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历史必背知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历史必背知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历史必背知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历史必背知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历史必背知识

必修Ⅱ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形成。

3.汉代:西汉使用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地的深浅。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三、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1. 都江堰:(战国—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 郑国渠:(战国—郑国)。

3. 井渠法(汉代关中地区,今天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

4.王景治理黄河(东汉)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古代中国在丝织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

(2)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3)唐代:官营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

(4)宋代:棉纺织业发展。

(5)明代:纺织业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2)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战国时期:已能炼钢、出现淬火技术。

(4)汉代: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古代中国在制瓷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原始社会:制陶工艺高。

(2)商到东汉:陶到瓷过渡。

(3)唐代:唐三彩、越窑青瓷、刑窑白瓷、晚期首创釉下彩绘。

(4)宋代:名窑众多(定窑、钧窑、景德镇、龙泉、耀州窑)。

(5)清: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春秋: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唐:水路(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发达

3.宋: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4.明清:出现会馆、商帮(晋商、徽商)

二、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1.战国:出现商业区“市井”。

2.秦:有专门管理市的法律规定。

3.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九市。

4.南北朝: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5.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市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长洛扬杭湖商业发达。

6.宋:市突破时空限制,都市商业繁荣。

7.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繁荣。

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

2.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表现:对工商业严格管理。

①秦: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律》。

②汉:商人的赋税加倍、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

③唐:管理市、限制时间。

(3)影响:

①积极: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出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时间:明中后期出现

2.出现标志: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重农抑商

2.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标志: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2.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来侵略促进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

(2)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产生途径:洋务派官办、地主商人投资、手工工场采用机器。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三、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3)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代表: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第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年)

2.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4.特点: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7-1937年

2.原因:

(1)法币政策的实施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3.限制因素:

(1)官僚资本的控制(2)帝国主义的压迫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时间:1937-1949年

2.原因:

(1)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2)官僚资本的压迫

(3)繁重的捐税负担

(4)美国的经济侵略

四、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因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1)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2)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4)实业家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压迫的表现

(1)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2)利用在华攫取的特权,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3)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4)抗战胜利后美货的冲击。

2.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严重束缚的表现

(1)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

(2)各级政府勒索民族工业。

(3)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公开吞噬民族工业。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

1.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表现

(1) 济南惨案后,全国反日会通过了抵制日货的决议。

(2)九一八事变后,要求团结御侮。

(3) 一·二八后,民族资产阶级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4)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

3.评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改造的方式:农业、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②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③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成功:

①《论十大关系》

②中共八大: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失误: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 年

2.内容:

(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农村改革

1.起点: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四川广汉向阳公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①土地公有,农民有使用权;②农民有生产自主权: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按劳分配。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建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加快了现代化建设。

四、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是改革的目标。

五、对外开放

1.史实:

(1)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

(4)1990年决定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1.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1992南巡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

5.1995十五大:提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和生机,提高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

2.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

(1)概况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餐

(1)传人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三、居室建筑演进

1.传统建筑:北方流行以四合院为基础的居住大院。

2.新式住宅: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姻包办 、 土葬 、 女子缠足 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牵引力由人力、畜力向 机械动力 转变,由传统的轿子、马车、帆船向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过渡。

二、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进步

1.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 海关 开始试办邮政。

2.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 台湾 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3.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我国,2003年电话用户世界第一。

三、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信息的传播交流;

3.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1.19世纪40年代——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拉开近代报业序幕。

2.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昭文新闻 》.

