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花溪九小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花溪九小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花溪九小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花溪九小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花溪区第九小学“新经典”有效阅读》

结题报告

“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由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负责主持。本课题采用课题组宏观指导、实验校自主探索的开放性研究方式。花溪区第九小学自2009年3月通过省课题组立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学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凝聚了先贤的大智大慧,极富哲理,发人深省,语言精粹,充满情趣。经常诵读,既利于修身养性,又能使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可以说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下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风起云涌。为顺应潮流,同时也为打造学校书香特色,我校开展了《“新经典”有效阅读》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

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创建书香校园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为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我校推出创建“书香校园”的活动计划。

1、力争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

2、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也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4、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校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双文素养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并判断实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四年(2009、4——2013、4),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1)准备阶段(2009.4-2009.7)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

和研究成果。

●设计家长和学生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收集原始调查

资料。

(2)实施阶段(2009.9月-2012. 12)

●确定各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探求如何以新经典为载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探索新经典诵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结合。

●开展系列新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推动我校新经典活动的深入。

●撰写阶段性计划、总结。

●借助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创建书香特色校园

(3)总结阶段(2013.3-2013.9)

课题组成员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成立课题组,保障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成立了以艾翠丽校长为牵头人,校长助理田老师主要负责,教研组长为课题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小组。校长助理田老师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班级日常诵读情况的督查;教研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活动方案的起草,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教导处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每一位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2、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课题组分别进行四次调查并写出问卷分析。2009年4月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是否支持、对学校开展新经典诵读的看法以及孩子在家阅读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2009年6月18日,我校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在问卷中我们向家长推荐了《读读写写.中华古诗文学习》杂志,向家长强调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还是非常支持的,都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的。

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实施中,2010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在全校五、六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展开问卷调查,就国学诵读兴趣、诵读时间、诵读习惯、诵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国学诵读情况有很大的转变。2013年4月,我校经典诵读开展了近四年后,针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课题组又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就我校学生经典诗词的积累情况作了一次详细的调查。从问卷可以看出,学生积累诗词的量大大增加,诵读日渐兴趣浓厚,“每日一吟”已成为一个自觉行为。

3、创建经典诗词的校园文化,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做得更多的是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校园围墙处绘制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名句。楼梯拐角处、教室的走廊,处处绘制了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格言警句,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建立了班级图书吧,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校园广播每天晨会播放国学经典诵读《游子吟》《论语》《少年中国说》等,下午放学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课后家长亲子共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

4、推荐读物,科学安排诵读内容

学校与上海课题中心取得联系,为学生订阅了《读读写写》杂志,并以课题组提供的《中华古诗文精品》一书为诵读教材。此书一套六本,每个年级一本。每本书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集诗词歌赋、古文名篇、经典名句、晨读对韵于一体,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2012年9月,课题组对学生的诵读读本作了调整,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唐诗三百首》、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笠翁对韵》、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诵读内容,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所诵读内容都是中华古诗文精品,是民族的国粹。

5、时间上有保障,制度上规范教师行为

课题组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每天早读前10分钟读

经典诗词,后十分钟读语文书,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少先队文明监督岗每天检查,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朗朗书声伴学生成长。

6、注重激励性评价

每学期结束学校都要评选“诵读之星”,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张榜公布,发奖状和奖品。在课题开展中成绩显著的教师也得到了实验中心表扬和鼓励。上海“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曾为我校艾翠丽、方芳、徐峰、李英四位教师颁发了“2009推动经典诵读百家人物”证书。2011我田素香、顾静、章淳、徐峰等老师获得了“推动经典百家人物”证书。

7、提倡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我们提出“亲子诵读,最美丽的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011年四年级一班的诵读展示课上,家长也走进课堂,观摩了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

8、搭建展示舞台,展现诵读研究成果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多次组织活动促进课题的开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使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

2009年12月,一到六年级各班开展了“新经典诵读展示课”。在展示课中我们看到了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一、二年级、三、四年

级、五、六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风采。无论是低年级的《弟子规》《三字经》还是高年级的《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等等。经典诵读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成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时的经典诵读在我校虽然只开展了一个学期,但已形成规模,初见成效。

2010年我校围绕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4月份举行了一次写字比赛,写字内容以经典诗词为主。5月份在中高年级举行了“我与经典”征文比赛,“诗配画”比赛,2010年5月31日上午,花溪区第九小学开展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庆“六一”文艺展演。在两个小时的展示活动中,同学们亦歌亦舞,声情并茂,通过表演唱、歌伴舞、舞台剧、小品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华美文的深厚底蕴。整个校园古韵萦绕,诗香阵阵,《小学语文教师》核心期刊中心主任闵诗培,小河区教研室主任熊丽以及经典诵读课题实验校的姊妹学校老师观看了这

