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昶《戒子文〉》文白对照

王昶《戒子文〉》文白对照

王昶《戒子文〉》文白对照
王昶《戒子文〉》文白对照

王昶《戒子文》

王昶,字文舒,太原人也。迁兖yǎn州刺史。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后升任兖州刺史。

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

他为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取名时,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愿来体现自己的志趣。所以他哥哥的儿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自己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默:意沉默。处:安住于,遵循。静:意寂静,不喧闹

沈:意同沉,低调不张扬。道:天地世间运行的规律

浑:天然纯朴,不突出。玄:深奥的。冲:空虚,谦虚。

深:深沉,深奥。道:同上。

四子的名、字皆出于老子《道德经》

遂书戒之曰:“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

他又写信告诫这些孩子说:“作好人家的孩子的法则,最重要的事情是珍爱自己的身体,保全良好的品行,并以此来显扬父母。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很好,可还是有人做危害自己的身体、败坏家庭的事情,陷入灭亡的灾祸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所学习的就不是正道。

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

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当中第一重要的,也是立身的根本。讲孝敬,则家族内部才会安定;讲仁义,则会受到乡亲邻里们的尊重。这就是说好品行形成于自身,名声就会显扬于社会了。

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

人如果不坚定地培养好品德,舍弃孝敬仁义(本),而去追逐各种才艺本领、物质的占有和精神享乐(末),就会陷入华而不实,还有可能结成以各种利益为目的帮派。华而不实的话帮派内部各人之间就会有就会有虚伪的麻烦,这样的帮派成员内部还会因为不诚实、造祸,牵累彼此。

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这两方面的鉴戒,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舍本逐末的现象日益严重。这都是迷惑于一时的虚名、贪图于眼前小利的缘故呀。

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荣华富贵和显赫声名,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是有德行的人有时候能得到却不愿要,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厌恶不是正道而得来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情就是只知进而不知该退的时候退,只知道不断追求新的欲望却不知道满足,适可而止,所以才会有遭受困顿、招致屈辱的忧患,才会有令人悔恨的过错。

语曰:…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

常言道:‘如果不知足的话,就会丧失原来所需要的东西。’(如童话《金鱼的故事》,那位渔夫的老婆由于贪得无厌,最后还是一无所有)。所以知足就是长久的富足。观察过去历史中的人们的成败,用来看清将来的吉凶,就会明白人如果追名逐利、贪得无厌,没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长久享有福禄的。

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我是希望你们立身处世,要遵从儒家教诲,奉行道家所言,所以用深沉静默、谦和淡泊之意的字来给你们起名字,是想让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逾越圣人的教诲啊。

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在古代,人们在盘、盂上铸有谨言慎行的铭文,茶几和拐杖上刻有告诫,为的是头抬头都能看见,提醒自己不能有越轨行为,更何况这些警言就在自己的名字中,能不随时戒备吗?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成就得慢则会善终。早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会凋谢,而松柏的茂盛,在严冬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孔子)不喜欢速成,戒忌阙党童子般的轻狂。

阙党童子:出于《论语·宪问》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孔子所居住的阙里这个地方有一个年轻人,在宾主相见的礼节中替人传话。有人问孔子:这孩子是不是一个有上进心得人呢?孔子说:我看他坐在成人的位置上,走路的时候也要与长辈并行,他不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只是急于成名而已。

若范匄gài对秦客,至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

从前晋国的范匄因为在秦国客人面前显示才能,而被他的祖父武子很揍了一顿,连他的发簪都被折断了,就是因为范武子讨厌他显摆去盖过别人。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

人有点优点很少有不自夸的,有点能耐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遮盖别人,自傲就会盛气凌人。遮盖别人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被别人遮盖;盛气凌人的人,同样也会受到别人的压制欺侮。

故三郤为戮于晋,王叔负罪于周,不唯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

所以晋国的郤锜、郤佳、郤至三人,被自己欺侮的人所杀;王叔(与人争权夺利)最后成为周朝的罪人。这不正是自夸自傲、喜欢争名夺利带来的灾祸吗?

三郤(郤锜、郤犨chōu、郤至)是春秋中期晋国出现的一个家族权臣集团,三郤每个人都继承了祖辈的基因,个个能干,人人出色,样样精通。四军八卿占其三,显赫不已。在晋国两百年的卿族斗争中,有一个普遍的的规律,但凡太过显赫的家族,最终总是难

逃灭族的命运。正所谓“树大招风”。郤家人明显不懂何谓低调,肆无忌惮,摆明了不把国君放眼里。

晋厉公继位没几年国家就出现像“三郤”这种刺头,所以但凡是被三郤所欺负的弱势群体,厉公都很乐意和他们交好。

第一件事情是:晋厉公决定伐秦,派郤锜去请求鲁国派兵协助,但郤锜处理事情很不恭敬。事后孟献子说道:“郤锜家是找死啊!礼貌是立身的根本,恭敬是立身的基础,他这样做是丢失了基本。作为老国王的卿大夫,接受命令去请求发兵,是为了保卫江山社稷,而他如此懈怠,背弃大王赋予的使命,不是找死是什么?”

