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收稿日期]2008204208

 [作者简介]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和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问题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议程;研究方法;重大问题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政治学的“规范化”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现实,

提出了政治学研究的“语境—议程—方法”命题,即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议程,而研究议程又取

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语境。中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学首先应该研究那些“重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8)0720028205 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似乎是一个很个人化的话题,用不着讨论。但是,在所谓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背后,一些刚走上学术道路的年轻学子有可能被误导,在学术道路上进行事倍功半的努力。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地谈谈这样一个个人化的学术议题。为了便于理解为什么讨论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方法论,有必要首先简单地梳理一下所谓的学术“规范化”问题,然后阐述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与方法论的诸方面,以及政治学的研究取向问题。

一、政治学的“规范化”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规范化”算是一个老问题了,但是在我国政治学界,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什么是“规范化”达成了共识。我认为,“规范化”的隐含话题是“国际化”,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与谁接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与美国接轨。这是自然的。一方面,二战后出自美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似乎主导并代表着

国际政治学界,我国出版译著最多的就是美国教授的政治学著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对我国政治学影响最大的国家就是美国,国内很多政治学学者要么在美国留学过,要么在美国进修过,或者至少系统地阅读过美国教授的一系列大作。因此,说“规范化”等于“美国化”也不为过,在方法论上就是运用美国政治学界流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

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学习和借鉴国际政治学界和美国政治学界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必然性。但是,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时候,必须首先弄清楚人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在美国,

美国政治(A P )研究数学化程度较高,比较政治(CP )研究则较少有数学,政治思想研究则没有数

学,纯是文字表述。在我看来,政治学研究的数学化其实就是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盛行的具体表现。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数学的价值在政治学的不同领域完全不同呢?其实一看就明

白,“研究议程”(research agenda )决定着研究方法的运用。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美

8

2

国政治研究数学化了而比较政治研究就较少的数

学呢?这里存在一个“研究语境”(research con 2text )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理论主导

下的比较政治研究到80年代以来的制度变迁理论主导下比较政治研究,其主题都不外乎国家建设和国家转型,因而政体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样的主题当然不是数学公式能够解释的。从60年代阿尔蒙德和亨廷顿为代表的比较政治发展研究,到80年代以来林茨和普沃斯基为代表的制度转型比较研究,都是以政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们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流行的美国却 

 ① 和任何国家的政治学一样,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范畴当然也包括政治学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本文

所强调的主要是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研究议程和研究方法问题。

几乎不用数学公式。美国学者基于三大比较政治

研究杂志(分别是Comparative Political St udies ,Comparative Politics 和World Politics )的论文统

计分析很能说明问题:在研究议程上,论文基本上关于世界各地区的政治秩序、政体、社会力量、民主和国家机制、经济过程以及国家外政治过程等重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经验分析而不是理论归纳,绝大多数都是运用定性方法对经验分

析归纳推理,很少是基于定量分析的演绎推理。

[1]更绝的是,World Politics 则从来没有发表过定量分析的论文。

相对而言,美国政治研究很少研究自己的政体,因为它已经发生并似乎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在这种语境下,更多的美国政治研究集中于既定政治制度下的各种中观的和微观的制度安排之间的互动与政治行为。在这种研究议程下,具有宏观属性的新制度主义自然被认为是一种中观性的研究方法,数学方法自然大有用武之处。比如研究美国最常见的政治活动即选举政治,不可能不运用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也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更多发表有关美国政治的论文的杂志中,比如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和The Journal of Politics ,则更多的是采用定量分析的

方法。

[2]

