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国企改革引入民营资本

谈谈国企改革引入民营资本

谈谈国企改革引入民营资本
谈谈国企改革引入民营资本

谈谈国企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国企革新与反垄断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或者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并不等于打破垄断。文章基于封闭经济条件下混合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探讨在我国国有垄断领域引入民营资本的效率问题,讨论了基于可观察信息的市场结构规制思路,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民营资本;国有企业;垄断;效率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民营企业在生产效率、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2012年民营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实施细则于上半年陆续出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等二十多个部门参与其中,旨在解决“玻璃门”、“弹簧门”的现象,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重组联合,同时鼓励民资重组联合和参与国企改革①。但是民营资本进入这些领域,或者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并不等于破除垄断,也可能会加剧垄断势力。从现实来看,我国民营资本进入国有垄断领域一直面临着以下主要障碍:法律和体制保障不足;进入成本(技术投入成本、固定投资成本、准入许可证等)过高;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等。一、引入民营资本的理论分析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我国民营资本进入国有经济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民营资本作为独资企业,进入市场;民营资本作为独资企业承接外包服务,公共部门从民营企业购买服务然后向公众供给;民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民营资本控股国有企业。进一步可以归纳为3种模式: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公私合作供给机制以及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本文

摘自:毕业论文代笔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9178046.html,

基于封闭经济条件下混合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探讨在我国国有垄断领域引入民营资本的效率问题。假设市场中存在两种类型企业:国有企业(包含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且同类型企业之间不存在差异。通常认为私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国有企业通常由国有股份和私人股份构成,由于国有企业通常还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提供就业岗位、保证供给数量等),因此国有企业的最优生产条件往往不同于民营企业。关于民营资本的进入壁垒问题,Broadman(2000)将转型经济体中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进入壁垒分为:管制性壁垒和市场性壁垒。管制性壁垒主要是指来自政府的管制约束,市场性壁垒主要是指来自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以及绝对成本方面的进入障碍②。民营资本进入市场,首先需要突破管制性壁垒,然后是市场性壁垒,这两个阶段的成本构成总的市场进入成本。下文将对三种民营资本进入模式进行理论分析。 1. 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寡头垄断市场中新竞争者的进入,将会影响现有的市场格局。国有企业将社会总福利部分纳入到目标函数,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的供给产量应比民营企业更高。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一些领域,如钢铁、电力等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形,而在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却是供给不足、效率低下。国有经济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行政垄断等因素,使国有企业的供给效率受到质疑(Zhang,1997;刘小玄,2004;刘小玄、赵农,2007),通常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

效率和创新效率均低于民营企业(吴延兵,2012)。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通常由国家发改委直接定价或进行定价干预,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垄断行业,可能实现以下两种市场均衡状态:与现有国有企业形成古诺寡头垄断均衡;或者成为斯塔克尔伯格寡头垄断均衡的产量追随者。在古诺寡头垄断环境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且市场中的企业数量越多,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供给效率越高。在古诺寡头垄断均衡下,民营企业的盈利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和市场进入成本,民营企业只有在非亏损状态时才会选择进入市场或继续留在市场中。历史的市场进入顺序往往决定了斯塔克尔伯格寡头垄断的产量领导者地位(瓦里安,1997),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只能处于产量追随者的地位。在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程度对总产量的影响较大:当处于产量领导者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程度高于某一水平时,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下的总产量高于相同市场结构的古诺均衡总产量,这时国有企业的产量高于其在古诺均衡下的产量,民营企业的产量低于其在古诺均衡下的产量;当其私有化程度低于这一水平,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下的总产量将低于相同市场结构的古诺均衡总产量。 2. 公私合作供给机制。当民营企业面临的需求方为公共部门时,那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属于公私合作供给的一种形式,即民营企业生产某些产品或服务,由国有企业采购作为半成品或者作为成品向公众供给。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公私合作供给是对单一公共供给或单一私人供给的效率改进(Gouveia,1997;Rosenau,2000;王永钦等,2010)。在国有垄断领域鼓励民营资本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供给是改进效率的可行方式,由此民营资本运营下的生产效率优势与国有企业的供给保障能够有效得到结合。但是这种机制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形,只有在该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具有较多产业链的情况下,该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 3.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民营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其本质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事实和相关研究已表明,我国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份占比的下降,有效提高了国有企业效率(胡一帆等,2006;白重恩等,2006)。国有企业私有化程度的变化,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产量水平,同时会对现有的市场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只存在国有企业的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中,不管是古诺均衡还是斯塔克尔伯格均衡,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程度越高,其产量越高。进一步地,在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利润攫取优势,领导者的利润水平高于其在相同条件古诺均衡下的水平(瓦里安,1997),因此领导者会极力巩固其当前市场地位。在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下,社会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水平。二、基于可观察信息的最优市场结构规制在鼓励发展民营资本、促进国有垄断领域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这一部门扮演着政府规制者的重要角色,其掌握着一项重要权利即审批权。这里将基于政府规制者的视角,讨论多种情形下的最优规制策略。由于信息不对称,规制者可能无法准确掌握需求函数及企业成本函数的信息。设定规制者可以观察的信息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企业产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程度。 1. 古诺寡头垄断市场环境。当该行业中企业总数不变时,市场结构变化并不影响各类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出水平,产出水平最高的那一类型的企业数量越多,行业总产量越高,因此最优的市场结构为只保留产出水平最高的企业。当该行业中企业总数量改变时,也即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产出水平是帕累托最优的,

