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一、自媒体的内涵和传播特性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向融合,媒介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技术发展与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化历来密切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博客、SNS社交网站、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多媒体方式上传到网络空间,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参与互动,浏览新闻,受众从原来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了传播者、发布者和接受者,媒介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真正进入到“自媒体时代”。

1、自媒体的内涵阐释

在谈到当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时,喻国明教授曾经指出,大众媒体时代正在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微内容”的崛起。这里所说的“个人和参与性媒体”应就是自媒体或个人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专栏作家吉尔莫在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撰写的《下一代新媒体:我即是媒体》的文章中提出自媒体的概念,并指出自媒体是未来的主流媒体。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对自媒体的定义是:“它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具体说,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技术来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个体传播主体。”②关于自媒体的定义,国内也有很多的说法,多数学者多引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提出的,“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如邮件、手机、博客等,想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③自媒体即我媒体,个人媒体,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让新的传播形式走到受众身边,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媒介资源,传播手段,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改变,博客、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昔日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主导的传播模式正在日渐受到颠覆,媒介受众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受众由原来信息的“接受者”一重身份转变成接受者、传播者和发布者的三重身份,受

众的“声音”也逐渐在成为传播的主流,并积极参与到公共议程中,发表民间的话语和声音,监督政府工作,促进社会信息透明,构建着自由民主的舆论环境。

二、自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变革特征

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媒介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媒介生态环境也日新月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各种媒介传播形式层出不穷。借助互联网这一互动性强、信息海量丰富,受众广泛的传播平台,自媒体发展迅猛,自媒体已成为整个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信息的传播形态也发生着变革。

1、传受主体:交互性强,传受双方一体化增强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接收固定的信息,不能参与其中,没有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在自媒体时代,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地点,受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来经营自己的“网络空间”,及时发布自己对信息内容的观点和评论,与网友进行交流,也可以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互动,信息迅速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在自媒体时代,受众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和APP 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互动交流,发表评论,而且可以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所见所闻上传到网络上,与网友分享,俨然自己就是一个“电台”、“电视台”,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如温州动车事故中,就是由乘客通过移动媒体把事故信息发布到网络上的。个人成为了媒介的主体,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和用户,也更是主动的信息的生产者、创造者、传播者。传受互动频繁,更重要的是传受集于一身,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传者和受者的身份不再固化,两者的界限打打的被模糊,颠覆者传统的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传受双方不平等的关系和地位正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充分突出了个体的“人”,以人为本。

2、传播内容:微内容,“碎片化”、个性化传播

“微内容”是跟引起普遍关注的,有重大意义的“巨内容”相对的。自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传播的具有重要性、时效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的内容。互联网用户或移动媒体用户在“网络空间”上的一个评论、看法,一张图像,一则语音,一篇网志,短短几个、几十个字等都是微内容,这些传播语境

呈“碎片化”,不像传统媒体上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编辑过的,是呈现事件全貌的,有头有尾的信息,自媒体上的微内容可能只是个人的一个感想,感情的发泄,对所见所闻的简单的描述,寥寥几字而已。自媒体的使用者也呈“碎片化”、“去中心化”,不仅包括精英群体,也包括草根、大众群体,各行各业的人都通过自媒体来进行个性化的传播,如今就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而自媒体正是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最好的平台。每一个自媒体人都通过个性化得语言、独特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虽然这些“碎片化”的内容集中在个人话题,私人领域,随着自媒体的使用,他们的话语已参与到公共领域,政治空间,发表自己的声音,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其中有些言语过于个性,未免过激。特别是受媒介娱乐化的影响,自媒体人过度追求娱乐化,在追求中张扬个性。话语的个性化表达,娱乐的个性化追求的特点本身就迎合了自媒体所代表的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征,而草根文化、大众文化正是时下所流行的。

3、传播过程:非专业化,个人化传播(把关的弱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对传播内容和传播者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对内容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编辑人员具有较好的媒介素养,要专业化,对新闻文本、图片、视频进行专业化的处理,特别是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重在意识形态的把关,传统媒体中的“把关”是必然存在的,而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自媒体则不同,个人将自己的所想所感,所见所闻,拍摄的图片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并不需要专业化处理,也不需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去衡量信息的内容,因此信息的传播是非专业性的,这就往往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

在自媒体传播中,个人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习性进行的传播,这就突出了个人传播。个人传播是指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

