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综述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综述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综述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3), 260-269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2677/ap.2017.73034

文章引用: 段涤非, 张雪萌, 陈红(2017).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综述. 心理学进展, 7(3), 260-269.

Research Review on Attentional Bias to Food Cue of Restrained Eaters

Difei Duan, Xuemeng Zhang, Hong Chen *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r. 2nd , 2017; accepted: Mar. 18th , 2017; published: Mar. 22nd ,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previous research on attentional biases to food of restrained eater, comb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trying to explain why some restrained eaters are successful while some are not, and analyses whether attentional biases of restrained eater reflect their mo-

tivation of eating, and so influent their Eating behaviors. Keywords

Restrained Eater, Food Cues, Attentional Biases, Eating Behaviors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综述 段涤非,张雪萌,陈 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2日

摘 要

本文回顾以往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并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限制性饮食者能成功有些失败,同时分析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否能反映其进食的动机,进而影响进食行为。

关键词

限制性饮食,食物线索,注意偏向,进食行为

*通讯作者。

段涤非等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licenses/by/4.0/

1. 限制性饮食的基本概念

限制性饮食者(restrained eater)是指一群长期关注体重和减肥的慢性节食者,但减肥却不太成功(Herman & Polivy, 1980; Mills, Polivy, Herman, & Tiggemann, 2002; Polivy, Coleman, & Herman, 2005; Pro-vencher, Polivy, & Herman, 2009)。孔繁昌等(2011)提出限制性饮食者存在一些特点:如多为女性;以控制体重为目的而限制进食,并且这种限制具有长期性和认知的特征;限制性饮食者重视外部的食物线索,而忽略内部的生理信号。

1.1. 关于限制性饮食的理论

1.1.1. 饮食边界模型

Herman和Polivy等(1984)提出的早期饮食边界理论模型认为,限制性饮食者在面对食物时受到两种边界的控制,生理边界和心理边界。对他们来说心理边界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限制性饮食者为了能够达到一个瘦的理想标准,维持苗条的身材,会在认知上给自己设置一个节食边界,一旦超过这个边界,他们就会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摄入来维持体重。久而久之限制性饮食者会根据认知模式而非饥饿和饱足的生理指标来管理饮食行为(Herman & Polivy, 1984)。

1.1.

2. 双系统观点

限制性饮食者饮食行为受到两个系统调控,反射系统和冲动系统(Strack & Deutsch, 2004),这两个系统是冲突的,在反射系统中,限制性饮食者在进食时会考虑与食物相关的信息,比如食物的热量,给体重带来的后果,符合节食目标与否;而在冲动系统中,限制性饮食者面对食物时,更多会考虑食物是否美味,是否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等。

1.1.3. 目标冲突模型

Stroebe等人(2008)提出了目标冲突模型,认为限制性饮食者的饮食行为受两个目标所控制,即对美味食物的享乐目标和控制体重的节食目标。享乐目标强调品尝美味食物所带来的快感和满足;而节食目标是指在面对美味食物能够意识到控制体重的目标,强调美味食物带来体重增加的惩罚特性(Stroebe, Men-sink, Aarts, Schut, & Kruglanski, 2008)。

1.2. 限制性饮食的亚类

根据限制性饮食的饮食边界模型,限制性饮食者设定的节食边界,并不稳定,一旦受到了破坏,限制性饮食就会出现过度进食行为(Heatherton Herman, Polivy, King, & McGree, 1988; Herman, Polivy, & Esses, 1987),导致节食失败,相反的节食边界没有破坏,节食就会成功。另一方面,根据目标冲突模型,如果享乐目标占优势,限制性饮食者可能会过度进食,导致限制性饮食失败,反之,如果节食目标占优势限制性饮食就会成功(Stroebe, Mensink, Aarts, Schut, & Kruglanski, 2008; Papies, Stroebe, & Aarts, 2008)。因此研究指出限制性饮食者可分为成功和失败两类,成功的限制性饮食者表现出高限制性倾向和低进食倾向,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则表现出高限制性倾向和高进食倾向(van Strien & Ouwens, 2007)。

段涤非等

2. 对限制性饮食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分析

Mann等(2007)认为,只有少数限制性饮食者能够持续的维持或降低体重,大多数限制性饮食者都会沉溺于过度进食中,结果限制性饮食失败。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功而有些人又失败了呢?以下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线索。

2.1. 动机敏化理论

动机敏化理论指出,对食物的动机可以归因为对食物线索形成的条件反射。在环境中某些食物线索长期与奖赏经历联系起来,例如反复将食物线索(包括食物的气味、外观等)与进食食物奖励相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结果这些食物线索被知觉为吸引和想要的,变得越来越突出。通过动机引导,导致与奖赏相关的食物线索自动吸引注意,刺激个体对食物的渴求,引导其去获得和进食这些东西。这些过程受到多巴胺系统调节,并且发生在无意识情况下(Robinson & Berridge, 1993; Berridge, 1996; Berridge, 2009)。

通过条件反射过程的作用,受到食物进食奖赏的影响,一些有关食物的线索变得更加的突出,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形成对食物产生注意偏向,引起对食物的渴求,导致过度进食,限制性饮食失败。

与之相反,当个体抵制住食物诱惑回避食物,没有刺激食物渴求,控制进食量,那么限制性饮食则成功。

2.2.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对体重极其关注的情况下,对食物的注意偏向会导致节食的限制性行为,回避食物刺激(Williamson, White, & York-Crowe, 2004)。为什么限制性饮食者尝试控制他们的进食量,但他们又失败,沉溺于他们回避的食物中呢。可以从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时程上得到解释,对限制性饮食者来说,他们存在对食物的注意偏向,不需要太多的有意识的注意资源。一旦食物吸引了注意力,会优先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食物线索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这种优先的加工干扰当前的目标。因此对食物线索时间的注意偏向,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限制性饮食者不能维持他们的节食目标,最后失败了(Neimeijer, de Jong, & Roefs, 2013)。而当限制性饮食者没有受到食物诱惑,吸引注意力时,不会占用认知资源,那么可以调用空闲的认知资源维持节食目标,从而限制性饮食成功。

3. 注意偏向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3.1. 注意偏向的定义和机制

Posner和Petersen (1990)最早将注意偏向被定义为倾向于寻找和注意环境中的一些确切的信息,指出注意存在多种成分,包括注意警觉、注意集中(注意维持,注意脱离困难)、注意解除(注意回避、注意转移)。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有许多研究,总的来说,存在两种注意机制,一种是会优先选择注意到某些信息,这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注意,例如我们看到一辆救护车,另一种注意是受到有意识操控的注意,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例如我们在超市寻找一种品牌的意大利面。在注意的早期成分是无意识的,不受控制的,而注意后期的成分反映的是一种缓慢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控制过程(Knudsen, 2007; LaBerge, 2002)。

3.2. 常用的实验范式

3.2.1. Stroop范式

在stroop任务中(Overduin, Jansen, & Louwerse, 1995; Williams, Mathews, & Mac Leod, 1996),呈现有颜色的食物字词和非食物字词,要求被试尽可能快而准确的指出食物字词的颜色而忽略字词的含义。计

段涤非等

算出stroop干扰分数,通过算出对食物和非食物的反应潜伏期分数的差异。当对食物字词有相对更长的反应时说明对食物存在注意偏向。但是这个范式存在一些缺点,不能检验潜在的注意过程,在颜色命名中的减缓可能是由对语义含义注意力的增加或者是对食物字词的回避过程导致的(Field & Cox, 2008)。并且从干扰效应反映出的注意成分并不清晰:有些认为stroop效应反应的是早期的注意过程(Cox, Fadardi, & Klinger, 2006),有些则认为是晚期的注意过程(Phaf & Kan, 2007)。总的来说,采用stroop任务并不能清楚注意偏向的成分,并且不能提供注意方向的信息(趋近,增加对食物的注意;回避,减少对食物的注意)。

3.2.2. 点探测范式

在点探测任务中(MacLeod, Mathews, & Tata, 1986),首先会在屏幕中央出现注视点,随后会在屏幕的左边和右边出现刺激对(其中一个为靶刺激,另一个为配对刺激),图片对消失后,会在其中一个刺激的位置出现探针,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又快又准确的指出探针的位置。这个任务的逻辑原理是,如果被试的注意力是指向出现的探针位置上的刺激,那么被试对探针的反应会更快。点探测的优点是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的注意过程,通过刺激对呈现的时程来实现,通过呈现100~500 ms来考察早期的注意定向,而大于500 ms则用来考察注意的维持(Mogg, Bradley, De Bono et al., 1997; Mogg, Bradley, Miles et al., 2004)。注意偏向分数的计算是通过在不一致trial中(探针出现在中性刺激的位置)对探针的反应时减去在一致trial中(探针出现的位置是目标刺激的位置)对探针的反应时,如果得到的偏向分数大于零则表示存在注意趋近偏向,如果偏向分数小于零则表示存在注意回避偏向,如果等于零则不存在偏向(Bradley, Miles et al., 2004)。但是由于范式的流程的限制,无法考察被试是否对目标刺激进行了优先加工,只能根据对后面探测点的反应来考察注意偏向。

3.2.3. 空间线索范式

在空间线索任务中(Koster, Crombez, Verschuere et al., 2006; Koster, Crombez, Verschuere et al., 2007),其逻辑原理与点探测范式是相同的,不同于点探测任务的是,在每个trial中在左边或右边只出现一个目标刺激,没有配对刺激,而与点探测相同,被试的任务也是尽可能快而准确的对探针的位置进行反应。

3.2.

