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_省略_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_以重庆市为例_马智利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_省略_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_以重庆市为例_马智利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_省略_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_以重庆市为例_马智利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_省略_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_以重庆市为例_马智利

第34卷农业现代化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基于城乡统筹背景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编号:

CDJXS11031121)。作者简介:马智利(1963-),男,山东菏泽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闫希成(1987-),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收稿日期:2012-08-17,修回日期:2012-10-29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

———以重庆市为例马智利,闫希成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靠近都市的农村区域农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重庆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本文介绍了重庆市土地流转“地票”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层面,分析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意义;分别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着重调整靠近都市的农村区域产业结构;具体分析农村区域产业升级运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民受益多样化、分配多样化、投资多样化。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分析;重庆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3)01-0030-05

Design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Model System after Land Circulation

in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Taking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MA Zhi-li,YAN Xi-cheng

(Facultyof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RealEstate,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China)Abstract :Itisaneedtoestablishurbanmodernagriculturesoasto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ionmodeandachiev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inruralareasnearthecity,AndChongqing’surbanizationalsorequirestheurbanmodernagriculture.Theproblemsof“landtickets”tradingsystemareintroduced,andtheconnotationandsignificanceoftheurbanmodernagricultureareanalyzedfromtheaspectof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Thepaperproposestoadjusttheindustryoftheruralareafromtheangleofproductivityandrelationsofproduction.Theruralregionalindustrialupgradeoperationand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areanalyzedto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alproductionmodeandrealizethebenefitdiversification.Key words :urbanmodernagriculture;transitionofproductionmode;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pathanalysis;ChongqingCity

2011年10月28日,

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要求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重庆市6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并明确重庆市五大城市职能,其中第一个职能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开展的土地流转下“地票”交易和户籍制度改革,保障了农民对宅基地的权益,让农民家庭获得一定程度的综合性财产收益。在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采取耕地占补平衡,进行土地流转,统筹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需要继续探索一条既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又保证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均衡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土地流转后问题研究较多,在关于“地票”制度的探讨方面,主要集中于地票交易制度理论演进与法律、

风险评估、交易制度完善等方面。目前对于“地票”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地流转后农村与城市“统筹关系”的理念,并没有过多的深入探讨;在关于土地流转下靠近都市的农村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研究较少。对土地流转后农村区域发展权和经济产业调整缺少关注。马智利、向剑雪等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造工业园区、出让土地3个方面介绍了地票交易后的经营模式;同时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行性作了分析[1]。基于此,

笔者在研究分析重庆市土地流转下“地票”交易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对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农民参与途径及产业调整做进一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发展权的释放,更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土地流转下“地票”交易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农村区域土地的发展权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通过购买“地票”,获得了充足的建设用地指标来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及其产业调整升级,也就是获得了土地的发展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的发展。虽然对农村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当期短暂权益在一定程度提高了保护,却忽略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带动以及长久发展[2]。

第34卷第1期2013年1月

Vol.34No.1Jan .2013

农业现代化研究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第1期

“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虽然短期内通过“地票”交易获得了土地资产的货币化收入,但却丧失了今后进行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建设的建设用地指标,丧失了土地发展权。

1.2土地边际效用存在差别

由于城乡土地在用途上存在边际收益的差别,土地边际效用高的城市地区在突破国家计划指标的限制之后,发展会更加迅猛,经济水平将会更高,也便是“城市偏向”特征;而农村地区由于发展权利的转移,土地用途的限制,将只能从事边际收益低的农业生产,城乡之间的土地用途收益将日益拉大,城乡发展之间可能出现“马太效应”[3]。即使是在当前农民货币性收入的增加,考虑到杠杠效应,资源向更有利于增值的城市聚集,在不注重农村土地发展权、农村产业调整及长久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城乡差距可能会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城乡统筹”发展本意。

