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断句2015

断句2015

断句2015
断句2015

2016高考文言文断句

一、感知高考

(一)、2015新课标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欲断句,先明其意。“高丽入贡使者”句意不通,排除C、D项;由于主语承前省略,可知“(宰相)被贬至蕲州安置”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

(二)、2013广东卷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三)、2014年新课标卷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二、能力提升

(一).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B.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C.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D.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原文: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三)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四)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试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

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

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原文: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庙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

不可取。”学者们同意他的说法。

三、文言文阅读(一)(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 题。

王守仁,字伯安, 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 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瑾怒,廷杖四十, 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 弟子盈天下, 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 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 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远近惊为神。十四年, 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 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 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 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 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 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 乘风纵火, 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 京师闻变, 诸大臣震惧。兵部尚书王琼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 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 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世宗深知之,甫即位, 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 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 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 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 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遂笃信不疑笃信:坚信深信。

B.学者翕然从之翕然:安宁和顺。

C.官军奄至奄至:突然到达。

D.谗邪构煽构煽:挑拨煽动。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 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 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

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 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 上疏救戴铣等人, 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 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 精于奇谋。巡抚南、赣, 他亲率精锐士兵, 出其不意直捣贼巢; 计取南昌, 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 弟子遍布天下, 多次剿贼平乱, 战功赫赫,百姓称赞, 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守仁急趋吉安, 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2)微守仁, 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 趣召入朝受封。

文言文阅读(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

...。

..。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

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

十三万之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

..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

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

..,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②洊:屡次,接连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

明朝所设的给事中,有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充。

C.“畿辅”畿,京畿;辅,如同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5分)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5分)

4、D

5、C

6. D。(应是席书担任礼部尚书)

7.①(张汉卿)曾经上书陈述杜绝侥幸、扩大储蓄积聚、谨慎使用刑狱三件事,非常切合当时社会的弊病。皇上没有答复他。(省略主语1分,“尝”、“切”各1分,大意1分。)②主管的官吏持章表上奏,至今不肯听从,这种做法不足以保全伟大的信誉,昭示至高的公正呀

参考译文: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官魏县知县,被征召担任刑科给事中。(张汉卿)曾经上书陈述杜绝侥幸、扩大储蓄积聚、谨慎使用刑狱三件事,非常切合当时社会的弊病。没有得到答复。明武宗将要南巡,和同僚一起直接向皇帝上书进谏。

明世宗继位后,听从巡抚李铎的建议,从国库中拨付二十万两白银优待抚恤宣府镇的军民。因为张汉卿的建议,一起从国库中拨付十三万两白银优待抚恤大同的军民。几次担任户科都给事中官职。嘉靖元年冬天,和同僚一起向皇帝上书说:“陛下非常担忧京城周边庄田的害处,派遣官员会同查勘。下令从正德年间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皇帝的诏书一公布,天下谁不传诵陛下的仁德!近日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察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书下旨留用。主管的官吏持章表上奏,至今不肯听从,这种做法不足以保全伟大的信誉,昭示至高的公正呀。皮厂起源于马永成,鹰房始

创于谷大用,都是抢夺百姓的产业建成的。如今马俊、赵霦仗着藩王府邸的旧恩,非分地要求免除变革,是延续马永成、谷大用的旧做法。乞求把这些产业全部还给百姓,并且严厉处罚马俊、赵霦,以此告诫那些欺君罔上的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请求营建新府第,接着又请求赐给庄田,太监吴勋等请求担任苏州织造,张汉卿都进谏极力反对,但没有被采纳。

应天等府大旱,皇上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济。张汉卿上奏说:“(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一定要从国库中拨发银两才可以。”皇上(从国库)拨给灾区白银十五万两。没多久,又和同僚一起向皇帝进谏说:“如今国家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又加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可供使用的物资极为短缺匮乏。皇上正要亲自做到节约勤俭,但宦官梁栋等人上奏建筑工程、器械制作等缺少金银珠宝,这是要扩大户部的开支呀。梁政等人又用免除十分之三的数量,想从京城的仓库拨付弥补,这是想要消耗太仓的粮食呀。国库不够,就向户部索取;户部不够,向郡邑的平民百姓索取。郡邑的平民百姓又将到哪里索取呢?如今东南地区连年饥荒,老百姓到了骨肉相食的地步,但是搜括百姓的命令不断施行,臣子们私下里认为这样是不正确的。”皇帝批复所奏之事已知。后来,又上疏弹劾席书振济灾民违背方略,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当时非常眷顾席书,以驿马传召担任礼部尚书,没有治罪。

当初,商议给兴献帝加封皇号,张汉卿极力反对,到现在,又倡议众臣直接向皇帝上奏。两次受到杖责,贬斥为民。嘉靖二十年,负责监督与上谏的官员邢如默、贾准等一同推荐天下没有被朝廷任用的贤能之人,提及张汉卿,但最终没有被召见。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 ..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 ..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 ....可以断句;

