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六事 疏

陈六事 疏

陈六事 疏
陈六事 疏

陈六事疏

[明] 张居正

臣闻帝王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务;正心修身,建极以为臣民之表率者,图治之大本也;番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大本虽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之琴瑟不调,不解而更张之,不可鼓也。恭惟我皇上,践祚以来,正身修德,讲学勤政,惓惓以敬天法祖为心,以节财爱民为务:图治之大本,即以立矣。但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反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谨就今时之所宜者,条为六事,开款上请,用备圣明采择。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朝夕与同事诸臣,寅恭谐协,凡有所见,自可随事纳忠,似不必更有建白。但臣之愚昧,窃见皇上有必为之志,而渊忠静默,臣下莫能仰窥;天下有愿治之心,而旧习因仍,趋向未知所适。故敢不避形迹,披沥上陈,期于宣召主德,而齐一众志,非有他也。伏乞圣慈垂鉴,俯赐施行,天下幸甚,臣愚幸甚。

地方,臣闻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在众,断之在独。汉臣中公云: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臣窃见顷年以来,朝廷之间,议论太多,或一事而甲可乙否,或一人而朝由暮拓,或前后不觉背驰,或毁誉自为矛盾。是非淆于唇吻,用舍决于爱憎,政多纷争,事无统纪。又每见督抚等官,初到即例有条陈一疏,或漫言数事,或更置数官,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不曰此人有才,即曰此人任事,其实莅任之始,地方利病,迄今周知,属官贤否,岂能洞察,不过采听于众口耳,读其词藻,虽若烂然,究其指归,茫未有效,比其久也,或并其自言者而忘之矣。即如昨年,皇上以虏贼内犯,特敕廷臣,集议防虏之策。当其时,众言迎庭,群策必举;今之将一年矣,其所言者,果尽举行否乎?其所行者,果有实效否乎?又如蓟镇之事,初建议者,回吾云云,当事者,亦曰吾云云,曾无几何,而将不相能,士哗于伍,异论繁与,讹言踵至,于是议罢练兵者,又纷纷矣。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今始则讨虑未详,既以人言而遂行,终则执守靡定,又以人言而遂止,加之爱恶交攻,意见横出,逸言微中,飞语流传,寻之莫究其端,听者不胜其眩,是以人怀疑贰,动见醻(从言声寿)张,虚旷几时,成功难睹,语曰:多指乱视,多言乱听,此最当今大患也。伏望皇上,自今以后,励精治理,主宰化机,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欲为一事,须审之于初,务求停当,及计虑已番,即端而行之。如唐宪宗之讨淮蔡,虽百方阻之,而终不为之摇;欲用一人,须慎之于始,务求相应,既得其人,则信而任之,如魏文侯之用乐羊,虽谤书盈箧,而终不为之动。再乞天语,丁咛部院等衙门,今后各宜仰体朝廷省事尚实之意,一切奏章,务从简切,是非可否,明白直陈,毋得彼此推诿,徒托空言,其大小臣工,亦各宜秉公持正,以诚心直道相与,以勉修职业为务,反薄归厚,尚质省文,庶治理可与,而风俗可变也,伏乞圣裁。

臣闻人主以一身而居乎兆民之上,临制四海之广所以能使天下皆服从教令,整齐而不乱者纲纪而已。纲入纲之有绳,纪如丝之有总。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此人主太阿之极,不可一日而倒持者也。臣窃见近年以来,纪纲不肃严,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狗,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屈迁就谓之善处,法之所加唯在于微贱,而强梗者虽坏法干纪而莫之谁何。礼之所制在于朝廷,而为下者或越理犯分而恬不知畏,陵替之风渐成,指臂之势难使。贾谊所谓(足炙)盏者深不可虑也,然人情习玩已久,骤一振之必将曰此拂人之情者也,又将曰此务为操切者也,臣请有以解之,夫徇情之与顺情,名虽同而实则异,振作之与操切,事若近而用则殊,盖顺情者,因人情之所同欲者而施之,大学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者也,若徇情则不顾理智是非事之可否而惟人情之是便而已。振作者谓整齐严肃悬法以示民,而使之不敢犯。孔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者也。若操切则为严刑峻法虐使其民而已。故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伏望皇上奋乾刚之断普离照之明,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邢赏予夺,一归之公道而不必曲徇乎私情,政教号令必断于宸衷而毋致纷更于浮议,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仍乞一勒下督察院查照嘉靖初年所定,寭纲事再加申饰,秉持公论振扬风纪以佐。皇上明作励精之治,庆体统正,朝廷尊而下有法守矣,伏乞圣裁。

臣闻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君不主令则无威,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无法,斯大乱之道也。臣看得旧规几各衙门章奏奉,上日由某部看了,来说者必是紧关事情重大机务,有某部知道者虽若有稍缓亦必合行事务,或关系各地方民情利病,该衙门自宜参酌缓急次第,题覆至于发自圣衷特降,劝谕者又与泛常不同,尤宜上紧奉行,事乃无壅,盖天子之号令,譬之风霆。,若风不能动而霆不能击,则造化之机滞而乾坤之用息矣。臣窃见近日以来,朝廷诏令多废格不行,抄到各部蘖,从停阁或题奉,钦依一切,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从,至于应勘应报奉,上曰行下者各地方官尤属迟慢,有查勘一事而数十年不完者,文卷委积多致沉埋,干证之人半在鬼录,年月既远,事多失真,遂使漏网终逃。国有不伸之法,覆盆自苦,人怀不白之冤,是非何由而明,赏罚何由而当。伏望勒下部院等衙门几大小事务既奉明首须数日之内即行题覆,若事了然明白易见者即宜据理剖断,毋但诿之。抚案议处以至耽延,其有合行议勘问奏者,亦要酌量事情缓急道里远近,严立限期,责令上紧奏报,该部置立号簿登记注销,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吏部即以此考其勤惰以为贤否,然后人思尽职而事无壅滞也。伏乞圣裁。

