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不死观念

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不死观念

2014年5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14第35卷第3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No.3

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不死观念

———论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的能指与所指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 月亮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象征符号。其能指是圆缺变化,所指是长生不死。寄居月亮之中的白兔、蟾蜍、嫦娥与桂树都具有不死特征,这些不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月亮的长生不死形象。这是渴望长生不死的中国古人赋予月亮的文化意义,而作为月亮的对立面太阳则被赋予短命夭亡的意义。

[关键词] 月亮神话;长生不死;太阳神话;符号

[中图分类号] B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14)03-0001-04

月亮作为两个最为显著的天体之一,深受古人重视,并成为所有神话体系都要加以描述的重要角色。作为客观天体,人类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个,但是,不同民族对于月亮的认识与描述却千变万化。或者说,月亮在不同民族人们脑海中的形象是大相径庭的。仅以月亮的属性为例,各族之间就存在截然相反的认识;甚至同一个民族内部在不同时期对于月亮的属性也有不同看法。古代希腊神话中的月亮神阿尔忒密斯是处女,而太阳神阿波罗为青年男子。但是,生活在南美洲厄瓜多尔和秘鲁交界地区的希瓦罗印第安人及其相邻的卡讷洛印第安人的多个神话中,月亮都是男性,并拥有一个妻子,或两个妻子[1]。我国台湾的布农族神话《太阳与布农族》也认为太阳和月亮都是男性。该神话说,月亮原本是两个太阳之一,后来被人射落在地,重新回到天空之后,变成了现在的月亮[2]。台湾泰雅族的射日神话大体类似,也是把太阳受伤之后面色苍白,作为变成月亮的依据[3]。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神的属性前后不一。《山海经》说帝俊的妻子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并每天为他们沐浴。神话中,十日和十二月的性别都未明言。学者一般认为这里的十日和十二月都是儿子,也就是说,日月都是男性。但是,后来古人开始认为月亮属于阴。例如,《说文》云:“月,阙也。太阴之精。”另外,月亮的别名之一即太阴———这和“日为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后来的中国神话中月亮神都是由女性担任,西王母、嫦娥等等。

由此可知,客观的天体月亮在神话中实际上已经被人们改造成一个主观性的、关于月亮的一个文化符号。本文重点考察月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能指特征及其所指意义———长生不死,兼及月亮对立面太阳的能指特征和所指意义———短命夭亡。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月亮的

能指特征与所指意义

月亮作为一个天体,它对于人类是共同的客观存在。但是,为什么人们对它的认识与描述之间却存在着千差万别呢?原因在于这个客观天体所具有的特征是极其丰富的,每个民族所关注的只是其中某一部分,然后根据这一部分特征来判断它的属性,并赋予它一个与此相关的意义。例如,台湾布农族神话《太阳与布农族》关注的是现实月亮的亮度比太阳低,于是设想它是一个被人射伤的太阳变成巨人,这个巨人用人类给他的被子擦拭流血的眼睛,所以,当他最终变成月亮之后月色朦胧。在这个神话中,人类对于月亮怀着很深的愧疚———月亮没有报复人类,反而教导人类

[收稿日期] 2014-01-20

[作者简介] 陈连山(1963- ),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神话学与中国民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

如何祭祀、如何生活。在布农族心目中,月亮是最重要的神灵,受到虔诚崇拜。

而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的若干客观属性都被提及。例如《山海经》提到14座日月出入之山,就是用来观测日月全年运行的参照系[4]。而每年12个月份的古代历法也在《大荒西经》提到的常羲生育12个月亮的神话中得到表现。其中记录的常羲浴月神话则是对月亮保持光亮的解释。而月中阴影在《太平御览》卷九五七转引的《淮南子》轶文中被解释为“月中有桂树”,月亮的圆缺变化在《史记·龟策列传》被解释为蟾蜍吞食的结果———“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蛤蟆”。这里的“见食”,不是指月食现象,而是指每月望日满月之后,月亮每天不断缺损,直至晦日暂时消失。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古代华夏人已经关注到的以上诸多方面中,月亮的运行轨迹和亮度问题并没有成为中国月亮神话的焦点,相关神话情节(如《山海经》中12个月亮的神话)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古代华夏人最关注的是月亮在每月的周期变化。屈原《天问》说:“夜光何德,死则有育?”这里的“夜光”是月亮。诗句的意思是:月亮有什么德行,死后又能复生?这里所谓的死和复活,实际就是指月亮由圆而缺而消失,并在下月朔日再次出现。当月亮的这个能指特征被酷爱长生不死的中国古人关注到之后,就被赋予了长生不死的所指意义。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月亮的神话意象和情节多数跟长生不死主题密切相关,可以说,月亮神话的意象和故事情节基本都是围绕着不死而展开。

