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我在备选的五本书中徘徊了好久,终于选定了《理想国》。当时听老师介绍说这本书是教学论中最基础的读物,每个教育者都必须通读这本书。《理想国》中内容的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柏拉图通过编录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格劳孔等人的对话来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柏拉图眼中,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家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他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阶段是晚年,“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越是晚年,越求实际,写出了《法律篇》。

一、第一卷

首先,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谈论了老年时是痛苦的还是怎么样。在克法洛斯看来许多老年人自怨自艾,觉得过得很痛苦,但是他认为他们的苦痛,包括亲人朋友的种种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认得性格。如果他们是大大方方的,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话,年轻轻的照样少不了烦恼。这里我对克法洛斯的观点还是和很赞同的,一个人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心态,所以当不幸来临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当幸福到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在真正碰到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的时候,情绪还是会有很大的波动,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能做的是尽量让心沉稳一些。

接着他们又讨论了为什么不亲手挣钱的人不太可能会是守财奴。对于亲手挣钱的人来说,钱财对于他们就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疼自己的儿女一样,而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不单是因为钱有用,而是因为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钱财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就是能让他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当他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胆战心惊了。于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说,上面的好处才是钱财最大的好处。

正义是什么?与苏格拉底讨论这一问题的几个人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对上述正义观点进行了反驳。

(1)驳斥正义是欠债还钱。对于正义就是欠债还钱,苏格拉底认为这并不是正义确切的定义。他指出:首先,当债主精神不正常时,还债是不妥的;其次,如果债主是敌人,那么,此时的还债也是不正义的,因为那会造成对敌人的资助。

(2)驳斥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苏格拉底指出,我们有可能把好人当成敌人而把坏人当成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正义就是伤害好人、帮助坏人了。柏拉图还认为这些充其量只是正义的外延,而不是正义的内涵,柏拉图想要的是关于正义的标准问题,即如何判断正义的问题。

(3)驳斥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智者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就是强者利益。苏格拉底进行了辩证,首先,每一种技艺都有它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并不能对自身产生利益,所以需要使一个统治者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他人和社会,要么要给统治者名利,要么要给统治者惩罚,也就是说或者给糖、或者给鞭子,才会有人愿意辛苦操劳的去管理城邦。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如果贤人不出山的话,有可能会被暴君统治。第二步,就是讨论“极端的不正义是否比极端的正义有利”这个观点了。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的人很单纯,往往受到欺骗;不正义的人很精明,总是能够得利。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会压制正义,却只会抵制不正义;相反,精明的不正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会既压制正义者,也和不正义的人勾心斗角。然后苏格拉底偷换了一下概念,用类比的方法,先举了音乐家和医生的例子,认为技艺好的人总是扬善抑恶,技艺差的人却总是嫉妒强者,欺负弱者。由此证明,正义也是如此,正义者总是又聪明又好,而不正义者却是又笨又坏。苏格拉底惯用的是类比的方式,并且用这个方式让对手的观点不攻自破。第三步,苏格拉底要论证“不正义比正义强有力”的观点也是错的。这种事情似乎比比皆是了,野蛮国家往往能够更加高效,更加不讲信义,也更容易在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也正在于此。苏格拉底的驳论是这样的:即使是不正义的人群内部,也需要有正义,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不正义的目的。所以即使是不正义的人,“也还有点正义”。因为“绝对不正义的真正坏人,也就绝对做不出任何事情来。”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苏格拉底要彻底推翻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德性;功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缺陷。耳朵和眼睛是这样的,人的心灵就更是这样的了。人的生命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心灵的功能。而正义

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所以正义的人快乐、幸福,而快乐、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总结到最后,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

二、第二卷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

格劳孔对善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第二类是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第三类是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格劳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哪一种善?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

在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论证正义与非正义中,格劳孔觉得不满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劳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因此格劳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格劳孔论证的思路是:

(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

既不要地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这便是正义的本质与起源,即法律、契约,把守法践约的叫合法的、正义的。那些最有力量作恶的人是不愿意与他人订立契约的。(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的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藏的逻辑呈现出来。这就好像假设理想的没有摩擦的运动,反而有助于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

(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格劳孔接着把正义者和非正义者的形象推至极端,刻画出两个典型的雕像。不正义者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坏事做绝,但我们还偏偏给他最正义的好名声。相反正义者,未做坏事却有大逆不道之名(上了十字架的上帝),终身坚持正义,却无人知晓。难道不是不正义者比正义者更幸福吗?

到了第二个步骤,格劳孔的弟弟阿德曼托斯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却用一些

因果报应之类的虚妄的东西。正义的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不正义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要摆脱神所给的报应,也只需要花点钱,贿赂一下诸神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倒向不正义的那一边,除了少数无力为恶的人,他们反对恶,是因为他们只能承担恶,不能施与恶。所以阿德曼托斯请苏格拉底要澄清正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自身就存在的优点和德性。否则世人就会更加认可不正义这种更加实际的生活策略了。

苏格拉底将视野放大,他认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妨先弄明白城邦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由大见小。在他看来,正义就在于城邦中的每一部分都做那份适合其天性的工作,因此正义就像节制那样贯穿于城邦的整体,并给它带来和谐与统一。

三、第三卷

在第二卷中已经提及护卫者,那么应该怎样来教育护卫者,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呢?在第三卷中将进行详细的展开论述。

