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落2

聚落2

聚落2
聚落2

中建史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中国建筑史——住宅与部落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北方木构建筑常用的构筑类型是什么(B) A.穿斗式 B.抬梁式 C.混合式 D.木构井干式 2、清代斗拱一般不再用于(B) A.装饰 B.结构 C.度量 D.象征 3、原始社会晚期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A) A.干阑式建筑 B.木骨泥墙房屋 C.穴居 D.巢居 4、我国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D )。 A.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D.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二、填空题 1、抬梁式构架是__________(梁柱)支承体系,靠______(自重)来稳定建筑。 2、穿斗式构架是________(檩柱)支承体系,靠____(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________(密檩)穿斗式和________(疏檩)穿斗式,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_______(柱头)铺作、_________(补间)铺作和________(转角)铺作。 3、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_______(竹)、_________(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_______(潮湿)的山区或_________(水域)。 4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炕窑)砖砌锢窑 5试举出我国民居的五种具体实际类型:碉楼土楼窑洞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 6下沉式窑院通过(对外挖涵洞)或者(院内挖渗井)两种方式排水 7坞壁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 8汉代住宅的形制包括三合院、L形住房、口字形院、日字形院、多重院落、坞壁。 9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

10住宅构筑类型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砖墙称重式,碉楼,土楼,窑洞,毡包 1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靠崖窑住宅群是: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 三、名词解释 1、木构井干式: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2.坞壁:坞壁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3.土楼: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城中的巨型居住建筑。 4、云南一颗印: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四、简答题 1、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答: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2、穿斗式构架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 答:优点: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 竖担万”。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局限性。 缺点: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 3、竹木构干阑式的优点、特征有哪些? 答: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适用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地区。 4、简述北京四合院布局及特点 北京四合院布局: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二框城市聚落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二框城市聚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所在地。这表明北京是我国的( ) A.文化中心 B.交通中心 C.经济中心 D.政治中心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主要差异是() A.生产方式B.人均收入C.房屋数量D.人口数量3.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土壤肥沃B.水源不足 C.地形平坦D.交通便利 4.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 B.城市聚落的特色与功能整齐单一 C.出现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D.城市聚落有着完善的生产设施和生活文化设施 5.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平坦的甲聚落呈团块状 B.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 C.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乡村和城市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6.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乡村聚落人口集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B.城市聚落相对规模较小,较分散 C.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D.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城市,后有乡村 7.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渔业 B.乡村里有很多商场、学校、医院,道路纵横交错 C.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D.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二、非选择题 8.读图,回答问题。 (1)A表示聚落,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为;B表示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为。 (2)从出现的时间来看,聚落早于聚落。 (3)A聚落比B聚落交通条件要 (好、差),人口密度要 (大、小)。 (4)环境质量比较好的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是。 (5)将下列字母填写在表中适当位置。 a.农田b.商业街c.果园d.养鱼塘e.大型超市f.人民医院g.养牛场h.立交桥i.林场j.公园k.高等院校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 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 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图见课本P10) (3)生产生活方式 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图见课本P10) 三、城市聚落 1.形成 (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 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聚落 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楼房高而密集(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交通发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密集呈网状),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人口密集),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 3.城市功能 (1)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特色不同:①有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如北京;②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偏重于经济活动,如上海;③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如法国巴黎;等等。 (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有的城市不仅拥有高科技园区,而且还有商业区和大面积的生活小区。如北京有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地区)、商业区(王府井,从事商业活动为主)、生活区(方庄小区,居住为主)。(图见课本P12) 4.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特色 (1)生产: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聚落和城市

