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 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一、填空题

1.当水流平行层面时,层状含水层的等效渗透系数为 ,各分层的水力坡度

为 ,水流垂直于岩层层面时,等效渗透系数为 ,各分层的水力坡

度。

2.等效含水层的单宽流量q与各分层单宽流量q i的关系:当水流平等界面时 ,当水流垂直于界面时 。

3.将 上的入渗补给量称为入渗强度。

4.在有垂直入渗补给的河渠间潜水含水层中,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 。

5.有入渗补给的河渠间含水层中,只要存在分水岭,且两河水位不相等时,则分水岭总是偏向 一侧。如果入渗补给强度W>0时则浸润曲线的形状为 ,当W<0时则为 ,当W=0时则为 。

6.双侧河渠引渗时,地下水的汇水点靠近河渠 一侧,汇水点处的地下水流速等

于 。

7.在河渠单侧引渗时,同一时刻不同断面处的引渗渗流速度 ,在起始断面x=0处的引渗渗流速度 ,其计算式为 ,随着远离河渠,则引渗渗流速

度 。

8.在河渠单侧引渗中,同一断面上的引渗渗流速度随时间的增大 ,当时间t→∞o 时,则引渗渗流速度 。

9.河渠单侧引渗时,同一断面上的引渗单宽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该断面上的引渗渗流速度的变化规律 。而同一时刻的引渗单宽流量最大值在 ,其单宽渗流量表达式为 。

二、判断选择题

1.可以把平行和垂直层面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直接类比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

2.平行和垂直层面的等效渗透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分层渗透系数的大小。( ) 3.对同一层状含水层来说,水平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大于垂直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 ) 4.当河渠间含水层无入渗补给,但有蒸发排泄(设其蒸发强度为ε)时,则计算任一断面的单宽流量公式只要将式:中的W用( )代替即可。

(1)ε;(2)0;(3)-ε;(4)ε+W

5.在有入渗补给,且存在分水岭的河渠间含水层中,已知左河水位标高为H1,右河水位标高为H2,两河间距为l,当H1>H2时,分水岭( );当H1=H2时,分水岭( )。

(1)位于l/2处;(2)靠近右河;(3)靠近左河;(4)不存在;(5)位于l=0处;(6)位于l处。

6.在底板水平,无入渗、无蒸发的河渠间潜水含水层中,当渗流为稳定流,两侧河水位相等时,浸润曲线的形状为( )。

(1)双曲线;(2)水平直线;(3)抛物线;(4)椭圆形曲线

7.在有蒸发、无入渗的河渠间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在稳定后的浸润曲线形状为( )。

(1)上凸的曲线;(2)水平直线;(3)下凸的曲线;(4)向一侧倾斜的曲线

8.在初始水位水平、单侧引渗的含水层中,距河无限远处的单宽流量等于零,这是因为假设( )。

(1)含水层初始时刻的水力坡度为零;(2)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很小;(3)在引渗影响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透速度为零;(4)地下水初始时刻的渗透速度为零

9.河渠引渗时,同一时刻不同断面的渗流量( ),随着远离河渠而渗流量( )。

(1)相同;(2)不相同;(3)等于零;(4)逐渐变小;(5)逐渐变大;(6)无限大;(7)无限小

三、分析计算题

1.已知一均质、各向同性、等厚的承压含水层,其厚度为20m,孔隙度为0.2,渗透系数为15m/d,在含水层中,设有三个观测孔,其位置与水位如表3-1所示,设各井间的承压水面为一平面,试求:(1)含水层水力坡度的大小和方向;(2)渗透速度v;(3)单宽流量q;(4)在点P(100,100)处的实际速度u。

表1-1

2.如图3-4所示的承压含水层,从补给区A处进入的水迳流到下游C处以泉的形式排出,根据图中已知条件,试求:(1)B处观测孔中的水头;(2)B处观测孔形成自流的条件。

图1-1

3.图3-14所示,为一河间地块,已知左右侧河水位分别为10m,8m,在距左河100m

处设有观测孔,其水位为10.87m,该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10m/d,两河间距为1000m。现拟在左河修建二水库,如果在入渗强度W不变的情况下,试求水库不发生渗漏时的最高水位。