首先要对护卫者进行体操和音乐的教育,他们接触的诗也必须进过严格的删选。在内容上,诗人不能讲“坏的故事”。对神界、诸神的描写只能是正面的、好的、美的、公正的、恒常不变的,因为神是善的并且是一切善的原因;对于英雄人物,不能写他们性格上的缺陷以免对儿童造成负面的影响;冥界也不能用令人恐怖的辞藻来描绘,因其对幼年没有辨别能力且容易轻信的年轻人的勇敢性格的形成不利,甚至连挽歌也应该删去。当时的文学里有这样的所谓“坏故事”大量存在,柏氏给诗人安上了“说谎”的罪名。但是,说谎并不是不被容纳的原因,关键是“说谎”的目的和效果。诗人的“说谎”对年轻人的培养是不利的,因而要被禁止,作品和作者都要接受审查;而城邦的统治者“说谎”如果“目的是为着国家幸福”是被容许的。而且只有统治者(保卫者)是唯一有权利说谎的。试想诗人的“谎言”相比统治者的“谎言”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由于其从出发点和目的来说都对城邦的幸福有没有好处,柏氏对二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对内容作了规定之后,接下来的对话又对诗的形式作了限定。柏拉图将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三种,一是摹仿,主要是悲剧、喜剧;一是单纯叙述,指合唱队的颂歌(酒神赞美歌,包括道白以及道白之间的叙述);第三种是摹仿和单传叙述相结合的,即史诗。柏拉图认为,要摹仿只能摹仿“适合保卫者事业的一些性格”,而且他又坚持一个人不能同时摩仿许多事,一个演员不能既演悲剧又演喜剧,最后表明他的态度,只准用“摹仿好人的单纯叙述”,认为这样才会对城邦有好处。然而,事实却是,那种混合体却大受欢迎。

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也还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和平衡。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只有两者的和谐平衡,才能够更好地为城邦服务。城邦的守卫者需要有首脑人物,也就是城邦的统治者。所谓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始终关心国家利益,任何时候都决不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而且还要反复考验,只有最终通过考察的人,才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当然统治者也需要有他的助手。这里苏格拉底谈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家庭出身理论。统治者身上有黄金,辅助者(军人)身上有白银,农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的是铁铜。而其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有时又不免银父生金子。要把每一种人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这就是标准的社会等级理论了,在现代看来,是极其荒谬的。

四、第四卷

柏拉图认为,城邦公民在建立城邦时,关注的目标并非个人的幸福,而是整个城邦所可能得到的最大幸福。城邦内各个阶层、各种职业都有其标准,公民不同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城邦中不同的职业和地位。“农夫成其为农夫,陶工成其为陶工”,确立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位置后,城邦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治理,每一类人都将得到天性赋予他们的幸福。在这样构建的城邦中最有可能发现正义。

柏拉图提醒需要警惕两个因素:贫富和疆域。对个人来说,富裕导致奢侈和懒散,贫穷导致粗野和低劣;对城邦来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让城邦成长到能保持统一为止是最合适的。谈到教育,他认为国家一旦运作得当,良好的教育便能培养优秀的公民,而优秀的公民亦能让国家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治理。在教育中特别提到音乐和游戏,柏拉图认为音乐和游戏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之中,悄悄地改变人的性格和习惯,再逐渐改变人们的处世方式。音乐和游戏在教育中如果运用不当,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的方方面面最终会被摧毁;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使公民品行端正,遵守法律和秩序。

这里的柏拉图不赞成在民事、商业、市场等方面立法,这些法律史繁琐而多余的。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制定法律上。而必要的也是最公正且最重要的法规,应当涉及如何建造神庙,如何祭献,如何崇拜诸神、精灵和英雄,还有如何安葬死者以及荣耀死者所必须举行的仪式。

柏拉图认为立法意识应当始终围绕着“整个城邦的最大幸福”。城邦内的公民拥有共同的祖先,而这位神氏作为全体公民团结一致的最终解释,只有以他的名义为宗教、祭献和崇拜活动制定法律,才能确保城邦的统一稳定。在民事、商业、市场等方面不宜立法的一个原

因就是,这些法律及其管辖的案件都涉及私人利益,似乎会挑拨公民之间自私和仇恨,从而有害于城邦的稳定。

对于智慧四要素,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可以具备这四种要素,一个城邦也能体现这四种要素。人的灵魂可以划分为理智、激情和欲望三部分,一个城邦则由谋划者、辅助者和生意人这三种人组成。

国家的智慧只能通过城邦统治者来体现:对内,智慧是统治的知识;对外,它是保卫国家的知识。在人的灵魂中,理智处于统治者谋划者的地位,领导着灵魂的其他部分。使国家得以智慧的那种品质也就是使个人得以智慧的那种品质,那么个人的智慧就可以体现为理智对灵魂强大的驾驭能力。

国家的勇敢只能通过为城邦打仗的那部分人(辅助者)来体现。对于公民的勇敢,柏拉图认为灵魂的,坚持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这种合法而又正确的信仰的力量,就是所谓的勇敢。而灵魂中拥有这种保持不变的力量的部分就是激情。

在国家或者个人的天性优秀部分和天性低劣部分中,应当由哪个部分来统治,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意见就是节制。国家中谋划者、辅助者和生意人这三部分协调一致就是国家的节制;灵魂中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协调一致就是个人的节制。

国家的正义就是公民做自己分内的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或者取代他人的事务;个人的正义就是理智在灵魂中处于支配地位,灵魂内部秩序良好,各部分互不干涉,各司其职。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四个要素当中最基本的品质。因为如果一个城邦是正义的,也就是城邦各部分都各司其职,那么城邦当然也就是内部协调的、节制的;同时谋划者不可能是愚昧的,辅助者也不可能是怯弱的。这就好比我画出了一只完整的鸟,这样的鸟就不可能缺少翅膀或者爪子,也不可能在头上长出翅膀。

柏拉图在行文中透露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品质的某一共性:以某种知识为前提。智慧当然指拥有某种知识,那么勇敢也是这样吗?柏拉图认为勇敢是一种坚持,就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那些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所以勇敢首先是对“害怕什么”的一种认知。对于在国家或个人灵魂的各部分中应当由哪一部分来统治这一问题,若能达成一致意见并取得相互之间的协调,那就是节制。所以节制要求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一种共同的认知。正义要求每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至于什么是分内的事,“正义”本身没有回答,它依赖另外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在城邦内公民从事的各种技艺和职业中,如果适合男性,那也同样适合女性。妇女中也有和男子中同样美德的人,虽然比例会低一些,但对于这些妇女也应该人尽其用,给予同样的教育和待遇。这些女人应被所有男子共有,而不是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儿童也是,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最好的男人应与尽量多的女人结合,生下尽可能多的子女,而最坏的下一代的不予培养。男子和女子结合应在在适当的年龄,并且只有在适当的年龄才能结婚,得到大家的祝福和法律的允许,未经允许就结合所诞生的子女就是私生子,是亵渎神明的。

