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合肥造粒机理简述

复合肥造粒机理简述

复合肥造粒机理简述
复合肥造粒机理简述

复混肥的生产是将氮、磷、钾等基础原料或其浓溶液、熔融料浆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造粒(喷浆造粒、塔式喷淋、油浸造粒、团粒造粒)、干燥、冷却、筛分而获得颗粒肥料成品的过程。

造粒是使基础肥料,根据配方要求,按一定配比凝聚或团聚为一定粒度成品肥料的过程。回转造粒机是一个朝着出料端倾斜安装的筒体。粉状原料及返料由进料端加入后,旋转的筒体带动料层向上转动,到一定高度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物料脱离筒体,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沿弧线轨道下落,使物料往返重复,完成造粒所需要的滚动运动,同时沿着倾斜方向向出料端移动。完成造粒过程,进入烘干工序。

固体物料的造粒方法主要是团粒法。团粒法是粉状肥料依靠肥料盐类自身的溶解产生的溶液及加入的水、蒸气,把粉粒表面润湿,在造粒机不断的转动下,使物料处于流动状态,相互摩擦、翻动、挤压,在适宜的液相量下粘附成粒。

液相量是指一定温度下肥料盐的溶液量。掌握适当的液相量可得到较高的成粒率及外观良好的成品颗粒。转鼓造粒机内物料的成球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母球,母球长大和母球紧密。在成球的第一阶段,细颗粒被润湿,颗粒接触的地方形成凹液面,并靠毛细力不断将周围的颗粒拉拢,形成小球。紧接着,随着转鼓的不断转动,小球之间、小球与细粉之间不断接触,物料间相互挤压、翻动,球内部过剩的毛细水份被压到球的表面,由这些液相所产生的毛

细张力使得周围的粉粒进一步被拉拢,母球得以不断长大,形成颗粒。物料在成球过程中,体系中的液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液相量是造粒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液相来源于肥料自身的溶解,转鼓造粒过程能实现热造粒过程,提高物料温度,增大造粒体系物料的盐类溶解度,满足物料成粒所需的液相量。体系中的液相必然是以盐溶液的形态存在,各种盐的溶解度、盐溶液的表面张力、粘度等必然影响体系的成粒。肥料盐的溶解需要湿度和温度,用磷酸一铵作磷素来源时,除温度外,体系中的PH值尤为重要。通过不同程度的氨化处理来控制物料的PH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常转鼓造粒的合适温度在60℃--80℃,物料水含量在2.5%--5%。

氨酸法复合肥工艺技术是,往造粒料层中通入气(液)氨和蒸汽,并喷入一定量的硫酸(氨酸的加量一定要根据配方要求加入,否则将导致产品含量不合格),在造粒过程中完成中和反应,调整物料的PH值为5.8---6.6(一般为5.8---6.2),提高磷酸铵的中和度,利用氨酸反应热、中和热和蒸汽热,保持造粒物料有较高的温度(一般 >60℃),提高磷酸铵等肥料盐的溶解度,从而实现低水份含量下能获得高的液相数量,完成造粒固体桥连,大幅度降低干燥过程所需要蒸发的水量,提高干燥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干燥机内物料的再造粒程度,缓解大颗粒及粘料现象,从而实现设备的长周期稳定运行,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以尿素为氮素来源的高氮配方体系,由于尿素是热敏感性物质,造粒机出口物料水分过高,必将增大干燥负荷,控制不慎,将导致尿素水解,干燥机进口和抄扳结料和物料软化、熔融,使干燥作业无法正常进行,故造粒过程应遵循“宁干勿湿”,干燥过程采用“低温大风量”的操作原则,且造粒、烘干工艺要密切配合,完成造粒机造粒、烘干机再造粒的过程。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的配伍配方,以及某些复合肥体系物料,为了能较好成球,除控制体系的PH值外,加入其他助剂的方法也常被考虑采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