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与研究.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与研究.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与研究.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与研究.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与研究

——职高开展自主管理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摘要]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职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激发,逐渐培养职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确立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根据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逐渐摸索出一套能适应学生发展特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工作德育特色的自主管理模式,以满足社会、家庭等对学校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德育过程理解为“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尊重学生主体,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宽松的德育空间,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 主体性自主管理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呈送该报告的函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社会,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渐提高和完善,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其最终的发展,是在于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人力资源的储备;因此,在未来若干年中,对人的培养和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过程中,人需要进行的终身教育的理念,将日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行动,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和基础的学校教育,无疑在这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关于学校教育目的的阐述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发展,成为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新一代国民。

教育就其本身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①。它是一个通向最终目的的“成长”(growth)过程,或者说“发展“过程”,这个最终目的被不同地表述为“个性的培养”(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ity),“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或“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the fullest development of one’s potentialities)。从本质上讲,教育,它是一个社会性而非自然性的事业。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其自身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

美国教育学家阿拉斯泰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教育不应只具备工具性的目的,如帮助就业,增加工业产量,提高产品消费和服务水准,同时,又反过来刺激生产等等。一个只热衷于手段,而不考虑这些手段带来的终极目的的社会是非理性的。因此,他所理解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帮助人们发现其目的并非外在于其本身的活动;而所有智力研究恰恰是在自身之内并为自身提供这种活动的,应该作为交易成果的关键性的能力是直接为它本身、为拥有它的人服务的②。他的这一观点在1964年提出后,受到学术界不少人的追捧。

麦金太尔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为其本身而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即培养“完善”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包含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当中的全面、全程、全身地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教育是生命本体教育的内容的选择。教育不仅要选择与人的自然生命成长发展有关的内容,更要关注人的价值生命、人的情感、以及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满足,强调人的意识的不断增强。人的每一次教育教育活动,不仅是意识的对象性实践,同时,也需要人的情感和意志的积极参与。

人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持续的、真正的,即涉及人的道德品格和情感的教育③。教育要唤醒生命发展的自主意识,它是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是一种引导性的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既符合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命发展的特点),又合目的(社会的要求和个人的意向)。其本质就在于为生命的发展指引合适的方向,引导生命的健康、有效地发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去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价值实现。从这点上来说,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责无旁贷地把促进人的价值实现,促进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

因此,基于这种教育理念的认识,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主体德育观下的组织开展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以弘扬学生的生命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励学生的素养的升华。

二、关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阐述

(一)概念阐释

1.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即人能自觉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制和制约,能在与客体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人的特性。④”

从人的生理发展规律来看,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社会的需求所形成的广泛而默契的联系。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学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是遵循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特殊功能,有机地促学生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真正地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途径和尝试。

从历史学的角度讲,中国是一个受封建思想的统治时间比较长,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还以不同的方式在发生着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开拓性等,日益提到培养人的战略方针上,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议题。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主体性教育理论首先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可能性提供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人本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观念、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发挥和发展人的主动性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使教育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把人发展成为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

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有关的知识,而是要

通过环境的创设,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介,在学生的意识深处,唤起或激发起对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精神世界的渴望,形成教育主体新的生活方式,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要尊重权利;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又是为了新的生活方式。

它提倡对学生生活的世界的关注,关注教育主体所处的文化氛围、社会规范和个体主动参与的能力、资格和权利;它主张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反对把人培养成为工具。在教育观上,它体现了一种对个人尊严、权利与能力的尊重。

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的自我意识同其个性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富有个性,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⑤个性是‘主体由以获得言语和行动功能的那种能力和资格’,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⑥

学校对人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学生成为一名真、善、美的人,这种价值标准既符合个人发展的愿望和需要,也符合社会的需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既是从受教育的客体转化为参加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不断地进行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尊重和发挥,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

3.主体德育

(1)“双主体”说

主体德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德育研究方法,近几年,在教育界比较盛行的是“双主体”理论,它阐释了在德育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过程中,也承认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但两者的性质和功能是有本质的区别。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规划,对教育途径的创设和方法的设计运用上以及活动的策划、设计和导演上等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动;学生的主体性的主要特点,可以概述为是主动性和发展性的集中体现,其发展过程一般是不可重复的。学生的主体性的形成基础主要体现在他们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自身具有成长发展的需要,在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我要”等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下,学生充分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自我评价。致力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更有效地继续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理想。

(2)“学生主体”说

它主要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应具有的一种主体精神、积极的个性、良好的德性、以及健全的人格,以此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凸显和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形式。

学生主体德育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实施途径:

第一,表现在德育目的主体性,既培养人的主体性,它是对社会作用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第二,表现在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既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独立感知、独立体验、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

第三,表现在德育体系的主体性,德育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协调运行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是关键,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锻炼、提高和发展的环节和途径。在德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不成熟和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所达到的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