二、月亮神话中有关不死的符号:

月中兔、蟾蜍、嫦娥与桂树

月中兔的神话在屈原《天问》中已有:“夜光何德,死则有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菟,就是兔子。诗句的意思是:月亮贪图什么好处,而把兔子养在腹中?①那么月亮中的这只兔子是做什么的?屈原没有说明。但是,我们把上述四句诗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诗中的月亮是神话中能够复活的天体,那么月亮中的兔子很可能跟长生不老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后来的神话资料中得到印证。在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古墓出土的T形非衣的左上方画有一个弯月,上面站着一只蟾蜍,蟾蜍上方是一只白色的兔子。这只月中兔的颜色值得注意。因为中国明代以前没有家兔,只有野兔,而正常的野兔是没有白色的(白色野兔可能是罹患白化病的);古代人一直认为白兔是祥瑞,所以马王堆这只月中兔的颜色显示:它是一只神圣的兔子,具有超自然能力[5]。虽然这条材料没有说月中兔具体在做什么,但是既然是超自然的神圣兔子,它应该和不死有关。值得关注的是,在汉代西王母画像中有大量的兔子捣不死药的内容。例如山东省嘉祥市洪山汉墓出土的西王母像就有三只兔子在捣制不死药,见图1

图1 山东省嘉祥市洪山汉墓出土

尽管学术界对西王母是否住在月亮中有不同看法,但是,大家对于该神话中兔子的角色有着共同的认识———它是一个捣制不死药的神圣动物。我们由此可以推论,月中兔应该也是捣制不死药的。后来的神话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太平御览》卷四引傅玄《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引《乐府歌诗》云:“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在嫦娥逐步成为新的月亮女神之后,月中兔就专门为嫦娥捣制不死药了。

其实,从现实兔子的能指而言,它的寿命并不长,更说不上具有什么不死特征。现代学者在分析兔子何以进入月亮成为神圣之物的时候,一般的结论都是兔子生育力强,几乎每月都可以繁殖后代,因此重视生殖力的古人就把兔子列为神圣动物。但是,兔子的这个能指其实并没有得到汉代人的重视,人们也没有赋予它以什么生殖崇拜的文化意义。当时画像中的兔子都是忙于捣制不死药。兔子的造型也都很瘦,完全没有大腹肥臀那种具有生殖力象征的特点。例如,图2所显示的捣药兔子就非常瘦,尤其是和那只同时捣药的大肚子蛤蟆相比,就更显其瘦无比。而蛤蟆的繁殖力倒是在神话中得到表现,详见下文。由此可见,关于兔子是因为繁殖力强而成为神圣动物的说法缺乏证据。月中兔的存在从反面显示:古人赋予月兔的不死涵义是相当主观的。

月中的蟾蜍也和不死药有关。图2显示:为

①闻一多认为“顾菟”是蟾蜍,证据不足。参见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第303-304页,中华书局,1996年。

第3期 陈连山: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不死观念3

 西王母捣制不死药的是兔子和蟾蜍。另外,一个羽人正把一串药丸献给西王母。这就是所谓的不死药———又名“蛤蟆丸”。有些汉画则只有蟾蜍捣药。从蟾蜍外在的客观属性看,其最大的特征应该是繁殖力强大。母蟾蜍每次产子量非常巨大。下文即将分析的嫦娥奔月神话就涉及到蟾蜍的这个能指特征———嫦娥奔月之前占卜的结果是“后且大昌”

,意思是后代将非常繁盛。嫦娥到了月亮,变成蟾蜍———多子,应验了当初的预言

图2 山东省嘉祥市宋山小祠堂汉墓出土

嫦娥更是一个具有不死能力的形象。嫦娥奔月神话最早见于战国初年的《归藏》。此书虽已亡佚,但后世文献多有引用,可见绝不是疑古主义者认定的伪书。近年,江陵王家台出土秦简《归藏》,最终证明《归藏》确为先秦古籍。秦简《归藏》云:“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枚占

□□□。

”[6]这个“恒我”,即“姮娥”。这段文字虽然不全,但是基本保全了嫦娥奔月的情节。《文心雕龙·诸子》云:“《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刘勰对《归藏》还是肯定的,可惜所引奔月神话不够详尽。《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里谈到嫦娥奔月与偷吃不死药有关。《后汉书·天文志上》刘昭注转引的东汉张衡《灵宪》最早完整叙述了这一神话:“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奔月之后变蟾蜍,是有充分的神话资料依据的,并非后代文人诽谤。这个神话可以充分解释下边一个疑问:汉代画像中西王母身边的蟾蜍何以常常是舞蹈家的形象?(见图1、图3

