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选-第1课时 七年级上册 Starter~Module 5

精选-第1课时 七年级上册 Starter~Module 5

精选-第1课时 七年级上册 Starter~Module 5
精选-第1课时 七年级上册 Starter~Module 5

第1课时七年级上册 Starter~Module 5

一、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2019·浙江湖州南浔一模)One day, when Confucius and his students were walking through a large forest, they 1 an old man standing under a tree, catching cicadas(蝉) with a bamboo stick. Confucius was 2 and asked, “How could you catch the cicadas so easily? Do you have any special 3 ?”

“Yes,” the old man answered. “There are many cicadas in this forest. But it is difficult to catch them. The cicada is a 4 little insect. If they hear the noise of the leaves in the wind, they will fly away 5 . Therefore, people who want to catch cicadas must 6 their hands to hold a bamboo stick without shaking. If you can 7 three pellets(弹珠) on the top of the bamboo stick without falling off, catching cicadas is as 8 as picking a ball up from the ground. At the same time, I have to say one can 9 make it without practising again and again.”

He then added, “But that is not enough. People must be good at 10 themselves. Right now, I am standing under a tree like half of a tree stump(树桩), with my 11 reaching out like part of a withered twig(枯萎的树枝). Last of all, one must be attentive(专注的). 12 I am catching cicadas, I only see the cicada's wing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13 will distract(使……分神) me.”

Hearing this, Confucius 14 his students and said, “No matter what you do, you can only succeed if you love what you're doing and 15 it. This is

what this old man has taught us.”

1.A.heard B.saw C.stopped D.kept

2.A.happy B.afraid C.angry D.surprised 3.A.skills B.habits C.reasons D.hobbies 4.A.clever B.crazy C.lazy D.lovely 5.A.angrily B.proudly C.quickly D.happily 6.A.wash B.dry C.train D.touch 7.A.buy B.throw C.place D.collect 8.A.easy B.heavy C.tiring D.interesting 9.A.always B.often C.sometimes D.hardly 10.A.teaching B.changing C.hiding D.helping 11.A.leg B.arm C.hand D.head 12.A.Although B.When C.Because D.Unless 13.A.nothing B.something C.everything D.anything 14.A.worried about B.laughed at

C.looked for D.turned to

15.A.take pride in B.look forward to

C.pay attention to D.think about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2019·浙江金华中考)Shyness can be an unhappy feeling. But the good news is, you're not alone. Scientists say that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teenagers and adults consider themselves shy. Shyness is feeling a little nervous or as if you want to hide

when you're around other people or in a new situation.

Scientists say such things as genetics(遗传基因), life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 can influence whether a person is shy. For example, in some families, everybody seems to be shy.

What happens if you are shy? Well, being shy may cause you to avoid or miss opportunities you would enjoy.

How do people overcome shyness? This is what Gilbert tells us. “When I started off trying to get over being shy, I decided to do little steps at a time, including practising smiling and saying hi to people. And it worked for me.”

But shyness is not the kind of thing that most people can get over overnight. Overcoming shyness takes time and needs practice.

Here are some tips given by scientists.

Think of what to talk about before you leave home. Prepare things to talk about before you're in a social situation. For example, if you know your classmates are interested in an upcoming event, learn about it so you can join in the conversations.

Let people know you're shy. If you're shy, just show it. Instead of letting people guess, tell them the truth. Explain that you are shy and feel nervous but enjoy talking to people.

Make things easy for the other person. Remember, you're not the only shy person around. Do what you think might help others feel good—for example, say hello or smile.

Pick one social skill to practise at a time. Start simply. For example, smile or be the first person to say hi. Choose skills you feel comfortable enough with to practise

for a day, a week, a month, or even a year.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put in the blank in Paragraph 2?

A.What is shyness?

B.What makes people shy?

C.Can shyness be good for us?

D.Can we overcome shyness?