第二件事情:晋厉公调和卫定公与其大臣孙文子孙林父之间的关系。卫定公设宴招待郤犨,宁惠子宁植作陪,郤犨态度傲慢。宁惠子预言道:“郤犨他的家要完啦!自古参加君王的宴请时,要谦恭揖让、从容守礼,体现宾主之间和谐融洽的气氛,这是避祸培福的。所以《诗经》说:…兕觵sì gōng其觩qiú,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弯弯的牛角杯,美酒色清香浓。贤者交往从不倨傲,万福来聚。)?今天他的傲慢无礼是取祸之道啊”

第三件事情:鄢yān陵之战后,晋厉公派郤至去周王室进献俘虏。郤至在与单襄公谈话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功劳。单襄公事后说道:“郤至这样做是自寻死路啊!他在三军将佐中排在第八位,却自我表功掩盖他上司的功劳。是会招来怨恨,也是祸乱的本源啊!怨恨多了就会遭到祸乱,他这个官位还怎么保得住呢?《夏书》上说:…别人对你的怨恨怎么可以让它发展到明显的地步呢?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就要去分析处理了。?也就是说要在很微细的时候就要谨慎对待,今天已经这样明显了,怎么可以呢?

第四件事情:公元前576年,三郤清理门户,一直对“三郤”忠言劝谏的族人伯宗被陷害杀死,韩厥叹曰:“郤氏恐怕免不了要灭亡了吧!像伯宗这样的善人是天地之纲纪,却要杀害,如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公元前574年,就在“三郤”气势极为煊赫时,晋厉公突然任命胥童、长鱼娇等亲信带领甲

兵800人,进攻郤家。郤氏束手待毙,《国语》记载:“三郤皆自杀”。胥童们毫不客气,掩杀郤氏,一个百年望族就这样灰飞烟灭。第二天,晋厉公将三郤陈尸朝堂,其状之惨,令人唏嘘不已。

值得提的是屠杀郤氏的刽子手胥童,是胥臣的曾孙,当年就是胥臣向晋文公推荐落魄的郤缺,使郤氏家族顺利的再度腾飞。可郤缺在赵盾死后,越级成为中军元帅。为了巴结赵氏,对胥氏恩将仇报,打压胥克(胥童之父),提拔赵盾嫡子赵朔入六卿以代替胥克。自此胥氏便长期消失在晋国政坛。这是胥童的复仇吗?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春秋时期周朝的卿士王叔陈生,在周灵王九年和伯舆争夺执政地位。周灵王支持伯舆,他逃到黄河之边。晋国派范宣子到京师调解伯舆与他的关系。他的家臣贬低伯舆,说不能让小门小户凌驾王室,伯舆的家臣瑕禽说伯氏是周平王东迁时的功臣,而王叔家族则是以收受贿赂执掌朝政。最后,他败给了伯舆,逃到晋国去了。

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

所以,君子不自夸其能,不是为了表示谦让,而是不喜欢遮盖别人。人如果能够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就很少会不顺遂。诋毁和赞誉,是产生爱和恨的根源,也是决定祸与福的关键,所以圣人对此特别谨慎

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孔子曾说:‘我对他人,诽谤过谁呢?赞誉过谁呢?如对某人有所赞誉,必经试验。验知其人确实有所赞誉的事实,这才称赞他。’像孔子这样有德的圣人,还如此谨慎,我们这样的平庸之辈又怎么能随意诋毁或赞誉别人呢?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道也。?斯戒至矣。

从前伏波将军马援告诫他的侄儿说:‘听到别人的坏处应当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声一样,耳朵可以听,嘴巴却不能说出去’。这个告诫真是至理名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

别人如果诋毁自己,应当退一步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确有可被别人诋毁的行为,那么,别人的诋毁就是恰当的了;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可被诋毁的行为,那么别人的话就是荒谬的。如果所言恰当,就不能埋怨别人。如果所言荒谬,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危害,何必反转去报复呢?

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再说,听见别人诋毁自己便发怒,是憎恶别人败坏自己的名声,与其让人家更起劲地诋毁你,还不如默默地去修养自身。谚语说:‘要驱除严寒,没有比套上皮衣更好的办法;要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修养更好的办法。’这话确实很对。

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其害深矣。可不慎与!

