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术教师技能的种类及其特点

美术教师技能的种类及其特点

美术教师技能的种类及其特点

一、语言技能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在教师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实际与教材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的语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用来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以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语言,就叫做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课堂口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二)教学语言的目的

1、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

2 、教学语言技能要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学环境应该是: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积极紧张三者的统一。而这正是教师提供的,是教师运用完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的。

3、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提请教师关心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可以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他发现,“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这就生动地说明,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提高,同其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辩证统一的。

(三)教学语言的构成

教学语言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构成。

1、基本语言技能这是在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以下诸要素:

(1)语音和吐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有了语音这一载体。才使得表达信息的符号——语言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被感知。在交际中,特别是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要规范,即要用普通话语音来讲话,方言是交流的几大障碍。

(2)音量和语速。

音量指声音的大小,声音小听不清楚,声音过大没必要,使人听起来会感到不舒服。音量应控制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最后一排也能听清楚。音量大小和气息

控制有关。要达到一定的音量,就要注意深呼吸;要注意有控制的用气。注意音量的保持,避免听清前半句,听不清后半句。要把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进学生的耳朵。

语速是指讲话的速度,耳朵有一定的承受力,超载就听不清。每分钟200——250字为宜(播音员为350字)。

(3)语调和节奏。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变化。合度的语调,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节奏上是指讲话时的快慢变化。它和语速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每个字音长音短时间并不一样,句中句间长短不一的停顿,这种不一就是节奏。善于调节音程徐疾变化,形成和谐的节奏,同样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4)词汇。

没有词就没有语言。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词汇量并能正确、熟练的运用于口头表达中,才能具有一定的口语技能。在课堂口语中,对词汇的要求是:规范:要用普通话的语汇交流,方言有很大的障碍。

准确:表达一个意思,客观事物,要用恰当的词语,不走样。

生动:注意用词形象性、可感性,注意词的感情色彩,能启发想象、联想、激发人的感情。

(5)语法。

要注意符合语法,否则让人听不懂或费解。还要注意合乎逻辑规律。这是基本语言技能,这是课堂口语的基础。

2、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言技能。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中而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丛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出发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形成了课堂口语的特殊结构。

美术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引入语言P68

(2)启迪语言p70

(3)阐释语言P72

(4)评核语言P73

(四)教学语言应遵循原则与要点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美术学科性:教学语言是学科的教学语言,因此必须应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专业术语是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言,不用这些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而且往往会产生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也就是说美术老师,应该重视语言的形象艺术性,让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在教学中,由于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正确的造型审美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这就要求老师们要的语言要精准,能抓住教学重点,要学会利用专门的美术学科术语,例如构图、比例、色调、肌理,三庭五眼,明暗关系等等。

科学性:指一用词要准确;二必须合乎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合乎逻辑。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教学中第一位的要求。譬如在色彩节本知识的教学中,有关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之间关系的内容就应该特别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譬如在色彩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有关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倾向之间关系的内容应该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学生已掌握的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严密的论

证,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讲解一环扣一环,最终达到理解掌握。

2、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教育性:教师职业本身就使其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民族传统心理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尊师心理)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始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年级越低这种影响越大。必须十分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十分注意到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还表现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爱护、的语言对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意识以及文明礼貌的语言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一致,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思想、道德、情操等各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成为学生的搬运,其教学语言的教育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针对性: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来研究:

内容:必须是学生以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与学生思想感情相通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可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悖。譬如,在上小学的线描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小学生还不能完好的把握线条的韵味,所以不能把教学重点放在线条上而是应该放在着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简单的图形装饰自己的画面。

表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生动活泼。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简明性语言不多一听就明白,就表达内容来说一定是经过提炼经过认真组织、使用词语一定经过认真推敲句式经过严格选择的。简明的语言也包括留有余地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譬如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美术老师不要把重心拿来描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不可用语言代替学生对美术作品抒发感受,而是要保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欣赏感受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启发性包括:

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归纳、演绎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情绪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思想感情等。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要饱含丰富的感情;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逻辑极强的语言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4、感染性

美术课的语言特别要求用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为美术课“画龙点睛”。

二、教学体态语言技能

体态语言是课堂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有科学家通过测试,得出结论:“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两个渠道的作用,使学生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同时获取信息,必然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使用体态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势语言运用要到位

手势语言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强化。人的手势种类繁多、含义丰富。灵活多变的手势是体态语言当之无愧的主角。因此,手势语言利用得好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态语言运用是否成功。教师的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意手势

2、指示手势

3、象形手势

4、象征手势

5、祈使手势

6、习惯手势p97

(二)身势语语言要恰当

身势语主要指头部、肢体以及各个部位体态语的运用。

1.使用身势语配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合理使用头部的体态语配合对学生的评价。头部的体态语运用主要“点头”、“摇头”等。“点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老师在对学生问题表示满意时会使用“点头”,课堂教学应尽量少用“摇头”,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微笑和适当的语言加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2.形成良好的教态。

