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1新人教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2:汉武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3: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中央收回地方的盐铁运营权力。

例题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C )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变式练习: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C )

A.萧何

B.董仲舒

C.主父偃

D.卫青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1: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比较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问题2:罢黜百家的提出和目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问题3: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表现

(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

(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

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二: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A )

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变式练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B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问题三: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经略边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的统治的。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问题1: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1、反击匈奴;

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汉朝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于匈奴进行了长达30年的自卫反击战,成功的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匈奴侵扰的困扰。

2、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一部南下降汉,其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实现了北方边境长达50多年的安宁。

问题2: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通西域

补充材料: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1)目的:寻找西域盟国,共同对抗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1年到达西域,但大月氏不愿于匈奴未战,未达成主要目标。

(3)作用: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了解。

2、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

(1)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2)成果:西域各国遣使来朝,西域各国同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1)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武帝在新疆设使者校尉(2)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直接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问题3:汉武帝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1、南部: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郡和南海九郡。

2、西南夷: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设置郡县加强管辖。

问题4: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的成果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问题5:汉武帝的“罪己诏”

汉武帝中后期,由于长期用兵,生活奢靡,导致人们贫困,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在晚年下了一个“罪己诏”,宣布自今放弃有害百姓的政策,于民休息。

例题三:小明同学对张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你认为合适的是( B )

①军事家②探险家③改革家④友好使者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问题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使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师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并总结。

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作业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2.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3.“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B. 开元通宝 C. 五铢钱 D. 交子 5.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 A.李广 B.主父偃 C.霍去病 D.董仲舒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道家的《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错误: 更正: 7.公元前119年的牧野战役,是西汉对抗匈奴的高潮。经此战役后,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分别指的哪一历史人物? (2)“秦皇”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 通过课本剧《参与朝堂议事》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材整合:联系第11课内容,结合本课课题,按照以下三部分,重新整合教材。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这样进行教学讲述,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西汉历史,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1.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3.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温州新星学校陈诗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 猜古代皇帝的名字: (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 (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请问这个皇帝是 谁?(汉武帝) (教师总结:姜鹏博士的这十六字总结,前八个字概括了汉武帝一生的功绩,简单来说,就是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格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环节一: (1)画年代尺 教师在黑板上画汉朝历的年代,让学生在相应的年代填上相应的事件。 (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朝的大致时间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史实的梳理) (2)阅读卡内容探究 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3)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 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推恩令”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使其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新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 汉武帝接受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 现“推恩令”,下 令允许诸侯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 国。 通过“推恩” 这种相对和缓而 “富有人情味”的 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 国,侯国不再属于 王国管理,而归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管 理。不费一兵一卒, 达到了削弱王国的 目的,而得到封地 的诸侯子弟,对皇 帝感恩戴德,从而 培养了侯国的忠 诚。 学生回答问 题。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了解“推 恩令”的作用。 了解刺史制 度。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 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 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秦朝哪一年灭亡? (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 3、合作探究: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 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 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 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知识点3 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 是由谁造成的(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语文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 课时:一课时 所属单元:第三单元 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 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 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3min> (ppt展示人物画像) 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沉默) 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 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奏折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幻灯片展示课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些问题呢?请看历史剧《汉武帝的烦恼》(幻灯片) 师:(鼓掌)剧中汉武帝有哪些烦恼? 生:诸侯王财大地大,百家争鸣,匈奴骚扰 师:归纳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思想:思想不统一③边疆:匈奴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二)为汉武帝分忧 师:穿越时空:假设同学们是当时汉武帝的臣子,你会提出什么方法帮助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推荐这种方式的理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把解决方案写在奏折上)请不同的小组代表回答: 1、王国问题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课 第15 课《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刘建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 幻灯片展示课题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

初中历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然而,“治世”之下仍然有许多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汉武帝正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才巩固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预习学案纠正与反馈 学生打开平板,对照平板上的答案提示,自主纠正预习中的错误;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说明:课前5 分钟,教师上传预习学案答案提示) 三、开始新课 【环节一】“治世危机”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相关图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找出西汉建立以来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上述危机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知识的第一次整合,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汉初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治世危机”的寻找也顺理成章地引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本课的主题。) 【环节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相关图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分别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找到汉武帝加强中央权力,“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及其影响。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知识的第二次整合,旨在引导学生归纳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本课有些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环节三】“鼎盛的西汉”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利用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大破匈奴、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封禅泰山、《史记》以及拓展版图),向学生展示西汉鼎盛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来的影响的理解。 (设计意图: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环节四】“系统理学” 先由学生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自主进行知识梳理与总结,教师点评;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