如果碰上喜欢搬弄是非,特别是那些凶狠险毒的人,距离他们近点都不可以,更何况与他们面对面地争论是非曲直呢?这样做的祸害大得很啊,能不慎重吗?

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疾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

我和世人交往共事,虽然有的出仕、有的隐退,情况各有不同,但各有其长处可取。如颖川郡的郭伯益,跟人相处喜好通达,聪敏而有智慧。可是他的为人,宽弘开朗不足,鄙薄与敬重都有些过分。碰到中意之人,他敬重如山;碰到不中意的人,他轻视如同草芥。我因为和他相知,所以关系密切,但不希望儿子们仿效他。

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唯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

北海的徐伟长,不追求显赫的名声,不谋求不正当的获取,坚持淡泊处世,一心研习道义。他要是有所赞扬与批评,就凭借古人(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不直接对人进行褒贬。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处不避洿wū,怯而义勇。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乐安国的任昭先,为人纯朴敦厚,做事遵循道义,内心聪敏而对人宽和,处世不避艰苦的环境,看似胆小却能见义勇为。我和他友好亲善,希望儿子们以他为榜样。

若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

如果你们对我讲的道理能加以引申,触类旁通,你们大概就能举一反三了。

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议论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道实,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具体说来)就是在使用钱财时首先应考虑家族其他成员,施舍时要注意周济那些急需的人,出门回乡要思念看望老年长辈,议论时注意不要贬低别人,做官要崇尚尽忠尽节,衡量人定要看其政治主张和实际表现,处世要戒骄戒淫,贫贱时切勿忧愁,进与退要想到是否合宜,做事之前要反复思考,如此而已。(你们如果这样做了,)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贾谊过秦论文白对照

贾谊《过秦论》译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相互(大家一起)结成一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白,富有智谋,心地忠诚而讲求信义,待人宽厚,爱惜百姓,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狱 中 杂 记·文白对照翻译教学文案

狱中杂记〔清〕方苞 1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有洪洞令杜君者,康熙五十一年三月,我被关在刑部监狱里,亲眼看到死后从牢墙的洞口被拖出去的犯人,每天有三、四个,有位曾任过洪洞县令的杜君,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余叩所以,杜君曰: 站起来对我说:“这是发生了瘟疫。现在天时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多到每天要死十几个。”我向他询问原因,杜君说:“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 “这种疾病非常容易传染,得了瘟疫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陪伴他同起同卧。而狱中设立了四个老监,每监分五个牢房。 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看管犯人的狱卒住在正中那间。他在前面墙上开一个窗户照明,屋顶开一个天窗通气。两旁四间则没有窗户,但是关押的犯人常常多达二百多个。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每到傍晚就锁门,犯人的大小便都拉在牢里,臭气与食品的气味相混杂。到了寒冬,贫穷的犯人就睡在地上,春天一到, 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 很少不生病的。狱中的老规矩,天快亮时才开锁。到了半夜,活人和死人脚挨脚、头并头而睡,没有办法回避, 此所以染者众中。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 这样得传染病的人就多了。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大盗、惯贼、杀人要犯,却体质强壮,精力旺盛,被传染上疾病的十个中不到一、二个或随有瘳。其骈死者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余曰:“京师有京兆狱,即使有的得了病,随即又痊愈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轻罪被关押的人,以及被牵连作证而依法不该判罪的。”我说:“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 有五城御史司坊,为什么刑部监狱关押的犯人如此之多?”杜君说:“近年打官司,案情较重的,京兆狱和五城御史衙门都不敢擅自判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 加上九门提督所搜捕查究的犯人,都归刑部拘禁。而十四司正副郎官中乘机营私者以及掌理文书的小吏、狱官、小卒,都把多关押人视作有利可图,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稍有牵连的人,一定千方百计拘捕到。一旦投入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必定戴上手铐脚镣,关进老监,使他们痛苦不堪, 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部分焉。 然后劝诱他们寻找保证人,缴纳保证金,才放他迁出狱外,狱官估计他家财产来定敲诈的数额,得钱后官吏就坐地分赃。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 中产以上的家庭,都倾尽家财去找人取保,次一等的人家,只求脱掉镣铐,住在监狱外的板屋,也得化费数十两银子; 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只有极其贫困而又无依靠的囚犯,则被铐得很紧,以作为样子来警告其余的犯人。有时同是一个案子,案情罪行严重的,反而能居住在监狱外, 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而罪轻或无罪的人却遭受其害。这些人忧愤积结,饮食起居又不正常,一旦染病,又缺医少药,所以往往死去。” 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 我见皇上有爱惜生灵的品德,和以往那些好皇帝一样,每次审察判决书,必然能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寻求出一些可以放生的人, 而无辜者乃至此。倘仁人君子为上昌言,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 而如今无辜者竟然到了这个样子。假使仁人君子向皇上直言:除死刑犯以及发配到边远地充军的重刑犯外, 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别置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所全活可数计哉! 那些罪行较轻以及受牵连还没有结案定罪的犯人,可以另外关在一座监狱里,不给他们上手铐和脚镣,这样,所保全而活下来的人能数得清吗! 或曰:“狱旧有室五,名曰现监,讼而未结正者居之。倘举旧典,可小补也。” 或者说监狱原有的五个牢房,定名为临时拘留所,让那些正在打官司而没有结案定罪的人住。这样即使实行过去的规章制度,也可以稍有补益。 杜君曰:“上推恩,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哉!”杜君说:“皇上开恩,凡犯罪官员住板屋;如今贫困犯人转到老监关押,而大盗中却有住板屋的人,这里面是可以仔细查究的啊!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 不如安置在另一所监狱里,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我一起被捕的朱老先生、姓余的青年,和狱中的同官县僧某, 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先后得了传染病死去,都是不应该判重罪的。又有某人因儿子不孝控告他儿子,左右邻居也被牵连关押在老监,呼天喊地一直到天亮。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我十分感慨,并以杜君所说的话广泛核实,大家所说的都相同,于是我就写了下来。

