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陈与义在杜诗接受上的变革_黄桂凤

论陈与义在杜诗接受上的变革_黄桂凤

论陈与义在杜诗接受上的变革_黄桂凤
论陈与义在杜诗接受上的变革_黄桂凤

电影文学/文本研究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15期

x u基金项目:2006年度广西教育厅项目:5杜诗及其传播接受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实践意义6。

论陈与义在杜诗接受上的变革x

u黄桂凤(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开山祖师,陈师道为其得力传承者。他们对于杜诗的接受主要是在艺术形式上注重杜诗的炼字炼句,诗风瘦硬;理论上则看重杜甫的/忠君0思想。历经/靖康之难0的陈与义在接受杜诗上进行极大变革。首先是接受杜诗之沉郁雄阔之风;其次是敢于以议论时政入诗;最后,关注社会现实,忧国忠君思想也与杜甫一脉相承。因此,呈现了一种新的诗风。

[关键词]陈与义;接受;杜诗;变革;江西诗派

南宋叶适说:/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

黜唐人之学。01庆历诗人学杜,没有江西诗派那样大张旗

鼓。黄庭坚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一生推尊杜甫,且以学

杜相号召。

黄庭坚推重杜甫的/忠义0思想,他在5题韩忠献诗

杜正献草书6上说:/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

月争光。0o在另外一首诗歌中又赞云:/老杜文章擅一家,

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

花!0?可见,黄庭坚看重杜诗的忠义思想。

黄庭坚也看重杜诗的句法,在5与王观复书6云:

/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

削而自合矣。0?黄庭坚追求杜诗不烦绳削而能自合的律诗。

陈师道诗论与黄庭坚基本一致。他在5后山诗话6云:

/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学杜不成,不

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尔。0可

见陈师道认为就应该学杜诗,因为有法可循。他对杜诗句

法的学习虽然与黄庭坚相同,但他也感觉到黄庭坚的/奇0

会导致另一种倾向。黄、陈去世后,江西诗派仍然在发展、

变化。像韩驹,也受知于山谷,他在创作上受黄庭坚影响,

写诗反复推敲,不厌多改,据说/有已写寄人数章,而追

取更易一两字者,故所作少而善。0?又如洪朋、洪炎等,

基本也是学黄庭坚句法,而晁冲之的诗则受到陈师道一定

的影响,而潘大临/在诗歌艺术上受黄庭坚影响更多一

些。0?总之,江西诗派的后学者,/比较杰出的诗人学习黄

诗而不为所限,在诗歌艺术上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比较

平庸的诗人则囿于黄诗之藩篱,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0?

这是中肯的概括。

陈与义被钱钟书先生称为/北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

人0à,他不仅学黄,且超出藩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徽

宗崇宁元年(1102)前后,吕本中作5江西诗社宗派图6

未列入陈与义,大概看出其诗风与江西诗派之异。陈与义

的变革表现在对杜诗的接受上与江西诗派的黄庭坚、陈师

道等人不同。陈与义早年也学黄庭坚,但/力尽规摹,已

少变化。0á他也很看重陈师道,说陈诗是/不可不读

者。0?但陈与义早期的诗歌创作局限于句法,局限于个人

生活。因早期陈与义生活在官场,24岁以释褐赐上舍第,

授文林郎,后除辟雍录,都是小官职。他的5示友6诗云: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0可见他的不得志。

而且当时党争激烈,诗人不敢用诗歌讽刺时弊,南宋洪迈

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

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以

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也。0?陈与义想明哲保

身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思想中总限于个人,想隐居,

过平静生活,如5书怀示友十首6(其五)云:

我策三十六,第一当归田。

柴门种杂树,婆娑乐余年。

是中三益友,不减二仲贤。

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

认为在三十六计中归隐种田是第一选择。又如作于政

和七年(1117)的5江南春6,当时陈与义28岁,寓居京

城,就慨叹仕途险恶,发出/江南虽好不如归0之叹。可

见早期其诗作从内容上限于个人生活。

但就在他被贬陈留酒税不久,/靖康之难0爆发了。陈

与义为避北虏,东躲西藏、流离颠沛,亲眼目睹了兵荒马

乱。/靖康之乱0不但改变了赵宋王朝的命运,而且使陈与

义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跳了出来,开始为国家民族存亡而

担忧了。这时,他对杜诗的认识体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变化。

首先是理论上对杜诗有了新的认识。

晦斋在5简斋诗集引6云:/诗至老杜极矣,东坡苏

公、山谷黄公奋乎数世之下,复出力振之,而诗之正统不

坠。然东坡赋才也大,故解纵绳墨之外,而用之不穷;山

谷措意也深,故游泳玩味之余,而索之益远。大抵同出老

杜而成一家,如李广、程不识之治军,龙伯高、杜季良之

行已,不可一概诘也。近世诗家知尊杜矣,至学苏者乃指

黄为强,而附黄者亦谓苏为肆;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

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涘。0 l v陈与义认为要入杜室,必须从

/苏黄之所不为0处另寻一路,才可能学到杜诗。张表臣也

曾说/陈无已先生语予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

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

意、用字而已。,,学者体其格,高其意,炼其字,则自

然有合矣,何必规规然仿佛之乎。0 l w陈与义已看出了江西

后学者学杜的弊端,专在/一句之内窃取数字以仿佛之,0

这种是/非善学0者,要学杜诗的立意,可见,他对于杜

诗接受在理论上与江西诗派不同。对此,刘克庄在5后村

诗话6云:/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律句疏,一

文本研究/电影文学

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2009年第15期129

种则锻炼精而性情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5墨梅6之类,尚是少作;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万里路,诗益奇壮。,,造次不忘忧爱,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0这是对陈与义对杜诗接受变革的总结。

其次,陈与义后期诗作在接受杜诗上呈现了与江西诗江西诗派的不同风貌。

黄庭坚思想上推崇杜甫/忠义0,但在创作上更倾向于/夺胎换骨0地接受杜诗,形成了瘦硬诗风。王若虚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流出者,不足

也。0 l

x 黄庭坚能化腐朽为神奇,以学问作诗。但到吕本中、陈与义等人,已开始变革这种做法。方回在5瀛奎律髓6中勾画了这个变化过程:/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嗣黄陈而恢张悲壮者,陈简斋也;流动圆活者,吕居仁也;清劲雅洁者,曾茶山也。0而这种学杜却能/恢张悲壮0者,正由于生活的变化。靖康之乱,使陈与义诗风发生变化,对杜诗的接受也与江西诗派不同。1.陈与义接受杜诗,不再限于字句、/夺胎换骨0的江西诗法,而是接受了杜诗沉郁雄阔之诗风

钱钟书先生云:/靖康之难发生,宋代诗人遭遇到天崩地塌的大变动,在流离颠沛中,才深切体会出杜甫诗里所写安史之乱境界,起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同感。先前只以为杜甫-风雅可师.,这时候更认识他是个患难中的知

心伴侣。,,他的诗进了一步,有了雄阔慷慨的风格。0 l

y 莫砺锋先生说:/陈与义南渡之后的诗歌内容与杜诗比较接近,这就为他学习杜诗的沉郁风格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0

l z 对此,詹杭伦评曰:/他们在颠沛离之中,对苍凉悲壮的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杜诗所写安史之乱的境界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具有与老杜类似的时代感,诗风也濡染了杜诗

所特有的气息。0 l

{评价甚确。

2.敢于以议论入诗,托讽时政,这是他接受杜诗的变革之一

杜诗/议论入诗0开宋诗之先河,但江西派之接受杜诗主要并不在这一方面。早期陈与义在激烈的党争中为全身远祸,也像江西诗派诗人一样限于学杜之字法句法,对朝政不敢发议论。但历经离乱后的陈与义与江西派不同了。正如5四库提要6说:/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与义诗)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0他敢于在诗中议论托讽。

最后,陈与义接受杜甫忠君忧国之思想。

对于杜甫之/忠义0,陈与义不再限于黄庭坚在思想理论上,而是在创作上受杜诗之深刻影响。如5闻王道济陷

虏6:纪昀评:/此亦似杜0 l

|。整个中原被敌人占领,而皇帝被俘又不见回,诗人沉痛不已,担心不已,老泪纵横。

5瀛奎律髓6评/五、六有无穷之痛0 l

},可说味之深矣。

面对乱世,诗人不仅为个人的前途命运悲叹,开始更多地为国家的存亡担忧。如他的5雨中再赋海山楼诗6:

百尺栏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这首诗作于绍兴元年(1131),陈与义应诏赴会稽途中。建炎三年,金兵渡过长江,进犯临安,高宗航海逃亡。陈与义历经五个多月跋涉,到广州,登上城南的海山楼。他/徘徊舒啸0,想到国家危在旦夕;/灭胡猛士今安在0,国家又无得力将领,悲从中来。这种担忧已经是为国家存亡而忧了。又如5晚晴野望6: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丛返照新。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天意苍茫里,

村醪亦醉人。

/兵甲0至今未息,诗人只能/自伤神0为国家存亡

担忧了。纪昀评/此首入之杜集,殆不可辨。0 l

~就指出了陈与义的诗歌在思想上明显接受了杜诗。

但陈与义的忧国忧民没有杜甫之深广。陈与义南逃时,觉得土著人对他不好,说:/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0(5五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金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6)。而杜甫逃到巴蜀一带,辛苦盖起的茅屋上被刮走的茅草被当地儿童抱走,诗人却没有过多的责备。陈与义担忧更多的是国家、君主、甚至个人。没有杜甫那种浓郁的/民胞物与0思想。