简单地说,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议程,而研究

议程又取决于语境;反过来说就是“语境—议程—方法”。这个道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所谓研究方法的数学化与研究议程的微观化问题,因为在“规范化”问题上,一些人自决不自觉地把对微观问题的定量分析视为“规范”研究,否则就不规范,甚至就不应该研究。这是对美国政治学的天大误解。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还容易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比如,在美国政治学的语境和研究议程下,美国学者将流行的新制度主义界定为中观方法本来也没什么错,[3]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新制度主义就只是中观的研究方法。制度的分层性意味着,新制度主义不但具有中观属性,还具有宏观属性。我们应该知道,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直接来源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而诺思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国家兴衰,而国家兴衰中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的作用以及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宏观问题。对于面临国家建设和政治建设的中国政治学而言,就应该发掘新制度主义的宏观属性,并运用它来研究转型中国的“重大问题”,比如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为什么失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成功。另外,相对于美国政治学界,欧洲的政治学界研究更多的是思想性议题和重大问题。

二、中国政治学①的研究议程与研究方法

上述关于所谓“规范化”的简单讨论是为了我们认识当下中国政治学研究,研究议程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必须遵循“语境—议程—方法”这样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国政治学(更准确地说是“中国政治研究”)所处的“语境”是什么?那就是

由经济改革所带来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民族国家建设(nation 2building )和政治建设(political instit utional building )。这是我们完全不同于美国学者的国内

政治研究的“中国政治”。这种语境上的不同决定着“中国政治”研究与美国学者的“美国政治”研究

9

2

的研究议程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与美国学者的“比较政治研究”的研究议程和研究方法有几分接近。也就是说,在民族国家建设和政治建设中,不但有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需要研究,还有很多的宏观问题有待探讨。甚至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国内政治中的宏观问题重于中观和微观问题。

中国政治中的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举不胜举,宏观性研究议程有哪些呢?前面提到“国家建设”和“政治建设”,这是两个具有密切关系而又有所不同的语境。和其他国家一样,“国家建设”就是指解决国家认同、政权认同、权力渗透、政治参与和社会正义等五大方面的议题。而在“政治建设”上,和很多国家不一样的是,核心就是研究执政党本身的建设和“党政关系”问题。因此,“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研究议程,也是最核心的议题。

无论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作为“国家学”的政治学都应该研究“重大问题”,也就是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在“国家建设”的语境下,举例而言,主要研究议程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理论本身、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国家理论而言,比如什么样的国家形态最有利于转型国家,是自主性国家还是工具主义国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政党、不同层级的政府、行政机关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在中央-地方关系上,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市场化体制对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和国家结构理论本身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政治建设”语境下的宏观议题更多,核心是执政党研究和政府管理体制研究。比如在政党问题上,有执政党自身组织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以及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问题,还有党与政府、人大、军队、司法、社会团体的关系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有人大本身制度建设和代表制度问题。在政府问题上,有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的关系问题,比如煤炭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医疗管理、环境保护;在政治社会问题上,有“群体性事件”为标志的社会公正问题,等等。

上述宏观议题迫切需要政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我们说宏观问题重于中观和微观问

题,并不是不要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研究,宏观议题可以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切入,因为宏观问题是通过中观组织规则和组织行为表现出来的。比如,山西省“黑砖窑”事件,就事件规模而言是一个“小事件”,但是却是一个“国家建设”和“政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建设”而言,它说明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渗透力有问题;就“政治建设”而言,它说明政府职能有问题。

中国改革所带来的重大问题和经验,使得中国不再仅仅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实验场,还应该是理论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在研究中国的重大问题时,仅靠既定的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而且有可能发掘新理论。毕竟,中国是先有党,再有国家,而西方的政党是在既定的国家结构下产生的,国家建设路径完全不一样,因此决不能用产生于西方国家语境下的一些最为核心的理论来解读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同样,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产生了许多既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比如“一国两制”不是传统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论能说得通的,单一制也不能解释中国大陆的中央—地方关系。在现实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基本上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因素,而中国还有党的因素,由此决定了完全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并应该根据不同的路线而产生相应的理论。比如,英国—美国经验产生的是社会中心主义思想体系,因为其现代化是由社会力量推动的;德国经验产生的是国家中心主义思想体系,因为其现代化是国家力量拉动的。中国经验呢?从国家建设到政治建设,都是党在主导。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因为国家本身的失败才使得政党成为主导力量。因此,应该提出不同于前两者的思想脉络。