4. 视觉搜索范式

视觉搜索范式(Rinck, Becker, Kellermann et al., 2003)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组成的矩阵,这些刺激中有些是相关刺激有些是无关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快而准确的从无关的刺激中搜索出目标刺激(检测探测的速度)或者是从目标刺激中搜索出无关的刺激(检测受到目标刺激的分心程度)。测量注意偏向的指标:从无关刺激中搜索目标刺激的探测速度反映的是早期的注意,从目标刺激中搜索无关刺激考察受到目标刺激的分心程度反映的是晚期的注意成分。这个范式的优点是能够区分两种注意成分。而缺点是视觉搜索实验范式的信息量比较大,就容易产生注意偏向,而且不适宜考察注意卷入和注意脱离(Smeets, Roefs, van Furth, & Jansen, 2008)。

3.2.5. 眼动追踪

以上几种方法是通过反应时指标来间接的测量注意,与之相反的是眼动追踪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当被试看到吸引自己的刺激时,眼球的运动是受到注意的指导的(Kowler, 1995; Mogg, Millar, & Bradley, 2000)那么采用眼动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证据,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范式的局限,为注意过程和时程上的注意成分(早期、晚期的注意即两种注意机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Field & Christiansen, 2012; Field, Munafó, & Franken, 2009)。其中首视注视点的位置能够反映空间视觉的注意定向,首视点的潜伏期反映对刺激的探测与定向速度,这两项指标均能测量注意警觉;首视点的持续时间反映最初注意维持或回避,(为注意的早期阶段提供证据)总注视时间(为注意的后期阶段提供证据)反映总体注

段涤非等

意维持或回避(Castellanos et al., 2009; Garner, Mogg, & Bradley, 200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2012)。

以下对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澄清一下两个问题,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否能反映进食的动机,并且是否会影响进食行为。

4.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的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4.1. 限制性饮食者存在相矛盾的注意偏向:注意朝向、回避食物

已有研究指出,非限制饮食者相比,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存在注意偏向,更多的注意朝向食物(Hollitt, Kemps, Tiggemann, Smeets, & Mills, 2010; Meule, V?gele, & Kübler, 2012; Neimeijer, de Jong, & Roefs, 2013;

Wilson & Wallis, 2013)。在视觉搜索中,限制者比非限制者更快的,从中性词语搜索出食物词语、限制性饮食者表现出对食物线索注意警觉(Hollitt, Kemps, Tiggemann, Smeets, & Mills, 2010)。另一项研究采用Flanker 任务,将高热量食物与非食物配对,发现限制者对目标刺激高热量食物的反应快,表明限制性饮食者存在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Meule, V?gele, & Kübler, 2012)。Forestell et al. (2012)同样采用Flanker 任务(Forestell, Lau, Gyurovski, Dickter, & Haque, 2012),将高热量与低热量配对,在饥饿的情况下,不管是高热量还是低热量食物作为目标刺激,非限制饮食者都会受到高热量的分心,相反的,限制性饮食者只有当低热量做为目标刺激时才会受到高热量的分心。发现表明,在饥饿时,限制性饮食者看到高热量食物和低热量食物时表现是矛盾的。然而当他们在饱食的情况下时,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和低热量食物的反应却没有不同。从研究注意过程时程上的成分(不是空间的)表明,尽管会干扰他们当前的任务,限制性饮食者比非限制性饮食者更大程度的优先对食物线索进行加工(Neimeijer, de Jong, & Roefs, 2013)。Wilson et al. 采用了改进的stroop范式发现,尤其是限制性得分较高者对食物词存在注意脱离困难,这也可以看作是对食物的注意维持(Wilson & Wallis, 2013)。总的来说,限制性饮食比非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存在更多的注意,并且尤其是对高热量存在更多的注意(与低热量相比)。

有趣的是,也有研究发现不一致结果(Vescovi, Scheid, Hontscharuk, & De Souza, 2008; Veenstra, De-Jong, Koster & Roefs, 2010; Hollitt, Kemps, Tiggemann, Smeets, & Mills, 2010)与以上的发现不一致,例如Vescovi等人(2008)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和低热量均存在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回避;Veenstra 等人(2010)采用空间线索范式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所有的被试,不管是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在500 ms时程上,表现为对高热量图片的注意回避,而在1500 ms没有注意偏向。另外Hollitt et al. (2010)发现了限制性饮食者也能够很快的从食物分心刺激中快速的搜索到非食物刺激,从食物线索中快速脱离出来,这也可以看成是对食物线索表现为回避。综合来说,以上证据说明,限制性饮食者同时存在对食物注意回避的偏向。

4.2. 限制性饮食者存在相盾注意偏向的原因

4.2.1. 根据目标冲突模型,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存在又趋又避

对以上结果的矛盾,可能的解释是,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存在趋避冲突,Papies等人的研究就很好验证了这一解释,当前把被试暴露在食物线索中,限制者享乐目标占优势对食物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非限制者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然而限制者的节食目标被启动时,就没有出现这种注意偏向(Papies, Stroebe, & Aarts, 2008)。他们很想进食但是又遵循他们的节食目标,也就是目标冲突模型提到的享乐目标和节食目标(Stroebe, Mensink, Aarts, Schut, & Kruglanski, 2008),影响了他们对有吸引力食物线索的注意过程,由于这种趋避冲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考察注意过程,不能提供注意分配的动态过程,导致没有发现结果。

段涤非等

4.2.2. 限制性饮食者BMI的混淆

在前面研究的不一致结果中,可能存在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饮食者BMI的混淆和不同,有一项研究采用眼动研究,将限制性饮食者与非限制饮食者的BMI匹配,发现所有被试都对食物线索存在注意偏向,但限制性饮食者与非限制性饮食者不存在差异(Werthmann, Roefs, Nederkoor, Mogg, Bradley, & Jansen, 2013)。所以前面的研究有些发现了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饮食的差异,而有些却没有发现差异,有可能是BMI的混淆导致的。

4.2.3. 注意偏向时程的混淆

还有一种可能是,前人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区分注意偏向的各个阶段,没有区分早期和晚期的注意成分,在注意的早期成分是无意识的,不受控制的,而注意后期的成分反映的是一种缓慢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控制过程(Knudsen, 2007; LaBerge, 2002),他们是不同的机制,所以导致结果有所混淆。而其中有一篇研究,运用空间线索范式采用不同的时程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在500 ms 时程上,表现为对高热量图片的注意回避,而在1500ms没有注意偏向(Veenstra, De Jong, Koster, & Roefs, 2010),这也说明了不同的时程注意偏向的成分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从时程上考察注意偏向的成分。但研究采用间接的方法不能提供注意分配的动态过程,眼动追踪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利的证据,而其中有研究(Werthmann, Roefs, Nederkoor., Mogg, Bradley, & Jansen, 2013)虽然采用眼动技术,但只比较了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饮食者注意偏向分数的差异,没有进一步分析注意偏向的成分和具体表现。