2.The example of Gilbert in Paragraph 4 is given to .

A.show how people overcome shyness

B.introduce a shy girl called Gilbert

C.tell the right time to practise smiling

D.explain the steps of overcoming shyness

3.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overnight” in Paragraph 5 most probably mean? A.Correctly.B.Suddenly.

C.Slowly.D.Finally.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right way to overcome shyness?

A.Don't let others know that you are shy.

B.Wait for others to say hello to you first.

C.Choose several skills to practise at a time.

D.Get ready before you join in a social situation.

三、词汇运用

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1.(2019·江苏宿迁中考)—Can I help you, sir?

—A box of ,please.

2.(2019·云南中考)The young should learn to make decisions by .3.There will be a high-speed railway, Ningbo and Zhoushan. 4.Whatever we meet with, we will not give up our dreams. 5.(2019·江苏连云港中考)National Treasure quickly rose to the top television rating ranks after it was presented on CCTV. It means a growing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mong China's youth.

四、语法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填入括号中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

Gina's mother found that her daughter doesn't like sharing with her friends. She also found children didn't like to play 1. her daughter. They said Gina made them unhappy. Then Gina's mother told her 2. story about an ant and a dove(鸽子).

“One day an ant fell into a river and tried 3.(save) itself. A dove got a leaf and let it fall into the river close to the ant. The ant climbed onto it

4. went to the bank safely. Shortly, a bird catcher came and

5. (stand) under the tree. He wanted to catch the dove. The ant stung(蛰) him on the foot. The bird catcher cried out and the sound made the dove fly

6. . It told us that

7. you are kind to others, you will be treated well.”

Gina remembered the story from then on. Later, Gina helped her classmate Rita with her maths because Rita was not very good at it.

One day, Gina 8. (ask) to tidy up the classroom. It was hard for her to finish the work 9. (she). Rita decided to help Gina clean the classroom. Rita's help made Gina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and she began to enjoy helping others. Gina was 10. (happy) than before.

五、任务型阅读

根据短文内容,从A~F中选出五个句子填入文中空缺处,使短文内容通顺完整。有一项为多余选项。

(2019·四川成都中考)

Have you ever tried to hide your emotions(情感)

from someone during a conversation? 1.

Scientists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ave

found that people are able to tell other people's

emotions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colour of their

faces.

Scientists studied pictures of people's facial expressions. 2. For example, happiness makes our faces red around the cheeks and a little blue around the chin. Disgust(厌恶) creates not only a blue-yellow colour around the lips, but also a red-green colour around the nose and forehead.

“We believe these colour patterns are the result of small changes in blood flow triggered(触发) by the central nervous(神经) system,” Lead researcher Alex Martinez said.

3.Does the colour alone or also facial expressions help people tell other's emotions?

To figure this out, scientists added colour patterns to pictures of faces that showed no facial expressions. 4. They were able to tell the emotions 75 percent of the time without any difficulty.

5.For example, when two people are heatedly arguing over something, we say they are red in the face. When a person is very angry, we'd say he or she is blue in the face.

A.But this raises a question.

B.It is shown that human emotions are influenced by colours on the face. C.They found that every facial expression is connected to a certain colour.

D.It's not always easy, because the colour on your face may tell the truth. E.Then, volunteers were asked to tell what emotions the faces were showing. F.This is why there are some Chinese sayings that connect emotions to the colour of one's face.

六、书面表达

校团委准备在教师节举行征文活动,请根据提示,回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喜欢的一位老师,以“My Favourite Teacher”为题,用英语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

内容包括:

1.对老师的相貌描写;

2.喜欢老师的原因:①讲课很好;②与学生做朋友;③……

要求:

1.所写内容应包括所提供的信息,可适当发挥;

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一、完形填空

1~5 BDAAC6~10 CCADC11~15 BBADC

二、阅读理解

1~4 BABD

三、词汇运用

1.tomatoes 2.themselves 3.between

4.difficulties 5.interest

四、语法填空

1.with 2.a 3.to save 4.and 5.stood 6.away7.if

8.was asked9.herself10.happier

五、任务型阅读

1~5 DCAEF

六、书面表达

【参考范文1】

My Favourite Teacher

My favourite teacher is Miss Zhang, my English teacher. She is tall and thin with long black hair.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round face. She is very pretty and works very hard.

