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及分合2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及分合2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及分合2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及分合2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2

一、选择题

1、由于政权的局部统一与争雄,促进了东南沿海与西南地区的开发,缩小了我国南北间的差异,为新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时期是

A、殷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分裂的社会根源是

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西汉王国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3、东汉末年陷入割据局面,最终导致大一统帝国走向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持续了

A、2个多世纪

B、3个多世纪

C、4个多世纪

D、5个多世纪

4、曹操生活的时代处于

A、东汉末年

B、北魏时期

C、三国时期

D、西汉末年

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是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6、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是

A、曹操失败,北方重新陷入混乱

B、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C、刘备巩固了在四川的势力

D、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7、三国鼎立的开端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是时间分别是

A、公元9年及公元220年

B、公元220年及公元229年

C、公元196年及公元229年 C、公元208年及公元229年

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赤壁之战到孙权称帝,共历时

A、12年

B、13年

C、21年

D、55年

9、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A、吴蜀建立了巩固的攻守联盟

B、自然条件利于三国割据

C、三国经济同步发展,形成势力均衡

D、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进程

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1ì,凶残)强伉,

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2、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这说明了

A、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正统观念影响十分深远

C、刘备才能远远胜过曹操

D、《三国演义》等同于信史

1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有一奇特现象——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丑角,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而变成神和圣,这种历史演变反

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

A 、忠、孝

B 、孝、义

C 、节、义

D 、忠、义 14、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最早在此建立政权的是

A 、楚国

B 、项羽

C 、孙权

D 、刘备 15、诸葛亮复兴汉室的策略“跨有荆益,结好孙权”,“荆”、“益”是指

A 、湖北、湖南

B 、湖北、四川

C 、四川、云南

D 、贵州、云南 16、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17、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A 、《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

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C 、《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

D 、《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

18、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豪族趁机扩充势力,形成军阀混战 19、《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碶事也。?文中的?永和九年?属于

A 、公元纪年

B 、干支纪年

C 、年号纪年

D 、朝代纪年

20、江统(?-310年)曾在《徙戎论》写道 “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

A. 匈奴和鲜卑

B. 突厥与吐蕃

C. 契丹与党项

D. 蒙古与女真 21、下列朝代更替示意图,正确的是

东魏→北周 A 、北魏 ↓ B 、北魏 ↓ 西魏→北齐

东魏→北周

C 、北魏 ↑

D 、北魏 ↑ 西魏→北齐 西魏→北周 22、右图是南北朝对峙时期的形势图之一,结合北方政权的 情况,地处江南的朝代应是

A 、刘宋

B 、萧齐

C 、萧梁

D 、陈

23、下列各组王朝排列中,均建都于洛阳的是

A 、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

B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C 、西周、曹魏、北魏、隋、唐

D 、东汉、东晋、前秦、辽、后梁

24、我国古代居民的大规模迁移活动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由北方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这两种迁移的相同后果是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25、《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请问这一时期黄河安流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数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26、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27、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28、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能够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推动

B、孝文帝至高无上的皇权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鲜卑贵族迫切要求汉化

2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30、“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31、(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了

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②孝文帝借南迁之名行迁都之实

③北魏的保守势力很强④南伐与迁都都很重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的具体体现

A、使用汉语

B、采用汉姓

C、与汉族贵族联姻

D、学习汉族的礼法

33、孝文帝曾颁旨规定:“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

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

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

3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35、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6、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D、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的兴旺

3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B、加快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人民生活环境较安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38、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3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

反映了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40、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役使

方法、兽医术、相马术,以及制作毛毡的技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这种

现象能说明

A、胡人政治、经济、文化更先进

B、“汉文化”被“胡文化”所取代

C、胡汉文化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D、汉人地位下降,沦为征服者奴隶

41、东汉以后,中原地区人民的生

活习俗开始发生从左图到右图的变

化,这反映了当时

A、胡汉民族融合

B、江南经济发展

C、推崇人品节操

D、倡导独尊儒术

42、下图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43、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

①胡汉文化,取长补短②吏治清廉,社会稳定

③各族之间,增进团结④加强凝聚,促进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

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

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另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西门豹祠地属河南省安阳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鲁潜墓志。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距离与方位:?(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问题:(10分)