1.3忽视农村产业调整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可能导致农村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同时可能出现城镇无节制扩张、村庄高度集中的单一土地利用脆弱景观生态系统。“地票”交易后,农民就近转移的城市化机会将丧失,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和身份转变需要在大城市解决,政府将面临很大的民生压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容易将“城乡统筹”简单理解为“巴渝新居”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容易忽视农村区域的产业调整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在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土地流转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上,不应仅仅局限于农村当前利益的诉求,更应注重农村土地发展权、着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强调农村区域的经济带动、保证农村区域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农村区域经地票交易,完成耕地占补平衡后,在村镇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的“三集中”[4]的情况下,将出现农村区域农业集群资源整合的大好机会。应当因地制宜通过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聚落居民点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向集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吸引城市资源向靠近都市的广大农村区域。

2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意义

2.1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从产业的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吸引城市第三产业向农村地区渗透和转移,农村第一产业与城市第三产业相融合,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靠近中心城市乡村地区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形态和产业组织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基于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都市田园”的理念,将大城市核心区与其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定位成服务于城市的“都市花园”(图1)。都市型现代农业,实际上是在正确地认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前提下,一方面为解决“大城市病”描绘了一个城市扩张的理想蓝图;另一方面,体现了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推动中对农村发展权的重视;并实现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强调要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个良性循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5]。

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从重庆市的现实条件来看,具备其可行性。重庆市自然环境独特多样。农村资源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较为完整的保留了自然、原生态的民俗风貌,为观光和休闲农业提供重要承载地;土地利用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以及培育特色产业;重庆市农业总体上逐步转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主导产业加速向最适宜区域聚集。

同时,重庆市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强劲。国家和重庆市对现代农业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措施上的大力支持,为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重庆市在2012年10月制定了《重庆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产业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确定了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等11个重点产业;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庆市对现代农业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2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实现农村发展的意义

都市现代农业旨在建立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同时避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城镇无节制扩张、村庄高度集中的单一土地利用的脆弱景观生态系统。都市现代农业将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成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工人,利用优异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休闲服务,打造一个原生态的服务型消费市场。通过彼此的辐射与整合,形成一个成熟的服务型消费市场,进一步带动农村区域的的发展。此外,城市人口在下乡消费或与农民共同参与管理和工作的过程中,会在交流沟通中相互产生影响。双方在观念和身份上的认同,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观念融合。①身份的转变。通过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使区域由原来封闭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商业社会转变,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民转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民。②观念的改变。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进行消费与商贸活动。农村不再是观念上经济发展落后的代名词。

农村人也可以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进

图1都市现代农业模型

马智利等: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

—以重庆市为例31

第34卷农业现代化研究

行集约化生产;在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商贸活动、共同经营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实现观念上的转变。③农村与城市差距的缩小。在都市现代农业中,城乡之间形成了良性动态的互动,促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

3都市现代农业模式生产力的调整及其产业分析

3.1都市现代农业模式中生产力的调整

总体思路:通过对农村引进城市资本资源、科技、信息进行调整。

(1)城市资源:城市资源包括资金、先进设备、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制度等要素。一方面,通过向农村进行城市资源的注入,组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成规模化生产。如将原有产业,通过城市资源的整合,依据当地产业经济情况,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并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提升农村资本价值、提高农民受益的目的。如2012年,重庆市璧山县由政府投入5亿元,社会投资3亿元,打造6666.67hm2蔬菜基地。已累计投入4.82亿元,建成高标准的喷灌、滴灌水利设施等现代设施配套。目前,基地已种植蔬菜4933.3hm2,产量近17.5万t,产值达到2.85亿元。农村资源对城市资源具有明显的吸引优势,其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为城市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并创造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资源为城市资源提供延伸基础,城市资源为农村资源充分利用提供了条件,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可以高度融合。