人主之所以驭其臣者,赏罚用舍而已,欲用舍赏罚之当,在于综核名实而已,臣每见朝廷欲用一人当事者,辄有乏才之叹,窃以为古今人才不甚相远,人主操用舍予夺之权以奔走天下之士,何求而不得,而曰世无才焉。臣不信也,惟实之不核,拣择之不精,所用非为其所急,所取非其所求,则士之爵赏不重而人怀骁幸之心,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才恶得而不乏,事恶得而有济哉。臣请进言其蘖,夫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称人之才不必试之而以事任之,以事不必更考其成,及至贲事之时又未必明正其罪,椎鲁少文者以无用见议,而大言不当者,以虚声窃誉,倜傥沆直者,以忤时难合,而脂韦逢迎者以巧宦易容,其才虽可用也,或以卑微而轻忽之,其才本无取也或以名高而尊礼之,或因一事之善而终身借之以为资,或以一动之差而众口恣之以为病。加以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且近来又有一种风尚,士大夫务为声称舍其职业而出位是思建白条陈连篇累牍,至核其本等职业歹属茫昧。祝钱榖者不对出纳之数,司刑名者未谙律例之文,官守既失,事何由举,几此皆所谓名与实爽者也。如此则真才实能之事得进,而百官有司之职何由得举哉。故臣妄以为,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如得其道则举天下之士,唯上之所欲为无不应者,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睨之微敝胯之贱亦勿轻予。仍乞勒下吏部严课之法,审名实之归,遵照祖宗旧制,凡京宫及外官三六年考蒲毋得蘖引复职滥给恩典,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以为殿从若其功过未大显著未可遂行黜涉者,乞将诰勒动阶等项酌量裁与稍加差等以示激劝,至于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毋徙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蘖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节。在京各衙门佐贰官须量之才器之所宜者授之,平居则使之讲究职业替佐长官,如长官有缺即以佐贰代之,不必另索其属官,有谙练故事尽心官守者九年,任蒲亦照吏部阶授京职,高者即转本衙门堂上官小九卿堂官品级相同者不必更相调用各处巡抚官果于地方相宜久者或就彼加秩,不必又迁他省,布按二司官如参议久者即可迁参政,从事久者即可升副使,不必互转数易以滋劳扰,如此则人有专职,事可责成,而人才亦不患其缺失矣,此外如臣言有未尽者亦乞勒下该部悉心请求条列具奏。伏乞圣裁。

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恭惟皇上嗣登大宝,首下蠋恤之。诏黎元忻忻方切,更生独祚岁以元年,(益蜀)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币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以致各省库藏空虚,水旱灾伤视民之众而不能赈,两广用兵供饷百出而不能支是国用未充而元气已耗矣,臣窃以为天之生财在官在民,止有此数譬之于人,禀赋强弱自有定分,善养生者唯樽节爱惜不以嗜欲戕之,亦皆足以却病而延寿。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病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蘸土木瑶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克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仍乞勒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惟以守巳端洁,实心爱民乃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干局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自行输纳完日发遣发落,不但惩贪,亦可以为实边之一助,再乞勒下户部悉心讲求财用之所以日匮者,其弊何在。今欲措理其道何由今,风俗侈糜官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侍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日日破奸徒罔利,有名无实,各衙门在官钱粮漫无稽查,假公济私,官吏滋弊。凡此耗财病民之大者,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则亦必索之于穷困之民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前项催督御史事完之后宜即令回京,此后不必再差为地方之病,其屯监各差都御史应否取回别用,但责成于该管抚按使之悉心清理,亦乞勒下该部从长计议,具奏定夺以后上下唯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众(庆)民生可遂而邦本获宁也,伏乞圣裁。

