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们怎样看待儿童观

我们怎样看待儿童观

我们怎样看待儿童观
我们怎样看待儿童观

我们怎样看待儿童

——论儿童观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儿童观,主要从儿童观的历史演变着手,分析现代学前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儿童观。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给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思想上的思路,以更好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关键词:儿童观;演变;现代

引言:

儿童是学前教育的对象,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依据。儿童观不同,教育工作者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也就不同。而科学的教育就需要具备科学的儿童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想从各个方面教育人,那么它必须首先从各个方面了解人。”i所以,为了教育好儿童,教育工作者就首先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概念界定:

儿童观即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涉及儿童地位、权益,儿童期的意义,特质和能力。本文说说的儿童观均采用此概念。

本文中的儿童、幼儿为采用一个概念,均指学龄前儿童,即0至6岁的儿童。

一、儿童观历史演变

1.儿童的地位与权益观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持有的是“国家”为本位的儿童地位和权益观。儿童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更别说是有地位和权益,父母和社会掌握着儿童的生杀大权,可以肆意剥夺婴儿的权利。在中世纪居统治地位的儿童观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即儿童是带着“原始的罪恶”来到人世的,必然历尽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纯化灵魂,鞭笞和体罚儿童视为合情合法。14世纪后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开始倡导人权,肯定人的价值,歌颂人的价值。启蒙运动时期,教育家卢梭提倡从事发现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工作,主张“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必须把儿童当做儿童看。”ii从而便建立了儿童期的概念。在二战以后,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至今,世界上关于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契约和宣言等已经有了近100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忽视儿童的地位和权益发展到重视儿童的地位和权益。

2.儿童的特质和能力观

(1)无知无能的幼儿观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还处于梦寐状态,没有一个清晰的儿童观。幼儿在他们眼里是弱小的,是无知无能的,只有长大了才有能力。到了近代,洛

克“白板说”认为人类在出生时像一张白纸,一切的知识都来自外部经验。由此,婴幼儿在出生时是没有经验的,也就是没有知识的,需要靠后天的积累才能获得。而卢梭则认为人处于较长时期的儿童期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在这一时期,教育家们虽然肯定了儿童的存在,却忽视了儿童期的重要意义,认为儿童期只是“准备”阶段而已。

(2)儿童意义期的发现

20世纪,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的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且这种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从生理方面看,儿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幼儿的不断发展,潜伏着生命的力量,因为幼儿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而从心理方面看,儿童的发展又是有一定的进程,是隐藏着的。不管如何,这一观点肯定了儿童发展的意义,儿童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时期。iii

(3)早期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精神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在人格发展中尤为重要,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课一从过去的经验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只有儿童期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固着”,并对人格造成损害。这一观点肯定了童年期的经验的重要性,提示着人们不能忽略甚至是要格外重视童年期。

(4)富有潜力的婴幼儿

在脑生理和心理学的发展下,人们对幼儿又有了新的看法。人们认为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具有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在以后的时期进行弥补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处于幼儿时期的儿童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的潜能。iv 总之,人们对儿童的看法从否定到可定,从忽视到重视,在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完善。

二、学前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儿童观

1.儿童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结合

儿童是一个生物个体,有着自己的生理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的较稳定的,不是成年人支援的;同时作为一个自然人,儿童必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衣食、照顾和安慰,需要成人的保护。但幼儿又是社会人,从生下来就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享有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地位,不能被剥夺。v

2.珍视儿童期为人生特别且重要的阶段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时期的发展对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

础。但儿童期又不仅仅是成年期的准备阶段,它是独立存在的,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我们应该珍视儿童期,重视儿童期。

3.儿童都是有发展潜力的

儿童是有极大的发展潜能的人,对人格、认知、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期的孩子以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在适当的教育环境下,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发展儿童的潜能,我们应当重视早期教育。

4.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存在着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发展速度不一样,发展兴趣也不一样。每一个幼儿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我们不能用同意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儿童。

5.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

幼儿集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相联系的,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紧密联系的,是和谐完整的发展的。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在身体、认知、品德、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偏颇。

6.每个儿童都有同等的权利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所述:“人人有资格享受这些文书中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因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而有任何区别”vi因此,每个儿童都有享受保护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沃恩教育工作者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儿童,不能歧视或忽视某些儿童。

参考文献

i B??H阿瓦捏索瓦.学龄前儿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第四页.

ii卢梭.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第74页.

iii单中惠.西方现代儿童观发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8月,第17页.

iv庞丽娟.论学前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v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vi《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 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 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夸美纽斯提出了着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尽管这一时期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到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

