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观察土壤

6观察土壤

6观察土壤
6观察土壤

6、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

教学方法:

探究科学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材料与用具:

活动1:采土样工具、放大镜。

活动2:筛子、纱布、量筒、纸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会大自然。

教学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

材料与工具:采土样工具、放大镜。

拓展:花盆、放大镜、塑料手套、生活垃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植物,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呢?我们还学习了蚯蚓,你们是在哪找到蚯蚓的?

2、看书中插图,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许多植物的动物生活的家。

3、土壤里除了有动物和植物之外,还有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观察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1:观察土壤

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室外采集土壤,提几点注意事项:①不要用小铲伤着自己和他人。②不要扬土,以防止土进到眼睛里。③不要扔石头,以免伤人。④不要用摸完土壤的手揉眼睛。⑤在使用放大镜时要谦让。⑥采集土壤回来要洗手。

分发采集工具,进入采集活动。

2.户外活动:采集土壤。

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

注意: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没有小动物的,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观察土壤。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我们通过看、摸、闻,知道了湿润土壤的颜色深、手感松软、气味潮湿,现在我们将一小部分土壤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等课下再从颜色、手感、气味等三方面观察一下,

看看有什么变化?然后完成P23土壤研究报告。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拓展活动:埋垃圾

1、预测一下,这些生活垃圾埋在土里哪些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大家把预测结果填入到P25表中。学生填表并回答。

2、学生活动。

戴上塑料手套,把生活垃圾用土埋到塑料花盆里,然后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3、为了验证大家的测,我们每天要埋垃圾的花盆里喷些水,注意潮湿即可,不要有积水,大约三周后,将土挖开,看看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那些没腐烂?,将观察结果填入到P25表中,比较一下和预测是否一致。

(五)作业:课下观察晒干后的土壤并将P23的土壤研究报告填写完整。

板书设计:

第六课观察土壤

湿润的土壤:

颜色深手感松软气味潮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够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重点:归纳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

材料与用具:

筛子、纱布、量筒、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你知道土壤里有什么吗?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2: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1、猜一猜:土壤里还有些什么?

2、你能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将砂和粘土分开吗?

3、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并实验。

4、汇报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的?(沉降法、筛选法)他们有什么不同?

5、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土壤中有水、砂和粘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6、再用老师提供的其他材料找找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1)学生实验

(2)学生汇报(土壤里还有空气、腐殖质)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五部分组成的。

2、砂的颗粒较大、粘性小;粘土的颗粒小、粘性大。

(四)全课总结:

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课观察土壤

砂颗粒较大、粘性小;粘土颗粒较小、粘性较大。

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砂、粘土、腐殖质五部分组成的。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土壤学分章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 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7.写出5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目前,从火星上取回的岩石碎屑物化验样品,被确认有土壤遗迹。 3.()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4.()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5.()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6.()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7.()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 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 2. 土壤肥力 3. 土壤剖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4. 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5. 请列出至少5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并简要说明其主要贡献。 五、论述题 1. 论述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一、填空 1.写出两种次生矿物名称:()、()。 2.写出三种原生矿物名称:()、()、()。 3.高岭石属于()型矿物。 4.矿物按成因可分为()、()二大类。 5.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6.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7.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8.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9.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10.卡庆斯基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简明二级分类制,其分界点是()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子层。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 土壤容量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6观察土壤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2?利用土样和准备的实验材 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实验研究。并填写实验 报告单。 (教师在活动中让学生充 分动手,有针对性的点拨指 导,使孩子们增强了自信 心,。)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 结和交流。 师概括: 粘土:细土就叫粘土。砂: 加水和不到一块 的粗大颗粒是砂。 腐殖质:动植物的残体在土 壤中埋得时间长了就会腐 烂,变碎、变小,产生一些 气味,叫做腐殖质。 4、组织学生总结、归纳。 (对观察细致全面,善于 发现总题的同学小组给予表 扬。 学生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学生活动: (1)把土放进水杯里,有气泡 冒出。 (2)往干土上撒一些水,干土 变湿后颜色变得和湿土的颜色一 样了 (3)试图把土中小颗粒和大颗 粒分开 (3)把土中大颗粒捻一捻。 每个小组积极地把自己研究的题 目和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 (1)干土洒上水变成了和湿土 一样的颜色,说明湿土颜色深, 因为含有水分较多。 (2)土样放入水中产生气泡, 说明土壤中人空气。 (3)土壤中还有动物的残体和 植物的根、茎、叶的残段。 (4)土壤中扎手的、不碎的、 粗大颗粒是砂,加水后粘不到一 块,是散的。 (5)细小的颗粒摸索起来松 软,是土,加水后能和成泥,泥 能揉成团,搓成条,捏成各种形 状,说明土有粘性。 学生归纳出: 土壤是由空气、水、粘土、砂和 腐殖质等到组成的。 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 充分动手,使孩子们增 强自信心,动手实验和 探究发丙的能力得以充 分发挥。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 分析能力的过程,同时 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 铺垫。 是学生进行归纳能力 和表达能的训练。 三、垃圾。 1、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 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 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 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记 录。 交流出: 菜叶、剩饭、果皮、树叶、废旧 报纸会腐烂;塑料制品、酸奶 盒、玻璃片、金属易拉罐等不会 腐烂。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 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 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 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 4.作物产量生理学 5.植物营养生态学 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7.植物土壤营养 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间生物方法 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接近于生产条件 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 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 2.模拟研究方法 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 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 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 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 其它:p166-167 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

