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生命周期来表现的,一开始就是儿童渴望得到的依赖而言,这种依赖以后就发生逆转,变成了年迈双亲的依赖,随着生命周期的运转,他们不得不依赖于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赡养。

独立型家庭模型(美国):一种支持后代分离、独立和自主的代际关系系统。它可以很少或不依靠子女的物质贡献,而从子女身上获得快乐、爱以及自豪感。它倾向于培养自主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家庭模式使成长中的儿童形成了依靠自己和独立的品质,因为物质上的富足和社会保障措施,如养老金,使得依赖家庭的必要性减少,再加上客观生活条件支持独立性并渗透到文化价值观之中,这样的价值观又会培养独立性和分离性,并使独立性和分离性正常化,成为人类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希腊):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在人际/家庭关系紧密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之下,关系的联结表现为:情感方面的依赖得到了维持,而由于财富和其他养老保险资源的增加,物质方面的依赖性就削弱了。在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里,孩子的养育涉及控制而不是放任自流,因为养育的目标并不是分离的、个人主义的独立。然而,此模型中的孩子的养育,除了控制之外还有自主性的空间与之相结合,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随着物质依赖性的减少——年迈的父母具有可替代的养老资源,孩子成长中的自主性不再被看成是对家庭生计的威胁。其二,成长中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温顺的驯服,有助于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价值削弱,心理价值增强,子女的实用/经济价值反映了家庭中代际之间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子女的心理价值反映了心理上(情感上)的依赖性。

2.列出并简单分析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自我诠释类型。

依赖型自我诠释:强调一个人与他人相互联系的自我知觉。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培养出来的个体自我诠释强调相关性和依赖性,因为在培养的过程中并不鼓励自主性,一个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的人往往以这种自我诠释为特征。依赖型自我诠释是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模式,它认为世界不仅仅涉及自我,还涉及个体生态所处的所有其他方面。

独立型自我诠释:强调一个人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相分离在自我知觉。一个自主独立的人往往以独立型家庭模型中塑造出来的自我诠释为特征。独立型自我诠释认为个人比群体拥有更大的能动性,即更相信自我效能。

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塑造出来的自我诠释被定义为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它可以看成是独立型自我诠释和依赖型自我诠释整合性的综合体,自主性和相关性共存于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与依赖型自我诠释相比,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其特征在于既相信自我效能,又相信集体效能。

在能动性和人际距离这两个基本的基础性维度基础上,家庭模型与子女养育导向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自我诠释类型。

3.列出并简单描述霍夫施泰德(Hofstede)的四种划分文化的维度

(1)权力距离

人们对社会或组织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和组织对权力的分配,以及权力较少者接受这种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霍夫施泰德将其表述为:“B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决定S的行为以及S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决定B的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B是老板,S是下属)。权力距离越小,人与人之间就越平等。权力距离越大,人与人之间越不平等。

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美国对权力的看法跟阿拉伯国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不是很看中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权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国家要逊色不少;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由此,阿拉伯国家的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都多多少少带有权力的色彩。

举例:雇员害怕向他们的经理提出异议;我喜欢独断专行的或有参与精神的经理,但不是那些遇事商量,然后却自行作出决定的经理。

(2)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对不明确的、模糊的状态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回避这种不确定性,简言之就是对模糊性的避免。在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文化中,人们更愿意接受,甚至享受不确定性,而不是逃避,组织中层级较少。在不确定性规避高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采取一些措施甚至是冒险来防止不确定性,组织中层级较多。

强不确定性回避国家的人民比较起来更忙碌,常常坐立不安,喜怒形于色,积极活泼,其文化对法律、规章的需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这不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可以培养人们精细、守时的特质,因而善于将别人的创意付诸实施,使之在现时生活中生效;而弱不确定性回避国家的人们比较起来则显得更沉静些,也更矜持,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懒散一些,人们对于成文法规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除非绝对必要,社会不会轻易立法,其文化能容忍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因而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举例:公司的规矩是不可以随便破坏的,即使当雇员认为是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时也是如此;我打算在这个公司最少呆五年。

(3)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关注点在于文化着眼于集体还是个体的利益。个人主义文化被定义为那些其个体认为他们具有相对独立身份的文化,而集体主义是那些更多的一群体成员的关系来定义身份的文化。个人主义关注自己,自我被认为是独立于周围人际环境的自给自足的统一体,个人目标优先于群体目标,因此个人主义也往往你以为这更高的竞争取向。