(二)自主管理

有研究者表明:自主性是学生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⑦本课题的研究的对象是我校近三年来学生的现状,通过以唤醒和激发学生自我主体认知为目的的典型教育策略的运用和剖析,来积极关注学生的生命主体,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1.理论阐述

(1)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是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教育,构建师生相融的校园的和谐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从以往受教育的客体,转化为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无疑是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权。21世纪的教育,也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职高学生已逐渐步入人生的青年时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强,他们迫切需要在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在主体意识的萌发中不断锻炼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开展学生的民主、自主管理,从人类文明的渊源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看,其宗旨与 14世纪风靡于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的精神是吻合的。符合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家们主张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要求从神性转向人性,高扬人的理性,主张面向自然,解释自然,重新认识世界和人自身,提倡求索和创造文明。20世纪初,美国的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以C.R.罗杰斯和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等人为主

要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其内部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一系列人的因素。与此相关,罗杰斯还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他充分肯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

尽管,这些理论的研究范畴,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层面,但无疑也为学生思想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与当今企业所追求的扁平化管理理论吻合。从企业管理的运作来看,其实质是“减少了中间层次,增大了管理幅度,促进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体现在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系中,表现为减少了中间的环节,使信息等能以最快的时间到位,并能体现它的意图和宗旨,减少了学校工作信息在传带过程的损耗,提高了效率。一般意义上,传统的学校德育组织结构,最顶层是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其次是分管校长;第三层是学生处和团委;第四层是年级组长;第五层是班主任;第六层才是学生。也就是说,一个指令从发出,到学生接收,一般要经过四到五个环节的盘带;因为流通环节过多,势必造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损耗,导致不完整甚至不准确,直接会影响到活动的实施效果。在德育活动中,适时地引进现代企业中的扁平化管理原则,就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缩短时间,增加效益。有些传统的活动和组织,可以通过主管部门、处室,直接授权给学生来办,使之最终形成决策、管理(主管部门)执行(学生)三层组织结构制度,克服了原来任务多、层层下达,交叉管理的状况,管理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4)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与和谐教育管理理论相吻合。德国著名科学家阿·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取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校应致力于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新型的人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正如阿·爱因斯坦的精辟阐述,和谐教育,不仅是校内各种教育的和谐,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更是每个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和谐。开展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是看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则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标准。

2.研究背景

(1)学校现状

我校创建于1962年,创建初期,是一所普通义务制公办学校。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开始创办职业高中全日制教育,在全市率先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8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学校开始跨地区招生,学生数逐年递增,专业规模也逐年增加。2001年8月,杭州市教育局实行了初、高中分离的布局调整,根据上级领导部署,我校保留高中教学,停招初中学生;2004年7月,学校全部完成初中高中剥离,成为一所区属全日制职业高级学校。

初高中的完全剥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初中停止招生后,学校在师资配备,专业扩增、硬件投入等方面,都能集中精力,加大对职高专业设置所需的硬件的专项资金的投入。近几年来,随着招生数日益增加,专业设置规模逐年增多,在以服装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上,我们先后增设了营销、布艺、会展、装潢等专业,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迄今为止,学校从办学初期的2个教学班近100名学生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28个教学班、近1000名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其中,住校学生从原来的10多人上升到现在的300多人,辐射范围从浙江省内发展到全国各地,学生中最远的来自黑龙江漠河一带,浙江省以外的学生,也逐年增加。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市场产业经济的经营是紧密相关的,它受到当地政治、文化、经济等影响。浙江是服装大省,杭州又是杭派服饰的核心地带,围绕着杭州周边的县、市、区等,也逐渐形成了以杭派服饰的设计、制作、销售等产销为一体的服装经济商业圈,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服装职业专业化发展。

(2)学生情况

第一,学校规模过小,限制了“优”生入学。我校位于望江街道的海潮路,毗邻钱塘江南岸;距离汽车南站及城站火车站咫尺之遥。也是杭州市未来五年内,改建规划规模最大的老城区之一。地理位置的优越决定了学校的规模难以在原有的占地面积约30亩,进行“扩张”,限制了一批优质的学生入学。

第二,外地学生人数激增,增加了管理的幅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增大,尤其是住校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区域过于密集、狭窄,特别是近几年来,占全校人数近1/3的住校学生,全天24小时的委托监管,如果,仍然只停留于常态下的正常教学时间内的管理机制,显然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在学校管理中,除教师继续承担起学校管理的主要责任外,一些由学生自荐参与、师生民主推荐、学生履行管理和教育的管理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三,自主招生(直升生),增添了管理的难度。从2000 年起,杭州市开始实施的直升生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杭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直升生的入学,给职高的原有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职高的学生群体中,不乏品行优良,自我约束力强

的学生,但这部分学生最多不会超过10%;大部份学生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醒和自我约束来完善自我;剩下的学生,我们称之为三难”(自我约束难;家庭指导难;落实监管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比较棘手,他们不会低于总人数的10%。

职高学生难管,但教师的编制、班主任力量的配备,还是多少年来一层不变,因此,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化管理,积极推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是缓解教师管理压力,提高管理实效的必经之路。