因此最优市场结构为足够多的企业数量,以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状态。鉴于不同类型企业间的生产效率差异,在完全竞争环境下,单位企业产出水平越高,行业总产出水平越高,因此最优的市场结构为只存在数量足够多的高产出企业且已达到完全竞争状态。由上述结论可知,当该行业中企业总数量不变时,规制者可以通过终止或放宽某些企业的行业经营权,或者对企业进行私有化或国有化,以实现优化供给效率的目标。比如,假设规制者所观察到情况为民营企业产出最高,此时规制者可以终止某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并放宽私人企业进入的经营审批,也可以对国有企业实施一定程度的私有化,当然,规制者也可以放宽多种类型企业进入市场的经营审批以增加总的企业数量,这些都是可以改进供给效率、打破垄断的规制措施。 2. 斯塔克尔伯格寡头垄断市场环境。在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下,情况就更加复杂。国有企业处于产量领导者地位,市场中追随者企业数量的变化将影响到领导者的产量决策。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产出。因此市场企业数量不变时,最优市场结构为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企业是民营企业。当企业数量改变时,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总产出水平越高、垄断利润空间越小,因此最优市场结构与古诺市场环境相同,即只存在数量足够多的高产出企业且已达到完全竞争状态。规制者可以通过企业重组、限制经营权、放宽市场准入、国有化或私有化等方式,调整市场中不同类型企业数量所占的比重,或是增减市场企业总数,以实现抑制垄断利润、提高行业总产出、增进社会总福利的目标。其核心思想为尽可能地促进竞争、抑制垄断势力。只有为新进入的民营资本创造出有利的竞争环境,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率优势,否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垄断势力。三、政策建议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给予民营资本平等的竞争机会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国有垄断企业的私有化进程,另一方面应积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提出以下四方面政策建议: 1. 区分行业间差异性,灵活实施多种合理引资方式。政府在选择具体的引资方式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征。例如,教育、医疗这两类公共服务具有“软公共品”的性质:事前难以掌握服务质量的信息,属于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只有购买并享受该服务之后才能了解其质量;其质量认定较为复杂③。因此,在教育、医疗行业直接大力实施私有化,会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应该在维持足够规模的公共供给基础上,引入民营资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及医疗服务。在电力、通信等行业,实施业务外包等公私合作模式则更为直接、有效。在某些初期投资成本规模巨大的行业,如铁路、重要能源等行业,实施民营资本参股的模式可能更为可行。在市政公共事业领域,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引入民营企业竞争等方式都比较可行。 2. 在具有超额垄断利润的行业领域,最大程度地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准入成本。放开市场准入,最重要的是在项目