4.2.4. 限制性饮食者亚类的混淆

结果混淆的原因还可能是只区分了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Van Strien和Ouwens (2007)指出限制性饮食者存在两个亚类,可以分为成功和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翁春燕等人以成功和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为对象,发现当只启动享乐目标时,成功的限制者对美味食物注意回避,失败的限制者对美味食物注意脱离困难;当相继启动享乐目标和节食目标时,两类限制者均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但失败者仍然存在注意脱离困难(翁春燕,陈红,朱岚,2012)。由此可以看出成功者和失败者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不同的,成功者更多的回避食物,而失败者对食物有更多的注意,前人结果不一致,可能是限制性饮食者中两个亚类的混淆,所以限制性饮食者的两个亚类对食物的注意偏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 食物的注意偏向和进食行为的关系

前人对关于食物信息注意偏向进行了许多研究,近期有部分研究开始着手于改变对食物的注意偏向,采用改进的点探测任务(Hardman, Rogers, Etchells, Houstoun, & Munafò, 2013; Kemps, Tiggemann, Orr, & Grear, 2014; Kakoschke, Kemps, & Tiggemann, 2014; Boutelle, Kuckertz, Carlson, & Amir, 2014),改变探针的位置,为了增加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探针更总是或更多的出现在目标刺激的位置(训练注意朝向目标刺激),为了减少对目标刺激注意,探针总是或更多的出现在配对刺激的位置,让被试渐渐将注意力朝向或是远离目标刺激(训练注意回避目标刺激)。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测,注意训练,后测,整个训练过程是内隐的过程。

Hardman选取肥胖者采用改进的点探测任务针对蛋糕进行注意训练,注意组探针总是(100%)出现在蛋糕图片的位置,回避组探针总是(100%)出现在非食物图片的位置,在控制组探针出现在蛋糕图片和非食物图片的位置的几率是相同的,结果发现了注意组的注意偏向与前测比有所增加,但只是边缘显著,同时注意偏向的改变没有影响到进食量,研究指出改进的点探测范式,改变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不容易的,并且这种微弱的变化没有改变进食量(Hardman, Rogers, Etchells, Houstoun, & Munafò, 2013)。而另一些研究操纵注意偏向的变化也引起了进食量或食物渴求的变化。

段涤非等

Kemps也采用了改进的点探测范式,以巧克力和非巧克力食物图片作为材料,将被试随机分到注意组(90%的trial探针出现在巧克力图片位置,10%的trial探针出现在非巧克力食物图片位置)和回避组(90%的trial探针出现在非巧克力食物图片位置,10%的trial探针出现在巧克力图片位置),实施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发现与前测相比,注意组增加了巧克力的注意偏向,回避组减少了巧克力的注意偏向,训练后回避组对巧克力的注意偏向少于注意组。实验二与实验一过程相同,但在后测采用前面实验没有用过的巧克力图片,发现这种训练效果还可以推广到一些没有看过的巧克力图片,注意偏向也同实验一发生了一样的变化,并且注意偏向的变化影响了巧克力的渴求和进食,在两个实验中,回避组比注意组更少的进食巧克力,但在对巧克力的渴求方面,只在实验2发现,注意组对巧克力更强的渴望,相反注意回避组对巧克力没有那么强的渴望(Kemps, Tiggemann, Orr, & Grear, 2014)。在另一项相似的研究中,Kakoschke,采用不健康食物(高热量食物)与健康食物(低热量食物)配对,训练被试注意不健康食物(同时回避低热量),和注意健康食物(同时回避高热量)。结果发现改变了对健康食物的注意偏向,在前测所有被试都对不健康食物存在注意偏向,在注意不健康食物训练的条件下,由于上线效应,没有增加对不健康食物的注意偏向,然而在注意健康食物训练条件下,增加了对健康食物的注意偏向,同时也更多的进食健康食物(Kakoschke, Kemps, & Tiggemann, 2014)。这些研究表明,对食物的注意偏向和随后的进食量和渴求相关,通过实验操作注意偏向的变化,随之也会影响食物进食量和渴求的变化,但由于没有对照组,不能确定是改变注意力回避巧克力减少了进食量,还是改变注意力朝向巧克力,增加了巧克力的进食量。尚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Boutelle使用同样的范式加入了对照组,食物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在屏幕的上方和下方出现字词对,将被试随机分到注意改变组(AMP)和注意控制组(ACC),在AMP注意改变任务中,让被试回避食物刺激。

结果发现在AMP条件下前后测的注意偏向没有变化,而控制组对食物词汇的注意偏向有少量增加。与注意偏向的改变相似,进食量方面,在训练条件下,训练前后的进食量差不多,在控制条件下,进食量要多于控制任务前的进食量(Boutelle, Kuckertz, Carlson, & Amir, 2014)。研究虽然增加了对照组,但只设置了回避组,不能满足注意偏向上行和下行的变化。而且在结果方面,对注意偏向改变的操纵无效,在回避组注意偏向没有改变,而在控制组注意偏向却增加了。尽管如此,还是发现了注意偏向和进食量的关系,训练前后注意偏向没变化,同样地进食量也没变化;当注意偏向增加了,进食量也增加了,但是由于缺少了向下的变化,也不能说明注意偏向和进食量的因果关系。

前面的研究依赖于前测和后测的注意偏向来记录对食物注意的变化,而另一项研究通过眼动追踪直接在注意改变任务中记录注意分配,在反向眼跳任务中,要求被试眼睛快速的看向巧克力回避鞋子,或者快速的看向鞋子回避巧克力。通过眼动追踪来判断被试是否准确地遵照了实验要求,结果发现准确性具有调节作用:当被视准确地按照指令,注意巧克力时,随后巧克力的进食量会更多,注意非食物(鞋子)时,随后巧克力的进食量巧克力更少;而被试的准确性较低时,结果正好是相反的。在食物渴求方面则没有发现结果(Werthmann, Field, Roefs, Nederkoorn, & Jansen, 2014)。研究也表明了对食物的注意与随后进食量的关系,但在研究中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因为在注意改变任务中,还不清楚是什么导致准确性的差异(从而影响注意力处理)。

这些研究都发现了食物的注意偏向是和进食量是有关系的,当被试对食物产生更多的注意偏向时,食物的进食量也会更多(Kemps, Tiggemann, Orr, & Grear, 2014; Kakoschke, Kemps, & Tiggemann, 2014;

Boutelle, Kuckertz, Carlson, & Amir, 2014; Werthmann, Field, Roefs, Nederkoorn, & Jansen, 2014),反之当被试对食物产生较少的注意偏向时,食物的进食量也会较少(Kemps, Tiggemann, Orr, & Grear, 2014;

Werthmann, Field, Roefs, Nederkoorn, & Jansen, 2014)。其中只有两篇文献测量了被试对食物的渴求,增加了对食物的注意偏向,同时也增强对食物的渴求,减少了对食物的注意偏向,同时对食物的渴求也降低

段涤非等

了(Kemps, Tiggemann, Orr, & Grear, 2014; study 2),而另一篇却发现改变了食物的注意偏向,没有影响食物渴求的变化(Werthmann, Field, Roefs, Nederkoorn, & Jansen, 2014)。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研究都发现了食物的注意偏向会影响进食量,而食物渴求方面的证据还不够充分。遗憾的是,据我们所知,至今没有一篇研究是以限制性饮食者为研究对象,改变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的注意偏向。虽然食物的注意偏向和进食量、食物的渴求存在联系,但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否会影响进食的动机状态(对食物的渴求),是否会影响进食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6. 小结与展望

从回顾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主要是高热量食物)注意偏向的结果不一致,有研究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存在注意偏向,更多的注意朝向食物,而有研究发现限制性饮食对食物线索存在注意回避,对于以上这些结果的不一致,可以归因于不同方法的使用,通过眼动追踪和反应时,对注意偏向直接和间接的评估方法;不同时程注意偏向的成分,早期和晚期的注意过程,比如定向偏向和持续时间偏向;还有样本的多样性,比如被试筛选的方法不同,限制性饮食者亚类的区分等。除此之外不同的材料和设置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同,比如将高热量与低热量一起呈现,可能会激发起被试健康饮食的观念,而高热量与中性食物配对则激活这种观念的可能性不太大。

总结以上的研究,由于限制性饮食者受到享乐目标和节食目标的调控,我们认为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存在又趋又避,而且限制性饮食者的亚类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成功的限制性饮食者存在注意回避,而失败者存在注意维持,并且在时程上表现不同。同时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食物的注意偏向和随后的进食量、食物渴求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但还不能回答是否对食物的注意偏向能反映食物的进食量和渴求。总的来看,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对食物增加享乐动机的一种表现,甚至最后导致了过度进食。但还没有研究以限制性饮食者为研究对象,因此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的注意偏向是否会影响进食的动机状态(对食物的渴求)和进食行为还尚不明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采取实验性方法改变注意偏向,进一步澄清注意偏向与过度进食、限制性状态、肥胖之间的关系,并且帮助我们了解注意过程的工作机制,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对注意进行训练,防止肥胖的复发、过度进食,帮助他们能够成功的控制进食、健康饮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高笑, 王泉川, 陈红, 王宝英, 赵光(2012).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 一项眼动追踪研究. 心理学报, 44(4), 498-510.

