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摘要】目的提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方法自1996年3月~2004年3月采用“拔伸牵引旋转捺正前顶后拉屈肘”方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15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优101例,对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良45例,对位1/2以上,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内;差10例,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内翻15°以上,发生率3.7%,优良率达93.6%。结论该手法整复和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且并发症发生率少。【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青少年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的50%~65.40%,多数均可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现将1996年3月~2004年3月我院采用保守治疗即手法整复及石膏托加两侧条外固定治疗并有随访结果的156例肱骨髁上骨折资料整理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男89例,女67例。年龄2~14岁。骨折类型:全部为伸直型,其中尺偏型88例,桡偏型68例。骨折移位按陈博昌提出Gartland改进分类标准[1],156例均属Ⅲ型。均无血管、神经合并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7天,所有病例均有3个月以上随访。 1.2治疗方法 1.2.1拔伸牵引患者仰卧于床上,根据情况采用臂丛麻醉或不麻醉,两助手分别握前臂及骨折近端的上臂,行拔伸牵引,以牵开重叠为度,约3~5min. 1.2.2旋转捺正如果有旋转应首先纠正旋转移位,术者双手握住远端骨折区,协助远端助手使前臂旋前(或旋后),然后术者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近端,另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远端,用“捺正手法”[2]矫正侧方移位。 1.2.3前顶后拉屈肘纠正上述移位后,术者蹲下,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其他手指环抱骨折近端前方向后按压,同时告诉远端助手在拔抻基础上徐徐屈肘常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音,肘关节屈曲呈超过90°位(邻肢夹角法)。如尺偏型,将前臂向桡侧外展,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上述手法常可一次完成复位。 1.2.4固定方法 1.2.4.1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采用长臂石膏托及肘关节两侧石膏条固定上臂肘关节,前臂于屈肘90°位,尺偏型前臂旋前位固定,桡偏型旋后固定。如肿胀严重,则不必强求90°位,以防止肱动脉受压造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复位、固定完成后常规检查桡动脉搏动及正中、尺、桡神经支配的手部运动、感觉。拍片复查复位情况。 1.2.4.2经皮克氏针固定采用臂丛或氯胺酮麻醉患儿仰卧位,骨折复位后,助手扶持患肢于屈肘、前臂旋前、肩外展外旋位,此体位骨折最稳定。术者摸清楚内伤髁位置,并注意尺神经有否前移。幼童屈肘时尺神经容易向前滑脱,且多为双侧性,因此术前应先检查健侧,若有滑脱情况则在患侧作小切口,钝性分离皮下,小心解剖并前开尺神经,在内上髁偏前进针,与肱骨纵轴成35°~40°角,向后10°钻入直径1.5~2mm克氏针,接近对侧皮质时将远折段外翻20°然后穿过皮质,有突破感即停止,进针过程应在C形臂X线机配合下进行。外侧针在外上髁近缘偏后进针,或在肘侧位透视下在滑车外侧柱前后皮质构成的圆弧中心进针,紧贴肱骨外脊向内上方推进,使之在近骨折段与内侧针交叉后穿过内侧皮质。检查内固定是否稳定,肘屈伸范围和携带角大小,并拍正侧位片与健侧对比。克氏针尾留在皮外,弯曲90°后剪短,敷料包裹后长臂后托固定于屈肘70°~80°前臂轻度旋前位。检查肘关节被动活动正常,透视下见无肘内、外翻畸形,置前臂旋前位石膏托固定3~4周,去除石膏托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待骨折端有骨痂连接后拔除克氏针[3]。[!--empirenews.page--]1.2.5功能锻炼早期以握拳、屈伸腕关节及肌肉静止性收缩活动为主。外固定解除后,指导患儿循序渐进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同时配合理疗或中药外敷熏洗。 2治疗结果本组15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参考李相民等评判标准[4],优101例,对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良45例,对位1/2以上,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内;差10例,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内翻15°以上,发生率3.7%。本组优良率93.6%。无一例需手术矫治。无缺血性挛缩、神经损伤及后期的骨化性肌炎发生。 3讨论 3.1发病机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由间接暴力引起。系肘