We all love her very much and sometimes we think of her as our mother and best friend. That's because her classes are so good and interesting that we will never forget. Above all, she enjoys making friends with us. She is very patient and never gets angry with us. She often helps us with all the subjects when we are in trouble.

I'm not good at learning English at the beginning. Because she keeps encouraging me and never gives up, I am making progress day by day. My English teacher is not only a good teacher but also a good friend. I've learnt a lot from her. 【参考范文2】

My Favourite Teacher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favourite teacher at school, and so do I. My favourite teacher, Miss Lu, is a 30-year-old young lady of medium height, with big eyes and long straight hair. She wears glasses and often gets dressed in different styles of clothes. And a big smile can always be found on her round face.

Maybe you'll wonder why she is considered my favourite teacher. Well, as our English teacher, she does a good job in her classes. I can easily understand everything she tells us and would like to finish each task she leaves us after class. Another example is that she's so kind and friendly that she makes friends with each of her students. We like to share everything about our pleasure or problems in our school life. Some students even ask her to help with their family problems!

All in all, I love Miss Lu so much. Whenever I think of her, a strong feeling of joy can always fill my heart!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5章 功能关系和机械能 第1课时 功和功率习题

第5章功能关系和机械能第1课时功和功率 1.功和功率Ⅱ 2.动能和动能定理Ⅱ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Ⅱ 4.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变力做功的分析. 2.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3.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常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以及电磁学知识相综合,难度通常较大. 4.本章知识常与生产、生活及新科技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一、功 1.做功的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公式. W =Fl cos _α_ (1)α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3)功是标量. 3.功的正负. (1)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 (2)α>9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1)P =W t ,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 (2)P =Fv cos _α_(α为F 与v 的夹角).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1.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2.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4.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5.P =Fv 中的v 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6.发动机功率表达式为P =Fv ,其中F 为机车所受合力.(×)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普通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南宁市第三中学杨恒建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介绍第一部分。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第十单元)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也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特征得出酸、碱和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绿色出行(导学案)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1.通过活动使学生巩固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的研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提升环保意识。

1.阅读教材第105页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阅读后自由回答。 (一方面汽车等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北京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课件:中国轿车保有量折线统计图,行驶里程条形统计图。) 2.出示例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15000km) 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第1自然段,谈感受。 2.学生独立解决资料中提出的问题。160×15000 =2400000(g)=2.4(t)4322×2.4 =10372.8(t) 3.学生独立解决第2 通过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再次观看环保宣传图片) 3.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第2自然段。 出示问题:小明爸爸如一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反馈。 讨论:爸爸、妈妈、小明谁的交通方式最环保?为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4.你是如何出行的呢?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结果总结在一起,并派一名组员说说。 计算一下本班同学及家长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汽车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同时也在污染着我们的环境,作为地球的一份子,保护环境,我们也有责任。出行时,我们应少开车,多骑车、多步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过碳减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第一节交通运输(教案)