源于:论文写法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9178046.html,

审批权方面对民营资本的倾斜。另外,民营资本的分散性特征使得其整体资金实力存在不稳定性,高昂的进入成本往往使得很多民营资本望而却步。政府应积极打破管制性壁垒,一方面减少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实施公开、透明的项目竞标机制以减少寻租空间,这些都是降低准入成本的可行措施。 3. 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工具,以刺激民营资本进入利润激励不足的行业领域。我国国有垄断经济中以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为主要特

征,但并非所有国有企业都拥有超额垄断利润。价格管制的存在,会对民营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在一些产能过剩的领域如钢铁行业,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在一些垄断利润空间有限的领域,政府应组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吸引民营经济进入,从而推动行业生产效率改进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在融资规模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给予民营资本更多扶持。对于民营资本在社会福利事业等非营利性行业的投资,政府也应给予较多的税收和融资成本优惠。 4. 实施更加灵活的公共定价机制,健全国有企业成本信息披露机制。在我国大多数国有垄断行业,当前实行的是以直接定价为主的价格机制,由于政府部门对企业真实成本信息的掌握程度有限,所以“成本加利润”的定价方式并不能有效限制超额垄断利润。该机制通过行政力量保证了部分公共产品的低价供给,但是对于那些可以由私人经济供给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来说,却是一种低效的定价方式。因此,在引入民营资本、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应适时调整相应的定价机制。另外,通过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成本信息披露机制,政府管制部门可以深入掌握企业真实成本信息,从而为定价过程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从“旧36条”的出台到“新36条”及相关细则的颁布,逐步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市场环境,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只有破除体制上的垄断权力控制,才能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效率优势,否则一旦民营资本向当前垄断势力妥协,那么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垄断势力。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加快,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按统筹兼顾、公开竞争、分类推进及配套改革的原则推进国企改革。目前需要尽快制定改制的基本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应当在小型企业“进场交易”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对有长期重大贡献的经营者可以适当奖励股份;要调整政策允许金融支持改制,按统一规则和分级行使出资产权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国企改革。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规范一、国有企业改制:含义、基本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何为国有企业改制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改变企业形态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如按企业法规范的企业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可有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形式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未必是狭义的企业改制的基本要素,但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二)基本情况:主要推动因素和现状国有企业改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因素涉及政治政策、地方、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者多个方面。十六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益明确。中央的政治决策为有关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地方、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前提性的政治基础。十四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则从操作层面为国有企业改制逐步明确了相应规范。地方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得较快。这有两个背景:一是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二是地方希望政府投入很少,但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能更快发展。为解困和发展,地方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改制。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初沪深股市开张,及以后的海外上市,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能起作用,与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机制的需求有关,亦与存在“内部人控制”、国企经营者长期责任重薪酬低、许多“新国有企业”国家投入很少等情况有关。十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已有很大进展:国有企业数量下降,但收入、资产收益上升,国有企业数80年代初有约30万户,现在只有约18万户(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已从1998年的6.5万户降到2002年的4.3万户;全国国有小型企业改制面已达80%(国资委有关专家估计);不少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改制和资产优化重组结合推进,企业制度和资产结构同时改善;与改制改组结合的职工分流稳健推进。[!--empirenews.page--] (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政策尚不够明确。针对具体行业及地方,已有些政策出台。但由于缺基本规模和政策,当改制及相应的并购重组涉及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关工作就难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方向性的和结构性的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法律规范问题,如按企业法登记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否要转为公司制企业,设计国有特殊公司的依据何在及其法律规范有何特点;有些是结构性问题,如国有独资大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及相应的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问题,在不动结构的情况下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简单地进行子公司经营者、员工持股等改制是否会带来集团业务难以整合的矛盾等。改制程序和具体政策方面也有些问题。近几年国有企业改制进展较快,但确实存在“自买自卖”、审计评估不实低估贱卖、“暗箱操作”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认识原因,如轻视改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以“运动”方式推进企业改制;亦有政策不系统配套的原因,国家及有关部门没有系统政策,仅凭分散的具