④传统的媒体对受众的传播,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传播,可以看做是群体传播或大众传播,因为媒体本身就是组织群体。而个人传播是通过自媒体的形式把个人的信息或所见所闻的信息传播出去,信息的开始是个人,面对的或是个人或是群体,而这个传播过程更像是人际传播,而不应是大众传播,只是这一人际传播凭借自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个人传播中,个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个人可以自由的传播和接受信息,个人成为了主体而

不再受到媒介的制约,这也意味着一个个人传播表达时代的到来。

4、传播效果:传播即时性,信息可信度低

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即时报道方面自媒体有着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优势,在事件正在发生时,通过自媒体就可以把信息几乎同时的呈现在受众面前,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来说,事件现场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移动媒体第一时间的来报道事件,发布信息。在突发事件方面,自媒体传播信息即时,“人人都是记者”,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办到的,突发事件无法预料,传统媒体的记者无法及时的赶到现场,还要有一定的制作时间,自媒体在这方面优势凸显。

自媒体在即时报道和传播速度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自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是个人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不会去考虑内容的真假,事件背后的真相,不会有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传播到网络到的内容难免有虚假、不真实的。特别是对一些事件的网络舆论,自媒体打破了时空局限,传播的即时性更是加快了舆论形成的速度,虽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但也为谣言的扩散推波助澜,自媒体更是充分释放了个人话语,经常发表一些不顾后果的言论,导致信息的失真和不良信息的泛滥,致使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或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这都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5、受者地位:话语权下移,个人拥有话语权(公共空间扩大,个人拥有话语权)

“话语即权力”,话语生产赋予事件以特定的含义,代表了话语生产者的态度和主张,是权力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受身份、地位、知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长久以来,话语权一直掌握在精英群体,掌握着媒介资源,而普通大众则无法通过媒体自由的表达意见和观点,只能是被动的观点的接受者,而不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民众的话语、声音和利益诉求没有渠道传播开来,上传到政策的制定者,决策者那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话语表达的工具,“人人有了麦克风”---自媒体,自媒体为人们发表和分享意见、观点和见解提高了平台,个人成为了传播主体,使话语权下移,导致话语权泛化,打破了社会话语权的分布和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并行,并不断影响着官方舆论场。在自媒体时代,个体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公民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

监督,推动着社会的民主化和政治文明。

三、从媒介接触到公共事务参与看公民的媒介素养现状和问题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媒介和人类社会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和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关于媒介对儿童不良影响的研究中,媒介的抵牾和冲突受到西方重视,英国最早提出了媒介素养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那何谓媒介素养?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再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⑤这个定义把受众放在了被动的地位,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理解和质疑信息,从而运用信息,在自媒体时代,还应该包括使用媒介使用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是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应有的媒介素养,这也正是公民在面对自媒体所缺乏的素养和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格外关心两个问题-------受众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以及公民怎样使用媒介、多大程度介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和创造。

1、公民接触方面:接触媒介、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公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其接触媒介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深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网络也日益的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二。⑥可以看出网民规模日益扩大,自媒体用户也在迅速增长。然而受年龄、地域、文化

等因素的影响,公民接触媒介的种类不同,接触媒介的目的也不明确。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公民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多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而文化程度高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接触。受年龄和地域、文化的限制,乡村的公民多是接触传统媒体,接触媒体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娱乐生活,而不是获取新闻、资讯信息来指导生活和工作。而网络和新媒体则日益在青少年中普及,在媒体接触上青少年更开放、自由,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渠道地获取信息,但在利用信息方面却不积极,公民在网络上多是获取娱乐信息、游戏等,而不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来发展、提升自己,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公民有待加强,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获取信息,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漩涡中。

2、公民认知方面:解读信息、批评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公民要有解读信息、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以及批判式接受信息的能力,媒介的批判力是公民媒介素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向受众呈现的环境并不是真实的客观的现实环境,而是媒介建构出的“拟态环境”,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而且在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难免有记者和受众的主观偏好因素,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向性,这都需要公民有一定的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公民还应从对媒介的信任度、对报道的真假辨别的能力、媒体报道对公众的影响三方面来批评性的接受媒介信息。首先,公民对媒介的信任度是接受其信息的关键因素,对媒介的信任度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媒介的信誉包括客观、公正等条件以及专业权威性这两者构成媒介可信度的基础。如南方周末历来高举“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以敢说、批评报道为公众所喜欢,公民对其的信任度也高。其次,公民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上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如日本地震核辐射造成的抢盐潮事件,就是因为公众盲目的接受信息,没有理性的思考,致使东南沿海和内陆各省都出现了抢盐事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最后,公民要从报道对公众的影响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自觉地分析、接受健康的、积极的信息。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娱乐化的影响,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愈演愈烈,媒介逐渐走向了庸俗