翁春燕, 陈红, 朱岚(2012).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 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 心理学报, 44(5), 680-692. Berridge, K. C. (1996). Food Reward: Brain Substrates of Wanting and Liking.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 1-25.

Berridge, K. C. (2009). “Liking” and “Wanting” Food Rewards: Brain Substrates and Roles in Eating Disorders. Physiology & Behavior, 97, 537-55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physbeh.2009.02.044

Boutelle, K. N., Kuckertz, J. M., Carlson, J., & Amir, N. (2014). A Pilot Study Evaluating a One-Session Attention Modifi-cation Training to Decrease Overeating in Obese Children. Appetite, 76, 180-185.

Castellanos, E. H., Charboneau, E., Dietrich, M. S., Park, S.,Bradley, B. P., Mogg, K. et al. (2009). Obese Adults Have Vis-ual Attention Bias for Food Cue Images: Evidence for Altered Reward System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3, 1063-107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8/ijo.2009.138

Cox, W. M., Fadardi, J. S., & Klinger, E. (200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Underlying Implicit Cognition in Addiction. In R. W. Wiers, & A. W. Stacy (Eds.), Handbook of Implicit Cognition and Addiction (pp. 253-266).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4135/9781412976237.n17

Field, M., & Christiansen, P. (2012). Commentary on, “Internal Reliability of Measures of Substance-Related Cognitive Bi-a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124, 189-19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drugalcdep.2012.02.009

段涤非等

Field, M., & Cox, W. M. (2008). Attentional Bias in Addictive Behaviors: A Review of Its Developmen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97, 1-2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drugalcdep.2008.03.030

Field, M., Munafó, M. R., & Franken, I. H. A. (2009).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and Subjective Craving in Substance Abus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 589-607.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a0015843

Forestell, C. A., Lau, P., Gyurovski, I. I., Dickter, C. L., & Haque, S. S. (2012). Attentional Biases to Foods: The Effects of Caloric Content and Cognitive Restraint. Appetite, 59, 748-754.

Garner, M., Mogg, K., & Bradley, B. P. (2006). Orienting and Maintenance of Gaze to Facial Expressions in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5, 760-77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0021-843X.115.4.760

Hardman, C. A., Rogers, P. J., Etchells, K. A., Houstoun, K. V., & Munafò, M. R. (2013). The Effects of Food-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Training on Appetite and Food Intake. Appetite, 71, 295-300.

Heatherton, T. F., Herman, C. P., Polivy, J., King, G. A., & McGree, S. T. (1988). The (Mis)Measurement of Restraint: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and Psychometric Issu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7, 19-2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0021-843X.97.1.19

Herman, C. P., & Polivy, J. (1980). Restrained Eating. In A. J. Stunkard (Ed.),Obesity (pp. 208-225).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Herman, C. P., & Polivy, J. (1984). A Boundary Model for the Regulation of Eating. In A. J. Stunkard, & E. Stellar (Eds.), Eating and Its Disorders (pp. 141-156). New York: Raven Press.

Herman, C. P., Polivy, J., & Esses, V. M. (1987). The Illusion of Counter-Regulation. Appetite, 3, 161-169.

Hollitt, S., Kemps, E., Tiggemann, M., Smeets, E., & Mills, J. S. (2010). Components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Food Cues among Restrained Eaters. Appetite, 54, 309-313.

Kakoschke, N., Kemps, E., & Tiggemann, M. (2014). Attentional Bias Modification Encourages Healthy Eating. Eating Be-haviors, 15, 120-124.

Kemps, E., Tiggemann, M., Orr, J., & Grear, J. (2014). Attentional Retraining Can Reduce Chocolat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0, 94-102.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xap0000005

Knudsen, E. I. (2007). Fundamental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30, 57-7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146/annurev.neuro.30.051606.094256

Koster, E. H., Crombez, G., Verschuere, B. et al. (2006). Components of Attentional Bias to Threat in High Trait Anxiety: Facilitated Engagement, Impaired Disengagement, and Attentional Avoidanc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 1757-1771.

Koster, E. H., Crombez, G., Verschuere, B. et al. (2007). A Time Course Analysis of Attentional Cueing by Threatening Scene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4, 161-17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27/1618-3169.54.2.161

Kowler, E. (1995). Eye Movements. In S. M. Kosslyn, & D. N. Osheron (Eds.), Visual Cognition (pp. 215-265). Cambridge, MA: MIT Press.

LaBerge, D. (2002). Attentional Control: Brief and Prolonge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66, 220-23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07/s00426-002-0097-2

MacLeod, C., Mathews, A., & Tata, P. (1986). Attentional Bias in Emotional Disor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 15-2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0021-843x.95.1.15

Mann, T., Tomiyama, A. J., Westling, E., Lew, A. M., Samuels, B., & Chatman, J. (2007). Medicare’s Search for Effective Obesity Treatments: Diets Are Not the Answ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 220-23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0003-066X.62.3.220

Meule, A., V?gele, C., & Kübler, A. (2012). Restrained Eating Is Related to Accelerated Reaction to High Caloric Foods and Cardiac Autonomic Dysregulation. Appetite, 58, 638-644.

Mills, J. S., Polivy, J., Herman, C. P., & Tiggemann, M. (2002). Effects of Exposure to Thin Media Images: Evidence of Self-Enhancement among Restrained Eat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1687-1699.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177/014616702237650

Mogg, K., Bradley, B. P., De Bono, J. et al. (1997). 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 Information in Non-Clinical Anxie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5, 297-303.

Mogg, K., Bradley, B. P., Miles, F. et al. (2004). 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 Scenes: Testing the Vigil-ance-Avoidance Hypothesi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8, 689-70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80/02699930341000158

Mogg, K., Millar, N., & Bradley, B. P. (2000). Biases in Eye Movements to Threatening Facial Expressions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9, 695-704.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0021-843X.109.4.695

段涤非等Neimeijer, R. A., de Jong, P. J., & Roefs, A. (2013). Temporal Attention for Visual Food Stimuli in Restrained Eaters. Appe-

tite, 64, 5-11.

Overduin, J., Jansen, A., & Louwerse, E. (1995). Stroop Interference and Food Int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18, 277-285.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02/1098-108X(199511)18:3<277::AID-EAT2260180310>3.0.CO;2-3

Papies, E. K., Stroebe, W., & Aarts, H. (2008). The Allure of Forbidden Food: On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Self-Regul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283-1292.

Phaf, R. H., & Kan, K. J. (2007). The Automaticity of Emotional Stroop: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38, 184-199.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jbtep.2006.10.008

Polivy, J., Coleman, J., & Herman, C. P. (2005). The Effect of Deprivation on Food Cravings and Eating Behavior in Re-strained and Unrestrained Ea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38, 301-309.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02/eat.20195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146/annurev.ne.13.030190.000325

Provencher, V., Polivy, J., & Herman, C. P. (2009). Perceived Healthiness of Food. If It’s Healthy, You Can Eat More! Ap-petite, 52, 340-344.

Rinck, M., Becker, E. S., Kellermann, J., & Roth, W. T. (2003). Selective Attention in Anxiety: Distraction and Enhance-ment in Visual Search. Depress and Anxiety, 18, 18-2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02/da.10105

Robinson, T. E., & Berridge, K. C. (1993). The Neural Basis of Craving: An Incentive-Sensitization Theory of Addiction. Brain Research Reviews, 18, 247-291.

Smeets, E., Roefs, A., van Furth, E., & Jansen, A. (2008). Attentional Bias for Body and Food in Eating Disorders: Increased Distraction, Speeded Detection, or Both?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6, 229-238.

Strack, F., & Deutsch, R. (2004).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220-247.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207/s1*******pspr0803_1

Stroebe, W., Mensink, W., Aarts, H., Schut, H., & Kruglanski, A. W. (2008). Why Dieters Fail: Testing the Goal Conflict Model of Ea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 26-36.

