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就初中历史课本对董仲舒的评介略抒管见 论文

就初中历史课本对董仲舒的评介略抒管见 论文

就初中历史课本对董仲舒的评介略抒管见 论文
就初中历史课本对董仲舒的评介略抒管见 论文

初中历史课本第一册(人教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121页),对我国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有一段文字评述。原文是:“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赞美他;皇帝无道,天就降灾害来警告他。”这段评述,作为向初中学生介绍一位古代很有影响的哲学家,似嫌片面。上述从董氏原著译述的那段话,就是董氏所创立的“天人感应”学说,这种学说,固然神化了封建皇帝,但在皇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当时,“天人感应”说给皇权施加一种天的监督作用,对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对董仲舒的思想理论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评论,不能以现代的眼光苛求古人。

(一)董氏思想理论的时代背景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长较快,国力日见强盛,武帝刘彻穷兵黩武,连续对匈奴,西域发动战争,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大;同时贵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许多农民论为流民,社会矛盾日见尖锐。原楚、齐、燕、赵等地出现农民暴动,反抗豪门地主的剥削压迫,而汉武帝仍然连年用兵,挥霍无度,加剧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矛盾。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提出,旨在解决汉初的社会矛盾,为汉王朝谋求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

(二)董氏关于天的概念

(1)神之天

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效义》,以下只注篇名)。这里所说的天,实际上是神,并且是世上众神的首领,但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天,纯属唯心主义的观点。又说:“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无父而生,未之有也。”(《顺命》)提出天的重要性,这和殷周时期人们对天的理解与崇敬一样,实际上是继承了过去的天命观,但这些并不是他的主要思想。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又说:“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王道通三》)这和前面“天者,百神之君也,”有所不同,指出世上万物靠天才能生存,在概念上具有一定的物质成分。他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施。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光,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天之行也。”(《离合根》)这里所说的天,成为一种实体,他认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天,它高高在上,但又能化生万物;它隐藏起它的形状,但又能现出光明,这说明天是客观的存在,在认识上有所进步。但又说:“藏其形,所以为神。”又陷入了神秘主义,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2)自然之天

这是指作为宇宙总称的天及其运行规律。他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火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官制象天》)又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阴阳》)又说:“天地者,万物之本,……广大无极。”(《观德》)董氏的所谓“天十端”,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十个基本要素,包括天地、五行、阴阳、人这十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天和地包涵世间万物,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并认为人是组成十端之一,强调了人的存在和作用,这比殷周时代人们一味靠天,天主宰一切的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三)董氏对灾异谴告说的论述

灾异谴告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上汉武帝《天人三策》中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观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不难看出,董仲舒的这段话,旨在利用“天人感应”的学说,约束人君至高无尚的权力,使之行仁政,不敢“失道”。这里还须指出,董氏的天人感应说首重人事,人事是天作出反应的前提,天根

据人事的好坏才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与殷周时期一味迷信“天命”,统治者假借“天命”来奴役入民相比,是有进步意义的。

董氏还说:“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必仁且知》)。这段话的落脚点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但谁能造成“国家之失”呢?在当时只有人君,从而告诫人君要勤政爱民,不要滥用权力,才能使危害国家的灾异不会出现。

董仲舒还接着说:“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警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不欲陷也。”(《必仁且知》)这些言论虽然是臆造,没有事实根据,属于“宣传迷信思想”,但在当时,他的出发点是假借天意以限制君权,督促人君好好治理国家。不要恣意妄为。这样的言论,从实质上说,对人民对社会是有利的。

他说:“谨按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孔子曰:‘天其将亡予耶?不说吾过,极吾罪也。’以此观之,天灾之应过而至也,异之显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独幸也,庄王所以祷而请也,圣主贤君尚乐受忠臣之谏,而况受天谴也!”(《必仁且知》)这段话进一步阐明了灾异谴告学说的主旨。这里所谓的“天意”谴告,实际上是人祸所产生的因果规律,褐首当然是人君。譬如人君荒淫无道,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造成民不聊生;或者穷兵黩武,滥兴徭役,驱使青壮年参加战事和劳务,造成田园荒芜,天下骚然。这些都足以产生灾异。在董仲舒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是很低的,如对地震、旱涝、虫害等都不能作出正确解释,只能委之于天意,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科学水平去苛求古人。