(3)师资结构

教师年龄结构的偏年轻化,减弱了管理的“深度”。除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外,我校还面临着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黄不接的弊端。我校在完成初、高中分离的过程中,出于多种原因,流失了一批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中年教师;新进的大学生,以专业教师居多,他们观念新,有活力,专业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但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明显存在着浮躁、求胜心强,缺少应对办法和经验的不足。再加上大部分专业教师是非师范类学院毕业,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因此,客观上也造成了年轻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更大些。

因此,教师除了通过实践来不断积累经验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开展自我教育,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管理压力,强化班级以及年级的教育管理力量(见表1)。

表1 教师年龄学历结构

三、建立组织网络 激发主体体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纲要》的通知(教职成〔2004〕8号 )等文件精神,以及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和生活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制订了学生主体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励学生自律、自信、自主,引导学生在学校内外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有机地促成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在一系列自主管理活动的参与和投入,达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等综合素养的目的,为引导学生能正确、主动、全面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而扫清障碍,铺设坚实的基础!

(一)确立目标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鼓励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开发潜能,完善自己的人

格。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发展新的环境里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帮我们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了学生的主体教育发展目标(见表2)。

表2 杭州服装职高学生主体教育阶段性目标

围绕着学校主体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

知规律,又制订了〈〈杭州服装职高学生主体阶段性发展目标〉〉(见表3)。

表3 杭州服装职高学生主体教育阶段性发展目标

基于主体性教育观下的德育活动,其实质是在德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信、自律、自理。

从表3可见,我们以“信的起航”、“爱的熏染”、“理的约束”三个互有联系,而各有侧重的主题教育,串起学生三年的高中德育实践活动。我们把自信心的教育放在首位,是基于它是做成任何一件事的必要前提。这里的“信“既是指信心、信念;也包括对自己的信心,对同学、对老师的信任;对学校以及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强烈兴趣、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热情和憧憬。因此,它对于大部分曾经历过中考失利的职高学生来讲,这是务必要开设的第一堂课。既是对以往所有学习成败的回顾总结;更是一次引导学生学习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重新认识自我,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的契机。只有当学生对自身有了新的展望和期待,他们才有可能把这种信心和热情转移到对专业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打造上;才能鼓起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从而为开启职业的理想之门,赢得第一把成功的金钥匙。因此从第二个层面起,我们就试图通过教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专业及文化课的学习,使之发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第二块面是“爱的熏染”。用了“熏染”二字,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开展自信心思想教育的又一种说法而已,只不过,它显得更为潜移默化,细雨无声罢。这里指的“爱”,其含义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起学生“自爱”的意识和能力,把握好“爱”的原则!帮助学生去认识“爱”、理解“爱”。相比较于重高、普高,职高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往往会为朋友两勒插刀,全身心地投入,却惟独不懂如何爱自己;狭隘地把江湖义气,个人得失,理解为“爱”的全部内涵。因此,开好这一课,对改变学生中过于简单、粗蛮的思维方式、驱除卤莽、暴躁的行为倾向,减少严重违纪和犯罪的隐患,提高学生的独立的思辩能力,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掌握正确、系统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追求真、善、美的主体逻辑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块面是“理的约束(张力)”;这个理字,可以理解为理性,道理、事理以及一切校内外的规章制度。在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作为教师——学校管理的主导者地位,是无人能能替代的。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能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了指导和引路的作用,教师需要随时关注整个过程的实施和操作,以便及时在应对各种偶发时,能起到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作为学校制度的执行者这一层面上,教师要把积极贯彻和维护学校及上级部门规范和要求,学生的自我要求的两者的关系,能有机地协调、融合。因此,作为“理”的要求,我们还是主张要充分遵循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要能起到制度的约束机制是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愿地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判断,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感悟、体会、反思等比较完整的大脑和躯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后,内化为自身对客观事物作出的选择和评价,理性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和压制!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学校管理,并参与讨论和决策时,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其自觉参与的意识和信心,从而缩小学校的规范管理与学生自我要求的差异,从而实现两者间无痕接轨,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

(二)建立组织,搭建面向全体的自主管理平台

在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要构建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为方向的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其着陆点是在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职高学生的自信心从哪里来?这是我们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探索中不断地寻找其内在规律的课题。

为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我们遵循低起点、重细节、重过程的工作策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通过观察、调研、座谈、活动等各种形式,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个性舞台。其次是采用积极、肯定的评价反馈手段,重激励、多表扬;第三是实行更加全面、

涉及范围更广的学生自主管理。真正地把德育过程理解为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真实地感悟和提高(见图1)。

图1 杭州服装职高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结构

体系

近年来,我校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自主管理,引导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逐渐建立了学生全员管理制度,给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管理的机会,教与帮相结合,教师只在幕后指导,不一手包办,全校的大型活动,均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办学工作,尽量多地吸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的工作不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创设途径,搭建平台!