良好的教态是教师内在的素质、高尚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外部表现。教师应注重衣冠整洁、大方。在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显现出为人师表的稳重与高雅,避免使用不良身势语,如背手、双臂交叉至胸前,双手撑在讲桌上的动作。这些动作是教师的习惯性动作或不经意动作,这些动作的使用,一方面影响教师形象,妨碍师生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使用体态语言配合教学。如背手,常常显示出教师的威严,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压力,不利于学生与教师接近。一些不经意的动作,如教师用手玩弄粉笔或黑板擦,表现出教师的不稳重或无精打采,若弄出响声,更会破坏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站姿稳重而有力,形态端庄和谐,这样自然会增加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

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只是一种姿势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沉闷。相反,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作业、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这种空间距离的缩小,带给学生的直接影响是与学生心理上的接近。因此,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在走动中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了解情况,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走动要有控制,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是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一节课不停地走;二要控制走动的速度,身体突然地运动或停止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缓慢地、轻轻地走动,而不是快速地、脚步很重地走动;三是走动时的姿势要自然大方,不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

(2)走动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当组织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时,以在讲台

周围走动为宜。在学生中间边讲边走动时,不要停留在教室的后端,因为这样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声音是从后面传来的,对学生听课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3)教师的走动时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一般说来,学生在做练习或答试卷的时候,不喜欢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更不喜欢老师在自己的身后或身边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需要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而教师的走动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在他们的身边停下来,又往往会造成他们情绪紧张,破坏他们的正常思维过程。如果你要观察整个考场的情况,最好走到教室的后边,这样你能看到整个教室,而学生却看不到你。

(4)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的时候,要注意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热情。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只把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们,老师对我们不寄予希望”,就会伤害多数人的积极性。

4、眼神的变化

(1)积极的眼神变化。

(2)用目标给予信号,强化教学内容。

(3)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

(4)对不同的情形采用不痛的目光交流,目光交流可以调控学生的认知。P90

5、表情的变化

课堂中表情变化的一般要求

(1)准确而不夸张

(2)自然而不造作

(3)适度而不过分

(4)温和而不冷漠

(5)自信而不轻狂

(6)保持微笑P95

(三)要注重体态语的综合运用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各种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做到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的体态语。手势语、身势语和面部表情的和谐统一的运用,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启发思维。

三、板书、板画技能

板书板画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的文字、符号、表格、图形和色彩的总称,是教师配合教学用最凝炼的文字,最简明的符号、图形展示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

(一)板书、板画技能的构成

1、精心选材

选材要注意“四性”

目的性:板书板画都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内容的选取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利突破难点。

简要性:板书板画的内容必须简洁明了,让学生很容易搞清楚。

科学性:内容不能有科学性错误,不能有损课文愿意;语法和各种符号、图表要符合规范,不可有逻辑性错误或引起学生思维混乱的失策之处。

启发性:好的板书是学生理解记忆的线索,是引发思维联想的火花,是开发智力的杠杆。

2、合理布局

从具体操作来说,要设计好主体板书(正板书)和辅助报书(副板书)的区位。主体板书一般是一课一板,应条理清晰,纲目有序,既要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又要有外在的形式美。辅助板书是因为学生听不明白临时注释的内容或向主体板书过渡的内容,一般随写随擦。主体板书一般在黑板中央或左边,辅助板书往往写在两侧或右边,以突出主体板书的地位。

3、认真书画。板书板画是在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书写绘制的,教师要做到字迹工整规范(规范就是要用规范的正楷字,不写草体字、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图形形象美观,书画流利迅速,色彩醒目典雅。

4、灵活运用。根据需要可灵活使用以下几种形式:

挂板式:上课前教师把有关内容写画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教学时挂出或放映即可。

庶幅式:这种形式上是课前书画就绪,但用纸条或其他方法庶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根据教学进程有步骤地在黑板上现场书画。

(二)板书、板画注意事项

1、注意内容逻辑结构的多样性

从教学材料的逻辑结构来看,可以按时间顺序线索设计板书;也可以用空间关系为主线设计板书;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为主线来设计板书;可以用串联递进关系或并联对比关系为主线设计,也可以用混联多种交叉关系为主线设计板书;可以用归纳或演绎为主线设计板书,边可以用混联多种交叉关系为主线设计板书;可以用归纳或演绎为主线设计板,也可以以中心辐射为主线设计板书等等。

2、注意外在形式的多样化

板书的外在形式有文字式、表格式、板画式、图示式、混合式等,文字式又可分为词语式,提纲式,结构式等。美术课的板书多以板画式、混合式为主。

3、其他事项

教师在运用板书特别是边讲边写时,要尽量避免自己的身体或教具等挡住学生看板书的视线。主体板书一经展示一般保持到课终,要巧妙地反复利用板书,强化板书,提高板书的利用率。

(三)板书、板画技能的类型

1、具有板式设计意味的板书、板画

(1)绘制方法式板书、板画

(2)形象式板书、板画

(3)关键图文式板书、板画

(4)综合结构式板书、板画P111

2、一般板书形式

(1)提纲式板书

(2)总分式板书P112

四、教学讲解技能

(一)什么是教学讲解技能

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揭示,剖析其组织要素和过程程序,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实质和规律。

