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湖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_郭建国

1湖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_郭建国

1湖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_郭建国
1湖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_郭建国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给湖湘建筑文化提供

了厚实多元的基础,对湖湘传统民居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湖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相牵连,互为因果。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不管是它的工艺还是表现的内容,都十分直观地表现了区域文化特色。而民居建筑所表达的信息

量中,装饰占了很大的比重。湖湘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除建筑造型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

成了湖湘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如果说,北方民居建筑恢弘大气,苏皖民居秀丽精致,粤

闽民居建筑纷繁复杂,那么湖湘民居的建筑装饰风格则为质朴简洁、色调清新明快。它的艺术特

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实用性与装饰艺术性和谐统一

湖湘地区经济结构以单一的农耕为主,受湖湘学派“经世济用”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湖湘人内向务实、勤奋朴素的特质,讲究实用。其湖湘民居建筑装饰注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使建筑艺术

与实用功能结合得完美和谐。在建筑室在建筑装饰中,对其装饰构件首先满足其作为建筑上重要

构件的实用功能,重点保证它的间架结构及其布局,在此基础上,匠师们再以艺术的方式根据主

体结构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材料以不的部位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装饰方式进行造型装饰美化,表达

出它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与精神感情。民居建筑物上的屋脊、檐角,屋架的梁、斗拱、雀替等,都是建筑物重要的连接部位,既是建筑的主体构件,也是造型装饰的重点部位,对平直的屋脊造

型为两头翘起,或为青龙横卧屋脊,或如凤凰展翅翱翔,飞檐翘角。木柱两边的雀替,”是分担

负荷的构件,为了不影响结构的强度,以高浮雕的方法进行雕饰,雕刻出不同的吉祥图案。使整

个建筑经过装饰,内容多姿多彩,稳定而不失动感,庄重而不显呆板,在实用的基础上将人们引

向一种审美境界。

与主体建筑联系紧密的还有柱础石。从实用角度说,柱础石起防潮、防腐以及承受负荷的作用致,又将它纳入理念造型系统加以考虑,使柱础石的造型与装饰更加丰富。因为潮湿,柱础石比

北方地区民居的柱础石要高。柱础石的形制有鼓形、方形、瓜形、六面锤形等。上面常雕有佛家

八宝、民间八宝、道家八宝等图案,还有雕刻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彼此互相穿插,主次搭配,形象生动,变化多端,富有情趣和艺术魅力。这些在陶澍故居、曾国藩故居及很

多的古民居建筑尚保留较多。

湖湘民居建筑装饰的重点还表现在内外空间的艺术处理。如门窗、隔扇、屋檐的滴水瓦当等。

其中门窗、格扇是室内外过渡的连接构件,透过开敞的隔扇可以把室外空间引入室内,使室内的

视野范围扩大,内外空间得到紧密结合。

它采用细木工艺装饰,雕饰菱花、卷草、卍字、福寿等纹样,增加了装饰功能,成为传统建

筑上艺术的点缀,具有精美和纤巧玲珑的艺术效果。又如在间隔方面,采用屏风、漏窗来分隔室

内和室外空间, 使它们又分又联,形成有节奏的流动空间,从观感上造成内外空间的互相渗透、

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增强了空间层次的观赏效果。

二、造型元素朴实简洁,又多元活泼

湖湘地区处长江中下游,中华腹地,远离京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不如江浙闽粤地区经商繁荣。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交流,湘军的突起,曾有江、浙、赣、川等的移民

到湖湘.由此促进了湖湘建筑文化与各地建筑文化的交融和扩展。加之湖湘又是多民族地区,多种

民族文化的糅合,其建筑装饰就体现出朴实简洁但不失多元活泼的风格。

湖湘地区东、南、中三面山地环绕,丘陵多,为了不多占地,房屋大多依山就势,随地势起

伏错落。民居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造型为典型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的房屋。

如柏荫堂、韦伯堂,湘南的阳山、傅家湾等地古民居,湘东的沈家大院,其民居因村镇住宅密集,院落鳞次节比,为防火,房屋建筑设计了高于屋顶的封火墙。封火墙又称马头墙,极具动感。墙

头轮廓造型装饰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表现出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和诗

情画意的环境氛围。封火墙的墙面多以白色灰塑装饰,墙头覆以黑瓦两坡墙檐,青墙黑瓦,明朗

而雅素,体现出朴实简洁的特点。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形制有很多干栏式木构架吊脚楼。因湘西一带崇山峻岭,山多水多,

气候潮湿,毒蛇猛兽出没,世代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苗、土、侗家等民族,故以桩木为基础,其