1.学管会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和骨干

在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挖掘和利用学生群体中的组织核心和骨干,以此,来实现网络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群体,在这个思考酝酿的进程中,组织建立学管会,组是我们在计划有序地开展学生自主管理进程的第一步。2000年,根据市教育局全面实行初高中分离的政策后,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组织——学管会,正式全面地运作和启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行动计划和组织计划,已开始附诸实施,学生

在真正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体系中,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学管会(即学生自主管理学会),隶属校团委,作为学校一级的学生自主管理尝试实践组织,它的组织管理功能是否能有效地开展和运作,对整个管理,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组织设置

学管会下设纪律、卫生、宣传、生活四个部门。各部门内部管理机构,呈垂直分布;部门之间的联系,则呈呈水平状分布,联系中,也结合相对的独立性。学管会成员的产生是从学生自荐和师生推荐的基础上综合评估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又民主选举1名综合管理部长,直接接受团委的工作指导和任务要求,同时,做好定期、定向对各层面的意见的反馈和综合,起到学生组织管理和学校教师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综合部长,还承担学管会组织内部的学期(年)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并有结合具体开展的工作,做到定期向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处室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学管会成员的推荐条件有以下三条:品行端正,有乐于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有比较强烈的参与热情;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或愿望,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自律;不考虑学生是否有相应的管理经验。

(2)组织职能

生活管理部

负责对住校学生的用膳管理以及住校寝室的卫生保洁的检、抽查工作;负责对每周一中午全校寝室卫生大扫除的检查、反馈工作。

负责督促对住校学生的安全用电,防盗、防火等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协助学校生活教师,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等隐患,以便在第一时间报告教师,消除各种隐患。

协助教师协调、处理好住校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提供信息,以便能保持寝室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维护住校生正常、有序、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员分别来自高一年级及高二年级的同学。由各班民主推荐及学生自荐相结合。

纪律检查部

履行职能:负责定期检(抽)查学生,在课间及午间休息期间的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学生课余的文明休息。对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检查部同学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劝阻,并将情况如实反馈,协助值周老师处理、完善。

根据学校有近300多名的住校学生,检查部同学,还须协助值日老师对晚自修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记录在晚自修中出现的特殊情况,也能针对在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行为,能起到提醒、规劝、帮助的作用,对个别表现行为特殊的学生,检查部的同学能主动开展对其个别交流,集体帮扶。

成员主来自高一、二、三各年级的学生,共10名(高一年级三名;高二年级四名;高三年

级三名)

卫生检查部

在学生处指导下,协助医务室开展对校园环境卫生的抽(检)查和督促工作。具体负责对教室、教学楼等公共场所区域内的卫生工作的保洁、监督及管理工作。在期中、期末考试期间,检查次数增加为“一日三查”,切实做到定责、定时、定要求;并将检查情况及时记载、即时反馈、督促整改;促进全体学生逐渐形成爱护环境,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以确保良好卫生习惯的保持和养成。

检查部成员主要来自高一、高二学生;也可由卫生委员推荐,共六名(每个年级各两名)。

宣传发展部

在校团委及教科室的直接指导下,协助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网、广播、杂志等多种宣传途径和载体,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等反馈信息,并积极做好整理汇总工作。

具体负责团委每月一期的《校园风》的编辑工作。协助学校心理辅导站,开展《心桥小报》的组稿、编撰工作;协助学校信息计算组、图书馆等,做好报纸分发及宣传橱窗的展示和宣传。

宣传部的成员还在每年的校田径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活动的开展中,负责大会信息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同时,协助学校教科室,开展对外相关信息的撰稿工作。

宣传发展部成员来自于三个年级的近10名学生。面向全校学生,吸纳喜欢写作、绘画等

学生参加。

(4)实践成效

a.学管会组织的形成和建立,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生的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深入,使对学生的管理延伸到学校的各个层面。比较及时地弥补了闲暇时段学生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白天放学后对住校学生的管理,学管会的介入,起到了及时的补位作用,弥补了休息时段,管理上的空挡和缺漏。

b.职业学校,由于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数教师的工作量已达到饱和,有的教师一周有近30节课时,还不包括选修课时的开设,与此同时,教师跨专业、年级的授课情况也比较普遍,因此,很多教师的精力除了勉强能够应对常规的教学时间,就很难遍及到闲暇时段的管理。因此,学生的自主参与管理,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这种教师管理的无奈和不足。尽管,由于学生的管理经验的匮乏,会导致学生的绩效不会明显,但从管理的辐射范围来看,大大增加了。为及时发现和预防个别学生中的违纪行为,起到了预警作用。

c.寄宿制学校的住宿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个难题又显得更突出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镇,头绪杂,触角多,辐射面广,因此,引入学生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失为一种投入少,收获高的活动尝试。

d.职高学生从原有的接受管理,被约束、制约的角色,转换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管理,这种转换,其本身就是一次非常好的角色的重置和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次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和运作,于他们来讲,用纯粹是自我的体验和感受,来重新审视和反观自我,究其本身,也是有一次很好的总结和提升。