显然语言技能是讲解的一个条件,但不是讲解,讲解技能在于组织结构和表达程序。讲解有两个特点:其一,在主客体信息传输(知识传输)中,语言是唯

一的媒体;其二,信息传输具有单向性(主体指向客体)。

(二)讲解技能的作用

1、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及突出教学重点

2、有利于调高课堂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p120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讲解技能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层次划分。我们提出解释、描述、原理中心和问题中心式基本类型。

1、解释式又称说明、翻译式。通过讲解把未知和以知联系起来。因其讲解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

(1)意义解释式

(2)结构、程序说明

(3)翻译性解释

(4)附加说明

解释式一般适用于初级的、具体的、事件性的知识,对于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单用解释方法难于收到好的效果。解释是经常、普遍运用的一种讲解方法。譬如在美术背景知识的说明上以及在美术术语、美术知识内容以及情感表现等说明与解释上可以运用。

2、描述式又称叙述式、记述式。

描述的对象是人、事和物。描述的内容是人、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和形象、结构、要素、,描述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对描述的事物、过程有一个完整的形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和了解。又可分为;

(1)结构要素性描述

要注意揭示事物结构层次关系和要素间的关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方法。

(2)顺序性描述

按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但其时间顺叙不能颠倒。此种描述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注意抓事物发展的关节点。而不是无重点、无要点,流水账似的叙述。

由于描述式讲解的内容主要是事物的结构变化过程,因此所描述的知识多是形象性的、具体的、也是初级的。描述可以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如联想、想象)的发展。但是,描述难于胜任抽象知识的传授,也难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或说概念和理论思维)的能力。描述讲解是大量应用的一种讲解方法式。美术课案例分析:P133“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书法概述”

3、分析、概括性讲解和对比性讲解

分析、概括性讲解应该包括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几个方面。分析是指把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者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及不同的联系或关系。

对比性讲解是把相应的两个或几个方面加以对比,指出正误、优劣、差异等区别。譬如在美术教学中,时常有古代美术与近代美术、画家青年期的创作作品与晚年期的创作作品、美术创作材质的美感对比等等。

(四)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一)精心设计提出问题

1、建立讲解的结构框架(二)辅以板书进行讲解

(三)注意转承和衔接

(四)分析和综合P122

2、突出重点P125

3、突破难点

4、语言表达

5、使用例证

五、教学演示技能

(一)什么是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操作、示范等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表象及联系,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操作的教学行为。美术课上经常进行演示活动, 这是因为美术课程目标维度和层次很多。近从造型与其他相关操作能力,远到审美创造、鉴赏、批评及相关心智能力, 乃至美术学科属性而引起的人格不断完美。美术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十分广博。根据美术技术内容可分为: 1、为“画”而设计的内容(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 2、为“做”而设计的内容(主体造型与用色训练) ;根据美术理论内容可分为: 1、为“观”而设计的内容(眼力与鉴平能力训练) ,2、为“读”而设计的内容(美术史与美术文化知识训练)。实践表明, 美术课堂教学一旦离开演示活动, 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看到造型艺术的实际操作过程和美术文化现象。因此, 演示就成为突出美术特征,解决美术环境的广阔性与教学空间局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教学方式

(二)演示技能的作用

1、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

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荀子说过: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 虽博必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 “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是智慧的开端。”没有直观作基础的美术学习是空洞的,谈不上理解,甚至会出现错误。譬如教师在上《人体的结构与比例》一课时, 教师利用人体结构图示引导学生观看,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人体的基本结构、比例,对人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总结正确的人体结构,也培养了选择信息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美术操作技能

美术操作技能是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学生学习美术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操作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时的规范操作都是学生进行动作模仿的原型。在学生的美术操作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 尤其是初始阶段, 需要教师提供正确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演示,学生可以学到正确的美术操作技术和方法。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演示中, 学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并掌握观察的程序、要领和方法。成功的演示已不单纯为便于学生机械模仿,更是引导学生发展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即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敏捷、全面、正确、深入地发现各种美术特征、规律和现象及其联系的能力。好的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感受艺术形象,直接感染

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留下初步印象。譬如在上《色彩的冷暖》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屏幕展示图片、作品等,通过暖色调的画面《日出》和冷色调画面《雪山》的对比,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色彩、画面的冷暖感觉,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举例, 比语言讲授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

4、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美术知识中的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学生往往难于理解,造成学习时的障碍,形成难点。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 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些难点呢? 许多时候, 选择恰当的教具进行演示,则能迎刃而解。演示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化难为易。最典型的例子是学习剪纸。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演示、做剪纸示范启发学生发现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特点,了解剪纸的构成、起稿、剪刻和贴裱等步骤, 了解剪纸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 突破教学难点,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5、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是一种生动的教学形式, 它可以打破教学的平静, 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精神不很集中, 但教师举起一幅照片、一件模型或打开计算机时, 学生的目光会立刻集中到图像上来。这是因为,大量生动、优美、逼真的美术形象, 会使那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学生产生兴趣, 使他们在欣赏、品味中为之动情。演示所展现的新颖、生动的形象, 演示的成功和教师操作的熟练、优美, 都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当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的时候,往往自觉性强注意力集中,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能和教师产生情感交流, 动作迅速、反应灵敏,能积极与教师的行为相呼应,发言踊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绪和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要高。正如布鲁纳所说: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使这门学科值得学习。”演示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6、增强记忆