一个国家的至善是什么?至恶又是什么?至善就是国家团结一致,所有人只会异口同声的说“我们的”,整个国家看起来就像一个人,一个人受了伤害,整个国家啊都会心痛,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有机体。因此我们把妇女儿童公有叫做善,而不是把妇女儿童看作私产。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那么也不会有争斗和诉讼,巴结富人等琐事,烦心事,那简直比奥林匹斯的神还要幸福啊。之前格劳孔说我们的护卫着拼死拼活,却什么也没得到。其实,按照我们的说法,他们得到了最大的善,最大的幸福啊。相反,如果这些护卫着不安于适度的安稳的生活,而被那些愚蠢的快乐观念所困扰和引诱,那真的印证了一句话“半多于全”儿童也应该从小就被带上战场,学习勇敢和搏斗的技艺。希腊人要团结,对其他城邦不应过于残忍,只限于把当年的粮食运走即可,这样显示我们还有和解的心意,这属于内讧;对敌人则是战争。格劳孔觉得这些在实际的生活中难以被实现,但是苏格拉底认为理论上的至善就不一定要在现实中存在。我们的现实不过是对完美的理念世界的模仿,本来就是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只要它尽可能接近那至善至美就可以满意了。这个就如同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是永远达不到的状态。世上不存在蒙娜丽莎这样的美人,难道能说蒙娜丽莎不给人美的享受吗?这个画家因此就不是个好画家了?真理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要少。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现实中的城邦尽可能的像我们刚才所描述的理想中的城邦。那么它们现在的差别在哪里呢?如果要做一个最小的改动,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哲学王”,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现在的统治者寻求智慧,总之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苏格拉底说:有两种人,一种是哲学家,他们爱智慧;另一种只是爱凑热闹,对什么都好奇。绝不能把他们二者混为一谈。正如有的人爱美本身,有的人只是爱美的东西,却不能认识美本身。前一种人具有知识,后一种人只有意见。意见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而知识对应于有即那个绝对存在,无知对应于无即那个绝对不存在,意见则是既有且无,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平常看法。

苏格拉底说:现在我们终于弄清楚了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哲学家,甚么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那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上,即为甚么要让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呢?哲学家拥有对舆永恒不变理念的知识,而其他人只会被千变万化的事物搞晕了方向。正如看守一样事物不能用盲者而应选用视力敏锐的人,统治者也应该选用那些哲学家,因为他们有对实在的永恒不变的看法,而且他们在经验和别的美德也不差,况且懂得事物实在的知识或许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呢!我们知道哲学家有知识,那为什么说哲学家在别的美德方面也不差呢?为此我们先要了解哲学家的天性。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如果不是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会很好的从事哲学的。

此时格劳孔提出人们常有的对于哲学家的看法:既然哲学家们如你所说的优秀,那么为甚么平常人对哲学家的看法要么是觉得他们是怪人,对社会毫无一丝用处,要么就是觉得他们做尽了坏事,比如蛊惑人心,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先对哲学家无用的说法做出了回应。他举了一个比喻:一艘船,船长没甚么水平,下面又有很多无知的船员,都说自己有权掌舵,吵嚷着要做船长,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如何航海,他们自己不会,甚至还说这世界上航海是学不会的。他们互相争斗,不同伙就杀死对方,同伙就互相封为更种职位。其实,真正的航海家必须对很多因素包括天气,季节,星辰,潮汐都有所掌握,而事实上真正有人懂得这些技巧。只是在这样被无知船员占领的船上,这样真正懂得技巧的人是会必然被说成无用的,因为船员们太无知了。哲学家对世人的确无用,但是责任不在于哲学家,而在于世人不用哲学家。真正自然的应该是:病人却请求医生医治,船员请求航海家掌舵,世人请求哲学家统治。

为什么人们说哲学家是坏蛋呢?一方面,上面提到了哲学家的天性,可哲学家欲成为哲学家,必须在好的环境中培养这些天性,相反在坏环境中这些天性却会更具有破坏性。如果有一个驯兽师,他了解动物的脾性,他把顺应动物脾性的方法叫做智慧,动物喜欢的叫善,动物厌恶的叫恶。但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动物怎么能够告诉我们呢?现实生活中多的是这样讨好民众的诡辩家和无知的民众,他们当然要非难哲学家。在这种环境下,即使一个具有天赋的人,也断难成为哲学家。另一方面,一些小人乘机而入,他们本不配学习哲学,没有那些高尚的天性,结果就只能产生诡辩,败坏哲学的名声。结果只有极少数的有天赋的人成为了哲学家,但是面对着社会上的野兽,他们能做什么呢?只有尽量坚持自己的正义不被腐蚀,怀着良好的愿望辞世罢了。

苏说:接下来我们要讨论我们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应该如何产生的了。他们要经过严酷的

考验。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善,这比知道正义和美更重要。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只有从善演绎出来的关于正义的知识才是有益的。如果不知道善,别的再多的知识也无益。但什么是善呢?大多数人对它并不知晓。对自己不懂的,就不应该夸夸其谈。脱离知识的意见是丑的,即使这意见碰巧说对了,那也和瞎子走对路没甚么区别。我们有视觉,有物体,但中间需要有媒介让我们看得到,那就是光,光来自太阳。视觉最像太阳,但依然不是太阳。太阳不是视觉,但却是视觉的原因。太阳于视觉和可见物的关系,正如善于理智和可知事物之间的关系。善的理念给与认识对象以真理,给与认识主体以认识能力。太阳不仅让物体被看见,也让物体生长。善不仅让知识对象可知,也让知识对象存在。存在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分为影像和影像的实物;可知世界分为以实物为影像的概念,比如三角形和正方形,现实中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各种物体,他们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影像,和以概念为影像的真理,即真理经由概念推导而得。于此四部分对应有四种灵魂状态: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

七、第七卷

第七卷是整本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懂的一卷,在这里,苏格拉底讨论了他著名的关于洞穴和影子的比喻,来说明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区别。

