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引论复习资料

哲学引论复习资料

蕉岭电大《哲学引论》导学资料

第一章哲学总论

教学重点:一是哲学的问题;二是哲学的价值。

教学的难点:哲学的概念,哲学与语词。

理解本章的枢纽: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学习要点:

第一节哲学的概念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从逻辑上看,它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和沉思。

2、从人类学、考古学和神学的材料看,哲学的产生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3、哲学是比宗教和艺术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

二、哲学与科学

1、在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哲学与科学是一个东西。

2、苏格拉底之后,哲学与科学开始分离。

亚里斯多德的划分:哲学是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论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他称为第一原理、最高原理、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科学则是以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是对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进行研究和认识的学问,他称为物理学或自然科学。

3、哲学与科学相互作用而推动自身发展。哲学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力让渡给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就在为争夺这研究权力的过程中把哲学和科学推向前进。

三、哲学的演变

1、早期希腊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是研究探索自然和宇宙的本质,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2、希腊后期和中世纪早期哲学:具有伦理学或道德学说的特征,主要研究道德的、实践的、生活,人生的目的问题。

3、中世纪哲学:是经院哲学,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宗教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4、近代哲学:通过唯理论与经验的对立开始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向。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是可靠的。唯理论则认为有一种“天赋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理智直观,只有理性直观是可靠的。

5、现代哲学:主要是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对立和冲突。科学主义哲学以语言哲学为代表;人本主义哲学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代表。

四、哲学的性质。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

第二节哲学的问题

一、认识论

1、含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认识有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

2、发展过程:

(1)古希腊柏拉图就在自己的理念论中,讨论了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本质问题。

(2)作为哲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并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的认识论,严格说是近代的事。洛克的“人类理解新论”为哲学认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主流开辟了道路。

(3)20世纪哲学,认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发展和强化。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论成了哲学的同义语和代名词,哲学就是认识论。

二、形而上学

1、含义:广义而言,形而上学是表示关于存在者的最一般规定的学问,即讨论关于宇宙和事物存在的终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也被称为本体论。

狭义而言,只有与非感性的超经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陈述才属于形而上学。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形而上学是对存在的本质、基础及其结构问题的哲学探索。这些终极性问题都是一些体验性问题,又分为两个领域:宇宙论和伦理学。

2、宇宙论:是研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宇宙的起源、本质和结构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所研究的问题

是:有序的与无序的,统一的与多样的,感性的与理性的,物质的与精神的问题。

3、伦理学:是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范围和程度问题的讨论。它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善与恶、自由与决定论、意义与无意义、部分与整体、混沌与秩序、整体与不可分等等。

宇宙论问题和伦理学问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4、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和不关心的问题:

(1)不关心具体的特殊的存在;只关心整体的总体的存在。

(2)不关心多样性、可分性的整体或总体存在;只关心统一的、可分的整体或总体存在。

(3)不关心显现了的存在;只关心终极的存在。

(4)不寻求存在的当下意义,只寻求存在的原始直观。

三、伦理学

1、含义:是作为一门对道德问题加以研究的学问,主要探讨与人的行为方式有关的那些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定问题。

2、发展过程:

(1)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就涉及了真理、正义、善与美的构成问题。

柏拉图在的《理想国》进一步探讨了有关人的行为、活动的价值判定问题。

亚里斯多德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严谨细密、堪称典范的伦理学体系。

(2)近代伦理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沿着经验主义的方向发展,主要是洛克、休谟、边沁、穆勒等人,建构了基于实际效果判定行为善恶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二是沿着直觉主义的方向发展,主要是康德从理性主义的前提,演绎出一套用以评判行为善恶和道德合理性的标准。

(3)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道德理论的内容。把伦理学当作一门理论哲学,而不像传统哲学家那样把伦理学当作一门实践哲学。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相对于传统伦理学忽视伦理学的知识方面的分析,使伦理学家变成道德家,使伦理学研究者变成道德说教者的弱点来看,在推动伦理学的知识研究,澄清道德概念的逻辑含义,说明道德判断的理由和根据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其它

1、哲学按其研究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1)理论哲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研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即形而上学;另一部分是对认知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的哲学,即知识论。

(2)实践哲学主要是研究为一定目的所决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些实际问题。如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

2、哲学除了研究认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美学、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

3、几个哲学家对哲学研究问题的分类:

(1)柏拉图把哲学研究的问题分为三类:

一是认识论问题,与之对应的学问是辩证论。

二是感觉问题,与之对应的学问是物理学。

三是意欲问题,与之对应的是伦理学。

(2)康德把哲学研究的问题分为三类:

一是“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认识论问题的哲学研究

二是“实践理性批判”:关于道德问题的哲学研究

三是“判断力批判”:关于审美问题的哲学研究。

4、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

(1)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体。

(2)哲学是一种关于明辨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3)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

第三节哲学与语词

一、词与物

词与物的关系:

(1)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词与物的关系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语词与自然符号的不同;另一方面是语词如何获得表达对象的意义。

从语词的特性来看,任何语词都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自然符号,而是具有知识意义的约定符号。自然符号表达的因果关系,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之中,而语词表达的知识意义,则需要通过对语词的逻辑分析才能揭示。

二、定义与存在

1、定义是用来表达存在的,但一个语词的定义和它的真实存在往往不一定一样,如“龙”的定义。

2、定义范围过宽或过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定义与其指示的存在之间不相符合,定义不能明确表达存在的问题。如对“人”的定义。

三、定义与语词

1、词的意义是词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规定的,并非来自词自身,而是来自人,是人赋予了语词以特定的意义或含义。

2、定义有实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同理解:

对定义的实质主义理解,主要是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到近代的穆勒,强调定义的本质或实质的方面,强调语词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对定义的形式主义理解,主要是现代哲学家,认为任何定义过程都不过是一种语言行为,是以一种语词界定另一种语词的过程。语词本身并无先验的意义,而只有约定的意义,形式主义理解把定义看作是与对象无关的思想形式问题。

四、定义与真理

1、有关语词意义的探讨,讲到底谈论的是定义与真理问题。

2、规定性定义:任何语词的规定都表达着规定者的使用的建议或内心打算的陈述。即规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意义。规定性定义无所谓真或假,只是一种建议性质的东西。大多数专有名词都是这样的,比如“鸟”的定义。

3、指示性定义:指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指明这些词的用法,指示性定义具有真或假之分,大多数关系名词都属这类。

第四节哲学的价值

一、哲学的基本功能:一是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二是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三是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

二、哲学的理论特性

1、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具有具体性,其获得的结果是有限的,达到的程度是有限的,是建立在界限明确、对象具体的知识部门基础上的技术性探索活动;哲学是抽象的,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

2、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的表现:

(1)哲学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的原则或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又分为两种:

一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念。这是人的日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行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一个证明。

二是科学意义上的信念。对科学的前提进行逻辑上的和经验性的检验是哲学的另一项意义更为深远的使命。

(2)表现在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人们至今谈论的哲学问题仍然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所研究的那些问题,可以说近现代哲学不过是以不同方式对希腊哲学进行注解。

3、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四种:

一是常识,二是科学,三是哲学,四是宗教。相对于这四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不同性质的问题:

一是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表达的是情绪、习惯之类的东西,对这些东西人们无需求证。

二是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需要有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方面的求解。

三是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的形式出现,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遇。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思想性问题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四是宗教性问题,以迷信、信仰的形式出现,也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

二、哲学对科学的作用:表现在

1、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借助哲学的批判性和穷根究底性地对学科前提的追问方式实现的。

2、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

3、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对思想文化的前提性问题的批判性讨论。具体表现为:

1、对日常意识的反思。从哲学上看支配人的日常生活信念的前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一类是常识。从字面理解,传统就包含了可能是过失的或虚假的意识,如果听任未经分析和检验的传统支配我们的生活有时是危险的,传统有些是对的,有些也不对。所以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常识是人所共知的东西,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所共知的东西往往夹杂着大量的愚见或偏见,如果不对常识进行检验和批判性的审视,那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

2、对学科前提的批判。这是对思想文化的深层作用的表现。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具体学科理论前提的批判;二是对哲学本身理论前提的批判。

3、对自由意识的促进。这是哲学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和对学科前提的批判活动的必然结果。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2、(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3、哲学是一种比宗教和艺术更为()和()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理论化、系统化)

4、()哲学家那里,哲学和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早期自然主义)

5、()以后的哲学家,哲学与科学开始分离。(苏格拉底)

6、亚里斯多德把哲学称为()(第一原理或最高原理或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任答一个算对)

7、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研究探索()和()的本质,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自然、宇宙)

8、希腊后期和中世纪早期哲学具有()或()的特征,主要研究道德的、实践的、生活,人生的目的问题。(伦理学、道德学说)

9、中世纪哲学是(),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宗教)

10、现代哲学主要是()与()的对立和冲突。(科学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

11、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

12、广义的形而上学也被称为()。(本体论)

13、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的内容。(道德理论)

14、哲学除了研究认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美学、宗教哲学)

15、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与()的关系。(思想、外部世界)

16、是()赋予了语词以特定的意义或含义。(人)

17、定义有()和()的不同理解。(实质主义、形式主义)

18、规定性定义无所谓()或(),只是一种建议性质的东西。(真、假)

二、辨析题

1、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2、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3、规定性定义与指示性定义

4、哲学与科学

5、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哲学性问题

三、简答题

1、哲学有哪几个基本的领域?