(四)同类观念

董氏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这就是说,天和人是统一的,属于一类。他还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阴阳义》)他所谓的天人同类,目的在于强调,“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因为天的运行变化是有规律的,天人同类,人也不要违反正常的规律。其意是要人君循规蹈举,谨言慎行,不要喜怒无常,暴戾无道;否则,国家将发生动乱。他接着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喜怒时而当则发美,不时而妄则发恶……当暑而寒,当寒而暑,必为恶发矣;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王道通三》)在这里,他用春秋夏冬四时的暖清暑寒来比附政治,要人君和四时变化一样遵循治国的规律,不要举措失宜。董仲舒还向人君提出了一个行为规范:“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喜怒必当义乃出。”这样才能达到:“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天地阴阳》)

在同类观念思想里,董仲舒特别重视人的作用,突出人是世上最重要的。他说:“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天地阴阳》)明确指出:人在“万物之上”,人才是世间的主体,以人为中心。在天人关系中,是人事的作用才引起天的感应。他又说:“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为体,不可一无也。”(《立无神》)把人和天地摆在平等位置,强调“合以为体,不可一无也”。可见在董仲舒的思想理论中,人的能动作用被突出起来了,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他的前人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五)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

董仲舒在向汉武帝刘彻所上的《天人三策》里提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在这里,他指出各种学派主张不一,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不知道应该遵从谁的主张,因此建议凡是不符合“孔子之术者”,一律废除。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他还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诸子百家定为“邪辟之说”,而把儒学置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这个建议,经汉武帝采纳后,为汉代社会的政治统一、制度统一、思想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董仲舒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宗师,以儒学为主体,融合先秦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各家的思想,构建了一个精深的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这在学术意义上,他作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但是,在其思想理论中存在着若干严重的糟粕。如“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学说,存在着唯心主义的神学杂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倾向,流毒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义利观,把义和利对立起来,标榜仁义讳言财利的观点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处于支配地位。所有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陈峰) 关于高一历史小论文,高一历史有一种题型,是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个话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作,我们是否有什么参考性的范文能给大家提供帮助。下面是高一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协会的新闻公报———《基督教的社会理想》在控诉了不合理的体制后,还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包括“对年老和失业者实施社会保障”。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议员休伊·朗甚至提出要“共享财富”的复兴计划,并立即掀起了一个要求重新分配国家财富以拯救国家的运动。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他们强烈要求就业和救济。1932年夏,依阿华州农民进行暴力反抗斗争,他们用路障和暴力阻止载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初中历史小论文1000字

初中历史小论文1000字 篇一: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 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二、基本理念

(一)本课程将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7-9 SS2 1.2.1)《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将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学科群体的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它力求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从而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形式上的捏合。 (三)本课程将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本课程将从纵向发展来呈现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趋势,从横向扩展来揭示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同时,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年度述职报告范文

初中历史教师年度述职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XI中学担任初中历史教学。20xx年9月被评为XXXX第十届名师,至今任职一年。现就一年来的名师任职情况述职如下: 一年来,在师训科各位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本人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一切为教育服务的思想,抓好管理,搞好教学,做好教研,带好同伴,尽心尽力奉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年来,通过不断阅读魏书生、李镇西、王君等全国优秀教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育人的艺术和智慧,结合自己班级管理的实际,带出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这样才容易形成班级之魂,保持一种持久的奋进精神。一开始,我就给班里的孩子讲:我们一定要有成人的思想,要有努力的精神。在成人和成才之间,我始终把学生的成人摆在成长的首位,经常给学生讲,学习知识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而好的品德则是前进的方向,动力再足,方向错了,则人生就会偏离航道,驶向的是黑暗而不是光明;现在我们的生活依靠父母,总有一天,我们要独立生活,并要赡养父母,未来的美好是靠今天不懈努力争取来