商君书全文翻译(文白对照)

商君书全文翻译(文白对照) 更法第一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 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 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 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 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王昶《戒子文〉》文白对照

王昶《戒子文》 王昶,字文舒,太原人也。迁兖yǎn州刺史。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后升任兖州刺史。 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 他为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取名时,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愿来体现自己的志趣。所以他哥哥的儿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自己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默:意沉默。处:安住于,遵循。静:意寂静,不喧闹 沈:意同沉,低调不张扬。道:天地世间运行的规律 浑:天然纯朴,不突出。玄:深奥的。冲:空虚,谦虚。 深:深沉,深奥。道:同上。 四子的名、字皆出于老子《道德经》 遂书戒之曰:“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 他又写信告诫这些孩子说:“作好人家的孩子的法则,最重要的事情是珍爱自己的身体,保全良好的品行,并以此来显扬父母。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很好,可还是有人做危害自己的身体、败坏家庭的事情,陷入灭亡的灾祸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所学习的就不是正道。

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 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当中第一重要的,也是立身的根本。讲孝敬,则家族内部才会安定;讲仁义,则会受到乡亲邻里们的尊重。这就是说好品行形成于自身,名声就会显扬于社会了。 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 人如果不坚定地培养好品德,舍弃孝敬仁义(本),而去追逐各种才艺本领、物质的占有和精神享乐(末),就会陷入华而不实,还有可能结成以各种利益为目的帮派。华而不实的话帮派内部各人之间就会有就会有虚伪的麻烦,这样的帮派成员内部还会因为不诚实、造祸,牵累彼此。 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这两方面的鉴戒,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舍本逐末的现象日益严重。这都是迷惑于一时的虚名、贪图于眼前小利的缘故呀。 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荣华富贵和显赫声名,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是有德行的人有时候能得到却不愿要,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厌恶不是正道而得来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情就是只知进而不知该退的时候退,只知道不断追求新的欲望却不知道满足,适可而止,所以才会有遭受困顿、招致屈辱的忧患,才会有令人悔恨的过错。

二十五史文白对照大16开全12本

书名:《二十五史》文白对照 出版:华文出版社 装祯:豪华精装皮面,封面书脊立体镭射烫金 开本:大16开 册数:全12卷 定价:4695.00元优惠价:1560元 2010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 文白对照,创意独特,既可领略原作风采,又可通过晓畅易懂的白话轻松品读。 知识容量大,全书囊括上迄先秦下至晚清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史。足可展示华夏历史全貌。

审视历史,视角独特,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去芜存菁,正本清源,探寻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二十五史》是一部包罗万象,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资料宝库。各史本纪部分连贯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编年史;历代食货志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经济史;历代经籍志、艺文志就是一部中国学术史;历代联官志、百官志就是一部中国职官制度史;历代方技传加上天文、历法等志就一部科学技术史;历代本纪中的有关内容和民族传可以编成中国民族发展史;历代外国传是编写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五行、样符等志是研究历代灾异、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珍贵资料。因此,《二十五史》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积累而成的一套系统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事实之荟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本书特点:

严谨本书融合三大家之纪传体、编年体、通史体之长,包括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涵盖最广、记载最全、史料最翔实的一部宠篇巨著。 通俗文笔流畅、雅俗共赏,全书以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生动的文学评议,把人们带入悠远的历史长河,避免了一船史书的枯燥乏味,书中没有“离谱”的发挥,更无“戏说”之嫌,集普及与研究、通俗与学术与一体。 全新本书拥有全新的历史资料,万象具备,栩栩如生。隐士文人的清高,医科方技的神奇,帝王将相的争斗,宦官女流的活动,书家画家的风流,兵家的智谋,政治家的才略,残酷的战争,流血的政变,无不生动流畅,如在眼前。 权威《二十五史》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其史料来源有经传典籍,又有档案资料;有官方记录,又有民间口碑,蕴藉百家,包容万代,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word版本