图1-2

4.图3-14所示,左侧河水已受污染,其水位用H1表示,没有受污染的右侧河水位用H2表示。(1)已知河渠间含水层为均质、各向同性,渗透系数未知,在距左河l1处的观测孔中,测得稳定水位H,且H>H1>H2。倘若入渗强度W不变。试求不致污染地下水的左河最高水位。(2)如含水层两侧河水位不变,而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已知,试求左河河水不致污染地下水时的最低入渗强度W。

5.如图3-14所示的水文地质条件,已知左河水位标高为40m,右河水位标高为35m,底板标高为20m,观测孔中水位标高为41.28m,观测孔距左河为100m,两河相距1000m。试求:(1)当渗透系数K和人渗强度W都未知时,在左河修建水库,库水位标高达50m时,该水库是否渗漏?(2)当渗透系数K=0.0116cm/s时,求人渗强度W值。

第三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一、填空题 1.根据揭露含水层的厚度和进水条件,抽水井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2.承压水井和潜水井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来划分的。 3.从井中抽水时,水位降深在_______处最大,而在________处最小。 4.对于潜水井,抽出的水量主要等于_________。而对于承压水井,抽出的水量则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砾的承压完整抽水井,其井管外面的测压水头要______井管里面的测压水头。 6.在承压含水层中进行稳定流抽水时,通过距井轴不同距离的过水断面上流量_____,且都等于______。 7.影响半径R是指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影响半径R0是指。 8.对有侧向补给的含水层,引用影响半径是_____________;而对无限含水层,引用影响半径则是______________。 9.在应用Q~S w的经验公式时,必须有足够的数据,至少要有____次不同降深的抽水试验。 10.常见的Q~S w曲线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种。 11.确定Q~S w关系式中待定系数的常用方法是______和______。 12.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是要使直线拟合得最好,应使________最小。 13.在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中,如果抽水前地下水面水平,抽水后形成______的降落漏斗;如果地下水面有一定的坡度, 抽水后则形成_______的降落漏斗。 14.对均匀流中的完整抽水井来说,当抽水稳定后,水井的抽水量等于。 15.驻点是指______________。 16.在均匀流中单井抽水时,驻点位于____________,而注水时,驻点位于____________。 17.通常假定井径的大小对抽水井的降深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对_________而言的,而对井损常数C来说_________。 18.确定井损和有效井半径的抽水试验方法,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 19.在承压水井中抽水,当___________时,井损可以忽略;而当_______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一)概述 前已述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注重建设工程对地下水水质及其介质环境的影响评价,二是与地下水有关的非污染型环境影响评价。 早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注重三废排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水质变差的可能性及程度。注重浅表地层的防渗隔污能力,即评价污废水下渗进入含水层,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近年来同时注重了建设工程造成的非污染性的生态环境影响。如: 1.大面积的地面硬化会改变地表的入渗能力,减少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从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城区附近或多项目连续建设时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2.某些工程因大量引水或排水,会使局部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等,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水库工程尤其是平原水库及南水北调等类型的大型调水工程; 3.因工程供水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失衡、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4.建设工程对植被的破坏除产生地表生态环境影响外,也会影响地下水补给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考虑以上诸多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仅要研究分析含水层与包气带的地层结构、厚度、岩性及渗流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强弱,还要注重研究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环境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这其中涉及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类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诸多水文地质因素。 (二)分析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定性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本方法。污染评价和非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 地下水运动、赋存于含水介质中,其运动条件、形态,含水介质类型、结构构造,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及区域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使得对地下水的分析研究十分困难。地下水运动及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污染物自身的转化以及与含水介质的作用都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完全弄清这些变化过程。因此,通过一定的模型,定量的分析模拟建设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过程,评价其影响结果是十分困难的。 实际工作中,多是对产生污染的可能性、污染途径及可能的影响程度进行总体分析,进而提出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的保护措施。这种做法基于: 1.定量评价过于复杂,工作量大、费用高、周期长,定量评价不实用; 2.评价工作的目的是控制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 3.地下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将很难治理恢复; 4.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管其环境容量如何,均不允许有污染物进入而产生人为污染。 因此,分析污染物是否会进入地下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进入的速度相对快慢,会有什么样的污染物进入,将可能的结果分析提出,以警示建设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将可能的污染方式和途径分析清楚,以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此两点,评价工作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三)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必须阐述明确下列问题,以使参阅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设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对地下水应用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概述 “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一、地下水资源分类 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下面就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 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 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前三者合称为天然储量,它表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中未经取水设备扰动的地下水总量。 (1)静储量:一般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体积。亦即当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的体积与给水度的乘积。 hF = Qμ (7-1) ) (静 式中: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为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平均厚度;F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2)调节储量:指存在于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即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疏干该带时所获得的地下水量。 Q? =μ hF (7-2) (调 ) ?为地下水位的年变幅;其余符号同前。 式中:h (3)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 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于 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得到了全国广大水文 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 支持,与会代表262人,是近年来水工环地质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 术性会议。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它既是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近十年来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取得 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为明年在我国召开的第 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 会的一次预演。 一、会议规模宏大,论文内容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共收到论文全文和摘要 275篇:其中关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 价及特征分析的44篇;地热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的 14篇;模型研究 的9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 9篇;同位素研究的4篇;矿区水文 地质勘查研究的4篇;技术方法方面的 3篇,其它均为专题论述和探 讨的文章。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4篇,大会学术报告8篇,分组学术报 告57篇。这些成果都是近十年来在各个领域探索实践的结晶, 会议论 文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大量的是应用方面的勘查研究。历 史上类似的学术会议1987年在杭州开过一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2000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第 31届国际地质大 会、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 32届国际地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反 映过我国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中小型的 和专题的会议,2004年先后召开过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 (天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OO 五年十二月七段永侯 海口 2005年12月6?10日在海