怎么进行“重大问题”的宏观议题研究?除了通过中观和微观角度切入,宏观问题研究有自己的技巧和方法。研究宏观问题的技巧之一就是要以一条主线贯穿所要研究的对象,比如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可以用政党适应性理论来看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从而看出共产党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作用,可以用国家形态理论考察国家的角色,

03

从而看出国家在政治与经济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这样,宏大的议题就不会落入泛泛而论。那么方法论上呢?其实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中观、微观研究,都是经验研究。但不同的是,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可以只问事实而不问或少问价值,宏观研究既要弄清楚事实又要追问事实的价值,是一种事实和规范结合的研究。由于这样的不同,宏大的经验研究大概不是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所能胜任的,而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制度分析、阶级分析以及历史制度主义的观念、文化和历史结构分析,以及传统的结构-功能分析,等等,都是较有用的分析工具。当然,方法论的运用很难一体化,这要看个人的读书旨趣和学术训练,比如“重大问题”为什么不可以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只不过,“历史哲学”不是一般学者所能把握的。

需要强调的是,“重大问题”的宏观议程研究需要中观或微观案例去充实,否则就太空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就一直是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言外之意,微观问题研究要有宏观结构的背景或理论的指导,否则再多的个案研究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很多微观研究所以难以深入下去,就在于缺少理论的指导。比如,一个村一本书的做法就很难把我国的农村研究做下去。

值得指出的是,前面所述有些“中国中心论”的味道。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或落脚点就是本国政治。这并不排除对他国政治的研究。但是,比较政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上多少都与为本国政治研究有关联,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

三、研究议程的选择问题

研究“重大问题”不但是中国语境之下的中国政治学所应该倡导的,其实也是美国政治学的一贯做法,只不过每个国家所面对的“重大问题”不一样而已。这是政治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善治。

研究“重大问题”对于一个进入学术领地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选择,因为“重大问题”本身具有拓展性和连带性。更重要的是,“重大问题”往往需要理论的解释,也就是说“重大问题”本身具有理论性,具有理论性的“重大问题”就更具有拓展空间,因为只有理论指导和理论解释的问题才有可能深入下去。对于多数博士生而言,毕业以后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博士论文的选题尤为重要。选择一个好的“重大问题”论文题目,毕业以后可以在该领域继续进行拓展性和连带性研究,因而是一项事半功倍的选择。相反,如果选择一个容易做的小问题,那么你毕业以后呢?你还得从头开始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寻找一个好的并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不容易,如果经常转换自己的大的研究领域,等于没有研究兴趣点,也就是没有研究强项,最后形成不了自己的“山头”和“领地”,没有自己的标志性成果。这种现象大概是学者们最忌讳的。在美国,一些大学的院系所以知名,就是因为其大多数教授的研究领域绝不重复,研究成果具有不可替代性。

“重大问题”能做吗?年轻学者、尤其是博士生应该有自信。试想,一个最富创新时期的年轻人拿出几年的时间专门看书、专门研究问题,当然有理由、有能力研究“重大问题”(至于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差别,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美国学者认为,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很多学者的研究水平都没有超出自己的博士论文水平。这种现象也正好说明年轻学者有理由自信。很多故事告诉我们,成功者所以成功,与自己当初的博士论文选题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好的“重大问题”的选题使他们在毕业后的若干年里在自己的领地里继续纵深拓展,发表相关成果,生产标志性产品,最终形成自己的“山头”和“领地”。且不说政治学家亨廷顿这样的大师级美国学者,在我们熟悉的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以乔治?华盛顿大学的Bruce Dickson为例,他的博士论文是对1949年以后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时间跨度和研究对象本身,都足够大。中国政党的研究为他奠定了基础,之后又出版了新生阶层与共产党关系的著作。再以美籍华裔政治

