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创新_王天思

创新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创新_王天思

创新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创新_王天思
创新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创新_王天思

2012年12月第44卷 

12月号

学术月刊Academic MonthlyDec,2012

Vol.44 No.12

哲学关注

创新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创新

王天思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244

)[摘 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无

疑是创新劳动所创造的巨大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像常规劳动时间那样线性相关。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的真正区别,在于劳动的量和质。劳动创造价值是常规劳动中量的累积和创新劳动中质的创造的统一。创新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时间的量不具有计量意义上的关联,劳动价值量应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基于人的需要的市场需求两种方式来度量。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价值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内在地包含效用因素。创新劳动价值的生成进一步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根本源泉这一基本事实;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能满足人的需求的状况

所决定。在劳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劳动的质,

就形成了创新劳动价值论;而在劳动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供求关系,则形成了建立在人的需要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无论创新劳动价值论还是劳动价值论创新,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展开。[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创新劳动 劳动的量 劳动的质

[作者简介]王天思(1954—)

,本名王天恩,男,江西省莲花县人,哲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2)12-0030-

08 关于劳动价值论,

有两个明显的事实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一方面,在价值源泉的揭示上,劳动价值论的地位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创新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时间的非线性关系,又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基本事实。这两个不尽协调的方面,构成了一种推动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强大张力。借助这一张力,当能通过对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深入探索,进一步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一、创新劳动价值: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创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无疑是创新劳动所创造的巨大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像常规劳动时间那样的线性相关。

常规劳动是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价值量的。通过展开常规劳动的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理论的最基本内涵。但是,随着创新劳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地位

的日益凸显,仅仅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价值就遇到解释上的困难。因为创新劳动不存在常规劳动意义上的劳动量衡量的前提,不能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而且,在任何意义上用劳动时间来衡量,都不能解释“创新”的巨大价值。

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原则区别在于:创新劳动的成果是先前不存在的,常规劳动主要生产已经存在的产品。因此,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的真正区别在于劳动的量和质。

正是由于常规劳动更多地是量的累积的劳动,其价值才与劳动时间的量具有那么重要的关联。而创新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其与劳动量的关联不是量的累积,而只是造成质的突破的必要时间进程。从原则上说,劳动的质与劳动的量之间是不能简单换算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两者之间的联系才具有某种程度的计量意义。这与下述事实密切相关:创新劳动所具有的一些重要性质与常规劳动的性质完全不同。

创新劳动既不是瞬间发生在个人头脑中的观念,也不是某一特殊瞬间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创新劳动不能只以劳动的量而必须更以劳动的质来度量。①由于不存在“创新劳动的抽象劳动”,由于创新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对创新劳动的价值而言,与之相关的更重要因素应当是劳动的质。

常规劳动价值的生成与劳动量线性相关,而创新劳动价值的生成则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质。

作为量的劳动价值除了活劳动之外,还有其凝聚态———资本和生产资料。作为质的劳动价值,除了创造性活动本身之外,还有作为其凝聚态的知识、观念、制度安排及教育和管理方式等。作为量的劳动的凝聚态主要是物质的和能量的,作为质的劳动的凝聚态主要是信息的。管理者的劳动之所以有时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因为他们要创造一个好的生产和经营状态,更重要的是,“管理”在商品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也就是在价值创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由于量的积累和质的创造的不同性质,常规劳动价值与创新劳动价值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劳动价值量的计量相关,创新劳动价值的一个与常规劳动不同的重要特点,是在同一信息共享区域中的唯一性。在常规劳动中,同样一种劳动产品的生产具有累加的性质,这使常规劳动的价值具有加合性。而在创新劳动中,劳动成果的价值具有非加合性。一个创新劳动成果形成后,同质劳动成果即使是独立形成的,其价值与首创也完全不同,甚至可以为零。这使创新劳动具有比常规劳动高得多的风险性。事实上,越是高质量的劳动越具有风险,无效用的可能性越大。而低质量的劳动则相反,其无效性往往来自与其相关的高质量的劳动(管理、交换,等等)。