掌握美术知识需要记忆一些美术概念、艺术流派、艺术家名字、作品名称、历史年代等。然而靠单纯的重复, 死记硬背课文,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往往能掌握记忆的规律, 不仅重视知识的复习巩固,尤其重视在学生记忆的初始阶段, 通过演示,给学生以清晰、深刻、正确的感知, 让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是美术知识能够记忆、保持、再现,进而形成迁移的基本条件。

(三)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演示技能的内容极为丰富, 这里只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一般地说, 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有演示媒体的选择、演示媒体的优化、演示的程序安排、演示的操作控制、组织引导等。

1、演示媒体的选择

演示是借助于模型、图像、实物等教学媒体, 向学生展示或模拟美术的形态或特征,发出声、光、色、形等信号,让学生认识美术学知识的结构、特征、原理和规律。因此, 演示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教师要花很大的工夫去选择恰当的演示媒体,安排演示步骤和方法, 精心制作各种演示教具。(1)选择演示媒体应符合媒体本身的特点

演示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演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使人体器官得到扩展。例如人眼的视觉分辨率为0 . 1毫米, 速度快于0 . 1秒的运动物体人眼很难辨认。听觉的音频在16赫~ 20000赫, 但利用摄影、录音、录像可以记录下人的机体不能获得的信息。如摄像机是人眼的延伸,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等。第二,演示媒体改变了人体器官的平衡,单一的媒体传递信息会使一种感官凌驾于另一种媒体之上, 例如只听, 视觉就要减弱,听觉也会疲劳。因此,应注意多通道传递信息, 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演示媒体强迫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式接受信息。第四,没有万能的演示媒体,每一种媒体延伸了人体的一种感官,各种媒体不能代替,但可以互相补充。

美术教师应熟悉各种演示媒体的特性, 充分发挥每种媒体的作用, 选择最有效的手段体现演示的功能和价值。

(2)选择演示媒体应适合教学内容

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演示媒体应以反映美术史、美术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美学理论及眼力与鉴评训练为主, 美术史包括1、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美术家及代表作品;2、外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美术家及代表作品; 3、中外设计的发展脉络及重要作品。美术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美学理论包括1、美术的含义及分类; 2、美术的功能与目的; 3、美术创作; 4、美术表现; 5、美术史; 6、美术批评; 7、艺术风格; 8、艺术典型; 9、艺术形象; 10、美术,语言;情境;形式感; 11、美术媒材; 12、写实; 13、变形; 14、抽象;15、感知; 16、体验;17、审美、审美属性; 18、悲剧性; 19、喜剧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演示媒体应以反映平面造型、主体造型和色彩训练为主。除了普遍受到重视的素描、速写、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刻、设计之外, 根据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还应该增加手工、陶瓷艺术、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美术), 条件允许的话, 还应该学习金工、木工等技能。

由于美术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强, 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多样。因此,进行美术教学时,必须各种演示媒体交互使用。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多以绘画、艺术设计的绘制步骤和工具性能及技法特点的演示为主。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艺术形象则以自动幻灯、图片、录像、实物等表现最生动。这样组成的美术演示媒体系统,符合美术文化知识的特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又能形象生动地表现美术现象。

(3)选择演示媒体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年龄越低的学生对形象的演示媒体越感兴趣。因此,给初一或初二年级的学生上课应增加图片欣赏、示意图、录像等生动的演示形式,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感性认识入手,边观察边分析,逐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演示媒体的优化

制作演示媒体应注意密切结合教学内容, 范画、范例要精选, 不仅要图象形象清晰、色彩鲜明、造型美观,还要便于操作。

3、演示的程序安排

(1)按照美术知识的系统来安排演示程序的目的,是揭示美术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认识美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因此, 演示必须按照知识的结构层次进行。

(2)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演示程序, 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安排。

4、演示的操作控制

1、教具的摆放—演示教具的摆放应考虑有明显的直观效果。如颜色要与背景色有明显的区别,高度合适, 让全班学生包括最后一排和旁边的学生都看得清,光线明亮、挂图、屏幕、电视机的位置要合理配置等。

2、手势和站位—演示离不开手势的配合, 用手势指明观察的位置,用手势表示运动的方向和趋势,用手势强调观察的重点等。演示时教师的站位应不影响操作, 不遮挡学生的视线, 如教师右手拿指图棍时应站在图的左侧, 左手拿指图杆时应站在图的右侧等。

3、控制教具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如演示小型雕塑时, 应把小型雕塑的360度都显示给学生看,要注意掌握演示的速度,控制快慢和停顿,让学生有时间观察。