13

学教授杨大利为例,他的博士论文是《大跃进与中国农村的变革》(1996),在中央—地方关系的视野下考察大跃进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影响。此后,杨大利教授的一系列研究都与中央—地方关系有关,比如后来出版的《超越北京:自由化与地区》(2002)以及《再造国家:中国市场转型与治理的政治学》(2007)。目前正在研究的中国政府规制,依然与中央—地方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杨大利教授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导师让他做中国区域发展与区域竞争方面的博士论文,他觉得面太窄,没有挑战性,所以没有做,选择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无论是杨大利的国家建设和中央—地方关系研究,还是Bruce Dickso n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在美国政治学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而言,比如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选择“重大问题”下的小题目去做论文,因为他们主要是学习的过程,没有能力把握大题目。而对于大多数博士生和年轻学者而言,则应该在“重大问题”本身和“重大问题”的大题目上费心思。大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用一个好的脉络和好的路径把握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Gerarao L1Munch,Richara Snyder1Debating

the Direction of Comparative Politics:An A2

nalysis of Leading Journals[J]1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140,No11,J an120071

[2] Erik Wibbeles1No Method to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Madness[J]1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140,No11,Jan120071

[3] 丝莲,史泰默1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学派

[J]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1

On the R esearch Agenda and R esearch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China

Y ANG G uang2b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K ey w ords] political science;research agenda;research met hodology;important issues [Abstract] The article start s wit h a discussion of“nomalization”of political science1In t he light of t his discussion,t he aut hor raises t he propo sition of“context,agenda and met hodology”in re2 searches of political science1The aut hor holds t hat research met hods are determined by t he re2 search agenda,and t he research agenda is determined by t he political context of a country1It is t he current political reality of China t hat determines t hat t he“important issues”should be t he pri2 ority of political st udies in China1

[责任编辑 刘蔚然]

23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 (一)词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李连江教授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 ;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1.政治学: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科学,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中立。 3.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传统主义政治学:(体现价值)规范研究、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 5.行为主义: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模式是把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逻辑与原则,移植到政治学究领域中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研究目的、对象、方式的总和。 7.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8.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9、价值:是人们对于事实的一种态度。 10.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1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

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按规则是利益最大化。 12、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3.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14.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15.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16.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种能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求他人服从。 17.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它既指的是模式化的并具有特征的社会行为,又指的是社会参与者所假定的角色与认同,最后还包含着角色表演者所遵循的行为期待。 18、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指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1、政治科学与传统政治学在方法论上有何区别?行为主义政治学运动对传统政治学转向 政治科学起到什么作用? 2、建构纯粹经验理论可能吗?为什么? 3、政治研究范式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4、通则或理论是对政治现实的简化,这种简化有何意义? 5、试比较下列四组概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 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6、政治学研究方法中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对个体在政治活动中作用的理解有何不同? 7、概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内涵。 8、命题、通则、假设、定律的含义和联系。 9、荒谬的通则和虚假的通则有何不同? 10、一个科学通则必须满足的三个要求。 11、用归纳法检验假设可靠吗?为什么? 12、政治科学研究也能用实验方法吗? 13、政治学研究中模型的含义,根据模型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模型分成哪几类? 14、模型的两大功能。 15、理论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6、解释的完整性。 17、模型与理论的关系。 18、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流派的特点。 19、人格理论的两大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20、政治心理的结构和作用。 2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理性选择分析方法的特点。 23、奥尔森集团行动分析的逻辑。 24、博弈论的核心,博弈的基本分类。 25、精英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26、角色分析方法的评价。 27、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28、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评价。 29、小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观点。 30、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发展和演变。 3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的核心特征。 3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 33、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和阿尔蒙德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异同。 34、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3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的评价。 36、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37、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的基本内容。

