即心脏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对搏出量的影响。搏出量与前负荷 有关,在一定限度内前负荷增加→搏出量增加。可见,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来实现的,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19.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是指产生和控制心血管反射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分布在从大脑皮层到脊髓的各级中枢,形成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复杂网络。 20.动脉压力感受性发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又称减压反射。 简答题 一、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案:(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

生理学 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生理期末题库参考.docx

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 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 B 肺的扩大和缩小 C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D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E 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2.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 A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C 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D 肺弹性回缩压与肺内压之差 E 胸廓弹性回位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3.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 组织液 B 细胞内液 C 毛细血管血液 D 动脉血液 E 静脉血液 4.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A 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5.正常人平静呼吸时的频率为 A 6-8次/分钟 B 8-10次/分钟 C 10-12次/分钟 D 12-18次/分钟 E 20-25次/分钟 6.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 A 潮气量 B 残气量 C 补呼气量 D 功能残气量 E 补吸气量 7.平静呼吸时,肺内压在下列那一时期内 压低于大气压 A 吸气过程中 B 呼气末 C 吸气末 D 呼气过程中 E 呼吸暂停而气道通畅时 8.肺内压在下列哪一时相内压等于大气压 A 吸气中和呼气中 B 吸气中和呼气末 C 吸气末和呼气中 D 吸气末和呼气末 E 呼气中和呼气末 9.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 A 胸膜脏层和壁层紧贴 B 胸膜腔与外界封闭 C 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D 吸气肌收缩 E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10.对肺泡气体分压起缓冲作用的是 A 补吸气量 B 补呼气量 C 深吸气量 D 功能残气量 E 残气量 11.能较好地反映通气功能好坏的指标 A 肺活量 B 用力呼气量 C 补吸气量 D 补呼气量 E 肺扩散容量 12.胸膜腔内压的错误错误叙述 A 等于肺内压与肺回缩压之差 B 总是低于大气压 C 可用食管内压间接表示 D 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E 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13.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 内压均为负值,主要考虑 A、肺的生长速度比胸廓的快 B、胸廓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 C、肺的回缩力小于胸廓回缩力 D、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E、胸廓的弹性阻力大于肺内压 14.中枢化学感受器 A、对O2含量变化敏感 B、对CO2浓度变化敏感 C、对血中H+浓度变化敏感 D、在低O2时对维持呼吸十分重要 E、接受刺激后迅速引起呼吸反应 15.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的适宜刺激是它所 处环境的 A 氧分压 B 氧含量 C 氧容量 D 氧饱和度 E 氧利用系数 16.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因素 A CO2 B O2 C H+ D 2,3-DPG E CO 17.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错误叙述的是 A 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 滑肌层中 B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 C 可促进吸气时转入呼气 D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 要调节作用 E 有明显种属差异 18.缺氧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 列哪一部位而实现 A 延髓呼吸中枢 B 中枢化学敏感区 C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D 脑桥呼吸中枢 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19.下列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正确 叙述是 A.兴奋性比骨骼肌高 B.伸展性小 C.收缩缓慢 D.自律性频率较高且稳定