臣惟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夜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迩年以来虏患日深,边事久废,比者屡蒙。圣谕严饬边臣,人心思奋一时,督抚将领等官颇称得人,目前守御似亦略备矣。然臣以为,虏如禽兽,然不一创之其患不止,但战乃危事,未可易言,应从容审图以计胜之耳,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而其机要所在,惟在皇上赫然奋发先定圣志,圣志定而怀忠蕴谋之士得效于前矣,今谭者皆曰吾兵不多食不足将帅不得其人,臣以为此三者皆不足患也,夫兵不患少而患弱,今军伍虽缺而粮籍具存,若能按籍征求清查影占,随宜募补着实训练何患无兵,捐无用不急之费,并其财力以抚养战斗之士,何患无财悬重赏以劝有功,宽文法以伸将权则忠勇之夫孰不思奋,有何患于无降。臣之所患,独患中国无奋发励激之志,因循怠玩,姑务偷安则虽有兵食良将,亦恐不能有为耳,故臣愿皇上急先自治之图,坚定必为之志,属任谋臣,修举实政,不求近功,不忘有事熟计而审行之,不出五年,虏可图矣。至于目前自守之策,莫要于选择边吏,团练乡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时简,精锐出其空虚以制之,虏即入犯亦可不至太失此数者。昨虽已经阁部议行,臣犹恐人心玩遏,日久尚以虚文塞责。伏乞勒下兵部申饬各编督抚,务将边事着实举行,俟秋防毕日严查有无实效,大行赏罚。从沿边诸郡在在有备而虏不敢窥视也。再照祖宗时京营之兵数十万,今虽不足,尚可得八九万人,若使训练有方,亦岂尽无用?但士骄惰,法令难行,虽春秋操练,徒具文耳。臣常以为忧。伏乞勒下戎政大臣申严军政,设法训练,每岁或间岁季冬农隙之时,恭请圣驾亲临校阅,一以试将官之能否,一以观军士之勇怯,有技精艺熟者,分别赏贵,老弱不堪者即行汰易。如此不惟使车觳之下,常有数万精兵。得居重而驭轻之道,且此一举动传之远近,皆知皇上加意武备整饬戎事,亦足以伐狂虏之谋,销未萌之患,诚转弱强之一机也。伏乞圣裁。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0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000字 导读:《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以下是由学优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前明月,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作家,曾说: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所以,他就这样做了,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3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秸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这本书溶入了现代的话语,溶入了现代的风趣,也溶入了人们的眼中。它不像记录片看得让我直打瞌睡,不像历史学家讲得让人毫无兴趣可言,也不像小丑让人捧腹大笑,而吸取不了知识。它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进至明末的27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

有两位名人评价着它: 1、《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诉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骛,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相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可能由于小时候,曾尝试着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看得头昏眼花、一窍不通。由此,小学时代极其痛恨古代文言文小说!有一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是的,我们不可以篡改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篡改诉说历史的语言!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做事有度,物极必反

常说:做事要把握度,掌握分寸,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遇到实际问题难以把握,直到后果发生了才知道过了。人各有不同,有的随便就过去了,遇事还是把握不好。有的善于总结,能做到清醒,遇事冷静,才能知道把握。要想很好把握,需要一定的控制力,就是自我克制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耐心做保障。 现实中需要把握的有很多: 比如:对金钱与财富的把握,人的生存离不开金钱物质,但是又不能把金钱与财富放在第一位,因为物质只是维系生命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位序不能颠倒,有主有次,这就需要明白,清醒,冷静自控。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把握。 同样对金钱财富的获取也需要把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违背道义,违背法律,财富带来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和良心的不安。所以财富的获得不能违背法律,更不能违背自我的良知。第二,对情的把握:情可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亲情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也需要把握,也不能太过,当人需要关心时,我们的关心才能被接受,当人不需要时,即使是好心,也不一定被接受,过分的关心和坚持,还会让人反感。自觉不平衡,好心不得好报,这时要自我是我们不了解:人当前需要什么:关心也要有度,各人都需要自由独立的空间,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方法,所以要给充分的尊重,否则关系就会紧张,维持不会太久。 同时要把握恰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虚情假意的,也不是强迫性的。如果是强迫怀的好意也不会被接受,还让人反感,因为强迫违背了人的自由意志。所以别人也是有学问的。 友情之间也是如此,爱情之间的度难以把握,把握不好就变成了私有独占,使爱情双方被牢牢控制,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最终由爱转恨,分道扬镳。为什么:不明白真正需要什么?不尊重对方的人格和需求,是自私的表现,就如爱一只鸟,若是限制在笼子里,即使给再好的食物,也不能使鸟感受到幸福,因为鸟需要自由,需要广阔的空间,它真正的需要是飞翔。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更需要彼此的尊重。若是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是自私的,那样得不到别人的真爱,也不会有幸福可言,所以爱情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否则,这种爱情是不幸福的。 第三,做事也要把握度: 不能怠,也不能急,怠则影响进度,急则出错,欲速则不达。凡事尽力而不强求,冷静而不冲动,自尊而不下贱,自信而不自傲,对人尊敬而不傲慢,崇敬而不崇拜,学习而不挑剔,欣赏而不忌妒,关心而不放纵,希望而不强迫,感恩而不怨恨。一视同位而不分高低贵贱。凡事都是说的容易,做到难,因为没有很好去落实,还没有形成习惯。落实的过程其实是改变自我的过程,是改变原有的习惯的过程。包括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难改的是习惯。改变习惯的过程,也需要把握,不要因为难而退缩,也不能急于求成。不改则痛苦,人生不幸福,事业不能成,所以不能为难而退缩,想改也要遵循法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恒心毅力是法空。 第四,看淡而不看重,看重什么,就被什么所束缚,心就围绕什么转,视野受限,不能自主,不得自由。看重孩子就会过分关心,就会被伤害,就会寄托很高的希望,没有达到时,就会失望,受到的打击就大,因为看重,所以容易心动。看重爱人,看重财富,看重荣誉,看重事业,看重自我等等,都会使心灵受到束缚限制,本来心灵是生命的主人,肉身只是工具,由认识的错误颠倒,致使心灵的迷失,误把无常的肉体当成生命的主人,心灵沦为物质的奴隶。沉沦苦海,不能自拔。平淡才接近自然,符合本性,平淡是真,味浓多食即伤身,平淡适量即天年,所以凡事不能看重,就是佛所云的:一切都不可执著。 最后要把握的,也是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是位序,也就是要分清主次,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否则主次颠倒,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就舍本逐末,事与愿违,痛苦烦恼是不可避免。在生命面前,名利财富不值一提,在自由面前,生命也是不重要的,心灵的终极需求是自由,虽然生命的需求离不开物质,但是不是主要。虽然要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自我