关节在伸直或半屈曲位时跌倒手掌着地,患者躯干的重力扑击地面,地面又以等量的反作用力经手掌、前臂传导到肘部,使肱骨髁上形成剪力致骨折,如果同时有侧方来的暴力而使骨折尺偏或桡偏或旋转移位。 3.2复位原则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间宜早不宜迟,复位前应仔细阅读X线片,充分判明骨折移位方向,先矫正旋转、侧方移位,再在牵引下矫正前后移位,手法力度要适当,过小不足以复位,过大则易矫正过度,力争手法复位一次成功。肱骨远端的前方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其前外侧及后内侧分别有桡神经和尺神经通过,一旦肱骨髁上发生骨折,极易损伤以上重要结构。造成的后果远比骨折本身严重得多,因此,复位前仔细检查患肢桡动脉搏动,甲床板红等血供指标以及正中、尺、桡神经支配的运动和分布的感觉区是否正常尤为重要。这是手术探查、开放复位的重要措施。本组病例无血管、神经损伤。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骨折端与血管、神经密切的毗邻关系,手法整复过程中可能损伤上述血管、神经。所以复位后,应再检查血管、神经。 3.3固定原则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我们认为造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是远端尺偏和旋转移位,断端骨骺刺激,生长不平衡所致。因此对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位置,我们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如复位前骨折远端向尺侧移位,说明外侧骨膜破裂,内侧骨膜完整,应将前臂固定于旋前位,使内侧骨膜拉紧,外侧骨折端相互靠拢,则可减轻肘内翻的发生。如果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说明骨折处内侧骨膜遭到破坏而外侧骨膜完整,应将前臂固定在旋后位,使外侧骨膜拉紧,内侧骨折端靠拢。肘关节深屈时后侧肱三头肌拉紧,对骨折端产生挤压力,直接约束了骨折端向后移位,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本组120例均按以上原则固定,石膏托屈肘100°位固定,2周后,取硬纸板固定于屈肘60°~70°位,既保证了骨折的稳定性,又避免长期固定带来关节强直之后患。整复完成后,72h内局部组织处于逐渐加重的反应水肿期。我们采用长臂石膏托加肘关节两侧石膏条的方法固定肱骨髁上骨折,这样肘前后为相对松软,退让性较好,大大降低了压迫肱动脉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同时石膏固定还有:(1)容易管理;(2)易控制旋前、旋后位;(3)能同时制动肘、腕关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难以有效维持复位,如肘前组织肿胀严重,我们应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方法固定,能有效维持复位,且简单易行,能防止肘过屈造成肱动脉受压,临床应用表明,该手法固定肱骨髁上骨折牢固、简便、可靠。我们采用该方法后,尚无一例发生整复后肱动脉受压。复位后定期复查,以便观察血管、神经受压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时处理。 [!--empirenews.page--]3.4功能锻炼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为防止重新错位和肘内翻,往往过多地强调良好的外固定和患肢制动,而忽视相应的功能锻炼,结果使肘关节长期处于一个体位,致使关节内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导致患肢功能障碍。我们认为儿童处于生长期,气血旺盛,伤后2周,肿胀已退,骨折端大多有骨痂生成,骨折端相对稳定,这时将肘关节伸至60°~70°位固定。伤后3周拆除外固定,同时指导患儿循序渐进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有效地防止关节内粘连、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3-02-26T08:52:47.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张治建顾峥荣代联乡何江[导读]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和相关问题。 张治建顾峥荣代联乡何江(广安区中医院骨科四川广安 638500)【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和相关问题。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分别予以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12个月,其中非手术治疗的12例中,8例疗效优良,2例中,2例差;48例手术治疗者中,33例优良,10例中,5例差。结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宜先采取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对于肘部明显肿胀,手法复位失败者或者无法施行手法复位者,应选择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 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4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16岁,平均8岁。其中12例骨折因无明显前后成角或侧方移位,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其余48例骨折给予手术治疗。骨折分型按照Gartland国际通用分型[1],60例当中I型骨折无移位12例,Ⅱ型骨折远端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有接触30例,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18例。 1.2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2例,及时送医肘部肿胀不明显,皮肤张力不高。先以侧方挤压法纠正内外侧移位,再以屈曲挤压成角法纠正前后移位,复位成功后,稳定骨折部位并使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立即拍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满意后,即以屈肘90-10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定期摄X片复查并密切观察肢端血循状况,石膏固定时间平均约3周。 (2)手术治疗48例,采用肘外侧切口38例, 肘后“S”形切口10例。骨折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检查肘关节活动度正常后,将克氏针尾折弯后埋于皮下。手术治疗患者大部分采取肘外侧切口,此切口因剥离骨膜较多,对骨折愈合干扰较大,肘内翻发生率较高,徐华梓等[2]报道为49.2%。对于粉碎性骨折或者陈旧性骨折难以复位者,或者合并尺神经损伤者,宜采用肘后“S”形切口,它能充分暴露骨折,也可探查损伤的神经及血管[3,4,5,6],固定比较牢固。尽量复位骨折,恢复力线纠正成角。但肘后正中切口也有其不足,容易破坏伸肘组织,引起肘后粘连,降低伸肘力量及导致关节僵硬。 2 结果 所有病例都做到了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没有一例并发肘内外翻畸形,没有任何发生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的病例。依据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患者肘关节功能:优=90分以上,良=75~89分,中=60~74分,差=小于60分。其中非手术治疗的12例中,8例疗效优良,2例中,2例差;48例手术治疗者中,33例优良,10例中,5例差。非手术组治疗优良率66.7%,手术组优良率68.8%。总优良率68.3%。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75%,多发于5~8岁儿童,肘部骨折最多见,且合并肘内翻的发病率较高[7],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笔者认为宜先采取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对于肘部明显肿胀,手法复位失败者或者无法施行手法复位者,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注意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一是要矫枉过正,通过矫枉过正复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二是良好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屈曲90°前臂中立位固定。总之,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1]Gartland J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Surg Gynecol Obstet,1959,2:145-154. [2]徐华梓,李也白,池永尤,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1):28. [3]张占文,孙风鸣.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00例体会[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2):118. [4]连鸿凯,彭庆州,史斌,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6例[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77. [5]庄汉鹏,汪道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髁上骨折63例[J].河北医学院学报1995;16(5):290. [6]陈兴爱,李永恒.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7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2;17(1):21. [7]戴祥麟.小儿骨与关节损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8-6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1)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 【摘要】目的提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方法自1996年3月~20XX年3月采用“拔伸牵引旋转捺正前顶后拉屈肘”方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15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年,优101例,对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良45例,对位1/2以上,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内;差10例,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内翻15°以上,发生率%,优良率达%。结论该手法整复和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且并发症发生率少。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青少年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的50%~%,多数均可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现将1996年3月~20XX年3月我院采用保守治疗即手法整复及石膏托加两侧条外固定治疗并有随访结果的156例肱骨髁上骨折资料整理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56例,男89例,女67例。年龄2~14