Van Strien, T., & Ouwens, M. A. (2007). Effects of Distress, Alexithymia and Impulsivity on Eating. Eating Behaviors, 8, 251-257.

Veenstra, E. M., De Jong, P. J., Koster, E. H. W., & Roefs, A. (2010). Attentional Avoidance of High-Fat Food in Unsuc-cessful Dieter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1, 282-28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jbtep.2010.02.006

Vescovi, J. D., Scheid, J. L., Hontscharuk, R., & De Souza, M. J. (2008). Cognitive Dietary Restraint: Impact on Bone, Menstrual and Metabolic Status in Young Women. Physiology & Behavior, 95, 48-55.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physbeh.2008.04.003

Werthmann, J., Field, M., Roefs, A., Nederkoorn, C., & Jansen, A. (2014). Attention Bias for Chocolate Increases Chocolate Consumption—An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Study.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5, 136-14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16/j.jbtep.2013.09.009

Werthmann, J., Roefs, A., Nederkoorn, C., Mogg, K., Bradley, B. P., & Jansen, A. (2013). Attention Bias for Food Is Inde-pendent of Restraint in Healthy Weight Individuals—An Eye Tracking Study. Eating Behaviors, 14, 397-400. Williams, J. M., Mathews, A., & MacLeod, C. (1996).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 3-24.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37/0033-2909.120.1.3

Williamson, D. A., White, M. A., York-Crowe, E., & Stewart, T. M. (2004). Cognitive-Behavioral Theories of Eating Dis-orders. Behavior Modification, 28, 711-73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177/0145445503259853

Wilson, C., & Wallis, D. J. (2013). Attentional Bias and Slowed Disengagement from Food and Threat Stimuli in Restrained Eaters Using a Modified Stroop Task.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7, 127-138.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10.1007/s10608-012-9451-x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98283.html,

饮食市场调查报告

饮食市场调查报告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饮食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信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饮食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一××市居民家庭饮食消费状况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由本市某大学承担,调查时间是20xx年7月至8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XX户。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该大学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样品类属情况。在有效样本户中,工人320户,占总数比例%;农民130户,占总数比例%;教师200户,占总数比例%;机关干部190户,占总数比例%;个体户220户,占总数比例%;经理150户,占总数比例%;科研人员50户,占总数比例%;待业户90户,占总数比例%;医生20户,占总数比例%;其他260户,占总数比例%。 (二)家庭收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本市总的消费水平来看,相当一部分居民还达不到小康水平,大部分的人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样本中只有约%的消费者收入在XX 元以上。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市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商家在定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1)从买白酒的用途来看,约%的消费者用来自己消费,约%的消费者用来送礼,其余的是随机性很大的消费者。 买酒用于自己消费的消费者,其价格大部分在20元以下,其中10元以下的约占%,10~20元的占%,从品牌上来说,稻花香、洋河、汤沟酒相对看好,尤其是汤沟酒,约占%,这也许跟消费者的地方情结有关。从红酒的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价格也都集中在10~20元之间,其中,10元以下的占%,价格档次越高,购买力相对越低。从品牌上来说,以花果山、张裕、山楂酒为主。 送礼者所购买的白酒其价格大部分选择在80~150元之间(约%),约有%的消费者选择150元以上。这样,生产厂商的定价和包装策略就有了依据,定价要合理,又要有好的包装,才能增大销售量。从品牌的选择来看,约有%的消费者选择五粮液,%的消费者选择茅台,另外对红酒的调查显示,约有%的消费者选择40~80元的价位,选择80元以上的约%。总之,从以上的消费情况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酒类市场的规模。

XX学校武术队表演解说词

X X学校武术队表演解说词 (表演内容:规定拳,五步拳,八步拳,查拳,春秋大刀,鞭杆) 现在上场的是太原市X X X学校表演队的学生们。X X X武术学校的武术表演队英姿飒爽,步伐矫健,展现着当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讲究意随身到,形神合一,招招制敌先机,式式灵动有力。中华传统武术名震寰宇,当代青少年传承武术精华,刚柔相济,张弛有道,是力和美的结合。“ 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展示中华大地的丰厚文化内涵。”这是X X X X 学校全体武术队员共同努力的结晶! 规定拳,场上演练的是规定拳,规定拳,全称为国家规定拳,也称国家规定套路,此套路是由原国家体委及其组织机构或有关部门统一编制的套路,其中包含“少年拳”“青年长拳”等。 练法上展现了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拳、掌、勾等几种手型,步型与手型搭配,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势势相承,是武术练习者必修的武术基本拳法。 五步拳,接下来是五步拳的表演,五步拳是查拳入门拳套,也是

学习国标武术入门之基本拳术组合套路,是我国青少年学习武术的初级必学套路,他包含了武术中最基本的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拳、掌、勾三种手型及上步,退步步法和搂手、冲拳、按掌、穿掌、挑掌、架打、盖打等手法。通过五步拳的练习可以增进身体的协调能力,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领,提高动作质量。为进一步学习武术打下基础。 五步拳动作名称是:1、左弓步搂手冲拳;2、弹踢冲拳;3、马步架打;4、歇步冲拳;5、提膝穿掌;6、仆步穿掌;7、虚步挑掌;8、收势。 中华传统武术名震寰宇,当代青少年传承武术精华,刚柔相济,张弛有道,是力和美的结合。 八步连环拳,在往返只有八步的两个段落中,有着七种拳法,三种掌法,四种腿法,两种拿法,以及一个守势,一个待势,两个重复势,共二十二个动作势式的技击攻防变法,八步之内就有二十二个变法,足见其技击运用的紧密。 其歌诀为: 起势递手鹤舒顶,鹰目猿神气自扬, 引手虚实蛇吐信,直出侧入巧制强, 前腿提膝寒鸡步,力有背发穿攉掌, 进步捋代攒心炮,急缓相合行如浪, 摔拍连环似鸡斗,周身发劲吼狮狂, 捋代十弹字撩腿,落步攒心追魂掌,

关于健康饮食的健康调查报告

关注自我,从健康开始 ——中学生饮食营养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中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调查时间:2010.12.23-----2010.12.25 调查地点: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 调查对象:当今中小学生 问题:当今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其营养结构与膳食结构的正确调整,直接关系到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于是,为了解中学生在饮食营养方面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在读生进行一次题为“护理·营养·健康”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普及整个学校,能够真实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饮食健康方面的情况。据调查统计如下: 关于饮食健康的调查报告 占用你一点点时间完成这个关于校园食堂和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谢谢你的填写奥! 1.您的性别:* 男 女 2.你是否通常在学校食堂就餐:* 是

经常去 偶尔去 一般不去 3.你对学校食堂提供的饭食的质量、服务态度总体感觉:*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4.在你看来,我们学校食堂餐饮质量最高、服务态度最好的是哪个食堂:* 食堂一楼 食堂二楼 食堂三楼 5.你的日常饮食符合:* 注重营养,合理搭配 一般吃饱就行 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 偶尔会注意营养搭配 6.你的饮食偏向于:* 肉多菜少 菜多肉少 荤素均衡 全是素食 7.您会以方便面替代正餐吗?* 经常 偶尔

大学生消费状况数据分析及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状况数据分析及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状况数据分析及调查报告 会计09 摘要: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对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在读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和心理等方面展开,并且针对大学生消费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所以,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新消费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和发放问卷的收集方法。男女比例为1:1,被调查得年级人数趋于平均,共发放3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份。根据问卷,作出如下分析: 1.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部分本科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中,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3%,女性大学生占46.7%,大一新生占16.7%,大二学生占26.7%,大三及以上占56.6%。本次调查虽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现将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调查总结如下。 表 类男女