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的另一个不同特点是两者与人的生产的关系具有重大区别。在创新劳动中,由于比在常规劳动中更根本地涉及人自身的生产,常规劳动价值和创新劳动价值与人自身的生产具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②“人自身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不仅不只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再生产,甚至不仅指精神意义上的人的再生产,而是包括社会关系意义上的人的再生产。在创新劳动的视野下,人自身的生产甚至包括整

獉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由于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的关系得到反映,所以,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而且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不仅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也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的关系。这里存在着大量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才能进行的劳动,包括社会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的设置,也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协调等等。

马克思指出:“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③在

◇哲学关注

王天思:《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探索及其启示》,载《哲学研究》,201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这种“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的过程中,与常规劳动完全不同,创新劳动日益表现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个体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这样一个整体。劳动的人化形态可以说是这个整体的集中体现。

创新劳动中劳动者的生产,的确可以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纳入劳动力再生产理论。

在“人的生产”中,“用生命创造生命”的过程在创新劳动中变得更为复杂而重要。这是创新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如果最简单的“人的生产”可以看作是“简单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数量的“简单劳动力”,那么,复杂的“人的生产”则意味着人的生命在质上的提高。由于在市场交换中质必须量化,所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本身是创新劳动所产生的结果。

作为常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抽象劳动时间的成本是维持常规体力和非创新性脑力劳动的劳动者及其再生产;作为创新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抽象劳动创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需要加上进行创新劳动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在根本上要考虑把教育等因素包括在内。

常规劳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使用的时间(量),而创新劳动则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创意发挥(质)。因而,就创新劳动本身而言,其价值不能用任何量的意义上的时间来计量。正因为如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质的提高的源泉。这其中就包含教育和管理等环节的创新劳动。无论是就劳动者还是就劳动而言,作为两个不同质的规定,质和量原则上说是不能相互换算的,只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价格来体现创新劳动价值与常规劳动价值的市场关系。

二、创新劳动价值的度量

创新劳动所包含的其实不仅是直接的技术性因素,它还包含社会的制度、观念以及与具体的创新活动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所起的作用,甚至包括诸如社会开放或者秩序回归等社会变革。即便最简单的技术创新,也涉及日益复杂的因素。

当新技术为部分企业所采用,由于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同一商品耗费的时间不同,所形成的同一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由作为平均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不同,因此“他的个别生产价格和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以他的个别成本价格和一般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为界限。这是构成他的超额利润的界限的数量之一”。①这个“超额利润”看上去似乎仅仅是某项具体创新劳动带来的,但其实这一具体创新劳动成果与创新劳动者所受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广而言之,技术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绝不仅仅来自某个直接的发明创新劳动,而是来自社会的整个文明进步。

因此,对于创新劳动的价值,仅仅计量某项具体技术创新的劳动价值,仅仅揭示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对创新劳动价值的度量应当是量的累积和质的创造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必定广泛涉及创新劳动者所处环境的教育、制度设计和管理及交换等社会因素。而在创新劳动中,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又极为复杂。一方面,对创新劳动成果的保护毫无疑问与创新劳动密切相关,从社会大尺度上说,专利制度甚至可以看作是构成创新劳动的重要社会因素;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制度或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不存在一个“保护”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与此完全相反的极力“推行”甚至暴力取代的过程。而在劳动价值论的传统理解中,其所带来的价值不仅不能以创新劳动价值的方式表现,甚至不能以劳动价值的方式表现。因而,这些社会因素在创新劳动价值的市场实现中,往往因缺乏现实可行性而不能得到合理的体现。

作为得到创造性成果的劳动,创新劳动必定涉及新的观念和信息,必定是一种主要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作为主要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创新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往往表现为生成新的信息不对称;创新劳动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归根结底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创新劳动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可以用创新劳动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消除之前所带来的利润来计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劳动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保持本身有利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但同时又有碍创新成果的有效推开,不利于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给人类带来尽可能多的福利。信息不对称状态保持时间越

学术月刊 2012·1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第723页,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5。

长,这种阻碍作用就越明显、越严重。而专利制度正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创新劳动往往需要专利制度保护,专利制度保护原则上可以使创新劳动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很快打破而又有效地保护创新劳动的收益,不必等到信息不对称状态的自然消除(一种创新成果的出现本身,即便没有对创新成果的具体了解,也能极大促进该成果的复制或重新发现)。由于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创新劳动价值不能仅仅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专利保护给专利拥有者所带来的收益不能完全甚至不主要以创新成果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而必须在此基础上,更以该创新成果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的市场需求及供求关系来衡量和计算,直到该创新成果的生产成为既定社会生产条件。