(2)科技:加大高科技的应用,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科技方向调整,从而加快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通过引进和繁育苗木新品种,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①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②加快农业科研开发。重庆市荣昌县就与全国38家科研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投入560万元建设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室8个、科研所工作站38个;重庆永川与高校加盟,依托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重大科技成果。③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重庆市于2012年10月份出台了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科委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亿元,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让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3)信息: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获取信息和教育的途径比较匮乏,农村市场信息蔽塞,使农民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无法及时把握发展的机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信息,信息包括两大部分’即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6]。都市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提供有关农业等各方面的信息。据重庆市规划,力争到2017年将建成2万个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规模种植养殖户技术的信息服务覆盖率超过80%,让更多农民受益。

3.2都市现代农业的产业划分和规划3.2.1都市现代农业的主要产业划分

(1)绿色农业——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既提供高质量、优品种和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又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如包括绿色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果种植等;重庆市规划到2017年,全市建成蔬菜生产基地13.3万hm2,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7.3万hm2,总产量1800万t,蔬菜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2)观光农业——

—重庆保留了具有较为完整的自然风貌、生态风貌、原生态的民俗风貌。可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展示特有的乡村文化,以此招揽游客,增加农民收入。如包括园艺农业、花卉展览、农民文化体验、林间狩猎等。如重庆歌乐山镇2011年起连续两年举办桂花文化节,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曾家镇现代都市农业园已举办两届桃花节和一届乡村采果节,吸引游客5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500余万元;铜梁县打造“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税收2亿元[7]。

(3)生态农业——

—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打造原生态自然风景,以此抚慰久居都市市民的心灵,释放其心理压力。如湿地景观带、湖泊景观带、森林景观带等;生态功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可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应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水、土地、森林、草场、水产渔业、生物物种等重点资源;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建设高标准基地;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8]。

(4)特色农业——

—将农村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重庆市将根据主城近郊、渝西和“两翼”三大功能区划,以及资源分布、产业基础等,重点在优化区域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带建设上下了工夫。如粮油产业方面,在产量保持1100万t以上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七大特色效益粮油功能产区,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5)休闲农业——

—利用重庆市农村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山区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规划成以农业为主题的休闲产业。集休闲、科普、度假、养生康复为一体。如包括农家乐、欢乐农场、特色水果采摘、游乐园等;重庆渝北区预计到2016年,在10个镇建起10个特色旅游农业基地,而这10个农业基地,定位各具特色,做差异化发展;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将达1万人以上,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4:1[9]。

3.2.2产业规划

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着力点。基于此,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立足农业第一产业的大背景,并以此为基

32

第1期

础,大力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相协同,以生态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变,又在其基础上引导第三产业向农村区域空间渗透和转移,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将第一产业定位于高端的现代农业,增加其科技含量;同时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业产品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将第三产业融合到农业第一产业之中,利用农村地区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并与第一产业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提高综合效益。旅游产业本身能带来经济效益,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发展,如农业加工产品、酒店、餐饮、工艺品。在旅游产业的基础上服务业也将得到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整个都市现代农业的建设系统中。总之,在重庆主城区及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六大中心城市周围乡村发展具有田园风貌的高科技都市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引入城市先进生产力要素,与农村生产力要素进行融合,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发展农村经济,又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城市输送优质的休闲产品和服务。重庆市在园区建设中,在加强潼南、荣昌、南川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外,将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规划建设10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都市现代农业对于产业的规划,具备良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1)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其他产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第三产业(主导产业)带动本区农户就业、创业。第一产业中的各种高附加值的种植业,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了一种新的致富方式;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可与第三产业(主导产业)带来的人气聚集互补,实现农业向第三产业靠拢的转变,通过吸引周边消费人群,带动农民的就业、创业与致富。

(2)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产业依靠生态背景,可以聚集人气,增加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及创业。旅游休闲产业的人气聚集依靠基础产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其人气聚集后又反哺基础产业,如农家乐中的餐饮与观光农业中的特色农副产品,都可以提高单纯农产品的附加值。另外,这些产业中提供的服务,也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促进整个区域的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4都市现代农业模式生产关系的调整及路径分析