在一个山洞里,所有人被绑住只能朝向岩壁,洞口有一堵墙,墙边有人走动,阳光会在岩壁上投射出那些人和事物的影子。即使这些人被解除了桎梏,被强迫回头看那火光。那么他一定觉得火光很刺眼,很不舒服。一有机会,他就会回头看岩壁,还说“还是看影子舒服啊”,而且认为看到的影子比真实的事物还要实在,其实这只是由于他习惯了虚假的东西。要让他在洞穴外能够看到真实的东西,那么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阴影最容易,然后是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是事物本身,然后是夜空和星星,最后他就可以看到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一定觉得之前在岩洞里的生活层次太低了,为自己的变化高兴,为朋友而遗憾。如果在囚徒之间曾有选举,并且有所奖励的话,那么他也对那些奖励也会是不屑一顾的,他会嫉妒囚徒领袖的权利吗?我想他宁可作人世的奴隶,也不愿作囚徒的领袖。如果让他再回岩洞中,他也会因为突然的黑暗而什么也看不见,囚徒们会笑话他到上面走了一圈回来眼睛就坏了,诬蔑上面的世界不值得去,把任何想到上面去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囚室就是可见世界,上面就是可知世界。善的理念就是太阳,他是一切事物中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眼睛迷茫有两种原因:从亮处到暗处,和从暗处到亮处。教育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东西灌输到灵魂当中去。相反,教育是给人提供以转变头颈

方向的能力。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能力。心灵的优点是一种永远不会消失的能力,因所取的方向不同而有益或有害。说他是小人,不是指他视力贫弱,而是指视力服务于恶。没受过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许终身完全从事知识研究的人,不能胜任统治国家。没受过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公私活动都集中于一个目标;知识分子则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实际的事情,而是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极乐世界了,统治者应该使自己的灵魂看到善,然后自愿地下到囚室,和囚徒同甘共苦。

格劳孔问:难道我们要让他们在能够过上最幸福地生活的时候,却要委屈他们过低级的生活?苏说:我们的立法不为任何一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造福这个整体。之前我们说让哲学家统治国家,好像他们占了便宜似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过高级的生活,而不必沾上世俗的罪恶。不过我们建立国家的初衷(即各司其职),这样对哲学家也不算不公平。毕竟哲学家要报答城邦的养育之恩,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过上两种生活,他们看过真正的善,再看这些影子时必定更清楚影子的含义,能带领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由于这是正义的,那些懂得正义的哲学家自然不会拒绝他们自己统治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当未来的生活比治理国家更好时,统治者才能管理的好,而不会被那些权力所腐蚀,统治完全出于道义,而不是利益。

下面的问题是,这种人如何造得出来?如何将人从洞穴中提升到光明的世界呢?这需要人们在那些学科上的修养呢?首先是算术学,但不是为了做买卖,而是为了将灵魂从变化的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其次是几何学,再次是天文学(算术相当于一维的,几何是二维的平面的几何,而天文学相当于立体几何,而且是运动的几何),但是天文学的学法与现在的不同。不应当把天体当作具体的星体,那样它们只是可见事物中最好的那些,这样研究只会让灵魂向下;相反,应当把天文学当成是绝对完美构造的模拟,就像画家用来表示某种真实所有的说明图,用研究模型来达到对绝对构造的理解。如果说眼睛是为天文学而造,那耳朵就是为研究音乐而造。所有以上的学科都只不过是法律的序言,真正的法律正文是辩证法,即对自己的观点做出逻辑的论证。只有辩证法可以确定每一事物的真实本质,而其他一切技术则只是为了人们的意见和欲望,或是为了事物的产生和制造,或是为了在这些事物产生出来之后照料它们,而我们提到的其他学科如几何学,虽然对实在有某种认识,但是也只是梦似的看见实在。如果假设不确定,那么其结论也不会得到确定的。世界四部分:知识,理智,信念,想象。知识和理智合称理性,信念和想象合称意见。理性是关于实在的,意见是关于产生世界的。理性和意见的关系-知识和信念的关系-理智和想像的关系-实在和产生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如果不能论证善的概念并和其他一切事物区分开来,不能用实在而是用意见

来考察事物,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论证到底而不出现失误,那么他是没有理性的,也不配作统治者的。

八、第八卷

在这卷中,主要介绍了四种政体,苏格拉底认为是下列有通用名称的四种。第一种那个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第二种叫做寡头政制,少数人的统治,第三种叫做民主政制,第四种叫做僭主政制。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们性格。政制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

对话从“荣誉制度”开始,一步步推出四中制度是如何转变的。在每一个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的过程中,苏格拉底都形象而又具体的分析了其中转变的真正原因,以及各种制度本身的突出特征所对应的人物性格,如荣誉制度对应的人都好胜贪才和爱荣誉、寡头政制对应的人崇拜金钱和节省、民主政制对应的人要求绝对自由、僭主政制对应的人过分探求财富。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如优生学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裁问题、民主问题等等。

荣誉政制中,一些人爱好荣誉,在自制力越来越弱的城邦风气中,很容易就会接着转变为爱好财富,这样,这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就由荣誉政制进一步转向寡头政治了。寡头政制的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城邦统治者的选举,有着一个财产最低准入机制。换句话说,只有拥有一定的财产,才有可能成为统治者。在这样的城邦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产生了城市无产者,于是出现了乞丐、小偷、盗贼等等。人们在这样的城邦中有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一是崇拜金钱,二是节俭吝啬。贪得无厌地追求最大可能的财富,就会使寡头政制进一步滑向民主政制。在贪欲的驱动下,统治者变得越来越无耻而怯懦,而贫民最终只有走向一条唯一的出路——暴力革命。暴力革命后,在建立起来的民主政制中,每个公民被赋予充分的自由,从而导致每个人各行其是。这种体制表面看起来不错,可是,“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这些理想,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向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这样,在民主政制中,某些人就打着为人民的旗号被封为了领导者,继而慢慢发展成为僭主,走向独裁。僭主通过挑起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并且不断扫除异己,清除身边的“老战友”,就像当年斯大林对待他的老战友那样。这时候的人民会发现当初他们本希望争取更多的自由,结果“却不意落入了最严酷最痛苦的奴役之中了。”