这样,根据创新劳动成果的性质,劳动价值量应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基于人的需要的市场需求(包括已有市场需求和创造出来的市场需求)两种方式来衡量和计算:

其一,当一种创新劳动成果不是在质上创造出满足新的需求的新商品,而是以创新的方式提高已有商品的生产效率时,创新劳动价值的计算可以通过与以传统方式生产同样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倍比计算或换算。这时候的衡量标准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创新劳动的价值量是以创新劳动所带来的生产同样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以传统方式生产同样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比的倍数来计算。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关于生产和过程(比如生产工艺和方法)中的创新劳动价值量的计量。

其二,当创新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不是以传统生产方式所能生产的新质商品(比如,作为新产品的电视机、电脑的生产),也就是涉及产品本身创新的时候,有一个事实就变得非常明显:创新劳动价值的计量不能只是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必须同时直接根据该商品的市场需求———也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状况进行。

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的价值量是量的计量方式,而创新劳动价值的计量则应当是质的定性方式。正是创新劳动价值的后一种计量方式的必要性和内在根据,揭示了劳动价值论创新的重要方向甚至具体层面———效用。事实上,效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所蕴涵的层面。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效用层面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绝不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外加创新劳动的内容,而是涉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在逻辑的展开———创新劳动价值论研究既涉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层次拓展,也涉及劳动价值论的整体创新发展。

劳动价值论涉及两大基本层面:一方面,劳动是价值的最终源泉,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否认这一事实,任何价值论就都与人类无关。另一方面,价值本身又是一个关系范畴,这是另一个基本事实。有些物(如空气)有价值,但在通常条件下这些物可以完全不需要通过劳动获得;而当所生产的产品不为或不再为人所需时,则再多的产品也不能体现劳动的价值。由于并不是所有劳动都有价值,劳动价值论不与供需关系联系起来肯定是不完整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需求具有根本关联。它所系统阐述的内容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根源,但这还不是这个理论的全部内容。只是由于当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主要建立在常规劳动的基础上,也由于马克思当时面临的特定历史任务,其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没有充分展开。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已有阐述和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价值与人的需要的发展,进而看到劳动价值与市场供求的内在关联。

由于创新劳动不能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研究的是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的常规劳动。但马克思主要研究常规劳动,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逻辑上不包括创新劳动和非商品财富,更不意味着马克思忽视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价值的非劳动来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①只是由于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的需要,才把生产劳动仅仅定义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劳

◇哲学关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动;而且,由于把价值看作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而认为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创造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劳动价值论不仅在逻辑上包括创新劳动和非商品财富,因而没有忽视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价值的非劳动来源,而且早就关注了效用价值。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一直就有着内在关联。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写道:“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

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

”①更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深入研究和撰写《资本论》的马克思还对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作了极高评价,称其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②。而在这个“天才大纲”中,恩格斯对“因商业而形成的第一个范畴”———“价值”作了深入探索,分析了关于价值本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 Say

)认为“价值要靠物品的效用来测定”;而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经济学家则认为

“物品的抽象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③恩格斯意识到,

把生产费用和商品的效用割裂开来,不仅没有解决价值构成的问题,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理论混乱。

在恩格斯的观念中,一方面,没有交换,离开了商业竞争,

就无法确定效用价值;另一方面,不与人的需求联系起来,生产费用就不可能构成价值。“假定某人花了大量的劳动和费用制造了一种谁也不要的毫无用处的东西,难道这个东西的价值也要按照生产费用来计算吗?”在恩格斯看来,“物品的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东西……竞争是唯一能比较客观地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似乎一

獉獉獉

般能决定物品效用大小的办法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只有把生产费用和效用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价值;只有抓住了交换中的竞争关系,