聚落与城市区位专项训练 五年高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城市的排序,依次作为宗教圣地、矿产地和政治中心兴起的一组是 A.拉萨、攀枝花、华盛顿 B.耶路撒冷、阿伯丁、十堰 C.伊斯兰堡、大庆、巴西利亚 D.麦加、宝鸡、堪培拉 2.下列城市中,按工矿城、农林城、旅游城顺序排列的一组专业性城市是 A.徐州——郑州——杭州 B.长春——伊春——宜春 C.鞍山——舟山——黄山 D.金昌——南昌——西昌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第3题。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二、综合题 许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河流息息相关,自然造就河流,河流养育了城市。 4.读下面中外著名城市景观照片,完成表格: 城市景观照片 城市名称 河流及所注人的海洋或河流 城市所在地的地形区名称 城市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 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共同作用(1) (2) (3)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 1.扬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逐渐萧条。这说明 ( ) A.商业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地理位置的变化必然导致商业城市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理位置(如交通)发生变化可导致商业城市地位变化 D.影响商业城市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交通条件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图6-1),回答2~3题。 图6-1 2.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 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 D.刚果盆地 3.下列影响图示现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 A.河流 B.矿产 C.气候 D.交通 4.下列“河流——河口城市——注入海洋”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 ) A.海河——唐山——渤海 B.尼罗河——亚历山大——地中海 C.莱茵河——鹿特丹——波罗的海 D.密西西比河——旧金山——太平洋5.从城市选址的角度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位于海岸、河口或运河两岸 B.临近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中央 D.位于当地的军事重地 6.下面各选项中的城市与图6-2中城市功能相符合的是 图6-2 A.①新加坡②桂林③伯明翰④香港 B.①伯明翰②香港③新加坡④桂林 C.①香港②新加坡③桂林④伯明翰 D.①新加坡②香港③伯明翰④桂林 读世界某一地区图6-3,回答7~9题。 图6-3 7.下列四个城市与图示钢铁工业生产相比,区位因素最为相似的是 ( ) A.鞍山 B.攀枝花 C.匹兹堡 D.阿伯丁 8.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酸雨危害较为严重 B.以钾盐资源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相当发达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平湖市东湖中学主笔刘莉参与:刘华忠、朱明华、金凤、韩秋雅2012.9.14 一、【课标解读】: 课标: 1-2-2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解读: 选择的区域:乡村与城市 学习内容:说出聚落的含义和类型,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结果性目标:说出、比较、说出 过程和方法: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聚落景观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忧患意识,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是对第一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认识社区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它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区域类型以及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观点。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平面图的能力,也了解了社区的主要功能,但这仅仅是关于社区知识的点,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社区知识的面,而且对于社区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和经常获曾经去过的区域。所以由于要完成社区类型、社区差异、社区联系这三大知识板块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所以安排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2.教材结构体系: 产生 城市聚落景观 功能 生产、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城市的产生及功能。 2.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 3.说出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明的城市生活体验,观察比较来区别不同聚落的特征,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理景观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2017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一、预习目标 1. 乡村聚落的概念及特点。 2. 区域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形状和民居形式的影响。 3. 城市聚落的概念及特点。 4.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二、预习要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三、预习问题 (1)乡村聚落 1.乡村聚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山区的乡村聚落在形状上多呈现 ___________状;平原的聚落多是__________状。南方多雨区的民居一般屋底___________。 4.乡村聚落在生产活动上以_________________产业活动为主。 (2)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聚落在产业活动上以_________________产业为主,城市一般是一个地区的 _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_____中心。 3.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四、当堂检测 有关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形状和民居形式影响小 B.所有的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演化而来的 C.城市聚落完全以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D.城市聚落一般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心

第二课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案

第二课第一节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有关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上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大家仔细看屏幕上两幅图片各是什么景观?(学生回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城市和乡村地点不同,但都是人类的居住地,这节课我们用一个更专业的词来表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课件展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一、聚落与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78页找出聚落的种类,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讲述: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举深圳事例。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引导学生根据人们从事的不同生产活动,结合书78页回答乡村聚落分为哪几个种类?课件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这四种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

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按生产方式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然而居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课件演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 结合“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等图片,学生自由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填表格。 过渡: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活动内容及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见到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同为乡村聚落,景观却有一定的差异,之后完成教材79页活动第二题,把图片A、B、C分别与亚洲、欧洲、非洲一一对号入座,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二、聚落与环境 课件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过渡:看屏幕的这张图片,咱们做一个设想: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讲述:甲、乙、丙三地对比甲地是最理想的居住地,大家也都讲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古代人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呢? 课件展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图 讲述:这是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图,早期的世界闻名有四大著名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 提问: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都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即使是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 课件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形成因素图 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 4.19“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教材所没有列举出的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地形、资源、土壤、水温、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等因素,并让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填入图中。 课件展示:世界平原、高山、荒漠景观图片 过渡: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部呢? 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自然段和图4.20“平原区聚落众多”,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出结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又或者没有聚落。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学习目标】感受乡村聚落的景观以及不同乡村聚落居民生活的差异。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学习难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自读课文三遍和 助学资料,独立完成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 时间约为15分钟。组长根据任务完成度打好预习分。课堂组内进行对学纠正,仍有疑难举手示意, 时间大约为10分钟。) 1、每个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聚落)中,我们一般把这些区域(聚落)分成两大类, 它们分别是 和 。 2、乡村聚落简称 ,是人们 、 和 的场所。 3 城市聚落 4、有的村落建在高地上,有的村落建在河湖旁,这是为什么?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详读课文,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10分钟,然后进行大展示15 分钟,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 间总共5分钟。) 1、观察P9图1-17和1-18,请选择: 你认为平原的村落呈( )特点,山谷的村落又呈( )特点 A 、条带状; B 、组团状 这说明村落的 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观察P10图1-21中四幅都是乡村情景,小明做了一个村落类型与相关活动搭配的总 结,你认为正确的是,请选择:( ) A 、 农村——放牧; B 、渔村——捕鱼; C 、林场——耕作; D 、牧村——伐木; 这说明同属乡村聚落,人们从事的 和 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