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 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

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 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今译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空虚静。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译 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最新精选】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

【最新精选】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

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 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今译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木兰诗》文白对照

《木兰诗》文白对照 木兰诗 北朝民歌 【题解】《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南北朝时北朝民歌。作者不详。这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一篇乐府名作。“木兰从军”也是家喻户晓的动人传说。 〔注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jījī):织机声。一说叹息声。复:又。木兰:诗中女主人公。当:对着。户:门。机杼:指织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惟:只。〕 〔译文〕唧唧声又是唧唧声,木兰当门把布织。听不见织机上的梭子响,只听到木兰女在叹息。 〔注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思:“所思者何”,意思是“想的是什么”。忆:思念〕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亦:也。所思(忆):所思念的(所字结构)。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可汗(kèhán):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大:大规模。点兵:征兵。军书:指征兵的名册。十二卷:指多册(十二为虚数)。爷:与下文“阿爷”,均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长兄:大哥。愿为(wèi):即“愿为(之)”,意思是“愿意为此(指替父出征)”。市:名词用为动词,“买”。鞍马:马鞍子和战马。从此:从今(以后)。征:出征、征战。〕 〔译文〕问女儿思什么,问女儿想什么。女儿我没思什么,女儿我没想什么。军中文告昨夜已见,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实在很多。册册都有爹爹的名。爹爹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女儿我愿为出征买鞍备马,从今后替爹去从军。

注译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往东边集市。(“东市”,名词做状语,以下“西市”、“南市”、“北市”用法同。)骏(jùn)马:良马。鞯:马鞍下的垫子。?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早晨。辞:辞别。暮:傍晚。宿:住。唤:呼唤。但:只(副词,表范围)。鸣溅溅:响声溅溅。溅溅(jiānjiān):象声词,流水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黑山:与下文“燕山”,均为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时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此指战马。鸣:叫。啾啾(jiūjiū):”象声词,战马嘶叫声。〕 〔译文〕到东面的集市买好战马,到西边的集市买好马鞍,?到南面的集市买来辔头,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清晨告别父母出征去,傍晚住宿在黄河边,叫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奔涌水声溅溅。清晨辞别黄河出征去,傍晚来到黑山之巅,听不到爹娘呼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嘶鸣。 【注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赴:奔赴。戎(róng)机:本义“军机”,此指“战场”。?关山度若飞:象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翻过一座座山。关山?:关口、山岭。度: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shuò:北方。气:寒气。传:传送。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的器具。此指打击金柝报更的声音。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寒光照铁衣: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 l凰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 明镇澄撰 今苏知译注 无名和尚传:唐无名,渤海人,高力士之后.幼年慕道,落发台山.志克上乘,精求悟理.心渊湛寂,出语成文.贪嗔不扰其神,喜怒不形于面.冲淡自居,名利灰冷.孜孜禅道,如救头然.年虽垂老, 其志弥坚.贞元二年,沐浴更衣,礼三宝毕,示诲寺众,跏趺而逝.其徒埋龛冢上,每有神光夜发.民以为金宝所藏,启之乃龛.其徒图维,身骨棱层.钩锁而住,莹润如玉.准《涅粲经》,十地菩萨,身骨钩锁也. 【译文】 唐朝无名和尚,渤海人,是高力士的后代.幼年u~r-p慕佛道,在五台山落发为僧.志气能达上乘,精勤只求悟理.心海清净空寂,说出话就是文章.贪嗔扰乱不了精神,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以冲 ?2009年第3期 五壹山 淡自居.对名利灰冷.对禅道孜孜不倦,好象救命的样子.年纪虽然垂老,其志更坚.贞元二年.沐浴更衣.礼拜三宝完毕,给寺里僧众留下遗言教诲后,盘腿坐着去世.他的徒弟们把他放在龛里下葬.人们经常在夜间看到坟墓上有神光发出.乡民们以为墓里埋着金 银宝贝,挖开墓看时只有一个龛.墓被盗后, 他的徒弟们火化他的尸体,火化时只见身架骨头棱层.互相钩锁结合在一起,莹润得好象玉石.按《涅檗经》说,十地菩萨的身骨是互相钩锁的.