第四:节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呢?(交通)我国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交通运输。 (板书)第一节交通运输 (板书)一、交通运输概念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让学生结合实例谈生活中的交通,引起学生探讨兴趣,活跃气氛) (学生回答)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厂里的接送专车等。 (启发思考)各种车除了拉人外,还可以拉什么呢?(拉货)能拉人拉货的工具还有哪些呢?(飞机、轮船等)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都要借助这些工具呢? (自由发言)农民收粮食用拖拉机 游长江三峡坐轮船 商店进货用卡车 到外地出差坐火车 外国与中国间运包裹用飞机等 (启发思考)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人或物发生了一种改变。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人或物的位置随交通工具在变) (归纳总结)像这样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 (板书)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承转过渡)由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外出旅行、运送货物等都离不开交通。其实交通运输自古有之,只是不同的时代,运输手段不同而已。同学们都知道我国丝绸闻名世界,早在汉代,我国的丝绸就由联系东西交通、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输往中亚、波斯和罗马等地,促进了古代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师总结)最早,人们主要利用手提、肩挑、背扛的方式,借助人力运输各种物品;尔后,人们又利用马、牛、骆驼等进行运输;现在的运输则主要利用飞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2018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5章机械能第2节动能定理及其应用课时规范训练

第2节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课时规范训练 [基础巩固题组] 1.(多选)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E k2-E k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式中的W 为不包含重力的其他力做的总功 B .公式中的W 为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的功,也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计算: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 C .公式中的E k2-E k1为动能的增量,当W >0时动能增加,当W <0时,动能减少 D .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但不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但不适用于变力做功 解析:选BC.公式W =E k2-E k1中的“W ”为所有力所做的总功,A 错误,B 正确;若W >0,则E k2>E k1,若W <0,则E k2<E k1,C 正确;动能定理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均适用,D 错误. 2.如图所示,AB 为1 4圆弧轨道,BC 为水平直轨道,圆弧对应的圆的半径为R ,BC 的长 度也是R ,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 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C 处停止,那么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 A 1 2μmgR B .1 2mgR C .mgR D .(1-μ)mgR 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mgR =W f AB +W f BC ,W f BC =μmgR ,所以W f AB =(1-μ)mgR ,D 正确. 3.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互成60°角的大小相等的两个水平恒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体获得的速度为v ,在力的方向上获得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如图所示,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其中一个力做的功为( ) A.16mv 2 B.14mv 2 C.13 mv 2 D.12 mv 2 解析:选B.在合力F 的方向上,由动能定理得W =Fl =12 mv 2 ,某个分力的功为W 1=F 1l cos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定义,正确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的导电原理,让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掌握酸、碱、盐的本质。 3、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定义,使学生对离子反应及离子 方程式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下节课的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教学难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第二节离子反应。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将无机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等,而这些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经常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首先来学习有关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讲述】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了酸碱盐的导电性实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哪些物质能导电,那些物质不能导电,为什么?(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和酒精、蒸馏水都不导电,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和磷酸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能导电是因为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离子。大家可以看课本26页的NaCl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的示意图。NaCl固体在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的作用下,Na+和Cl-脱离晶体的表面成为水合Na+和水合Cl-。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条电离方程式来表示这个电离过程:NaCl = Na++Cl-。事实上,除了在水溶液中,有些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称为电解质。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26页,读出电解质的定义。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讲述】那么,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非电解质。 【板书】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非电解质。 【讲解】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板书】电解质 3、化合物 非电解质 【讲解】那么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大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大家好好理解一下这个定义,然后一起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课后题及答案(含四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为人民服务》课后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é mìnɡ() tài shān() mù biāo()chè dǐ() xī shēnɡ() yā pò() 二、查字典填空。 1.“炊”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首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 ________。 2.“鼎”字共有______画,第六笔是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________部。 三、选字填空。 (泰、秦)()山()朝 (鼎、顶)()峰()立 (炊、吹)()具()嘘 (牺、栖)()息()牲 四、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兵简政是减轻群众负担的一项好措施。(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B.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死后得到自己想要的地方) C.新建的贸易广场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客商。(指全国各地) D.为个人利益而死,轻于鸿毛。(比大雁的毛还轻,多形容轻微或不足道)

五、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我会学着写:我们在______________的时候,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讲________,第二句讲________,第 三、四句讲________。(选一选) A.“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B.“我们”要欢迎批评 C.“我们”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