的差异决定的。 3、阅读P11正文第二段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识,完成P13页“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格。 4、(1)阅读P11最后一段内容,并观察图1-22和1-23思考: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它的功能是以为主; 作为荷兰的港口城市的鹿特丹,它的功能偏重于; 作为中国古城的西安,它在方面富有特色。 (2)阅读P12图文思考: 北京的中关村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王府井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方庄小区是属于功能区; 作为一个城市的北京有这么多功能区,这说明了什么? 【拓展部分】 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认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5分钟。) 【当堂检测】 完成作业本

2017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课后作业练习

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城市与乡村 B.城市与集镇 C.集镇与乡村 D.集镇与村庄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以下城市景观中,通常情况下不常见的是() A.公共建筑 B.住宅楼群 C.商业中心 D.地下管道 4.关于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同时出现 B.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服务业发达 C.全世界约一半人居住在城市 D.欧洲、北美农业人口少,村落房屋较分 5.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 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6.根据如图该同学的介绍,请你判断她的家乡属于()

A.林场 B.集镇 C.城市 D.乡村 7.图中,不是乡村聚落的是() A.B. C.D. 8.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是() A.人口数量的差异 B.人的收入有差异 C.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差异 D.从事的生产方式有差异 9.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B.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交通发达 二、综合探究

10.(资料)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该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每天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使墨西哥城上空常常被黄色烟雾笼罩.据环境保护专家推算,每天呼吸这种空气就等于吸两包雪茄烟。 (1)墨西哥城属于______聚落。 (2)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筑风格的差异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风俗习惯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A 【解析】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故选A。 2.C 【解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外围通常有大片的农。故选C。 3.D 【解析】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在城市聚落经常看到公共建筑、住宅楼群、商业中心,地下管道不常见。故选D。 4.A 【解析】城市是(农村聚落)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居住在城市,欧洲、北美农业人口少,村落房屋较分散.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故A符合题意。故选A。 5.D 【解析】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造成两种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单选题 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口、资金、技术、产业流动方向。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加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D.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二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以下两题。 3.在2015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该城市空间结构为多核心模式且布局合理。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6.该城市规划中的高新科技产业区宜建在() A.①处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一些 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明显。 1、原始穴居和巢居 古代的山洞居住

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巢居” (树上筑巢)。我国境内已知的最 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易·系 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 器时代,这种自然天赐的洞穴是当 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之说,其《疏》曰:“营,累其 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 于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 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 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 (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经过不断的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 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 半穴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1单元第2课《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优秀教学设计(5页)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学设计

【学教测评】 1、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上,小华和小红分别对自己的家乡做了介绍。小华说:“我的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和池塘,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小红说:“我的家乡高楼

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下列关于小华和小红家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华住在城市 B.小红住在城市 C.两人都住在农村 D.两人都住在城市3.下 3. 列乡村聚落的类别及其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4.“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 5.小贝在地理课上进行的聚落──形状“对对碰”的游戏中,有一组“碰”错啦,你能帮他找出来吗?() A.山区谷地──条带状 B.平原地区──团块状 C.山麓地带──团块状 D.河流附近──条带状 6.渔村、牧村、农村、城市等不同聚落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自然条件的影响B.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 C.各地政治制度不同D.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7.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幅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 A.B.C.D.8.“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这是哪种聚落()A、农村 B、渔村 C、林场 D、城市 9.北京的王府井属于() A、生活小区 B、商业区 C、大学区 D、高科技园区 10.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 11.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________的相互关系。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________的特点。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中国自然环境差异性大,往往也体现在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上。如我国________省的傣族民居,以________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以适应________的环境;而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乡村民居要数________最有特色。 3.按功能分,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属于() A.商业区B.工业区 C.生活区D.科技区 4.下列情景常见于乡村聚落的有() ①在屋后的菜园里浇水 ②早晨到公园跑步 ③邻里之间经常串门 ④去离家不远的图书馆看书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主要是() A.山地B.平原 C.盆地D.高原 6.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下列乡村聚落类型及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8.城市聚落的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B.工业和服务业 C.渔业和林业D.副业和建筑业 9.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 10.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 A.工业和农业B.乡村和城市 C.农田和村庄D.工厂和城市 11.下列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交通闭塞,通信不畅