4.1都市现代农业模式中生产关系的调整

(1)总体思路。从农民的角度看,以农地为资本,利益共享为纽带,在集体所有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小农化土地经营模式,与外来资源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着力推进生产组织形式、合作经营机制建设、城乡要素互进对流等制度创新,在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0];整合城乡生产要素,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并在尊重农业产业地位的同时,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逐步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民身份转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民身份,从而保证城乡统筹的有效实现、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区域发展权长久释放。

(2)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的主体:政府相关部门、民营企业和农民。政府相关部门与外来企业的作用是主导规划、运行、建设,以更好的整合资源,引进城市中先进的产业组织、生产制度和管理模式到农村,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形成新的、高层次的产业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获取财富的能力,促使都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在产业政策上,完善对11个重点产业的扶持政策,按政府补贴保费的70%、农民承担30%的基本缴费标准,在重点产业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建立主导产业风险防范机制等措施,也充分体现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农村发展权的重视。

4.2农民参与都市现代农业模式的路径和实现方式4.2.1农民参与的四种路径

(1)农地入股。①成立以村委会为经营班子,以村民为股东的股份公司以村集体土地为资产注入。②村集体股份公司只负责集体资产的增值和收益管理,并对村民进行利益分配。③村集体股份公司以集体资产与外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投资形成新的股份公司,可由外来投资者经营,按股份比例进行分成。④村集体股份公司,以股份形式共享子公司发展的成果(资产增值、收益)(图2)。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是以大型的国有土地储备、国有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或政府相关农村发展职能部门。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共担成本、共享受益,同为利益主体。其中,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主导现代农业的规划、建设、运行。两者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领路人和推动者,更好地以产品和服务与城市进行融合、引导城市技术、资本、资源下乡,促使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村民可得利益:①村民将农地入股,可获得股息收入。②对于以土地入股的村民,每年相应土地应予以市场相应的粮食或货币进行补偿。③农民可在村内企业就业。④村集体资产的量化,农民变身为集体资产的股东,建立较稳定的分红机制。⑤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改了户籍,股东的身份还是可以保持不变,仍然可以稳定获得村集体经济收益,免除农民后顾之忧,保证集体财产收益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化进程。

关于农民退股问题:由于农村事务的复杂性,村民或因种种原因需将自家土地另作他用,对于已将农地入股的村民,如果真实存在退股的意愿,

村委会将本着自愿优先原则,图2农民参与都市现代农业路径

马智利等: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流转后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制度设计——

—以重庆市为例33

第34卷农业现代化研究

为维护村民利益,向村民退还入股时等量的土地,所退土地由村委会从其存量土地中提供。

(2)鼓励有条件农民自投、自建、自营项目。①农家乐。按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建设,农民自主经营。②园林苗木。可采用统一提供种苗,统一采购的形式,让农民经营。③绿色蔬菜。指导农民规模化种植符合标准的绿色蔬菜。也可与下面第四种模式结合,由企业统一规划种植类型和方式,由农民自行管理,并由企业统一收购,开拓市场。

(3)设立“微型企业”创业园。设立中小微企业,把农民变成从事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小企业主,具体措施有:①鼓励农民投资成立小微企业。②部分业务,由小微企业分包经营。

③引导同类型企业成立合作社。截至2011年底,重庆市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403个,实有成员222.2万户,参合率32.2%,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较未入社农户高30%以上,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等多个领域。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7821个,占58.4%[11]。

(4)“龙头企业+公司”路径。龙头企业,即外来企业;公司,即农民自行成立的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对于生产型项目,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市场和技术管理,将中小加工、培育、生产分包给农民投资的中小企业。对于服务型项目,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品牌和经营管理,将后台服务业务,外包给农民投资的中小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互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至2012年10月份,重庆市已发展了包括3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800家龙头企业,将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市里重点扶持50个,各区县分别抓好2—3个,实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有骨干龙头企业引领,有一批中小龙头带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12]。