2、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

3、如何理解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点?

4、简述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一般作用。

5、对照本章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要地描述“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800字以上。)

1、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或“已经检验的生活”?请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2、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二章中西哲学史略

教学重点:集中在与中西哲学发展历程有关的那些历史阶段、理论形态和哲学家的识记和理解

教学难点:中西哲学的碰撞与交流

理解本章的枢纽:西方哲学围绕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展开自己的历程,中国哲学则围绕建立道德形而上的真理范畴而展开自己的历程。

学习要点:

哲学就是哲学史。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略

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一、先秦哲学

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并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而最有影响的是儒、道、墨、法四家。

1、《周易》的思想

(1)《周易》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位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首,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2)《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太极生成论”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周易》包含《易经》、《易传》两部分。

(3)《周易》充满了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

(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

(2)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仁学的内涵:

第一,以孝释仁,这是仁学的出发点。

第二,以礼释仁,礼即周礼,克己复礼。

第三,仁这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

3、道家

(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经典有《老子》、《庄子》。

(2)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无为”和“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3)道家的哲学抽象程度比儒家哲学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提出和论证了“道”这个概念。

“道”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宇宙的角度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或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道家哲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思想。

(5)道家思想推广到人生观时,一方面展现人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事物的豁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如“庄周梦蝴蝶”。

(6)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道家向宗教方向发展,形成了道教——成仙。

4、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其思想集中在《墨子》,因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绝学。

(2)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3)哲学上,集中在认识论上的“三表法”,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效用。

(4)墨家是先秦自觉地讲求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学派,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在中国哲学中是罕见的。

5、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子,还有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最著名的是韩非子。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韩非子》。

(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政治观上,主张法、术、势,即法令、权术、政权三者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子专制制度。

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出了“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说”,即主张以名实是否统一为标准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强调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互相参照来检验认识的真伪。

(3)其影响: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法家的君权专制,惟法是尊而不分贵贱亲疏的非道德主义主张,并不适应中国的宗法社会现实,故在秦亡以后,便趋于瓦解。但他所倡导的刑罚、法治思想则被保留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并与仁爱、德治互为表里,对后来乃至今日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1)经学是指研究儒家的学问。如“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2)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今文经学重义理,有哲学思辩特色,但失之臆说无据。

古文经学重证据,有实事求是作风,但失之繁琐。

(3)董仲舒:提出了以“人副天数”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用来论证“君权神授”说,为两汉时期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4)王充:继承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和荀子的天人之分观点,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的世界观,对天人感应目的论和谶纬迷信思想进行了反驳。

2、魏晋玄学:魏晋风度成了当时一种社会风气。

(1)代表人物:王弼、稽康、阮籍、郭象

(2)讨论的问题:

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与自然之辩”。这是核心问题。名教是指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是道的特性和法则。

二是有无问题——“有无之辩”。有是指有形有名的事物,也指有为和名教。无是指无形无名的存在,也指自然无为。“有无之辩”是“名教与自然之辩”的抽象化和理论延伸。王弼“贵无论”,裴伟“崇有论”,郭象“独化论”

三是言意问题——“言意之辩”。有言不尽意说,言尽意说,得意忘象说。

四是形神问题——“形神之辩”。有烛火之喻,有形尽神不灭,有神灭论。

3、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道教逐渐盛行。

(1)主要人物:葛洪,著作有《抱朴子》,为道教提供了哲学依据,主要讨论“有无”、“神形”问题。

(2)道教和道家的区别:道家讲人应无为,道教则讲人能为,认为人能凭主观能动性“夺阴阳造化之机”而成仙。故有炼丹术。

4、隋唐佛学:佛教本是印度的,但唐朝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1)法相宗:创始人是玄奘,代表作是《成唯识论》,信奉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学说。注重对法相(即事物现象)的分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即心)的变现,不能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万法唯识”。

(2)华严宗:创始人是法臧,代表作是《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主要阐述一切差别的事物之间都是交互含容,全息统一的,真心与忘念,本质与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关系。

(3)中国禅宗: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有《坛经》。禅宗又叫心宗。禅宗关心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成佛的根据:认为众生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

二是修行实践的方法:认为修行实践的活动应当是自主的,没有通行固定的修行模式,即顿悟成佛。

三是觉悟解脱的实践问题:认为觉悟解脱是一种豁然贯通而又一无所获的境界。

5、儒学的发展:唐代中期,儒学觉醒,并自觉吸取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充实自身。

(1)韩愈的“道统说”:即韩愈为了捍卫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而构造了一个儒家学说的传承系统与佛教的法

统相对抗。

(2)李翱的“复性说”:即借用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模式来说明儒家心性论中的本性和情感的关系,开创了儒家吸取外来佛教的思想养分以充实自身的理论范式。

三、宋明理学

这是儒学的新形态。

1、产生背景:汉末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产生后,儒家学说处于低迷徘徊状态。宋明时代的知识分子沿着唐代中期吸收佛教思想解释儒家学说的路径,顺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的思辩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完美的哲学体系,这就是理学。

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

(1)道学:代表人物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内化。

(2)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阳明。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的主体性,在道德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

(3)气学:代表人物是张载、王廷相、吴廷翰、王夫之。其立场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挖掘形而上学的因素,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如太极、太虚、天理、心。经过理学家的改造,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强调“义理之学”直接面向经典,以儒学的义理而不是辞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义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

(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道统”。

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过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

四、清代实学:又称早期启蒙思潮

1、特点:

(1)自然观上:以气为存在的根基,确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

(2)社会历史领域:反对君主“私天下”,以“复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

(3)人性论: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

(4)清代实学还重视科学技术。

2、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李恭。

第二节西方哲学史略

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发源地是希腊。

一、古希腊哲学

1、自然哲学

(1)含义:关于自然的哲学思考。

(2)代表人物:

泰勒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源”的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

阿拉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

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是者”的概念。

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四根

阿拉克萨戈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种子。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

(3)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关于世界本源的思考预示着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2、智者运动

(1)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哲学家,他们着重传授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巧,而不是知识学理。智者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

(2)特点: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3)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

(1)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

(2)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3)提出“德性就是知识”,认真理不在个人,而在人类一般,不在感觉,而在思想。

(4)他认为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或对话,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他把自己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

4、柏拉图

(1)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2)提出了“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知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就是“理念”世界。

(3)设定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可感觉到;一个是理念世界,只能思想到。

(4)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模仿”说明两者的相似。

(5)“灵魂回忆说”:他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相互隔离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现象世界,人的知识是灵魂对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被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

(6)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在存在论上初步具有了分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个别的思想划分。

5、亚里斯多德

(1)是柏拉图的学生,著作有《工具篇》、《形而上学》、《物理学》、《修辞学》等。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2)他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大门类。理论科学又分为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第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其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者”。“是者”包括“本原”、存在、本质、一与多、不变与变、善、真理等研究对象。“是者”范围很广,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是者”的范围,其他科学只研究“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及其本质属性。

(3)亚里斯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念看成与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理念不能离开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

6、亚里斯多德之后

主要派别有: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以亚里斯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

显著特征:具有伦理化倾向,认为哲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

二、中世纪哲学

1、时间: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叫中世纪。

2、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支配了整个欧洲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人们关注的是天国,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因而形成了基督教哲学。

3、代表人物:

(1)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了基督教教义,提出了信仰第一,然后再理解的原则。

(2)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解释,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托马斯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显著特点是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全面改造和充分利用,归纳为:

第一,哲学和神学: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托马斯调整了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和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

第二,上帝存在的证明。有限的、不完善的人如何能够认识无限的完善的上帝?托马斯强调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从完满观念出发的“先天证明”。他提出了“五个证明”。

第三,实体学说:托马斯把实体分为三类:一是最高实体上帝,在上帝那里,存在与本质统一;二是精神实体,不包含质料的复合体。三是物质实体,比精神实体享有更少的完善性。

第四,感觉认识论:托马斯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他承认知识开始于感觉,但同时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

第五,共相理论:他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

三、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主要以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观念为核心。

1、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从天国回到了现实,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思潮。

(1)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多为文学家和艺术家。

(2)自然哲学:从古代哲学中吸收了物活论、生机论和泛神论的因素,把自然视为生机勃勃的运动实体,将自然和神连为一体。认为研究自然和研究神属于同样的工作。代表人物是布鲁偌。

2、17-18世纪哲学:主要在英国、法国。

(1)真正的近代哲学就开始于17-18世纪,这个时期哲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统一上,主体性原则是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

(2)经验论: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觉经验中的东西,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其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洛克提出“白板说”。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休谟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感知,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3)唯理论: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统一性,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其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

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认为单凭思维中的普遍性概念就可以把握最高真理,提出“我思故我在”和“二元论”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的哲学家。

3、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哲学:

首先,他继承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

其次,他认为知识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有普遍的必然性的形式,知识、经验是现象界,是可知的领域,是必然王国;理念是本体界,是不可知的领域,但可以为信仰所把握,是自由王国和道德的领域。