的,所以,无论我们的现在的成绩好差,我们都必须付出努力,争取进步。 而养成一种努力的品行,则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在我的耐心教导和陪伴下,一段时间后,班里的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没有一个品质恶劣的,也没有一个上课无所事事、一点也不学的,整个班级呈现出和谐、奋进、向上的良好局面!上学期末,全县九年级统考中,我班郝XX同学在六千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班的平均成绩也在全县名列前茅。这让我很欣慰。 一年来,本人还不断的阅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专业书籍,即丰富了教学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专业素养,为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资源。 平时,在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以生为本,开展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发展,真正做到了在无涯的学海中快乐作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感兴趣,通过学习,他们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了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 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进行不断的教学研究,参加学校的省级和市级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努力做一个科研型的老师。xx 年底,参与省师训科举办的课程资源开发并被省项目办获采用,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

初级中学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有关九年级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初探的培训。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韩老师首先讲解了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故事的引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不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知晓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及课堂的重要意义,理解了课堂革命让核心素养落地。而后又讲了有关教材的解读与策略初探,单元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教育宗旨及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等内容。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

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问题思考”、“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做到课文旁设充分用,课文后设课内用。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准确理解当代的政治特点。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一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

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艳东(河北省平泉县小 寺 沟中学)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 点策略及技巧。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 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和提高历史修 养。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起于思,问题对 于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 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 主体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 抵挡 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 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

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 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 那些与课堂知 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三、强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历史小论文

浩气长存时代歌,五四精神永传承 1919年5月3日,一个春天的周末,北大的校园沸腾起来。夜幕降临,北大学生和十几所高校学生代表聚集北大法大科大礼堂,讨论如何拯救自己的国家。热血学生咬破指头,撕裂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全场气氛顿时悲壮激烈起来。会议决定,联合各界一致力争,通电巴黎专使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5月4日举行学界大示威。 1919年5月4号,北京高校3000多名在校学生冲出校园,突破军警阻扰,云集天安门广场,打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游行示威。游行的学生来到了北京东交民巷,准备向各国公使,递交陈词,但遭到军警的阻扰。愤怒的学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冲进了曹宅,揪出了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热血的学生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点燃了全国人民心中的斗志。有如星星之火,在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大地上蔓延,迅速掀起了燎原之势。各地的学生纷纷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如火如荼地响应青年学生的号召,参与到运动中来,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中华民族也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胜利的取得与青年学生发挥的先锋作用是分不开的。 1949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了这一史实。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五四的精神是中华民族魂,永远地继承和升华。 历尽沧桑的祖国,如今已迎来春天,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当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早已占据了一强,成为影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之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在激励着祖国前进。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追求进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是五四精神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一代,时代赋予的我们新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好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以报效祖国;关心时事,拥护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等。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自2006年8月开始,我们实验中学历史组结合本校的《开放式大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开展了《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立项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教师的努力,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能按照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我校历史教学的一大跨越。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初一历史2000字小论文写法及范文

初一历史2000字小论文写法及范文 写法 其实历史小论文2000字数不是很难写,你首先写摘要、再写引言、然后写结束语,最后写文章正文,等你把结束语写完后,你会发现文章已经有1000字数了,然后你再写1000字数的正文,就恰好2000字数,你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弄,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各种类型论文范文和写作技巧类教程 范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

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

初中历史优秀论文

初中历史优秀论文 南陵用电负荷8次刷新历史纪录2016-01-17 受连续高温影响,使用电负荷节节攀升,8月13日20时05分,南陵电最高负荷首次突破13万大关,达13.04万千瓦,最高负荷比上年上升23.6%,最大日供电量248.8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82%,创下了最高负荷8次刷新历史纪录和日供电量7次新高。面对连续10多天居高不下的高温天气,南陵供...【阅读全文】 芜湖出现历史罕见的浮尘天气2016-01-17 3月20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芜湖市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并伴有浮尘天气,最小能见度仅为6000米,浮尘天气持续时间长达3天,为芜湖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罕见。据气象部门介绍,我市出现的这次浮尘天气的成因是,3月18日-19日,我国北方出现了1999年以来的最强烈的沙尘暴天气,随着冷空气的南...【阅读全文】 初中女学生开学自我介绍2016-01-17 在弹得还是算好的哟!我还学过跳舞,我学了*年了。我还在重庆的艺校去考了同学们大家好,我叫***,今年**岁了。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我性格随和,下课后总能听到我愉快的笑声。我下课后有