《张居正》读书心得——胡慧

《张居正》读书心得 ——陈明浩 近日利用工作之余,通读了熊召政著的《张居正》一书。读完此书,使我对张居正增添了一种敬仰之情,《张居正》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张居正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同时也有了一种悲叹之感:悲的是如此一位爱国爱民的干练之臣,死后却遭受那样的不公正待遇;叹的是在那一言九鼎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才华横溢的人才,还是与国与民有利的治国方略都是没有可靠保障的。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读起来没有任何拖沓冗长之感,作者对古代官制等典章制度之熟悉,其语言功夫之纯熟,笔下社会生活之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此次读完《张居正》后,一位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张居正的形象便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对他的敬仰之情也便悠然而生:一是我敬仰他的那种坚忍意志——忍辱负重,志在千里。张居正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也曾与权臣严嵩、徐阶、高拱共事。一个胸怀报国之志,心系黎民众生的仁人志士,能在并不英明的皇帝之下施展自己的治国安民之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张居正的才识应在严嵩、徐阶、高拱之上,在那昏暗、相互排斥的封建官场,自己能独善其身,而且最终能一展才华治国安民,这要是没有一坚韧的意志,将很难成为现实。 二是我敬仰他那坦荡的君子作风。随着万历皇帝的上台,张居正与首辅高拱的权力之争也进入了白热化。当高拱去职,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时,其实张居正早已掌握了高拱的门生李延借吃士兵空响而大肆贪污的事实,虽然高拱对他毫不留情,可他却始终站在公正立场,没有以此来打击高拱,致他于死地。 三是我敬仰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爱民之心。张居正在任首辅十年间通过禁朋党、整饬吏治、清丈田地和实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开创了万历新政。这与他那种锐意改革,不计个安危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

读历史小说《张居正》有感

读历史小说《张居正》有感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实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以前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不过明朝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不过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

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不过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相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实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物的概念与种类

第三章物权法律制度 本章考情分析 2019A2019B20182017 单项选择题1212 多项选择题1210 案例分析题3/76/71/71/7 考核分值9.519.0 5.5 5.0 2020年本章新增、修订情况 1.修订以其他股权出质时,将办理登记的部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整为市场监管理部门(非实质修订) 2.删除对集体土地利用原则上应先收归国有,再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表述 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概述 一、物的概念与种类 (一)物的概念 1.物的概念 物权法上的物,指的是有体物,是除人的身体之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之物。 2.物的特点 (1)有体性 我国物权法上的物仅指有体物,权利、行为、智力成果(包括电脑程序)等均不是物权法上的物,因而不属物权客体。其中,权利在特殊情况下经法律规定可成为物权客体,如以股权、票据权利等出质的权利质权。 【提示】行为是债权的客体;智力成果则是知识产权的客体。 (2)可支配性 能为人力所支配并满足人的需要。不能为人力所支配或为人所需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等),因其不具有交易价值(如:汽车尾气)而不属于物权法上的物。 (3)在人的身体之外 人是权利主体,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提示】人体器官如脱离人的身体,则可成为物。 【例题1·2019年多选题】根据物权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物权法上物的是()。 A.太阳 B.海域 C.月亮 D.星星 【答案】B 【解析】太阳、月亮、星星不能为人力所支配,故不属于物权法上的物,ACD选项错误。海域属于不动产,系物权法上的物,故B选项正确。 【例题2·2013年多选题】根据物权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能够成为所有权客体的有()。

知我罪我—读《张居正大传》有感(党奕森)