(2)黑格尔:

首先,他是第一个自觉建立辩证法体系的人,具体普遍、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

其次,他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外化就产生了自然、人类社会。

四、现代哲学

1、背景:康德哲学系统地揭示了近代理性哲学所内在包含的全部矛盾,而黑格尔则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科学之科学”的理论体系,把人类理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格尔的哲学等同于“理性宗教”。通过启蒙运动,人类以理性战胜了上帝,但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又膨胀为新的上帝。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2、科学主义思潮

(1)代表人物: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2)主要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等

(3)主要观点:认为哲学想要切实得到发展,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他们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总的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3、人本主义思潮

(1)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

(2)主要流派: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

(3)主要观点: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

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

第三节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

一、西方哲学的传入

1、耶稣会士对西方哲学的介绍。

西方文化正式传入中国,最早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开始的,他们来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哲学,主要是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也有一部分是奥古斯丁哲学。

2、天学和理学的论争

(1)天学就是西方基督教神学,理学就是宋明理学。

(2)利玛窦在处理天学和理学的关系是,采用了“合儒”和“补儒”的策略:

“合儒”:就是在儒教中寻找和基督教相合的地方:突出原始儒学的宗教性质,声明中国原本就有上帝,强调耶儒在伦理道德上的一致性;对儒教礼仪采取了宽容态度,不反对祭祖、祭孔的礼仪,允许信教者保留这些风俗习惯。

“补儒”:就主张以基督教之天学对儒教加以改造和补充。主要是对理学进行改造。

3、天学和佛学的论争

利玛窦对佛学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完全排佛,对佛教的批判从常识上和理论上两个方面进行。

二、中国哲学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1、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

礼仪之争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祖、祭孔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1704年教皇格来孟十一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祭孔礼仪,康熙看到这一通谕十分生气,下令不允许西洋人在中国传教。传教士回到欧洲,同时也把中国哲学也带去了。

2、中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三位哲学家:

(1)以怀疑论批判基督教而闻名的哲学家培尔,他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无神论思想和宽容精神。

(2)天主教士、神学家和笛卡尔主义者马勒朗士,他写过一本书《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轮换上帝的存在和本性》,第一次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

(3)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伏尔泰,对中国历史、科学和伦理道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3、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对莱布尼茨的影响。他编写过《中国近事》和《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周易》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较大,《周易》的阴爻与阳爻和莱布尼茨的研究的二进制有相似。

三、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介绍西方的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

1、严复:直接译介西方思想,主要译著有《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介绍了生物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还继承了培根和穆勒的科学认识论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给中国近代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奠定了理论基石。

2、西方哲学的大量涌入:1840-1919年是西方哲学大量涌入中国的时期,内容涉及1919年之前的全部西方哲学,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近代中国对西方哲学的译介有两个缺陷:一是不全面、不系统;二是所译介的西方哲学大多失真,主观随意性较大。

3、西方哲学与近代中国的变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哲学的译介主要是从功利角度进行的,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实际效果上,西方哲学的输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破除了传统思维对于人们的束缚,唤醒了人们的变革意识,形成了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

二是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一批中坚力量,如梁启超、孙中山。

三是直接为现实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四、“五四”以降

1、“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三次著名论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哲学全面系统地进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以及“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三次著名论战:

一是东西文化关系的论战。“全盘西化论”,“东方文化派”,马克思主义认为东西文化互补,主张“拿来主义”

二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主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本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派”主张实证科学万能;玄学派主张人生问题靠非理性的主观直觉、自由意志去解决,不受实证科学的支配。

三是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论证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认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本质上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主义和革命实践的角度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辩证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49年以后,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

3、西方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流派。

(1)主要哲学流派: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包括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也有三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哲学、现代保守主义(包括“现代新儒学”、国民党的“三民主义”)(2)中国化的科学哲学主要派别有:

胡适的实用主义、张东荪的多元知识论、金岳霖的“知识论”。

(3)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主要形式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戴季淘的“民生哲学”。

陈立夫的“唯生论”。

蒋介石的“力行哲学”。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而最有影响的是()、()、()、()四家。(儒、道、墨、法)

2、《周易》是()的基本经典,位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首,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的发源地。(儒家、传统文化)

3、《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太极生成论”)

4、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仁学”)

5、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和()是它的显著特征。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无为”、“逍遥”)

6、韩非子是()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法家、法治)

7、经学是指研究()的学问。(儒家)

8、()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源”的问题。(泰勒斯)

9、()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德谟克利特)

10、“人是万物的尺度”是()的名言。(普罗泰戈拉)

11、“认识你自己”是()的名言。(苏格拉底)

12、“知识就是力量”是()的名言。(培根)

13、()提出了“理念论”。(柏拉图)

14、()提出了“灵魂回忆说”。(柏拉图)

15、()提出了“白板说”。(洛克)

16、()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7、“我思故我在”是()的名言。(笛卡尔)

18、“绝对精神”这个概念是()提出的。(黑格尔)

19、()的哲学等同于“理性宗教”。(黑格尔)

20、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和()。(黑格尔、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21、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必须用()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实证科学)

22、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或()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非理性”、“反理性”)

23、西方文化正式传入中国,最早是从意大利人()开始的。(利玛窦)

24、利玛窦在处理天学和理学的关系是,采用了()和()的策略。(“合儒”、“补儒”)

25、中国哲学对法国哪三位哲学家有影响:()、()、()。(培尔、马勒朗士、伏尔泰)

二、辨析题

1、道教和道家

2、法相宗、华严宗、禅宗

3、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

4、宋明理学的道学、心学、气学

5、唯名论和唯实论

6、经验论和唯理论

7、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三、简答题

1、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简述道家的基本思想。

3、简述法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

4、简述隋唐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5、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简述魏晋玄学讨论的问题。

7、简述清代实学的特点。

8、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内容。

9、简述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基本思想。

10、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内容。

11、简述礼仪之争的内容。

12、16-18世纪中国哲学对法国和德国有什么影响?

13、西方哲学和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什么关系?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800字以上。)

1、“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出现了“三次著名论战”,你对这“三次著名论战”有什么看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

3、试比较分析中西哲学的主要特点和区别。

第三章形而上学

教学重点:一是本体论的三种形态;二是自我论的不同表现。

教学难点:本体论的三种形态及其区分。

理解本章的枢纽:身心关系以及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学习要点:

第一节宇宙论

一、古希腊宇宙论

古希腊宇宙论又叫自然哲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主要派别有:

1、伊奥尼亚学派。代表人物有:

(1)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阿拉克西蔓德:认为“无定”是世界的本原。

(3)阿拉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伊奥尼亚学派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单一的,这个单一是可变的。

2、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代表就是毕达哥拉斯,他是数学家,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3、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有:

(1)色诺芬尼:认为“神”是世界的本原,神是唯一的,不变的。

(2)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世界的本原,“是者”的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圆满性。

4、元素学派:主要代表有:

(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认为水火气土是组成万物的根,爱使四根结合而生成万物,恨使四根分离而

导致万物灭亡。

(2)阿拉克萨戈拉的“种子说”: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5、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

(1)他们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开启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

(2)他们研究的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影响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

(3)早期自然哲学已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特点,这种思辩特点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

二、中国古代宇宙论

(一)又叫“本根论”。中国古代宇宙论并没有象古希腊宇宙论那样转向科学层次。主要派别有:

1、气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宋代的张载等人。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气一元论”。中国哲学的“气”与古希腊阿拉克西美尼的“气”比较接近,但含义更广、更复杂。

2、太极阴阳论:主要是《周易》。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实际上是一种二元论。

3、五行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万物的元素,五行相生相克。

4、缘起论:这是佛教理论的基石。“缘起”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缘起论实质是关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论,它不承认世界上有什么唯一的、不动的本原,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缘和合的。

(二)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点

1、最大特点是强调变化。

2、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不承认世界之外有另外的“创造者”或人格神,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是无神论传统。

4、缺陷是:始终缺乏以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

三、现代宇宙论与自然哲学

1、现代宇宙论:

(1)主要特点:

一是完全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如宇宙论模型总是诉诸一定的数学公式,需要科学实验的支持。二是主要从方法论和认识论角度提出问题。三是现代宇宙论提出的哲学问题看起来都是无解的。

(2)现代宇宙论提出的主要问题:

首先,现代宇宙论是描述的科学,还是解释的科学?

其次,现代宇宙论主要是靠观察进行研究,还是靠理论进行研究?观察天文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区别。

其三,宇宙论学者建立起来的宇宙模型是实在的,还是观念的?