生理学习题册及答案

绪论 一、A型选择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 A.正常人体内物理变化的规律 B. 正常人体内化学变化的规律 C.正常人体内功能活动的规律 D.病理情况下人体内功能活动的规律 E.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内环境是指() A. 体液 B. 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 D.胃肠腔液 E.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人体功能调节中最重要的是() A. 全身体液调节 B. 局部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E. 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4、机体内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射 B. 反应 C. 反馈 D. 适应 E. 前馈 5、在机体功能调节中,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 作用出现快 B. 作用部位准确 C.作用的持续时间长 D. 调节的敏感性高 E.调节幅度小 6、对机体功能活动和内环境稳态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 A. 神经调节 B. 负反馈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E. 体液调节 7、下列生理功能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 血液凝固 B. 排尿反射 C. 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E. 分娩活动 8、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A. 反馈信息 B. 控制信息 C. 控制系统 D. 受控系统 E. 前馈信息 9、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系统达到控制系统的信息称为() A. 控制系统 B. 反馈信息 C. 干扰信息 D. 参考信息 E. 偏差信息 10、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反馈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 二、B型选择题 A. 作用迅速、准确时间短 B. 作用缓慢、广泛、时间长 C. 作用效果不明显 D. 调节的范围较小 E. 无反馈作用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2、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血浆 E.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3、体液是指() 4、内环境是指() A. 不断加强直至最大 B. 逐渐减弱直至最小 C. 向相反效应转化 D. 保持在恒定水平 E. 控制部分 5、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 6、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 7、前馈是指干扰信号通过体内感受器直接作用于()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习题集

习题 一、单选题:下列每题中各有ABCDE5个备选答案,选出最合适的一个,多选作废。 1、光镜组织切片和电镜组织切片 A.均为超薄切片 B.均为化学染料染色 C.均可制冷冻切片 D.均为固定组织 E.均可摄彩色照片 2、关于基膜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位于所有上皮与结缔组织连接面 B.不同部位上皮的基膜厚薄不一 C.是上皮细胞的产物 D.是有支持膜和半透膜作用 E.也见于骨骼肌纤维的表面 3、含被银染色的纤维的组织是 A.骨组织 B.透明软骨 C.致密结缔组织 D.网状组织 E.弹性结缔组织 4、区别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主要依据是 A.细胞大小 B.有无特殊颗粒 C.细胞核形态 D.有无嗜天青颗粒 E.有无吞噬功能 5、电镜观察骨骼肌纤维,只有粗肌丝而无细肌丝的是 A.I带 B.H带 C.A带 D.A带和H带 E.以上都不是 6关于动脉内弹性膜的特征哪项错误 A.为内膜和中膜的分界 B.在横断面切片上呈曲折波纹状 C.为胶原蛋白组成 D.其上有许多小孔 E.中动脉的内弹性膜较发达 7、直肠的特点之一是 A.无杯状细胞 B.无腺体 C、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D.粘膜下层有丰富的静脉丛 E.肌层为骨骼肌 8、以下哪两种腔隙或管道在肝内是相通的 A.肝血窦与胆小管 B.中央静脉与肝血窦 C.胆小管与窦周隙 D.中央静脉与胆小管 E.小叶下静脉与胆小管 9、、胚胎内间充质是 A.分散的外胚层细胞 B.分散的中胚层细胞 C.分散的内胚层细胞 D.分散的三胚层细胞 E.细胞间质的总称 10、下列哪些结构与人体的防御机能有关? A.B淋巴细胞,角质细胞,食管上皮,小颗粒细胞和滤泡旁细胞 B.间充质细胞,角质细胞,食管上皮,黑色素细胞和纤毛 C.B淋巴细胞,网状细胞,食管上皮,黑色素细胞和纤毛 D.B淋巴细胞,角质细胞,食管上皮,黑色素细胞和纤毛

生理学习题

生理学试题(卷二) 专业___班级___姓名___学号___ 一、名词解释10分(5个名词,每题2分) 1、兴奋性 2、血细胞比容 3、房室延搁 4、肾糖阈 5、肺活量 二、填空题10分(20个空,每空0.5分) 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__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又称___平衡电位。 3、柠檬酸钠能防止血液凝固是因为它除去了血浆中的________。 4、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 5、骨骼肌收缩舒张基本功能单位___。肌细胞收缩,暗带变__,明带变__ 。 6、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 7、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8、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 10、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_______ 。 11、牵张反射包括_______ 和_______ 两个反射。 12、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压升高。 三、是非判断题10分(10个题,每题1分) 1、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极为重要。( ) 3、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4、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 5、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都通过局部电流传导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相同。( ) 6、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7、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8、严重缺氧时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呼吸增强,体现调节作用。( ) 9、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 10、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生理学(选择)试题题库