不仅效用价值得以确定,效用与生产费用也就自然结合起来了。“只要承认了竞争关系,生产费用的问题也就随之而生,因为谁也不会把他的产品卖得比它的生产成本还低。”事实上,恩格斯已经由批评生产费用和效用两种因素的分离进到了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结合。他明确指出:“物品的价值包含两个要素,争论的双方都硬要把这两个要素分开,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双方都毫无结果。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关系獉獉。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产的问题獉獉獉獉,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用的问题獉獉獉獉。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费用相等獉獉獉獉,那末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决定性因素獉獉獉獉獉。”恩格斯认为,价值理论之所以混乱,

就因为“价值这个概念被强行分割开了,它的每一方面都在叫嚷着说自己是这一概念的整体。一开

獉獉

始就被竞争所歪曲的生产费用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应该起价值本身獉獉獉獉獉獉獉的作用獉獉獉;纯主观的效用也应该起同样作用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因为目獉獉獉前不可能有第二种效用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价格是由生产费用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和竞争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④

更耐人寻味的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价值的理解上具有一种深度默契。不仅马克思高度赞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恩格斯从价值论的角度也对《资本论》作了令人深思的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这样写道:“在决定生产问题时,上述的对效用的劳动支出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这一点我在1844年已经说过了(《德法年鉴》第95页)

。但是,可以看到,这一见解的科学獉獉獉獉獉獉獉

论证獉獉,只是由于马克思的獉獉獉獉獉獉獉獉《资本论獉獉獉》才成为可獉獉獉獉

能獉

。”⑤恩格斯在这里所提到的正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中所说的“价值包含两个要素”,“生产费用”和“效用”“应该起同样作用”,“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等重要观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就可以看到劳动价值论内在地包含“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的合理要素。而事实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内在地包含效用价值论的合理要素,也包含了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等的合理要素。

效用价值论把价值归结为物品与人的需求的比率,

那是一种自然价值观,更加适合动物界的自然状态。而在人类社会,不把劳动这一根本要素

学术月刊 2012·12

②③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6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④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3、604—6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重点号为引者所加。)恩格斯:《反杜林论》,第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纳入价值理论,显然没有抓住人类社会价值现象的根本。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一个产品的价值就是生产这个产品的所有成本的总和。由于其所涉及的是价格,因此与需求联系起来了。生产要素作为凝结态的劳动,在价值生成中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但生产要素价值论由于无法解决价值的加总和比较问题,最后也不得不走向供求价值论。

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价值理论,供求价值论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①。由于把价值与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相等同,认为只存在价格而不存在有别于价格的价值,价值就是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因而在效用价值论那里,成本成了供给后面的原动力,而效用则成了需求后面的原动力,两者通过供求波动共同决定财富的交换价值(价格)。

由于以主观效用和客观生产费用来说明价值形成,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迄今以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入揭示掩盖其陷于“价值悖论”的理论处境。面对影响经济学界百年之久的“水与钻石悖论”,一直停留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上。在边际学派那里,取决于人们购买最后一单位该产品所产生的效用,或者说产品最后单位的效用所决定的不是产品的价值而只是产品的价格。因此,即使可以把计量单位不同的产品等量齐观,边际效用理论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对同一产品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或价格认同。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供求价值论似乎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缺失劳动价值论的商品交换价值理论,但在理论上却不能这样简单地相等同,因为这其中还存在一个价值终极根源的基本观点和立场问题。脱离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显然难以解释“物有所值”等简单交换中的评价事实。诚然,承认效用的作用就是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承认交换价值就是承认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供求价值论认为这种交换价值是生产成本“供给”,而不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则显然是在价值源泉认识上的“阿喀琉斯之踵”。由此反观,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价值论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向。

四、建立在人的需要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

由于着眼于供求

獉獉

关系,供求价值论充分考虑了供需

獉獉

关系;也正是由于着眼于供求关系,供求价值论揭示了非劳动产品的价值。这些毫无疑问是供求价值论的合理因素,但由于没有揭示劳动产品商品的真正价值根源,供求价值论就注定具有根本缺陷。劳动价值根源的揭示既是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所在,也应当是劳动价值论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因而价值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一个没有也不会有需求的东西,不可能具有价值,不管它承载多少劳动。因此,考虑和强调供求关系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方面。一个不为人所需要的产品不能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创新劳动的巨大价值创造作用和可能存在的不能生产任何价值的风险正是这一点的最好说明。