2、自然哲学

“自然”的含义:一是“本性”或“天然”,二是“天地万物”。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内在根据,不是“物之集合”意义上的自然界。

近代以来,“自然”不再象征着内在根据,而是被看成由各种自然物组成的一个物的集合体,这样,自然就是纯粹的外在性,自然就变成了自然物。自然哲学就变成了自然科学。

第二节本体论

本体论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很高,无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其他任何哲学门类,都有某种本体论作为它们的基础,大致指示着其发展方向并规范着其研究内容。

一、“是”与“是者”:从“是”这个角度来说,本体论也可叫“是论”。

1、“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系词“是”的作用和地位):

有语言才能有思想,有逻辑才能进行思想,只有靠逻辑才能在思想中建立抽象的“同一性”,而要进行思想,首先就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要分类就要用到系词“是”,没有系词“是”,就不可能有普遍性的推理形式,在日常语言中就很难符合逻辑的表达和理解,更难建立纯形式性的逻辑系统。所以,“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语言和思想就有逻辑,就能够清楚明白,在这个界限外,语言和思想就没有逻辑,就不能够清楚明白。

2、“是”与“是者”的含义:

(1)第一个把“是”作为哲学重要问题的是巴门尼德,他对“是”与“不是”即真与假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哲学就是研究“所是的东西”即“是者”。

(2)亚里斯多德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认为它的逻辑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判断的联结词。形式是“S是P”。主词和谓词分属于两类不同的范畴,主词所属的范畴是“实

体”,谓词所属的范畴是属性,就他们的关系而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属性是依赖于实体才能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者”的中心含义就是实体。

第二,指示主词自身。在一个判断中,有些主词只能作主词使用,如专有名词,有些主词则既可以作主词,又可以作谓词,即通用名词。如“人是有理性的”和“苏格拉底是人”,人既是主词,又是谓词,而苏格拉底只能作主词。同样作为“是者”,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

第三,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定义与判断不同,判断中主词和谓词不能互换,如“天是蓝的”是判断。而定义中主词和谓词却可以互换,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定义。所以在定义中,“是”表示的是等同关系。亚里斯多德通过对系词“是”的逻辑分析,最终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是者”,并赋予它以实体范畴的含义。

3、“是论”的影响

(1)“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论”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

(2)“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所以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概念论哲学,这种概念论哲学的特点是以求是为终极目标,以概念体系为表述形式。

二、“在”与“在者

从“在”这个角度来理解,本体论也可以叫“存在论”。

1、“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的地位和作用):

对一个事物,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说这个事物“在”的时候,只是指出了这个事物自身的同一性,除此以外就不再有别的意思。但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认识这个事物了(说它是什么,也就否定它不是什么),这样,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已经变成了“是者”。人们靠“是”来逻辑地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

虽然人们不能认识“在”,但人们却不可避免谈论“在”,也就是说“在”在语言的语言界限之内,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尽管它已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

虽然“在”不能认识,但可以领会,可以理解。领会、理解和认识是两种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

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

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认识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

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推理被认为是无意义的。

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即在者之在);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即本质之是)。

所以“在”虽然不是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却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

“是”是一种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在”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

2、“是者之是”与“在者之在”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实际上存在两个: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

“是者”追求的目标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可以导向科学;“在者”追求的目标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可以导向道德和审美。

由于西方语言中,是和在是同意个词汇,所以,西方哲学家一直把“是者”和“在者”混为一谈,一直把“在者”这个“自在之物”当作“是者”看待,所以,具体的活生生的“在者”一律在理性的规范下变成了僵硬的抽象的“是者”,人和自然的关系也由“理解”的双向关系变成了“认识”的单向关系。

3、“在论”的意义

(1)“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出现了科技异化所造成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的被破坏等全球问题,从“在”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是”的角度来理解“一般存在者”的内涵意义更大。

(2)从“在”的角度来理解“一般存在者”,就是主张“返回事物本身”。人们面对任何一种存在时,必须解除以往人类强加于它的任何概念、判断、推理等“先入为主”的东西的束缚,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把“在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

(3)“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三、“无”与“道”

1、“存在”与“非存在”

存在包含两个层次:绝对的存在和相对的存在。非存在也包含两个层次:绝对的非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相

对的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实际上指的都是我们所处的西安市世界和我们人类自身。

西方人认为,只有绝对的存在才是永恒不变的、普遍必然的和善的,所以哲学的对象和人生的意义乃是以追求绝对的存在为目的的,这样一来,表现在本体论上,就是主张存在先于非存在。

2、有与无:

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是从老子开始的。

在老子那里,有是指天地万物等具体存在,而无则包含三种不同内容:一是指个体事物中的空虚部分,如房屋只有中间空了才有用。二是指个体事物未有之前。三是指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佛教也讨论有无问题:认为万物既“非有”,也“非无”,万物都是不真实的,故非有,万象已经显现出来了,又“非无”。有和无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

中国哲学的“存在”不象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绝对存在、现实世界和绝对非存在),它只有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所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佛教讲的空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3、道论的意义

按照老子的观点,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道是一种既超越现实世界也超越“名”的世界的最高存在

(1)老子道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道论这种本体论的致思方向是非存在优先于存在,而西方哲学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肯定存在优先于非存在的。

(3)道论的意义:

一是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它主张“有先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

三是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四是道论的消极意义:缺乏科学意识,存在某种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倾向。

第三节自我论

自我论实际上就是人学本体论。

一、可能生活

1、必然真理:在哲学上,把通过逻辑的和数学的推理方式获得的确定结论,称为必然真理。莱布尼茨最早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也可以说是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

2、因果关系

(1)有的哲学家相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原因,认为因果原则显而易见是真实的。

(2)有的哲学家就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因果法则。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不过是两个事件相继出现,这种现象多次重复而在人的心灵中形成的联想“习惯”,因此,因果关系本身既无客观实在性,也没有必然性。

(3)现代哲学家认为,关于因果关系的陈述是一种条件叙述,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

(4)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几种观点:一种是把因果关系的形成归结为人的主观化情感活动,对自然界的拟人化的想象,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种“力”和“”;另一种是从社会秩序出发解释因果关系。自然界秩序或和谐,与社会秩序或和谐相类似,原因和结果必须相当。

3、决定论与自由

(1)决定论——意味着承担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被决定的。

(2)自由——是个人的自我决定及免受他人干预的状态。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4)宿命论: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的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人在这种神秘的力量面前毫无自由可言,只能听它摆布。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5)非决定论:并不是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人是自由的。

(6)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的不相容性,按此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因而人是不自

由的,或者说,自由不过是人的一种幻觉。强决定论与宿命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7)弱决定论:就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并不否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一定程度的自由是可能的,弱决定论与非决定十分接近。

二、身心关系

1、心与身

身是指身体、肉体的东西;心是指精神、思想、意识。思想是通过人的大脑进行的,没有大脑就不能思想。但大脑属于身的一部分,没有大脑,就没有思想,有了大脑也不一定有思想,大脑只是提供了思想的一种物质基础,它不过是思想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缺少了其他东西,仍然不能思想,同时进行思想的,也不是大脑本身,大脑作为思想的物质基础,只是提供了思想的客观能力,它并不实际进行思想。

2、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

(1)心理事件: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感受,属主观性的东西。

(2)物理事件:表现为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属物质性的东西。

(3)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

第一,心理事件没有公开的可观察性,只有私人性、自我隐蔽性和内在性;而物理事件具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第二,心理事件没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不能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能够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

3、一元论与多元论

(1)唯心论一元论(奥古斯丁):真正存在的只有一个“心”(精神),肉体只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才被与心联系起来,身体消失了,心还在,只有人到死时,灵魂才能摆脱肉体。

(2)唯物论一元论(德谟克利特):对人而言,存在的只是身,即大脑和肉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思想、情感归根结底都是物质性的,人的肉体死亡时,所有这些东西将随之消失。

(3)二元论:身和心同时存在,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共处的,他们都在现实中存在并通过某种方式互相作用。柏拉图、笛卡尔都持这种观点。

三、人的同一性

1、自我这个概念的看法:

有的哲学家不同意“自我”这个概念:休谟就对自我这个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完全是少数哲学生造出来的抽象词汇,从理论推理的逻辑层面上进行了否定。佛教的释迦牟尼也反对这个概念,是从人生意义的诠释层面上进行的否定。

1、自我的本质

自我是关于自身存在意识的一个名词表达,把自己当作意识的对象,与他人或物相区别时,就用自我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理解,自我就是指那个叫做我自己的或我自己个性的东西的持续存在,是一个表达身心同一性的哲学范畴(它与“本我”有区别,“本我”是一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没有把自己当作意识的对象时使用的概念,与“本人”相类似。“本我”可以转化成“自我”,“自我”也可以转化成“本我”)。

3、自我的特征:

(1)“我”的不变性。自我可以指我的任何东西,我是思想的东西,而不是思想本身,我是行动的东西,而不是行动本身,我的思想、行动是经常变化的,但我作为这些东西的拥有者却是恒常不变的,另一方面,我们的肉体在随着时间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结构、总的特征还是保持着,同时“我”这个概念也保持着一贯性和不变性。

(2)肉体的持存性。只要我活着就始终存在我的肉体,我的肉体和我的生命存在实际上同一的,即使改了名,我还是我。我可以跟与的过去决裂,但不能跟我的肉体决裂。

(3)经验的实在性。自我不是经验,但却离不开经验,就象一块大理石雕塑的人形,他不是大理石,但离不开大理石。自我提供了人的一生的持续性和一贯性,但这种持续性和一贯性的内容却来自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我”的经验,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经验。