生理学模拟选择试题 姓名:考区:准考证号:成绩: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A型题: 1 下列哪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会产生主观上的特定的感觉(E)。 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味觉器官 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2 下列结构中,哪个属于感觉器官(D)。 A.痛觉感受器 B.冷敏神经元 C.本体感受器 D.前庭器官 E.触觉感受器 3 下列感受器中,哪个属于快适应感受器(A) A.环层小体 B.腱器官 C.肌梭 D.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E.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4 人脑获得信息,主要来自(A)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E.味觉 5 光线进入眼内发生折射的主要部位是(A)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6 人眼视近物时的调节,主要与下列哪种改变有关(C) A.角膜形状 B.房水多少 C.晶状体形状 D.眼球位置 E.瞳孔大小 7 对眼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E) A.眼的调节能力大小可用近点的长短表示 B.近点的长短主要与晶状体弹性有关 C.眼的折光能力越大,表示调节能力越强 D.眼的调节能力除用近点长短表示外,还可用屈光度表示 E.屈光度与主焦距呈正变关系 8 正视眼看6 m以外物体时,将出现下列哪项变化(D) A.瞳孔缩小 B.两眼球内聚 C.晶状体变凸 D.不进行任何调节 E.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 9 对瞳孔近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E) A.该反射的意义是使看近物清楚 B.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 C.瞳孔缩小可减少球面像差 D.瞳孔缩小可减少色像差 E.该反射的效应是单侧性的 10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E) A.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B.该反射与动眼神经活动有关 C.反射效应为双侧性 D.用阿托品可使该反射减弱或消失 E.反射中枢在延髓 11 夜盲症产生的原因是(A) A.视紫红质缺乏 B.维生素D缺乏 C.全反型视黄醛过多 D.11-顺型视黄醛过多 E.视蛋白合成障碍 12 对视杆细胞叙述,错误的是(D) A.感受弱光刺激 B.只分辨明暗,不能分辨色泽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题库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生理学 2.兴奋性 3.刺激 4.反应 5.兴奋 6.阈刺激 7.阈值 8.内环境 9.反射10.负反馈 11.单纯扩敞12.易化扩散13.通道转运14.载体转运15.被动转运 16.主动转运17.静息电位18.极化19.去极化20.超极化 21.复极化22.动作电位23.局部电位24.阈电位25.传导 26.神经冲动27.神经递质28.终板电位29.兴奋-收缩耦联30.单收缩 31.强直收缩32.前负荷33.后负荷34.血浆35.血清 36.血浆晶体渗透压37.等渗溶液38.红细胞比容39血沉40.红细胞渗透脆性 41.生理性止血42.血液凝固43.凝血因子44.纤维蛋白溶解45.血型 46.红细胞凝集47.血液循环48.心动周期49.每搏输出量50.射血分数 51.心输出量52.心指数53.心力贮备54.快反应细胞55.慢反应细胞 56.绝对不应期57.期前收缩58.代偿间歇59.窦性心律60.异位起搏点 61.房室延搁62.血压63.收缩压64.舒张压65.平均动脉压 66.动脉脉搏67.中心静脉压68.微循环69.有效滤过压70.自动节律性 71.呼吸72.肺通气73.呼吸运动74.胸膜腔内压75.肺活量 76.功能残气量77.每分通气量78.肺泡通气量79.通气/血流比值80.氧含量 81.血氧饱和度82.肺牵张反射83.消化84.吸收85.机械性消化 86.化学消化87.基本电节律88.胃肠激素89.粘液-碳酸氢盐屏障90.容受性舒张 91.能量代谢92.氧热价93.呼吸商94.基础代谢率95.体温 96.不感蒸发97.肾小球的滤过作用98.肾小球滤过率99.滤过分数100.球-管平衡 10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102.肾糖阈103.渗透性利尿104.高渗尿105.低渗尿 106.水利尿107.感受器108.感觉器官109.适宜刺激110.换能作用 101. 瞳孔对光反射102. 视力103. 视野104. 暗适应105. 明适应 106. 盲点107. 简化眼108. 突触10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10特异性投射系统 111牵涉痛112运动单位113脊休克114牵张反射115肌紧张 116腱反射117锥体系118条件反射119第二信号系统120 121激素122允许作用123神经分泌124应激反应125应急反应 二、填空题 1.通常生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形式有两种,_________和_________。 3.刺激要引起机体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4.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_________关系,阈值愈大表明组织兴奋性愈_________。 5.人体的可兴奋组织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_______即_______。 7.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概括起来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8.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五部分组成。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完成它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 10.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转运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1.易化扩散分为两种方式,即_______和_______。 12.根据引起通道开或闭的原因不同,可将通道分为_______门控通道、_______门控通道和