岁。骨折类型:全部为伸直型,其中尺偏型88例,桡偏型68例。骨折移位按陈博昌提出Gartland改进分类标准[1],156例均属Ⅲ型。均无血管、神经合并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7天,所有病例均有3个月以上随访。 治疗方法 拔伸牵引患者仰卧于床上,根据情况采用臂丛麻醉或不麻醉,两助手分别握前臂及骨折近端的上臂,行拔伸牵引,以牵开重叠为度,约3~5min. 旋转捺正如果有旋转应首先纠正旋转移位,术者双手握住远端骨折区,协助远端助手使前臂旋前,然后术者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近端,另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远端,用“捺正手法”[2]矫正侧方移位。 前顶后拉屈肘纠正上述移位后,术者蹲下,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其他手指环抱骨折近端前方向后按压,同时告诉远端助手在拔抻基础上徐徐屈肘常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音,肘关节屈曲呈超过90°位。如尺偏型,将前臂向桡侧外展,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上述手法常可一次完成复位。 固定方法 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采用长臂石膏托及肘关节两侧石膏条固定上臂肘关节,前臂于屈肘90°位,尺偏型前臂旋前位固定,桡偏型旋后固定。如肿胀严重,则不必强求90°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分型 Gartland 分型是评估和指导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分型系统,可靠性好。美国华盛顿大学Alton 教授在近期CLIN ORTHOP RELAT R 杂志上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现整理如下。 历史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和Volkmann 挛缩,因此在19 世纪50 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1959 年,Gartland 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图1. Dr. John J. Gartland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近端,骨折线可以是横行、斜行或者粉碎。Gartlnd 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 3 型,I 型:无移位;II 型:轻度移位;III 型:严重移位。而屈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则应使用另外的分型。