(1)阅读材料指出上述“九大证据”中属于“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的各三例。(6分)

(2)“曹操墓”证据公布后引起巨大争论,很多专家质疑证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写出理由。(4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火,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材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材料四:(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后汉〃书五行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族关系处理方式上有何异同?(2分)

(2)材料三中的“五经”指什么?孝文帝在政治生活中是怎样推行“五经”之义的?(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民族融合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有何影响?(4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人口大迁徙,对民族关系和社会

经济造成了深刻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人口大迁徒的总趋势是什么?

(请举两例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2)人口迁徒对同时期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分布图

(3)人口迁徒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又造成了什么影响?

6、中国古代都城地迁移

材料一三条线与三大块

材料二

材料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有如下几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问题:(11分)

(1)根据图片一,你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3分)

(2)根据图片一、二,归纳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趋势?(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北魏孝文帝迁都为例分析其迁都的原因?(4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赵武灵王……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司马迁《史记》材料三: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1)列出隋唐以前我国民族融合的几种方式,以你所掌握的史实和以上材料说明之。(6分)

(2)有人认为,所谓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列举史实说明你的观点。(3分)

(3)在这些民族融合的方式中,后人最赞赏的是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判断。(4分)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2 参考答案

1、(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2)?赤壁之战、屯田

其他答案:出自小说等的虚构情节。(0分)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答案2:基本抄材料。(1分)

其他答案。(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0分)

(3)知识能力层面(2分)

答案1:完整回答文献“三长”。(2分)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2、(1)

(2)可信。运用了多重证据法,地下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同时,又有同时期的考古资料进行旁证。还运用了DNA技术证明了遗骨的年龄是直接证据。

不可信。虽然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但是证据仍有漏洞。如鲁潜墓志不是在鲁潜墓中发现,无法证明鲁潜墓的位置。DNA技术只能证明尸骨的年龄,但是无法证明就是曹操等。

3、(1)相同点:秦汉通过战争的方式,修长城,解除边境民族威胁。

不同点:汉朝采取了“和亲”的方式,如王昭君出塞等。

(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在国民中推行儒家文化。

(3)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汇合过程。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4、(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5、(1)迁徒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比如边疆五族内迁黄河流域,中原农民大批南迁至江南地区。原因:北方黄河流域战乱不息,为羡慕中原先进文明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有利时机,而中原农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

(2)五族内迁,与中原汉人杂居生活,逐步汉化;迁居到江南的中原汉人与南方百越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3)人口迁徙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农民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使江南经济进一步得到开发。在北方,由于五族内迁,畜牧业得到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状况有所缓解。另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如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总之,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6、(1)历史信息:(4分)

夏、商、周三朝的都城都在黄河流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北纬41°为天然的农牧分界线;北纬38°农牧争夺线,说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历来有经济利益地争夺与冲突;夏、商、周可能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都城迁移的趋势:(4分)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开封——杭州——南京——北京。(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4分)

从经济上来看,洛阳较之平城的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

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实现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

从文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总之,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全面推行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任意2点,论述完整)

7、(1)通过改革方式,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或军事技术,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战争方式,如秦北击匈奴等;通过和亲方式,如西汉的昭君出塞等。(6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不同意。(1分)因为民族融合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历史上既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文化,也有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如胡服骑射和孝文帝改革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的典型事例。(2分,其它事例只要符合题意亦可,但必须是两个交互的例子)

(3)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均有得分。如回答:

改革方式。(1分)原因:因为改革的方式相对平和平等,相对可避免流血冲突和带有屈辱性的不平等条款;改革的目标是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同时又因民族融合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2分)

也可回答:和亲方式。(1分)原因:和平的方式总是优于战争的方式,民族融合应该建立在和平和建设的环境下才更有价值;作为历史学家的翦伯赞对和亲方式也是持肯定态度的。(2分)