生理学习题集.

姓名: 学号: 本习题集用做学习之用,禁止用于出售或者其他经济利益性质的活动。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和___ 两类。 2. 机体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___、___和。 3.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它由___、___、___、___ 和___ 等五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 全身性体液调节 B. 自身调节 C. 神经调节 D. 局部性体液调节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负反馈 3. 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负反馈调节 4.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 人体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B. 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增强,从而发挥最大效应。 D. 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三、双项选择题 1.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作用缓慢 B. 作用精确 C. 作用持久 D. 作用迅速 E. 作用广泛 四、多项选择题 1. 反射弧组成包括 A. 效应器 B. 感受器 C. 传出神经 D. 神经中枢 E. 传入神经 2. 神经调节的特点包括。 A. 发生反应比较迅速 B. 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C. 作用时间较短暂 D. 调节部位较准确 E. 以上都对 3. 体液调节的特点包括。 A. 反应速度较缓慢 B. 调节范围较局限 C. 作用时间持久 D. 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 E. 完全不依赖于神经系统 五、名词解释 反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 _____ , _____ 和 _____ 。 2. 载体蛋白的特点有 _____ , _____ 和 _____ 。 3. 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的特点是 _____ 和 _____ 。 4. 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转运方式是 _____ 和 _____ ,均属于 _____ 转运。 5.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内 _____ 浓度高于膜外,而细胞外 _____ 浓度高于膜内。 6.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 _____ 离子内流量 _____ ;复极化时,_____ 离子外流量 _____ 。 7. 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有_____ 和_____ 。 8. 钠泵的化学本质是,它的生理功能是_____ 。 9. 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称为_____ ,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_____ 。 10.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中,一定范围内增大刺激强度时,可见动作电位幅度_____ 。 二、双项选择题 1. 下列物质跨膜转运属于单纯扩散的有( 。 A.Na + B.CO 2 C.O 2 D.K + E. 葡萄糖 2. 下面哪些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A.O 2 进入细胞 B.Na + 移出细胞 C.Na + 移入细胞 D.K + 移出细胞 E. 骨骼肌舒张时 Ca 2+ 进入终池 3. 单纯扩散的速度取决于( 。 A. 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B. 脂溶性大小 C. 通道的开放水平 D. 载体数量的多少 E. 泵的转运速度 4. 细胞内液比细胞外液含有较多( 。 A.K + B.Na + C.Ca 2+ D.Cl - E. 有机负离子 5. 兴奋性降低时( 。

生理习题库(精心整理)