集体主义指以紧密的社会框架为特征,人们会在其中区分自己的团体和他人的团体。热体被看作是群体中的一份子,群体规范优先于个人目标,个人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举例: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很重要:个人的时间、使用我自己的方法及挑战性;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次为重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培训机会、个人技能的发挥。

(4)男性气质对女性气质

该维度区分了重视自信价值的国家和重视抚育价值的国家。男性气质是指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中对于自信以及得到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强调程度(即对事业成功)。在男性气质度高的文化中,人们会关注数量型的生活。

女性气质指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中对人际关系的强调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考虑(即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关注程度)。在女性气质度高的文化中,人们会关注质量型的生活。

在上述四种维度中,霍夫施泰德关注的是国家,而不是个体。

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竞争意识强烈,成功的尺度就是财富功名,社会鼓励、赞赏工作狂,人们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式来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快马加鞭,多出成果”,对生活的看法则是“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中,人们一般乐于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

举例: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很重要:高薪酬、对良好工作表现的赏识、提升和挑战;

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次为重要:与上司的良好关系,与他人的合作、合意的生活区域及工作保障。

4.简述大五人格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人格差异的形成原因。

经验开放性O:指人对待事物变化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人格特质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审美、感性、行动、创意、价值观

尽责性C:指人对构建良好生活秩序的意愿和能力;人格特质表现为:能力、秩序、责任心、进取心、自律、慎思

外倾性E:指一个人愿与他人交际的倾向性和支配团队的倾向;人格特质表现为:热情、合群、自信、活跃、寻求刺激、积极心态

宜人性A:指人与人之间愿意和谐相处的倾向;人格特质表现为:信任、直率、利他、顺从、谦逊、温和亲切

神经质N:情绪的不稳定性,易产生负面情绪;人格特质表现为:焦虑、愤怒的敌意、抑郁、自我警觉、冲动、脆弱

人格的形成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

(1)生物遗传因素: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5.简述贝里(Berry)的文化适应模型,并以留学生或移民为例来描述各个策略。

贝里文化适应模型按照适应者的态度被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融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对文化适应类型的确定取决于文化适应者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第一,文化适应者是否希望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第二,文化适应者是否希望和客居国的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和保持积极良好的关系?

如果文化适应者既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便属于是融合的模式;如果文化适应者只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不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任何联系,便属于是分离的模式;如果文化适应者不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而一心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便属于是同化的模式;如果文化适应者既不想或不能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不想或不能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联系,便属于是边缘化的模式。

举例:

一个四口之家(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从意大利移民至加拿大。父亲出于工作发展前景的考虑,积极地学习英语和法语,主动参与加拿大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同时,他也是意大利人在加拿大的社区联合会的负责人,在业余的时间积极地与意大利籍的加拿大人进行社会交往(融合的模式)。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仅仅会说意大利语,她不在当地工作,也不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而且其交往的对象仅限于意大利人。因此,她虽然身在加拿大,但基本上仍然是生活在一个意大利世界之中(分离的模式)。年轻的女儿讲英语,积极地参与所在学校的活动,并且喜欢和加拿大的同龄人在一起。同时,她对家庭中只讲意大利语和母亲仅仅提供意大利饮食感到厌烦,对家里要求她在大部分空闲时间与大家庭在一起度过而感到不满(同化的模式)。儿子的文化适应则表现出边缘化模式的特点。一方面,他不再完全认同和接受意大利的传统(“在这个新的国家里,这些还有什么用呢?”)。而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得到当地同学的接受,因为他的英语带有意大利口音,而且他对当地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如曲棍球)不感兴趣。因此,他基本上游离于意大利和加拿大双方的认同群体之外,既不认同双方的团体,也不被双方的团体所接受。

三、分析题

1.跨文化意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1)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体现社会工作的本质

所谓跨文化意识即“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交往。”我们通俗的来说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或者说是民族文化思维,这种思维能够保证交际者能够准确的交流。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决定了社会工作从业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只有具有了跨文化意识,才能更好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跨文化意识有助于社会工作者贯彻伦理准则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持守平等、尊重、接纳、使能等基本信条,一切为了服务对象。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概括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的伦理守则指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对服务对象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能在服务时展现文化敏感度并应透过教育致力于了解社会多元文化的本质,以及关于人种、族群、国籍、肤色、性别、性倾向、年龄、婚姻状况、政治理念、宗教信仰或身心