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建成干栏式建筑。由于干栏式

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靠

田坝而建。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其建筑装饰上也极为别致,木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的悬柱,壁板大多不上色仅用油抹得光亮,嵌上花窗,通风向阳。花窗装饰也往往用意极深,淳朴、豪放、活泼。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湖湘人崇文尚武,在民它采用细木工艺装饰上也多有体现。石雕、砖雕、

木雕、题壁书画楹联,共同组成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对民居装饰艺术影响最大的是雕刻技艺。

湖湘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其建筑以木材为主,装饰尤以,木雕见长。

与徽派建筑相比,徽派建筑装饰精致、细腻。湖湘的建筑装饰不太追求精密的雕琢和细微的

手法,而追求的是一种神韵。以隔扇木雕花裙板“刀马人”为例,在一块小小的花板上将很大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常见的“刀马人”木雕花城,往往只有三骑战马作“品”字合成一副征战争

画面。刀法粗砺,用刀简洁,人物略貌取神,造型十分概括。由于穿插得体,场面起承转合,穿

插有致,那种金戈铁马的鏖战气氛被十分简洁概括的手段表现出来,其动势生猛,实中见虚,虚

中见实,虚实相生。

三、具有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

湖湘,历史上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自成体

系演化为湖湘文化。区域文化与建筑形成了一种难以分离的亲缘关系。战国中期,湖湘全境属楚

国范围。楚人不断学习、吸收、融合中原华夏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楚文化,并

在农耕技术、冶炼工艺、城建民居、文学艺术等感。方面走在了当时的最前端。楚文化的特质内

涵包括“源有芷兮醴有兰”的自然环境;包括“被薜荔兮带女罗”的服饰;以及“信鬼好祠”的民风民俗。

据历史记载:楚国南方沅、湘一带地方“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民间风俗祭祀时必定奏乐、

唱歌、跳舞,并由巫觋扮成鬼神的形象,表演一些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民俗活动。目的是讨得神灵

的欢欣,以求得福佑。受制于三湘四水之间的神话传说、宗教巫术、岁时节庆、服饰饮食等民俗

民风人文环境的影响,湖湘建筑文化被巫性浸润,湖湘传统的民居建筑自然也融会了楚巫浪漫飘

逸而又神秘莫测的特点。建筑装饰中带有大量楚巫的符号,有很多保留着巫术神性意识的构件

和纹样。如武陵山区土家民居中在梁上的采用太极和神龙图案,门檐上饰以八卦与狮子,檐下雕刻

鳌鱼雀替以象征神水等等,表现出人们敬神,畏神,揣测神灵启示的心理,以及对于未来美好事

物的希望,它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也融汇了人类的原始思考和智慧。

还有民居门窗装饰中常见的云纹、水纹、拐子纹,农村门上悬挂着用于避灾殃的木雕吞口装

饰件等;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最初的生产生活中因要觅求精神寄托而构建起的神性意识。凤凰县

等地民居建筑群落的凤凰脊饰和垂脊吻上的卷草纹上,也集中反映了这一特色。这些都是在建筑

装饰中表达出来的对于巫文化的膜拜,昭示着人们虔诚的信仰以及升华为艺术的超群禀赋。

四、湖湘天然的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

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题材,借以各类动植物花纹, 吉祥图案、历史故事、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寄托人们的精神向往,将一种存在人们精神,世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将人

们审美意识完全体现,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艺术内容,增加了建筑的审美情趣。

湖湘作为传统农业内陆地,湖湘建筑装饰的浪漫风韵首先表现为一种牧歌情调,向往大自然,依

恋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大部分表现是农家喜闻乐见的平常事情,如“渔樵耕读” 、“刘海

砍樵” 、“戏文故事” 、“刀马人”等题材深受群众亲近和喜爱。还有一些直接表现农家的活,如湘

南一古民居室外檐下有一铺壁画,分成多格,分别是婴戏、山水、捕鱼、庄园等,其中“婴嬉荷图”

用墨线单勾描绘几个裸身童子正在藕花深处玩耍嬉戏,画面上几个孩子艺术形象特征鲜明,写意、抒情,富于生活情趣,是一曲乡村的田野牧歌。

还有许多的装饰反映出平常农家的淡泊心态,什么“老鼠、猫儿、狗”的动物形象,“萝卜、白菜、辣椒”等时鲜蔬果纹样,作为装饰纹样,表现出南国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