图2.Gartlnd 分型X 线摄片 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无需手法复位,将肘关节屈曲75° -80°前臂旋转中立位进行固定。强调重视神经、血管系统的检查,反对石膏包扎过紧以及肘关节固定角度屈曲超过80°。 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首选全麻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如果初次复位手术24 小时后的X 线片显示骨折仍有移位或者继发移位,则认为骨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行尺骨基底部的过顶骨牵引。 对于严重移位的髁上骨折,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但该型骨折的不稳定情况和神经血管损伤比例会增加,可以使用切开复位不锈钢克氏针固定。 目前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建议仍是基于改良的Gartland 分型。 I 型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制动3 周- 4 周,每周复查X 线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IIA 型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而IIB 型骨折则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出现冠状面或其他角度的旋转畸形。 III 型和IV 型骨折同样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因此可以被视为需要固定的骨折类型,当闭合复位无法获得良好复位效果时需要考虑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的入路选择--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还是前方入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需要清创冲洗开放性骨折、闭合复位不成功换做切开手术、骨折肢体远端无血供(无脉,手部颜色不是粉红色)等具体不同情况会决定手术的入路选择。

(仅供参考)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技巧

肱骨干骨折几乎占到全身骨折的3%。大多数的肱骨干骨折为老年人群摔倒致伤。但是年轻患者的受伤原因多为直接暴力和高能量损伤。上世纪70年代,功能性支具治疗非常流行,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肱骨干骨折还需手术治疗。 一 解剖与手术入路 肱骨干远端增宽与肱骨髁相连接。肱骨干后方的桡神经沟为明显的解剖标志。尸体研究显示: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4cm处从后向前绕过桡骨,和肱骨后表面的距离约6.5cm。在肱骨外上髁近端约10cm处,桡神经向前进入肌间隙。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密切,肱骨干骨折时易于损伤。 一般根据桡骨干骨折的解剖位置来选择手术入路(表1)。前外侧入路是肩部胸三角肌入路的远方扩展入路,需劈开肱肌,手术过程中需要向外牵开保护桡神经,在手术切口远端切开时必须显露和保护桡神经。 后方入路可以很好的显露肱骨干远端骨折。通过劈开肱三头肌牵开桡神经,该入路可以暴露76%的肱骨。Gerwin研究显示采用改良肱骨后方入路几乎可以暴露94%的肱骨干。在传统的肱三头肌切开入路时,需切开剥离肱三头肌。而改良的方法则可以将肱三头肌从外向内牵开(部分切开)。 外侧入路是利用肱三头肌外侧束和外侧肌间隙。该入路可以避免损伤肌肉,减少术后粘连、疤痕形成以及肌肉的去神经失营养。在不移开桡神经的情况下,外侧入路只能显露55%的远端肱骨。但是牵开神经和肱三头肌外侧束之后,通过劈开肱三头肌就可以显露76%的肱骨干。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必须非常小心桡神经。 表1肱骨的手术入路 二

初步检查 对患者的初步检查应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全面体检。通常情况下,肱骨干骨折预示合并其他损伤,特别是多发损伤病人的肝脏损伤。 在进行治疗干预前,进行彻底的神经、血管检查。需要进行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在内的正侧位X线检查以排除合并损伤。很少需要进行CT检查。 将骨折按照解剖部位(近端、中段、远端)和类型(蝶形、粉碎、螺旋、斜行)进行描述,按照AO骨折分类A1、A2、A3是简单的螺旋、斜行骨折。旋转楔形骨折、弯曲楔形骨折和带骨折碎片的楔形骨折为B1、B2、B3骨折。而C1、C2、C3骨折则是复杂的骨折,包括复杂螺旋形骨折、复杂节段性骨折和不规则骨折。 三 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的肱骨干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以二期愈合再塑形方式获得愈合。肢体重力有助于恢复骨折的对位,同时需要夹板对骨折形成静力加压。 Klenerman发现肱骨干骨折存在以下限度以内的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功能不会受什么影响,包括:矢状面小于20°的成角、内外翻成角小于30°、肢体短缩小于2-3cm。由于肌肉牵引力和夹板捆绑技巧的缺陷,10°以内的内翻畸形非常常见。但是外翻畸形和矢状面对位不良非常少见。 文献报道的非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愈合率存在不同,但是有人报道超过90%的患者可以取得骨折愈合。 正确的捆绑夹板对于维持骨折的稳定非常重要。在内侧放置U型夹板时,其高度应尽可能的与腋窝平齐,在外侧则应超过三角肌到达肱骨外科颈。如果内侧夹板的位置不良,则容易出现骨折远端的内翻成角。通过合理的放置夹板和外翻衬垫可以减少继发畸形。联合夹板的患者耐受性较差,可以考虑使用悬吊或后侧夹板的方法治疗肱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 Sarmiento开创的功能性支具治疗成为肱骨干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功能性支具可以给骨折部位提供圆周支撑,在受伤后使用5-7天,然后给与一段时间的联合夹板固定(图1)。采用功能性支具治疗的成功关键在于肘关节和腕关节可以获得即刻的运动练习。但是在骨折临床稳定之前,应避免肩关节的活动和成角畸形。 在一项功能性支具治疗620例肱骨干骨折的研究中,Sarmiento发现465例闭合性骨折中只有不到2%的患者(7例)出现了骨折不愈合,155例开放性骨折中只有6%(9例)的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9周和14周。末次随访时,70%的患者在矢状面上存在≤5°的成角畸形,接近1%的患者向前成角大于25°。 内翻畸形比较常见,75%到80%的患者存在小于10°的内外翻畸形。当时的观点:上述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骨折部位并不影响功能性支具的治疗效果。虽然大多数的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是许多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功能会比未受伤人群要差,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存在活动受限。