但是,陈与义在杜诗接受上呈现了与江西诗派不同的变革,这直接对南宋中兴四大家对杜诗的接受产生深刻影响。这个变革弥补了江西诗派艺术上的不足,其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注释:

1

[清]叶适著5徐斯远文集序6,见5叶适集6卷十二,中华书局

1961年版。

o?黄庭坚5豫章先生文集6,四部丛刊初编本。

?黄庭坚5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6,转引自胡仔5苕溪渔隐丛话6[M ].前集卷十四。

?刘克庄5后村先生大全集6[M ].卷九五/江西诗派0条。?? l z 莫砺锋5江西诗派研究6[M ].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12页,第128页,第147页。

à l y 钱钟书5宋诗选注6[M ].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0页,第220-221页。

á l v l w 转引自华文轩5杜甫卷6[M ].唐宋之部,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93页,第824页,第299页。

?洪迈5容斋续笔6卷二,/唐诗无讳避0条,见5容斋随笔6[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6页。

l x 王若虚5滹南诗话6[M ].见丁福保辑5历代诗话续编6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18页。

l {詹杭伦5方回的唐宋律诗学6[M ].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0页。

l | l } l ~见白敦仁校笺5陈与义集校笺6[M ].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版,第5页,第489页,第131页,第534页,第608页。

[作者简介]黄桂凤(1971) ),女,广西桂平人,文学博士,

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唐诗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鉴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探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李淅琮)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受到了重视。本文立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依据,从时代发展的呼唤、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这三个方面对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探究;原因 引言 在2002年开始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课程理念从重社会转变为兼顾个人与社会,从重结果转变为兼顾结果与过程,从重经验转变为兼顾经验与体验。”[1]这种理念体现在学习方式中,表现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的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我国教育专家余文森把自主学习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含义,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一种独立学习、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具体表现为“我要学”,它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当学生真正有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成为了一个主体投入、主动出击的“乐学”过程。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个体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共同发展,同时可以弥补一个教师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不足。 探究学习,即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虽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从不同维度提出来的,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自主学习是合作

登岳阳楼·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岳阳楼·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

为天下文化名楼。 【原文】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论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论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发表时间:2010-04-22T19:59:20.48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郭李永 [导读] 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文谈谈笔者对新课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开放式教学 作者简介:郭李永,任教于广西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 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以上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可见现代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具体地说,现代学习方式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五个基本特征。 主动性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再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或者是探究学习所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听新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上课,笔者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所讲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回去记忆。相反,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善于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去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使自己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很多时候事实都证明了:如果我们认为学生行,学生就真的行。 独特性表现为学生个体差异。比如,对于同时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曾有人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杰出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几乎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教那些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生比教那些吊儿郎当不把学习当回事的学生要容易出成绩。 虽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教师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激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天生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因材施教。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了,它要求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直接体验学习过程、用心灵去感悟学习内容与经历,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将学习上升为一种很具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活动。 二、学习方式转变适于新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几种或是十几种形式和内容;一个题目,可以有无数种回答等等。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少见的,这种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会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那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来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键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有人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即使是开放式的课堂学习也会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乃至生活、生命的质量 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正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该深思,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能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对他的学习质量乃至生活、生命的质量有更深刻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亲身体验。由此,实现各种学习方式的“课堂”已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也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还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有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沮丧,还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毕竟亲身经历过。有了亲身的体验,于是,有了认知过程,于是,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于是,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 比如,化学课里的环保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环保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

登岳阳楼杜甫选择、理解性默写

《登岳阳楼》杜甫选择题、默写及解析【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剽悍(biāo)鞭挞(tà)唱喏(rě)自给自足(jǐ) B.戎马(rónɡ)擢升(zhuó)女红(ɡōnɡ)歃血为盟(shà) C.涕泗(sì)诠释(quán)襁褓(bǎo)与时俱进(yù) D.蹩脚(bié)乾坤(qián)斡旋(wò)大大落落(lā) 1.答案:B【解析】A.“剽”读piāo, C.“与”读yǔ;D. “落”读luō。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答案:C【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3.答案:A【解析】B.月—夜;C.自—字;D.四—泗。 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C.《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D.《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4.答案:A【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B.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答案:C 【解析】C“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理解有误。“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6.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B、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6.答案:C 【解析】C.“与全诗联系不紧”错,颈联是写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和杜甫的个人感触,感触是由景色引发,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所以颈联和前两联密切相关。颈联和尾联也是密切相关,个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关键词:时代要求、利于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变革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可见,学习将成为实现人们自我的途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学会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二、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学生的学习? 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暇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这是何等美妙而快乐。 学习其实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