障碍的压迫问题。

(3)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要求我国社会工作引入跨文化意识

经济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我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政治上,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文化上,我多文化具有多样性。其一,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其二,我国有56个少数名族,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可谓百花齐放;再者,地区差异间的差异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我国的的社会工作专业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行专业服务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理解与认识当今多元文化和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对不同的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促成对受助者问题的理解和问题的最终解决。

(4)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冲突和价值中立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跨文化意识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工作的使命、方法和目标的确立与选择。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的主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是社会工作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实践环境中,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的价值观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造成了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影响了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具体说来,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

第二,专业价值观内部的冲突。

第三,专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第四,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

正是因为社会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价值冲突,更要求社工具有价值中立的操守。所谓价值中立是基于价值对于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为了全面了解案主的优缺点,协助案主改变行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以客观、中立的态度看待案主及其行为,即社会工作者放下自己的情感、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及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对案主的价值观不加以评判,但是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持有自己的价值并且清楚自己的价值。而要做到价值中立,就得具有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受助者所处的环境及成长背景,尊重并理解受

助者的想法。

2.跨文化沟通和文化适应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观察一个文化的角度:交流与语言、自我意识与空间、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季节观念、各种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

理解一个文化系统,可以考察研究的系统:亲属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协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娱乐系统等。

所谓跨文化沟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的:即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

文化适应最初用来指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彼此发生的渗透改变。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对自我的解释(self-construal)反映个体是在人际关系中认识自己、还是把自己看作是独立的统一体。“独立型(independent)的自我解释”,即独立型自我观,倾向于将自我看作一个独立自主、与他人不相连的个体。“相互依赖型(interdependent)的自我解释”,即相互依赖型自我观,倾向于认为自我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的、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这两种自我观,共存于任何个体或任何文化中,既可以因社会或文化环境(如东西方文化)而处于一种慢性被启动(primed)的状态,也可以因情境因素处于临时被启动的状态。

跨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种族、民族的多元化。个体评价自己的方式与一般文化取向有关。一般认为,独立型自我诠释的个体倾向于重视自我的个人方面,依存型自我诠释的个体倾向于重视自我的集体方面。除了大的文化背景外(东西方文化),在特定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独立型自我建构、依存型自我建构。Sato 等研究发现,无论是加拿大还是日本文化,高依存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把社会群体的集体成员集体自尊当作自我定义。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是群体有价值的成员,他人也是积极评价自己群体的。偏好地评价自己社会群体的加拿大人是被允许独立的群体成员。相反,偏好地评价自己群体的日本人是提升相互依赖的群体成员。

香港“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工作载体和方法——以香港“协青社”为例香港协青社是香港600多家内容多元化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直以香港“边缘青少年”为主要工作目标,为他们提供各种危机介入服务。“边缘青少年”,是指24岁以下(15~19岁居多)没有工作,虽然选修了一些课程,但是每周上课时间很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与自身的主观因素无法达到和谐而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的青少年。香港协青社主要运用优势视角的工作理念,立足发现和利用“边缘青少年”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协青社为“边缘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内容设置

(1)危机介入住宿服务(男中心/女中心)

协青社大楼里有两个能分别收容15名无家可归或者有家不能回青少年的男/女中心,为他们提供住宿服务,同时辅以专业的辅导。每位年轻人最长可入住中心两个月,待他们返家后,中心社工会继续跟进六个月。协青社设置男/女中心的宗旨是帮助香港每年6万离家出走的年青人尽早离开街头,免其落入黑社会或毒贩之手。

(2)蒲吧

蒲吧是一所青年潮流文化活动中心,设置有室内篮球场、电玩中心、露天游泳池、舞蹈学校、网吧、音乐室、活动室以及自修室等,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各种娱乐活动设置,24小时对外开放,目的为香港每年6万多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以及附近社区的青年人提供感兴趣而又安全的娱乐环境。同时对到蒲吧的年轻人进行筛选,判断其是否需要接受危机干预。

(3)深宵外展服务

在香港众多青少年服务中,协青社提供首创通宵外展服务。协青社有八名外展工作员,

每晚十点到第二天六点分别在九龙、新界和香港岛三个区域的街上、公园、夜店搜寻那些年龄在十八岁以下离家出走或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向他们介绍令其感兴趣的安全娱乐活动场所——蒲吧,并将有需要的年轻人带回协青社,一同参与他们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通过观察或聊天的方式确认其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4)自立堂

协青社设立在职男青年过渡期宿舍——男自立堂,为15至24岁接受法庭社会感化令的有轻微犯罪的青少年和那些已经达到工作年龄、但却没有独立居住能力,在街上徘徊的年青人提供类似家庭的居住地方。他们一般在自立堂居住六个月,获得生活照顾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基本的工作技能培训。