3.维新变法期间影响较大的有《 中外纪闻 》、《 强学报 》、《时务报》。

二、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1.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的《 定军山 》,20世纪30年代出现很多电影作品,改革开放以后电影业迅速发展。

2.电视: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的 北京电视台 ,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三、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1993 年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四、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2.使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一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文明由隔绝走向链接,世界日益连成一个 整体 ;

2.引起“ 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显示雏形;

3.引起“ 价格革命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第二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

1. 荷兰兴起:

(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发达。

(2)经过:1581年尼德兰北部成立荷兰共和国,17世纪垄断世界航运业,被称为“ 海上马车夫 ”。

2.在美洲、亚洲的扩张:

(1)美洲:建立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

(2)亚洲:占领台湾,成立东印度公司。

二、英国的崛起

1.英国崛起:

(1)条件:地理位置、重商主义、圈地运动、代议制、殖民霸权的角逐。

(2)经过:18世纪掌握海上霸权,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

2.在北美、印度的扩张:

(1)北美: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夺取荷兰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2)印度:英法战争打败法国,确立在印度的优势。

三、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直接掠夺、屠戮、建立海外贸易公司进行掠夺、贩卖黑奴(三角贸易)、欺诈性贸易。

四、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对殖民国家:通过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规模.

2.对殖民地: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疾病、黑奴贸易)以及先进文明。

3.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初具规模。

第三课“蒸汽”的力量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政治:代议制的确立

2.经济:

(1)资金: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2)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

二、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瓦特——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三、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进“蒸汽时代”;

2.资产阶级竭力开拓世界市场,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形成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科技:科学理论,技术创新。

3.资本:大量资本积累。

4.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主要发明

(1)能源: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交通: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出现;

(3)石油化工:内燃机的问世,直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4)通信: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电话,电报)。

4.影响:

(1)推动生产力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的产生,现代意义的公司渐成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

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市场争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3)世界连接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生产、消费、流通联系;物种广泛交流;国际分工广度深度发展;文化交流的扩大),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3.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1. 时间长:(1929——1933) 。

2. 范围广:席卷所有经济部门、具有世界性。

3. 破坏性大: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 (金融、工农、贸易等)。

4.影响深远。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1.经济: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混乱。

2.政治:激化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 经济大危机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边缘。

2. 胡佛政策的失败。

3.罗斯福上台。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减少供给)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提高基础设施)。

4.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促进消费)。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社会保险法》(稳定社会,刺激消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特点: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二战后——60年代:杜、艾、肯、约政府实行充分就业、赤字财政、通货膨胀政策(凯恩斯主义),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2.70年代:尼、福、卡交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赤字财政(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失灵出现“滞涨”。

3.80年代:里根削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减税、加大国防开支(货币供给学派),经济复苏回升。

4.90年代: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经济进入高增长的“新经济”时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2.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4.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叛乱。

2.外患:协约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1)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 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2)影响:

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1)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 . 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 ④分配:工资制

(2)作用:

①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 战时共产主义打击农民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战结束,经济情况发生改变。

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1.确立的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2.表现:

(1)经济:高度集中高度计划(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高度集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学术问题;个人崇拜)

二、“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经验:经济: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保证党的领导,维系政局稳定。思想文化: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2.教训:经济: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个人专断,破坏民主和法制。思想文化:不利于繁荣。

3.启示: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扩大地方自主权,削减农业税、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2.评价

(1)冲击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闸门。

(2)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重点在工业。(2)推行“新经济体制”。

2.评价

(1)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行“民主化”、“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导致东欧政局动荡、经济滑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四、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从过程上:社会主义改革经历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

2.从方法上:社会主义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注意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多元化。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1.内容

(1)确立国际货币制度: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2.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三大经济支柱(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体系(以美国为核心的国家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2.评价:

(1)积极:调节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

(2)消极: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

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一、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3.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5.欧元: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

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影响: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影响:三国间相互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其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三、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2.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3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

四、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表现:欧盟的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2.影响:

(1)积极:促进区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进程;

(2)消极:①导致国际竞争加剧②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使南北差距拉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1.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 1995 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影响和作用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2001年11月多哈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和作用

(1)赢得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全球化好处)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2)应对挑战(弱势产业压力)。

三、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

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2)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3)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五、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

1.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受益。

2.对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经济动荡、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

3.应对:合作与对话、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可持续发展.