次的诵读展示活动。为充分展示我校新经典诵读成果,此次活动不仅有大型的文艺展演,全体老师还精心制作了八块展板,展板内容有:“我与经典”征文、经典诗文手抄报、师生硬笔书法展示、诗配画作品展、诵读展示课图片等。每一块展板都记录了我校经典诵读的点滴进步。

2010年11月份,我校开展了以“新经典诵读”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一至六年级的十二个班都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比赛。每个班的同学各施其能,精心设计版面,认真写好字。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展示在每一个人眼前。经过评委们慎重评选,六年一班、一年二班、五年一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2010年12月中旬,为检测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情况,全校进行了古诗文测试。教师们精心出考题,同学们认真答卷。从卷面内容来看,每个年级的学生所了解的古诗文比上个学期又有了更大的进步,量的积累多了,涉及的范围更广了。

2011年6月5日,贵阳市首届“祖国美,家乡好”经典诵读文艺汇演总决赛在贵师大礼堂拉开帷幕,云岩、南明、乌当、花溪、金阳、小河等区县的教育局各选派了两个节目参加此次总决赛,共有二十九个节目。九小作为小河区“祖国好,家乡美”文艺汇演的一等奖的获得者,被选派参加贵阳市的总决赛。在激烈的比赛中,面对实力雄厚的众多学校,九小学生没有退却而是全力以赴,倾情表演。孩子们激越高亢、深沉舒缓的朗诵和充满童真的《三字经》舞蹈,将经典诗词的韵味展现得淋漓精致。最后,九小的节目《变化》获得本次比赛的二等奖。虽然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孩子们尽力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演出,既展示了九小经典诵读的成果,也让第一次踏上舞台的孩子们找回了自信2011年 10月28日,小河区第八学区在我校开展教学研讨,我校四位老师呈现了风格不同的展示课。两节经典诵读展示课、两节梦想课程。三年级一班的经典诵读展示课让民族学校、竹林小学、二小的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对古诗的熟练掌握,六年级二班的展示课从头到尾是学生自己主持。抑扬顿挫的朗诵,深情的吟唱、对古诗词的倒背如流,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2012年6月份我校开展了“古诗擂台赛”,三至六年级的班级选派选手参加,徐蕊老师担当主持人,16名队员分为四组进行对抗。比赛场面紧张、热烈,通过比赛更激发了孩子们诵读古诗的兴趣。本学期诵读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四年级。他们代表学校的诗朗诵《少年中国说》

获小河区一等奖,贵阳市二等奖。孩子们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2年12月13日下午我校举行了全校性的“美文诵读比赛”。一至六年级十二个班,各选派一个节目参赛。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各班选手都做了充分的赛前准备。比赛场上选手们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振奋。或抒情朗诵,或激昂高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给人以浓浓的情感熏陶和美的享受。经过激烈的角逐,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是:六年级二班的陈琪、国兴凯,五年级二班的于智超。获二等奖的选手是:五年级(1)班吴诚薇、二年级(1)班闽思羽、三年级(2)罗雅歆、四年级(1)班廖春琳,其余同学获三等奖。艾校长为获奖的同学颁发了奖状和奖品。通过比赛,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2013年“六一”儿童节,我校各年级以拉歌的形式进行的经典诗文展示。在大队辅导员徐峰的领头下,全校诵读古诗的浪潮是此起彼伏,同学们是激情澎湃,不同的班级发出不同的声音。接下去是各班三分钟的展示。《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千家诗》等等。内容精彩纷呈,博得台上嘉宾的阵阵掌声,也获得了家长的赞许。本次活动圆满成功,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六月底,我校四、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在徐峰、田老师、顾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花溪区组织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大赛,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优秀。

总之,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四年的课题实验,让我们感到欣慰,经典诗词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变浓了,语文素养提高了

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编成拍手歌、谜语诗、接龙游戏等,使得经典诵读学习遍及校园。在课堂上、在课下同学们引经据典,古诗、名句张口就来,真正做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四年来,学生诵读经典的韵味越来越浓,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对国学经典的文字欣赏能力提升了,知识面越来越开阔了,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经典、用经典的意识增强了,在写作和交流时时不时地引用上几句经典中的句子,使得作文增添了不少文采。