在湖湘建筑装饰纹样中还有大量的吉祥含义。民谚云“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都具有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洋溢浓郁的民俗气氛,寄托着祝福与希望,展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湘南民居在古建筑的岔脊上,在高高的檐角处,装饰有一些小兽,把这些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充满艺术魅力。

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的民居建筑装,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表现部分,

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着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它是湖湘文化的载体,更是传

统建筑文化的载体。湖湘传统建筑装饰携带着最真实可信的第一手信息。在很大意义上,这些信

息往往同时来自于它们无处不在的艺术意味,是艺术的话语在诉说洞庭湖两岸那些关于人类的、

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观念和情感,它给我辈留下的意蕴是深刻而绵长的。

传承与发展_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传承与发展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New Annotation of the Minnan Tradition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Construction 文 / 陈琦 陈秀莲 Chen Qi Chen Xiulian 陈 琦 厦门市规划局建筑工程管理处 副处长 厦门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 国家注册规划师 陈秀莲 前传媒工作者 筼筜书院建筑设计总平面图-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之美

2010 09 A+C XIAMEN P069 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福建的传统民居主要有四种,即:土楼、 土堡、红砖和灰砖。福建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 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布局、结 构体系、外部造型及细节装饰等方面,既保持 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 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由 于福建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独 特的地方风格,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在这 四种民居中,以红砖民居(也是闽南地区特有 的)最为靓丽。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即红砖民 居)素有“闽南地上文物”之称,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充满闽 南地域特色的飞檐翘角、独具闽南风格的砖石 墙、成熟的砖雕工艺、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 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等艺术形态,无不体现着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装 饰之美及文化意蕴之美。 1、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之美 (1)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 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对称地 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和院落,组成一幢严谨对 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2)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院落,是 以三面或四面房舍(围墙)围合而成的。以院 落为基本单元,进行群体组合,是我国民居建 筑布局的又一个共同特征。在闽南传统民居建 筑中,院落的主体是厅堂,而不是庭院,这是 和常见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主要差别之一。 (3)宽敞的廊、厅,贯穿全宅。闽南地 区太阳光强烈而且多雨,气候湿热,人们需要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檐廊厅堂,既能遮阳避 雨,又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从而成为人们活 动的主要场所。因此,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般 都使宽敞的檐廊与厅堂相连结,以构成全宅的 通道。其面积约占全宅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大 一些。 2、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之美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由木 作、瓦作和石作构成。其中,木作是建筑的 “主角”,分“大木”、“小木”。“大木” 是结构性的,包括斗拱、构架等;“小木”则 筼筜书院主体-讲堂顶部装饰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的类型和特色 城规082 何祺108053056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人居环境和粉墙黛瓦、灵秀内敛的江南民宅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过去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江南通常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的南部、浙江的北部。这里河湖密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 江南民居主要根据风俗、地理位置等条件主要分为苏、浙、沪、徽。江苏民居主要以苏州为代表,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那里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去实地实习过程中也深深感觉到苏州民居的特色,大户人家的奢华院子,小户人家的台阶砖瓦,都是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是属于水乡民居,其实浙江也可以算是水乡民居,和苏州的特色大同小异。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江南民居最好辨别和有特色的当属徽派建筑,也是个人感觉最好的特色建筑形式。村落选址在徽派建筑是十分重要的,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个人觉得江南是个细腻而温和的地方,所以江南的建筑融入了江南建筑师们细腻的精华,依山傍水、灵巧布局、粉墙黛瓦、精细雕刻、丰富装饰、木制构架,这是在我眼中的江南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与审美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

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呢?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

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江南民居-江南民居[丁俊清编著的书籍]

江南民居-江南民居[丁俊清编著的书 籍] 《江南民居》以合院式为基本形制,大屋顶、木构架、榫卯结构、拾梁与穿斗结合。江南民居主要有天井式、庭院式、宅园式三种类型。平面布局为厅堂式,有轴线,建筑外貌和谐朴素,内部木装修细腻纷繁。它和礼制建筑祠堂、宗庙、书院等一道以粉墙黛瓦、玄廊朱柱、天井、院落、大屋顶、小青瓦、瓦当、深擔、吉拙的屋脊、生动的脊饰、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庭院深邃,参差顾盼的村落风貌。江南民居不仅仅是住人的容器,而且还有品节制度、礼仪精神。江南民居它集住、贮、生产、教育、