注意,如能指出后人对民族融合方式的“赞赏”是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密切相关的,人们会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阶级地位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1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王晓毅 1士族社会的发育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四世五公 荐举制度与官僚家族形成 征辟 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 辟:公府聘为专书 察举(自下而上):孝廉:郡级贡士 秀才 连带责任 官不用本地人,吏用本地人 黄范传 中国 领导上台要组建自己的班子 门生 故吏 田庄经济与乡里豪族 (凡事)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士族来源: 士林学门 乡里豪族 官场官族 余英时《东汉政权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3、庄园与士族的文化性格 庄园经济的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庄园的独立性与士族的自由精神 庄园经济的特征 在以庄园经济,,这个“平面” 仲长统-曹操 憧憬的庄园生活 使居右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后汉书·仲长统传》 庄园经济与士族双重性格 儒家思想:教人做奴隶的东西,培植奴性 说了不做,做了不说 4士族与汉末政治 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赵岐)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徐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 掩护党人 俭得亡命 《后汉书·党锢列传》 准备以暴力推翻汉王找台

水到渠不成 不推不倒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中者二爷 故圣人顺时移动,智者因二一发 《后汉书·皇甫嵩传》 《后汉书·郑泰传》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 二、汉末落 名教破产 《后汉书·陈蕃传》 良心不能培养,良心通过教育出来了,教育讲的太多使人变得虚伪。心硬的可以划得着火柴 1971年林彪—分水岭 中国走的慢一点等等你的灵魂 2道家复兴 老庄的贵生哲学 《逍遥》 《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 闻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 良少诞节 《后汉书·戴良传》 山阳—山东 薛勤葬妻 夫复 《风俗通义》 枪挑法制 故圣人能与时推移 崔寔《政论》 三、建安~魏初社会与思想的变化 1、建安名士及其思想 慷慨悲凉的建安时代 (公元196-220) 黄老道家 信仰胜利,虚无 铠甲生虮四 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南朝 北朝—鲜卑氏 第一代 领袖:曹操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2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专题二整合训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C.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2、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3、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6、《宋会要辑稿》记载:“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 C.商税不再是政府重要财源 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 7、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 ) 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8、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9、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11、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XF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26、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27、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29、曹植的《高唐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 30、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二、选择 1~5、AAADA6~10、AAAAB11~15、AAAAA16~20、AAAAD21~26、AADAAA 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 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B、[南朝梁]钟嵘的《诗品》 C、[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D、[西晋]陆机的《文赋》 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A A、[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B、[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3、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A A、古直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以上都对 4、中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是D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D、阮籍

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曲折与前进 ——读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一、绪论 近日读了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被陈寅恪先生的历史学素养和别具一格的历史观所折服,陈先生不愧是一位历史大家。在运用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讲述历史,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学术,正如他的“三不讲”一样,他的对待历史的角度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家,他注重在阶级利益上分析魏晋那北朝历史的演进与变化,重视宗教在历史演进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我在其他历史书中没有看到的,让我们站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以宏观的思维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他为我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的的窗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各民族之间不断地战争、征伐和交流,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的融合,然而在着民族融合的背后确实血淋淋的屠杀。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在胡人的马蹄下东晋不堪一击?为什么南朝的政权军事实力不断下降而文化水平制度却依旧领先?为什么北方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权?各民族之间为什么长时间混战而始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陈寅恪先生给了我一个看到他们的方法,在阶级、民族、宗教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看见广阔的历史平原。

二、关于阶级与阶级的分析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便是对于统治阶级中阶级的分析,统治阶级即我们所说的封建地主阶级,他在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持续对中国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他们有着让紧密的关系。这个统治阶级也不是只有一种思想,就在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分歧,通过对于这些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地位与他们所代表的人的利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改造的适应汉代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这些思想的传播,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道德的人物和世家逐渐崛起,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正如袁绍家的汝南袁氏,司马懿家的河内司马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他们通过治经顺应国家需要逐渐扩大势力形成集团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权利和士人的导向,他们在政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个阶级也就是世家大族在控制了治经和道义导向之后就必须要控制政治,因而世家大族们无不是时代的官僚,他们通过广泛地结交和招收门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东汉以后至于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出身寒族的人物在顺应他们的要求的时候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王朝,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王朝是与他们的利益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够长久地持续。曹操和刘备就是这样的寒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是夏侯氏,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儿子而崛起,因而他的出身是寒族,与以儒家经典起家并一起为标榜自己的世家大族在根本利益上格