智颓大师传:唐智馥.中山人.未详姓氏.依五台善住院贤林披剃,戒珠圆洁,性天虚朗.衣钵之外,一无所蓄.爱老如亲,视病如己.久参大通之禅,兼间教旨.其才有余, 其德不形.敛迹灵峰,雅不事物.志虽韬晦, 囊锥颖脱.元和中.众请典僧事.俯仰而从. 由是清规萧萧.玄纲大振,远近依归.适观国师大疏成,众请颓讲,犹国师无恙.南是义学星驰.檀施云委.院僧圆义,亦渚僧之巨擘, 以预久典常住.意其有私.乃构流言,谤"预心非平等,志务贪婪,修德兢时.岂宜若是?" 颓闻之,不辩.退休而已.是夜.有神叱义日: "顿和尚,乃干佛之一也,尔敢轻言若是.可速求忏,免沉恶趣."义即大怖.至旦,诣颓礼忏所愆,义感眉须堕落.顿辞众日:"梦幻空花,愚夫自保,圆明独脱,谁与缠缚,曾不反照,翻恨轮回,逐妄长迷,是谁之咎!"遂人静室,一坐i日而化.春秋七十七.夏腊五十八. 【译文】 唐朝智颓,中山人,不知道他的姓.依持五台山善住院贤林披剃出家.戒珠圆润光洁,天性虚怀明朗.除了衣钵以外.一无所蓄.爱老如亲,视病如己.长久参悟大通禅 法,同时研究佛教宗旨.他的才华有余,但他的德性不显露于外.在五台山灵峰收敛形迹,从不理会外界事情.虽然立志韬晦不露, 无奈囊里锥子脱颖而出元和年问,众人请他经理僧人事务,勉强从命.从他典理僧务后清规萧萧,玄纲大振,远近归依.恰逢国师澄观《大疏》写成,众人请智顿讲疏,好象国师亲自在场一样.从此义学星光驰骤,施主们的布施如云堆积.善住院僧人圆义,也是众僧人里面的大腕,认为智顿长久担任常住.怀疑他有私心.于是散布流言.诽谤"智预心不平等,内心贪婪,如果修养德性争时夺秒,哪里能这样专心僧务?"智顿听到流言,并不辩解,只是辞职退休.这天夜里,有神叱责圆义说:"智强和尚,乃是千佛里边的一个,你怎么胆敢这样胡说呢.快快请求忏悔.免得沉沦进恶趣中去."圆义非常害怕, 天亮后.到智预那里谢罪忏悔,圆义因为这事眉毛胡须全部脱落了.智顿辞谢众

必修2-18《逍遥游》文白对照

必修2-18《逍遥游》文白对照 (选自《庄子》)

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庄哲学 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列子(御寇)——————《列子》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整体感知文意 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扶摇上天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最后讽刺蜩与学鸠讥笑鹏鸟,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行远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由此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以此讥笑大鹏之志,从而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所以,那些才智可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顺一乡的俗情,德性可投合一国之君的心意而得一国的信任的人,属小知之人,宋荣子犹然笑之。那么,宋荣子、列子就是作者充分肯定的人物吗?不是。他们虽然一个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个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无所不可,逍遥自得的境界。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必有所待(依靠和凭借)便能“乘天地之下,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忘我(物我不分)”的至人和无意于求功的神人和无意于求名的圣人,才能达此境界。 用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从而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透过《逍遥游》这座五彩迷宫,我们会发现:“有待———无待”是贯穿全篇的主题。无待的逍遥指的是圣人无己的精神境界,而从鲲鹏到斥晏鸟,从宋荣子到列子,它们都是庄子反衬至人无待逍遥的铺陈笔墨,其情状虽然不同,但都是有待的物质生命的活动表现。庄子这种无待逍遥的人生观带有消极顺受的倾向,但同时又包含着对人生自由执着的探索和追求,有着永恒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庄子》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