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步骤详解

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步骤详解 1.体位新鲜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因取前侧切口,故取仰卧位,伤侧上肢外展,前臂旋后,置于手术台旁的小桌上。对无血管损伤,仅有内翻畸形者,或骨折已有纤维愈合者,应取后侧切口,病人取仰卧位,伤肘置胸前。 2.切口s形前切口,起自肘上内侧8cm,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间隙下行,至肘横纹横切达肘关节外侧,再沿肱桡肌内缘下行4cm[图1 ⑴]。 3.显露肱动、静脉切开皮肤,将皮瓣向两侧翻开,结扎、切断影响显露的正中静脉、沿肱二头肌内缘仔细切开肘前深筋膜(切开时注意勿损伤其下的肱动、静脉),清除深筋膜下的血肿,向下分离肱动、静脉和在其内侧下行的正中神经。在肘窝中心,动脉前方有肱二头肌腱膜覆盖[图1 ⑴]。切断腱膜,即可完全显露肱动、静脉,并可进行探查。向外侧拉开肱二头肌及其腱,即可显露位于其后的肱肌。肱骨髁上骨折时,肱肌多有断裂,骨折端可以突出肌外[图1 ⑵]。 4.处理血管如血管受压或损伤,应优先处理,尽早恢复前臂血运。肱骨髁上折,由于近折端前移,肱二头肌腱膜紧张,常使位于二者之间的肱动、静脉受压。一般,切断肱二头肌腱膜即可减压。有时肱动、静脉被骨折近端直接压迫,应在直视下细心施行手法牵引,将骨折端分开,把动、静脉分离出来,解除压迫。如有血管痉挛,用温盐水纱布热敷,臂丛麻醉,妥拉苏林25mg肌注或温热的2%普鲁卡因溶液温敷等,常可解除。如有血管破裂,应予修复。 5.骨折复位纵行分离肱肌,向两侧拉开,即可见到肱骨髁上骨折的情况。助手握住前臂牵引,克服重叠移位;术者用骨膜剥离器撬开骨折端,手法复位,并用骨膜剥离器向后顶住骨折近端,暂时保持复位。注意骨折端间不要夹入软组织[图1 ⑶]。 6.内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多用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先拉开内侧切口,显露肱骨内髁,在肱骨内髁处将克氏针与骨干成45°角斜行钉入,通过骨折面,直达对侧皮质骨。然后在外髁另作一小切口,同样钉入另一钢针,与对侧钢针交叉固定[图1 ⑷]。检查如骨折对合良好,即可将断裂的肱肌缝合。剪去多余的克氏针,使外露针尾长约0.5cm,并将其弯成钩状。最后缝合皮肤切口及外髁小切口,只缝合皮肤,不缝深筋膜。