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读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有感 从小到大一直比较喜爱历史,读历史书,品历史剧。前些日子又把《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系列节目完整的看了一遍,再次激发了对于我们荆楚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好奇与敬意。于是,翻来朱东润老先生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张居正大传》,颇有感受,受益也多。我读书速度通常较慢,读完一本书有时甚至要花费接近两个月的时间,甚至会中途放弃。然而,对于《张居正大传》这本书,我读完却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我有时会想,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细究其因,我才意识到,让你着迷的东西,可以让你抛弃全世界。 明朝中叶,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从普通家庭起步,没有任何背景,完全依靠过人的聪明智慧,经过不懈努力的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曾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他自称别无他长,但能耐烦。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恰恰显示出耐烦是能居正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耐烦的人,对于一切事务,有布置,有步骤,有效果。他不会一暴十寒,也不求一劳永逸,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去实干。主政以来,他热恋政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天放下权利,为的大明朝的江山。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乃至阿附内监,只要能够维持政权的存在,他都可以去做,唯有维持政权,才有报国的机会。难道他就不知道世间冷暖,他就不知道脸面吗?然而只要能报效国家一切都在所不惜。张居正说知我罪我,他看中也是那种精神,不管身前身后之名,要把他的理想要把他的改革事业完成下去,孜孜不倦,无怨无悔。 历史是无情的,张居正死后,改革被万历皇帝彻底废止,整个统治阶级变得愈加糜烂不堪,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这时一些有识之士才又想起张居正以及他的改革业绩,天启二年,熹宗下诏为张居正平反昭雪,万历五年曾因上疏反对张居正“夺情”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天启二年又成了为张居正昭雪的积极倡导者,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又挺身而出为张居正诉冤,崇祯十三年,崇祯皇帝诏复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原官,并授张敬修的孙子张同敞中书舍人,国家到了危难之际又回过头来缅怀张居正的业绩,试图召回已被废止的新政固然只是一枕黄粱,但它却从反面告诉我们,张居正当政期间所建树的改革业绩是不可磨灭的,好的东西永远都不会被磨灭,好的精神永远都可以被传承下来。 再想到作者著述的年代—1943年,正是国破山河,民不聊生的时代,我想在那个年代,在那么颠沛流离的日子,是什么原因竟然能让朱东润先生只花了7个月的时间就赶出这部洋洋30万字的煌煌巨著呢?我想大概是“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相”的缘故吧! 最后,我就用朱老先生的一段话用以共勉,让我们共同去体会精神的力量,去体会张居正“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人生内涵: 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底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底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底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底儿女! 桥市支行党奕森

启东市折桂中学袁溯阳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坚持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夏日静好的午后,阳光微勳,我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略带古朴的书页,思绪仿佛回到六百年前,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孤烟袅袅,落日如炽。明成祖朱棣勒住缰绳,下马望向远方。身后,数万战马隆隆奔来。他已65岁了,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了。他前半生戎马沙场,在刀光剑影间度过,后半生治理国家,这庞大的帝国也正日益富强。他已不必亲征了,但执拗的他坚持拖着病体驰骋于沙漠,这是他生长的地方,也将是他人生的终点,他将最后一次缅怀他的马上征程。1424年,朱棣于军营病逝,年六十五。 这是属于朱棣的坚持,属于征途的坚持。 残月似钩,孤星几点。飞雪飘扬,寒风哀戚。暗无天日的狱室之中,杨继盛默默搽试着伤口。他拒绝了奸臣严嵩伸出的橄榄枝,而是在明知无用的情况下,依然上死谏弹劾严嵩。朝野震动,他被理所当然地关入死牢,被打断双腿,却毫无怨言。他没有高超的权谋技巧,也没有遍布朝野的友人,唯有以一颗炽烈的正义之心,坚持着走上这条必死的道路,宣泄心中的痛恨。 这是属于杨继盛的坚持,属于正义的坚持。 苍老的张居正飞速地批阅着奏章,他日以继日地工作,

不顾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使帝国永远为盛世。在频繁的晕倒与吐血中,张居正坚持着。他的最后两年里,他相信国家的前途,相信平民百姓的生计,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伟大的抱负终会实现。以他的生命为代价,他坚信这所有的一切。在他人生的每一该,都洒满了理想与信念的光辉。1582年,张居正卒,年五十八。 这是属于张居正的坚持,属于理想的坚持。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缕只属于自己的坚持。这份坚持,毋需理由,无谓成败,它的辉煌,就在于它本身,或为梦想,可为承诺,或为纪念……这份坚持,深藏心底,却美丽无比,这是心灵之美,无可比拟。 有些坚持,并无意义,坚持,即为最美。 指导老师:姜新 启东市折桂中学初二(5)班:袁溯阳

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HUMA099E April 4, 2005 Part Seven Semantographs 表意字 1. Abstract graphs 抽象字 P.110-111. 2. Pictorial graphs 象物字 pp.111-120 3. Deictic graph (diectograph) 指示字 4. Quasi-pictorial graphs 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5. Syssemantographs 會意字 5.1. Pictorial Syssemantographs 圖形式會意字 鬥two people are fighting 孚Why did a hand grasp a child? POW 毓(育) Egyptian 埃及 writing. 5.2 Syssemantographs that employ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hip of graphic components 利用偏旁間位置關係的會意字 正, protoform of 征,‘to travel afar’. 韋 (protoform of 違'avoid, go away from' (事與願違、違心話、違背)). 出'go out'.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pits. 穴居. depicts a pit. 各, protoform of A foot moves toward a pit dwelling. 莫‘evening’ (written as 暮 later)

逐 ‘pursue’ 祭‘offer a sacrifice’ --肉--又(手) 示 ‘spirit tablet’ 神主 竄'flee'. 'to hide'. The graph is comprised of a rat and a hole (穴) 嬲 ni?o ‘to tease’. a girl between two boys. 戲弄,糾纏。粵語讀 na?u55,生氣。 尖 pointed, sharp, 上面小下面大。 氹 / 凼 Cantonese [t?m35] dang4 'pond' 小水坑、水潭. 乙'low-lying land' (窪地;凹陷的地方). 5.3 Syssemantographs Comprised of a Principal Part Plus a Body Part主體和器官的會意字 見‘see’; a man with his eye open. 欠 ‘yawn’ 打呵欠. (望) ‘gaze into distance’。亡,phonetic 飲‘drink’ lowering his head in order to drink wine from a wine container. 臭xiù(嗅) ‘smell’ 易經:同心之言,其臭如蘭。It smells like orchid.