《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文白对照版

南柯太守传录自《唐宋传奇选》 唐?李公佐 东平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累巨产,养豪客。曾以武艺补淮南军裨将,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纵诞饮酒为事。家住广陵郡东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干修密,清阴数亩,淳于生日与群豪大饮其下。 唐贞元七年九月,因沈醉致疾,时二友人于坐,扶生归家,卧于堂东庑之下。二友谓生曰:「子其寝矣,余将秣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仿佛若梦。见二紫衣使者,跪拜生曰:「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奉邀。」生不觉下榻整衣,随二使至门。见青油小车,驾以四牡,左右从者七八,扶生上车,出大户,指古槐穴而去,使者即驱入穴中。生意颇甚异之,不敢致问。 忽见山川风候,草木道路,与人世甚殊。前行数十里,有郛郭城堞,车舆人物,不绝于路。生左右传车者传呼甚严,行者亦争辟于左右。又入大城,朱门重楼,楼上有金书,题曰「大槐安国」。执门者趋拜奔走,旋有一骑传呼曰:「王以驸马远降,令且息东华馆。」因前导而去。 俄见一门洞开,生降车而入。彩槛雕楹,华木珍果,列植于庭下;几案茵褥,帘帏肴膳,陈设于庭上。生心甚自悦。复有呼曰:「右相且至。」生降阶祗奉。有一人紫衣象简前趋,宾主之仪敬尽焉。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国远僻,奉迎君子,托以姻亲。」生曰:「某以贱劣之躯,岂敢是望。」右 东平人淳于棼,是个喜欢交友漫游,讲义气的人,爱喝酒,意气用事,做事不拘小节。家里积累了巨大的产业,养了一些豪杰之士,曾经靠武艺被补充缺额任淮南军队的副将,因为酒后狂言触犯了主帅,被撤销官职后飘泊流浪,行为放纵不受拘束,每天只是喝酒。他的家住在广陵郡东十里,居住的宅南有一株大古槐树,枝干长而浓密,覆盖了几亩地的荫凉,淳于棼天天和一群豪迈之士在树荫下痛快地喝酒。 唐朝贞元七年七月九日,因酒喝得大醉而得了病,当时有两个朋友从酒桌上把他送回家去,躺在堂屋东面的走廊里。两个朋友对他说:「你就睡一会儿吧,我们两个人喂喂马洗洗脚,等你的病稍好之后再走。」淳于棼解下头巾枕上枕头,昏昏沉沉,恍恍惚惚,仿佛像梦一样,看见两个穿紫衣的使者,对着他行跪拜之礼说:「槐安国王派我们邀请你。」他不知不觉地走下床,整理一下衣服,跟着二位使者到了门外,看见青油小车,套着四匹公马,左右随从七八个人。他们将淳于棼扶上车,出了大门,一直向古槐树的一个洞穴走去。使者随即赶着车进入洞穴里,淳于棼心里很奇怪,也不敢发问。 忽然看见山川风物、草木道路,和人世很不一样。再往前走了几十里路,有外城城墙,车马和行人,在路上连续不断。淳于棼身边跟随着的供呼唤支使的人,呼唤得很严厉,行人也急忙向道路两侧躲避。又走入一个大城,红色的大门,重迭的楼阁,楼上有金色题写的字,叫「大槐安国」。城门官跑上前来行礼,又奔走招呼,接着有一人骑马呼喊着说:「国王因为驸马从远方来,让他暂且到东华馆休息。」于是在前面领路。 很快看见一个门大开,淳于棼下车走了进去。里面是彩绘雕花的栏杆和柱子,美观的树木,珍贵的果实,一行行地栽种在厅外。桌椅、垫子、门帘和酒席,陈列在厅外,淳于棼心里很高兴。接着有人喊道:「右丞相快要到了。」淳于棼走下台阶恭敬地迎接,有一个人穿着紫色的朝服,拿着象牙手板急步走来,宾主之间的礼仪完后,右丞相说:「我们的国君,不因为我国遥远偏僻,把你迎来,结为婚姻亲家。」淳于棼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文白对照) 短文三十一篇(三)

(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8405329.html,/view/4900726.html?tp=0_00 [选文] 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2)长者,轻慢同列(3)。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 (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欺侮和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 [译文]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十八)蛛与蚕(《雪涛小说·蛛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8405329.html,/view/1339520.html?tp=0_00#1 [选文]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1),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2)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3),天子衮龙(4),百官绂绣(5),孰非我为?汝乃枵(6)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释] (1)[经纬]织物直线叫经,横线叫纬。(2)[厥]义同“其”。(3)[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4)[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5)[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6)[枵(xiāo)腹]空腹。 [阅读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对比,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使动用法,使.......牢固)。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口能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我本来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难道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营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8405329.html,/view/1922062.html?tp=0_01#2 [选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沈鳞竞跃。实是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套装6册) (传世经典)-精选.doc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全6册(套装6 册) (传世经典) 目录第一册东周战国西汉前言资治通鉴序御制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二资治通鉴第三卷周纪三资治通鉴第四卷周纪四资治通鉴第五卷周纪五资治通鉴第六卷秦纪一资治通鉴第七卷秦纪二资治通鉴第八卷秦纪三资治通鉴第九卷汉纪一资治通鉴第十卷汉纪二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资治通鉴第十二卷汉纪四资治通鉴第十三卷汉纪五资治通鉴第十四卷汉纪六资治通鉴第十五卷汉纪七资治通鉴第十六卷汉纪八资治通鉴第十七卷汉纪九资治通鉴第十八卷汉纪十资治通鉴第十九卷汉纪十一资治通鉴第二十卷汉纪十二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汉纪十三资治通鉴第二十二卷汉纪十四资治通鉴第二十三卷汉纪十五资治通鉴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汉纪十七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汉纪十八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汉纪十九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汉纪二十资治通鉴第二十九卷汉纪二十一资治通鉴第三十卷汉纪二十二资治通鉴第三十一卷汉纪二十三资治通鉴第三十二卷汉纪二十四第二册西汉东汉三国晋资治通鉴第三十三卷汉纪二十五资治通鉴第三十四卷汉纪二十六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汉纪二十七资治通鉴第三十六卷汉纪二十八资治通鉴第三十七卷汉纪二十九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汉纪三十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汉纪三十一资治通鉴第四十卷汉纪三十二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汉纪三十三2 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汉纪三十四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汉纪三十五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汉纪三十六资治通鉴第四十五卷汉纪三十七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汉纪三十八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汉纪三十九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汉纪四十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汉纪四十一资治通鉴第五十卷汉纪四十二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汉纪四十三资冶通鉴第五十二卷汉纪四十四资治通鉴第五十三卷汉纪四十五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汉纪四十六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汉纪四十七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汉纪四十八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汉纪四十九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汉纪五十一资治通鉴第六十卷汉纪五十二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汉纪五十三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汉纪五十四资治通鉴第六十三卷汉纪五十五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五十六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汉纪五十八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汉纪六十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魏纪一资治通鉴第七十卷魏纪二资治通鉴第七十一卷魏纪三资治通鉴第七十二卷魏纪四资治通鉴第七十三卷魏纪五资治通鉴第七十四卷魏纪六资治通鉴第七十五卷魏...