浅谈国企改革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讲话提到“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可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发展民生、履行责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30 年的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实力和国有企业整体效率,可见,国民经济和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国有企业必将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贡献力量,是引导非国有经济稳步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奏响了号角。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报告中,多次提到“改革”一词。可见,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 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 增强企业活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从能源到通讯,从出版到交通运输,占据了我国经济市场中很多重要的行业。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全面市场化过程中国有“僵尸企业”的留存。2015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要求央企“提质增效升级”。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僵尸企业”。并表示对于“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可见针对现有问题,“僵尸企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关注了。“僵尸企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3、体制问题。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016年“两会”国企改革方面的热点之一就是地方国企改革应该进入全面加速期。关注地方两会传达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环保、区域发展等话题今年热度更高。如: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20xx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 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副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企业主管部门和涉企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为了确保改制任务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副市级领导干部对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实行责任包保,一包到底。市里从副乡级后备干部和主管部门的改制工作骨干中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国企改革推进工作组。市直各部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为国企改革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改革的思路和做法:(1)掌握准确数据,扎实推进改革为了把国 企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掌握准确数据,自20xx年年初以来,A市市国企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截止20xx年10月末,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企业财务审计、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企业土地情况调查、企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查档汇总、补偿测算等工作。(2)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千方百计活化企业资产, 将国企改制与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重组改建和县域经济突破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实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域外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通过招商,专门招商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一打捆使用改制资金鉴于各改制企业 资产在短时间内暂无法变现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国企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市财政全力筹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改制的先期垫付资金。一是对改制企业实行统一打捆,审计评估的办法,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审计评估费,减少企业改革成本支出;二是财政承诺以承债贷款的方式,保证企业“并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4)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部接收企业资产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制,确保社会稳定,杜绝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好与存量资产差的差异性,保证国企改革在操作上的统一性,未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由市国资局全部接收,实行统一公开处理。企业改制成本由市财政统一先期垫付。(5)争取软贷款资金按照“前后照应,统一谋划” 的原则,在保证完成省里下达的确10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任务的同时,我市加大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力度,截止20xx年8月30日,全面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 任务。应该说,在改制成本的筹措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省里的支持下,市财政以承债贷款的方式,向开贷款了35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了国有企业改制。鉴于“并轨”试点工作的政策性和时限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同意市属八系统的国有下岗职工享受“并轨”政策,参加“并轨”试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抢时间,争速度在“并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八系统92户企业享受“并轨”政策的呈报工作。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条件。七、国企改革工作的验收组织好国企改革验收工作,是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工作是否如期完成任务,不留任何后遗症,重要的是看所有参与改制的企业是否按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清查一制定”的要求落实了改制的各项工

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下文为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家不妨可以参考下,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哦! 我于20XX年6月22日至26日参加了上级党委举办的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精采,让我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从更深层次认识到我党高度重视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农村改革关系着农民负担、城乡差距、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诸多问题,于是很有必要研究农村改革。历经多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村虽然已经逐渐趋于规范,但是仍有不少缺陷,如何进行下一步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难题,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二、在道德方面对自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中共党员,一个国企领导干部,不能只有工作能力而没有道德素质,德才兼备,德在才先,要从思想上、学习上、行动上更严格要求自已,平时多学习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争取令自已的形象更上新的台阶,这是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三、学习了如何提高干部的创新能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首先要培养现代意识,提高素养。干部处于一线,工作繁杂而细碎,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认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得慢几拍,习惯按经验办事。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现代意识,提高领导素养迫在眉睫。当前,要抓好培训,增强开放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要改变观念,要大力提高素质和现代理念,改革制度。跨部门竞争上岗就是个创新。要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总揽全局的能力。 短短几天的培训学习更让我明白了很多的管理和经营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特别在危情和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坚强,力求创新,力求突破,而不是消极等待,畏首畏尾,更不是逃避。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干任何工作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搞好干群关系,只要我们心里真心装着群众,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深入群众中,设心处地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就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就能解决一切困难,产生较强的效力,推动事业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表时间:2009-11-16T16:24:13.49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刘敏 [导读]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 刘敏(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 610202)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070-02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 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