九、第九卷

在第九卷中主要讲了欲望问题。非法的欲望和快乐,受到法律和以理性为友的较好欲望。可怕的强烈的非法欲望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并且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的。民主式人物的性格:从小节约省俭的父亲教育培养,抑制了他不必要的欲望,但由于受到老于世故的人们影响,他被推向了各种的傲慢和无法无天,开始厌恶父亲吝啬而奢侈的生活方式,后来他确立了中间道路,既不奢侈吝啬又不寒碜又不违法,于是他由一个寡头派变成了民主派。后来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教养自己的儿子成长,他儿子被拉向完全的非法(完全的自由),父亲支持折衷的欲望,而教唆者则支持极端的欲望。后来这个青年的灵魂里被扶植起一个能起主宰作用的激情。这个人的心灵被一个主宰激情完全控制了之后,他的生活便是铺张浪费,纵情酒色,放荡不羁等许许多多可怕的欲望。僭主的一声从来不真正和任何人交朋友,他的天性是永远体会不到自由和真正友谊的滋味的,他们是最恶的人即他们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苏格拉底接下来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证明“僭主最不幸福,哲人王最幸福”这一理论。城邦分为三个等级,人的心灵也分为三个部分,“爱智”、“爱敬”以及“爱利”。相应的人分为三类:哲学家(爱智者)、爱胜者以及爱利者。这三种人中只有哲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因为接触事物本质的快乐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而且哲学家的手中掌握着判断、推理这些工具,这更有利于他们体验到真是的快乐。以这种方式,苏格拉底再次证明了,哲学家最快乐,爱胜者次之,爱利者离真正的快乐最远。

除了有智慧的人而外,别的任何人的快乐都不是真实的纯净的,而只是快乐的一种影像。人们在受到痛苦时会把免除和摆脱痛苦称赞为最高的快乐。就不痛苦也不快乐是一种心灵的平静,是两者的中间状态。和痛苦对比的快乐以及和快乐对比的痛苦都是平静,不是真实的快乐和痛苦。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时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因此,当他们遭遇到痛苦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处于痛苦之中,认为他们的痛苦时真实的。他们会深信,从痛苦转变到中间状态就能带来满足和快乐。

此外,保证身体需要的那一类事物是不如保证心灵需要的那一类事物真实和实在的。因为真实意见,知识、理性和一切美德的东西是一种紧密连接着永远不变不灭的真实的,自身具有这种本性并且是在具有这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而饭肉、饮料等食物是一种永远变化着的可灭的自身具有这一种本性并且是在具有这一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

苏格拉底说,如果我们得到了适合于自然的东西的充实,我们就感到快乐的话,那么,受到充实的东西和用以充实的东西愈是实在,我们所感到的快乐也就愈是真实;反之,如果得到的东西比较低实在,我们也就比较低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充实满足,也就比较地不能感

受到可靠的真实的快乐。

关于激情部分,如果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着知识和推理的引导,只选择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乐,那么他们所得到的快乐就会是它们自己固有的快乐,如果任何事物的最善都可以被说成最是自己的话。因此,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都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

个人的内心包括象征欲望的多角怪兽,象征激情的狮子,和象征理性的人。一个正义的人一定是狮子在人性的领导下驯服了怪兽。而如果狮子或者怪兽成了统治者,人性被奴役的话,那这个人怎么能是幸福的呢?放纵受到谴责,是因为多形怪兽有了太多的自由;固执和暴躁受到谴责,是因为狮子过于强壮;奢侈和柔弱受到谴责,是因为狮性减少削弱直至它变成懒散;谄媚卑鄙受到谴责,是因为狮性受制于多角怪兽的野性,而狮性从小就要受尽屈辱,以至于长大后变成了猴子;手工技艺受人贱视,是因为一个人最善的部分天生懦弱,不能管理其他两部分的兽性,而只是服务和讨好它们。因此既然奴隶和手工艺者自己无法控制内心的怪兽,就要受到真正的统治者的帮助,用统治者的人性来管理他们的兽性。这样大家都可以得到善。

十、第十卷

在这一卷的开头,苏格拉底将话题转向了对诗人的批判。诗人崇尚模仿,但是他们模仿的却并非事物的本质(理念),他们模仿的是理念外化的具体事物,所以,他们距离真理隔了两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诗人却因为他们的模仿似乎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这些诗人只是似乎懂得而不是真正懂得。他们不能象医生那样真正治愈病人,不能象立法者那样治理好国家,不能象将军那样指导战争取得胜利,也不能象智者那样给人关于真理的教育。

由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模仿者对于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模仿只是一种游戏,是不能当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而从事模仿的诗歌所打动的是心灵的低贱部分还是高贵部分呢

心灵的最善部分是指愿意服从理性的指导;而心灵的低贱部分是受情感支配的,而从事模仿的诗人本质上是和暴躁的多变的联系的,因为这容易模仿。所以诗人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为他的作用在于激励、培育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就像在一个城邦里把政治权力交给坏人,

让他们去危害好人一样。我们抵制诗歌的这场斗争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关键。因此,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

灵魂是不朽的。一样事物被毁坏只能是因为这种事物特有的恶。肉体死亡是因为本身的疾病,而不是因为食物的恶,即使这疾病是由于食物引起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事物特有的恶毁坏不了它自身,那么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恶可以毁坏它。心灵有恶,那就是不正义,无节制,懦弱和无知等等。但是这些心灵的恶本身却不能崩解心灵。不正义者不是死于不正义,而是死于因干坏事别人施加的惩罚。不正义是不能通过内在的方式破坏心灵,直至它死亡使它和肉体分离的。不正义如果对于不正义者是致命的,那它就不会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了,因为若此它就是一个除恶的东西了。相反,它是一个杀死别人而使不正义者活着的东西。因此,灵魂是永恒的。因此,我们也不能相信,灵魂的本质是内部有许多的不同和矛盾。因为如果有了这些矛盾,要灵魂不朽是很不容易的。但现实中,纯净的灵魂(指理智部分)却和肉体和其他的恶混杂在一起,不容易看清楚。要看清灵魂,我们必须抛开其他俗物,而只看那爱智部分。我们不必祈求正义的报酬和美名,那只是对于肉体的报酬,正义本身就是最有益于灵魂自身的。行正义只是为了灵魂本身,不是为了报酬,但是在这一正义行为之后,现世的报酬和美名会对这一美德的奖赏,这样才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苏格拉底讲了一个关于勇士厄洛斯死后复活告诉人们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主要内容是说,一个人如果生前对别人做过的坏事,死后每一件都要受十倍报应,如果一个人做过好事,为了公正、虔诚,他也会得到十倍的报酬。苏格拉底最后的结论就是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十一、读后