1.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哪种状态 A.固定不变 B.相对恒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平衡 E.与外界一致 2.下列各种实验中,属于急性实验方法是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道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E.X线成像 3.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映 E.阈值 4.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C.神经冲动 D.生物电变化E.慢波 5.下列各项调节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降压反射C.排尿反射 D.分娩过程E.排便反射 6.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E.血液 7.人类社会中每周工作5天的工作日制度,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生理功能活动的种种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物节律属于 A.日周期 B.月周期 C.周周期 D.年周期 E.季节周期 8.机体对适宜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称为 A.兴奋性反应 B.抑制性反应 C.双向性反应 D.适应性反应 E.无反应状态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维持机体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之为稳态 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E.稳态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科学家Cannon提出 10.下列有关反射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完成反射所必须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反射是实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同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效应完全相同 D.在反射进行过程中可有体液因素参与 E.轴突反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射 1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细胞的生命现象 B.器官的功能活动 C.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1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物质代谢 B.新陈代谢C.适应性 D.应激性E.自控调节 1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适应性反应 B.旁分泌反应 C.稳态反应 D.非自控调节 E.前馈调节 1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A.分娩 B.排尿反射 C.降压反射D.小肠运动 E.血液凝固 15.下列体内哪种物质是不直接传递信息的? A.神经递质 B.调制物C.内分泌激素 D.旁分泌物质E.局部体液因素 16.机体的外环境是指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为零 B.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约为K+通透性的1/2 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 D.增加了Ca2+内流 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时间 C.阈刺激 D.阈值 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 A.刺激阈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 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2l倍B.5倍C.12倍D.30倍 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生理题库神经

一、神经 单选题 1.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的病变主要位于 A.红核 B.小脑 C.前庭 D.纹状体 E.丘脑底核 2.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羟色胺 E.甘氨酸 3.筒箭毒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使递是由于它 A.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量 B.增加胆碱酯酶的活性 C.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量 D.占据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E.加速乙酰胆碱的重摄取 4.当一伸肌受到过度拉长时,其张力突然丧失,其原因是: A.伸肌肌梭过度兴奋 B.屈肌肌梭过度兴奋 C.屈肌肌梭完全失负荷 D.伸肌的腱器官兴奋 E.伸肌的腱器官完全失负荷 5.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A.中枢神经系统 B.突触 C.感受器 D.效应器 E.反射弧 6.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功能是 A.接受刺激 B.仅传导信息 C.产生反应 D.分析、整合信息 E.接受刺激与产生反应 7.下列有关反射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完成反射所必需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同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效应应当完全相同 D.反射可有体液因素参加 E.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8.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为皮肤的不同感觉的上传途径 B.体内所有特异感觉的上传途径 C.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D.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 E.为视、听觉的上行通路 9.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局部神经元回路性抑制为

A.侧抑制 B.前馈抑制 C.去极化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交互抑制 10.下列关于M受体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属于胆硷能受体 B.可以与乙酰胆硷结合 C.可以与毒蕈硷结合 D.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模上 E.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 11.对外周神经递质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的递质为乙酰胆碱(ACh) B.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均为去甲肾上腺素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为ACh D.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递质为ACh E.肠壁内神经丛细胞的递质为嘌呤和肽能递质 12.反射弧的效应器的主要功能是 A.接受刺激 B.整合分析信息 C.产生反应 D.传导信息 E.接受刺激与产生反应 13.关于有机磷中毒时出现的症状,治疗原则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会出现广泛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 B.出现支气管痉挛,瞳孔缩小 C.出汗明显减少 D.发生的原因是胆碱酯酶失去活性 E.可使用阿托品和解磷定以缓解症状和恢复胆碱酯酶的活性 14.对神经中枢的正确叙述是 A.调节某些生理功能的神经结构 B.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C.反射弧的一个中间环节 D.调节某一器官活动的神经核团 E.调节某一系统功能的神经元群 15.当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导致 A.肌梭传人冲动增加 B.梭内肌收缩增强 C.梭外肌收缩增强 D.梭外肌,梭内肌同时收缩 E.-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16.乙酰胆碱在运动神经末稍何处合成,贮存在何处 A.轴浆;细胞膜 B.轴浆;轴浆 C.轴浆;囊泡 D.线粒体;细胞膜 E.线粒体;囊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