2013年天津高考精校文白对照

精校版2013天津高考古文(文白对照) 说明: 前几天,我上传的文白对照袭用了别人的译文,认真阅读后觉得有些地方翻译的不准确,经过认真查找材料,重新翻译编辑了此文,再次上传,希望同仁谅解并指出不足之处。 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 1、《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岀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1《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以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凌嘉印、姚敬恒的,他们都是在无依无靠的逆境中兴起的,最终成为儒学大师。凌嘉印、凌嘉印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的传记里。而姚敬恒亲自践行儒道,他们三人名声并重,不过没有人了解。 2、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毎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毎时(通“伺”)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2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稍微经营点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他母亲一天看见他买蚕丝,银子的成色不好,非常生气。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我没什么指望了。”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像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到:“朋友去世就这样,恐怕太过分了吧?”应潜斋长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

必修2-16《项脊轩志》文白对照

必修2-16《项脊轩志》文白对照

附录: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20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升迁至南京太仆寺卿。 归有光生活的明代中期,文坛上又出现了一股恶劣的文风,即盲目拟古,在形式上也模仿古人。这样,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双重限制(两座大山)实际上把散文引向了一条死路。这时,大胆站出来,横扫这股恶劣文风的大手笔,就是归有光。给文坛吹来新风气的代表作品就是这篇《项脊轩志》。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家人等小事,笔中含情,感染力特别强。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二)“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修葺(qì)栖息(qī)扃牖(jiōng)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象笏(hù)渗漉(shanlù)冥然(míng)异爨(cuàn)长号(háo)偃仰啸歌(yǎn xiào)万籁有声(lài)呱呱而泣(gū)婢女(bì) 必修2-16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鉴赏方法来鉴赏本文。 教学重点:鉴赏文章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真挚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在鉴赏散文中学会写散文。 教学对象分析:散文阅读,学生感兴趣的少;散文鉴赏,学生懂的方法少。学习本文主要使学生能够对散文感兴趣,能够学会怎样去鉴赏散文、怎样去观察生活写散文。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本课件采用Powerpoint软件系统,适当插入一些图片、音乐,尽量做到给学生欣赏的同时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评价:教法采用谈话式启发法,在师生互动中,抓住学生情绪,让教材走进学生的心灵,体现课堂的"活泼"与"实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在文学史上既有地位又有特色的散文--《项脊轩志》。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有地位呢? 因为自古以来,“文以载道”作为正统文章家的标准统治着文坛。文章必须传达儒家思想,否则不算文章。到归有光生活的明代中期,文坛上又出现了一股恶劣的文风,即盲目拟古,在形式上也模仿古人。这样,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双重限制(两座大山)实际上把散文引向了一条死路。 这时,大胆站出来,横扫这股恶劣文风的大手笔,就是归有光。给文坛吹来新风气的代表作品就是这篇《项脊轩志》。 本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鉴赏这一散文名篇。 二、鉴赏分析 1、鉴赏内容 鉴赏就是对作品的"品评",也即在阅读过程中渗透我们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鉴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又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其核心是审美,也就是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散文是一种潇洒活泼、优美灵空的文学样式,它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的日常心态、生活作审美的概括,可以说人生有多少丰富,那散文就有多少丰富。那么,我们如何来鉴赏散文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