大概花了三个礼拜的时间把《理想国》通读了一遍,刚开始觉得太难懂了,什么正义、美德啊,好抽象,还有对苏格拉底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觉得不太合理,为什么一直让别人说,自己在却都不发表意见,后来才慢慢懂得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读到妻子、孩子共有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这种主张我觉得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吧,还有对于天赋比较低的那些孩子竟然要秘密的处理掉,虽然是为了后代的基因着想,但是未免也有点残忍了。在看到僭主政制那里的时候,想到挺多的,很多历史都是这样,原来2000多年前就能预知事情的发展了。很少读这样经典的西方哲学名著,真是获益匪浅。

《理想国》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西方文明史 任课教师:王付兵 论文题目:《理想国》读书报告姓名:黄晶乐 学号:10420115704982

我一开始买的是吴献书译本的《理想国》,这本书翻译的很好,但是文章都是文言文,因本人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只看了前面的十几页就换了其他译本来读。《理想国》的整体结构有点混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章节中都有讲到,感觉有跳跃性,内容不是一目了然。为了更好地整理读书心得,我把不同章节涉及到的同一主题整合在一起,这样笔记不会看起来杂乱无章。 《理想国》分十章来讲解柏拉图的思想。主要涉及到正义、国家、政治、还有一些哲学理念。在论述正义、国家和政治理论时,总是穿插着哲学理论,比如说“美德即知识”、“意见就是无能”、洞穴理论等。柏拉图在《理想国》这本书中,一开篇就写了苏格拉底与贵族青年对“正义”、“公道”进行的讨论,从文字当中可以得知,讨论的场面很激烈,看来他们都是善于思辨的人。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要以“正义”开篇?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柏拉图的生平经历。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并不顺利。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在战争中,斯巴达战胜雅典,柏拉图因此考察了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并且希望对雅典进行改革,东山再起。他本身出身于贵族,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衷心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三十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过了一个时期,我故态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总的说来,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出,柏拉图对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十分心痛。这使他猛醒过来,重新考虑他的政治立场。他之前认为,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担任行政上的许多事务。后来,他发现,贵族政治并不合理,他认为国家应该好好培养下一代。柏拉图终身致力于修身、教育,钻研哲学。好像扯的话题有点远了,继续回到正题。因为《理想国》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所以会和希腊语本意有所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其可以翻译为《论正义》,其实本书的内容也是以正义为主线来展开的。 在全书的一开始是苏格拉底与塞弗拉的对话。塞弗拉跟苏格拉底讲述了他对老年快乐的体验:“盖凡人体质上之快乐愈减,谭话上之快乐愈增。”“少年时与爱情上之快乐,均成过去事矣。”“回忆快乐时代,曾几何时,而今何在,此生其已矣。”“情欲犹于老年时代有用乎?”“余甚喜余已脱离汝曹所谓情欲一端矣,余觉脱离此乎。宛如脱离一狂暴之主人。”最具总结性的一句话是“盖老年时代,情欲既灭,别有一种清静与自由之乐境。”虽然老年后七情六欲已经消减,但是老年时的清静与悠闲也是也是人生的快乐。年老的快乐不是因为性情,而是因为有丰富的财产安享晚年的物质基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在读开始几页的时候,总是联想到孔子。我觉得,苏格拉底和众贵族的激情辩论与孔子和其弟子探讨问题的方式很相似,不同之处是,苏格拉底等人是平等地位的,而且是用理论性推论来论证或反驳观点,以求获得“真理”。孔夫子和弟子们受传统伦理观念的束

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会范文共四篇

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会范文 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一)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