化、低俗化,受众应认知其危害性,提高对这些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对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缓慢以及对信息有意的遮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传统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信息做出判断。然而,由于自媒体的信息是个人上传到网络上,把关弱化,虽信息传播即时,但可信度较低,更有甚者,利用自媒体的便利,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致使近年来虚假新闻愈来愈多,《新闻记者》每年都会评出十大假新闻,警醒着媒体从业者和公众。中国的公民是很好的信息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信息批判者,公民在解读信息,批判的接受信息方面的能力,需要公民自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媒介传播的规律,认知媒介,理性思考,才能正确解读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3、公民使用方面:媒介的运用能力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⑦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由此也提出了媒介素养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即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研究媒介素养。然而这里所说的传播者角度不是传媒工作者而是公民本身,从公民作为传播者,怎样使用媒介,多大程度介入到媒介内容生产和创造说起,这可以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来探析:

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已经拥有了媒介的使用权和传播权,然而,公民在对自媒体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方面

泼面女事件

娱乐化

可信度低把关弱

4、公民参与方面:媒介参与和话语表达的能力

公共事件参与,政治参与

网络反腐

5、公民自律方面:媒介的道德认知、自律能力

网络隐私

相关法律不健全

四、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首先应该在立法和执法层面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政府更要注重舆论引导

第二,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对于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又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互联网企业作为重要的网络信息源之一,集制作者、传播者和把关人于一体,政府的监管相对滞后,这就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严格自律显得非常重要。

第四,现如今,网络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作为网民,我们更应该在平时主动学习网络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文明上网。

五、结语

【1】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今传媒》,2008年第8期。

【2】谭旭东《论自媒体的信息革命》,《新闻与传播》2008年第3期。

【3】《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4】赖浩锋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与个人传播:下[EB/OL] , 浙江在线﹒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5】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年第3期。

【6】《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彭少健、王天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7】陈力丹:《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人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521705.html,/GB/35928/3653/4321956.html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521705.html,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作者:朱新玲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 ; ;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多变化。新闻编辑应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传统新闻编辑与新媒体新闻编辑身份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新闻编辑 一、全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和转变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媒介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媒体积极向互联网靠拢。尤其是随着一些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让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推出了网络平台以及移动应用客户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相对被削弱 很早之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被称为信息的“把关者”,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及传播学者卢因的观点,即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审核与修改后,信息才可能进入受众的视野。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已经被削弱,尤其是随着Wi-Fi、4G 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手机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视频的录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再是唯一的新闻发布者,甚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利用现场受众手机录制的视频作为可靠的信息来源。除此之外,个别事件如果仅有受众的新闻信息版本而缺少主流媒体的声音,也很容易出现谣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发生变化 受众已经从单屏接收信息转到了多屏接收信息。据学界的观点整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使用网络的比例最大,而网络就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成为全媒体。如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依旧停留于单一的媒体层面,不打破多种媒介的壁垒,在全媒体时代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有远见的媒体率先实现了与互网联的融合,湖南卫视已经推出了芒果 TV 作为移动客户端,央视也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3.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制定报道方针,决定新闻节目的类型和方案,组织协调报道和节目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新闻节目的审核与最终传输。一些先进的新闻媒体还可能对新闻节目的播报进行监测,以了解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很多广播电视台已经将节目搬到了网络上,受众可以通过 PC 机和移动设备观看,那么传统的节目必须被重置同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且内容的删减要考虑到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