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

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实行配额供给制,国有企业便执行国家交给的商品供给任务。市场上求大于供以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许多国有企业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相当客观的利润,国有企业的员工也大都得到了丰厚的福利待遇,如发奖金,分房子等。 直到于光远提出:“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国开始了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轨历程,由于国家政策的放开,开始重视民营经济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初期,由于供给不足,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大都一夜暴富,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不管有多少或都能卖出去,书钱数的手指头痛。随着市场逐渐走向平衡,人们发现赚钱没有那么容易了,许多有远见的人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倒卖倒买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许多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和公司出现了。而他们的出现直接的挤压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和利润,许多在蜜罐里长大的国有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拍打在了沙滩之上。许多国有企业倒闭,被兼并,收购。充满了优越干的国企员工则面临着下岗,买断或停薪留职等尴尬境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有企业的腐败成风,缺乏活力,效率底下,人员超编,管理混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针逐步浮出水面,那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

制度。随后,又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 大的方针一出台便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一直到今天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尚未完成,改革之初存在于国有企业内部的许多问题任然存在,有的甚至更加恶化,并且滋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盈利能力差,生产设备陈旧,产业升级缓慢,人才流失等。其中,关键是人才流失问题最为严重,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选择了进入外企工作,因为那里的环境更加适合锻炼自己,他们喜欢挑战。而进入国企的多是有背景的官宦子弟和内部子女,他们最初进入国企的目的便是混个铁饭碗,一生衣食无忧。若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相信会有更少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国企,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不排除有许多效率高的国有企业,但是他们中有有几家不是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垄断市场从而实现他们当前可观的利润。不可否认,有许多领域的投资和经营一定是要国家出钱的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和利润低的行业。但是,更多的领域是要民间资本或民营企业在其中扮演主角,这样才能使市场健康发展,市场化才能早日实现。 所以,个人认为,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度应该是“无为而治”,发开手让其自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寻找生存空间。当然,这个过程在步骤上是渐进的,在行业上是有选择的。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我国国企改革新发展 肖亦舒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密切的同时,对国内经济的成份,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消除不适应市场的因素,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要求。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动向。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当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模式,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改革成本。由于国有企业较多的承担了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的责任,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建设由于需要巨额投资、并且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导致一般的企业无法承担。而国有企业在其中一直承担着重担,并且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只有敏锐地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够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新优势,以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支柱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三阶段 我国国有体制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点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第二阶段开始于1993年,由这个时间可以联想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据此可知题干中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指流通体制的创新;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分析。 1、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有资源占有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实现经济体制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最理想状态是“帕累托最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成本代价而无法达到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和建议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h1 一、国有企业改制:含义、基本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为国有企业改制 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 改变企业形态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如按企业法规范的企业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 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可有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形式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 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未必是狭义的企业改制的基本要素,但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基本情况:主要推动因素和现状 国有企业改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因素涉及政治政策、地方、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者多个方面。 十六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益明确。中央的政治决策为有关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地方、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前提性的政治基础。十四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则从操作层面为国有企业改制逐步明确了相应规范。 地方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得较快。这有两个背景:一是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二是地方希望政府投入很少,但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能更快发展。为解困和发展,地方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改制。 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初沪深股市开张,及以后的海外上市,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 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能起作用,与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机制的需求有关,亦与存在“内部人控制”、国企经营者长期责任重薪酬低、许多“新国有企业”国家投入很少等情况有关。

浅谈国企改革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变革

浅谈国企改革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变革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仍需不断提高竞争力,创造出应有的发展效益和价值。当前,我们需要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财务管理变革的方法、意义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好地完成国有企业的发展转型提供支持。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具有多元化的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市场化转型中其财务管理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面临着多元化的财务管理风险。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尽快进入到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原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管理体制中的固有机制会严重的阻碍我国政企分开,也使得众多的混合资本进入到国有企业中,加剧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二)不能形成有效的外监督 不能形成有效的外管理监督机制是我国国企财务管理转型一个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讲,首先,国企的审计部门缺乏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审计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导致对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政府没有对于国企进行科学化的审计,社会媒体也缺乏有效性的监督,最终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市场化转型发展中其财务变革具有风险,没有形成应有的外监督。 (三)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转型,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决策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管理能力。尤其是一些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非国有资本注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需要对自身结构、财务架构进行重新定位,进行市场化发展转型。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容。但是,现有人员素质和能力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四)侧重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 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注重对于会计核算的管理,而轻视对于管理方式的