黄龙脱甲鞭杆

黄龙脱甲鞭杆 鞭杆,其实就是三尺多长的短棍(甘肃人一般叫“三尺五”),长短粗细因练习者之高矮胖瘦与膂力大小而定,通常用质地坚实、弹性较佳的白腊木制成。在甘肃武山、甘谷、秦安等地,也有用产于当地的栒子木、六棱木、千层木、狗骨木等硬杂木制做鞭杆的习惯。由于木质不同,材料各异,这些鞭杆在习练者手中便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与外观,既是武术器械,又是工艺精品,令人爱不释手。当然,也有个别人用铜、铁、钢等金属制做鞭杆,以提高力量、增加功力。 鞭杆,是华夏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株珍贵奇葩,主要流传于西北甘肃与华北山西一带,尤以甘肃陇南地区与兰州地区最为盛行。甘肃鞭杆套路繁多,技法丰富,有着一套十分完备科学的训练体系,光各种鞭杆套路就有百余种之多。这种浩繁的鞭杆体系,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武术界素有“东枪西棍”之说。 黄龙脱甲鞭杆,简称黄龙鞭杆,是西北疯魔棍体系中比较古老的一套传统鞭杆。此鞭杆由“哥老会”反清义士、甘肃庆阳人杨怀洲(1868-1940年)大师在清末(1892年后)避祸于兰州五泉山二郎岗世侄张新桥(1878-1947年)家后首次传予张新桥等人,张新桥后来又传其子张润恒、其侄张丙辰、弟子李永成等。张丙辰、李永成二人合传李永成侄子李春钦,李春钦传五延龄,王延龄传车星辰,车星辰传山西万荣武银刚,现已传至第七代。 此鞭杆主要有劈、犁、攉、扎、扭、扣、飞、提、滚、拨、摞、搅、砸、搬、扫、卷、格、戳、挑、挂、撅、点、穿等多种技法。练习时把法多变,步法灵活,高低起伏,左右辗转,以身带杆,劲整力猛。观之大开大合,起落急速,步活势烈,气势剽悍。 此鞭杆套路不长,短小精悍,布局合理,简洁明快,每招每势非打即防,毫无花法,是一套十分优秀的传统鞭杆套路。现将其练用之法公诸武林,但求一引玉之砖足矣。 黄龙脱甲鞭杆口诀 1.搬砸攉挑连环嘉, 攉挑点扎换把砸。 扭扣飞提劈犁戳, 滚格拨摞显神奇。 2.脱甲法,打得凶, 劈砸搬挑梢把同。 上打雪花盖顶, 下打枯树盘根。 要问此棍名和姓, 黄龙脱甲逞英雄。 3.武艺修为不得真, 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传谱有真诀, 口授心法择贤人。 套路动作图解 一、起势(挎剑势) 练法:两脚并拢侧身站立,两手虎口相对、掌心朝下、右前左后持握鞭杆,成“挎剑势”斜置左胯旁,目平视前方(图1)。

关于学生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关于学生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学生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学生健康饮食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学生健康饮食调查报告篇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广居民营养膳食的科学化。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其营养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正确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由于对饮食营养认识较差或不良饮食态度等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我科研小组针对我校区学生进行了饮食方面的调研工作。 二、调查相关说明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饮食状况的了解,对突出问题的进不步讨论,提出解决方法,让大学生拥有更好更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调查方法 我们对我校在读生进行一次题为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问卷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普及各个系,能够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饮食

健康方面的情况。 (三)调查时间 10月5日至12月15日 (四)调查范围 成都师范学院温江校区的大一、大二学生 四、调查问卷分析 (一)饮食习惯 (1) 您暴饮暴食吗? 选择经常的占总数的21%,选择偶尔的有占总数的58%,选择从不的占总数的21% 大多数同学选择偶尔. 不应该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和急性胰腺炎,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心脏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病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大吃大喝、暴饮暴食 (2) 您早晨又喝水的习惯吗? 选择有的有65人,占总数的65%,选择没有的有35人,占总数的35%。 大多数同学选择有。这是一个很好的饮食习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有利于肝、肾代谢和降低血压,防止心肌梗塞,有的人称之为复活水。学者认为,人经过几个小时

大学生饮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模板(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大学生饮食消费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姓名:年级:专业:班级: 一调查背景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开始由最初的吃饱就好转变为追求饮食的高营养和高品质。大学生处于校园与社会交界处,半脱离了父母,逐渐开始独自生活。作为这样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与社会其他群体的饮食消费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同,同时由于经济不完全独立他们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社会需要关注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饮食环境。我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饮食消费习惯的调查研究,弄清他们的饮食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情况。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 调查时间: (二) 调查地点: (三) 调查方法: (四) 对象:在校大学生 (五) 范围: 1,大学生的饮食消费水平 2,大学生的饮食消费习惯 3, 大学生所希望食堂改进的方面 (六) 目的:弄清楚大学生话多少钱,怎样的花钱,他们的消费中有哪些问题, 然后就此调查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即社会和学校需要为大学生饮食健康等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我于9月5日到11日之间,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收回问卷份116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里的调查对象中,有47个男生,53个女生。 总的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饮食消费状况不满意,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希望能得到改变。

调查问卷样式(见附件一) 调查问卷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对象中,有45个是大一新生,40个大二学生,15个大四学生。故本表统计结果主要是反映刚入大学或是入学有段时间但是接触社会部是特别多的大一至大三的学生的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 (一)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情况 16%的大学生月消费额低于500元,70%为500至1200元之间,14%的为1200元及以上。可见大学生的月消费主要集中在500至1200元之间,低于500元和高于1200元两个情况的学生占少数。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额约为900元。 (二)饮食消费 10%的大学生每月花在饮食上的费用低于300元,56%的大学生月饮食消费为300-600元,34%的大学生月600以上。大学生的月饮食消费额集中在300至600元间,其实是600元以上,低于300元的很少。结合大学生的月总消费额对比,大学生在饮食方面的费用占其总消费额的600/900=66.67% 左右。 (三)就餐地点 59%的大学生一般在学校食堂就餐,27%的大学生一般在校外餐馆就餐,还有24%的大学生选择街边小吃。有60个学生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餐馆价格更实惠,59个学生认为在校就餐方便快捷,仅17个学生让认为食堂的饮食卫生条件好。可见,大学生较多数都在食堂就餐,主要是由于在校内就餐实惠且方便快捷,而不认为食堂卫生条件好。同时在校外就餐和选择街边小吃的大学生也不少,学生们的选择相对比以往丰富了许多。 另外有35%的大学生经常外出就餐,49%的大学生偶尔出去就餐,还有16%的大学生很少在校外就餐。有20个大学生认为食堂饭菜价格贵,59个大学生认为食堂饭菜不好吃,37个大学生认为食堂环境差不卫生。可见,大学生外出聚餐的人数多,很少外出就餐的大学生占少数。大一新生外出聚餐的次数比大三等学长要多,他们出外聚餐主要是为了社交,同时还有为数不

热闹非凡的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 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200 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有的则歌舞结合,以舞为主,俗称武场秧歌。既有本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如凤秧歌,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车船轿类,以精湛的技巧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状,表现丰富的时代内容,主要有《小车会》、《旱船》等节目。山西灯火,其特点是: 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灯火的艺术,具有全国各地灯火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发挥山西地理资源优势,具有独具的地方特色,如旺火, “煤海之光”灯展,都与山西煤炭生产有关。模拟禽兽类和模拟鬼神类的民间社火,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视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武技类有九节鞭、鞭杆拳、剑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笼、霸王鞭等,以高超的技艺引人。 在晋南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襄汾县中黄村的高台,就是其中之一种。

关于健康饮食的调查报告

关于健康饮食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健康也随之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健康问题总是在考验和挑战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受到关注饮食和健康的问题已成为了困扰着现代人们一道难题。然而据了解,导致我们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饮食,中学生的不良饮食会出现许多健康问题,为此我们组选择了“饮食与健康”这一课题,调查了初中学生饮食与健康的有关问题。在初中生中,有10%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27%的学生有时不吃;15%的学生,三餐食量不合理。这些都是严重的饮食不健康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初中学生出现饮食与健康问题的原因,让广大的中学生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使他(她)们懂得正确饮食才能健康。 一、首先,不吃早餐是有极大危害的。 1、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毫升,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毫升,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克。青少年的脑组织正处于发育期,血、氧、葡萄糖的需求量比成人还高。如血糖过低,脑意识活动就会出现障碍,长期如此,势必影响脑的重量和形态发育。 2、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不好吃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3、造成动脉硬化且更易导致肥胖。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是怕长胖而不吃早餐的。这种做法毫无科学道理。人体对热量的需求是有标准的,不吃早餐,势必加大中、晚餐的进食量。而晚餐后一般运动量较小,更容易造成脂肪积累而导致肥胖。另外,长期不吃早餐还会使胆固醇、脂蛋白沉积于血管内壁,导致血管硬化。 4、让你反应迟钝:早饭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便会感到倦怠、疲劳、脑力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反应迟钝。