会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可持续利用(西安)会议。所以说, 这次会议及明年将召开的第34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结果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0?2002年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m,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527亿m。地下水供水份额约占全 国供水量的18?19%,这一点和美国有点相似,美国地下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2%,但它提供了62%的饮用水,大约50%的美国人口和97%的农村人口以地下水供水作为其主要的饮用水源。当我国1995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1 : 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 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 多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之后,水文地质工作如何部署,是摆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北方11 个平原和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启动了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打井示范工作,以解决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反映了近几年取得的显着成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部署是合理的,是贯彻“两个更加”和“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学术报告,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袁道先先生的《中国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是IGCP 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影响生命、形成有用矿产和纪录环境变化的岩溶动力系统功能划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王广才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水工环地质优先资助领域,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文冬光处长介绍了近期地质大调

地下水环境 第1章-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 地下水的赋存 ?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水。 ?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层的空隙。岩层的空隙不仅是地下水的储存处,也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及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的特点。 1.1 岩土的空隙性 岩石的空隙特征千差万别,按成因可分为三类:松散岩层的孔隙;非溶性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易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1.松散岩层的孔隙 松散的岩土(如土壤、砂、卵石等)是由大小不等的碎屑颗粒组成的。 常见粒级的划分:粒径> 2 ㎜为砾(砾状结构);2 - 0.06 ㎜为砂(砂状结构);0.06-0.004 ㎜为粉砂(粉砂结构);<0.004 ㎜ 为粘土。 图中给出几种典型的孔隙类型,(a)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b) 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c) 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d) 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e)具有结构性空隙(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的粘土;(f)经过压缩的粘土。 在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着空隙,空隙相互连通,呈小孔状,故称作孔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n 是指某一体积岩土V (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V n 所占的比例,可以百分数或小数表示,即 %100?=V V n n ● 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最疏松排列方式是当其呈立方体形态排列时〔见图中(a )〕,最紧密排列方式是呈四面体排列时〔见图中(b )〕,自然界中松散岩土的孔隙度大多介于此两者之间,但粘性土的孔隙度往往超过上述理论最大值,这是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 ? 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分选性愈差,大小愈悬殊,孔隙度愈小。这是因为大颗粒所形成的孔隙往往被小颗粒所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孔隙度。 ? 颗粒的形状及胶结程度:岩石颗粒形状愈不规则,棱角愈明显,通常排列就愈松散,孔隙度也愈大。岩石的孔隙被胶结物充填,致使孔隙减少,孔隙度降低。 注意:颗粒的大小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松散岩土的其它几个指标: )cm /g (V w γ)cm /g (V m ρV V e g s d s v 33======岩土的体积干土的重量干容重岩土的体积干土的质量干密度固体颗粒体积孔隙体积孔隙比 孔隙比和孔隙度一样,也是反映岩土密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干密度通常用于填方工程(土坝、