附:学管会成员手记

我是2005年5月自愿参加学管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住校同学的晨练以及晚上寝室的检查工作。

事件回放:在一次晚自习结束后的寝室常规检查中,我发现男生有个寝室的角落里,有烟蒂。我拣起来后,交给了管理老师,老师很重视,仔细问了情况后,又和我一起对这件事进行了核实、调查。迅速查清了事情的真相,并对抽烟的同学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感言:这件事情,尽管不是我直接处理的,但它让我感觉到:处理事情要及时、大胆。以前的我很胆小、腼腆,现在,却完全不同了。从早晨的对同学晨跑管理到晚自修的纪律管理,使我慢慢懂得了管理的要点,锻炼了我的做事的能力,也培养我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设计045班潘琳

◆参加学管会组织一段时间后,自己能更加沉着地解决在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难题。

——设计054班陆娟杭我是2005年11月进入学管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住校同学的晨练以及晚上寝室的检查工作。

事件回放:印象最深的是拣垃圾了。因为那是我加入学管会组织做的第一件事情。当我拿着垃圾袋,有点不好意思,但我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的责任。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

感言:一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我觉得我变得自信了,成熟起来了。也让我懂得:只要自己努力了,一切都不是梦想。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设计054班苏悦

我是2005年,高二上学期,进入学管会组织的,主要负责每周二、四两天的住校同学的晨跑,以及学校寝室六项流动红旗的评比、检查工作。

事件回放:刚开学时,我负责晨跑,规定的时间到了,我正要收拾好东西要走,这时,跑过来几个高一的同学,希望我能“放”她们一码,把她们的名字勾掉,算她们跑过了。看着她们恳求的眼神,我几乎同意她们的请求,但转而一想:既然时间已过了,就不能再勾了。

我拒绝了她们的要求,她们见没有再通融的余地,就只好泱泱而走。

感言:尽管,我得罪了她们,但我想: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也能体现一个人做事的公平和态度。——设计054班钱蓉芬我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进入学管会组织的,主要负责对学校值周班学生环境卫生的检查、反馈。

事件回放:参加学校这样的组织,在各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改善。比如说:以前我的胆子很小,不敢和不认识的人讲话,更不用说去管别人,生怕碰钉子。现在,担任学管会的这份工作,就必须要和别的同学主动交流。所以,我现在的胆子大多了,给我的启发是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跨出第一步,这样,你才有机会战胜自己。

感言:我觉得,在这项活动中,管理的学生必须首先管好自己;不然的话,别人如何听她的呢?——设计051班吴婵娉

我在高一的时候参加学管会组织的,主要负责对各班考勤工作的收集和记录。

感悟:可以主动地去参加一些活动,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纪律,有计划,善始善终,不可以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放弃。——设计042班于海燕

希望能在我们这支队伍,多加入几个男同学。——设计045班潘琳

希望多开展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活动,使学观会的同学,当然还包括更多的同学,来参与

自主主持和策划。——设计044班王莉

2、值周管理,让每一个学生把实现自我成为一种可能

(1)我们实行的是全员、全程、开放式的管理

职业学校在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是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条生产、管理—线的劳动者,因此,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扎实的劳动职业技能等,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今后的职业效能和成效。

学校目前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缺乏动手能力,怕苦、怕累的不良情绪在学生中存在得比较普遍。从2003年起,我们提出了以值周劳动为载体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全体学生参与的为期一周的值周劳动教育模式。值周班工作兼劳动与管理于一体,面向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个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辛苦和维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通过每一位学生的全员参与以及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管理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去反思自我,真正领悟到彼此尊重和支撑的重要性,从而能逐渐形成一种提高自身道德觉悟和文明素养的需求和愿望。在为期五天的值周工作中,值周班负责整个校园内的清扫和保洁工作,以及各班的常规教育管理工作。

在近三年的实践和操作进程中,值周班的劳动卫生以及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越来越凸显它的实效,为了更好地发挥值周管理工作的实效,加强值周学生工作中的礼仪示范效能,我们在2005年初,提出了“以美的行为,打造美的风景线”的要求,要求值周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举止,起到礼仪示范作用;以辛勤的付出,营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2)五个“一”工程

在学生的值周劳动中,我们始终以“五个一”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值周与管理过程工作。

一次开放的实践活动

我们认为值周活动,既体现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也是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契机,学生通过对一个班级的参与尝试管理,一个劳动岗位的实践,从而推进了自身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然要有学校制订的评价标准,对管理对象实施统一的要求和评价,进而进行反馈和评估。这本身,就是引导组织学生对学校各项制度进行学习和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从某种角度讲,值周工作既是是履行学校的部分委托管理权责,同时,也必然接受被管理者的的审视,更是每一位在校学生,必须完成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因此,从本身来看,值周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于劳动和管理的过程中,来熟悉学校的制度建设,来体会纪律和自由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来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