时会帮成绩不好的同学讲一下题,我还会帮助别人做我应该做的事。我觉得帮助别人自己也会觉得高兴的!我...【阅读全文】 小学升初中个人简历表格下载2016-01-17 小学升初中个人简历表格下载小学升初中个人简历表格预览图:简历下载:小学升初中个人简历表格.doc下载说明:请使用鼠标右键另存为下载,此表格为word格式文件,您可以下载后自由编辑使用。...【阅读全文】 初中女生入学自我介绍资料2016-01-17 我还在重庆的艺校去考了舞蹈*级的证书。我的书法是最棒的,我在班上写的字是最好的呢!这就是我!一个大方开朗的小女孩!编辑推荐您关注:服装设计人员简历范文公务员面试自我介绍模板面试三分钟自我介绍新员工入职自我介绍经典范文大家好,我叫***,今年**岁了。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我性格随和,...【阅读全文】 2011年国考《行测》常识判断备考技巧:历史常识2016-01-17 2011年国考大纲中常识判断部分的表述为: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

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够,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原则,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提问功能、设计、原则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常见教学行为。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功能要充分挖掘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初中政治小论文(精选12篇)(优秀版)

《初中政治小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一): 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破坏社会稳定、制造民族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56个民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贴合我国国情,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保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蛄,捍卫祖国统一,反对各种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 我们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实现中半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二): 学好社会职责感这一人生必修课 关键词:甲流感,社会职责感,中学生 资料摘要:今年,突如其来的流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国家也投入了超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构筑安全保障线。而在这次甲流感的防控中,社会职责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也正是一些人缺乏社会职责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作为一名中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_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_人教新课标版

关于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热门的字眼,很多学校对此都已经试行、推广、完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为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学、合作探究、展示讨论、质疑拓展、反馈矫正、当堂检测等环节。操作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份好的导学设计,采取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做好对小组的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及时反馈矫正。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前提,导学是关键,合作是核心。针对有效课堂的具体要求,联系我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有几点思考: 一、自主性的流失 自主是衡量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重要指标。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试的形式、比重等问题),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前根本不能做到充分、自主的预习,有的学生上课前干脆就拿学优生的学案抄一抄,连课本都懒得翻一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选择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让同学预习。这样就会占用一部分课堂时间,使课堂学生讨论、探究的时间相对减少,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 二、实践过程中,合作的“形式主义”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有时课堂合作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相抄袭,一遇到困难就想到互相讨论,原本一些经过自己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等待和别人合作,进而渐渐减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表面上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另一方面,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受到能力强的学生的歧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有些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他们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甚至是可笑的。即使他们想在小组中积极表现自己,但由于经常受到其他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心得体会

2017年9月4日,在我们学校会议室我参加了2017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 会上,听取了省教育厅专家的介绍视频,专家从部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经过,新版本的内容、体例及重点核心,如何使用新版本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培训会上,专家讲解了部编教材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思路,注重用法和学法指导,让大家明确了教材改革的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 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主编。参加历史教材编写工作的人员共38人,历史教材按照严格的程序 展开编写工作,又由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述中,做到了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统一。 2、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 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3、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 族团结教育。 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以唯物历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 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 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 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历史小论文

浅议高一历史复习方法 高一主要是对中学阶段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凡是教过高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考需要,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是摆在每个高一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我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老教师的指导,谈一下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在历史复习教学中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知识结构化。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知识的相互联系。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首先,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块。其次,各大块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再次,各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奴隶社会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强盛、瓦解四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结构,比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列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象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形成了“知识之树”,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此,指导学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内容线索化。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线索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