理想国第八卷 读书报告

《理想国》—第八卷读书报告 【著作名称】《理想国》 【著者】{古希腊}柏拉图(Plato) 著郭斌和张竹明译 【出版信息】1986年8月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页数】312-351(第八卷543A—569C) 【内容概要】 在《理想国》第八卷开篇伊始,苏格拉底①便将其之前与格劳孔等人讨论的,关于一个安排的非常理想的国家在制度上进行了描述性的总结,即:共产、共妻、共子,其统治者应为“哲学王”②。这也是之前几卷对于“理想国家”问题的一个总结。接下来便进入了关于“四种政制”的讨论,这也是《理想国》第八卷主要涉及的问题。 在进入“四种政制”的描述前,有必要对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之前对于“贵族政制”③的讨论进行一定的阐述,这一政制与“四种政制”共五种政体之间,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或者说蜕变过程也正是第八卷中主要的阐述内容。因此需要将这五种政体归入一个框架内进行分析。 所谓“贵族政体”(或称“王政”),按照著者的阐释,就是“如果是由两个以上的统治者掌权,便叫做贵族政治;如果是由统治者中的一个卓越的个人掌权,便叫做王政”④。在这种政体之下,尊崇统治者,完全不让战士阶级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非战争活动,重视教育,特别是文艺和德育被视为与国家品质息息相关的。实行公有制,共产、共妻、共子。规定统治者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竞技和战争等等,这都是“贵族政体”的显著特征。而这样的政体也正是著者所推崇的,在其看来,之后的四种政体都是由“贵族政体”蜕变且堕落而形成的。 首先产生的是“荣誉政制”(或称“军人政制”或称“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 ⑤)。在这一蜕变的过程中,著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变化假设,即“政治制度的变动都是由于领导阶层的不和而导致的”。而蜕变的直接诱因是不合理的婚配与生育,这直接产生了“不是最优秀的统治者”。当这些人执掌了父辈的权利后国家便出现了弊病:轻视文体教育,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缺乏教养。统治阶层中出现了失衡状态,而这种失衡也就导致了战争和仇恨。在著者看来,无论冲突发生在何时何地,“就是血统的冲突”。而护卫者阶层本来是为保卫原先的供养人的自由而存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一、书名:《理想国》(前五卷) 二、著者:柏拉图 三、页数:157 四、内容概要第一卷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之后被玻勒马霍斯请回了家,与他的友人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与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讨论时,苏格拉底运用了“精神助产术”,推翻了“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等错误主张。并让克法洛斯意识到金钱不能代替内心的满足和宁静。特别是对于坏人。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观点。 第二卷格劳孔向苏格拉底提出质疑,他与其弟阿得曼托斯提出正义与不正义的后果和利益不同,认为不正义对自己会更有利。苏格拉底“由大见小”,开始阐述城邦的正义。理想国的命题就此展开。讨论了有关国家中的社会分工问题。他讲述了怎样组成一个健康的城邦。接着话题从关于“护卫者”的讨论转到了教育上。他认为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儿童易被塑造,要给儿童讲最优美高尚的、编得好的故事。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和音乐不可亵神。不能把神描绘得丑恶不堪。 第三卷进一步讨论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艺作品中不应展示假恶丑的主张,音乐也是一样。通过讨论“模仿”的问题,他表示对戏剧恨厌恶。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诉讼或就医之类的事情上。教育之后自然是考察。 第四卷苏格拉底提到了护卫者。讲述了护卫者的责任、标准以及如何教育培养。“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国家的四种品质;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国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一样,灵魂由欲望、激情和理智组成。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品质与其居民的品质是一致的。 第五卷苏格拉底想要论述很多不同种类的政体,讲述了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他认为给男女提供同等的教育,二者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还谈到了优生优育和幼儿教育问题。在士兵的行动准则之后,苏格拉底说出了哲人做王的观点。还有关于什么是“意见”的论证。 五、读后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不正义的论证。人们总是认为坚持正义的正直的人比起其他人来说会吃很多的亏,也会受很多的苦,色拉叙马霍斯用牧羊人与羊的例子,来说明牧羊人只是想喂饱羊来使自己获得最多的利益。认为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即使是到了现在,当你用正当的手段朝着你的目标辛辛苦苦奋斗时,有人会以一些非正义的手段来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看起来不正义的人总是比正义的人能力强,因为真正正义的人在做事时会受很多原则的限制。格老孔的两个观点:第一点--正义的本质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为你的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今天我为大家准备的是理想国的读书报告,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是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与观点、我的评价、最后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个人感受这五个方面做的这个读书报告。那么首先呢,就从写作背景说起吧。 一、写作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是雅典贵族 阿里斯顿的儿子。她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之际,大政治家伯利立克里的去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整个社会群龙无首,危机四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柏拉图在经历了可怕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积极准备投身政界,准备力挽狂澜,用正义政治取代不正义政治。但是,寡头政治使柏拉图的政治热情归于幻灭。社会和国家都已经病了,如何才能挽救他们呢?四顾彷徨的柏拉图经过反复思考,觉 得唯有系统的阐发正义的思想,使正义观念深入人心,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有转机,否则人类灾难无法避免。这是促使柏拉图系统阐发正义思想并提出“哲学王”理论的现实政治背景和直接契机。《理想国》正是经历这一思索之后提出的一整套的治国方案。 二、主要内容与观点:

主要内容: 全书以正义为线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是一部关于正义的专著,也是政治哲学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探索源头。几千年来,柏拉图的正义论以及其探索正义的方法论深深影响了整个政治哲学史,成为人类探索良好政治秩序,寻找社会正义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理想国》的几个部分的描述: 一、在引言中讲到《理想国》的时代背景、作者和历史意义 二、第一二卷中是从个人正义讲到城邦正义 三、三四五卷都讲了城邦的正义 四、第六七卷讲到了哲学和政治 五、最后的两卷就是讲了从正义到人的至善 观点介绍: 建的城邦会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我所读的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译本是商务印书馆xx年版,由郭斌和、张竹明老师翻译。事实上我觉得柏拉图不论家庭背景、社会背景还是人生经历都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极为相似,他们的人生阶段也大致相似,从壮志雄心投身政治事业到困心衡虑久而弥坚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开始撰书立册。而柏拉图书札中对后人影响深远、奉为经典的《理想国》是柏拉图壮年时期的著作。整一部《理想国》以对话形式展开,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形式(部分经考证为伪作)讨论了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等一系列问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 控制1301 汪哲培 3130104562 苏格拉底接着上一卷开始讨论僭主式个人。在这之前,苏格拉底在之前讨论民主式个人时所区分的必要欲望和非必要欲望之上再将其细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非法的欲望是指“那些人们睡眠时活跃起来的欲望”,而合法的欲望则是除此之外的欲望。细分完欲望之后,苏格拉底再次考察了民主式个人的性格,并由此阐述了僭主式个人从中发展过来的原因。接着,苏格拉底描述了僭主式个人的生活:“他们是醒着时能干出睡梦中那种事情的人”。在考察了各种国家以及对应的个人在美德上的对应关系后,苏格拉底开始考察幸福和快乐方面。他认为僭主式国家是一个充满奴役和不自由的国家,对应的僭主式个人的灵魂里也充满着奴役:理性被恶所奴役。苏格拉底还以私人奴隶主为例,并证明了真正的僭主是最悲惨的。他由此对五种人的幸福程度排序:王者型、贪图荣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同时这也是由至善到至恶的排列,由此论证了“最善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再一次从结构方面说明哲学家最快乐。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激情和欲望分别对应着三种快乐、三种欲望和统治。第一个是“爱智”,第二部分是“爱敬”,第三部分是“爱利”部分。因此人分为三种:哲学家、爱胜者和爱利者。苏格拉底认为,有智慧的人最快乐,因为他们能认识到真实,因此有最真实的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讨论身体充实的快乐和心灵的快乐哪个更实在,而他认为只有心灵的快乐才能永恒,因此只有心理的爱利和爱敬部分被爱智部分领导才能够追求真正的快乐。苏格拉底由此又证明了哲学家最快乐。 对于“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不正义却又有着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这个说法,苏格拉底认为主张不正义有利就像主张对人的激情和欲望的放纵,而正义才能使统治二者使内部协调。因此,只有当理性统治了激情和欲望才能够有最大意义上的快乐。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一、书名: 《理想国》(前五卷) 二、著者: xx 三、页数:157 四、内容概要第一卷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之后被玻勒马霍斯请回了家,与他的友人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与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讨论时,苏格拉底运用了“精神助产术”,推翻了“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等错误主张。并让克法洛斯意识到金钱不能代替内心的满足和宁静。特别是对于坏人 。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观点。 第二卷格劳孔向苏格拉底提出质疑,他与其弟阿得曼托斯提出正义与不正义的后果和利益不同,认为不正义对自己会更有利。苏格拉底“由大见小”,开始阐述城邦的正义。理想国的命题就此展开。讨论了有关国家中的社会分工问题。他讲述了怎样组成一个健康的城邦。 接着话题从关于“护卫者”的讨论转到了教育上。他认为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儿童易被塑造,要给儿童讲最优美高尚的、编得好的故事。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和音乐不可亵神。不能把神描绘得丑恶不堪。 第三卷进一步讨论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艺作品中不应展示假恶丑的主张,音乐也是一样。通过讨论“模仿”的问题,他表示对戏剧恨厌恶。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诉讼或就医之类的事情上。教育之后自然是考察。