最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 看法

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杰恩思古丽 2010年5月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走过了32年,但改革不彻底,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中,催生的新的社会矛盾,激化冲突。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和善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关键需要我们重视国有企业现存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积极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制度不合理的方面,建立完善产权制度,改善职工人员的生活问题,解决劳资纠纷问题,改善经营者缺乏效率与生产者缺乏积极性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内涵,分析现状和问题,找出更加合理的方面.给出几点意见。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问题对策 一,国有企业实行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走向新崛起的高度,站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当前必须深化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民族发展不好,国家经济不好,我们每个人都好不起来。所以应该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来思考这个问题,来对待这个问题。改革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传统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效率比较低,由于是国家定价没有考虑市场,而现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力多层次,所以大家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按劳分配,所以每个人有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低效率不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国有企业就是在这样一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有几个弊端 国有企业在我国是一个特有的企业组织形式。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给与很多补贴,造成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效率低下的状况,同时很多部门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同时还对企业的员工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工作激情被磨灭,工作效率整体下滑。由于国有企业缺乏灵活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匮乏,致使企业的效益低下,成本上升,经营困难。主要原因有: 1、国有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经营上一向由国家扶持,没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的战略方针,从而企业长期以来都没有建立竞争意识,故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认为自己做好做坏对于企业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得过且过,所以就没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内部激励机制的缺陷。许多国有企业感慨: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了!不仅是留人,在企业招聘新员工时,国企也很难与一些独资、外资企业抗衡。也许有人会将之归为国企工资太低的缘故,但根本上是企业内部没有激励机制的问题,除了在物质激励方面受现有资源限制导致国企缺乏吸引力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比较中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外资企业的培训完善而系统,并且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由于将员工视做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外资企业的培训投入也产生了极高的收益。反观中国企业的员工培训,似乎多为应急或被动式的,企业经营者似乎没有将培训作为投资来看待,而只用不培养也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更不要说企业凝聚力或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浅谈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 供稿人规划设计部张淑华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国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是与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过程相匹配、相适应,彼此互动的。 按照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下的改革。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放权让利的改革,重点是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是“定性质”或“定身份”的改革,即最终明确国有企业是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由此才决定了政企分开,国有企业摆脱政府的集权式管理成为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人财物、产供销,都受到政府指令性计划的支配。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也不允许从事真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搞活企业,政府就要放松对企业的管制,从向企业放权让利开始做起。整个经济体制,从否定商品经济,到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再到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再到确认商品经济不可逾越,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

至最终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国有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身份或性质的确认,在整个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意义。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改革。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根本目的是使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的细胞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心是国有企业的普遍股份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是“定形式”“定产权”的改革。一方面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组织形式的探索,其核心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模式的企业公司化改制。这两个方面形式的改革,集中在一起,就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新型产权关系及形式的形成。 国有企业第二阶段改革的突出标志之一是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集中表现为所有制关系、结构、实现形式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其结果是构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组织和制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推行股份制为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新确立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及进行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出资人地位的确立及其监

国企改革经典案例

完全退出:家化 2011年,上海家化公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11月7日发布家化集团100%股权转让竞价结果通知,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资为家化集团100%股权受让人。 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拥有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众多国人知名的日化品牌,被称为是国内日化行业中少有的能与跨国公司开展全方位竞争的本土企业。 作为试点,近5年来已经两次进行股权激励,员工覆盖面达到40%左右。 2010年,我国日化亏损企业77家,亏损额5.12亿元。我国4000家化妆品企业仅仅控制着中国10%的市场,90%的中国市场都被外资控制。 即通过股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进而能够制定符合市场规则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机制和公司发展战略,最终使上海家化成为一家综合时尚产业集团。 2008年9月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明确国资战略调整方向”一节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 部分退出即员工持股:海螺 2014年2月,海螺集团改制完成。