7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 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 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X-D-?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 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 <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地下水动力学-彭辉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地下水动力学讲授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定量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渗流理论基础、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地下水向边界附近井的运动、非饱和带的地下水运动、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 Groundwater dynamics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groundwater movement, which is the basis for studying the law of groundwater movement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basic vadose theory, the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to canals, the steady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to the intact well, the unsteady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to intact wells, the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to the well near the boundary, the movement of groundwater in unsaturated zone and the transport of solutes in groundwater.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为地下水污染控制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课程,需要弄清不同类型地下水和污染物在地下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应能够预测其污染发展趋势。因此需要了解地下水渗流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微分方程及数学模型及其解法,地下水向河渠、井的稳定运动与非稳定运动,地下水的溶质运移理论等。考虑到边界对其的影响,也增加了该部分内容。另外污染大部分都是从地表产生,增加了非饱和带的地下水运动部分。由于课时较少,地下水向不完整井运动、干扰井及潜水井的非稳定运动不列入教学大纲。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水力学、普通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本课程与这四门 - 6 -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地下水动力学》 习题集 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 二、填空题 1.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岩洛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通常把具有连通性的孔隙岩石称为多孔介质,而其中的岩石颗粒称为骨架。多孔介质的特点是多相性、孔隙性、连通性和压缩性。 2.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吸養丞、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也而地下水动力学主要研究重力水的运动规律。 3.在多孔介质中,不连通的或一端封闭的孔隙对地下水运动来说是空的, 但对贮水来说却是有效的。 4.地下水过水断面包括—空隙_和_固体颗粒一所占据的面积.渗透流速是—过水断上的平均速度,而实际速度是虐隙面积上—的平均速度。 在渗流中,水头一般是指测压管水头,不同数值的等水头面(线)永远止会相交。 5.在渗流场中,把大小等于—水头梯度值方向沿着—等水头西_的法线, 并指向水头—降低—方向的矢量,称为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 a 三个分量分别为「& -、 6.渗流运动要素包括—流量Q_、_渗流速度丫_、_圧强戸_和—水头也等等。 7.根据地下水渗透速度—矢量方向_与_空间坐标轴_的关系,将地下水运动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运动。 8.达西定律反映了渗流场中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9.渗透率只取决于多孔介质的性质,而与液体的性质无关,渗透率的单位为cm? 或da。 10.渗透率是表征岩石渗透性能的参数,而渗透系数是表征岩层透水能力的参数,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主要是岩层颗粒大小以及水的物理性质,随着地下水温度的升高,渗透系数增大。 11.导水系数是描述含水层出水能力的参数,它是定义在平面一、二维流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12.均质与非均质岩层是根据—蚩石透水性与空间坐*示_的关系划分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岩层是根据—卧石透水性与水流方问—关系划分的。 13.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岩层中是—标量在各向异性岩层是—量一。在三维空间中它由丄个分量_组成,在二维流中则山」个分量_组成。 14.在各向异性岩层中,水力坡度与渗透速度的方向是—丕二致」 15.当地下水流斜向通过透水性突变界面时,介质的渗透系数越大,则折射角就越 16.地下水流发生折射时必须满足方程—泌而水流平行和垂直于 tan 02 K2 突变界面时则_禺不发生折射一 17.等效含水层的单宽流量Q与各分层单宽流量7的关系:当水流平行界面时" 乩当水流垂直于界面时-<7 = ^1 =q2=??? = %_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一、名词解释 1.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2.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3.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4.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5.弱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6.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8.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9.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10.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 11.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3.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14.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15.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16.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二、填空 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岩层按其透水性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3.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类型。 4.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5.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7.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埋藏深度变小。