第四卷苏格拉底提到了护卫者。讲述了护卫者的责任、标准以及如何教育培养。“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国家的四种品质;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国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一样,灵魂由欲望、激情和理智组成。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品质与其居民的品质是一致的。 第五卷苏格拉底想要论述很多不同种类的政体,讲述了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 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他认为给男女提供同等的教育,二者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还谈到了优生优育和幼儿教育问题。在士兵的行动准则之后,苏格拉底说出了哲人做王的观点。还有关于什么是“意见”的论证。 五、读后心得: 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不正义的论证。人们总是认为坚持正义的正直的人比起其他人来说会吃很多的亏,也会受很多的苦,色拉叙马霍斯用牧羊人与羊的例子,来说明牧羊人只是想喂饱羊来使自己获得最多的利益。认为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即使是到了现在,当你用正当的手段朝着你的目标辛辛苦苦奋斗时,有人会以一些非正义的手段来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看起来不正义的人总是比正义的人能力强,因为真正正义的人在做事时会受很多原则的限制。格老孔的两个观点: 第一点--正义的本质和起源。人们说: 作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遭受不正义所得的害超过干不正义所得的利。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 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订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任何一个真正有力量作恶的人绝不会愿意和别人订什么契约,答应既不害人也不受害--除非他疯了。第

理想国读书笔记20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20篇 梦想国读书笔记(一): 《梦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梦想。柏拉图心目中的梦想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梦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坚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梦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

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经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能够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梦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梦想国读书笔记(二): 这本书的好处,从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就能够体会到,一个字轻。虽然全书370余页,看上去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却不见重量,这主要是得益于制书的纸张。很适合把它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颇为随意。 本书是英汉对照。背页上有这样一段话《梦想国》这本著作对西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 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 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 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 当是哲学家无疑。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 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 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 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 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 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 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 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 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 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 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 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 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理想国读书收获范例5篇

理想国读书收获范例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精选理想国读书收获范例一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齐,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透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取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就应思考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思考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

还要思考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我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我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1」所以,作为统治者就应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仅是思考自我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应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我的东西干自我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贴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持续的精神潜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那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我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我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我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我的主人

《理想国》读书笔记(分卷合计1万字)

第一卷 概要:本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因此,“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 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统治者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所以正义的人生活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即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正义。 第二卷 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哪些人”。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从三个方面说明一般人对于正义的否定态度。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的观点是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这种观点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扩展。其次是“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恶而不会去行善,这一点的理论基础和上一点一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后一个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不正义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正义的人,鞠躬殉道,死而后已,大多最后不得好死。这段话看起来很像北岛那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格劳孔的观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滋润多了。 到此,阿得曼托斯又插了一句,“博得一个正义的好名声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即使当事人并不是正义的”。到底正义是什么呢?问题似乎还是有疑惑。苏格拉底建议先考察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在个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我在备选的五本书中徘徊了好久,终于选定了《理想国》。当时听老师介绍说这本书是教学论中最基础的读物,每个教育者都必须通读这本书。《理想国》中内容的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柏拉图通过编录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格劳孔等人的对话来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柏拉图眼中,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家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他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阶段是晚年,“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越是晚年,越求实际,写出了《法律篇》。 一、第一卷 首先,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谈论了老年时是痛苦的还是怎么样。在克法洛斯看来许多老年人自怨自艾,觉得过得很痛苦,但是他认为他们的苦痛,包括亲人朋友的种种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认得性格。如果他们是大大方方的,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话,年轻轻的照样少不了烦恼。这里我对克法洛斯的观点还是和很赞同的,一个人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心态,所以当不幸来临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当幸福到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在真正碰到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的时候,情绪还是会有很大的波动,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能做的是尽量让心沉稳一些。 接着他们又讨论了为什么不亲手挣钱的人不太可能会是守财奴。对于亲手挣钱的人来说,钱财对于他们就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疼自己的儿女一样,而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不单是因为钱有用,而是因为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钱财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就是能让他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当他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胆战心惊了。于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说,上面的好处才是钱财最大的好处。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一)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一)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

理想国读书笔记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柏拉图不朽的著作《理想国》既是一本这样的经典。在形式上,这位伟人运用他最擅长的对话体,以苏格拉底为世人称道的精神助产术,为我们层层剖析正义、政府、教育、伦理、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的本质;在内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想,同时还涉及到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我愿意在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的对话中思考,愿意在柏拉图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联想,仿佛我的脑子是在转动着,尽管时不时地因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转几次,但因为引导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说服力而使我乐于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受一种许久没有过的阅读的快感。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一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的立法者莱库格斯。无数青年读了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一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