由于价值必须表现为交换价值,所以价值总是与需求本质相关。交换价值不等于价值,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在具体供求关系中的表现形式。

不仅价格或交换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价值本身也与供求关系密切相关。商品价值除了它的交换价值外,还有作为交换价值本质和内容的价值;但作为关系范畴,价值本身也与需求具有本质关联。离开了需求,就不存在价值。而与需求具有本质关联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则在于:价值是与人的需要本身具有本质关联的,由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这越来越与劳动的质密切相关)及生产它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使用价值则是需求在具体交换中的表现形式,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交换当下的供求关系(这常常与创新劳动所提供的新质商品密切相关)所决定。不承认价值与人的需要的本质关联,就难以解释同一商品对不同人具有不同价值(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事实,更难以解释创新劳动产品由市场需求的拓展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毫无疑问是价值的根本

◇哲学关注

①[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第81页,陈良璧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源泉。创新劳动产品的价值甚至可以与非劳动要素没有本质关联。在人类社会中,人的需要是劳动价值的基础,供求关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层面。价值理论永远以劳动为基础,但衡量劳动价值的则不仅仅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是常规劳动价值,也不仅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关,而且与人对该劳动产品的需求密切相关。

任何商品都是用来供人使用的,只有当商品进入使用,劳动价值才得以实现。所以,离开了人的需要,就不会有有价值的商品,也不会有有价值的劳动。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只有与人的需要相联系,商品从而相应的劳动才具有价值。常规劳动价值量应当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该商品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市场需求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乘积。当人们对该产品本身的需求为零,该乘积就等于零。而当人对该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具体市场供求关系形式,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这种具体供求关系的乘积就表现为产品的价格。而创新劳动成果变成劳动资料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劳动资料更新的时间。由于劳动资料更新的时间是创新劳动成果转化为生产条件所需要的(技术)时间,这是创新成果在社会规模上变成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条件,既消除信息不对称又消除技术不对称(技术性原因造成的生产设备的不对称,或者物能不对称)的过程。

因此,创新劳动价值的计量可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能不对称,也就是生产设备及其他物能条件的不对称;二是信息不对称。只有当这两种不对称都消除之后,从创新成果形成到两个不对称消除这段时间,是创新劳动价值量计算的时间。但在专利制度下,创新劳动价值量的计算可以不必到两个不对称消除后才进行,因为创新劳动价值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关系计量。

由创新劳动价值量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供求关系是一种表现)的统一。

价值意味着有用,所以其与使用价值的不同只是没有与使用联系起来。使用价值必须与使用联系起来才能体现,而使用价值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因而与供求密切相关。供求关系牵涉到需求,牵涉到人的需要,因而与劳动价值的形成具有实质关联。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条件的变化使劳动的效率在量甚至质上提高,因而使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创新劳动的价值计量,涉及劳动价值论创新的重要方面,也表明劳动价值论创新的至关重要。

劳动价值论创新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财富的认识,而且意味着更有利于财富创造的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为主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是价值的最终源泉,资本是重要生产条件,而合法资本则是劳动的凝结态。对于创新劳动来说,知识和信息都是基本的生产条件,而无论是常规劳动还是创新劳动,管理都是使生产条件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因此,分配原则就不仅应当与劳动的量,更应当与劳动的质相联系。即在劳动者之间,在劳动的量上以常规劳动为基础,在劳动的质上以创新劳动为发展过程中权重增加的主要因素。这样,就为将交换和各个层次的管理以及更进一步将教育等人才培养因素全面合理地纳入分配考虑奠定了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此,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就不仅与社会分配,而且与人的发展,特别是与更符合人性的创造性一面联系了起来。在这样一个视野中,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能满足人的需求的状况所决定。因此,既与既定生产条件相关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又与能满足

獉獉獉獉獉人的相应需求的状况相关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作为生产既存产品的劳动,常规劳动价值主要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创造先前不存在产品的劳动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创新劳动价

獉獉獉獉獉值主要决定于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和水平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使用价值与交换关系联系的实质是需求。需求既能说明商品财富增长的真正动力,还能证明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的商品财富,而且说明商品财富与非商品财富的区别。