4.2.2投资多样化、分配多样化、收益多样化的实现(1)在都市现代农业模式的实体里,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存在多种投资方式,具备投资方式多样化。首先,农民可以是产业工人的身份以劳动力形式投资。其次,也可以建立股份制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作为股东参与投资。同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也给农民大量的创业机会,如农家乐项目、花卉及婚纱摄影等项目,农民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也可以选择几户合作经营;在涉及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等项目中,都可通过建立“微企”的形式,作为独立投资人,进行自主性投资。也可以将以上的投资方式自由灵活组合,自主形成更多种形式的投资方式,实现投资多样化。

(2)在都市现代农业模式的实体里,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具备分配方式多样化。

在此存在多种投资方式的实体中,以投资多样化为基础,完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如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利润分配;以产业工人的身份进行工资分配;以独立投资人的身份,如组建“微企”的方式自主分配。同样,可将以上的分配方式自由灵活组合,形成更多形式的投资方式,实现分配多样化。

(3)在都市现代农业模式的实体里,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具备收益多样化。

都市现代农业针对于当地资源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所进行的项目定位及产业布局,实现项目多样化,如绿色大棚蔬菜、花卉及婚纱摄影、生态养殖、现代及科技化育苗、特色水果种植、体验农业等。据此,当地农民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农民的项目进行投资,实现收益。项目的多样化,就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就业渠道提供的现实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投资主体同样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大致分为:以自主投资能力的农民,可以选择农家乐等项目,进行自主投资、收益;具备土地入股形式又以产业工人身份参加投资收益的农民,可以选择现代及科技化育苗等项目,实现收益;针对于区域辐射边缘,以产业工人身份参加投资收益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项目,实现收益。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客观依据当地农民主体的实际情况,实现收益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马智利,向剑雪.城市化进程中流转后土地的经营模式和增值收益分配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81-84.

[2]杨庆媛,鲁春阳.重庆地票制度的功能及问题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68-71.

[3]王守军,杨明洪.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分析[J].财经科学,2009(4):99-101.

[4]朱晋伟,詹正华.论农村的集约型发展战略—苏南农村实施工业、农业、农村居民三集中战略的机理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9):86-88.

[5]齐振彪,周慧,齐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322-326.[6]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6):401-405.

[7]重庆铜梁县政府.铜梁县推进“三化”助力农业现代化[EB/OL].http://www.cq.gov.cn/zwgk/zfxx/435770.htm2012-10-26.

[8]曾艳.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304-308.

[9]杨玥.现代农业前景广[EB/OL].http://e.chinacqsb.com/html/2012-10/18/content_300948.htm,2012-10-18.

[10]李繁荣.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9-63.

[11]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好于预期[EB/OL].http://www.cq.gov.cn/zwgk/zfxx/434189.htm,2012-10-19.

[12]罗成友.重庆吹响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冲锋号[EB/OL].http://www.cq.gov.cn/today/news/434047.htm,2012-10-19.

34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摘要: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自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三个试验区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六个方面的相关改革,确定“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相关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全面铺开,取得相当大成效,但距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措施;成效 Abstra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Chongqing becomes bigger and bigger,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obvious and Chongqing shows big city big countryside dual urban-rural structure. Since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complement reform approved, Chongqing uses three testing regions as sally port, conducts reform in six aspects, determines one circle and two wings development plan, implements land circulation, and develops labor-affairs economy, sprea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Meanwhile, there is a lot to do for reaching the goal. Key wor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ual structure; measure; effect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涵盖的面比较广,主要涉及城乡收入分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统筹等,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分析。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重庆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其中“大农村”主要指“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见图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从图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两者的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3 5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 715元。图2显示2007年城乡收入比达到了3.9∶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农民纯收入中还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2093224.html,