一周集体的风貌展示

学生参加值周工作,往往会比较关注显现的成果,比如:自己打扫的包干区域是否干净?校园环境是否洁净?而对自身来讲,如何去展现值周过程中的礼仪示范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往往容易忽视。因此,值周学生执“法”违“法”的现象也屡有发生,针对这种失之偏颇的,我们一方面从要求上进一步规范,增强学生对值周本身的内涵和宗旨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另一方面,积极做到对制度的规范和认同。通过角色互换,引导学生从他人身上来反窥自己,从而达到“育人”者自“育”的目的。因此,要求学生把值周过程,当作是一次集体和个人同步进行的展示和竞技。一个值周班,承担着对全校近1000名学生的督促和管理;同样,每一个值周同学身后,也被几十双甚至几百双的眼睛注视着,管理与被管理,究其实质,是是一次互动的双向的检查与被、考核与被考核。

一封真挚的“感谢信”

在结束一周的值周管理工作之前,每个班级都会收到一封来自于值周同学的感谢信。利用周五下午班会课前的5分钟,值周同学既是一周工作的总结,又及时向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传达自己的值周心得,表达一周来,班级所给予的理解和配合的谢意。感谢信的内容,除肯定班级取得的成绩外,也恳切地指出班级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建议班级今后的努力方向。“感谢信”拉近了值周班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也促使参加值周管理的每一位同学能很好地履行学校所赋予的管理职责,力求做到公正、客观、负责。

参与管理的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做一个有责任的“执法者”;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通过这份感谢信的呈现,达到理解、尊重与沟通,来理解责任与承担之间的休戚相关的关系,来体现学生民主参与管理与接受管理中,理应尽到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

一句真诚的值周感言

为了使每一位同学在值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本学期起,我们在部分年级和班级中,推行了“请让我对你说……”的一句值周感言的活动。要求值周学生把在一周中参与学校管理的最有感触的内容,提练成一句话。形成思想和语言交流的一个活动平台。

同时,我们也希望当学生作以管理者的身份,来重新审视学校的工作,他(她)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言语;而这些,势必将会比教师的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

大半学期下来,我们搜集了部分学生的值周感言,把它们作了分类。

附:学生值周感言

针对环境保洁

◆脚下留点青,学校就留片青,学校需要你的照顾!

◆因为你的一时“冲动”而让我们多扫了30秒钟的地,积少成多,你不觉得这样也许对

◆值周真的好累!请大家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让我们保护环境,使我们的校园更加洁净和美丽!

◆扔垃圾容易,捡垃圾辛苦!

◆不少同学就同学值得关注的问题,存在的值周在这次活动中,

◆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虽然值周很累,但是只要想到我们的努力换来校园的整洁,就什么也值得。

◆不要看是小小的岗位,但是要坚守它,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艰辛,每一个角落的洁净都是我们用汗水和辛勤换来的,希望你的珍惜。

◆能体会“环卫工作”的辛苦,以后,请别在大街上随手乱扔。

针对校风校纪

◆你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会让我们“关注”你,因为你代表了你的班级。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校园亦是我们的家园,你如何对待你温馨的家,就该怎样对待你的校园。

◆用行为来保护环境,用心灵来感化每一个人,为校园留一份净土。

◆保护环境,遵纪守规,人人有责;不该出手时,就一定不要出手,该出手时,就主动大胆一些!

◆车库是相对轻松的岗位,但还是好累,可想而知,其他岗位。。我真为我们感到骄傲;因为,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针对教师的建议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题,每空4分,共24分)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智力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5、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的现代化。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辨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简述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代表人物:蔡元培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

现代教育理论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 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 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 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 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 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 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德育 3、学制 4、教学方法 5、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 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3]。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

德育论文参考题目

德育论文参考题目 一新课程与德育关系研究 1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4”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5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与渗透实践 6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建设研究 1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2学校德育与家长学校发展研究 3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5学校,家庭,社会青春期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 三学校德育方法,途径,评价研究 1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2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4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7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四学生教育工作研究 1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工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 2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青春教育期性健康教育等研究与探索 五班主任工作及德育队伍建设研究 1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及培训工作的路径研究与尝试

2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考核实践研究 3新时期主题班会,家访,家长会形式探索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 5提升德育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6全员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能研究 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研究 1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4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5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七网络德育研究 1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及对策研究 2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3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4增强学生网上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研究与实践5网络德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现代教育理论分享

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些概念 共享 1、课程 答:课程是一个有意图的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2、学校教育 答: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3、狭义教育目的 答: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4:广义教育目的 答: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教师 答: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6、狭义教育 答: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7、教学: 答: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8、终身教育: 答: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9、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内容。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含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智育:即传递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教育,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技巧(阅读、写作、计算及与具体学科相关的特殊技能),发展智力和认识能力(智力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认识能力通过表达能力、组织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出来)。 美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是由目的的传递锻炼身体的知识,影响学生身体全面发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 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 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相反,道德是 为人而存有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 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 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 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 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 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 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 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1)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