7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1 概 述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 2O ,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天然: 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7.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O 2 、N 2 、CO 2 、CH 4 、H 2S 等。 1)O 2 、N 2 地下水中的O 2 、N 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 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 2耗尽,只留下N 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2)H 2S 、甲烷(CH 4) 地下水中出现H 2S 、CH 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 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3)CO 2 CO 2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 2(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地下水中含CO 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7大离子:Cl -、SO 42-、HCO 3- 、Na +、K +、Ca 2+、Mg 2+。 低矿化水中(M<1 ~ 2g/L ):HCO 3- 、Ca 2+、Mg 2+为主(难溶物质为主); 发生化学反应 岩石圈水圈 交换化学成分

中矿化水中(M=2 ~ 5g/L ):SO 42- 、Na +、Ca 2+为主; 高矿化水中(M>5g/L ):Cl - 、Na +为主(易溶物质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溶解度的不同: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 的总称(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等非固体组分),用缩略词TDS 1)Cl -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 100g/L 以上。 来源: 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 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来自海水; 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 - ,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 地下水中,如Cl - 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特点: ① Cl - 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② Cl -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加,Cl - 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2)SO 42-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SO 42- 为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石膏(CaSO 4·2H 2O )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② 硫化物的氧化: 2FeS 2+7O 2+2H 2O →2FeSO 4+4H ++2SO 42- (黄铁矿) 注意: ① 由于煤系地层(C –P )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的地下水 往往以SO 42- 为主;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SO 42- ; 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 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酸雨,从而使 地下水中SO 42- 增加;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 2已达1800?104t 之 多,因此,地下水中SO 42- 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3)HCO 3-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碳酸盐溶 解 度 矿 化 度 小 低 H C O 3 -S O 4 2-C l -大 高 硫酸盐氯盐

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 2 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要点:本章主要介绍河渠间地下水运动,包括无入渗情况下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和河渠间地下水的非稳定运动。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公式的适用条件,能应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水库区地下水迴水、农田排灌渠的合理间距计算以及灌溉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预报等问题,并能利用动态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2.1 河渠间地下水的稳定运动 例题2-1-l :在两河间距l=2000m 的均质水平分布的潜水含水层中,自左河起l 1=1000m 范围内有均匀的灌溉入渗,已知左右河水位(自含水层底板算起)均为80m,在距左河l 1十l 2=1500m 处有一观测孔,孔中水位为46.37m,试求入渗强度与渗透系数的比值。 解: 已知l =2000m ,l l =1000m ,l 2=500m ,在0—l 1段有均匀入渗(l 1=1000m ),l 1一l 段无入渗。设l 1断面处的水头为h x ,左右河水位分别为h 1,h 2。所以0—l 1渗流段内的单宽流量为: 2 2)(22)(11221111221Wl l h h K Wl Wl l h h K q x x +-=+--= (2-1) 根据水流连续方程知,l 1一l 渗流段内的单宽流量为: ) (2)(1222l l h h K q x --= (2-2) 将(2-1),(2—2)式联立得: ) (2)(22)(122211221l l h h K Wl l h h K x x --=+- 整理得: 2122111222)(l h h l l l h h K W x x ----= (2-3) 再利用观测孔水位(h )资料求h x 值: 因为: )(2)(2) (21222222l l l h h K l h h K x ---=-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 支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是超级复杂系统,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除了少数例外(如地震、火山),它的变化从人类角度来看是相当缓慢的。 一、整体性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组成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改变其中任一部分,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链式连锁反应。人们在某一方面采取的行动,可能在完全意想不到的方面得到反响。人们所采取的从局部来看合理的行动,有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 例如,为了利用能源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CO2浓度上升,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会意想不到地影响到地下水——滨海地带海水入侵淡地下水,滨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沼泽化与盐渍化等。 二、滞后性 相对于人类的不利干扰,生态环境的退化往往具有滞后性。 例如,燃烧矿物燃料引起温室效应是在上百年内积累并于近年被发现的。又如,地下水的污染往往难以及时觉察,一旦发现,污染已成事实,治理相当困难。 三、不可逆性 生态环境的退化具有不可逆性。外界的干扰较小时,依靠其内在调节机制,环境系统仍能保持稳定;但当外界的干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将不可逆转或难以逆转的。 例如,过量开采孔隙承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即使地下水位复原,由于粘性土释水造成的那部分地面沉降将是永久性的。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 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退化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格外敏感与复杂。 因此,人们在采取任何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行动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 生态环境在现代之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这与人类不能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大自然是互相依赖的,