比较政治学期末整理

问题一、政治学五大范畴 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 问题二、比较政治学的特色 (一)研究方法 (1)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2)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二)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中的作用 (1)在政治学分支学科中以比较的方法见胜。 (2)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的来源。 (3)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五大步骤 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 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资料 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原则对城邦归家分类。准则一是最高统治者的数量;准则二是 行为方式;阶级结构即不同阶级间权力分配方式。 4、将这一分类结果与稳定和不稳定联系起来,研究何种整体最不稳定或者最为稳定。得出结论:纯粹的 民主制和纯粹的寡头制属于最不稳定的政体,而最稳定的则是混合政体。 5、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若干概括,进而解释稳定与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问题四、近代的比较研究 (一)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对美国民主条件的分析无一不反正着他对法国社会的分析,而对法国社会研究也为其对美国的研究所证实。 (二)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印度、古代以色列的论文都可以再比较研究的框架内加以理解。 (三)孔德 他第一个将比较方法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孔德将社会学和其他各类自然科学并列,并且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用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同或相似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 问题五、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后得到长远发展 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 法西斯主义的普遍兴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2、学术界知识发展的影响 功能主义分析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研究;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有关非西方国家制度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 3、理论经典 伊斯顿、多伊奇、阿尔蒙德等人提出的理论经典使比较政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问题六、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大卫·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范式: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所共同持有并尊捧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观及其形而上的假定。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文

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 学院: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专业: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生姓名:海啸 学号: 201003402118 指导老师:赵丽珍

摘要::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提高行政效率既是公共行政的宗旨,也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既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对提高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方法、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能为新时期政府转型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行政效率现状分析改进方法政府 前言:行政效率在政府行政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优化整个社会各方面发展环境。第二,行政效率也是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第三,行政效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塑造政府和公务人员在公众中的形象的重要手段。高效率的政府会赢得群众和社会的好评,从而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会提高政府公共部门的权威,容易形成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胜互动关系,有利于降低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行政效率概述 (一)行政效率的基本概念 效率(efficiency)一词在英文中一般理解为“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一般也称

为机械效率或技术效率。而所谓行政效率,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率。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判定政府工作状况的综合指标 。 (二)制约行政效率的三大要素 1.经济要素——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用于行政活动的成本,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权获取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消耗的行政资源。从其内容上看,它大致包括三个部分,行政设施成本、行政制度成本和行政人员成本。 一切对效率的追求,都应当遵循经济原则。那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在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这个原则上讲,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自然是降低行政成本。 2.时间要素——行政速度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句格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它同时也揭示了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决定方面,那就是速度。 但就行政效率而言,速度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速度。它所带来的提前不一定有积极意义,而延误则必有消极影响,这种合理的速度标准是指行政服务对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间的结合。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越高,组织越严密对时限的意义就越重要。 3.效益要素——行政行为的正确度 行政行为正确度是评价行政效率的基础,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行政行为的正确度由三个基本评定要素构成:合法性、合理性、满意度。 首先,我们要看行政活动的总方向和性质,即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其次,再看各项行政决策的质量,即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很显然,只有当一项行政活动都符合了上诉的要求,我们才能够说,这项行政活动是正确的。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0世纪30 出现,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对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评。他们指出,制度研究法忽视了对政治活动的主体──人的政治心理、动机的研究,并且仅仅局限于对政治机构内部活动和法律条文进行分析,而这些并不能包括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活动。他们主张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应从政治制度转移到政治行为,提出用行为主义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逐渐崛起并在60年代未期达到顶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的冲击。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制度研究法的地位开始回升。但人们在运用制度研究法时,也引入了行为主义研究法中诸如数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实际上,制度研究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法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面,两者各有长短。 “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缺点是不能联系社会发展和语言的各个方面。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统论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