4、控制演示的程度—例如在讲解中国画的用墨时, 教师用毛笔蘸墨吸水演示墨分五色,将毛笔往杯里的水吸时,要注意何时饱和,让学生注意墨和水的不同比例, 如果不注意毛笔的吸水量, 此次演示实验将无意义。

5、控制演示的时机和次数—演示要有启发性, 当学生有了求知的愿望但不知答案是否正确时, 再去演示效果是最好的。例如学习明暗素描时,一般先要求让学生观察和表现物体的明暗变化,然后再由教师挂图上指图说明并示范绘画, 而不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在挂图上指图讲述和示范绘画。演示不要简单重复,但在重点之处可变换角度、方式进行多次演示。例如在讲人的第二表情—手时,教师首先边演示边讲解手的正面形状、比例其次演示边讲解手的背面形状、比例, 最后握紧拳头再次演示和讲解, 三次演示都是说明手的形状特点、结构、比例的,但角度和方式不同,分别从正面、背面、立体及上分析说明,逐步加深。

5、组织引导

演示是美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操作活动。要达到演示的目的,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将全班学生都吸引住, 使之活跃起来, 按照演示的步骤积极思考。因此,组织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当教师演示范画的绘制步骤时, 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当教师利用图象提问时,学生是否都在积极思考。教师要学会用目光、停顿、语言等组织教学,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问对组织观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演示时要善于提出一系列新颖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生答对了要给予鼓励。在安排学生活动时,要明确学生做什么,时间安排要紧凑,活动后要总结。

(四)演示技能的类型

一般地说,演示包括操作示范、模像演示、实验演示和电化教学三类。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方兴艾, 发展很快, 计算机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著。

1、范画、范例的演示

在进行美术操作技能的教学时, 学生通过观教师范画、范例的演示, 把动作要领形成动作映像存在头脑中。教师的现场示范为学生的模仿提供正确的模式, 并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学生的观察要点是教师的示范绘画和操作, 并认体会绘画与操作要领和原理。

2、模像演示

这类演示使用最多,包括实物、模型、图片演示等。

(1)实物演示

它是教师准备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设计产品或学生美术作业带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结构, 从而认识这些美术作品的特征、美感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由于一般实物的个体较小, 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

看清,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去演示, 或将其让学生互相传看。

(2)模型演示

这是将巨大的学生不易看到的美术事物制成模型,让学生观看模型,达到以大化小,由远及近, 揭示内部的直观效果。如使用建筑模型、景观沙盘、几何石膏模型、人体解剖模型、进行演示等。

(3)图片演示

图片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得相当普遍, 这是因为图片是美术事物的真实写照, 它形象直观、美观典型,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收集, 便于携带。它可以人为突出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内部结构,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图片的种类很多, 有绘画作品图片、雕塑作品图片、平面设计图片、立体设计图片、色彩学图片、服装设计效果图片、建筑设计效果图片、民间美术图片、示意或漫画图片、美术字图片等。美术教师应注意收集各种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典型图片,使之配套,且各章节都应有相应的图片配合,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

3、实验演示

美术实验是师生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模拟美术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操作和观察, 认识美术事物的特征、规律、美感。美术实验正在进入美术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光与色的关系时,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 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 打上红色的灯光后, 问: 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 问: 现在是什么颜色的? 蓝色的。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美术实验演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上课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对实验的用具、材料进行仔细检查,以保证实验的成功与安全。

(2)实验前教师对实验的目的、要求、依据的原

理、实验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都要有明确的

说明。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演示。

(3)实验的设计安排要具有科学性。

(4)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4、电化教学演示

电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进行教学,也叫视听教学。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美术教学中的电化教学已经相当普遍, 演示电子图像已成为美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因此, 如何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制作计算机课件,如何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幻灯演示

幻灯的种类很多,有直射式幻灯、投影式幻灯、反射式幻灯、实物投影式幻灯和自动幻灯等。利用幻灯进行美术教学具有节省时间、直观性强、重点突出, 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便于制作、携带、保存等特点。

(2)录像演示

录像是一种相当好的直观手段,它的图像清晰、逼真,而且能动静结合,使用起来很方便,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教师应随时录下电视台播放的与美术有关资料以备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师在演示录像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片子放映,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讲课前应准备好解说词。要充分利用录像可静止、可回放、可慢放的特点,有些主要的画面可“定格”

下来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3、多媒体演示

利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已经在许多条件较好的学校中开展起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普遍。在美术这门课中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因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百闻不如一见”,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不仅十分枯燥, 也难以让学生想象。多媒体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 这就为美术教师向学生展现美术教学信息, 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景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另外,美术欣赏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构图、色彩等形式美的问题需要解释, 如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倾向的渐变、对比等原理,这些知识单靠教师讲解是不易让学生理解的。而多媒体具有极强的形象直观性,它对表现色彩、形象、动态、宏观和微观、变化逼真的教学内容, 解决教学中形象与抽象、静与动、微观与宏观的矛盾, 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关键极为有利。