1965.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1课时 交通运输的选择 教案

第一课时交通运输 通过读图分析,边读边画,并通过问题设计强化训练的方式,形成铁路干线网络,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 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运用地图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和主要干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和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难点“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有条件的同学准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特点等资料。 教师:中国铁路分布图,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青藏铁路”录像,同时响起歌曲“花儿与少年”。教师提问:刚才看到的是哪一条铁路的建设?这段音乐属于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的什么歌调?它主要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板书】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读图4.1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 【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活动】结合P85和图4.3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高一物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单元测试(A组)

高一物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单元测试(A 组)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质量为m 的铁球在真空中从t =0时刻由静止自由释放,则在t =t 1时刻重力的功率是(设重力加速度为g ) A.2112mg t B.21mg t C.2211 2 mg t D.221mg t 2.质量约为0.5kg 的足球被脚踢出后,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向前运动约50m 后停止。假定运动员踢球时脚对球的平均作用力为300N ,足球在地面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恒为其重力的0.06倍,则运动员踢球时脚对足球做的功为下列哪一个数值? A.0.5J B.15J C.250J D.15000J 3.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 后,获得动能为E k ;如果要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相同的时间t 后获得的动能为2E k ,可以采取 A.质量不变,力变为2F B.力不变,质量变为 2 m C.力不变,质量变为2m D.将质量和力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4.物体以100J 的初动能从斜面底端的A 点沿斜面向上滑行,第一次经过B 点时,它的动能比最初减少了60J ,势能比最初增加了45J ,则该物体返回出发点A 处的动能为(不计空气阻力) A.50J B.75J C.40J D.10J 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匀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A.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B.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C.物体动能增加量与重力势能增加量之和 D.物体动能增加量与重力势能增加量之差 6.A 、B 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A m :B m =1:2。用质量不计的弹簧把它们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 物体靠在固定板上,如图所示。用力向左推B 物体,压缩弹簧,当外力做功为W 时,突然撤去外力。从A 物体开始离开板以后。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 A. 3 W B.2W C.23W D.W 7.物块A 在斜面体B 上,斜面体在水平恒力F 拉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左运动过程中,A 相对B 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课标分析】 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是否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能否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初中学生已经知道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为什么能够导电?这都是学生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另外,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法分析】 本课时对电离概念的简历是以熔融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导电这一事实为载体的,而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键的概念,也不具备晶体、极性分子等相关知识。在初中,学生所建立的物质溶解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因此对电离概念的建立会有阻碍作用。从学生的认知方式看,学生对导电实验的感知是感性认识。如何从微观上理解导电的本质,大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借助于电脑动画这一教学媒体尽快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记忆型偏好的学生理解该部分知识要弱于发问质疑型与原理原则型科学认知偏好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多给记忆型偏好的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在理解电离的概念后,通过书写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再通过分析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由于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是为认识离子反应而准备的,不能像以往的教学处理一样,费过多的时间探讨电解质,如辨析一些物质到底属不属于电解质等,只是让学生认识常见有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以及它们会电离出什么离子就可以了。 教学中应该强调的问题: 1.电离的概念,理解电离概念时应注意:(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2)电离不需要通电;(3)电离的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2.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1)注意配平;(2)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3)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拆分。 3.电解质,注意:(1)研究对象为化合物;(2)单质不是电解质;(3)电解质需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学法分析】

{小学数学}第1课时绿色出行[仅供参考]00002-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 ③20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番茄太阳”》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番茄太阳”》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99分) 1. (6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黄瓜________的豆角 ________的番茄________的头发 ________的皮肤________的眉毛 2. (8分)比一比,再组词 蔬________碌________脆________戚________ 疏________绿________危________威________ 3. (6分)照样子,写一写。 声:歌声一串歌声一串银铃般的清脆歌声 心: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10分)看拼音,写词语 fān qiémánɡ tónɡmánɡ lùshū cài juān x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īnɡ cuìfánɡ wūqīn qi tiān shǐwēn nuǎ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分)写出反义词