泗洪姜堰实验学校教师备课稿

合作探究 一、“推恩令” 的实施 1.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 2.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汉武帝有何烦恼呢? 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 地方豪强势力也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推恩令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让学生阅读材料,想一想:“推恩令”妙在哪里?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5. 教师提问,除了实施推恩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做? 汉武帝还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6.本节小结:汉武帝在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政治上大一统 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上大一统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教师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3. 学生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提出者,具体措施,作用 (1)含义: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2)提出者:董仲舒 (3):具体措施: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 1.阅读下面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中的现象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人们弃农经商,会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2.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进一步回答当时经济方面存在问题? 私人铸币未完全禁止,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3.提问汉武帝汉武帝又是如何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学生总结从下面几个方面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来到南浔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历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段历史呢,请先看一段视频,注意视频中的人物和文字。 展示:汉武大帝视频 师:你认为这段视频所展示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在哪一个皇帝统治时期?(汉兴五世,隆在建元) 生:汉武帝 展示:汉武帝介绍 (过渡)师: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二.讲授新课 师:那么,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又有哪些皇帝为汉朝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努力呢? 生: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继续轻傜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 展示:汉朝皇帝更替图, 师:汉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治趋向稳定,那么汉武帝是如何推动汉朝走向全盛,实现大一统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大声朗读前言。 生:齐读 师:很好,那么,汉武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55—57页正文,按照刚才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学案提示,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书本中找出答案。(教师循环走动指导学生阅读。)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来说说汉武帝在政治领域采取的措施? 生:略 1.颁布“推恩令” 展示:政治领域 2.建立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监察制度 师:同学们,历史事件都是有来龙去脉,前后有因果关系的。现在我们就要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呢?我们来听这样一个故事 展示:资料汉武帝面对诸侯国势力膨胀的故事。 生: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认真听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在西汉,诸侯王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集权。 师: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西汉初年刘邦为巩固汉朝统治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展示:西周的分封制和秦的郡县制。 师:看西汉前期形势图,从图中可看出,在汉初,地方上既有郡县又有王国,郡县制说明刘邦沿袭了哪个朝代的制度?但是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什么意思呢?他认为秦 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一旦天下大乱,天子的亲属因手无重兵,而使天子孤立无辅。所以分封了诸侯。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创立的?因此,汉朝初期对地方管理采取的是郡国制。当时,刘邦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这种分封诸侯有什么危害?请同学们看55页阅读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练习题及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惩治地方豪强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察举制 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 B.“以德化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4.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 5.汉武帝统治期间,铸造的钱币是( ) A.贝 B.五铢钱 C.半两钱 D.交子 6.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古代汉朝时期人们学习的场景?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汉代由政府创办的最高学府叫什么?由这里学习的主要教材可判断哪一学派在当时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哪一政策造成的?

(2)与汉代比较起来,当今的学习内容有什么优点? (3)汉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的目的有何不同? 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

C.连年征战 D.实行郡县制 3.地方治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汉武帝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铸造五铢钱 4.“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及其“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C.李冰修筑都江堰 D.屈原创作《离骚》 5.近年来,各地儒学学会的成立显示出儒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 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亲临右图所示的学习场景,你所用的教材是( ) A.《道德经》 B.《韩非子》 C.五经 D.《孙子兵法》 7.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统一度量衡 8.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教案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我国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③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使中央高度集权,国家高

度统一,故这些措施都是重点。 2、难点: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阐述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这些内容初一学生难以理解,要通俗易懂地解析。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的战争等史实,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辩证地评价汉武帝 2、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3、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五)教学纲要: 汉武帝大一统: 一、王国问题 1、出现王国问题的原因:汉初实行分封制 2、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及结果: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二、独尊儒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2、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德主刑辅。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大兴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 三、与匈奴的战争 1、汉初匈奴对北方边郡的掳掠及“和亲”政策。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漠北之战,大败匈奴 (六)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汉武大帝》片头一部分: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学生:《汉武大帝》 对,电视剧主要刻画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汉武帝,毛泽东称他为英雄,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萧王庙中学包红园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新课教学】:导入新课:由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导入,因为黄晓明是饰演《大汉天子》而出名的。背景因为是《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也为后面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措施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温故知新: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回顾汉朝的建立。并且介绍汉武帝刘彻的生平。(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上一课内容,并且通过了解汉武帝的生平知道汉武帝胸怀大志) 政治上: (1)阅读卡内容探究: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2)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 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 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很容易产生。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 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哪!…… 偃: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 课 第15 课《汉武帝“大一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幻灯片:汉武帝像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 年,16 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幻灯片展示课题第15 课汉武帝“大一统” 【新授】(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 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些问题呢?请看历史剧《汉武帝的烦恼》 师:(鼓掌)剧中汉武帝有哪些烦恼? 生:诸侯王财大地大,百家争鸣,匈奴骚扰........... 师:归纳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思想:思想不统一③边疆:匈奴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二)为汉武帝分忧 师:穿越时空:假设同学们是当时汉武帝的臣子,你会提出什么方法帮助汉武帝解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1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资料;汉武帝的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感知理解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3)过渡: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但这却招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种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坏的影响。为此,汉武帝希望在全国只推崇一派的思想主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设问:怎么实现国家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教学要求】 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回顾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包括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25年—220年)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俗话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提示(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问题) 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 比如西周采纳的是分封制,秦朝采纳的郡县制,那么刘邦采纳的又是什么制度呢? 回答:采纳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汉初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说说分封诸侯对刘家天下有哪些不利影响? 不利的影响: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最后是被评定了,但是诸侯国的势力依然很大,汉王室依然面临着威胁。 补充说明还有积极的一面:在汉初确实有取得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那么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候,新封的候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推恩令的意义: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

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政治篇: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 3、推恩令发挥了什么作用?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4、与汉景帝削藩的措施相比,你认为推恩令高明在哪里? 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过渡语:推恩令的作用使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思考以下问题: 1、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有何必要性?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对皇族的监督 2、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官员的名称叫什么?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官员的名称叫刺史。 3、他们的主要职责上什么? 监察地官吏和地方诸侯,向中央反映情况。 4、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有监察地方政府和皇族,惩治吏治诸,镇压地方叛乱的作用。 经济篇: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大一统呢? 统一货币铸造,食盐和铁器的生产收归中央 2、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的背景是什么? 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不一致,民间和铸行为使这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