儿童观word版本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

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审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童体内的各种毒素,是儿童犯罪的根源,容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而严酷的纪律则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这种行为,可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该的。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每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而不能强迫是儿去学习。儿童的成熟过程至少和儿童的经验一样重要。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本讲座有四个内容: 一、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三、如何去观察儿童? 四、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的目的: 观察→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对观察记录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评估→真正了解幼儿 记录: 4-5岁:能用图画或其她符号进行记录。 5-6岁: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她符号记录。 问题一: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就具有的六个方面基本专业能力(就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养分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1、观察能力 2、作品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能力 4、活动组织能力 5、评价能力 ☆高水平与低水平的教师差异研究,二者最明显的差异—— 1、观察的能力 2、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 幼儿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

观察能力就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就是绝对不称职的。 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殷切的需要——蒙台梭利 幼儿的真实表现反映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因为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兴趣、想法、特点与实际能力。 观察的态度:宽容、耐心、尊重、研究、欣赏 问题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1、了解儿童的行为与行为变化 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 5、因人施教 6、有助于与家长沟通 7、创设与调控教育环境 8、设计与调整教育活动计划 9、支持儿童的学习 10、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例:观察背景:娃娃家 观察对象:滔滔、峰峰(4、5岁) ☆两个男孩一起玩娃娃家,峰峰就是爸爸、滔滔就是哥哥。 ☆滔滔将一根彩链的一头压在小床的枕头下面,另一头连结在玩具橱内的筐里、完事后、她心满足地离开家,走向“超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读后感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作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著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注意注重儿童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引入新的理论成果。当前的第五版就融入了近期的语言研究的成果以及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融合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思想。第十二章针对引发特殊注重的儿童群体论述了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记录实例,并列出大量详细的观察要点,使我受益良多。 一、记录需要特殊注重儿童的必要性。 每个幼儿园都会出现少数水准不同的特殊儿童,这类儿童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既对早期教育给予期望,同时还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和其他儿童实行交往,受到同伴的影响,减少孩子的孤独,让孩子愉快地渡过幼儿园时光。对每一名儿童和每一个动作来说,他们都是独特的。因为没有儿童在不伴有一系列行为的情况下使用材料或者参与任何形式的游戏。我们能够通过这些细节猜测儿童对材料的情感反应,从而更好的对儿童实行“诊治”。当教师们遵循维果茨基的教诲,力图发现这些儿童能够“独立地或在她人的协助下”在“最近发展区”中做到什么时,观察和记录能够为教师们提供支持。观察是教师与行为怪异或惹是生非的儿童建立同情关系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观察需要特殊注重的儿童。 从社交/情感、身体、认知/交流/语言以及游戏等更方面,观察儿童如何协同运作。书中通过观察现实案例,分析出案例中的存有的问题。例如:该儿童传达了什么信息和想法?该儿童能够独立地将自己的游戏组织好,还是需要另外一名儿童或者老师的外部协助?如果需要协助,是多大水准、什么类型的协助等。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指导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并记录。当然,我们也必须记录对个别儿童的特殊意思。我们必须记下儿童如何做手头的事情。每一次的观察和记录不一定要给出怎么的结论和解决方法,要做的仅仅是客观如实的记录孩子的一言一行,即使不是成年人期望的行为和言语,经过数月的跟踪观察和记录,也许过了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看到孩子有一点变化和进步,这才是观察和记录的意义。 三、特殊注重儿童的总体印象。 除了个别类型的行为之外,引发特殊注重儿童有一项突出的特征能够预示他们存有发展性异常、障碍或学习水平欠缺问题,那就是他们给人的印象远远小于其生理年龄。肢体、社交、情感、认知、语言以及言语交流,当这些行为中的多个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它们反复、持续地发生时,便能够预示着儿童身上存有着某种需要教师实行干预的问题。 回想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基本都是笼统的描述,这些都忽略了观察记录本身的意义,准确的观察应该要抓细节、记要点、全面具体,“他做了什么及如何做;与他相关联的人和材料的质量及数量,也包括他说了什么”。类似于这些细节的记录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观察记录中,因为这些细节从来没有引起我们充足的重视,我们的记录也是建立在主观臆想和大致观察的基础上就实行了概括的笼统的总结性表述,所谓的分析和措施现在看来也成了肤浅的解决方式。看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反省,对观察和记录有了新的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幼儿教师在日常中更应该对幼儿行为实行观察与记录,能够让幼儿得到充分的注重,并且因材施教。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精品)什么是儿童观-教案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学》——儿童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 2.了解儿童的含义以及中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史 3.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难点: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二、新课导入: 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我发现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现在在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有几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请问同学们,这几句俗语中,它所讲的主体是谁呢? (幼儿,儿童,小孩子) 对,儿童,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儿童观(板书题目) 三、新授过程 (一)什么是儿童?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以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为18岁以下下的任何人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大词典》:儿童是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1-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或学前其,6、7-11、12岁为小学儿童其或学龄初期,11、12-14、15岁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4、15-17、18岁为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通常少年期之前称为儿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说中的儿童