读《中国通史明卷》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通史明卷》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通史明卷》有感 郭昀昕 读史有三大好处:预知未来、增长智慧、增加知识。理工科中涉及到的数据算法预测侧重于数据上的预测,要求精确,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有众多的偶然性,有许多的偶然事件,但是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可被我们预知的、不可逆转的。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明朝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经济远超前代的最高水平;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气象,心学逐渐取代理学的位置,出现了反传统的异端思想;科技水平也居于当时的世界前列。黄仁宇先生曾言”发生在明一代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使明朝历史具备了极纵横曲折的多面性格,致令学史者必须谨慎细心地理清,才能洞见真相。” 阅读了《万历十五年》之后,觉得有些史实不清导致了阅读困难,因此借阅了《中国通史明朝卷》。相比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国通史》更多的是在叙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因此读起来更为容易一些,也更有趣。《中国通史》对明朝的叙述分为5个部分,前4个部分描写明朝的创立、祸乱、中兴、败亡,最后的部分简要的描写了明朝的文化风貌。 读明史时,有时会有”历史总是在重演”这样的体会。 所有的朝代更新都可以看作是矛盾的转化,当统治者与被统治的人民群众的矛盾无可调和,此时各路英豪便会打着旗号进行起义活动。首先会出现思想流派,元末出现了”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国时期出现的”兴中会”、”同盟会”等是同样的道理。与此同时,还会出现揭竿而起的各路英雄,明末时有郭子兴、陈友谅、徐寿辉、韩山童等。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背景就是元末明初,主人公张无忌即为明教教主,朱元璋在小说中初为明教中人,后设计使得张无忌让出明教教主之位,当朱元璋借明教丰厚了自己的羽翼并建立了政权之后,下令严禁明教。小说只是借助了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杜撰了故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不过看到小说中出现了韩山童、徐达、陈友谅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是会觉得十分亲切。 难得的是,明朝还曾出现过中兴时期。”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从嘉靖中期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直接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商业的繁荣,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特别繁荣的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随之发生变化。一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会从长远的统治利益出发,顺应历史的发展要求,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政治改革。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商鞅、北魏时期的孝文帝、北宋时期的王安石,而明朝时期著名的是张居正的改革。他认为”天下之事,极则必变”,有着鲜明的变革思想,并讲究实效。张居正的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政治改良活动。《明通鉴》评价张居正:”起衰振隳,纲纪修明,海内阴阜,居正之力也。”他的改革虽有效,却也触动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他本人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独断专行,树敌过多,明神宗对他态度的转变成为张居正悲剧结局的关键所在。 崇祯帝继位时,内有张献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外有后金的侵扰,大明江山已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之中。再加上他的刚愎自用,急躁多疑,明朝很快灭亡。 自明初期至明中期,心学逐渐兴起,并产生了许多学派;四大名著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昀昕

生活中可以改进的十五件事物

生活中可以改进的十五件事物 1:窗帘手动操作有些麻烦。-------------------改进方案:改成遥控的。 2:身份证信息容易被盗用---------------------改进方案:绑定手机号,每次使用要验证。 3:法律对贩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的处罚轻-----改进方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刑罚。 4:食堂饭菜长时间就是那一类,缺乏新鲜感------改进方案:推陈出新,改变口味 5:乘公交车太拥-----------------------------改进方案:增加车次和发车频率。 6:水龙头忘记关闭会酿成“水灾”-------------改进方案:限制流量,流出一定流量后,自动关闭,如继续使用需要重新开启开关。 7:烟灰缸有烟灰时,若有风,会造成烟灰飞扬。--改进方案:增加烟灰缸的深度。 8:试卷配页再由人工装订太麻烦。--------------改进方案:装订与配页一体化。 9:牙刷容易伤到牙龈。------------------------改进方案:把刷头部分改得软一点。 10:课桌棱角太尖,学生打闹容易受伤。---------改进方案:把课桌周边设计成圆角。

11:图书馆占座现象严重。---------------------改进方案: 没收占座物品,视违纪处理。 12:橡皮擦掉笔迹会有脏碎屑留在卷面。---------改进方案: 在橡皮上装上类似于毛笔所用的毫毛,即卫生又方便。 13:刷牙时需带牙刷、牙膏太麻烦。-------------改进方案: 设计一种内置牙膏的牙刷,按按钮出牙膏。 14:圆规画圆时需要再拿一把尺子,用圆规量取相应半径太 麻烦。--------------------------------------改进方案: 在圆规两臂设计个小尺子。 15:擦黑板时会造成粉笔末飞扬。-------改进方案:设计一 种可吸收粉笔末 的黑板擦,还可 以达到粉笔末的 回收利用。 成员杨纪鹏(37)王振宇(31)杨鸿鹏(36)薛杰(35)孟祥程 分数 90 88 86 85 80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依礼制国的明朝_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依礼制国的明朝_读后感 明朝是一个很奇特的王朝,皇帝的作用十分有限,不上朝或没有子嗣都没关系,朝廷可以继续运转下去。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可窥一斑。 在这本书中写了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及与其相关的事件。得出的结论是明朝不是靠法律而是靠礼制管理国度,其结果必然衰败。”管理我们这个庞大帝国的秘诀是不能依靠法律或权力去管制和惩罚,而是劝导人们,青年人要尊敬老年人,女人要服从男人,文盲要追随读书识字的人。在这些方面,官员们的表率作用就及其主要。”; 认为明朝是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充斥了帝国的各个方面,无论从强度还是从广度来说,都是空前未有。所以皇帝只是一个高度程式化的位置,以致没有一个有思想的人能够安坐龙椅。认为明朝瘫痪的原因并非皇帝或首府自身,而在于他们奋力维持欲使之永存的文化机制。国家不同于个人,它在演进中会对正形成的环境中的特定因素产生反应,然后它本身也变成一种环境,从而阻碍更进一步的适应性调整。 相对于极度严正的海瑞,我个人更喜欢戚继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海瑞作风严峻,不能容于官场,虽在史书上留下清名,但由于在任时间短暂,并没有为民众留多少福祉。反倒是戚继光,在当时重文轻武的世风下,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文官的良好关系成就了一番事业,击溃倭寇,造福了沿海的百姓。戚继光使数量巨大但实