2、学生诵读习惯已形成,人文素养、道德水准得到提升

实验前,大部分学生是被动读书,现在学生已养成了每天诵读的良好习惯,早上老师没到教室里已是书声琅琅,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整个学期下来,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量不断增加,诵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道德水准得到了提高。我们欣喜地看到,“爱国情”、“亲情”、“友情”、“传统美德”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学生

的行为习惯养成越来越好。

3、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唱,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歌曲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每天早上10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抄,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等。画,学生在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所描绘的形象通过画展示出来。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4 教师素养提升,同时取得了家长的认可

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使教师的经典知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诵读水平、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家长们对这项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5、校园文化特色已形成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我校书香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尽显文化气息的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图文并茂的校园外墙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张张参加比赛的获奖证书、每天早上古韵萦绕的读书声,让走进九小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

八、实验的反思与讨论

几年的不懈努力,看到新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将新经典诵读与我校的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如何让新经典诵读更高效?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一本书读懂国学经典》、《国学新读大讲堂》、

《国学经典导论》、《中国人应知的国学知识》

结束语: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历经四个春秋,借助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养,绝非一朝一夕。四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诵经"课题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会再接再厉,深入研究经典美文诵读的课题,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精髓的熏陶。“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使传统的古老文化在年轻的个体生命中得到传承、发扬。“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继续行走在经典诗词铺就的道路上……

花溪区第九小学《“新经典”有效阅读》课题组 2013年9月

《花溪区第九小学“新经典”有效阅读》

结题报告

花溪区第九小学《“新经典”有效阅读》课题组 2013 年 9 月

花溪区第九小学《“新经典”有效阅读》课题成果

学生:

2011年获得小河区“祖国好,家乡美”经典童谣传唱大赛一等奖2011年7月参加贵阳市首届“祖国好,家乡美”经典童谣传唱大赛”二等奖。

2012年获得小河区第二届“祖国好,家乡美”经典童谣传唱大赛”一等奖。

2012年7月参加贵阳市第二届“祖国好,家乡美”经典童谣传唱大赛”一等奖。

2013年6月参加花溪区“祖国好,家乡美”经典童谣传唱大赛”三等奖。

老师:

2011年6月徐峰老师获得小河区教师美文大赛三等奖。

2011年6月方芳老师获得小河区教师美文大赛三等奖。

2012年7月程琳老师获得贵阳市教师美文大赛三等奖。

2009我校艾翠丽、方芳、徐峰、李英四位教师获得“推动经典诵读百家人物”证书。

2010我校田素香、顾静、章淳、徐蕊、曹晶等老师获得了“推动经典百家人物”证书。

2019年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子课题结题报告》是实验区(校)参加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 成果形式之一为增强结题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总课题组对其撰写 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标题 结题报告标题格式: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 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 ××××××××结题报告 (例如: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研究结题报告初中生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标题下面列出实验区、实验校和课题组及执笔人名称联系电话、邮编、Email地址 二、正文 结题报告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包含四项内容第一介绍子课题名称第二阐述子课题提出 的背景和原因主要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课程改革、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现状的调查分析为根据说明为什么提出该课 题及其进行立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第四介绍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

这部分内容应体现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的“课题性”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德育论等基础理论;总课题组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的理论要点理论依据是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科学性”的必要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这部分是总结介绍经过课题研究构建的德育实践模式的主体部分鉴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在实施中的整体联系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阐述如将内容、原则、方法融合到学校课题组设计的序列专题活动中进行阐述;也可以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相对划分依次总结阐述 1.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围绕子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的具体化的专题或问题包括实验校对校本德育体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中一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如子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体系研究”中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培养良好习惯、与家长沟通配合等专题内容;实验校对《德育》读本、《成长册》、《当