文言文断句六法

文言文断句六法 (甘肃省康县一中吕永海邮编:746500 ) 早期的文言文一般是不断句的,读书时要全靠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这就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如果能做到断句没有错误,也就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察“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由此看来,我们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点说,可以尝试以下六种方法: 1。借助虚词断句法。古人遣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 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例如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见的句末语助词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以、于、为、则、而”等虚词,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我们还可凭借虚词的作用,来判断句子的标点。如“乎”“欤”一般表示感叹,兼有叹号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顿,用逗号;“也”表判断语气,用句号。例如:“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2。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明辨句读。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参考句式断句法。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介词结构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另外,对“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 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固定格式:“不亦……乎”)

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技巧汇总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知识点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预习知识点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昔日好友滕子京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1046),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以及“迁客骚人”观景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同时也借以劝勉好友滕子京。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二)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2.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那;今义:丈夫。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06周文言文断句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言文断句(二) 【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文言文断句方法与训练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

句。如: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超全)

xx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 xx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断句具体方法】 一、实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

断句技巧

第一节:理解要准确。正确理解原文是正确翻译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的内容信息,始终是汉译英过程中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要求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有时必须是深刻地理解原文。因此“断句”可以看作是原文梳理地继续。 我们将努力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We will spare little effort in utilizing resources and markets both at home and overseas, in accelerating the switching of our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in taking our own way of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欧盟,中东和美国是这次博览会上机电产品成交的重点市场,分别占成交额的26.7%,16.7%和12.3%,共占成交额的55.7%。 The European Unio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key markets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at this fair. The three destination markets make up 26.7%, 16.7% and 12.3%, respectively, of the total contract value. Combined they account for 55.7% of the total sales realized at the EXPO. 第二节断句要准确:“断句”可以看作是原文梳理地继续。做到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恰当断句。也就是确保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在此前提下进入表达阶段。断句后决定着成文后的英文句子或者篇章重心何在,是否走题,译文文字是否更容易做到连贯和协调。在翻译中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句型结构,词语顺序以及词语的表面词义,全面深入地分析原文的逻辑内在关系,充分理解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准确的翻译,因此准确断句是正确理解的实现。 这些邮件将由北京大兴航油基地装发行邮专列发往全国各地。 Mail bags are to be transported to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from the Post Base in Daxing, Beijing, in postal trains. 由于工厂人数多,因此员工以实际所领底薪购买社会保险需要分批次改善,现在已经有部分员工以实际所领底薪购买社会保险。 Due to large numbers of workers, it is necessary to divide them into groups when insurance is to be purchased. The amount of social security insurance will be based on the actual basic monthly salary each individual workers is paid. The purchasing process is now in progress. 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开加工贸易,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hina has accepted the inbound transfer to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facilities and made headways in processing trade, which helped to optimize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第三节主语要选准:准确断句之后,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选择译文的主语。英语中的主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从句及别的结构,可以融主题,已知信息施事于一体,所以汉译英时要首先确立英语句子的主语。主语一旦确定,采用哪种句型也就落实了,谓语及其变化形式就安排好了,全句的翻译也就可望顺利进行。一句或长或短的汉语,在什么地方断句才最便于译成英文,这是从无形的理解到有形的物化表达至关重要的一步。 前提条件之一是,在上次安装调试运行中未发现重大的设备质量问题或已有有效的改进措施。One of the preconditions shall be that no major quality problems were discovered with the equipment during the previous installation and trial operation or that , if any,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taken to correct them. 请将所有的货物退还给我们。我们将请船运公司来检查损失,以便他们安排赔偿。这件事不必麻烦我们的保险公司。 Our insurance company may be spared of this trouble, since this is obviously a shipping problem. 第四节:汉语突出的是述题,而英语突出的是主语,除少量的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

文言文翻译断句二轮训练——孙健林(90份)

2016届高三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读一读、练一练、讲一讲) 一、读一读 知识略解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下面以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传》) 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张佶传》) 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如: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例4: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09全国二卷) 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这里“耋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 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例5: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5分) 译文: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例6: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曾巩传》) 译文: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得分点分析:名词动用“饮食冠裳”,文言实词“假”,宾语省略“假(之)”,状语后置“以骑从”,介词省略“夸徇(于)四境”。 例7: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3分)(李渔《闲情偶寄.柳》) 译文:而它单单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觉察它。 得分点:代词“其”;省略动词“于晓(听赏)”;宾语前置“未之察”。 3、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4、“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要求。 “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的北门的钥匙 “达” 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误)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来阅读外,还需掌握一些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所以断句如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如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注:扞蔽——屏障。 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二、找句式

断句技巧公开课

文言文专题复习——断句 ——明辨句读,回归根本 断句趣谈 1.从前有一个穷秀才,经常跑到一个绅士家去混饭吃,时间长了,主人十分反感。一个下雨天,穷秀才又去了,主人马上写了一张纸条放在桌上就出门去了。纸条是这样写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待他回来后,见穷秀才还没有走。 绅士本意是什么呢?穷秀才的理解呢?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 留客? 天留我? 不留! 2.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 【夸】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 【贬】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想要读懂文言文,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断句。 明考纲 2014年,断句被列入课标卷《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课标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知题型 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 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读读看,不要急着动笔。

断句题解题技巧

断句题解题技巧(学生用) 一、凭语感,先断易: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找虚词,断语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邪)等等; 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三、“云”“曰”“道”,对话明: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四、有总说,必分述:理清句间关系,有助于总分关系的语段断句。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有特点: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顶真: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