际不堪一击的军队恢复了元气,独立编撰了军事操典,创制了新的战斗队形和战斗技术。我想人总是受所处时代的限制,海瑞改革农民的土地问题、戚继光改革军队的战斗技术,他们的初心均是为民,可结局却大相径庭。所以只有心愿是远远不够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充分的发挥能动性最终达到目的才是真英雄。 此外,写这本书时正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已旅居国外多年,但对中国仍有深深的眷念之情。同所有的文人一样,黄先生字里行间也均是在借古讽今。我想如果是在今天较开明的环境下写这些事,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也未可知。 平安小果果写于20xx年1月3日 本文:平安小果果 :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

人、事、物的管理三步曲

化妆品专卖店人、事、物的管理三步曲 专卖店管理一直是企业的销售管理的头等大事,管好了,专卖店经营成本会降低,销售收入会增长;管不好,各种经营管理费用会大大增加,而专卖店的贡献则起色不大。下面我以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讲述我对专卖店管理的一些想法。 2000年的时候我在浙江,当时,这些专卖店的业绩都不是太令人满意,问题很多。比如,有些专卖店不及时上传报表,会产生预测过晚和备货滞后的现象,由于无法及时了解专卖店的库存,出现了以高额库存来铺货补货的现象。虽然每隔一两个月我们就会去主要的加盟店视察、盘点,但还是有很多问题产生,比如加盟店的压货和窜货问题,还有就是专卖店由于无法实现调货,而导致库存居高不下。在销售旺淡季交接时,有些专卖店把打折前两周的销售情况隐瞒,等到打折开始后再上报。这样一来,当中的差价就由加盟商拿走了,而公司就蒙受了损失。而区域窜货则是另一个让公司有苦说不出的问题,有些加盟店由于得到的进货折扣比其他加盟店优惠,他们就会把三折进的货以四折卖给其他以五折进货的加盟店。这种“二手”经营的做法,会导致公司整个分销渠道的混乱。 面对着这些各种问题,我们经过一般思虑后发现,所有的问题不外乎是专卖店里人、事、物三者的管理问题,只要把这三个问题管理好,一切自然都好。我们把种专卖店管理的方法称为专卖店管理三步曲。

专卖店人的管理 专卖店的工作人员是公司最前线的队伍,由于直接面对顾客,他们的行为举止即影响公司销售业绩及企业整体形象;而专卖店经常性的人员流失也会影响店铺的运作。而如何妥当安排专卖店员工工作,提高其整体工作表现,令工作顺畅是人力管理的重要目标。 可是当我们走访专卖店的时候,发现专卖店人员业务能力低下,根本不具备产品的专业知识,整个店工作状态显得松散杂乱。甚至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某个能干的人自己在那里忙不过来,而另外一些人则在那里没事可做。好像是人员不够,又像是人员过剩。所以我们决定从专卖店的人员管理入手,提升整个专卖店的管理。 原来那些没事的可做的员工,虽然在公司里已经上班了好一段时间,但由于没有受到任何的专业知识培训,只好像一个新员工一样每天在那里看店长一个人忙里忙外。而店长则没有时间指导他们,只管自己忙着做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对专卖店的要求是: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必须由店长须对其进行基础的业务培训,并要求达到熟悉店铺的日常运作、服务标准及店铺各项注意事项。而且检讨每天工作、督导他们的工作表现、激励士气,以确保所有员工达至要求。为了确保每天均有适量员工上班,我们运用值班表对员工工作进行安排。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下午顾客人数较上午多,编排值班表时,可安

(读书心得体会)《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以史书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运用小说的手法而写成的。今天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优秀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____年到____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多。作者用一种很幽默的笔法将明朝厚重的历史从枯燥乏味的史书中提炼出来,带领我们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抛开后人的主观臆断,走进一个真正的大明王朝,去感受和琢磨那些历史舞台上的人和事。 猛人轶事传千古,王侯将相一场空。淘尽无数英雄梦,是非曲折谁可鉴。这就是我对《明朝那些事儿》最深的感触。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位明朝皇帝,有许多都让人印象深刻。如:像凤凰一样历经苦难,经过千锤百炼,最后浴火重生,建立一个光芒万丈的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十五岁登上皇位,十七岁用过人天赋战胜权臣杨廷和,十八岁杖责百官确立自己权威的绝顶聪明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躬行节俭,知人善任,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的传奇皇帝朱棣。