二、优势视角下协青社介人“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弱化问题,强调优势

协青社工作人员对“边缘青少年”的看法与社会多数人不同:这些“边缘青少年”或许有一些残损、污点,在某些人看来,甚至在这些青少年自己眼中,似乎一无是处,但是,他们也是有价值的。在每一个“边缘青少年”都是有价值的思想指导下,在对待“边青”问题上协青社一直是采用弱化问题强调优势的方法:社工对初次接触的青年人不是迫不及待地探寻他们身上的问题,而是根据观察、聊天发现这些青年人身上的优点并发自内心的赞美;在个案辅导的过程中,与青年人一起发现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并协助他们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如安排他们参加街舞比赛、涂鸦大赛,并安排比较有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曾经犯过错误的青年人为协青社内部的青年大使(也是协青社“助人自助再助人”工作理念的体现),协助社工参与协青社的各项工作。

2、提供关怀与支持

诺丁斯(Noddings)曾经指出:“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任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协青社“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中饯行“以青年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爱青少年之所爱;听青少年之所讲;讲青少年之所好;输青少年之所需”。协青社的每一位社工在自立堂的成员下班回来后,都会亲切地与他们打招呼,并非常关心地询问他们“工作是否辛苦”,“累不累”以及“心情怎样”,在征得青年人同意的前提下,与他们聊天、谈心,并聆听他们的心声,一旦发现成员心情不佳,即会予以适时的辅导和支持;协青社每周都有一天社工与青年们一起吃饭的时间,大家互相交谈,气氛融洽,在这里,社工予以每一个青年人真诚的关爱。

3、置于社会生活的场景中

协青社创设的男女中心和自立堂都是以温馨家庭的模式运作:“家里”有管理后勤的“妈妈”(青年们对服务人员的亲切称呼),家务劳动由青年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闲暇时间大家一起做娱乐活动;每周一次的聚餐活动,由专业社工参与;社工会根据青年人的表现打分,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将一群有家不能回或无家可归的“边缘青少年”置于类家庭的社会生活场景中,不仅使他们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更重要的是鼓励青少年主动参加社会活动,

学会与人交往和互动,并在生活场景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

4、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虽然边缘青少年在活动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主流社会不同甚至截然相悖,但协青社成员未将其视为“问题少年”、社会麻烦或“次品”,而是将他们看作有能力的社会资源,并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参与机会,置其于健康的成长轨道上.协青社利用一切资源为青年人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将他们安排到民家餐厅、协青速递服务公司、7-Eleven便利店、丰盛发廊、咨询发展工作坊等与协青社有合作协议的机构工作,作为他们步入社会就业的前期训练平台,发展工作能力并学习与别人和同事相处,当他们顺利地度过一年的实习训练期后,可以自己到社会其他公司或机构应聘,最后达到自力更生的地步。

5、提供正向的指导

协青社的社工对到蒲吧的每一个年轻人不是首先关注他们为什么不回家,而是首先陪他们玩,赢得信任,同时,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朋友、兄长或长辈,是这些青年人的陪伴者、同行者,在陪伴的过程中提供关爱,寻找积极力量协助他们成长。如蒲吧的每个活动室都张贴着“无烟、无酒、无粗口”的提示,那些不愿意回家的青少年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全放心地玩耍,专业社工在玩耍的过程中接近并了解他们,并用正面文化逐步引导他们,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筛选,同时对那些需要协助的青年人转到男女中心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 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 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 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 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四、心里的实质 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 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9078327.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人们为纪念冯特对 心理学的贡献,把他位于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构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术铁钦纳。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体现了华生认为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4、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 分析的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5、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而不能离开心理 过程而单独存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 6、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者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转移时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地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8、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中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连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下降,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子:冷暖色调的对比。 2、补偿:感觉补偿的作用是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的触觉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作记忆。 11、记忆的三种系统(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例子: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 12、德国著名学者艾宾浩斯对遗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的。 13、当学习程度达到150%,遗忘的速度就会变慢。 14、再认和回忆,回忆又称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 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1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再现和回忆是我们提取信息的两个过程。 15、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分为: 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子:家电修理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器故障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摘要: 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传播过程都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经受了岁月的沉淀与磨练,在中西方丰 富多彩的动画作品中淋淋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时,都会在无形之中给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延伸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地向世界前行。整体而言,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文学艺术的传播形式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而大致方向不变。并且动画都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来达到动画作品的大力宣传,然后供本土及世界的观众来欣赏。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如何才能大力地推进动画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进而实现动画文学的全球化。 关键词: 动画;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策略;深远影响 无论是中国动画作品,还是西方动画作品艺术,都会在无形之中给人类文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 便利的条件,这些都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动画艺术,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创造财富。 尽管中西方动画作品中艺术传播的形式各显神通,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同样是运用 动画作品来表达艺术的文化气息,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环境的缩影,从而让儿童乃至大人认识到文化知识真正的力量,所谓的真善美的真实所在。 一、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1)由于动画的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属于自己心中的动画偶像剧,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简单的动画内容都能够脱口而出,比如说:《熊出没》这部动画的兴起,成为多少儿童心中的所爱,家喻户晓。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都会模仿其中的话语,进行通话的交流。千万不要觉得这些简单 的话语通俗易懂,就不值得一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你通过看动画而有了这些话语感觉的时候, 说明你对语言的交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就证明你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进步。动画的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不同的语言,了解许多简单的跨国文化知识、简单的短语,经过反反复复地 观看,重复地听取,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久而久之,达到了文化宣传的效果,看的动画越多,对文化学 习的开展越有利。 2)动画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解决这些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对于文化交流来说,观看动画让人们在身心愉悦、身临其境的同时轻松地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这个过程既简单又方便,还不需要刻意地去记忆,听多了画面中的描述,自然就刻在脑海中了,至少也会给我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动画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比如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在不经意