(二)什么是儿童观? 1.儿童观的概念 有人说儿童是活泼可爱的,有人说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还有人说,儿童是乖巧的,你认为儿童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儿童(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 从同学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儿童的形容更多是从儿童的具体性格来说的,那么,如何认识儿童呢?这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的认识,实际上它涉及到关于儿童观内涵的问题儿童观:所谓“儿童观”,主要是指既定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或家庭对于儿童的基本认知、看法和态度以及有关儿童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说,我们所提到的儿童观中的一些表现可以从三个结构层面来了解。 2.儿童观的结构 ①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期的问题,如何认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他的生长发展规律 ②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如何尊重儿童。 ③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活动的需要,儿童游戏的需要,我们如何遵循儿童精神的需要,来设计适合儿童发展的一些活动。 通过对儿童观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发现对儿童不同的认识,可以形成不同的儿童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是怎样的 (三)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 1.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①古典时期:小大人说 ②中世纪:原罪说 ③卢梭时期:独立存在的价值实体 ④杜威时代:儿童中心论 ⑤现当代: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力时代 2.儿童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演变 ①古代的儿童观 ②近代的儿童观 ③现当代的儿童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

谈现代教育观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 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析我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成为“人师”。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生命,生命是认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需要的整合体,一只蚂蚁一条腿的进化需要经过上万年的时间,何况人乎!因此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效率。面对生命,教师教学要有激情,要融氛围之美、学科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与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教学观 ?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同时积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师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 年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西方儿童发展观的演变

朱婷 (初教系 08小教专转本2班学号:0821610167) [摘要]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时期的小大人说、中世纪的原罪说、现代儿童观[以卢梭(J.J 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为代表]及当代的儿童宗教观[以蒙台梭利(M Montessori,1870—1952)、皮亚杰等为代表]演变过程。进一步说,这次历史演变真正的从一个忽视儿童到发现、重视儿童的过程,儿童以及儿童的世界被成人所关注和尊重,同时社会给予儿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爱护。儿童观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正确的运用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 西方;儿童观;发展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1]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由于不同时期人们经历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对儿童的看法以及在处理成人与儿童关系上都有所不同。而教师的儿童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我们的一线的教育者将用怎样的方式影响和引导下一代,决定着初等教育的方向和质量,更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一、古代的儿童观 追溯儿童观的发展,在古代社会, 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不同的本质, 也就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儿童只是作为成人的影子存在。“在口语的世界里, 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 因此, 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 2] 在原始社会里, 儿童参与成人的各种采集和狩猎等活动, 他们没有被当成儿童来看待,被当成社会的未来成员,一旦他们能独立行动时, 他们就能摆脱家长和保姆的控制。《古罗马的儿童》一书中就较全面地呈现了古罗马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城市、家庭、宗教、学校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儿童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儿童被看成是小大人,没有认识到儿 童区别于成人的独特性,更不可能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应该说那时儿童生活是和儿童教育直接同一的, 儿童教育还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儿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学习知识和生活的技能, 这些技能和知识即教育的内容都是从儿童生活中选择出来的。教育本身成为儿童生活的一种方式及儿童生活的自然展开。 古代的儿童观蒙昧而落后,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人类的文明也只是刚开始萌发,在教育上完全谈不上认识儿童和教育儿童。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育观 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021 年 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 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 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 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 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 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 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以纪录片《幼儿园》为观察资料分类:案例分析 标签: 幼儿园 幼儿发展 我们观看的是以武汉一所幼儿园为真实环境拍Array摄的记录片《幼儿园》。还是相当规范和标准 的一所幼儿园。区分了大班/中班/小班,有规 范的活动室,浴室,安全的午觉,和晚上的端 尿。在这儿的孩子一般都是在3~6岁之间,普 遍是3~4岁上小班,4~5岁上中班,5~6岁 上大班,也有少数是以“听话”程度为标准来 分等级的,视乎大班还是一种荣誉,是对孩子 的一个肯定。 从这个以摄像机记录下的幼儿行为中我看到的 一些主要的幼儿特点: 小班的孩子(一般3~4岁),对于空间位置关 系或说是空间结构还不是很清晰,不能分辨出 衣服的结构,关注具体的事物,具体形象的所 见所接触到的生活经验。主要是依靠日常的经 验,习惯来完成日程事物,中途受到阻碍,中 断后就不易完成连贯的穿衣行为。 叠椅子的动作也是反映出了这一特点,不断地 重复着尝试,试探性地安置着上面的椅子,因 为在摆放前没有清晰地椅子摆放结构,所以就 没有计划地重复尝试,看起来的确是很让人纠 结的,这样不断地试着。不过这种试探性的活 动也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一个主要学习形式。 这一时期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一起裸着洗 澡还相互大闹没有出现不自在的表现。 中班的孩子(一般4~5岁):对事件之间的关 系很清楚了,有了数的概念,并且有了顺序大 小的概念,知道按大小是一二三四五以此增大。 对时间观念还不清晰。知道昨天,今天,明天, 后天,但还不能明确人类文化赋予给语言的意 义,能凭借着习惯,经验,很顺溜地说出昨天, 今天,明天,后天的顺序关系,并且和二三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