(4)“我”的私人性。不具有公共性。一方面,我只有具有私人性,我才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我的所有的同一性,都强化着我的私人性,我的私人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我是一个非自然的概念。自然是自发性的,而自我是自觉性的,自然是空间上可观察的,而自我是在空间上不可观察的。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自我却是以独立的自觉的有选择的表现它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第二,自我是一个非分享的概念。自我也具有内在的隐蔽性,不能与他人分享。经验是有类似性的,但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感情可以交流,但不可替代,思想可以理解,但理解的思想终究不是与你原本的思想完全一样。

第三,自我是一个返回性的概念。这个特点在人的内省活动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意识总是转向自身,而动物却不能做到这点。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古希腊宇宙论又叫(),主要探讨世界的()问题。(自然哲学、本原)

2、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气土是组成万物的根,()使四根结合而生成万物,()使四根分离而导致万物灭亡。(爱、恨)

3、早期自然哲学已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特点,这种()特点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思辩、思辩)

4、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不是()意义上的自然界。(内在根据、“物之集合”)

5、()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很高,无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其他任何哲学门类,都有某种()作为它们的基础,大致指示着其发展方向并规范着其研究内容。(本体论、本体论)

6、()是语言的逻辑界限。(“是”)

7、第一个把“是”作为哲学重要问题的是()。(巴门尼德)

8、()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亚里斯多德)

9、()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是论”、“是论”)

10、“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所以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哲学。(概念论)

11、西方哲学主张存在()非存在。(先于)

12、中国哲学主张非存在()存在。(先于)

13、自我论实际上就是人学()。(本体论)

14、()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联想。(休谟)

二、辨析题

1、气论、太极论、五行论、缘起论。

2、一元论和二元论

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4、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5、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

6、“是”与“在”、“无”

7、“是论”、“在论”、“道论”

8、“理解”和“认识”

9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

10、身与心

11、自我与本我

三、简答题

1、试述“是论”的内容及其影响

2、试述“在论”的内容及其影响

3、试述“道论”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亚里斯多德对“是”的逻辑分析。

5、简述“自我”的特点。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800字以上。)

1、休谟和佛教都对自我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说明你对自我与情感、肉体、思想和意志之间关系的一般看法。

第四章认识论

教学重点:经验论、唯理论和批判论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现代认识论的基本流派及其区别。

理解本章的枢纽:认识的起源、本质、对象在传统认识论和现代认识论中如何被确定并加以讨论。

学习要点:

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一起构成了哲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认识密切相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传统认识论

传统认识论是指相对于现代认识论而言的,以近代哲学为代表的哲学认识论。近代哲学第一次形成了真正的认识论研究传统。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认识路线问题:是以经验为认识的根据,还是以理性作为认识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

一、几个概念

1、理性:从直观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从狭义上讲,理性就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代名词。从广义上讲,理性就是指与非理性相对而言的,运用思维的原则或法则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原则或法则主要有:

(1)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2)归纳推理: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察和经验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

2、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大致可分为感知、内省和直觉:

(1)感知:是指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外部对象的经验。人的感官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窗口,但人的感知本身存在着种种局限。

(2)内省:是指我们自己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或某一情景中的所思、所想、所感等内在的经验体验。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内省是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

(3)直觉:是一种以感知和内省为基础,但又突破了感知和内省限制所形成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即时的、敏捷的、直接的观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但要注意,直觉不过是一种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把握方式,离开了经验的基础,就很难解释直觉的性质及其生成,直觉主要是一种“体验性”认识,实质上是对熟悉的事物的经验的“再认”,所以不要过高估计直觉的可靠性。

二、经验论

1、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大都是英国哲学家。

2、基本观点:

(1)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洛克认为经验是认识的唯一基础,而且是完全独立自足的基础。他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是一块“白板”,是感觉经验使白板获得了思想内容。白板获得的思想内容统称为观念,可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2)经验提供的知识具有可靠性。具有普遍意义的“共相”概念必须以经验为前提才能得以成立。“共相”不能作为人独立的对象来想象,如对“三角形”进行思维时,总是与某一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三角形相联系。

(3)他们并不否认经验需借助逻辑推理才能形成“共相”或与共相相类似的一般概念或普遍原理,即并不否认数学、逻辑知识的有效性,但坚持认为推理本身不过是经验的一种结果。

3、经验论的作用:

(1)较好解释了人们的常识性认识,体现了其与经验科学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2)经验论哲学对绝对主义或独断论的怀疑和批判,对深化关于科学理论基本性质的认识,具有启发作用。

4、经验论的缺陷:

(1)把理性与经验完全对立,否认或过分贬低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符合认识发展实际;

(2)由对因果关系的经验性分析,而得出否认认识必然性的结论,有失偏颇。因果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

(3)经验论由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出发,却得出了知识相对性的结论,最终导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如休谟。

三、唯理论

1、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大都是法国哲学家。

2、基本观点:

(1)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感觉经验的。主张认识的先天性。

(2)并不否认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

(3)自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哲学思考,运用怀疑方法来考察与认识相关的所有知识。

3、唯理论的作用:

(1)唯理论在认识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确定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推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2)对经验论哲学局限性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

4、唯理论的局限性:

(1)把“我思”作为认识的起点,这必须以承认思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过程为先决条件,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证明是缺乏根据的。

(2)他们对数学和逻辑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信念,也是一种缺乏根据的独断。

(3)他们对经验作用的贬低和忽视,也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

四、批判论

1、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

2、批判论的含义: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认识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认识理论,即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

3、基本观点:这种理论认为,现实的认识活动是人的先天的理性与后天的感觉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认识的形式是先天的理性赋予的,另一方面,认识又不能脱离经验,因为超出经验范围的认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离开对理性和经验的综合统一,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和说明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问题。

4、几个基本概念:

(1)批判:康德的批判主要是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辩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

(2)分析判断:从逻辑形式来看,分析判断是谓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圆球是圆的”,分析判断不能带来新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

(3)综合判断: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某些物体会发光”,综合判断能带来新知识,综合判断是经验的。

(4)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增加知识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康德认为数学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2+3=5”,它既是先验的即非来自经验,同时又是综合的。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对于认识是最重要的判断形式,因为它是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有力保证,即认识客观性的有力保证。

5、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作用:

(1)康德的批判论把传统认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真正确立了认识主体的地位,把理性主义传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分割开的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在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中得到了统一。

(3)它对认识论研究深层矛盾的揭示,对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6、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缺陷:

(1)没有真正解决经验和理性的统一问题。

(2)在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问题上留下很多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认为认识主体只能认识现象,“物自体”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第二节现代认识论

现代认识论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认识论已转向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所以,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知识论。

一、观念论

1、含义:观念论是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

2、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想。

3、代表人物和理论形态: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

(2)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理论;

(3)洛克的观念理论;

(4)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观念论;

(5)英国哲学家布兰夏德的观念论;

4、几个概念:

(1)观念:观念是指被心灵所知觉和思想的一切感觉、印象、概念乃至情感。观念是作为被直接认识的对象,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最重要的“中介”而被引入认识论研究。

(2)内在关系学说:是现代观念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指一个对象所处的所有关系都是基于它的本性,也正是这些所处的关系使他们联系的事物产生差别,不是一种认识策略,而是一种根本的逻辑原则。

二,实在论

1、含义:

(1)“实在”的含义:实在既是相对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

(2)实在论的含义:就是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认识中,实在论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出现的。

2、实在论的理论形态:

(1)理性实在论:是指那种坚持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或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理性才是知识的唯一对象的理论。笛卡尔以来的几乎所有的唯理论哲学,都属于这种理论。

(2)经验实在论:又称客观经验实在论,是从普遍的经验原则出发,强调物质世界或物理对象实在性的理论。又分以下几种理论形态:常识实在论、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

(3)常识实在论:是指客观经验实在论对朴素实在论的击沉和发展。一般说来,朴素实在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未经分析和批判的实在论信念。现代常识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摩尔。具有经验直观性的弱点。

(4)新实在论:是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哲学流派。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直接呈现说: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认识到的任何对象,都不需要经过中介而能被直接认识到。对象直接进入了人们的意识。

二是外在关系说:观念论的“内在关系说”相对应。新实在论认为,认识中所体现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都是外在关系。外在关系是指关系并没有进入关系项的定义之中,因而关系具有一种不以它的关系项为转移的实在性,即关系项之间以及关系和关系项之间都不具有必然性的关系,各自具有相互独立存在的意义。

(5)批判实在论:他们普遍认同关于“认识对象独立存在”的这一实在论的基本观点,但反对“直接呈现说”,认为认识主体必须通过某种认识中介的作用,才能与认识对象发生认识关系。他们建议借鉴科学的成果,建立“科学实在论”的哲学理论。

三、分析哲学

1、含义:分析哲学就是认为语言是哲学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全部有意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语言分析,而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弄清楚包括日常语言、哲学语言等在内的各种语言的意义。

2、语言的转向:这是指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向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所实现的哲学主体的转换,最终目的是实现哲学的语言化。通过这一转向,实现与传统哲学的“决裂”。

3、元哲学的研究:是指把哲学变成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被语言问题所取代,都可以进行“语言批判”,通过“语言批判”,重新确立思想的界限,正是这种语言批判,为整个哲学设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前提。

4、理想语言学派:

(1)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上就是逻辑分析,哲学研究要自觉以现代逻辑为基础,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命题。

(2)早期代表是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石里克。

(3)提出了确立经验意义的可证实原则:认为一切命题,只有被经验所证实,这个命题才有意义。意义问题成为分析哲学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5、日常语言学派:他们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语言批判”的任务,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目的。因此强调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用法”。

6、分析哲学的作用:

(1)“语言批判”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清理,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分析哲学以对知识的结实和分析取代传统认识论对认识起源、过程等问题的研究,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7、分析哲学的不足:不仅没有解决传统哲学问题,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新问题。

四、实用主义

2020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 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ABD )。 A、道学 B、心学 C、佛学 D、气学 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BCD )。 A、朱熹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C )。 A、维特根斯坦 B、胡塞尔 C、罗素 D、萨特 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 B )。 A、维特根斯坦 B、胡塞尔 C、罗素 D、萨特 5、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 D )。 A、利玛窦 B、钱钟书 C、林纾 D、严复 6、中国现代哲学包括哪三大思潮?(ABC )。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 C、现代保守主义哲学 D、现代激进主义哲学 7、《哲学引论》教材认为,本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是:(ABD )。 A、是论 B、在论 C、人论 D、道论 8、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C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 9、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形态是:( D )。 A、人论 B、在论 C、是论 D、道论 10、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B )。 A、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 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 C、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 D、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 1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 A、认识论 B、形而上学 C、伦理学 D、美学 1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BC )。 A、孔子 B、朱 熹 C、孟子 D、慧 能 1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 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 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 斯 1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有:(ACD )。 A、培根 B、笛卡儿 C、洛克 D、休谟 1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 心思想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6、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 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A )。 A、康德 B、黑格 尔 C、弗雷格 D、罗 素 1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 是:( C )。 A、“本体论转向” B、“认 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 理的转向” 1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C )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 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 假、真 1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 的代表性理论有:(CD )。 A、个人主义 B、功 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 务论 2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 兴起的标志是:( A )。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 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 D、《新唯识论》的发表 2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 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 影响的当属:(ABCD )。 A、儒家 B、道 家 C、法家 D、墨 家 22、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 哲学体系的是:( B )。 A、伊曼奴尔·康德 B、托马斯·阿 奎那 C、安瑟伦 D、洛色 林 23、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有:(ABD )。 A、笛卡儿 B、斯宾诺 莎 C、休谟 D、莱布尼 茨 24、英文“being”的涵义包括: (CD )。 A、人 B、物 C、是 D、在 25、逻辑推理的类型有:(AB )。 A、演绎推理 B、归纳 C、数学推理 D、物理推 理 26、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 是指:(BD )。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 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 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 D、还原论的教条 27、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 代表性理论有:(AB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 义 C、圣谕论 D、义务 论 28、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致经历了哪 些发展阶段?(ACD )。 A、先秦儒学 B、唐 代儒学 C、宋明儒学 D、当 代新儒学 29、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BCD )。 A、《形而上学》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30、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BCD )。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 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1、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 (AD )。 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 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B、心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物 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 C、心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 物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 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 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 32、经验的主要形式有:(ABC )。 A、感知 B、内 省 C、直觉 D、归 纳 33、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 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 ( D )。 A、笛卡儿 B、斯 宾诺莎 C、休谟 D、洛 克 34、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 学之父”的哲学家是:( A )。 A、笛卡儿 B、斯 宾诺莎 C、休谟 D、洛 克 35、经验实在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 包括:(BCD )。 A、理性实在论 B、常识实在 论 C、新实在论 D、批判实在 论 36、就对中国历史的实际影响来说,中 国文化的主干包括:(ABC )。 A、儒家 B、佛 家 C、道家 D、墨 家 37、从伦理学家对道德本质所持的看法 来看,伦理学又被区分为:(BC )。 A、一般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B、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目的论伦理学 C、结果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 D、元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 38、功利主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 形式,即:(CD )。 A、个人功利主义 B、道德功利主义 C、行为功利主义 D、规则功利主义 39、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客观论认 为:(ABD )。 A、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 的 B、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 C、美不是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源 于人的心灵 D、美是客体的一种可以感觉到的特质 40、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 的哲学家是:( B )。 A、胡塞尔 B、维特根斯 坦 C、罗素 D、萨特 41、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 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巴门尼 德 42、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中心思想是:( D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3、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 路线有:(BC )。 A、观念论 B、经验 论 C、唯理论 D、批判 论 44、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 的伟大贡献的人物是:( B )。 A、柏拉图 B、利玛 窦 C、莱布尼茨 D、伏尔 泰 45、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 中心思想是:( A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46、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有:(ABCD )。 A、杜威 B、皮尔 士 C、詹姆士 D、刘易 斯 47、在佛教看来,认识的成立所必备的 三个因素是:(ABD )。 A、根 B、境 C、空 D、识 48、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AB)。 A、“自诚明” B、“自明诚” C、“为道” D、“为学” 49、牟宗三提出的儒学“三统说”指的 是:(ACD)。 A、道统 B、学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

哲学引论形考作业1答案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哲学对科学作用有三个: 第一、确定科学的理论前提; 第二、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 第三、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哲学思想文化的作用有三: 第一、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第二、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第三、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第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第三、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活动的特点? 答:从距今大约2500年前哲学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进引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涉级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和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中的信念是人的日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引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证明。人的行为是受他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信牵引的,对这些信念的前提进引批判性的审视,对人而言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论证各争辩是哲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各批判。 其次,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研究的前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在生物学领域中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仅作为基础的理论,而且作为形式的前题的提法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在哲学中,人们至今说论的仍是两千多年前支配看创造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诸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给这些哲学范畴的数不清的定义,但至今尚说已后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从更深层次看,哲学问题的不变性实际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艰深性及其进步表现的复杂性。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哲学引论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哲学引论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的4个选理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号填入括弧之中。每1分,共10分) 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A.认识论B.形而上学 C.伦理学D.美学 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 ). A.孔子B.朱熹 C. 盂子D.慧能 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墙根B. 笛卡儿 C. 洛克 D. 休谟 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 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 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发动了—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 A.康德B.黑格尔 C.弗雷格D. 罗索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 A. “本体论转向” B.“认识论转向” C. “语盲的转向” D.“伦理的转向”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A.真谛、世谛,俗谛B. 真谛、义谛,胜谛 C. 空、假、中D.空、假,真 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C. 圣渝论D.义务沦 1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词与物》的发表 C. 《癫狂与文明》的发表 D. 《新唯识论》的发表 二、辨析属(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筒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道题目进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宇宙论”与“本体论” 2.“决定论”与“宿命论” 3.“是”与“应当” 三、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任选其中两道题目简要回答。每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2.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4.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宫之成理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宇数要求在800宇以上。满分为40

哲学引论 试题

考试方式: 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成绩以零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共五大题,4大页。 4.考生必须在指定位置答题,不要在密封线外答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对课程文本的 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2、理解的观念强调对话的 和 。 3、 是课程具有生成性的关键因素。 4、学校课程设计的层次可以分为 和 。 5、 是指课程实施者对创新实施的评价和投入。 6、 是结果评价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7、 即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发展。 8、学校课程领导要求学校由 结构转变为 。 9、学校的 不仅仅是管理者,更重要的是组织目标的 和组织环境的 。 10、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包括 和 。 11、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不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 ”、“ ”、“ ”。 12、专业引领、自我反思与同等合作是 的基本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把其标号填在题后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等。 A 、课程标准 B 、教科书 C 、教师用书 D 、练习册 E 、课外读物 2、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文本具有( )等基本特征。 A 、权威性 B 、理性的至上性 C 、封闭性 D 、设计者意图的原始性 E 、预设性 3、课程实施中的文本理解是( )。 A 、一种感悟过程 B 、一种对话形式 C 、一种意义建构 D 、一种创造过程 E 、一种生成过程 4、 课程设计者必须完成以下工作( )。 A 、宏观课程的设计 B 、微观课程的设计 C 、课程界限的限定 D 、课程中教育经验的明确 E 、整体学校活动的设计 5、标准化测验可以分为( )。 A 、纸笔测验 密封线内不 要答题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山师大 ? 威海职业学院函授教育 2009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现代教育原理》考前模拟题(A 卷)

最新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形考一答案

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形考一 1.哲学起始于好奇表现为爱智,早期的哲学与科学不分选择一项: 对错 2.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选择一项: 对错 3.古希腊后期及至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被赋予了伦理学或道德学说的特征,中世纪时期,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选择一项: 对错 4.为哲学认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经验主义基础的是洛克的“人类理解论”选择一项: 对错 5.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的哲学家是康德 选择一项: 对错 6.哲学对自由意识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思想文化深层结构的有力揭示和思想模式的不断转换而表现出来的选择一项: 对错 7.语词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任何语词都不具有知识意义的内涵选择一项: 对错 8.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对变化和难以固定的选择一项: 对错 9.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的形式出现,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行方式选择一项: 对错 10.哲学关注知识和思想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语词之间的紧密关系选择一项: 对错 11.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选择一项: 对错 12.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是道家学说选择一项: 对错 13.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自觉讲求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先秦哲学是墨家选择一项:

对错 14.清代哲学家顾炎武提倡经学研究要经世致用,他被清人尊为“开国儒宗”选择一项: 对错 15.中国哲学的总结者黄宗羲提出了“天地之化日新”的著名论断。选择一项: 对错 16.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学问,形而上学被称为本体论(选择一项: 对错 17.在日常生活中,定义不能明确地表达存在的时候,往往是定义的范围过宽或过窄。选择一项: 对错 18.儒家经典在后世被称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叫做“经学”。选择一项: 对错 19.首先提出了信仰第一,为中世纪经院奠定基础的是奥古斯丁选择一项: 对错 20.托马斯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最全面体系。 选择一项: 对错 21.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选择一项: 对错 22.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方哲学的深入交会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次著名论战,使原本属于西方哲学范畴的马克思哲学在中国扎下根来。选择一项: 对错 23.中国哲学在逻辑学方面向来很发达选择一项: 对错 24.礼仪之争主要是指利玛窦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孔和祭祖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选择一项: 对错 25.中国哲学在逻辑学方面向来不发达选择一项: 对错 26.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是指对莱布尼茨的影响。选择一项:

《哲学引论》在线测试形考作业1辅导

《哲学引论》在线测试形考作业1辅导 一.单项选择 1.中国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2.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的哲学派别是(儒家哲学)。 3.推动和制约哲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4.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5.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6.在西方哲学史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被后人称为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是(笛卡儿)。7.首次创建伦理学体系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8.中国哲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属于(墨家)。 9.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和冲突。 10.中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1.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是(黑格尔哲学)。 12.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是(伏尔泰)。 13.哲学的问题是以(思想性)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14.解释关于宇宙的最高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做最一般的思考的哲学是(形而上学)。 15.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 16.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并在哲学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是(康德)。 17.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奠基人是(利玛窦)。 18.科学的具体性在于它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无限的)。 二.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主义和革命实践的角度()。 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有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辨证综合 2.属于形而上学关心和寻求的问题是( )。 整体的、总体的存在 终极性的存在 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或总体存在 3.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有()三大流派。 道学 心学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哲学引论》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卷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o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o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o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o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具有以下哪种动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才属于哲学家? ( ) A.为了获得奖杯的人 B.虽无获奖势力,但想借此观摩运动会,以便下次登场的人 C.仅仅出于好奇而来参观的人 D.某个或某些运动员的崇拜者 2.在中国哲学史上,裂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 )。 A.孔子 B.朱熹 C.孟子 D.慧能 3.被公认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墙根 B.笛卡儿 C.洛克 D.休谟 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的西方哲学家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弗雷格 D.罗素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本体论转向” 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理的转向”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假、真 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0.以下哲学著作的作者属于福柯的是( )。 A.《后现代状况》 B.《词与物》 C.《癫狂与文明》 D.《新唯识论》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遒题目进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工程哲学

浅谈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关系 摘要:技术不同于工程,技术和工程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虽然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有不同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等,但是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技术;工程;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关系 一、技术与工程概述 在西方,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我国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1]。陈昌曙教授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提到的技术是体现于工农业生产,工程,医疗和科学实验等过程中的技术。此处的技术是指对自然的加工制作活动,是设计、控制人工事物的知识技能,是指人们在解决自然方面,而不是社会方面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是自然技术而不是社会技术。 约瑟夫· C.皮特(J.C.Peter)认为,工程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实践活动,它通过组织设计,构建人造物来将人们周围的自然界,社会向人们需要的面貌转变,或者将一些通常不清楚的要求翻译成为标准而具体的技术问题。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作工程;这里主要讨论狭义的工程,它是指与生产、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原理才得以实现的活动,是人工的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建造活动,如三峡大坝工程、铁路提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 二、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概述 一百多年来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使它在“哲学界的“位置”逐渐地从“边缘”转向“中心”的历史。与技术哲学相比,工程哲学是一个更加薄弱的研究领域[2]。 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史却并不很长,1877年,德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卡普(ErnstKapp,1808-1896)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这被看作是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而中国技术哲学则走过了一条从自我反思到对外开放交流的道路。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酝酿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工程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经历了三个时期[4]:“酝酿期”(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胚胎期”(20世纪90年代后), “开创与成长期”。在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正式创立,并且开始有了初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对于工程哲学这一

2017年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一—二章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 1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 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能够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人本主义思潮: 认为哲学应该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三、分析题 1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要求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要求的是逻辑、数

2019 哲学引论 形考作业3

2019年4月哲学引论 作业讲评与自测形成性考核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d )。 a. 内部矛盾 b. 次要矛盾 c. 普遍矛盾 d. 主要矛盾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 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b. 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 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3、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 )。 a. 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b. 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c. 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d. 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4、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 生产资料 b. 社会意识 c. 生产劳动 d. 地理环境 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 a.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c.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d.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6、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b)。 a. 安瑟伦 b. 托马斯·阿奎那 c. 洛色林 d. 伊曼奴尔·康德 7、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哲学家是:(d)。 a. 斯宾诺莎 b. 休谟 c. 洛克 d. 笛卡尔 8、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b)。 a. 斯宾诺莎 b. 洛克 c. 笛卡尔 d. 休谟 9、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的哲学家是:(a)。 a. 维特根斯坦 b. 胡塞尔 c. 罗素 d. 萨特

2020年电大国际私法案例期末重要知识点

一、2006年11月20日下午,某大学工人陈强在该校校园内骑自行车向右拐弯时,未打手势示意,被从后面超车的该校留学生杰克骑自行车撞倒。经检查,陈强右内踝关节挫伤,他的自行车前轮被撞坏,造成经济损失约140元。学校曾为双方进行调解,但双方在杰克应付给陈强的赔偿储额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于是陈强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了本案。 请问: 1.法院对本案应如何适用法律? 2.假如本案的当事人双方都是外国人,法院由该如何适用法律? 答:1.本案中被告杰克的行为构成侵权。根据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原则,应以侵权行为地法为准据法。本案侵权行为的加害行为发生地和损害发生地是一致的,都是中国,所以法院应适用中国法。我国《民法通则》也是这样规定的。 2.依照《民法通则》第146条第1款的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使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所以,如果本案的当事人双方都是外国人,并且都具有同一国籍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可使用他们的国籍国法或者共同的住所地法;如果双方具有不同的国籍或者不在同一国家有住所,则应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二、日本神户发生强烈地震,造成3名中国留学生在地震中死亡,其中留学生钱某在日本死亡后留有遗产。钱某的妻子赴日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遗产。日本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据日本《法例》第25条“继承依被继承人本国法”的规定,本案应适用中国法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日本法院适用了日本的实体法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审理。 请问:日本法院选择法律时采用了什么制度?请解释一下该制度。 答:日本法院选择法律时采用了反致制度。反致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应该适用外国法,而根据该外国的冲突规范该案应该适用受理案件国家的法律,如果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适用了本国的实体法,则构成反致。 三、某英国公民家生前立下了7份遗嘱文件,其中包括1份遗嘱和6份遗嘱附录书。遗嘱和2分附录书是按比利时实体法规定的形式作出的,其他4份遗嘱附录书虽未按这种规定的形式作出,但符合英国遗嘱法的规定。按照英国法,甲死亡时的住所在比利时,而依比利时法律关于外国人在比利时设立住所必须经政府许可的规定,甲死之时其住所仍在英国,因为它为获得这种许可。英国法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该英国公民甲所立遗嘱是否有效? 审理此案的英国法官按英国冲突法的指引,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适用了比利时法,承认依比利时法律作成的遗嘱和2份附录书在形式上具有有效性。但同时指出:英国法官审理此案应该像比利时法官一样去适用法律。由于比利时冲突法规定:“未在比利时合法设立住所的外国人所立遗嘱的有效性依当事人本国法确定”,因此,比利时法官会适用英国发起确定其余4份附录书的有效性。于是,英国法官将最终适用英国法确定其余4份附录书在形式上也有效。 请问:1.当英国冲突法规则在本案指向比利时的法律时,英国法官适用的是比利时的实体法还是冲突法?2.英国法官适用法律的做法有无道理?为什么? 答:1.这是英国法院最早采用反致的案例。所谓反致,是指对于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甲国(法院国)根据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引,以乙国的法律作为准据法,而依乙国的冲突法规定却应适用甲国法作为准据法,结果甲国依据乙国的法律判决案件。 本案中,在确定遗属及2份附录书的有效性时,所依据的是比利时的实体法;而在确定其余4份附录书的有效性时,英国法官适用的是比利时的冲突规范。 2.对于反致,各国立法和实践的态度不一。英国法官适用比利时冲突规范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避开英国冲突规则关于“遗嘱的形式要件只能以依遗嘱人最后住所地确定”的苛刻规定,以尽可能地确认反映当事人意愿的遗嘱在形式上的有效性。而当时,与英国相邻的欧洲国家,都规定遗嘱的形式要件依遗嘱人属人法(包括本国法和住所地法)或依遗嘱制作地法皆可。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英国法官的做法应具有合理性。 四、一个在英国有住所的阿根廷人在英国死亡,在日本留有遗产,遗产为不动产。为继承遗产,死者的儿子为继承遗产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日本的冲突规范,继承应该适用被继承人的本国法律,即应该适用阿根廷的法律。阿根廷的法律规定,继承应该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律,即应该适用英国法。而英国的冲突规范规定,不动产继承应该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即应该适用日本法。 请问:如果日本法院适用日本实体法审理案件,则构成国际私法上的何种制度?请解释一下该制度。 答:如果日本法院适用日本实体法审理案件,则构成国际私法上间接反致制度。该制度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案件,甲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定应该适用乙国法律,而乙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该适用丙国法律,丙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该适用甲国法律,甲国法院根据丙国冲突规范的规定适用甲国的实体法为案件的准据法。 五、W是美国居民,1956年,在沙特阿拉伯逗留期间,因其驾驶的轿车被美国石油公司雇员Z驾驶的卡车撞翻,W身受重伤。之后,W在美国石油公司营业执照领取地纽约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美国石油公司做出侵权赔偿。初审法院根据“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冲突规范,确定本案应适用沙特阿拉伯法律,要求当事人提供并证明有关沙特阿拉伯法律,结果原告未能提出或证明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沙特阿拉伯法律,被告也未能提出或证明支持其答辩的沙特阿拉伯法律。法院最后以原告诉讼请求的证据不足为有驳回诉讼。原告不服,提起上诉。 请问:1.什么是外国法的确定?外国法的确定一般有几种方式? 2.在外国法不明时,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 答:1.外国法的确定也称外国法的查明,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指定适用外国法时,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存在和内容。 由于各国对外国法究竟是事实还是法律有不同的主张,因此外国法的查明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当事人举证证明; (2)把外国法看作法律,由法官负责查明; (3)基本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法官负责查明,必要时也可要求当事人予以协助。 2.在外国法不明时,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各国也有不同的学说和实践。但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1)以法院地法取代应该适用的外国法; (2)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国际私法案例研究 1、2006年11月20日下午,某大学工人陈强在该校校园内骑自行车向右拐弯时,未打手势示意,被从后面超车的该校留学生杰克