第十一课割据与分立

第十一课割据与分立 上南中学历史教研组王蕾 一、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割据与分立”是华师大余版教材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中的一课,阐述中国由大一统到分裂再到一统的分合中,实现的区域性统一“三国鼎立”格局;在分分合合中,存在着统一的因素,区域统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同时又推进国家的新的一统。因此本课重点围绕早期中国历史的分合问题,突出三国鼎立局面是分裂中的局部统一以及政治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三国时期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阅读过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围绕三国史实的虚与实引导学生注重史料鉴别,史学方法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2)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力量得以发展、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通过比较归纳,明确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力量得以发展、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3)通过问题探讨,理解政治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初步形成唯物史观。 (4)通过讨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不同叙述,判别三国史实的真伪,学生初步懂得史学与文学不同的史料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割据走向区域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作用,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 ,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 ,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 、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 )。 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 )。 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

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亡于公元265年。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

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 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 三、简答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晋南北朝诗 1、两汉乐府民歌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继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之讴,、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楚四个地区,围还要大得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先看一首《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歌者可能是个因出征而流落他乡的人。悲歌当泣,是因眼泪哭干了;遥望当归,是因归家不可能。乡思压心,一刻

最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两汉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唯一的作家是。 2、两汉时期,士大夫文坛上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是散文和。 3、西汉初期,为适应总结秦王朝灭亡教训的政治需要,文坛上最先兴起的文体是。 4、西汉初期政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5、西汉后期的政论散文比较价值的是桓宽的《》。 6、东汉前期的政论散文比较价值的是王充的《》。 7、东汉的政论散文除王充的《论衡》外,比较尖锐地批判现实的作品还有王符的《》和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 8、东汉晚期,最值得注意的是散文中出现了抒情散文这种新题材类型,有代表性的是 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 9、西汉初期贾谊的赋《》和《鵩鸟赋》可以视作从楚辞到汉赋形成的过渡之作。 10.枚乘的《______________》是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 11.西汉前期最著名的汉大赋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 12、东汉晚期的赋以抒情小赋为主,代表作家是和赵壹。 13、张衡的《》描写了退隐田园的乐趣,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写田园题材的作品。 14、《史记》原名《》,东汉末期始被称为“史记”。 15.司马迁的《史记》由本纪、表、书、、列传五个部分构成。 16、东汉前期的《》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17、“汉乐府民歌”是汉王朝音乐机构“”所采集的民间歌词的统称。 18、“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中,以《》和《陌上桑》艺术成就最高。 19.有姓名可考的文人五言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宋子侯的《董桥娆》和辛延年的《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十九首”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 二、单项选择题:

1、.贾谊的《过秦论》和《》是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1)、论贵粟疏(2)、陈政事疏(3)、潜夫论 2、鼌错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是《》。 (1)、论贵粟疏(2)、陈政事疏(3)、潜夫论 3、汉武帝时期的《》是一部以黄老道学为理论基础的资政著作,它构建了一个将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包容在一起的庞大理论体系。 (1)、治安策(2)、淮南子(3)、吕氏春秋 4、西汉政论散文的风格转变是从东方朔开始的,他前期的《应诏上书》辞气纵横,后期的《》却牢骚满腹。 (1)、治安策(2)、潜夫论(3)、答客难 5、《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太初年间约三千余年的历史。 (1)、秦始皇(2)、汉文帝(3)、汉武帝 6、班固的《汉书》体例上模仿《史记》,但将“世家”并入“列传”,将“表”改为“”。 (1)、志(2)、书(3)、论 7、东汉末期开始出现抒情散文,著名的是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 (1)、秦嘉(2)、蔡邕(3)、赵壹 8、一般认为,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西汉初期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可视作从楚辞向汉赋的过渡。 (1)、司马相如(2)、陆贾(3)、贾谊 9、司马相如之后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汉宣帝时期的王褒和西汉末期的。 (1)、东方朔(2)、扬雄(3)、枚乘 10、汉代小赋的写作是从汉宣帝时期的开始的,他的咏物小赋《洞箫赋》风格不像大赋那样板滞。 (1)、王褒(2)、扬雄(3)、枚乘 11、东汉前期的赋作题材有所扩大,出现纪行赋如班彪的《北征赋》、述志赋如冯衍的《显志赋》,还有班固的以描写都市繁华景象为主的《》。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2017·全国Ⅰ)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5.(2016·全国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2016·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7.(2018?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8.(2017·全国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魏晋南北朝史试题复习材料