六、教学提问技能

(一)提问技能的作用

(1)激发兴趣,集中注意

(2)启发思维,调控课堂

(3)沟通情感,获取反馈

(4)促进新旧知识的强化

(5)培养口头表达能力p181

(二)提问技能的原则和策略

1、提问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本节课的美术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置,便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有趣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尽可能从日常生活现象、只是内在联系上提出问题,使问题“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兴趣,促发求知欲。

(3)有效性原则

教师在提问的时,诸如“这幅画好看吗?”“你们喜欢吗?”此类的问题,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往往会投其所好的回答“好看。”

“喜欢。”教师并不能真正的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问题,此类无效式的问题在课堂中应尽量少用。

(4)启发性原则

好的提问应该布疑得法,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所能回答的。

(5)层次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连贯的小问题,每一个问题构成一个台阶,层层递进。

(6)全体性原则

美术课堂提问追求群体效应,不能将不表仅仅盯在优等生,而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准备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多种水平的美术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回答。

(7)实践性原则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美术课堂运用提问技能,最好采用与美术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做中问”的方式,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2、提问的策略

(1)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戏

(2)于重难点处设疑——推波澜助

(3)于教材的衔接处设疑——完善知识链条

(4)于无疑处设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5)于枯燥乏味处设疑——平淡中见神奇

(6)于触发想象联想处设疑——激发创造性思维

(7)于结尾处设疑——余音袅袅p195

(三)提问的类型

1、回忆性提问

2、理解性提问

3、分析性提问

4、综合性提问

5、评价性提问p187

七、教学导入技能

如何让美术课充满活力、生动。那么课堂的导入就显得那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整节课的成功惠与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显得彼为重要。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有:

1、录像欣赏,激情导入

案例:在学习“剪动物头像”一课时,美术教师利用《动物世界》的片头录像导入课题,那振奋人心的激昂乐曲、绚丽多彩的精美画面、诙谐幽默的话外解说,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这段录像不仅点出课题,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已经不是教师让学生学,而是他们自己要学,课堂上充满乐学的快乐气氛。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思考,结果全班41个学生剪出形象各异的动物头像。

2、故事点题,形象导入

所谓形象,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开关或姿态。美术课有许多概念、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中只就理论讲理论,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倘若能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故事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

案例:在“画面的疏与密”一课教学中,美术教师先讲一个《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笔者及时问道:“画画的时候有没有画蛇添足的现象呢?”带着这个悬念,笔者放了一张有棵大树的投影片,树的枝叶很繁茂,与线条稀疏的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树显得很高大,立体感很强。接着又复合上一张树干上添满树纹的图片后,同样一棵树,由于枝、干上的线条都太密,没有疏密关系,整棵树不仅缺少立体感,而且显得凌乱不堪,与画蛇添足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导入,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疏什么是密这一抽象概念,而且还明白了疏密对比在一幅画中的重要性。

3、积极参与,竞争导入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设计一个短小精悍的学生活动,将知识的传授融汇于新颖别致的智力活动之中,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

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能力。

案例:在“剪纸”一课时,美术老师课前先准备5张有同样图案的纸,课上请4个学生到前面来比赛,看谁先把图片剪下来。然后笔者拿起另外一张,用手势和眼神示意下面的学生看老师如何剪:先把纸对折后剪半个图形,打开后一张完整的图案就剪好了。下面的学生看到老师剪得又好又快,都兴奋地鼓起掌来。这时笔者及时提问学生:“老师为什么能够先把纸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引出对称图形这一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对称的概念,解决了本题的难点问题。

4、创造气氛,情感导入

案例:学习“伞花盛开”一课时,正是金秋十月,这既是一个金色的季节,又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季节,所以在课的导入上以渲染气氛为主。先描述阳光灿烂的秋天景色的迷人和色彩的绚丽,接着转入雨季中的秋天,一切是灰蒙蒙的,失去亮丽的色彩,可是有一种专门盛开在雨季中的花开放了……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雨伞,联想到他们在雨雾中绚丽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景。教师通过对伞的形状、花纹、颜色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很美的氛围中,使学生既学到伞花的装饰技法,又陶冶了情操。

5、音乐情景导入法

在教学的开始导入,教师就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本课的教学音乐短片,来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跟着音乐一起动一动。当然,同时也是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音乐与美术相互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都是好动的,都是可爱的小精灵,所以美术课也可以该给他们创造一些有趣的情景。比如在教学“小雨沙沙”时,美术教师运用此种导入法,让学生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舞动。这样,学生不但提高兴趣,还自编很多小雨的动作,也了解了小雨的声音,后面的教学也更快融入课堂中。

6、故事导入法

每个学生都是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只要听到故事,也许他们就会很认真地竖起耳朵听,而放下手中的事情。所以对于恰好与故事相联系的课题,教师就可采用此种导入方法。比如在教学“花式点心”时,美术教师就抓住可以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自编一个小熊开点心店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今天课堂的重点,同时也得到一个小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育学生学会帮助别人。所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7、游戏导入法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内容的兴趣,笔者经常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精心策划一些游戏,用于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比如在“大家成为好朋友”一课,美术教师可以播放《找朋友》的歌曲,学生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并观察好朋友的特点,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立刻积极参与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环节中,为教师的新授打下坚实的基础。