地下水与环境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污染: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或生物特性发出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2.土攘次生盐渍化:由于过量补充水分,使土壤层中地下水位升高,毛细水带达到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表土壤不断积盐逐渐变为盐渍土的现象。 3.土攘次生沼泽化:由于过量补充地下水,使其水位升至地表附近的现象。 4.地面沉降:松散沉积物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其水头降低,致使松散沉积物受压而产生的一种损失高程的地面变形现象。 5.地面塌陷:由于采矿或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造成缓慢和连续的地面下沉现象。二、填空 1.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2.在干旱、半干旱平原盆地中,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会使蒸发浓缩作用加强,引起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咸化。 3.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三、判断题 1.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土地沙化的原因之一。(√) 2.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造成储存资源减少,地下水的调节能力变弱。(√) 3.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4.过量补充地下水,可引起土壤的次生沼泽化。(√) 5.长期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 6.废气以气体形式排入大气,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7.废渣以固体形式堆放在地面上,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8.当地下水位埋深较深时,利用污水进行灌溉,如果灌溉水下渗不到潜水面,那么污灌对地下水不会造成污染。(×) 四、简答题 1.与地表水污染相比,地下水污染有哪些特点?

第七章__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第七章 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1 非饱和带的地下水运动 一、关于非饱和带水分的基本知识 1. 含水率,饱和度和田间持水量 包气带中的空隙,一部分被水充填,另一部分被空气充填。 含水率(θ):表示单位积中水所占的体积, 式中:(V w )0——典型单元体中水的体积; V 0——典型单元体的体积 饱和度:岩石的空隙空间中被水占据部分所占的比例。 式中:(V 0)0——典型单元体中的空隙体积 含水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θ=nS w 式中:n ——孔隙度。 田间持水量:在长时间重力排水后仍然保留在土中的水量。 2. 毛管压力 毛管压强:在多孔介质的孔隙中,液体和气体接触是,二者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称毛管压强。用p c 表示 p c =p a -p w 式中:p a ——空气的压强; p w ——水的压强 毛管压强取决于界面的曲率,曲率愈大(液面愈弯曲,毛管压强愈大。 以上毛管压强是以绝对压强为基准,如果以相对压强为基准,这时有: p c =p a -p w –p a ∴ p c =-p w 毛管压强相对大气压强为负值。即,非饱和带孔隙中的水处于小于大气压 强的情况下。 非饱和带水流中任何点的水头 式中:z ——位置水头; h c =p c /r ——毛管压力水头; ∴ H=z-h c 3土壤水分特征的曲线 ()()0 00 V V S w w = ()0 V V w = θr p z r p z H c w -=+ =