新形势下农村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农村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在传统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过分关注智育,德育工作滞后,但随着国家、省、市各级依次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的浪潮中,德育工作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新形势下,要以“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曾记得台湾一位德高望众的教育家高震东说过:“智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腐化的催化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并且,很难想象一个对国家、人民无任何责任感、意志薄弱、畏惧困难、不愿劳动、贪图享受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他的智慧才能。有鉴于此,本文只就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请专家们指教。 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困境 1.应试教育观念存在,应试教育体制对德育工作影响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 农村学校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对农村学校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普遍不高,检验尺度更多的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为此,农村学校和教师的重心势必会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分数是最能反映学生成绩的一个指标,在整个社会普遍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大背景下,难免会有学校简单地以升学率、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校内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德育工作的时间多了,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了,基于应试教育的环境,而本应得到重视的“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却大多被弱化。 2、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孤立现象 德育工作本应贯穿于所有学科,融入于所有教学生活环节的,但是,农村教

现代教育理论作业及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 一、判断题 1、私学出现在周代。() 2、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 3、教育目的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目标。() 4、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埃斯纳和布卢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坚定等级。() 6、在测验中有信度一定就有效度。() 7、教学在实施中是和教育、课程等同一的。() 8、再生产理论始于鲍尔斯与金蒂斯。() 9、德、法、日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纷纷通过立法推进终身教育普及。() 10、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 11、高考上线是相对评价。() 1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13、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14、教育是一种产业,当今以市场规律为转移。() 15、课程实施就应忠实于课程政策。()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10、对 11、错12、对13、错14、错15、错 二、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摘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正的道德教育观;主体性道德教育 积极差别指的并不是人为地建构一种差别,从而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而是在尊重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社会体系的构成中发现与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以此来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完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良好秩序[11]。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其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子贡的“道德”行为是反道德的。首先,他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提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而这个标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那么本来符合道德要求的在代偿赎金后收回赎金的行为,现在就变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了。 (二)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3]。道德的真实存在是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地服膺为前提的,那种认为可以不关注人的内在想法和自主意志,认为道德可以单独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不从人的尊严、需要、意愿出发的道德会失去其本然的约束力。无视主体的自主理性和精神需要、没有充分唤起主体的自觉的道德教育是无效的教育[13]。否认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无效的道德教育。 其次,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自由领域,“人为自己立法”,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根本无法分开。无视学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就否定了学生的自由,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培养不出有道德的人来[14]。“道德的”不仅仅指服从或适应规范,更指个人在面临各种规范和行为时的选择行动。前者只是服从规范,后者才是人的自由。仅仅服从规范并不表明一个人是“道德的”,不具有道德意义。单纯地以规范去要求人、剪裁人,就从根本上曲解了道德的实质。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道德人格,能够把道德规范变为内在的要求,使抽象的规范自觉地成为自己具体行动的指令,并且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创造道德规范主体性道德人格,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理性、自由和创造。它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认识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实 践 与 探 索 INTELLIGENCE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中学 尹 丽 摘 要: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一般的知识传授不同,与专业技能的训 练也不同。新世纪以来我国步入了全面蓬勃发展的时期,新的大环境下,学校德育将如何 迎接种种挑战,如何推进德育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本文 尝试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加以浅析。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 有效探索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本,德育的最根本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德育对保证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就是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育工作涉及到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由于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的全面开放、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班主任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营造班级文化,加强师生间的情感的交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德育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德育工作的新理念。德育的教育过程同样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和活动的过程,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关系,能够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带来积极的因素。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同样具有独立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享有平等的地位,都有表达愿望的权利,双方要互相尊重。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经验和人生阅都比学生丰富,所以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深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单向的,主要靠教师对学生做思想得说教工作,而且内容比较枯燥、老生常谈,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师生的互动关系可以使师生相互传递情感、观点和思想,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和理解的活动中不断建构道德认知和德育体验。 二、要强调建设班级文化 德育教育需要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做基础。班级文化就是根据班教室环境的布置及要求,构造学习德育的外部 环境,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级的 精神风貌。物质文化建设能够帮助班主 任的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环 境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展现一个班级的文 化气息,能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塑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 的德育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集体 主义精神文化。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种形 式来加强学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的 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 观,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自觉抵御个人主 义和小团体主义等利益观。将传统文化 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使学生汲取传统 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获得道德熏陶, 形成健康的道德取向。最后,教师要建 立正确的精神文化导向。班主任必须重 视班级正确价值导向的建立,在学生中 树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典型 和榜样,对学生产生现实感召力,形成 精神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感。 三、注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以 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的道德。身教重于 言教,班主任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都 影响着学生的品德。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加强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举止、高尚的 情操、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的成长。只 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起 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班主任要以诚挚的情感解读 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情感与精神的需 要,维护学生的平等人格。在班主任德 育工作中,情感渗透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化学生的 心灵。在德育工作中,必须用自己真挚 的情感去沟通,给学生亲近和信任的感 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如此,学生才会敞开内心世界。 四、班主任要积极贪多新方法和新 路径,重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1、沟通交流法是班主任德育工作 开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和学生沟通交 流之前,班主任应当确谈话目的和内容, 选择好方式,时机和场合。班主任要以 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朋友,真诚对待学 生,使学生摆脱拘束,畅所欲言。在和 学生进行沟通时,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 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方法。 2、自主管理法是班主任对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形 式。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建立开放的、 民主的的班级管理体制,给学生平等的 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每个学生 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生在班级管 理的实践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 纠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这就潜在 地起到了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德育工作 在日常班级生活中能够开展。作为班主 任,要让每个学生都有班级主人翁的思 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 3、社会教育法。德育工作是一项 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 社会来共同完成。建立多系统、多渠道、 多层次、多载体的德育网络,班主任要 主动与学校、家庭相联系。一方面,要 与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联系,帮助家 长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学校教学 目标确定家庭教育任务。另一方面,社 会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 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班主任要有组织 地使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经受社 会大熔炉的锤炼,提高道德素养。 五、总结 中学德育工作对塑造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 用。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指导学 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文化 为载体,情感为纽带,加强引导帮助, 达到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仁元:《先声夺人 渐入佳 境——教学导语设计艺术探讨》,《信 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02期。 [2] 吴义昌:《行动研究法的历 史演变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启 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0年02期。 [3] 王玲:《教学方法的基本问题 与创造性的教学法》,《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01期。 295