8 猜谜语导入法

课外,学生都会看很多的猜谜语的书和脑筋急转弯,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美术教学的导入部分运用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粘贴小动物”一课,美术教师则可运用儿歌和谜语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听到和猜到的小动物,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融洽。总之,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只要教师能巧妙地使用好开课的这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

气氛,还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等,都大有益处。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课堂导入方法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程下,美术教师更应该设计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为他们创设特定的情境,制造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二)导入技能的应用

(1)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2)导入要简洁

(3)导入要有启发性和关联性

(4)导入要有趣味性

(5)导入要有艺术性

(6)导入要有多样性P218

八、教学强化技能

(一)什么是强化技能

强化,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对正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强调、重复、加强,使其巩固。这是强化概念的第一层含义,相当于智力因素,更深的定义是指向动机和需要,其含义则延伸至非智力因素领域,诸如在学习中,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赞许、批评、斥责等都是在强化或负强化学生的某种学习行为。两者的生理机制都是对大脑中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强化。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效果的行为方式。

强化技能是对一类教学行为的概括。这类教学行为的行为方式特点是:教师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取各种肯定或奖励的做法,或采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验的方法,使教学材料的刺激与所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起稳固的联系,起到帮助学生消除不良的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二)强化技能的作用

一、在课堂组织方面

1.集中学生注意力

学生不会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精力容易涣散,初中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声责骂,大吼大叫,有失教师风度。应该巧妙地运用强化技能,通过眼光的接触、手势、身体的接近等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制止这些不良行为。

例如,定期“监控”全班,即眼光“扫描”全班学生。这样能有效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把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在萌芽状态。对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对精神不集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批评等强化方式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所造成的干扰,提高学生注意的持久性。

2.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活动。应该避免出现“教师上演独角戏,学生上课不配合”的情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调控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强化技能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对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学习的学生给以表扬,不仅能使他们本人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尝试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发挥聪明才智,锻炼自身技能。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情感体验,不仅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将来工作、学习都非常有帮助,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教育真正地做到育人。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重要手段,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要进行强化。实践证明,运用强化技能塑造学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劳逸结合等,对做得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牢固掌握课堂知识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其它学习任务后,当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如回答或操作正确、思维敏捷、见解独特等)符合甚至超过教师的期望时,教师采取适当的强化方式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例如,“××同学做得真快,而且做得很好,能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为我们讲解一下解题的思路吗?”这样的表扬能促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心得、思想体会,促进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从而牢固掌握了课堂的知识。

三、情感培养方面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课下谈心或聊天、书面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情感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强化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能够促使学生将正确的行为巩固下来,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是沟通师生间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情感上沟通师生间的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产生信任甚至依赖的情感。学生认为教师关心他、理解他、重视他、信任他,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励作用,对他们当前和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好学生相比,后进生更需要鼓励,如果老师能够适时帮助、鼓励,他们在成功之后,一辈子都会感激这位老师的。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交往,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更好地运用强化技能。

(三)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在各种教学技能中,强化技能被称之为巩固技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强化技能历来是现代教育者从事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技能之一,其应用可以为以下几个部分:

1.提供机会

教师运用强化技能是为了“使教学材料的刺激与所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清晰的信息,构建交流讨论的

平台,可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上台演示、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而且教师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当学生表达不太清楚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可进一步询问他想要说什么或做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切不可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老师就让大家来帮助,于是乎,课堂上“小手林立”,而被帮助者往往显得很无奈,这对被帮助者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做出判断

当学生对于老师所给的问题或任务做出反应后,教师应该谨慎而迅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这种反应是不是所期望的。要善于观察,在学生的心理活动(如需要、情感、冲突与困惑)发生变化时,对其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进而帮助学生作出有效的反应。

教师要擅于抓住学生反应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有价值的因素)予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当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一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时,不可武断下结论,以免“冤枉”学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作出错误判断后,应当大方地道歉,而不是恼羞成怒、不分青红皂白,甚至顺着自己的性子批评指责学生。

3.表明态度

这一部分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行为。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采用表扬、批评或其他的活动方式,对学生的正确反应进行强化,不能认为“这是应该的”而对正确的反应无动于衷。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

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其哪些行为,不能笼统地说“嗯,这个做得不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我到底是哪里不错了?”从而不能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教师在进行强化时,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必要时指向个别。

4.提供线索

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或需要改进,教师可以直接以某种方式表明。当教师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让学生对自身做出的反应进行自我强化时,要给学生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让他们对自己的反应进行检验或判断。对正确的反应进行巩固,对错误的反应进行剔除。提供线索的方式依具体情况而定,可采用提问、提示、实践验证等不同方式。比如,找学生谈话,让犯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找到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才能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四)强化技能的类型