魏晋南北朝史试题复习材料 1.文言标点、翻译概括大意、说明的历史问题 沈约论曰:夫君子、小人,类物之通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是以太公起屠钓为周师,傅说去版筑为殷相,明扬幽仄,唯才是与。逮于二汉,兹道未革:胡广累世农夫,致位公相;黄宪牛医之子,名重京师;非若晚代分为二途也。魏武始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而都正俗士,随时俯仰,凭借世资,用相陵驾;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周、汉之道,以智役愚;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矣。 沈约论说:君子和小人是分别对一类人的通称,履行正道便是君子,违背它则是小人。所以,姜太公从最初的屠夫渔夫成为了周朝的太师,傅说放弃了筑墙的工作做了殷朝的丞相。从下层阶级中发现被埋没的人才,这完全取决于本人有否有才能。到两汉时期,这个道理依然没有改变:胡广家中世代为农夫,但他却做到了公相的位置;黄宪是兽医的儿子,名声却威震京城;并不像后世的人将人分成士族和庶族两类。魏武帝时开始建立九品中正制度,凭此来判断评价人才的优劣,而并不是用来判断评价世族的高低贵贱。但是见识浅陋的人却为了个人的利益,随波逐流,依仗着高贵的门第、显赫的出身,凌驾于他人之上;并因此一直延续,竟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法规。周代、汉代的方法,是有才智的人奴役愚笨的人;魏晋以后,是身份高贵的人奴役身份低贱的人;士族和庶族的分类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这段话是沈约对九品中正制度的评价,反映了九品中正制评价标准的改变。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掌管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这三个平行并重的评判标准品第人物选拔官吏。 九品中正制度建立之初,评判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在晋初之时,由于统治集团的导向和利用,选拔官吏的中正官多为门阀世族,于是在九品中正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家世这一项评判标准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品德和才能逐渐被忽视,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统治者利用九品中正制度赋予豪门贵族做官的特权,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的确立,九品中正制度成为了政治上的装饰品,逐渐衰落最终废除。 2.论南北朝异同 南北朝都处于一个政权不断更迭的时期阶段,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更替。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动乱,统治腐朽,农民起义等多次发生。南北朝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土地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族呈现大迁徙、大融合的趋势。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方面,玄学兴起,佛教道教发展。 南北朝的差异可从经济结构、门阀世族制度、兵制、学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经济结构方面,又包括户口、土地制度、货币经济、地域四个小的方面。 首先,在户口方面南北朝差异有二。第一,南朝户籍上的户口数减少,北朝户籍上的户口数增多;第二,南朝的户口结构是小户制,北朝前期是大户制,后形成了与均田制、三长制相结合的以一夫一妇为单位的小户制。 其次,在土地制度方面,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与加强。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继承了魏晋封

2021-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2021-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从两汉到南北 朝的分合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xx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xx·嘉定期末·10)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儒家思想 B.施恩于诸侯王 C.促进地方自治 D.加强中央集权 2.(xx·宝山期末·5)某文献记载:“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文中记录的是: A.赢政 B. 刘邦 C.李世民 D.赵匡胤3. (xx·宝山期末·11)观察右侧疆域示意图, 反映的时代是: A.汉初 B.唐初

C.宋初 D.清初 4.(xx·长宁期末·7)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西汉时对地方进行监察的机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刺史 5.(xx·长宁期末·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6.(xx·奉贤期末·9)《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当发生在 A.汉高祖执政时期B.汉文帝执政时期 C.汉武帝执政时期 D.光武帝执政时期 7.(xx·奉贤期末·10)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 C.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D.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8. (xx·虹口期末·5)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我们在研究古代疆域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