2015教资统考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教资统考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 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13.准备状态: 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 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 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 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 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 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 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 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 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 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在 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 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 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 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 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 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 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学生的学习 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 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 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 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 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 成了一定的联结。 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 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 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 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 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 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 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 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 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列学 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 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 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 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 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 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 射现象。 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 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 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 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 →S 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 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 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操作性行为, 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 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 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 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 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 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 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 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 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 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 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 一个格式塔过程。 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 题情境的突然理解。27.学习顿悟说 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 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 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 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 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 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 和有目的的过程。 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 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 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 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 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 上是一致的。 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 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 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 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的构 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 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人类具有三 种表象模式,即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 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 的体系组成。

跨文化传播

2016年春季跨文化传播期末考试 共五道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5分,第三题20分,第四题15分,第五题25分,满分100,鼓励参考课件、笔记、节选教材、参考资料以及其它(网上)资料,也可以互相讨论,但答案内容,如措辞表达和例证论述,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绝对不能与其他同学雷同,也不能从网上或其它任何文本粘贴和照抄任何内容,否则按零分计算。 请合理利用3小时时限,在今晚22:00前发到haibind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9078327.html,。 请将此文档另存为(请不要空格):学号姓名广告IC期末 邮件主题应与文档标题相同。 一、简答题(共15分) 老子《道德经》33章与我们所说的“文化智慧”有何联系。 答:分析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搞清楚这两个事物自身的含义才能讨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解答这个问题最先要阐释《道德经》第33章和“文化智慧”的含义。 《道德经》第33章原文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了解自己是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气的。 不丧失本心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文化智慧在我所理解的范畴下是一种在语言非语言以及人际传播环境中的通过文化来展现出的智慧。 知人者智,是表现出人在社会中拥有的人际技能,了解别人,是一种所需要掌握的大众的社群文化,帮助人们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建设性互动中建立起信任尊重的关系。胜人者有力表现出文化身份的一个显性的力度。是个体性的表现。自知者明和自胜者强是自我觉悟的表现,通过自行自控来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拥有自尊和自信并且做到自我认同。知足者富展现了一个人的自控性,表达出人的一种觉悟,一种文化觉悟以及自我批评的意味。剩下的话语基本放映的都是文化的精神性,表达一种人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拥有的信仰决定这个人的生活状态,生活属性,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带给人们比生存更大的意义,达到超验。 所以,不论是道德经也好,文化智慧也好,都在告诉人们生活以及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把生存变成生活,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觉悟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增加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变成像鲁迅先生一样的那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那种人。 二、简答题(共25分) 谈谈你对文化身份认同复杂性的理解。 答:文化身份通常来讲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具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这是百度百科所给出的文化身份的解释。不同的文化当然就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 文化身份认同中首先存在自我身份的问题,即self concepts 个人自我人认识自我觉悟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导致在同一圈层中的个体自我和个成员身份存在差异,以及人的主管