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一、语言强化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和行为表明自己的判断和态度,或者引导其他学生给予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语言强化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强化方式。对学生在听课、回答问题、解答习题、进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的正确反应和行为,都可以用语言进行强化,它包括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

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做出针对性的确认、表扬或批评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1.表扬

人总是喜欢表扬,需要鼓励,学生也一样。表扬的话绝不吝啬,该出口时就出口。课堂口头表扬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激励方式,也是教师沟通艺术。如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评价“非常好”、“太棒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回答得很有见地”、“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等,这都能起到激励该生的作用,增强其学习信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2.鼓励

鼓励与表扬不一样,表扬是教师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而鼓励的目的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去开始或继续完成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标地一点点进步。例如“相对来说,你的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还差一点就行了”、“很好,再想想,就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是教师经常用到的。

3.批评

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结果进行否定,如对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同学,对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等等。教师提出批评意见,指出缺点毛病,无疑会起到抑制、纠正错误行为的作用,同样具有强化效果,使之以后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但是批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某某同学,可以点事不点名,表明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成全了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也起到教育其本人,同时教育大家的作用。

注意表扬和批评不可滥用,过于频繁地强化可能会出现负面效果。批评与表扬和鼓励应该适当地结合。教师在批评时要说明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当其能认识到错误,有悔意,这时教师不需继续批评,而应给予关心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强化其行为的最佳效果。

书面语言强化

书面语言强化是通过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所写的批语,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一种方式。书面表扬是一种延时的表扬,是口头表扬的有效补充。书面表扬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书写后,教师及时写出评语或在作业本上写评语,做标记等。如一个对作业从不认真的学生,经过教育后,有所改进,不但字迹工整了,错误率也下降了,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出恰当的批语:“文字较工整,错误较少,大有进步,如果下功夫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经过反复的鼓励强化,这个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便会有改变,比笼统地写“好”、“有进步”更有强化作用。如果只写一个“阅”字则对学生没有强化作用。

另外,对于一些情感细腻的学生,口头语言的表扬和表情的表扬不一定能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此,教师可采用书面式表扬。例如,可以用小纸条写上表扬他们的话,在合适的时候送给他们,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给他们写下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他们在“我与老师最亲密”的体验中受到激励。

二、动作强化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中会利用语言手段,而且还会利用非语言因素的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姿势和眼神(又称体态语)等来强化教学的行为。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往往可以通过他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授。一个会意的微笑,一种审视的目光,都可以把教师的情感正确地传达给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

1.微笑

很难想象冷若冰霜或板着面孔的教师,其课堂气氛能够活跃、教学效果能够理想。相反表情丰富的教师,师生之间易于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强烈、热爱学习的兴趣浓厚,如此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教师以甜蜜的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教师的微笑是腼腆学生的兴奋剂,使他们得到大胆的鼓励,敢于去表达自己;教师的微笑是外向好动学生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及时的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

2.手势

如拍手、鼓掌、举手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强烈的鼓励和支持,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手势的效果在于是否用得恰当、适时、准确。所以教师讲课时手势应该随着教学整体发展而适度变化,并与语言、表情、身姿等有机配合,准确无误,以加强表达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

但手势次数不应过于频繁,幅度也不能过大。切忌不停地挥舞或胡乱地摆动,扭扭捏捏,也不要将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讲桌不动。手舞足蹈会令人感到轻浮不稳重,过于死板又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还容易加强学生的无关刺激。另外,还应注意各种消极的手势,如用中指指人,用黑板擦不停地敲击桌子,玩弄粉笔或衣扣等。

3.目视

眼睛为心灵之窗。教学的高层次是心灵的交流与和谐。教师的眼神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中有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

目视是对学生的表现表示关注或提醒。教师讲课时,应以敏锐而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冷落。当然,整个目光还要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学生的情绪等自然地变化。对听课认真、思想活跃、回答问题正确无误的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并伴有点头动作;对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的学生可投去制止的目光并伴有摇头动作;当学生做某一演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视表示关注和鼓励。当学生不专心时,教师的目视则可以提醒他注意。

教师要始终保持明朗透彻、神采奕奕。教师切忌眼神暗淡无光、昏昏欲睡;切忌双目紧盯着天花板、望着讲义或窗外,没有与学生有目光的交流;切忌视角频繁更换、飘忽不定,以免给学生心不在焉的感觉,造成教学活动的干扰。

4.站立位置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走动接近学生的程度,如走到学生身边站住,倾听其回答问题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强化效果。如学生不认真听课,大可不必浪费时间来批评,这样又易伤孩子自尊心,这时,教师可以貌似不经意地移步到该学生附近,引起其注意,给以暗示性批评。可迅速达到强化的目的;对于出现正确反应的时候,也可以用拍拍肩膀、轻轻摸一摸头等动作表示鼓励和赞赏。他们的心情也会充满喜悦感,激起求知欲,对学习更加有兴趣(对年龄小的学生更有效)。

但是,教师不能在教室内频繁走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脚步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在学生讨论激烈的时候也不宜随便接近学生,容易造成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