改制后,海螺集团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仍保持国有控股地位。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作为安徽省省属国有资产出资人,占51%;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占49%。海创是海螺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孙子公司的8名高管和7750名职工通过四家工会投资设立。 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海螺型材(000619)和海螺水泥,集团拨付的身份置换金和工资结余占了转让价款的一半左右。 51与49这个比例,既实现了高管和职工持股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国有控股地位不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变,就不需要经过国资委和证监会的审批。 部分退出即引入战略投资:古井 2009年5月,上海浦创受让古井集团40%股权性质上完成国有到民营的转变,保障了公司决策和运营效率的根本改变。 公司09年已引入战略投资者-浦创投资,迈出其改制的关键一步,为今后实现国退民进,管理层、技术骨干、投资伙伴和经销商持股打下基础。公司已于去年实现职工身份转变-工龄买断,管理层通过集团公开招聘,内部选拔,充分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浦创投资有进一步增持集团股权的强烈意愿,如果成功将有效地促进集团改制

结合企业实际,你对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认识、想法或建议

结合企业实际,你对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认识、想法或建议——锐意改革,积极进取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今天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组织学习股份公司《李长进董事长、戴和根总裁在股份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暨全面深化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和精神,电务公司积极查找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努力发现企业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通过讨论认为电务公司在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方面还有些力不从心;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面前,公司的营销能力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安全质量控制和企业风险控制方面依旧存在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是阻碍企业做优做强的绊脚石,要想踢开这些绊脚石,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纵观企业企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伴随和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特别是当前的严峻形势下,改革是更是唯一出路,深化企业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改革的探索没有止境。深化企业改革,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任务和目标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进入第三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阶段,才从单纯的扩权让利转变为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而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又都是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二、要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功能和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完成国家计划的基层组织,因此它的经营内容和经营范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有企业则是政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的手段。这就决定国有企业成功必须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也就要把国有经济原来在国民经济中

关于企业改制个人心得体会(1)

关于企业改制个人心得体会(1) 文档XX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企业改制浪潮,国家把许多亏损企业、微利企业、账务状况不好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象破铜烂铁一样,以低价或零转让的方式,卖给了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同时也造就了数百万百万富翁或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为什么在国家看来象工业垃圾一样的企业,有那么多的企业负责人趋之若骛,争相购买,而且能成就那么多的富翁。 在这里,我们不探讨国家推卸责任的作法,也不探讨国家政策方面的失误以及政府官员管理国家的无能,只探讨这一轮大规模的企业改制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就涉及到国家、企业负责人和职工三者的利益了。 首先,我们来看国家。国家卖掉了企业,收回了部分投资,减轻了负担,同时把职工推给了企业,也推掉了国家本应对职工所担负的责任。这时的职工成了企业的股东,作为股东就应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企业盈利还是亏损,能否发出工资,一概与国家无关。这样看来,国家似乎是企业改制的受益者。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九十年代是企业改制的商潮,也是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的高潮。以至于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来搞就业、

再就业工程,其花费远远大于国家收回的那点财力。另外,下岗、失业人员带来的不满情绪、家庭离异带来的社会问题,给国家利益带来的损害,就远远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了,也远远不是用金钱就能够摆平的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罢 工、罢课现象此起彼伏,以至于美国军队把坦克都开进了大学校园。经过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大量辞退工人,造成了美国人民的不满。同时,美国人民生活状况的恶化,使离婚率上升,不良少年大量产生又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再加上越战的影响,使美国政府疲于奔命。有此教训,后来的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结合美国的经验教训,我国现在社会问题复杂,治安状况不好,与企业改制能没有关系吗 因此,在我看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企业改制国家不但没有受益,反而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其次,我们来看职工。我接触过许多改制企业的职工,说实在话,他们对企业改制的热情并不高,只不过他们面对国家强力推行的改制和企业负责人的压力、劝诱毫无办法。既然国家都可以把作为主人翁的职工抛弃,改制后的企业主为什么就不能呢事实证明了职工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改制后,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可是职工手中的那点可怜的股份就象股市上的散民一样,任凭大股东们的蹂躏,在企业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