政治学原理章节选择题

导论 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 第一讲知识点1:政治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 ) 。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答案:ABCD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权力本位或官本位,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2: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 2、讲政治的目的是() A.学习弄权之术 B.了解政治常识 C.探索构成良好政治秩序的机制 D.做官 答案:C 讲政治的目的是通过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探索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善治的条件,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3: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3、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 A.政治执行原理 B.政治操作原理 C.政治科学原理 D.政治制度原理 答案:B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详见教材P4页 4、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权力 B.国家 C.正义 D.效率 答案:C 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详见教材P4页 第一讲知识点4:政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5、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 A.代议民主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有限政府 答案:D 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有限政府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详见教材P7页 第一讲知识点5:政治学原理提供什么知识? 6、政治学原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 B ) A.政治执行原理 B.政治分析原理 C.政治科学原理 D.政治基本原理

比较政治学课程

第一讲: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定位 1、比较政治学的定义 比较政治学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比较政治学的历程 (1)主题:从城邦到民族国家(2)方法:从政体分类到政治过程(3)人物:从亚里斯多德到阿尔蒙德 3 、比较政治学的现实价值 (1)拓展政治视野(2)超越自我中心主义(3)实现政制借鉴 4、比较政治学的知识功能 (1)积累背景知识(2)改善知识分类(3)检验理论假说(4)作出前景预测 二、当代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 1、宁骚的区分:比较分析的多维度视角 (1)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2)比较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行为(4)国别政治与地区政治 2、威亚尔达的区分:地理划分的视角 (1)国别研究 (2)多国家研究(3)区域研究 (4)跨地区研究 (5)全球比较 (6)主题研究 3、迈耶的区分:政治经济关系的视角 (1)工业民主国家 (2)工业独裁和专政 (3)欠发达国家的政治 4、《政治科学新手册》的区分:学科发展的视角 (1)国别研究(2)国家之间的系统比较(3)研究方法(比较的规则、层次与局限) 5、总结: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体系(概念—方法—理论—制度) 三、当代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从比较政府到比较政治 1、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线索 (1)历史主义(2)法律—制度主义(3)行为主义(4)新制度主义 2、二战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1)极权主义的影响(民主—独裁) (2)冷战背景下的新兴国家(共产主义—资本主义) (3)欧洲到美国的学者移民(欧洲—北美) 3、比较政治学的具体发展 (1)在范围上,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拓展了比较分析的边界,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建构和民主建设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2)在内容上,突破了以法律机构为主体的研究模式,与公共权力有关的利益集团、社会舆论开始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3)在主题上,开始从辩论民主政治的本质转向思考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探索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4)在方法上,心理学、人类学知识开始融入政治学,以国家为中心的制度主义范式走向衰落,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主义研究逐渐凸显。 4、比较政治学的分析层次 (1)体系层次(维持和适应功能)(2)过程层次(利益的表达与综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政策层次(反馈功能) 5、比较政治学的分析逻辑 (1)描述政治(提出概念框架)(2)解释政治(建立因果关系)(3)预测政治(总结理论形态:大样本研究与小样本研究) 四、我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批评与展望 1、“法律—制度主义”研究模式长期居于主流地位 2、缺乏科学化的锤炼,实证研究、量化分析不足 3、国别研究和地区研究薄弱,方法论水平落后 五、研究比较政治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类与层次的匹配 2、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3 、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4、时间与空间的辩证 第二讲:比较政治学的方法: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一、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地位与功能 1、作为理论创新工具的方法论 2、作为政治发展组成部分的方法论 3、方法论的自主性及其限度 二、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1. [美]戴 维〃伊斯 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2. [美]加里 布埃尔〃阿 尔蒙德〃小 鲍威尔 《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 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 3. [美]塞缪 尔〃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三联书店 1989年版 4.[美]罗伯 特.达尔 《现代政治分析》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5.[美]加里布 埃尔〃阿尔 蒙德 《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 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 6. [德]克劳 斯〃冯〃柏 伊姆 《当代政治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7. [美]安东 尼〃奥罗姆 《政治社会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8.[美]格林斯 坦和波尔斯 比 《政治学手册》(上、下)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9. [美]西 摩〃马丁〃李 普塞特 《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0. [美]曼瑟 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1. [美]查尔 斯〃林德布 洛姆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2. [美]詹姆 斯〃M〃布 坎南 《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 13.戴维〃B〃杜 鲁门 《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舆论》(上、下)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版 14. [美]罗伯 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91年版 15. [美]约 翰〃罗尔 斯: 何怀宏等 译 《正义论》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97年版 16.[英]费里德 利希〃冯〃哈 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上、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版 西方政治思想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社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社会既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国家权力的社会公共权力既自行消亡,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亦不复存在。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政治学方法论分析材料