餐饮市场调查报告模板

餐饮市场调查报告模板 渐增多,他们对饮食的安全、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小组基于此,对本次石河子市区的餐饮消费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个餐馆的客人以及老板做了相关的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深刻的了解到了石河子市区的饮食消费的相关情况。 二、导语:为了了解石河子市区市民的饮食消费情况,我们小组五人于20**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对石河子部分餐馆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我们做出来的调查问卷发放于消费者进行调查,对餐馆管理者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8份,回收率94、5%,且回收的每一张调查问卷都切实有效。通过这些人的反馈情况以及大家对这些情况的汇总,我们对石河子市的饮食消费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现将本次调查的相关情况进行予以总结,其相关情况如下: 三、(一)调查结果统计 1、被调查者的身份、年龄的相关结果的统计 2、被调查者在餐馆的消费实际情况统计 3、顾客对餐馆的相关期望 4、餐馆老板的情况 5、回头客人的来源

40、2%的客人认为分量充足是他们作为回头客的必要条件,45、6%的人认为价格实惠是其首要条件,还有服务质量好坏、人多、安全卫生也是他们考虑的内容之一。是否排队也是其考虑的因素,65、0%的人经常去没有排队的地方。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有了经济基础,人们也逐渐在生活中、工作中不时的到餐馆去就餐,消费者在外就餐的频率更高了,而且餐饮也作为了他们生活、工作比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商务应酬、生日宴会、情侣约会等,餐饮也的发展也推动了各个方面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每月用于在外就餐的费用也在逐渐的提高,从而说明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在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逐渐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在外的享受。 在消费之中,每次花多少钱,对石河子现在的消费者来说已经无所谓,但是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也为对餐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消费者不再只注重食品的分量多少,而是逐渐向餐饮馆的环境风格、饮食味道、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在装修风格上,现代风格、淳朴风格、现代风格等各式各样的风格的追求,说明现在的消费者在品味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提高,展现出石河子市地区的人更愿意接近于现代生活,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虽说社会发展了但是人们还是在消费的时候非常关心价格问题,价格的高低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希望自己能够消费到既便宜又可口的食物。这些都体现了石河子地区消费者的重大转变,同时也更关注民生问题。 在通过和餐馆的管理者交流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

阳泉平定文化遗产新

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简介 山西,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就有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泉市是山西 省东部地区政治、 经济、教育、文化 中心,是中国能源 重化工基地的重要 组成部分。市区洮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煤铁之乡”的称誉。 民间文学 1、赵氏孤儿传说【国家级】 《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 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 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 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 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 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 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

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而且,每年过庙会都要唱戏,除藏山庙会外,大部分庙会都会唱《赵氏孤儿》。 2、仇犹古国传说【县级】 盂县古称仇犹,有着悠久的文 化历史,是蜚声三晋大地的文献之 邦。 “智伯献钟”的典故就源于 古老的仇犹古国。 有关仇犹古国的历史,通过祖 辈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可以追 溯到春秋战国时代。2003年,金龙大街开工建设,为人们轻轻揭开了这个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通过考古勘查,人们首次发现了历史上真实的仇犹国臣民们生活过的地方和痕迹。 2003年在建设金龙大街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一柄沉睡了至少2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青铜器重见天日。这些古墓有2300年到2700年的历史,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这在阳泉市乃至整个晋东地区的文物发掘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由此证实,盂县的历史最起码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出土文物和那个时期相吻合,这些文物均为研究盂县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仇犹国被灭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结果证明,仇犹国不仅存在,而且生产力发达。这次考古入选2003年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令所有关心晋盂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所有的仇犹后裔都为之欢呼雀跃。有关仇犹古国历史的研究才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经济基础提升文化建设。但经济建设对文化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2003年人民网太原9月22日电:位于山西盂县县城北村砖厂和水泉村西的仇犹国遗址古城墙是距今2500年的春秋战国的古城遗迹,对研究晋国和中山国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盂县历史悠久的物证。近期,紧张施工的盂县金龙

小学生饮食健康的调查报告范例

小学生饮食健康的调查报告范例 小学生饮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有很多空间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提高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使小 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一起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让我们茁 壮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们都是不愁吃不愁穿。可现实生活中的好多孩子们也不乏长得弱不禁风, 一说到吃饭就害怕的“豆芽菜”,也不乏饮食无节制,以致长成肉 嘟嘟的“小胖墩”。而众多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营养也是缺少关注。 所以我选择了小学生的饮食与健康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想 了解目前小学生的饮食与健康的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更多的同学能主动进食,合理进食,营养 进食。 一、调查内容和过程 我主要通过实地采访、询问、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访问。 我的采访内容如下:(1)你一餐的用餐量是多少?(2)平时你最喜欢吃的菜有哪些?最不喜欢吃的菜有哪些?(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食品 属于垃圾食品?(4)平时你有什么饮食习惯呢? 根据调查的情况看来,第一,现在孩子的饭量都不是很大,以一餐为标准,在12位调查对象中,有7个人1碗,2个人是2碗,还 有3个人是半碗,而所有的人都觉得够饱了。第二,大家喜欢吃的 菜五花八门,主要有肉类、鱼类、蔬菜类。大家不喜欢吃的菜也是 令人眼花缭乱,以蔬菜为多,也有其他的,如:鱼虾、肥肉、腌制品……大多数同学都有点偏食,要么单一喜欢蔬菜,不喜欢荤菜;要么 单一喜欢荤菜,不喜欢蔬菜。其中大部分同学喜欢吃的都是鱼、虾、肉……而最不喜欢吃的却是如青椒、萝卜等一些富有丰富营养的蔬菜。第三,同学们对垃圾食品的认识还不够多,说来说去就是那几项,

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范文

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范文 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篇1 一.调查背景: 在学校的课余时间 二.调查目标: 对于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也是对当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有一个相对直观的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个调查以及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消费、了解消费、学会消费。 三.调查对象: 在本校对各个专业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力求在调查人员上做到人员覆盖全面,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由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的,也有一部分采取访问的形式。主体以问卷的形式辅以访问形式力求达到最准确的调查结果。 五.调查预期及安排: 鉴于本小组人员较少,务必进行分工,以达到应有的效率。 (1)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调查问卷的起草和问卷撰写过程,具体由谭琳仪和温智豹负责完成。 (2)中期调查阶段。主要是问卷的核对和完善,并以一定数量的试问卷调查,检验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主要工作有李帆完成。 (3)正式调查阶段。主要是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问卷数据的录入等,主要工作由我们小组共同完成,必要时请同学帮助。 (4)后期总结阶段。主要是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由小组完成,调查报告主要由金升撰写。 六.预期成果: 在期末之前上交老师,请老师指导,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进行调查打下基

础。 七.保障条件:本次调查的实施不仅需要组员的团结合作,更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合作保障。 (1)需要学校的资金保支持。 (2)需要老师的指导。 (3)需要同学的协助。 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状况多方引导健康发展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 本调研报告针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其看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学校各年级各层次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在总体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过程中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已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现状综述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 消费者的行为是影响商品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界学者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规律,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将有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加充分,对商品的了解将更加透彻,自主权将进一步增大,对传统的消费行为将形成冲击,新的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理性消费者行为正逐步形成。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大数据营销 目录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现状综述 (1) 摘要 (1) 引言 (1)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的演变 (2)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2) 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容易受购买评价的影响。 (2) 消费者的品牌依赖度逐渐下降。 (3) 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 (3) 大数据下的新营销手段 (3) 新的挑战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消费者的行为是影响商品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界学者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规律,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做出

贡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将有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加充分,对商品的了解将更加透彻,自主权将进一步增大,对传统的消费行为将形成冲击,新的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理性消费者行为正逐步形成。 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提高经济决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商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制定销售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进行个人消费策略,改善消费行为,实现文明消费。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的演变 大数据正从每个人的点滴生活中以几何级数生长着,数字生活的流行更开启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吸引着越来越多想从大数据世界中掘金的寻宝人,其中也包括求新求异的营销传播。大数据能让营销“贴身化”的特质日益凸显,激发了更多营销人欲借数据的神秘宝藏让品牌传播焕然新生,也带来了用数据武装营销的大数据营销时代。大数据营销是营销传播方式的变革,是以深度消费者洞察为基础的传播沟通,是用数据解构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偏好、信息获取渠道、个人兴趣从中推导出定制化产品和品牌传播的工具。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在工业化时代,消费者通过传统的大众广告媒体,如电视广告以及报纸、杂志等纸媒广告来获取商品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有需求时,他们首先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收集该商品的相关数据,了解该商品的信息,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选择模式在本质上已经有了较大不同。消费者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相关网站上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商品的数据信息,提高购物效率,降低购物选择成本。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消费者更容易获得该类商品的市场行情,接触到更多有关该商品的数据信息,从而可以通过比较购买到理想的满足需求的商品。因此,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主动、理性消费行为在增加,盲目购物几乎不会再出现。 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容易受购买评价的影响。 在工业化时代,消费者往往通过电话、杂志反映对商品的评价,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会直接在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评价信息往往会被商业企业或数据服务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表