但最令我敬佩的皇帝却是崇祯帝朱由检。崇祯的一生不可谓不坎坷,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魏忠贤,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一顿折腾,后金没折腾回去,袁督师倒折腾没了,本想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搞内乱造反。调兵干掉某些人,又出来了某些更狠的人(如李自成),再调兵,把某些更狠的人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好吧,把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的清军,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再反,逃跑的又跑回来。很巧,又是大灾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简单地说,崇祯干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言官)吵架,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的也少,跟老婆睡觉也少,只睡五六个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某些狗血剧里的悲催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 不幸的是,崇祯以上所有的悲惨经历与努力都无法换回一个幸福的结局,更不幸的是,他知道这点。知道结局注定失败,他却依然全力以赴,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直到最后结局,直到兵临城下,依然没有放弃。在崇祯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比坚定的人生信念,即使命运对不起我,我却依旧不放弃,直至人生最后一刻。崇祯,一个了不起的人。 还有一个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他就是王守仁。文学自不用说,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古代“格”字用法很广,其中有训为“量度”的。《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孔氏传曰:“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这些用法均可转义为“考究”、“考察”或“检验”。由此,《辞海》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一解释不为离谱。 汉儒郑玄注解说:“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一注解有两点不可取:其一,它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而在《大学》中,没有这样的限制;其二,它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关系,认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无独有偶,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后人响应,例如宋代杨时即曾强调说:“致知必先于格物”。 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他首先指出:

一物一太极 物物皆太极

一物一太极物物皆太极 “太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他是哲学,是智慧,是真理,是简易之道。“太极”的内容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精髓,道家由此而阐发其义理,昭示自然万物生老循环之顺逆;儒家由此而阐发其义理,揭示构成人类社会存在之次序。及至宋明,一张太极图的出世,揭示了千古之心传,遂使儒道合流,三教融合。今天我们玩索太极图,尝读周子之“太极图说”、二程之“遗书”,朱子之“四书集注”,体味老庄哲学,孔孟思想,宋明理学,结合我们从事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不难看出先哲之所言,皆寓内功心法于其中,其至理,无一不为太极拳所取之,亦无一不为太极拳所行之也。 “太极”说的是一个理,这个理说的是道,所以谓道理。其大至宏观宇宙,小至水露至微,无不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阴阳二气之盈虚消长,造化之生生不息”。可以说,阴阳二气的运动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运动法则。先哲以为“凡万物化生总由二气。得乾道者,于人为男,于物为牡;得坤道者,于人为女,于物为牝。乾类属阳者多动,坤类属阴者多静。方隅岁月,气有不同,万物适值其气,随所受而成其性。气得中和,则天为至粹,地为至精,人为至德”。所谓万物由二气之化生,就是万物在阴阳二

气的运动之中消长。这是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说,气是生命,更是运动。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企图用各种方式去描述这个运动,而正是《太极阴阳鱼图》,凖确的 向人们描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其流畅的曲线,给人以恒动之感,喻示了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之过程。其一边小而至大,一边大而至小。头尾相接,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所谓“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所以万物之气皆天地,合之而为一天地;天地之气即万物,散之而为万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万;不知万,不足以言太极。“太极”之宗旨,乃不息之道。其“一阴一阳”。就是辩证法,其“盈虚消长”,就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规律。其“造化之生 生不息”,就是不息之运动。所谓千古之心传,传的就是这个理,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也是说的这个理,这个理就是道。 《太极阴阳鱼图》,以双鱼合抱,喻道并行不悖,不可 须臾离之也。其喻示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之中。这是一个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一切事物的复杂性,一切事物的变动性,都受这个同一规律的制约。这个总规律“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 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之气,本同一体,既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我们说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自然界中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

读《张居正》有感

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 ——读《张居正》有感 朝阳市审计局宿继贺1908年,梁启超在其文章《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观张居正一生,年少起就机敏过人,声名远扬。从宦伊始,身揣济世宏愿,心系改革。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却遭人非议,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让人不免感慨的同时,又禁不住深深地思考。 对于张居正,自来褒贬不一。有的人讲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也有的人认为,“居正受遗辅政,肩劳任怨,日久论定,人益追思”。可我对张居正却是大大的崇拜,因为他颀面秀眉目,让人倾倒;是他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的为政;是他慧眼识英才,提拔了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是国防水平空前提升;是他能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中,提出了“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经济观点。这充分体现出一个政治家长远的眼光,一个改革家超前的觉悟。 生前身后名,千载浮沉。行到今世,我们仍能在张居正的一系列为政改革的措施中,找寻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宝贵经验和丰硕的精神财富。

在丈量清查全国土地基础上,施行的“一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一条鞭法”卓有创造地加强了国家对于税负的管理,防止了贪污,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使得明王朝一度中兴。虽然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免除了土地税,使得农业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如何进一步减轻税负,合理调整人民负担,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不断摸索前行。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阶段国家的方针政策效果明显,但我们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改革的同时,要注重吸取现有经验,找寻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可以借鉴,不能模仿。改革会有阵痛,改革会有挫折,但是不改革,终将会被历史淘汰,被历史大潮卷碎。 “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经济观点,拿到经济体制改革上来说,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仍存在着不适应的现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