民艺、祭祖祭天六义为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哲理、天人合一内省气质、自律精神等特色和恋土品格、环农业特征。作者还论述了江南传统大屋中人、宅、天地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处理好住宅和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者目录 序 编纂“江南建筑文化丛书”的缘起 前言 一、国家从屋盖下滋生——江南民居屋面 1.像扁担一样微微起翘的屋脊 2.山的延续,坡的再生——大屋顶 3.鹅兜差参,芙蓉出水——众檐之美 4.方的田地,方的房子——型制 5.简单实用,有美毕臻——瓦、瓦当 6.国家从屋盖下滋生 二、浓妆淡抹,美在相宜——江南民居的墙 1.墙是织出来的

2.外墙、立面 3.高墙窄巷小弄堂 4.隔扇、木建筑的墙、木板墙 5.马头墙 6.观音兜 7.院墙、篱墙 8.城墙、长城及其他 三、通情达理的入口——江南民居的门 1.宅以门户为冠带 2.门的原始意义是防护 3.普通百姓家的门 4.大宅之门 5.门坊、门巷 6.门厅 7.古代民居大门是文化构件 8.其他门及传统文化中门的其他意义 9.门联——江南民居的文化空间 四、家家都藏一方小宇宙——江南民居庭院和天井 1.庭院之制是中国特有的住宅形制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2486304.html,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闫国艳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城市住宅建筑不断采用新的建造技术和工艺。虽然民居装饰元素所依附建筑结构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和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式住宅建筑设计的源泉,只有结合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的住宅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具情感的居住环境。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概念 所谓民居,即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相联系的有针对性的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则指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因地域环境的差异,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水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内容概述 因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也各具特色。下面将以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民居和徽州民居来进行论述。 1.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是四合院空间模式,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对民居建筑装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无处不在,疏密得当,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转折处、节点处和结构结束部位。大门、影壁、屋顶、墙身、门窗都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并善于运用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处理技法。 大门的型制各异,装饰也各具特色,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北京四合院里通常设置影壁,也称为照壁,位于大门里面,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也能满足人们的“避祸求福”的心理需求。影壁顶部通常覆筒瓦,采用砖砌框架,中间采用各种吉祥文字或图案的砖雕进行装饰。屋脊的装饰是屋顶装饰的重点,北京四合院屋脊有清水脊、元宝脊、皮条脊、鞍子脊、大脊等,屋脊做法多样,有的用板瓦拼成装饰图案,也有的用雕孔花砖砌筑。墙身装饰较为简单,常用白粉墙或青砖。门窗棂格图案丰富多样,让传统民居变得生动有趣。 2.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 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作者:————————————————————————————————日期: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凡宅必有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活模式和居住模式。江南民居建筑特点是黑瓦、白墙、砖石木构,干栏式建筑。江南水乡民居多傍河道而筑,故有旱街和水街。水街上的桥是连通两岸旱街的纽带,各式桥型亦是水街特有的景观。骑楼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模式。它临河沿街,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栏干可依的长条凳,形成一条给住户及路人遮风避雨、歇脚荫凉、人际沟通的水榭式街廊。过街楼在江南乡镇常见,借空间不碍交通,连通街两边楼房成一体。江南水乡居民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前面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居民左右邻接以风火墙相隔断,留出适当距离作通道河渠交通用。临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楼房,宅院一般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建筑装饰丰富,材料以木、砖、石为主。有花窗、隔扇、雕梁及砖雕等。门楼以砖雕为主,隔扇以木构为主,花窗有木构,也有砖瓦、砖雕结构等等。 总体概括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建筑结构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 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此技艺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凡宅必有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活模式和居住模式。江南民居建筑特点是黑瓦、白墙、砖石木构,干栏式建筑。江南水乡民居多傍河道而筑,故有旱街和水街。水街上的桥是连通两岸旱街的纽带,各式桥型亦是水街特有的景观。骑楼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模式。它临河沿街,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栏干可依的长条凳,形成一条给住户及路人遮风避雨、歇脚荫凉、人际沟通的水榭式街廊。过街楼在江南乡镇常见,借空间不碍交通,连通街两边楼房成一体。江南水乡居民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前面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居民左右邻接以风火墙相隔断,留出适当距离作通道河渠交通用。临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楼房,宅院一般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建筑装饰丰富,材料以木、砖、石为主。有花窗、隔扇、雕梁及砖雕等。门楼以砖雕为主,隔扇以木构为主,花窗有木构,也有砖瓦、砖雕结构等等。 总体概括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建筑结构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