水分特征曲线:反映毛管压力水头(或毛管压强)和土壤含水率或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如图:随着含水率的减少,毛管压力增加,当含水率减小到某一值时,压强继续增大时,含水率不在减小。相应的饱和度为: 影响特征曲线的因素: (1)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水分特征曲线不同。一般说,土壤的粘粒含量愈高。同一负压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愈大,或者同一含水率下其负压愈高。这是因为,粘粒含量增多。使土壤中细小孔隙发育的缘故。 (2)土壤结构。如图,为一砂壤土不同干容重的水分特征曲线,在同一负压下,土壤愈密实,(大),相应的含水率一般也大。原因,土壤愈密实,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孔隙增多。 (3)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水的粘滞性下降,所以表面张力降低,在同样的负压下,含水率要低一些。 (4)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影响。对于同一土壤,土壤脱湿(由湿变干)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同,如图,在相同的负压下,排水(脱湿)时的含水率要大于吸湿时的含水率。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5)容水度:毛管压力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土中释放出的水体积。数值上等于,水分特征曲线的斜率的负倒数。 它是含水率和毛管压强的函数,可用或表示。 二、非饱和带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非饱和带地下水的运动,也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这时的渗透系数是变化的,与含水率和毛细压力水头有关,是和的函数,其关系如图,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渗透系数增大,随毛管压力水头的减小,渗透系数增大。 在非饱和带中,定律的表达式为: 在三个坐标轴的分量为: 2 基本微分方程 第一章推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如下: 在饱水带中,全部孔隙被水充满,等式右端用孔隙度,在非饱和带中,部分孔隙被水充满,所以用含水率取代,并两边除(近似为常数),得: n S w 0 0θ= dh d C θ- =()()J h K v J K v c ?=?=或 θ() () () () () () z H h K v z H K v y H h K v y H K v x H h K v x H K v c z z c y y c x x ??-=??-=??-=??-=??-=??-=θθθ或 ()()()[]z y x n t z y x z v y v x v z y x ????? =???? ???????+??+??-ρρρρ

第三章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第三章 地下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 一、填空题 1.当水流平行层面时,层状含水层的等效渗透系数为 ,各分层的水力坡度 为 ,水流垂直于岩层层面时,等效渗透系数为 ,各分层的水力坡 度。 2.等效含水层的单宽流量q与各分层单宽流量q i的关系:当水流平等界面时 ,当水流垂直于界面时 。 3.将 上的入渗补给量称为入渗强度。 4.在有垂直入渗补给的河渠间潜水含水层中,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 。 5.有入渗补给的河渠间含水层中,只要存在分水岭,且两河水位不相等时,则分水岭总是偏向 一侧。如果入渗补给强度W>0时则浸润曲线的形状为 ,当W<0时则为 ,当W=0时则为 。 6.双侧河渠引渗时,地下水的汇水点靠近河渠 一侧,汇水点处的地下水流速等 于 。 7.在河渠单侧引渗时,同一时刻不同断面处的引渗渗流速度 ,在起始断面x=0处的引渗渗流速度 ,其计算式为 ,随着远离河渠,则引渗渗流速 度 。 8.在河渠单侧引渗中,同一断面上的引渗渗流速度随时间的增大 ,当时间t→∞o 时,则引渗渗流速度 。 9.河渠单侧引渗时,同一断面上的引渗单宽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该断面上的引渗渗流速度的变化规律 。而同一时刻的引渗单宽流量最大值在 ,其单宽渗流量表达式为 。 二、判断选择题 1.可以把平行和垂直层面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直接类比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 2.平行和垂直层面的等效渗透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分层渗透系数的大小。( ) 3.对同一层状含水层来说,水平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大于垂直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 ) 4.当河渠间含水层无入渗补给,但有蒸发排泄(设其蒸发强度为ε)时,则计算任一断面的单宽流量公式只要将式:中的W用( )代替即可。 (1)ε;(2)0;(3)-ε;(4)ε+W 5.在有入渗补给,且存在分水岭的河渠间含水层中,已知左河水位标高为H1,右河水位标高为H2,两河间距为l,当H1>H2时,分水岭( );当H1=H2时,分水岭( )。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水 [授课建议] 1、水体的类型 2、河流的补给关系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 (2)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4.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流经山区的河段窄、落差大、流速快,而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往往比较宽,比较浅(黄河下游段除外),流速缓。 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总结如下图: [深度探究] 植被的破坏会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即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水量增大;(2)洪峰到来快,水位陡涨陡落;(3)河流含沙量增大。 4、水循环的类型

5、水循环环节 6、水循环的意义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 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 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 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利用水循环,探究生活实例 (1)沼泽地的形成 (2)西部地区一些内流河断流 [深度探究] 1.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