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_认识论_辩证法_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_认识论_辩证法_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_认识论_辩证法_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_认识论_辩证法_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

(1). 物质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

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

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2). 意识

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1).主观能动性

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

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

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

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

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2). 客观规律

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

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

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

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

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

认识论

(1)认识(包含了真理)

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

(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

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

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

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实践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

会历史性

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法

联系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

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

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

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

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

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

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

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

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

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

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

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

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矛盾

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

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

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

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

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

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

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

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

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

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

主要矛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

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1.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4.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7.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

8.科学的本质:创新

9.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10.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

1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方法论: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

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总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

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

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4.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6.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7.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

18.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9.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

20.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1.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2.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

23.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

24.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25.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6.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28.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29.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0.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1.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同时许多企业因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大学生眼高手低等问题而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从对立统一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两个问题统一存在于社会中,就业难和招不到人本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补充的。然而大学生多反而造成了招人市场的混乱,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拣工作,使一些普听岗位遇到人才稀缺的情况,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从以前看起,大学生还寥寥无几的时候,市场上高科技人才紧缺,当时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当下,大学生并不罕见。但从以前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分析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哲学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例:“天不变,道亦不变。”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物是观念的集合” “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二、(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和静止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

马原论文 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

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唯物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中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在此我就对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分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进行剖析。 关键字: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根本方法,如何,应用,大学生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何能更好的运用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善于“牵牛鼻子”。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里,主观努力,充分发挥

内因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自我发展,创业谋生的关键所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要求人们要克服依赖心理,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能把物质与精神人为的隔离开来或对立起来;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否定另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力图使物质与精神形成促互动的良性制约关系,而不是相反。要深刻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物质财富,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 (一)唯物辩证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真正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8 、创新3 + 分歧)(共22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畴: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54 第七课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也马上就要毕业。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看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所以,用马克思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会发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因素。由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由时代的客观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发展观点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另辟蹊径更是具有对社会的发展的创新。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联系、发展的层次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在永恒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是,不会永远是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方法论的最高代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也是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锐利武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理论素养,努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发挥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5、发展3、矛盾6 + 创新2)(共16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5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美国执意“走钢丝”,必将寸步难行! 最近,国际社会讨论最多的就是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人民普 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可知,任何一个事物 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最客观的原因就是当今世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有其相应的问题,而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我们先 从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时间段是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取得了许多令全世界人民骄傲的 成就,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可知,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以取代旧的事物。随着经 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 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 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 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 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 一定水平的必然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 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挑战性,三 是普遍性,四是敏感性。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 具体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一、冷静思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 冷与热是相对的,辩证的。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开放之举不可能完美无缺,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态度: 一方面, 不能回避,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介入, 积极捕捉, 勇于触及, 提高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力;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切不可头脑发热, 凭一时主观冲动, 为其推波助澜, 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 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响社会稳定。对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美国国内以及部分国外相关新闻报道,奥巴马此举有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牵制中国对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而引发的亚太地区的不稳定现象,以愚弄不知情的国内和国外人民。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美国政府自己的说法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掩饰,不能反应事物的客观性。所以对于人们议论纷纷即使是莫衷一是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了解热点问题与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 了解社会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芒所向,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对于社会矛盾要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明确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褒什么,贬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用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得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得、历史得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得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1)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得物质世界,世界就是物质得,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得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得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得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得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得形而上学观点与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得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得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得、历史得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就是客观得,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前提与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与把握规律得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得条件与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得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得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就是客观得,即自然得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得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 4、社会得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得存在与发展就是客观得,社会就是客观世界发展得必然结果;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得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得存在与发展得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得规律就是客观得。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得活动要以承认社会得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就是客观得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客观得,规律得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规律得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就是不可抗拒得,还表现在它就是不可创造与消灭得;规律得客观性根源于物质得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承认规律得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就是。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得客观性与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得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得冒险盲干得主观主义。 二、基本问题

1唯物辩证法知识点讲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 知识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这一知识点中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下面我们列举几道这部分知识点涉及到的历年真题,以便同学们理解理论内容。 2005年多项选择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AC)【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与应用。根据知识点可知: A、C是正确选项, B、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社会领域的联系离不开人的活动,

谈大学生成长生活中的唯物辩证法

谈生活中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说,而且也是现实生活的指南。同时在大学生成长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意义。 1.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真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每一个大学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中,知识的积累,道德情操的养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渐进的过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来充实自己,来提高自己,不为其他的,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他们均会勇往直前。用发展的眼光一步一步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2.坚持一分为二看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得关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事情。 例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用较高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可以取得更快的发展速度,但一旦这样做,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采取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更好更快发展,者正确的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这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想去找工作,做兼职,特别是大一刚来的新生,作为一个大三的师姐,我听到师弟师妹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找到兼职。其实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出去做兼职,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为大学生兼职既有利也有弊,兼职时,可以培养交际、处事等方面的能力。人是锻炼出来的,兼职可以让人早得到锻炼。早出炉,早得到真金。以后找工作,关键是个人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兼职的人比没有兼职的人更成熟,更能适应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地充实、锻炼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有些同学没有经验,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兼职可以赚钱而荒废学业。能力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我们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4.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的飞跃。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作为一个学生,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知识,积累知识,面对未来社会竞争,如果一个大学生要参与到竞争中,他就必须在大学里好好的积累知识,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客观社会的残酷性,决定了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无法谋生,没有知识无法养家,没有知识也无法报国,那么在无法谋生,养家,缺乏量的积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随着社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谐相处,遇到事情大家应该共同面对,整体讨论,而不是有某个人决定,大家生活在一起,问题的发生是必然的,而如果每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么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