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 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 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研究·融合与发展36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导致了媒介的融合,形成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开始让人们反思其利弊,它已经成为了联系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纽带。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包含着多个方面,媒介终端的融合、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以及媒介机构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不同的产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面,使不一样的产品进行多种方式的买卖,在不一样的媒介终端上进行多方面的推广。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是突破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新的业务区域。媒介机构的融合是传媒企业之间的合并,传媒企业中各个分类都是独立的,只专门进行一个分类的进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企业只能停止在单一发展的层面,不能通过融合扩大业务的发展范畴。人们对传媒产品的灵活运用,对其要求越来越高,更加促进了媒介的融合。2.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就是将数字化利用在多媒体终端中,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简洁的信息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只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层次,也对人们的文化状态、精神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使用新媒体的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物质带来的,技术的不同导致传播渠道的不同,而传播渠道在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特殊作用,使用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能动性,传媒将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进行传播,使接收信息的人们 被再加工的信息所影响。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自身具有碎片性、个性化以及经济化等优势。 2.1新媒体的碎片性 新媒体进行语言的传播,碎片性主要是它的传播渠道具有数字化特点。传统的媒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印刷媒介,主要是运用符号;另一种是电子媒介,主要是运用模拟,这两种媒介在传播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限制性。新媒体的数字化主要是一种不借助物质的传播,因此也就使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拥有自身的虚拟特性。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文化以及地区的差异,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中不会受到地区以及场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体方式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使人们的生活被广泛的扩充,并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信息化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自身的积极性,随着其发展,已经打破了在室内接收信息的限制性。传统媒体时期,电视作为一种传媒方式,人们利用收音机听广播、利用阅读报纸的方式接收信息,而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且内容单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向多渠道分发转换。广大受众已由以往被动接收信息者转变为自主、独立的信息传播者,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随着网络媒体及移动终端设施的不断发展,转向新领域的受众群体正在急剧扩大,移动实现了由3G到4G的转变,更加方便快捷,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广告投放者会考虑到组合投放的效果,注重内容及创意上的营销策略,产品资源最大化延伸,取得效益最大化。通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融合,在媒介融合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只有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才能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新媒体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产生的,这就表明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此同时,也使传播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的定义以及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6-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521705.html,ki.11-4653/n.2017.12.006 文/付茗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 欧阳学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

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传统低效率的、限制性强的纸质传播方式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就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依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及近年来,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大的政策背景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建立自己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报刊方面也实行网上电子版阅读。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传播方式的纸质传播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纸质刊物劣势 一、制造成本较高 传统文学作品以纸质形式呈现,需要前期排版、中期装订、后期销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二、受到空间限制 纸质出版刊物无法达到短时间的快速跨区域传送,电子刊物可以达到。 三、阅读速度 文字阅读速度慢,导致从刊物书籍获取信息的速度缓慢。加之现代信息爆发,无论是对速度还是内容的追求,文字阅读都有天生的缺陷,在当下尤为明显。

四、传统文学阅读效率较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效率由低到高分别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涵的信息量由高到低也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 五、阅读传统文学对时间的要求 因为以上几点,文字阅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获取信息的代价,然现如今,传统阅读载体文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没有了优势可言。 文学的价值分析 一、时代智慧的结晶 二、价值观的引导 三、文化的传播 四、精神时间的充实 冲击下的措施 关键点: 结合媒体技术,传统文学经典也要与时俱进,进入信息媒体时代,将文学作品从传统纸质载体转换为音频、视频形式传播,抓住受众眼球,迎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案列分析: 最为典型的成功案列就是四大名著作为电视剧的播出,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转换视频,受众更加乐意去接收,并且传播方便,如果四大名著没有拍成电视剧,如今随口都能说出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一、自媒体的内涵和传播特性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向融合,媒介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技术发展与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化历来密切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博客、SNS社交网站、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多媒体方式上传到网络空间,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参与互动,浏览新闻,受众从原来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了传播者、发布者和接受者,媒介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真正进入到“自媒体时代”。 1、自媒体的内涵阐释 在谈到当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时,喻国明教授曾经指出,大众媒体时代正在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微内容”的崛起。这里所说的“个人和参与性媒体”应就是自媒体或个人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专栏作家吉尔莫在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撰写的《下一代新媒体:我即是媒体》的文章中提出自媒体的概念,并指出自媒体是未来的主流媒体。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对自媒体的定义是:“它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具体说,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技术来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个体传播主体。”②关于自媒体的定义,国内也有很多的说法,多数学者多引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提出的,“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如邮件、手机、博客等,想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③自媒体即我媒体,个人媒体,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让新的传播形式走到受众身边,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媒介资源,传播手段,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改变,博客、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昔日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主导的传播模式正在日渐受到颠覆,媒介受众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受众由原来信息的“接受者”一重身份转变成接受者、传播者和发布者的三重身份,受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而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