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劳动产品商品财富,但劳动产品常常具有非劳动产品商品的成分,因而这里不仅仅是个研究不研究或什么时候研究非劳动产品商品的问题,而是必须研究劳动产品商品中的非劳动因素,也就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问题。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当时的主要任

学术月刊 2012·12

务是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并没有打算专门论述只是作为使用价值的非商品财富,他自然而然就认为对于物本身及其使用价值的研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他的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一定使用价值上的人类社会生产关系。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全面发展劳动价值论不仅要研究劳动产品商品,还必须研究产品商品中的非劳动要素(比如,土地肥瘠特别是气候等环境条件对产品价值的影响)。这些非劳动因素与人的需要从而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劳动价值论创新的巨大空间。

对于人类来说,价值归根结底主要由劳动创造,但价值存在于商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之中,进而劳动价值就与供求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劳动价值论创新还涉及供求关系在价值构成中的地位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信息时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在信息时代,通过创新形成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对称的消除都是劳动过程的结果。作为信息过程,由于商品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劳动,而且与满足人的需要的状况密切相关,因而更多涉及产品供求关系的产品交换,特别是管理就不仅是普通劳动,而且常常是更重要的劳动,甚至高质劳动。由此,我们就由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探索走向了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整体创新:在劳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劳动的质,就形成了创新劳动价值论;而在劳动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供求关系,则形成了建立在人的需要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无论是创新劳动价值论,还是劳动价值论创新,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展开。

(责任编辑:常山客)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411页,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0。

The 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Labor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Labor Value

Wang Tiansi

Abstract:What Marxist 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labor has been confronted with the most severechallenge is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labor and the labor time is nonlinear.The essential deference between general labor and innovation labor i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labor.The process of labor creates value i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accumulation in generallabor and the qualitativ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labor.There is not any significant,measurably,association between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labor and the quantity of labor time.The quantity of thevalue of labor should be measured in two ways:the socially necessary labor time and the needs of themarket.The value,as a social relation,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needs.The creation of the value ofinnovation labor revealed further a basic fact that labor i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value.Marxist theoryabout the value of labor included internally the factor of utility.The value of the commodity isindeterminate by the socially necessary labor time and the status of satisfying human needs.The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labor is the 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labor which takes intoaccount of the quality,besides the quantity of labor.And the 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labor that tookinto account of the re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the 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labor which based onhuman needs.

Key words:theory about the value of labor,innovation labor,the quantity of labor,the quality of labor

◇哲学关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2484003.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选题意义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你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个人建议你从以下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切不可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论文选题的意义一定要叙述得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一、论文题目:试论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 二、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激励企业中员工,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所有制差别、行业差别、员工身份差异,尤其是文化的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针对上述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有效激励,是激励工作中的难题,仍待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组副组长陶元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重庆市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申报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题论证会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审议、指正。一、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特殊国情使当代中小学生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问题加剧积累的矛盾时期。“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 2 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概念使当代青少年学生享受着先进的现代新生活。同时多元文化、各种思想碰撞、人们价值的多元、媒体信息的杂乱、社会道德的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对学生产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加之转型时期家庭结构的复杂性单亲家

庭、复合型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犯罪人员的家庭富裕家庭、贫困家庭等多种家庭结构使中小学生的生存环境呈现出更 加多元的特征。二是转型时期的中小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学生的鲜明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当代中小学生信息量大接受新生事物快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事物。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塑造中小学生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他们对事不盲从对传统道德 作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并创造着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体系即青少年亚道德现象青少年亚道德现 象其特点是价值多元、强调个人需要和互利互惠。表现幼稚具有不稳定性。青少年的亚道德现象提醒着成年人对原有道德体系要进行革新。三是从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冲击之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破碎而代表未来社 会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未形成这就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 前的困惑与迷惘。同时社会转型 3 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产生因此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继承 和创新的时代选择。四是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看尚难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培养需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一是“问题学生”增多校园早恋、学生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青少年犯罪持续上升犯罪的成人化倾向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第十二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两大理论阵营。第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无论是劳动价值还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类天生赋予的、意识决定的,意志与理念决定价值的存在与否。目前,理论界人士普遍认同的是第二种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非劳动价值论,或者说是一种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的分化与整合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商品与货币,这样就出现了价格和价值问题,这些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就形成了模糊的、朦胧的价值观念。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粗略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概念,认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货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用途;另一种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用途。他还明确提出“一切物品都必须有一个价格;这样才会始终有交换,因而才会有社会。事实上,货币就像尺度一样,使物品可以通约,从而使它们相等。因为没有交换就没有社会,没有相等就不能有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相等”。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但是他未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究竟是什么。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平均价格。马格努将公平价格看成是与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相等的