(完整word版)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

肱骨骨折应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

肱骨骨折应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 发表时间:2016-08-30T15:05:50.9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作者:付洪龙鞠建华陶风海郭进贤 [导读] 手术治疗在肱骨骨折治疗中疗效均较为理想,能促进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摘要:目的:对肱骨骨折应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肱骨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观察组携带角均较对照组大(P>0.05),两组疼痛、稳定性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力量、活动度较对照组优越,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在肱骨骨折治疗中疗效均较为理想,能促进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 肱骨骨折肱骨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主要临床表现是肘部肿胀、疼痛等,常于肱骨下端肱骨内、外上髁上2厘米内发生。骨折常见原因通常是摔跌伤、车祸伤、高处坠落硬物撞击伤,此部位发生骨折的概率是整个肩部位骨折1/3,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肱骨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肱骨骨折患者80例,为了便于进行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为43:37,年纪处于5至35岁之间,平均(20±6.7)岁,45例为右侧骨折,35例为左侧骨折,42例Gartland分析为Ⅱ型,38例为Ⅲ型,施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为42:38,年纪处于6至35岁之间,平均(21±6.5)岁,44例为右侧骨折,36例为左侧骨折,41例Gartland分析为Ⅱ型,38例为Ⅲ型,施予保守治疗。所选患者均经在影像学检查下经肱骨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并已经把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合并其他肢体骨折等患者排除在外,具有比较的意义。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施予麻醉后,在C型臂X线透视机下对骨折进行复位,纠正前方、侧方移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应用2枚克氏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时注意神经血管的保护,随后应用外固定支架或者石膏对肘关节处进行固定。 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实施麻醉后,沿着肱骨内髁向上作一个切口,长约3cm,对尺神经进行游离与保护,骨折段端暴露出来后,将血肿清除,并对骨折段端之间扦插的软组织进行清理,对骨折进行接合,确定肱骨下端前倾角、携带角是否已经恢复,断端得到解剖对位后,以患者年龄为依据,将2枚克氏针从内外髁贯穿骨折线到对侧骨皮质处,进行交叉固定,随后应用接骨板进行固定。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携带角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携带角 手术前,Ⅱ型、Ⅲ型骨折两组患者携带角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携带角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肱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骨折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极有可能导致Volkmann挛缩、肘关节强直等,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者终身残疾。在该骨折的治疗中,常见的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两种,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够将骨折端充分暴露出来,可直接对神经、血管、肌肉损伤、嵌插情况等进行观察,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以矫正畸形,保证术后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能够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肘内翻,不用切