附近—________ 小型—________ 忙碌—________ 6. (4分)形近字组词 情________ 摸________ 请________ 模________ 7. (5分)修改病句。 ①学校开展了学习雷锋。 ②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有了很大的发展。 ③我一条鲜艳的红领巾。 ④《中国少年报》和《东方少年》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8. (5分)说“长”道“短” 提示:其实,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何对待“长”与“短”呢? 9. (5分)用钢笔描红。 肖咏握忧烛 卡黎 10. (5分)给下面片段加上标点 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11.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姐姐送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交通运输(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交通运输状况,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情感,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一谈:你都到什么地方旅游过?怎么去的?直达还是中途有停转?引出交通运输,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交通运输方式? 2.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3.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有哪些? 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交通运输的含义及交通运输方式。

(二)感悟体会 假如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谈谈交通运输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引导点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承转:你到外地探访亲友或旅游,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一)自主思考: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1.自由发言,交流对各种运输的速度、价格等的直观认识。 2.自主学习:请结合生活经验及课本85页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点拨归纳。 承转: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你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吗? (二)课堂练兵 (一)请根据下列情境,为这几位旅客出谋划策(客运)。 1.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 2.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台北一位志愿者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从台北送到上海。 3.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学生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帮他们选择这种交通方式?。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总结归纳。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第2课时动能定理及应用课时冲关新人教版

第五章第2课时动能定理及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2017·福建师大附中期中)将质量为m 的物体在高空中以速率v 水平向右抛出,由于风力作用,经过时间t 后,物体下落一段高度,速率仍为v ,方向与初速度相反,如图所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关于风力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风力对物体不做功 B .风力对物体做的功(绝对值)为mg2t2 2 C .风力对物体做的功(绝对值)小于mg2t2 2 D .由于风力方向未知,不能判断风力做功情况 解析:C[对物体从开始抛出到速度再次等于v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可知W 风+W G =12mv 2-12mv 2 =0,可 知|W 风|=W G =mgh

第1课时绿色出行导学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学习目标】 1.通过“绿色出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旅游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行程表,能粗略作出旅游经费预算。 2.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看到绿色出行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 2.学生自己阅读课本105--106绿色出行。 二、自主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合作探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1. 出示第2题 (1)读题,并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列式解答: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的路程: 小明爸爸一年仅上下班行驶的路程: 二氧化碳的排放质量: 2. 出示第1题

(1)读题并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列式解答: 一辆车平均一年行驶15000千米,一辆汽车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那500万辆呢? ①一辆私家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②500万辆私家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问:看着这个数字,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 ③这令人震惊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PM2.5的形成,介绍PM2.5的危害。 3. 算减排,惊善举。 每周少开一天车就有利于环保,北京也一直实行限行每周少开一天车的措施,可这一天作用大吗?用数据来说话,那我们实际算一算。 ①一辆车每千米排放污染0.16千克,每周少开一天车(路程以30千米来算),一年有52周,能减排多少? 每周少开一天车:

北京有500万辆车,都少开这一天能减排多少? ②小结:每周少开一天车,看起来这事很小,但500万辆都少开一天,却有如此惊人的数字,建议每家每户每周少开一天车,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家都少开车、多骑车、多步行、尽量乘 坐公共交通。 三:课堂达标: 制定解决方案:当下我们小学生除了劝导大人们少开一天车,还能做些什么呢? 四、学习评价