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古诗文启蒙教育活动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着每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为此,我校于2011年4月确立了“古诗文诵读”实验课题。至此已经三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 结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添加内容 二、课题实施 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 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我们还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300多名学生发出一个声音,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活动的方式也不一样,低年级称为“背诵”,中年级称为“诵诗”,高年级称为“品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在经典中成长——《幼儿园开展经典文学诵读的有效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经典中成长 ——《幼儿园开展经典文学诵读的有效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摘要:经典文化意境优美、文字精巧、韵味独特、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幼儿好奇好学,诵读是他们的强项,只要引导得当,是非常轻松愉快的。我们开展诵读活动,是在帮助孩子做一种文化的积淀,我们现在引导孩子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定会慢慢感悟,孩子会背的古文、了解的经典相关知识是直接的、外显的,而孩子的个性萌芽、接受的文化熏陶则是隐性的、不被人察觉的,如果他们能长此以往地诵读经典,这些烙在潜意识里的经典精髓定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闪光、发热、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从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幼儿园经典诵读的目标、内容、教材的开发;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的环境创设及探寻开展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的各种有效途径四个方面做了认真扎实的研究,积累了一些材料,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初步成文,积累了一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效途径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经典教育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 一、对课题的认识 “幼儿园经典文学诵读的研究”课题自2009学年开始实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研究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我们发现这个课题的研究范畴也越来越大,课题的名称就更改为切入口更小、更利于操作的《幼儿园开展经典文学诵读的有效途径的研究》。“经典”由读经典古文古诗拓展为合理地将我国古今的经典故事、名剧、名画、名曲、礼仪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教学穿插进幼儿的学习活动,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诵读”从单一的读、念衍化为老师带领小朋友轻松愉快地读、念、唱、吟、诵、欣赏经典,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孩子接触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该课题由我主持,是全园教师参与全园铺开的行动实践研究。研究近三年来,课题组扎实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幼儿园组织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借鉴,既在日常活动中诵读经典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探索,也在经典诵读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引导孩子诵读经典,可以促进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民族意识与情感的激发,有助于幼儿对文化精神的把握和自身完满人格的塑造,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引导孩子从小接触经典,是帮助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有文化根基的社会人的需要。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文化人,成为高品位的文化人,因为这样的中国人,能传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能立足,能更好地站在世界文化之林,因此经典诵读工程是根的工程,是塑造心的工程。我们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来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让新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课题结题报告基本格式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

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

花溪九小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花溪区第九小学“新经典”有效阅读》 结题报告 “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负责主持。本课题采用课题组宏观指导、实验校自主探索的开放性研究方式。花溪区第九小学自2009年3月通过省课题组立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学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凝聚了先贤的大智大慧,极富哲理,发人深省,语言精粹,充满情趣。经常诵读,既利于修身养性,又能使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可以说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下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风起云涌。为顺应潮流,同时也为打造学校书香特色,我校开展了《“新经典”有效阅读》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

品位和审美情趣,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创建书香校园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为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我校推出创建“书香校园”的活动计划。 1、力争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 2、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也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 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

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也日益彰显其魅力和价值。近年来,国内及区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诵读经验。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如何把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格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鲜见。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通过“研读经典”,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为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故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走进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让传统文化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的校本课程。经典研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读、诵、议、评”的研读模式。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师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FS-DY-20563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

课题申请书和结题报告格式规范

S ..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目的、要求和操作事宜 为了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务处的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决定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实践环节,特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课题”项目。该项目面向全校学生,由思政课教师结合所教公共课课程负责指导学生的选题申报和项目调研过程,由学生组成研究团队独立完成。 一、实践课题研究目的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题研究活动,第一,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和自己身边的问题进行独立观察思考、调查研究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公共责任意识。第二,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用它来解释并指导现实生活。第三,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二、选题原则和要求 第一,选题要面向社会现实问题或学校存在的问题或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选题要尽可能结合所学思政课课程,引导同学们运用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对社会问题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研究。 第三,选题要力求具体,范围要小,所谓“小题大做”。切忌大而空泛,做到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例如:大学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问题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个案。 第四,选题在时间、地点和经费上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选题要经过学生课题组多次讨论,教师指导把关,方可确定,最后报教务处审定。 三、操作方式 第一步,以自然班为单位报选题,由班长负责,要求在一周内完成。 第二步,集中每个自然班所报课题,筛选后每个教学班可确定“一个或两个”题目;欢迎同学踊跃参加,人数自定,以有利于学生参与和课题研究为主。

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紧急呼吁》强调: 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 “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 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 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二、研究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开展经典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4)培育学生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良好品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5)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记叙文,写真人真事。中期,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领导小组成员 实验校 起止时间 4、课题结题报告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理论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目的与意义 5、课题结题报告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6、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7、课题结题报告终结成果目录 8、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组成部分: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央教科所重点科研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子课题《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结题报告 ——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六小学课题组 经典古诗美文是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的要求与思考,2010年11月,我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实验研究,2011年3月,被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立项为课题实验基地校。在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工作中,我们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和学校课题实践计划,做了大量的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引导少年儿童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儿童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诵读经典,不但能加强孩子们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长期的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这些经典可作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而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