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xx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范文 最新推荐------------------------------------------------------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呈大 爆炸发展趋势,各种信息和无处不在的噪声不断颠覆 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而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是一 个特殊受众群体,面对新媒体的狂轰乱炸很容易迷失 方向。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 高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探索媒介素 养教育的新途径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试图全面分析 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 期对我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 意见。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大学生 7937 Improve Wa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New Media Literac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1 / 5 technology, new media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ubiquitous noise constantly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a special audience group, their mind is still relatively immature, the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 一前言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 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 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 (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 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 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 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 一文献综述 1 信息时代的来临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的年代,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到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这也是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我们也无疑是进入一个大众传播时代。以首先发明启动“地球村”概念而闻名于世的传播学者麦克鲁汉表示大众媒介文化已经把文化和传播凝聚成为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胁裹其中(《理解媒介》)。舆论在很多时候无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潮流的主要发散渠道,成为大部分人观察体验世界的窗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一个数字化的空前潮流与景观在我们面前绽放,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同时,媒介也一把双刃剑,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之后,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2媒介素养定义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毕升以及古登堡的印刷时代,文化传承要依靠对于语言的使用,但是在传播与符号紧密联系的今天,媒介素养除了掌握理解生成数码的技巧,更主要是与文化和环境联系起来。所谓数字化,也就表现为信息的电子化——主要就是网络化趋势。国外早在二三十年代研究蔚成为规模。欧美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媒体素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然其中大多数是传媒学者和教育学者,世界著名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英国媒体教育学家Len Master- mail、加拿大的John Pungente、美国的W.James Potter。 但是在国内直到1997社学院的卜卫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大陆学者才开始参与讨论这个问题,今几年更是成为理论热点。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OntariMinistryOfEducation) 是这样给媒体素养下的定义:媒体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更确切地说,媒体素养是一种教育,宗旨为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体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媒体如何传输信息、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以及要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 by Colleg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Oregon ) 3媒介素养表现 学者鲁宾分析,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

新媒体考试题目及其答案

1.请以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为例,结合本学期课堂讲授内容和你的个人体验,谈谈你对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Nachison则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广义上,“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狭义上,媒介融合指不同媒介形式的结合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以手机媒体为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加强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相继问世,这一方面反映了报刊广电媒体对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的抢夺,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报刊和广播电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借助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传输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1.不同媒介组织的跨媒介融合。 2.传统媒体内部业务的融合 3.融合新闻 4.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指媒体之间相互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传媒业务和功能的融合。 结合目前媒介融合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及表现形式,个人认为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对内容的拥有,然而规模化信息难以通过传统媒体自身充分地生产和流通;纵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造就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的可能性,但资本上的劣势往往阻碍其发展。综合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也就势在必行。 二接收终端的融合。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 三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会使媒介产业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 四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具体来说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介融合,是实现内容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形式上是媒介优势的完全融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和经济效益统一。 2.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概论》读书笔记 ——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只要认知,并且有意愿,人的一生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水平,媒介素养也是这样。 我国媒介素养具有本国独特的发展角度,如:第一、传播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第二、我国媒介素养正逐渐走出译介阶段,试图寻找媒介素养的本土化根源、建构框架知识体系等等。多媒体在近几年越来越强势,尤其电视、网络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如何利用好媒体且避免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媒介素养的两个支点分别是?媒介内容?和进行教育培养,而行教育培养需要教育业界的研究推动,并不是新闻传播业界能够解决的。因此,媒介素养是我国传播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却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对新媒介环境下的公众素养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这一庞大群体的作用日益显现

并被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所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乱象的不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互联网上的舆论环境受到污染。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与理论背景下,政府对?新媒介素养?的要求呼之欲出。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传媒环境恶化。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商业性媒体支持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社会平台,信息传播应该尽可能中立的报道新闻事实,然而在现实的媒介行为中,为了争夺受众市场,一些媒介放弃了新闻的最高原则——真实性原则,出现诸多虚假新闻。同时,在我国媒介产业化的进程中,媒介向市场开放,部分媒介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主动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表现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姿态。媒介?新闻内容的庸俗化、低俗化、调侃化、游戏化使得媒体常常回避重大的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变得功利、浅薄、世俗,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的娱乐化常常使媒体忘了道义和立场,和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媒介素养教育的改进需要业界的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受众能够辨识媒体的各种信息,批判性思考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从而成为一个主动积极、不易受媒体摆布的阅听人。然而,商业媒体真的会希望自己的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一、公众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公众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根据学者鲁宾的理论,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的受众,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媒介素养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们上网的唯一目的就是娱乐、游戏,使得网络呈现出一种范娱乐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媒介公民,也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何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 (二)、不同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现状 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高的会较多选择印刷媒介.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媒介选择上体现出一般的文化水准.在城乡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媒介中,网络在青少年人群中正日益普及,手机短信的接触率超过了广播和录音带、影像(碟),"拇指族"在青少年中规模庞大.在媒体接触上青少年表现出自由、开放心态,他们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并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立体式、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在各大媒介中,电视对青少年在学习上帮助最大.由此表现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但是,要注意电视给他们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看电视和身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发胖.但是,如果经过引导,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作为社会学习的手段,会有积极的影响.可是,目前十分匮乏有意识利用电视的社会功能.香港的调查同样显示,香港青少年最喜爱的传媒是电视,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娱乐. 理论上,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够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