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 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铜陵市长江路小学陆常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以教师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改变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局面,让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学力)的发展。本文试就课堂教学中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一些看法。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所谓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许多现代的中外教育家、心理学家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达成了以下一些共识:1.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2.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如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3.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从动机与行为参与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自主性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策略与方法)而言,相对于接受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于“个体性”,强调在小组或大集体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合作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起源于孔子时代的私塾学堂,世代相继,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过门槛,上台阶。大量的课堂教学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所看到的是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怎样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视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大大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削弱乃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导致学力的低下,严重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必然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以低效或无效劳动,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言以蔽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二、如何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1.探究式: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阅读练习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年九个月后,杜甫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夔州,顺江而下。 江流慢慢变得缓慢了,江面也变得开阔起来了,杜甫知道,岳州到了,这一片辽阔的水域就是洞庭湖。 这一年是公元768年,杜甫59岁。(杜甫死于770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那时候的孟浩然还有理想,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提携;那时候,大唐歌舞升平,繁盛富足;那时候,皇上还是励精图治的唐玄宗;那时候,杜甫还只有22岁,22岁,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期;22岁,杜甫应该还在吴越一带漫游,怀揣着“一览众山小”的抱负,“裘马颇清狂”,那些岁月,那些理想,那些朋友……怎么说没就没了。 杜甫颤颤巍巍,每上一个台阶他都感到很吃力。 “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杜甫没有想到,只是短短的三十多年功夫,一切都变了,昔日强大的王朝已经支离破碎,凋敝衰微;昔日的朋友一个一个辞世,李白、严武、王维、高适……而他自己已经漂泊大半个王朝,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他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强撑着枯瘦的身躯,他想登上岳阳楼看一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洞庭湖真大啊,风迎面吹来,夹带着水腥气,杜甫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轻松了一些。他极目远眺,水,除了水,还是水,眼前是水,天边也是水,八百里洞庭,将吴楚从东南方分裂开来,气势非同一般。江面波光粼粼,百舸飞逝,日月星辰,若出其中,何其壮阔! 杜甫有些恍惚,他抬头望了望天,有些阴沉,显得低矮了一些,眼前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天地阔大,人显得多么渺小啊,“我这一辈子过着过着怎么就成这样了呢?“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已经很久没有了亲朋好友的消息了,都不敢去想象家乡的情形,而自己已是疾病缠身,只能栖身于一条小舟之上。有时候,朝廷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论文摘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生;变革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

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代写论文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

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①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概,神完气足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削出两个丰满而非扁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②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是浑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了。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早发白帝城》

试论基于表演理论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试论基于表演理论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 表演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根据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表演心理学把学习分成工具式与表演式两类。表演理论指出, 可以通过采用发展性评价、向儿童学习、重视社交等途径转变学习方式。 关键词:表演理论;学习方式;变革 表演心理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理论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表演理论家洛伊兹.赫兹曼(Lois Holzman)及表演理论家、社会治疗的创始人弗莱德·纽曼(FriedNewman)等人共同创立的。表演心理学以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维果茨基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石[1],提出了旨在通过发展式表演的研究方法来促进人们发展的心理理论体系。表演心理学在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心理学在研究中一味地采用科学研究范式,导致其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正在把批判的目光投向对发展理论的研究,并指出传统发展理论在思想上的偏见与方法上的缺陷[2]。根据主流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发展是一种自发的、具有一定阶段性的内在生长过程。这个过程只取决于个体本身,外界是无法控制的。赫兹曼等人认为,这样的发展观是基于西方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模式,这种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一种社会建构的神化的伪科学的词汇,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2]。表演心理学从发展角度把人类的学习方式分为工具式与表演式两类,并指出若要使学习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工具式学习 1.工具式学习的定义 表演心理学指出,以科学主义心理学为主体的主流心理学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获取知识与各种技能。在当今社会中,学习活动已经被积累与使用知识的行为系统地取代。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具有知识和技能就是有效学习的最好证明[3]。因为,学习的结果可以依据占有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且对于这样的学习结果可以很容易通过各种考试来验证和测量,这样的测量结果可以换取许多具有社会价值的东西,如高中文凭、大学学位、职业证书、驾驶执照等。但是,如果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待这种学习方式,就会发现它对于人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学习只是学习者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工具。因此,表演心理学把这种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称之为工具式学习(instrument learning)。 表演理论并不否认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并且认为,通过工具式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十分有用的。然而在纽曼看来,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本身,问题在于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式学习并不能使人得到发展。只有那种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表演式学习才能

最新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赏析及教案

【篇一】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 原文: 登岳阳楼⑴ 昔闻洞庭水⑵,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日夜浮⑷。 亲朋无一字⑸,老病有孤舟⑹。 戎马关山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注释译文编辑 注释: 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篇二】高二语文《登岳阳楼》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篇三】高二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和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