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闽南传统民族的装饰材料、装饰手法、装饰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思考传统建筑的语汇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探索既有新意又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设计装饰。 关键词: 闽南建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 传统室内设计是民族的,精神的文化,是传统习惯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中,这种精神作为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室内设计作为继承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一方面朝向趋向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传统的式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受广泛的关注。掀起一场新古典的室内风格。从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利用现代的材料和构成方法重新构筑,可以带来具有新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装饰。 在闽南人看来,住宅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房子的建造,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可以看得出前人的认真和细致。闽南的传统室内环境有着传统建筑的一般特点,也有其比较独特的色彩和地方特色。装饰是闽南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所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经济状况。 闽南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合院式,内部比较宽敞,朴素端庄。主体部分中线对称。公共空间比较宽敞,主体的中心是大厅,用于会客和祭祀,举办各种活动,如婚丧嫁娶、寿庆添丁等。建筑的功能划分非常明确,突出了动静,主客对比。主体的大厅往往是开放型,从进入大门就可以直接看到整个大厅,体现教长的景深,大厅对于庭园借景,视野开阔、景观良好。 (一)闽南传统室内装饰的形式 木雕:梁架、斗拱是木雕的集中体现,既是结构体,又是装饰构件。纹样题材广泛,有龙凤 纹、草木纹、结构清晰,色彩华丽。斗拱在传统建筑中不仅满足了功能结构,而且还具有视觉上的审美。斗拱和屋顶的木线条有粗细、方圆的不同排列,构成具有现代意味的内部空间。在传统室内中,厅堂木架上往往有些装饰的雕刻,以花草图案为主,使用黑色,红色及金色装饰建筑构件,局部还有彩绘和金箔的使用。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蒋钦全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 日期:2012年11月8日 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 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 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很高,烧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从民居的结构系统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通常为砖木、石木或混合结构,木构系统抬梁式、穿斗式并用以穿斗网状式为主,这与各地的民居建筑构造的不同在于穿斗网状式之结构的技术内涵。 从民居的营造工序、主要工法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营造以大木作匠师为首“领场”统筹安排、指派各工序、工种的施工组织系统,与各地的做法相近或相通。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城市住宅建筑不断采用新的建造技术和工艺。虽然民居装饰元素所依附建筑结构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和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式住宅建筑设计的源泉,只有结合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的住宅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具情感的居住环境。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概念 所谓民居,即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相联系的有针对性的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则指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因地域环境的差异,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水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内容概述 因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也各具特色。下面将以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民居和徽州民居来进行论述。 1.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是四合院空间模式,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對民居建筑装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无处不在,疏密得当,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转折处、节点处和结构结束部位。大门、影壁、屋顶、墙身、门窗都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并善于运用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处理技法。 大门的型制各异,装饰也各具特色,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北京四合院里通常设置影壁,也称为照壁,位于大门里面,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也能满足人们的“避祸求福”的心理需求。影壁顶部通常覆筒瓦,采用砖砌框架,中间采用各种吉祥文字或图案的砖雕进行装饰。屋脊的装饰是屋顶装饰的重点,北京四合院屋脊有清水脊、元宝脊、皮条脊、鞍子脊、大脊等,屋脊做法多样,有的用板瓦拼成装饰图案,也有的用雕孔花砖砌筑。墙身装饰较为简单,常用白粉墙或青砖。门窗棂格图案丰富多样,让传统民居变得生动有趣。 2.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徽州民居典型特色是“马头墙”,马头墙不仅具有防火功能,更具装饰作用。远望徽州民居村落,马头墙高高低低,互相错落,墙面点缀竖向小窗,使徽州民居的外立面变得丰富。徽州民居装饰将“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运用的非常娴熟,其题材丰富,与民居建筑的结构构件巧妙进行结合,使民居建筑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效果。徽州民居外墙面多采用白墙,黛瓦,灰窗、白墙的组合,让徽州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本课,能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认识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 情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 三、教学难点:能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去分析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知识迁移) 一备 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傣族竹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 民居建筑:皖南民居 广东开平碉楼、北京四合院、中国民居 建筑为什么如此多样化? 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造成的不同的文化差异、地形不同、气候差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人类最初的民居是什么样呢?

1、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穴居”、“巢居”: 2、封建社会有一种新的民居形式出现:院落式的民居。产生院落式民居的原因是什么?秦砖汉瓦技术的扶持。封建的农耕社会,建筑上儒学、礼教的渗透。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你知道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吗? 客家土楼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 西南干栏式竹木楼 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的角度分析福建土楼 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 外墙生土夯筑、内部木架结构、利用地势、材料天然。以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规格的卧房,并以走廊相连。防风抗震、防御性强、循环利用。聚族而居、邻里和睦。造型富有特色,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想一想: 土楼外立面地下两层为什么不开窗户?而仅在三层以上开小窗吗? 防御、防风、抗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