201X年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第1讲功和功率课时达标训练

1 功和功率 一、选择题(1~6题为单项选择题,7~11题为多项选择题) 1.如图1所示,甲、乙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甲对乙的滑动摩擦力对乙做了负功,则乙对甲的滑动摩擦力对甲( ) 图1 A .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也可能不做功 B .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但不可能不做功 C .可能做正功,也可能不做功,但不可能做负功 D .可能做负功,也可能不做功,但不可能做正功 解析 若甲固定不动,乙在甲表面滑动,则乙对甲的滑动摩擦力对甲不做功;若乙向右运动的同时甲向左运动,则甲、乙间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均做负功;若水平地面光滑,静止的甲在乙的滑动摩擦力带动下做加速运动,则乙对甲的滑动摩擦力对甲做正功,所以只有选项A 正确。 答案 A 2.同一恒力按同样的方式施于物体上,使它分别沿着粗糙水平地面和光滑水平地面移动相同一段距离时,恒力做的功和平均功率分别为W 1、P 1和W 2、P 2,则二者的关系是( ) A .W 1>W 2、P 1>P 2 B .W 1=W 2、P 1<P 2 C .W 1=W 2、P 1>P 2 D .W 1<W 2、P 1<P 2 解析 由功的定义W =Fl cos α可知,W 1=W 2,由于沿粗糙地面运动时加速度较小,通过相同位移所用时间较长,所以根据P =W t 可知,P 1<P 2,故B 正确。 答案 B 3.(2017·安徽期中测试)A 、B 两物体的质量之比m A ∶m B =2∶1,它们以相同的初速度v 0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 、B 两物体所受摩擦力之比F A ∶F B 与A 、 B 两物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之比W A ∶W B 分别为( )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1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这一事实。能利用电离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常见酸、碱、盐的电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1课时,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了溶液、溶解度、酸碱盐、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对水溶液及水溶液中的反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也仅限于知道化学反应的结果,对反应的本质与过程了解尚浅。高一学生学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类,学习了判断酸、碱、盐等各类化合物,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溶于水的导电性差异,提高实验探究水平及创新意识。 2.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化合物导电实质,建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 3.通过电离理论的学习,用电离方程式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微观过程,从电离角度探究酸碱定义,建构“宏微符”三重表征模型。 4.运用电解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评价目标 1.通过视频实验观察,讨论物质溶于水的导电性差异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 2.通过氯化钠的微观动画视频的学习,对“电解质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认识水平以及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3.通过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特征对酸碱下定义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多重表征能力水平。

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1课时 绿色出行(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5. 综合与实践第1课时绿色出行(教案)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

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盘古开天地》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盘古开天地》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积累运用 (共9题;共51分) 1. (9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撩________起衣襟________ 鲫________鱼 2. (2分)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匪”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B . 《匆匆》和《桃花心木》的作者分别是林清玄、朱自清。 C . “孰为汝多知乎?”中“孰”的意思是“谁”。 D . 许云峰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3. (3分)写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完碧归赵________ 谈笑风生________ 绳池相会________ 不动生色________ 不屈不饶________ 赞不决口________ 再接再励________ 可成之机________ 4. (8分)读拼音写词语 xīshēng zhuóyuèxiāo yān kǎi xuá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分)用画线词语的反义词填空。 鲁滨逊远离文明世界,流落到________的荒岛;远离了________的城市,居住在这寂寞的荒野;豪华的卧室入梦,________的帐篷成真。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灯红酒绿不见了,开始了一段世界上________的忧郁生活,他表现得________,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

6. (6分)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选填序号) ①碧水东流至此回________ A.到这里回旋 B.回到这里来 ②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 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 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 A.奇怪B.奇妙 7. (9分)连一连。 一条________ 蜻蜓游过来 一群________ 青蛙飞过来 一只________ 小鱼跳过来 8. (4分)补全成语,并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气喘________ 磕磕________ 声________击________ 一丝________ ________不乐若无________ 四面________ 赏心________ ①只见绿叶嫩绿,一片初春景色,令人________。 ②无论做什么事,他都表现得________,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9. (6分)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遇到________ A、发现 意外________ B、问题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8分) 10. (7分)课内阅读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六年级数学教案】第1课时 绿色出行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 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二、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