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聚落的类型及特点(讲义)

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特点; 3. 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4. 城市的职能划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2. 地形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难点: 地形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聚落的分类 【核心归纳】城市的特点 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 ②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 ③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三、地理环境与聚落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如傣族的竹楼就与其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关;黄土高原的窑洞就与当地的黄土层厚以及气温年较差大有关。 四、城市职能划分 从城市职能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全国性中心城市(如:北京)、地区性中心城市(如:各省级行政中心)、工业城市(如:大庆、攀枝花)、交通枢纽城市(如:石家庄、株洲)、旅游城市(如:黄山市、桂林市)、边境口岸城市(如:霍尔果斯、满洲里)。 【随堂练习】 1.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A. 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 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有巨大影响 C.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 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答案:C 思路分析: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2. 下列地区中不适合发展城市的是() A. 河流发源地 B. 干支流交汇处 C. 河口 D. 山区冲积扇 答案:A 思路分析:一般河流发源于山地高原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城市建设;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及河口地区有大量人流和物流集聚、中转,山区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利于城市发展。 例题1(广东高考)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 黄土高原 B. 三江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江南丘陵 思路分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读图,对照不同海拔和不同坡度所对应的聚落数量的大小,可知在各海拔段中,海拔小于125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或≥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为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第(2)题,该地海拔1550~1700m,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黄土高原。 答案:(1)C (2)A 例题2 (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 山间峡谷 B. 山前平原 C. 山间盆地 D. 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 地理位置 B. 灌溉系统 C. 农业技术 D. 水力资源 思路分析:第(1)题,从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级狭,才通人,复行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可以得出该处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应为山间盆地,故答案选C。第(2)题,“桃花源”环境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处于山间盆地,气候相对温暖,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与外界交流较少,不受外部环境干扰,故答案选A。 答案:(1)C (2)A 【高频疑点】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重点掌握城市化) 一知识点 1、城市的概念: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从根本上讲,城市起着中心作用。城市是区域生产生活的中心,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与管理的中心,也是区域创新的中心。 城市本身具有集约性与高效性的特点。 2、城市分类: (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 防御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城市 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城市、宗教城市等 生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城市:采集城市、运输城市、贸易城市 娱乐城市:疗养城市、旅游胜地、度假胜地 (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占较大比重。(多种工业的城市和单一工业为主的城市) 交通城市:由对外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交通用地在城市中占很大比重。(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埠城市) 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既有政治、文教、科研等非经济机构的主要职能,也有经济方面的职能。 县城: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联系广大农村地区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 特殊职能城市:包括革命纪念地、风景旅游城市、边际城市、特区城市等。 (3)其他分类标准:按地理环境,分为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等;按城市形态分为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等。 3、集镇:介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性聚落,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集镇、集市、具有工业生产或商业活动的乡村三者在形成发展上有一定的联系。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一般是在农村生产条件比较好,农业是生产效率高,有富余劳动力的地区出现。但是这种工业生产一般多为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进行加工生产,或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生产工业制品,规模小,技术含量低。 (2)集市是指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集市是为周围乡村地区服务的,具有中心地的职能。 集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定期或定期的交易活动。其具有交易物资的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等特点。 交易产品多为一些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农药及日常生活用品。 (3)乡村按形态的分类: A、一般类型的乡村:a、密集型农村聚落,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b、分散型农村聚落,出现在两种地区,一种是地形条件不好的地区,另一种是分布于特殊生产地区;c、半聚集型农村聚落,即山区小村。 B、活动型村落:村落没有固定的地点而是随季节的变化或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一般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C、特殊类型:a、美国单户型;b、集体农场型;c、经营性农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