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

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 摘要:土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理念的继承和超越,是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取向。主体性德育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当代德育的主题。主体性德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德育的主题 一、主体性德育的本质与内涵 人的基本特征是其独立性或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揭示人的主体性,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主要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规定离不开构成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与客体对象的辩证统一,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具有鲜明的历史规定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主体性一步步弘扬的历史。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人的主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即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和不完全的、在开始阶段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是人接受教育与发展的必经过程,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人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属于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是教育应塑造、应追求和应实现的人在未来发展上能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因此,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为了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作为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人对其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德育,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就是在德育中要树立起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与实施中引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由个人主体性向群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发展,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体性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入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科学性。主体与内因相联系,客体与外因相联系。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教育者只有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出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使其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转变,才能使其积极地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过程,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抓住了主体性就是抓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摘要:学校道德应该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以人的道德需要为动力,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最终目标,以主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关键词: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情感培养 学校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从以往重视知识的教学、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人的发展,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它直接指向人,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1、德育教育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离不开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而学生的参与源于其需要。需要决定着学生参与的动机与动力,需要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参与教育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需要。为此,必须克服对待学生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克服无视学生需要的错误做法。教育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无视学生的需要,就等于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己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的教育严肃、教条、缺乏生命力,基本上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教师的意志选择出发,学生的许多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在受教育中得不到一种乐趣,而大多出于无奈与压力,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的德育得到发展。 第二,克服把成人的需要当作学生的需要的错误做法。成人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是有区别的,成人在自己生活中感觉到的需要,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体悟,学生不可能立即认同,成人的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学生需要定位的失当,过高地估计学生的需要,道德教育成为不顾学生现实需要的行为,教师按照成人的需要进行组织,学生根据成人的需要接受教育,就必然使教育成为学生厌倦的活动。 第三,克服把外在需要当作学生的内在需要。我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需要或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是为了教师的某些需要,而惟独不关心学生现实的需要。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应然”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的未来需要、社会的需要与教师的某些需要对学

中心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河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小河镇中心小学的德育工作始终都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来抓。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引导,质量为根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学校德育整体状况。 小河镇中心小学位于孝昌县小河镇北部,与小河中学毗邻,现有17个教学班,教师70人,在校生1200多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自然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打印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红领巾广播室、少先队活动室等专用室。 我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大队部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在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用以规范班主任工作和学生行为的考核评价制度,并且日趋科学和完善,使学校德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章可循。 (二)、德育队伍状况。 几年来,我校十分注重德育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师德师风良好。我校把加强德育工作放在事关学校兴衰的重要地位,纳入学校中长远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网络。

本学年,我校制定了详细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成立了由校长李登高任组长、由分管德育的校长王毕华任副组长,由全体班主作和副班主作及年级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校长领导下,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从校长到基层,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后勤处之间的横向联系。学校所有工作都强调突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教师中形成“敬业爱岗、明理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良好师德风尚。 学校全体老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能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小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了我校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确保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三)、德育课程开设状况。 学校开设德育必修课及选修课,加强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德育抓手,把德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建设良好的校风上,放在把《守则》《规范》的要求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上,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起点低、标准严、训练实、多激励、重内化”的原则。德育课以开展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为中心,老师们认真制定德育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德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使我校文明礼仪蔚然成风,形成了优良的校风。 (四)、德育活动开展状况。 学校德育活动丰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