)图3 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石棺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蟾蜍是非常笨拙的,那么画像石为何显示它竟然是一个舞者?根据上述神话,这只蟾蜍是美女嫦娥变的,那就顺理成章了。嫦娥偷吃了不死药之后,就获得了永生。这样她必须离开人间。她选择月亮作为自己的目的地,显然跟中国古代神话赋予月亮的阴性和不死特征相互一致———嫦娥是女性,属阴。她吃了不死药,所以不死。这再次印证了人们赋予月亮所包涵的不死意义。

最后再看那棵月中桂。前文提到,《淮南子》轶文记录有“月中有桂树”的神话。不过,该轶文没有涉及月中桂是否具有不死特征。《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

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则详细叙述了月中仙人和桂树的情况:“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现实的桂树属于小乔木。《山海经》中多有记录,并无奇异之处。但是,

月中桂不但高达五百丈,而且具有被砍伤后伤口自动愈合的超自然能力。这说明它也具有不死特征。

综上所述,月亮中的兔子、蟾蜍、嫦娥与桂树都具有不死特征。这些不死的意象作为月亮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月亮总体上是一个长生不死的形象。所以,月亮在中国神话中获得的所指意义就是长生不死。

三、为什么中国神话中月

亮成为不死的符号

月亮的圆缺变化是人类普遍都关注到的自然

现象。但是,

利用这一自然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能指来传达哪种主观概念,那就跟该人类集团的思想倾向有关。中国古人对于长生不老具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所以,当他们发现了月亮的周期性圆缺变化特征之后,就用它来表达自己的长生不死观念。

通过《山海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长生不死具有多么强烈的欲望。《山海经》中除了神灵可以不死之外,人类巫师通过服药可以不死,甚至于百姓也可以不死。《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轩辕之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又云:“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不死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

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郭璞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正是这种强烈的长生欲望,导致古人把月亮的圆缺变化这一自然现象当做传达不死概念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如此强大,以至于具有不死所指的玉兔、嫦娥和桂树都集中于月亮。最终,月亮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成为最强大的不死象征。

四、月亮的对立面太阳的所指是短命

一个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每个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阴阳对立,日月对立。当月亮被视为长生不死的象征符号的同时,其对立面太阳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具有相反意义的符号———古代华夏神话赋予太阳的所指正是短命。

《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彃,一作弹,一作毙。”十个太阳,九个被羿射杀。可见其短命。

这个神话后来出现变异。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冠编》云:“羲和为黄帝日官,锡土扶桑。扶桑后君生十子,皆以日名,号十日;而九日为凶,号九婴。分扶桑之国为十,用兵不止,求实无已,炙杀女丑,同恶相济,故曰丛枝胥敖。”这个九婴,就是《淮南子·本经训》中所说的羿在凶水之上杀死的怪物。

太阳本身的命运如此,进入太阳的英雄也短命。前文已经论证了进入月亮的嫦娥永生不死,即便是“学仙有过”被贬到月亮的吴刚也长生不死。但是,与日竞走并最终进了太阳的夸父则无可逃避地死去。《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因此,在古代神话观念中,月亮和太阳,一个属阴,一个属阳;一个代表长生不死,一个代表短命夭亡。月亮和太阳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一个二元对立。

(本文图像的扫描本由张从军教授提供,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 列维-斯特劳斯.嫉妒的制陶女[M].刘汉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

[2] 余锦虎,欧阳玉.神话·祭仪·布农人———从神话看布农族的祭仪[M].台湾: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61-81.

[3] 尹建中.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M].台湾:台湾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1994:74.

[4] 刘宗迪.失落的天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11.

[5] 陈连山.世俗的兔子与神圣的兔子[J].民俗研究,2011(3):23-32.

[6]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37-43.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Moon and the Concept of Immortality———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of the Moon in the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CHEN Lian-shan

(Chinese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The Moon is a symbol of immortality in the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Its signifier isthe change of waxing and waning,and the signified is immortality.According to ancient Chinesemythology,the residents of the moon,namely,the rabbit,the toad,the beauty Chang’e and thecherry bay,all contain the meaning of“immortality”.Ancient Chinese people who longed for immor-tality had endowed the Moon with the meaning of immortality,whereas the Sun with the meaning ofephemerality.

Key Words:Moon Myth;Immortality;Sun Myth;Symbol

[责任编辑 劳玉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