跨文化交际 期末复习资料

Part 1 Comprehensive Check (15*2)每课的练习A Part 2 Multiple Choice (25*1)每课的练习E复习题的变体;另外请中看第五章 Part 3 E-C Translation(10*1)每课的练习C Part 4 Term-matching(10*1) Part 5 Multiple function(5*5)其中三道是简答题,两道是案例分析。 Terms/questions: 1.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rough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pital flows, migration, and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2. Barber system –Farming communities traded their surplus produce in exchange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out the medium of money. –Human society has always traded goods across great distances. 3. Global village:real time events 、the time and space compression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4. Melting-pot大熔炉: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5. Diversity: refers to the mix of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in the labor force with a full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to which members belong. 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ir communication event. Perception 7. Culture: can been seen as shared knowledge, what peopl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act appropriately in a given culture.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8. Enculturation(文化习得): all the activities of learning one’s culture are called enculturation 9. 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 the process which adopts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another culture and develops an increas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10. Ethnocentric(文化中心主义):the belief that you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is superior. 11. Communication: mean to share with or to make common, as in giving to another a part or share of your thoughts, hopes, and knowledge. 12.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on: Source交际邀请 The source is the person with an idea he or she desires to communicate. Encoding编码 Unfortunately (or perhaps fortunately), humans are not able to share thoughts directly. Your communication is in the form of a symbol representing the idea you desire to communicate. Encoding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n idea into a symbol. Message编码信息 The term message identifies the encoded thought. Encoding is the process, the verb; the message is the resulting object. Channel交际渠道 The term channel is used technically to refer to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coded message is transmitted. The channel or medium, then, may be print, electronic, or the light and sound waves of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企业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它的解决需要广告界和教育界,不断地从实践中操作摸索。本文就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广告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广告策略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告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广告跨文化传播是指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其研究范围是文化相异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由于跨文化广告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差异,语言的局限性,广告创意水平与广告传播效果,广告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等。故研究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告的“本土化思维与行动”策略 实践证明,广告的全球化思维战略难以在具体的本土化行动中产生满意的效果,亦不能适应当今多极化广告的发展,而惟一的出路也就只有将全球化广告置于“本土化思维与行动”之中,融入到当地文化的广告诉求之中,才能将国际化的产品与本土消费习惯有机结合,并

说服本土消费者去接受全球化产品。因此,近年来许多全球性大广告 公司的本土化策略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全球化思维策略,转 变为广告的“本土化思维与行动”策略。当然这种策略转变并不是说 国际大广告公司放弃了全球化的。 二、文化互动广告策略 广告宣传中积极主动地利用文化融合,实现文化互动,可以有效地 占领目标消费市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广告内容会有不 同感受和解释,同样的广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联想意义是不稳定的,它可能会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而变化。只有深入了解异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打 开心灵之门。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带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 在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 一方面适应受众文化才能被接受。 三、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随机应变调整广告诉求点和表现形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不相同“对广告的接 受和理解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广告跨文化传播 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针对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心理和喜好制作适 合的广告,这样才能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共鸣。美国的“万宝路”香烟 广告在美国展现的一直都是粗犷,充满男性气的牛仔形象在荒凉西部 驰骋的场景。在香港,“万宝路”广告就把牛仔形象换成了衣着高雅, 时尚新潮的成功中产阶级形象,才成功地打开销路。

小学生心理学相关知识点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图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冯特、铁钦纳 观点: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 (2)主张详细研究意识的构成成分——感觉、意象、感情三个要素;(用化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3)提出了研究方法——内省法。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客观观察和分析来从事研究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詹姆士 观点: (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反对把心理分解为元素,认为心理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机能,它是一种不可分解的“意识流”。 (2)认为应详细研究意识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用整体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为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促使人们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对象)的动力或张力, 4.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S——R公式。(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提出潜意识概念,并用以解释人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与变化。 6、认知心理学 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奈塞尔

跨文化交际复习资料

跨文化交际复习资料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monochronic time (M Time) :It schedules one event at a time. In these cultures time is perceived as a linear structure just like a r i b b o n s t r e t c h i n g f r o m t h e p a s t i n t o t h e f u t u r e. 2.polychronic time (P Time) :schedules several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se culture people emphasize the involvement of people more than schedules. They do not see appointments as ironclad commitments and often break them. 3.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4.host culture i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anyone particular country. 5.minority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groups that are smaller in numerical terms in relation to the host culture. 6.subculture is a smaller, possibly nonconformist, subgroup within the host culture. 7.multiculturalism is the official recognition of a country’s cultural and ethnic diversity. 8.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prentatives of business,government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