土壤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10X2)5英5汉) 1、E同晶置换(Isomorphous replacement)this is the substitution of one element for another in ionic crystals without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它使其化学组成发生改变,但晶层结构未变的现象。 2、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In the case of unsaturated, soil by soil adsorption and capillary force constraints, the water potential of pure natural free water below the water potential of the reference standard. 在不饱和的情况下,土壤水受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其水势自然低于纯自由 水参比标准的水势。 3、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Natural state unit volume of soil (including intergranular pores) weight 4、土壤胶体(Soil colloids)Soil solid, liquid and gas in mutual dispersed colloidal state, the solid phase particle diameter is generally less than 1μm, soil colloids often refers to these solid particles. 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呈相互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相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μm, 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 5、毛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6、当量孔径:土壤孔隙的形状和连通情况非常复杂,孔径的大小也变化多端,它们并非有规则的形状,在土壤学上所说的孔隙直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称当量孔径或有效孔径。 7、土壤: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8、矿化: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9、腐殖化: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10硝化:铵态氮被微生物氧化为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11、氨化作用:分解含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 二、选择(10X1.5) 1、不属于盐基离子的是(铝离子)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离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致酸离子,如氢离子、铝离子;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铵离子等。 2、土壤P在什么情况下有效性最高(中性条件) 3、改良酸性土壤通常要用石灰或石灰石粉。 4、一般情况下矿质土壤颗粒的密度为(2.65) 三、填空题 1、五大圈层系统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矿质化和腐殖质化。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9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答案如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 答案如下,每空0.5分 1、胡敏酸;富里酸 2俄国道库恰耶夫;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纲;亚类;土族;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土类;土属 3.干旱土;淋溶土;老成土 4.褐土、燥红土; 5.石灰性紫色岩“赤色盆地” 6. W和Bg 7.土壤复区。 8.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和碳酸盐的表聚化,石膏易溶性盐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 3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4.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问答题(共40分)

1. 简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5分) 答案要点如下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1分)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1分)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2分),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1分) 2.请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7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1分) (2)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可直接回答):概念: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过抬升而出露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分)。作用: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 (3)生物小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指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 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其中可在地上、地下各种活有机体中存储一定的时间)。(1分)作用:这个循环还具有更新快、范围小、效率高等特点,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利积累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 (4)从土壤发展的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便没有生物小循环,也没有正常的土壤发生与发展。其次,生物小循环只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它最终也要纳入大循环的行列中。(1分) 从物质养料动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1分) 3.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8分) 答案要点如下:

《6 观察土壤》教案

《6 观察土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提问:你仔细观察过土壤吗? 新课讲解: 观察土壤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 埋垃圾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土壤肥料学

绪论 1.什么是土壤?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2.什么是土壤肥力?肥力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3.土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试述现代土壤学的三大基本理论? 5.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矿物质 解释名词:风化作用与成土母质;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四面体与八面体;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2:1型与1:1矿物 问答题: ? 1.岩石按成因可分哪三大类,其风化产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 影响有哪些? ? 2.风化作用可分哪三大类?分析其影响因素? ? 3.举例说明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4.土壤粒级可分哪四类,并分析每一粒级的特征? ? 5.土壤质地可分哪三大类,分析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6.如何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 7.什么样的土壤被农民称为蒙金土,为何被农民喜欢? ? 8.试述山东省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9 比较棕壤与褐土的特点及其利用与改良?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 矿化作用 4. 腐殖化作用7. 腐殖化系数8. C/N 9. 激发效应 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各种作用? 4.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 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解释名词: 1.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3.土壤孔性 4.当量孔隙 5.团粒结构 6.土壤结构性 7.土壤耕性 问答题: 1.如何利用土壤容重进行相关计算? 2.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3.衡量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改善土壤耕性?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5.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