政治学方法论分析材料 这篇短文的问题和题目是什么?(2分) 写出这篇短文的摘要和关键词(6分) 在材料2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分析框架?(2分) 简要概述这种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或原则(4分) 试运用这种分析框架就材料2所体现的问题进行分析(12分) 材料1: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重要内涵,但小康社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社会,而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总结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决策。毛泽东曾把建设良好的政治局面确定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又突出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的社会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提供动力和条件。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科技教育还不发达,这些都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通过小康社会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1、这篇短文的问题和题目是什么?(2分) 2、写出这篇短文的摘要和关键词(6分) 材料2: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发展遵循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规律。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于良好的运行关系与秩序,不仅是连接物质文明和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更是上述两个文明的制度保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环境,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三大文明建设内容相互交叉,形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政治文明的进步也必然体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总是扭结在一起,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有机的社会,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都是不可想象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现代化”指的是不发达社会变成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

应用文-浅析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

浅析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 '浅析 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 政治学方法论对政治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政治学研究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更关系到政治学的重大“元理论”[1]问题。因此,政治学方法论的和重大变动,一直是政治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持久动力。 一、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一)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20世纪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 价值。政治学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解释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政治理论和 问题上,作出了科学的研究和回答。这些研究方法体现了如下特点: 1、遵从本土化原则。从 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社会 和 背景。要想进步,就要从本土出发,不断吸收本土的实践 。在 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日益紧密的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自存在。在与国际交流的同时,政治学的发展和创新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以其他国家的理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实。要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20世纪以来,政治学的研究要更多地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无论是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还是完善各种

政治制度,我们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让政治学研究符合我国的国情,使其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2、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发挥理论作用的同时,也要对政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因此,政治学具有理想主义的特色。但是许多政治学研究的具体问题都是特别现实的,在现有的条件限制下,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不能超出现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政治学的研究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不能超越现实。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才是科学的研究。处理好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政治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当代政治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务实精神。例如,民主目标的实现,要遵从客观规律,有序地进行,不能盲目进行。 3、研究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变化,即从批判取向转变为建设取向。[2]政治学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3]237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一定时期的产物,而且形式和内容也大不相同。我国政治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正是由于社会政治现实的需求。我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和价值,都是适应时代变化的现实需要。当代,政治学对现实政治的方法研究要更多的关注于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唯一的科学的和根本的世界观,那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马克思基本原理有些还转化为政治学研究方法中较高层次的内容。因此,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2、将方法论的研究与对“政治”本质的探讨相结合。对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从确立政