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整理)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模式:土地流转具有以下五大模式: 1.土地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30年前,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于是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进入农民视野。 2.土地出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3.土地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4.宅基住房 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以重庆为例,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股份+合作” 中国山东省宁阳县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

北碚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在实地考察北碚区柳荫镇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通过对比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柳荫镇 1都市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 中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人“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主要以产品型都市农业为其主体,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符合健康安全要求的农产品。除此之处,也发展了服务型和体验型的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已出了观光农园,垂钓乐园、森林旅游、观光牧场、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等多种形式。此外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也展开了都市农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了重庆主城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方向。北碚是全国知名的生态模范城,在北碚发展建立“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良性循环,它将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一块重要的示范地。北碚区委区政府把发展都市型农业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抓,已委托中国农科院编制都市型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搭建都市型农业发展科技平台和人才智库。根据北碚区功能定位,柳荫镇被确定为北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 2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丁怀鹏2010级工商管理系营销与策划A1004班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道路。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平台,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和重要生态屏障,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成功案例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成功案例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成功案例有哪些呢?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和成功案例" 1、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1)代耕、代种: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 (2)转包、转让: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 (3)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转让。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组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进行转租并从中谋利。 (4)互换: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 2、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第一种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 代表:崇州市怡顺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社 年终经营纯收入按9:1比例按股分红,即:收入的90%用于土地入股分红,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 第二种模式:土地股份公司 代表:邛崃市汤营农业有限公司 公司对入股土地不再实行保底,每年经营利润一半留作公司再生产资金,另一半按股分红。邛崃市兴农投资公司分红收入留存汤营村集体,待汤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以后,原价回购邛崃市兴农公司的股权。 第三种模式:土地银行 代表:彭州市磁峰镇皇城农业资源经营合作社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经存入土地银行即产生稳定的利息收入,土地银行所获利润的50%根据农民存入面积进行二次分红。 第四种模式:业主租赁经营 代表:成都(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市龙泉惠民草莓合作社 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劳动、技术、资金、营销等合作,按照入社股份进行分红。 第五种模式:大园区+小业主 代表:新津柳江蔬菜产业示范园 园区以合作社为纽带,采用统分结合方式,把各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蔬菜生产的集中集约规模经营。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统一的市场拓展作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实现增收。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日期:2008-02-14] 来源:重庆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作者:机关工委办公室[字体:大中小]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新格局的意见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适应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新要求,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扎实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适应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应有之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

革试验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解决我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科学把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五)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六大体系”,形成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六)主要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在统筹上着力,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 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大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着力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

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 农村的土地农民们是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农村的土地是属于集体土地。但是人们可以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而且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那么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是怎样的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 ▲1、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30年前,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于是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进入农民视野。

▲2、交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以重庆为例,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土地流转六种方式的优缺点

土地流转——六种模式优缺点 如何聚土地,有三个步骤,选模式、抓关键、抓运营。选模式就是你一定要选一个100%挣钱且省心的模式,选好了模式之后你就要抓关键,就要开始着手去做了,这时候你一定要抓关键,抓住关键环节,你才能减少土地拿到手的成本,抓住关键人你才能减少纠纷。等土地拿到手之后,你就要抓运营,高效的管理办法及省心的运营模式都是盈利的关键。 1、选模式 在你动手之前,一定要去选土地运营模式,目前土地运营模式有六种。按照模式采取人数的多少,第一种:土地承包的模式。第二种土地信托,也叫土地银行模式。第三种:土地服务性托管模式。第四种是土地收益性托管。第五种是土地半托管。第六种模式是:农民带着土地入股。 第一种:土地承包。 在做的这种模式应该不陌生了,很多人也是因为流转了300亩地或200亩地来我们平台上找项目的,我就介绍一下这种模式的优缺点。优点:能完全控制土地,发展什么种植项目自己可以说了算,土地可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缺点:前期资金占用量大,雇佣人工,运营成本大(人难管),土地全部集中在你手里头,风险大。 第二种是:土地中介,也叫土地银行。 这种模式是不想种地的农民把土地都给你合作社,你合作社把土地再转租给想租地的农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挣其中的差价。优点:自己不承担种植风险转,租给想承包土地的人。缺点:如何合作社将土地转租不出去,就要合作社去运营这些土地合作社的运营成本就增大。 第三种是土地服务性全托管。 土地托儿所形式,土地服务型全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务费,在合同里注明各项附属条件,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优点:先收费,后服务,合作社的利益有保障,不承担自然灾害风险。缺点:农民接受起来慢,而你合作社挣的是只是服务的钱。就是农民出一定的费用把自己的地托付合作社种植管理(收割单算),而收的粮食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 第四种是:土地收益型全托,农民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重庆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简介