6观察土壤

6、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 教学方法: 探究科学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材料与用具: 活动1:采土样工具、放大镜。 活动2:筛子、纱布、量筒、纸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会大自然。

教学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 材料与工具:采土样工具、放大镜。 拓展:花盆、放大镜、塑料手套、生活垃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植物,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呢?我们还学习了蚯蚓,你们是在哪找到蚯蚓的? 2、看书中插图,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许多植物的动物生活的家。 3、土壤里除了有动物和植物之外,还有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观察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1:观察土壤 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室外采集土壤,提几点注意事项:①不要用小铲伤着自己和他人。②不要扬土,以防止土进到眼睛里。③不要扔石头,以免伤人。④不要用摸完土壤的手揉眼睛。⑤在使用放大镜时要谦让。⑥采集土壤回来要洗手。 分发采集工具,进入采集活动。 2.户外活动:采集土壤。 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 注意: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没有小动物的,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观察土壤。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我们通过看、摸、闻,知道了湿润土壤的颜色深、手感松软、气味潮湿,现在我们将一小部分土壤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等课下再从颜色、手感、气味等三方面观察一下,

土肥——土壤肥料学

第一章 第一节、判断题层状硅酸盐片层之间都是靠氢键相连的。 单选你 1 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有() A角闪石;B高岭石;C白云母;D斜长石 2下列矿物中最难矿化的矿物是() A黑云母;B辉石;C长石;D石英 3 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A大理岩;B页岩;C砾岩;D玄武岩 4 土壤中几乎不含有的矿物是() A 高岭石; B 角闪石; C 白云母;D褐铁矿 5 下列矿物属于次生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是() A蒙脱石;B斜长石;C角闪石;D石英 6 下列矿物属于膨胀型的是() 蒙脱石;针铁矿;高岭石;伊利石 多选1下列矿物中富含钾的矿物有: A正长石;B石英;C方解石;D黑云母 2 下列矿物中属于原生矿物的有: A白云母;B石英;C蒙脱石;D正长石 3 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有 A石灰岩;B板岩;C砂岩;D页岩 4 当土粒由大变小时,下述相应变化规律正确的有: A SiO2 含量由多变少; B 比表面由大变小 C 原生矿物由多变少; D 吸附阳离子和水的数量有多变少。 5 卡钦斯基土壤质地简易分类法把土壤分为三大类,应包括; A砂土类;B壤土类;C粉砂质粘壤土类;D粘土类 填空、 1 硅氧四面体由()个硅离子和()个氧离子组成。 2 铝氧八面体由()个铝离子和()氧或氢氧离子组成 3 高岭石的晶层由()层硅四面体片和()层铝片通过共用氧联结而成,称1:1型矿物 4 蒙脱石类的晶层由()层硅片中间夹()层铝片构成,称2:1型。晶层的上下两面都是()体中的氧。 5 卡钦斯基把粒径小于()mm的土壤单粒叫做物理性粘粒。 名词解释:土壤质地,土壤母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变质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 简答题高岭石和蒙脱石的晶层构造如何?有何性质差别? 粘土和砂土的生产性能有哪些差别? 第二节、简答 1.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有何重要意义? 3.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是两种对立的过程,它们对土壤肥力各有什么意义?名词解释腐殖质化过程矿化作用 单项选择题 1 有利于植物残体矿化的C/N比在()左右。 A5/1;B25/1;C45/1;D65/1

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课文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和课上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埋垃圾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和理解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初步意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 难点: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 教学方法: 探究科学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采土样工具、放大镜。 活动2:筛子、纱布、量筒、纸。 拓展:花盆、放大镜、塑料手套、生活垃圾。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我们知道地面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大家在什么地方见过土壤。 学生:草坪上。 学生:在学校外面的路上。 学生:我是在种菜的地里见过土壤。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观察土壤,学习关于土壤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土壤 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资料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 答案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子层。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 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 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 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 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母质-----物质基础,养分来源等 生物-----有机质来源,富积养分等 气候-----风化过程、生物活动、降水等等 地形-----母质运动与分布、生物及水热再分配等 时间-----成土过程的进程与深刻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