政治学概论 真题 第一章 绪论10.28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二战以后,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05年10月) A.公共政策研究B.公共权力研究C.公众政治心理研究D.政治制度研究1.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06年1月) A.商鞅 B.慎到C.申不害D.韩非 2.提出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家是()(06年1月)A.马基雅维里B.霍布斯C.布丹D.卢梭3.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认为()(06年1月)A.教权高于皇权 B.教权低于皇权 C.教权与皇权并重D.教权等同于人权 1.19世纪末至一战的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问题是()(07年1月) A.国家B.权力C.权利D.革命 1. 把政治解释为“管理众人之事”的代表人物是()(07年10月) A. 马基亚维里 B. 戴维?伊斯顿 C. 孙中山 D. 毛泽东1.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这表明( ) (08年1月)A.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B.政治活动是经验性的C.政治活动是理性的D.政治活动是实践性的2.《君主论》一书的作者是( ) (08年1月)A.马基雅维里B.洛克C.卢梭D.布丹3.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思想家是( ) (08年1月) A.托马斯·阿奎那B.马基雅维里 C.布丹 D.卢梭 1. 政治的核心是()(08年10月) A. 政治权力 B. 政治结构 C. 政治规则 D. 政治类型 1.中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是()(09年1月) A.立宪君主制 B.共和制 C.专制君主制 D.分封制1.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本质是()(09年10月) A. 金钱关系 B. 民族关系 C. 阶级关系 D. 人际关系 2. 二战后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09年10月) A. 制度研究法 B. 法律主义研究法 C. 行为主义研究法 D. 历史主义研究法 1.《政治学》一书是在总结哪一个国家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10年1月) A.罗马 B.埃及 C.印度 D.古希腊 2.政治的核心是()(10年1月) A.政治权力 B.阶级斗争 C.生产关系调整 D.公共管理1.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10年10月)A.国家政权 B.政治结构 C.政治规律 D.国家类型 1.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这表明()(11年1月) A.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政治活动是经验性的 C.政治活动是理性的 D.政治活动是实践性的 3.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思想家是()(11年1月) A.托马斯?阿奎那 B.马基雅维里 C.布丹 D.卢梭 2.二战后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11年10月) A.制度研究法 B.法律主义研究法 C.行为主义研究法 D.历史主义研究法 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是()(11年10) A.立宪君主制 B.共和制 C.专制君主制 D.分封制 二、多选题

李连江:政治学研究方法漫谈

李连江:政治学研究方法漫谈作者:蒲晓宇 注: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连江教授学术一流,但待人又非常谦和,对后辈年轻学者更是古道热肠。这几年跟他交流过程中,常听他絮絮叨叨讲些做学问的“小窍门”。这篇漫谈方法的短文应该是他的经验之谈,全文朴实而有很有见地。他把定量与定性方法搭配得很好,在经验实证研究中不乏有精妙的理论创造,实在难得。比较欣赏这两句:“下足十成功夫,才有望达到学者的KISS境界:Keep It Simple but Smart (简单而聪明);" “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言称: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虽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或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而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因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还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研究包括五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恼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关注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待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访谈、问卷调查、看文字材料。访谈是学生请教,而非“微服私访”,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尝试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因为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时,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不妨精读。

政治学研究方法

论价值判断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政治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而价值判断在这两种研究方法之中的角色定位也各不相同。规范主义研究者将个人的价值理念贯穿于自身研究的始终;实证主义研究者则强调完全的摆脱价值判断,主张“价值中立”。然而,随着现实政治现象的不断变化和政治活动的日益频繁,价值判断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中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变化。关键词: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角色定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代政治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关乎到政治学研究的成败。在政治学的研究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为当今政治学研究者所运用。而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则是凭借研究者自身的价值判断,这使得主观的价值判断或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成为了政治学研究当中所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规范研究中的价值判断 所谓政治学规范研究就是运用思辨的方法,通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对政治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所做的价值判断。政治学研究不仅涉及元哲学问题,也需要价值判断。 在进行规范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的原则,然后再根据这些规则来判断所要研究的对象当下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研究规则,简而言之,规范研究就是需要说明研究对象“应该怎样、应当怎样”,并且强调研究过程中的逻辑性。当然,价值判断作为规范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倾向指引着规范研究。 首先,政治学发展历程中,价值判断在规范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领域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以有意识有目的政治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者真的能完全持中立态度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政治学研究不仅不能排除价值评价,而且必须以价值评价为基础,只有置身于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之内才能更加清楚和全面的得出研究的结论。如亚里士多德极力为奴隶制度辩护;阿奎那力图证明神权高于政权;霍布斯主张绝对的君主专制政权;洛克强调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议会主权,在他们的观点中都参杂着个人的价值理念。 其次,政治学研究中,基本的价值理念多元性。规范研究受研究者的基本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