重庆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简介 重庆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是市政府1997年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市级现代农业开发园区。2000年被市政府批准为重庆市农业科学园区。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也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重庆示范区。2009年1月9日被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中心命名为全国30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示范园区”之一。2010年1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比位居全国38个园区第八名。2013年被科技部评为优良园区,并列入“国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基地”之一,承载着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城乡统筹的重任。 根据国家科技部对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的规划,核心区(包括核心A区和核心C区)规划面积为3889公顷;示范区位于渝北区内;辐射区位于渝北区外重庆市内。 核心区主要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孵化和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市场建设;示范区主要承担“熟化”科研成果的示范、技术培训及规模化推广;辐射区主要承担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和生产加工。园区强化“三区”联动,统筹规划“三区”建设,强推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商品转化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核心A区位于重庆主城,地处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两江新区腹心地带,面积1143公顷。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4公里,离长江寸滩深水港码头6公里,临近龙头寺铁路枢纽站,210国道、市中环快速干道纵贯园区境内。2011年6月,《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石盘河、果塘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通过市政府审批,规划用地面积726.57公顷,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为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渝北区“一线两圈三片”布局的重要节点,将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总部金融、文化创意、高端商业商务等第三产业,形成以食品城大道为南北轴,布局商务办公、商贸服务为主,兼有居住、滨水公园、文化娱乐、医院、学校配套的城市新中心。 核心C区位于渝北区兴隆镇境内,2009年8月市政府批准建设,总规划面积2746公顷。2011年6月20日,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区政府98次常务会审定。作为现代农业“一区三带十基地”布局的主战场,总体定位为打造“西部农谷”,集中于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统筹城乡示范和大都市旅游农业休闲,功能分区为农民新居、智能温室区、科研总部聚集区和都市园艺产业区,重点建设异域文化、特色餐饮、健身养生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做靓重庆1000万人的农业大公园。 核心A区自1997年开发建设以来,已成功引进126家企业(产值过亿元的11个,其中泰山电缆已达22亿元),主导产业有电线电缆、汽摩零配件、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年工业产值逾60亿元,累计创税收约25亿元。随着规划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型商贸企业、总部基地群入驻,将在确保年税收5亿元的基础上迎来新增长点。截止2012年,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实现了“七通一平”。全面建成三期统建房、园区实验小学、石盘河箱涵、宝圣大道、宝环路、食品城大道、210国道绿化改造等重点工程,综合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一个崭新、文明、宜于生产与生活的新型中心城区已呈现雏形。 核心C区自2009年8月市政府批准建设以来,已完成土地流转1.8万亩,总规和控规相继通过市、区政府审批。目前已引进三家精品农业旅游项目。其中,常青藤·四季田园一期1600亩已建成开园;五谷地·翁布里亚已启动建设;北农·奇彩山谷生态园已开展基建和农业生产。贯穿其中的东西干道、空港大道向北延伸段、兴古路、210国道兴隆段绿化改造正快速推进。 自2001年9月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来,相继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