电大本科哲学引论历年期末试卷及复习题附复习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字母填入括弧之中。每题1分,共10分)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 ( )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 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 )。 A.孔子 B.朱熹C.孟子 D.慧能 3.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 )。 A.伊曼奴尔·康德 B.托马斯·阿奎那C.安瑟伦 D.洛色林 4.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笛卡儿 B.斯宾诺莎C.休谟 D.莱布尼茨 5.英文“being”的涵义包括( )。 A.人 B.物C.是 D.在 6.逻辑推理的类型有(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C.数学推演 D.物理推理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本体论转向”B.“认识论转向”C.“语言的转向”D.“伦理的转向” 8.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 )。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 B.分析命题及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 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D.还原论的教条 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0.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 A.先秦儒学 B.唐代儒学 C.宋明儒学 D.当代新儒学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道题目进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宇宙论”及“本体论” 2.“决定论”及“宿命论” 3.“是”及“应当” 三、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选择如下任意两道题目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2.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4.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 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满分为40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说:“宇宙间若没有鸟或蜂蚁,不过是没有鸟和蜂蚁。但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的觉解。……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只是一个混沌。朱子引某人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此以孔子为人的代表,即所谓‘人之至者’。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 问题1:根据上面两段话,谈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 问题2:结合教材对哲学价值的描述,谈谈哲学是如何促进人的思想发展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0分) 1. ABCD 2.ABC 3.B 4.ABD 5.CD 6. AB 7.C 8.BD 9.CD 10. ACD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0003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20题,共4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 (2 分) 弱决定论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虽然它与非决定论有相似之处。 2. (2 分) 中世纪哲学的特征就其主流来说,不是以知识方式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合理性的宗教哲学即经院哲学。 V x 3. (2 分) 什么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始终是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V r x 4. (2 分) 当代哲学解释学的兴起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产生为基本标志的。 r V p x 5. (2 分) 行为功利主义的最大困难在于它容易导致道德决定中的僵化和脱离实际。

r V 太极阴阳论”是中国哲学中影响最深远的宇宙论哲学。 V x 7. (2 分) 伊奥尼亚学派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V x 8. (2 分) 语词作为人的一种创造物,是人之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V r x 9. (2 分)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和古代阿拉伯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V x 10. (2 分) 语言分析方法出现,为哲学树立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x 11. (2 分) 冥想直观是佛教认识论所主张的认识方法或途径。

因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图式而被后世尊称为道学宗主”的哲学家是王阳明。 V x 13. (2 分) 儒家哲学在知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理论理性,而不是实践理性。 V x 14. (2 分) 直觉主义和知行合一是中国认识论一致特征。 V r x 15. (2 分) 种子说”的提出者是元素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 V x 16. (2 分)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 x 17. (2 分) 缘起论”不是佛教理论的基石。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形考任务《哲学引论》标准答案

《哲学引论》形考任务标准答案 形考一 哲学:哲学一词源自英文“Philosophy”,意为爱智,或智慧之学。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某种特定的理解意向或期盼。这就是,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职的学问。 形而上学:出自《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英文形而上学的原意是物理学之上、之先的意思。就广义的用法而言,形而上学一词主要被用于表示关于存在者的最一般规定的学问,即讨论关于宇宙和事物存在的终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也被称为本体论;就狭义的用法而言,则只有与非感性的、超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才属于形而上学。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籍、郭象等,他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是指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从道家的观点来说,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自然属于无为的范畴,二者是相对的。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玄学家大多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又不能完全背弃名教礼法,于是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就成为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或偏重于自然,或偏重于名教,或将二者调和起来,于是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谓“名教与自然之辩”。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矫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 经验论:人的一切认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人的感觉经验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经验论哲学家声称,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根据或来源。 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认识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认识论理论。该理论认为,现实的认识活动是人的先天的理性与后天的感觉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认识的形式是先天的理性赋予的,另一方面,认识又不能脱离经验,因为超出经验范围的认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离开对理性和经验的综合统一,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和说明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问题。 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在对哲学概念所作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认识论(研究认识问题,讨论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和界限以及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形而上学(研究实在问题,解释关于宇宙的最高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作最一般的思考)和伦理学(研究伦理、道德活动的价值判断,讨论与人的行为方式有关的价值问题)等三个方面,始终是哲学家的兴趣所在和他们的思想兴奋的焦点。如果把哲

《哲学引论》复习指导六.doc

《哲学引论》第六章 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问题的价值研究。美学的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审美哲学和艺术哲学。前者主要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等问题(它的较早的历史形式更多地集中于讨论美的概念的问题);后者则较多地关注诸如艺术的定义、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 以及艺术理论的美学建构等。(P240)第一节美学总论 一、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 “审美” 一词,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审美概念,是指人在欣赏具有审 美价值的事物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经验;至于狭义上的审美一词,则通常被认为与审美体验是同一回事,即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一个专门美学名词。(P241) 1、审美体验 (1)何谓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审美活动中人的精神通过感官而与客体形式或结构Z间建立起來的某种愉悦性欣赏联系。从体验的角度谈论的人的审美,在通帘情况卜,主要谈的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美的感受。(P242) (2)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定义 A、“内容倾向型”审美体验定义: “内容倾向型”定义通过美的属性來定义审美体验,把审美体验看作是体验什么,或者说是对什么东西的体验。也就是说,从体验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倾向获得的东西这一点来定义审美体验。按照这种观点,进入人的审美体验的外物属性,是指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的表现属性和它的形式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表现属性,是指事物那些能够在人的感官中得到显现的属性,如优雅、柔弱、刚强、和不朽等。这些属性通常那个被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既整体性、多样性和强度。所谓形式关系,就是以上三种属性之间的不同的变换和组合。这样,审美体验就不过是,对一个口然物或一件艺术品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强度Z和的体验。这些表现形式依其不同的形式上的纟R合而向人的感官呈现出不同的美得特征,从而使人的精神获得不同形式的美感。(P242) “内容倾向型”定义把人的感官看作只不过是某种体验的“容器”,而这一容器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却不被捉及,这一缺陷导致了另一能体现审美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定义所取代。(P243) B、“影响倾向型”市美体验定义: “影响倾向型”定义是把人的审美体验与他的注意力受到的吸引联系起来,把审美体验看作 归根到底是意识对象对人的意识产生的某种注意力吸引和由此引起的沉思。这种吸引和沉思的特点兴趣、好恶、动机这样一些带有很强功利因素或私人色彩的东西,被搁置到了-?边。审美体验被看作是出于人的情感对纯粹美得需要而在注意力方向上对意识对象所做的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和调整。(P243) 相对于内容倾向型定义,影响倾向型定义适用于任何事物,它也容易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更倾向于欣赏这种事物而不是那种事物。为什么人家咋欣赏同一各东西,但你有你的审美体验,而他有他的审美体验。(P243) 2、审美判断 (1)定义:所谓审美判断是指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一个人所作的关于某个事物美的 判断。(P243) (2)前提:审美兴趣是审美判断的前提 (3)性质:属于主观的概念而不是客观的概念。(P243) (4)特点:审美判断有两个特点。意识它耍有判断的条件,即引起感觉反应的条件;二是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