mippo治疗肱骨干骨折

MIPPO技术LC-LCP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 张堃付亚辉李忠王展庄岩* 师红波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骨科(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8例肱骨干骨折的患者采用MIPPO技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年龄25-67岁,平均39.3岁。受伤原因生活伤20例,车祸11例,直接暴力(打或重物砸伤)7例。肱骨干中上1/3骨折18例,中远端骨折20例。结果本组38例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均有随访,随访时间4月-20个月,平均10个月,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痂出现时间4~8周,平均6周。近期随访肩肘关节功能正常。结论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创;钢板固定;肱骨骨折;接骨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practicability and clinic results of the MIPPO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technique on treating the humeral fracture.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humeral fracture, 20 of them by life injury, 11of them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 7 of them by direct violence(strike or ponderosus to smash),underwent the MIPPO operations, and 25 of them were male and 13 was female with an age arranged from 25 to 67 years. 18 were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and 20 were mid-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Results38 cases had follow-up of 4 months~20months, the cuts healed during the prima ry procedure with good shoulder and elbow functions, the fracture segments got satisfied reductions with good apposition and alignment radiologically, and the callus appeared in 4~8 weeks post-operation.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humeral fracture with the benefits of less invasive , less complications and less nonunion..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fixation; humeral fracture ; osteosynthesis 锁定加压钢板(LCP)是AO新一代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国外临床应用已经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LCP接骨板钢板与螺钉钉尾有锁定螺纹,为骨折坚强的内固定提供技术支持。而MIPPO技术是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技术,即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h.Krettek等1997年提出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技术的概念,其核心 *陕西省韩城市龙钢医院骨科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比探讨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比探讨 发表时间:2015-12-18T13:11:32.4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金文学 [导读] 甘肃省康泰医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甘肃省康泰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比分析。方法:将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保守组采用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组治疗后优良率(93.55%)显著高于保守组(6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畸形愈合和股骨头早期吸收的发生率(3.22%和6.45%)显著低于手术组(19.35%和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保守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肱骨外科颈及以上或肱骨头关节面的骨折,属于临床常见肩部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5%,好发于老年妇女[1]。目前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主要考虑患者骨折密度、肩关节生物力学特点、骨折粉碎程度、神经肌肉协调性、职业功能要求等因素,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但两种方法的疗效临床尚存在不同的意见。有手术禁忌或对功能要求不高的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对于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而对于二、三部分骨折目前临床还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法[2]。故本研究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对比两种方法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2例,全部患者经X线片影像学确诊。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手术组31例,男4例,女27例,年龄49~72岁,平均(63.18±5.02)岁,病程1~6d,平均(3.41±0.57)d,其中左侧13例,右侧18例;根据Neer标准分型分为二部分17例,三部分15例。保守组31例,男5例,女26例,年龄47~73岁,平均(62.98±4.75)岁,病程2~7d,平均(3.61±0.72)d,其中左侧12例,右侧19例;根据Neer标准分型分为二部分18例,三部分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既往肩关节手术史及依从性差的患者,全部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患肩下垫一软枕,由肩关节前下入路切一长约13cm左右的弧形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注意避开头静脉。钝性分离三角肌和胸大肌,充分显露肱二头肌肌腱,注意避开神经和血管。直视下复位骨折端,可采用克氏针固定,于肱骨大结节0.5cm处采用钢板进行固定,于节间沟1cm处置入钻头导向器等装置,运用3枚螺钉固定。锁闭肱骨头,使用加压螺钉处理远端骨折,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逐层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1-3d,1周后可进行适宜功能锻炼。 保守组:采用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法治疗。患者取坐位,行臂丛阻滞麻醉,根据骨折端状态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法复位方式。外展型骨折,双手紧握骨折端,两手四指握住骨折远端外侧,两拇指握住骨折远端内侧,完全拉开骨折,1名协助者向上牵拉肩关节,另1名协助者紧握手腕并反向牵拉,主治医师向外牵拉骨折远端,使骨折复位。内展型骨折复位方式与外展型方向相反。确认复位良好后,行超肩关节石膏外固定4~6周,去除石膏后进行适宜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运用Neer疗效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解剖位置(10分),疼痛(35分)、早期活动(25分)、功能锻炼(3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恢复情况越好。拟定:①优,评分为90~100分;②良,评分为80~89分;③中,评分为70~79分;④差,评分<70分。 1.4 观察指标 随访患者4~8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畸形愈合、股骨头早期吸收)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eer评分比较 手术组治疗后优良率(93.55%)显著高于保守组(6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摘要】目的对肱骨干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治疗的再认识,并比较其疗效及适应症。方法采用切开复位用普通钢板,加压钢板,交锁隋内钉内固定等治疗方法。结论对于切开复位的方法很多,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的顺利愈合。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疗效比较 1998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1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0例,男78例,女32例,年龄14~68岁。右侧63例,左侧47例。骨折部位:肱骨上段骨折18例,中段骨折57例,下段骨折35。骨折类型:横断骨折49例,斜形骨折38例,蝶形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2例。受伤原因:车祸伤48例,高处坠落伤21例,摔伤31例,重物砸伤10例。闭合性骨折96例,开放性骨折14例。 1.2治疗方法开放性骨折入院后急诊手术清创内固定,闭合性骨折入院后3~5d内手术。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约40例。 1.3术后处理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后,改用小夹板固定10例,术后外固定支架固定4~6周后小夹板固定11例。8孔自动加压钢板固定49例均采用三角巾前臂悬吊于胸前固定4~6周。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未采取外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有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随访及结果 本组110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一年六个月。 2.1普通钢板固定21例,骨折愈合17例,愈合率81%。发生骨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2例,术后桡神经牵拉性损伤2例,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 2.28孔加压钢板固定49例,骨折愈合46例,愈合率9 3.8%。发生延迟愈合2例,1例骨不连,桡神经牵拉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功能恢复。 2.3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肱骨头骨折保守治疗

肱骨头骨折保守治疗 一般来说在生活中肱骨头骨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 生的,第一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各种骨胳的名称以及情况,第二肱骨头骨折也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情况,大多数人都很少伤到这个部位。一般来说这种骨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现在为大家介绍保守治疗。 ★第一保守治疗的优缺点。 骨折治疗三个步骤: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对复位的要求不一样,理想状态下当然解剖复位最好啦,但是不做手术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能维持现在的位置顺利愈合,对你的功能是没有影响的。保守治疗方案的优点是:不用手术,不会留疤,不用承受手术和麻醉的风险,费用低廉。缺点是:有可能移位,骨折不愈合的可能,需要固定起码8周,生活护理不方便,拆除夹板后关节僵硬,需要康复较长时间。