种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粮谷类 8%-12%。缺乏赖氨酸、苏氨 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蛋 氨酸。小米中色氨酸和蛋氨 酸较多。 生物价:大米77;小麦67; 小米57;高粱56;玉米60。 1%-2%,小米和玉米在4%。 主要是甘油三脂和少量植物固醇和 卵磷脂。玉米和小米的胚芽油,80% 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60%是亚油 酸。 70%-80%,主要是淀粉。 利用率高,90%以上。 1.5%-3%。含丰富的磷、 钙、铁、锌、锰、镁、铜、 钼等。含植酸。 含丰富的B1、B2、 B6、PP和泛酸,谷 胚中含较多E。不含 A、D、C。 大 米 8%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 油酸占39%,亚油酸占30% 紫黑米含铁、钙、蛋白质 和脂肪, 紫黑米含血红素可治疗和 预防贫血 小 麦 粉 精白粉10.3% 标准粉11.2% 麦胚粉36.4% 亚油酸40%以上 麦胚芽具有增加细胞活力,改善人 脑细胞功能,增强记忆力,抗衰老, 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 小麦胚芽富含E、B1、B2、 钙、锌、硒,硒的含量是 小麦纷的10倍 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蔬菜叶菜 类 1%-2%不足1%2%-4% 膳食纤维1.5% 丰富胡萝卜素,核黄素,抗坏血酸 根茎 类 1%-2%不足0.5%低者5%,高者20%以上 膳食纤维1% 丰富 硒:大蒜、芋头、洋葱含量最高。 胡萝卜中胡萝卜素为4130μ g/100g 瓜茄 类 0.4%-1.3%微量0.5%-3%, 膳食纤维1% 辣椒:含丰富的硒、铁、锌胡萝卜素:南瓜、番茄、辣椒最高 抗坏血酸:辣椒、苦瓜较高 鲜豆 类 2%-14%0.5%(毛豆 出外) 4%左右 膳食纤维1%-3% 丰富的钾、钙、铁、锌、硒 铁:发芽豆、刀豆、蚕豆、毛豆最高,3mg/100g 锌:蚕豆、豌豆、芸豆较高,1 mg/100g 硒:玉豆、龙豆、毛豆、豆角、蚕豆最高,2μ g/100g 胡萝卜素普遍较高,200μg/100g 左右 1

【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中国饮食健康调查报告

【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中国饮 食健康调查报告 健康饮食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前提。但为什么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营养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我们身边同学中营养过剩的“小胖墩”和营养不足的“小豆芽”竟还是越来越多。下面是X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健康也随之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健康问题总是在考验和挑战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受到关注饮食和健康的问题已成为了困扰着现代人们一道难题。然而据了解,导致我们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饮食,中学生的不良饮食会出现许多健康问题,为此我们组选择了“饮食与健康”这一课题,调查了初中学生饮食与健康的有关问题。在初中生中,有10%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27%的学生有时不吃;15%的学生,三餐食量不合理。这些都是严重的饮食不健康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初中学生出现饮食与健康问题的原因,让广大的中学生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使他(她)们懂得正确饮食才能健康。一、首先,不吃早餐是有极大危害的。

1、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毫升,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毫升,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克。青少年的脑组织正处于发育期,血、氧、葡萄糖的需求量比成人还高。如血糖过低,脑意识活动就会出现障碍,长期如此,势必影响脑的重量和形态发育。 2、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不好吃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3、造成动脉硬化且更易导致肥胖。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是怕长胖而不吃早餐的。这种做法毫无科学道理。人体对热量的需求是有标准的,不吃早餐,势必加大中、晚餐的进食量。而晚餐后一般运动量较小,更容易造成脂肪积累而导致肥胖。另外,长期不吃早餐还会使胆固醇、脂蛋白沉积于血管内壁,导致血管硬化。 4、让你反应迟钝:早饭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便会感到倦怠、疲劳、脑力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反应迟钝。 5、慢性病可能“上”身:不吃早餐,饥肠辘辘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身体为了取得动力,会动用甲状腺、副甲状腺、

食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食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一、前言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就食品消费而言,大学生有其自己的特点,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食品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食品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在食品上,花的是否合理,是否必须,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改进。 二、问卷情况 调查问卷见附录,包含一份结果分析表格。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800之间,xx00之间也占有一定的比率,但较少,而两个极限a.200以下和d.800以上都比较少,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一个纯消费群体而言,消费总额在400800之间是正常的,其他区间符合正态分布。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费较高,所以大家在其他的花费上对而言会比较节省一点,所以设计的数值没有太高的。通过这已数值的调查,证实了我的想法,在高额的学费下,大家的其他花费相对而言会减少。这

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除了伸手问家里要钱之外,还懂得了体谅父母,懂得了节省。 2、饮食消费 由数据表上可以看出,饮食支出主要在xx00元之间,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低的数值。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女生,相对而言,饭量比较小,所以在吃饭消费上比较少;再者,女生都要保持身材,所以在吃的上面花费的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象,减肥观念在大学校园的流行,致使在校女生都偏瘦。在调查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调查的女生,普遍比较瘦。这也可以反映出我校女生的消费情况。 消费地点大都在学校食堂,小餐厅点菜的和外面餐馆的相对比较少,在这些地方就餐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方便,其他的各占一部分,由数据可以看出,我校的大学生对面子看得还不是很重,没有选c有面子的。 3、零食的消费 零食是女生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项内容,有的女生甚至以零食为主食,不按正常的时间就餐,只是拿零食来解决了事,可见零食在女生的生活中的占的份量。 零食的每天支出主要在13元之间,就我预期的而言,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其他各区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36元和10元以上的人基本持平,可见,对于一些人而言,零食是所有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但是就假设的,如果不买零食是否有盈余的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会有少部分的盈余,其他的则成正态分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1.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食品营养价值的 高低,取决于食品中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及相互比例是否适宜;是否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2.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 (1)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食品中所提供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该食品的营养价值就越高。食物品种、部位、产地、成熟程度也会影响食物中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2)营养素的质量: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高。动物性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比植物性蛋白质高,因此,动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要比植物性蛋白质高。 (3)营养质量指数(INQ):是指某食物中营养素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营养素密度)与该食物能满足人体能量需要的程度(能量密度)的比值。 INQ=1,表示食物的该营养素供给与能量供给达到平衡。 INQ>1,表示食物中该营养素的供给量高于能量的供给量,故INQ≥1为营养价值高INQ<1,说明此食物中该营养素的供给少于能量的供给,长期食用此种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的不足或能量过剩,因此该食品的营养价值低。 3.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1)谷类的结构和营养素分布 谷皮: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不含淀粉。 糊粉层:含较多的磷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矿物质)。 胚乳:含大量的淀粉及一定量的蛋白质。 胚芽: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2)营养成分 1)蛋白质:谷类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7.5%一15%.存在于胚芽及胚乳中,主要由谷蛋 白、白蛋白、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组成。 2)氨基酸特点:一般谷类中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赖氨酸含量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及蛋氨酸含量偏低。赖氨酸为其第一限制氨基酸,为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常采用赖氨酸强化,或利用蛋白质互补原理将谷类与豆类等含赖氨酸丰富的食物混合食用,以弥补谷类食物赖氨酸的不足。 3)脂肪:谷类食品中脂肪含量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 4)碳水化和物:是谷类的主要成分,主要为淀粉,我国居民膳食55%一65%的能量来自谷类碳水化台物。 谷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加工越精细膳食纤维丢失越多,故全谷类食物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 5)矿物质主要为钙和磷,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消化吸收差。 6)维生素谷类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胚芽部。淘洗和加工越多,维生素的损失就越多。谷类几乎不含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