价格,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他第一次提出了应该以劳动耗费作为商品交换之基础的理论。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 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 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 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 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 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 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 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 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 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 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 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 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 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 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 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 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 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 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 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 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 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一,是指劳动价值论一般,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比三章内容。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以劳动价值论一般为中心展开的,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甚至仅指其中的第一章)就是劳动价值论。具体来说,第一章分析了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的本质;第二章,第三章,货比作为价值形式来分析,阐述了其逻辑奇缘,本质和职能。其二,是指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展开,体现在第一篇以后的诸如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相关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是理论一般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纯粹形式与特殊形式的关系,而这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其中,第一部分内容作为“灵魂”的纯粹形式寓于第二部分的各具体内容的特殊形式之中。那种只见对立不见同意,主观地将两部分内容直接,甚至对立起来,进行互相否定是无视其作为有机整体的形而上的做法。也只是存在于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抽象思维上。萨缪尔森等人所说的“逻辑矛盾”,并不是马克思理论逻辑上不一贯的表现,相反,马克思在纯粹的形态上科学把握劳动价值论一般厚,就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对抽象形态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应用,从而更接近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对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的不理解和对劳动价值论内容的无知。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实际方法”是“辩证方法”,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难哦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开宗明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变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揭示出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价值量又是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被肖荒殿概括为两个前提(A和B和一个结论C):A、商品规定为用来交换,且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B、价值定义为一切商品的共同属性或共同尺度;C、抽象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该文着重分析了这一体系的严密逻辑连续性,主要结论是:从前提A和B出发必然导出结论C,对两个前提的任何背离往往会陷入非劳动价值论。简明地说,两个前提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发展过程的考察中,马克思成果的揭示了货比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位接下来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在接下来讨论的价值实现问题中,马克思又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掩盖在物与物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资本论》第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 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

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效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 [正文] 总论 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 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 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理论意义

——活页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与教育的结合,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2.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学资源溃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只能向教师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使他们难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师也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共享,难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素材性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不能等靠商家的开发,要实行几条腿走路的办法,立足于数学课程,立足于教师参与,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学校特色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 我校是市新城区重点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到位,做到了班班通电视、电脑,但由于适合我校数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严重匮乏,十分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加之老师应用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机制,也致使校园网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我校现状,我们决定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并不是指教育资源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教育资源看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网络环境:是指以计算机为媒介,并以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环境。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是指与学校相连的Internet、本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 2、校本化资源:是指将有关的现代教育资源,根据校情、师情、学情,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能适用于本校教师、学生等人员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学习、辅导、查询、交流等活动的资源。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是指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 4、应用: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机会,更加有效地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赖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与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成份的调整与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与扩大,企业家阶层的产生和增加,生产要素的参与分配与智力劳动的收入增加,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100多年以前曾经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解释或指导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需的。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但高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因素。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家庭中充斥着暴力、怨怼,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在团体活动中有着不适应、慢融入等问题。同时如果因其它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在孩子的心灵适应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纾解,孩子的综合素质势必下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这种情况下学困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一方面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

同。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样困难。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或者数学的逻辑与思维。而是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智力的特征。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因为孩子在某一学科方面的表现过早的下结论,如果这种结论是隐性的,孩子不易察觉的,可能影响会小一些,如果教育者简单直接的给孩子结论,极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有学习能力上的欠缺。这种心理学现象是常见的,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当然我们在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时候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学习品质差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学困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低年级学习挺好,而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高中学习成绩会下滑,由一个学习出色的孩子慢慢蜕变为生,大多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学习品质造成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问题。。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的不同、各个教育阶段教育的要求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