★第二手法复位外固定。 一般肋骨骨折的患者需在骨折血肿的部位进行麻醉才可以进行复位外固定治疗。常用的固定方法有:(1)超肩关节等部位的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非常的明显。(2)石膏绷带固定:让患者把患肢取屈肘位,然后使用石膏绷带进行条环绕肩,最后为患者进行肘固定。 ★第三中药治疗。 中医多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身体,一般患者的局部都会有疼痛和肿胀的症状,内部也会有淤血影响恢复的速度,因此可使用活血止痛汤进行治疗,组成的药物主要包括了当归、丹参、苏木、地鳖虫,桃仁、牛膝、络石藤、红花、川芎、 乳香、没药、陈皮、枳壳。用法是把这些药物一起加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功效和作用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这种

药方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等引起的瘀血阻滞、局部疼痛肿胀。同时患者局部如果没有损伤可外用伤湿止病膏配合治疗。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一、肱骨干骨折临床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01) 行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 79.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肱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临床规范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4 2.30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7天。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肱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一)

肱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肱骨干骨折;外固定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办法。方法通过对34例肱骨骨折患者应用骨外固定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闭合性骨折32例,单环横形、斜形或螺旋形骨折19例,粉碎性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2例。结果3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20个月。28例6~8个月骨折顺利愈合,功能恢复满意,恢复原工作和正常生活。2例经二次手术植骨后6~9个月均骨性愈合,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于术后1~3个月恢复,肩、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结论通过术中准确无误的操作及术后科学细致的管理,手术疗效满意。 肱骨外科颈远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为肱骨干,肱骨干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肱骨干骨折端的移位除与暴力方向及肢体重力有关外,更与肌肉的收缩直接有关。当骨折位于肱骨干上部、三角肌止点之上时,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内移位,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外移位;肱骨干中部骨折,骨折处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收缩向外前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向上移位;肱骨干下部骨折,两端肌肉拉力基本平衡,移位方向取决于外力方向、肢体所处位置及重力等。我院应用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骨折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7~78岁,平均44.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72h,平均8h。 1.2临床症状 肱骨骨折右侧21例,左侧13例;闭合性骨折32例,其中单纯横行、斜行及螺旋形骨折19例;粉碎性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2例,按Gustilo分型:Ⅰ型1例,Ⅱ型1例。合并伤:胸外伤、肋骨骨折1例,颅脑损伤1例,腹腔脏器损伤1例,骨盆骨折2例,其他肢体骨折3例。 1.3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22例,摔伤5例,斗殴致伤3例,重物砸伤2例,坠落伤1例,其他1例。 1.4治疗方法 臂丛阻滞麻醉,仰卧体位,患肢清洗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污物后消毒、铺巾,清创除去污染的软组织及失活组织,有游离骨片者取下置碘伏内浸泡3~5min。然后重新消毒铺巾,更换手术器械,于上臂内侧作纵行切口,探查肱动脉,确认血管损伤情况,然后复位固定骨折,闭合复位或通过原创口或扩创切开复位骨折断端,在骨折的远近端(一般距骨折端至少3cm)各钻2个骨孔,拧入4枚外固定螺钉,螺钉两两平行且与肱骨垂直,安装好外固定支架,证实对位对线良好后拧紧各个螺母。再修复损伤的血管,将挫伤严重的血管去掉,清创至血管壁正常处,能直接吻合的行血管端端吻合,如果清创后血管缺损较大无法直接吻合,则游离小腿大隐静脉移植,远、近端倒置后分别与血管近端、远端吻合。有桡神经损伤者予以探查及修复。软组织尽量予以修复,缝合伤口。软组织损伤严重并有皮肤缺损者,二期行植皮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 1.5术后处理 术后针道无菌包扎,每日滴75%乙醇2次,术后第3天,开始做肌肉等长收缩训练,1周后做肘关节主动伸屈锻炼,当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放松外固定架钢针固定夹,变为弹性固定,活动2~4周无肿痛、无不适,可以拆除外固定架。 2结果 本组3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20个月。28例6~8个月骨折顺利愈合,功能恢复满意,恢复原工作和正常生活。有2例经二次手术植骨后6~9个月均骨性愈合,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于术后1~3个月恢复,肩、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得康复方法 【摘要】 目得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得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得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得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得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得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得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得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得骨折愈合时间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得优良率为83。30%与90。00%,均优于对照组得80.00%与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得随访,观察组患儿得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得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得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得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就是儿童最常见得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就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得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得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得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得痛苦与家庭得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得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得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就是个亟待解决得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得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得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得目得,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