(中国:顺应全球化,努力争取外资与技术,立足国情改革,趋利避害)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1.形成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经济上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3)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网罗人才;(4)文化上,兴起,学术环境宽松。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体系的基础。

第二课汉代儒学

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对儒学改造

(1)提出“____”,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2)以“_____”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2.汉武帝采取重用___,设置__,表彰___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二、太学建立的意义

1.太学的建立,使中国历史上___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__学校。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__的传播与发展。

三、儒学独尊的影响

1.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第三课宋明理学

一、北宋五子

1.“北宋五子”

(1)周敦颐:理生万物。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

(3)张载:开创理学中的“__”一派,理学中的唯物主义。

(4)程颐、程颢:“天理”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要掌握天理就必须遵守“仁”。

2.北宋理学的内容:

(1)__是万物之原。

(2)将儒家的_______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二、南宋理学与陆王心学

1.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1)本体论:“理气论”,理先气后,理和气不可分离。天理就是指“”,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修养论:提出:凡事探个究竟,做个明白人;

(3)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

2.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①本体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修养论:_____——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以人生实践直接体验天理。

(2)明朝____: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本体论:心外无物——就是天理;

②修养论:____——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提高自身修养就能认识天理。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李贽:

1.提出“_____,即是人伦物理”,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2.反对盲从___,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欺诈。

二、黄宗羲:代表作有《明夷待仿录》

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限制君权。提出___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比君主权威还要大。

2.反对重农抑商,主张_____。

三、顾炎武:

1.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私天下”,提出“__”的主张。

2.提倡_____,注重实学。

3.梁启超将其“亡国”与“亡天下”的思想归纳为“_____________”。

四、王夫之:

1.批判君主专制,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循天下之公”,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视天下为__的做法。

2.哲学: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五、唐甄:

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指出“_________”的主张。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纸的发明

1.发明:西汉发明,东汉__改进。

2.传播: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3.意义:使信息的纪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极大推动__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指南针

1.发明及应用:

(1)战国——司南;

(2) __应用于航海。

2.传播: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传入欧洲。

3.意义:

(1)对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西方___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火药

1.火药的发明历程: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__: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2.意义: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

1、演变:隋唐发明印刷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印刷。

2.影响:有利于文明交流、传承,是欧洲运动的条件。

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书法艺术: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__汉字己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甲骨文、____________楷书、行书的脉络发展,总趋势是____。

2.字体特征

3.古代著名书法家:

(1)东晋____被后代尊为“书圣”。《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唐代的____________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北宋四大书法家__________蔡襄都以行书名世,元代____创立了楷书中的赵体。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二、绘画

1.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表现技法: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3.特征: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注重诗意。

四、京剧(国粹)的产生

1.产生: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__等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

2.发展过程: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开始演变为京剧;___年后正式形成。

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春秋《诗经》: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1.内容:分为_______三个部分,《风》是。

2.特点:

(1)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2)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

(3)创作风格:_____。

二、战国楚辞:

1.特点:(1)____创作手法(2)使用___方言,在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2.代表:屈原《___》。

三、两汉汉赋:

1.代表: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

2.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美。

四、唐诗:

1.代表:“诗仙”、“诗圣”。

2.特点: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五、宋词:1.代表:

(1)婉约派___《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2)豪放派___《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特点:①配乐歌唱,句子长短参差。②题材广阔,手法多样。

六、元曲:

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七、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2.明:吴承恩《西游记》。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

1.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军事科技(器物层次)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志,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编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制度层次)

(1)康有为:编著《》和《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理论。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要示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变法图存。

(3)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4)严复:翻译《》,提出“,适者生存”,坚信“世道必进,”。其进化论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

(1)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领导辛亥革命。

(2)章太炎:发表《》,批判康有为保皇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3)邹容:发表《》热情歌颂反清革命。

二、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救亡图存,激发人民的和民族精神。

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主张君主立宪,具有进步性。

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运动(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

1.开始标志:1915年,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人物:陈独秀、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___和专制(新文化运动的旗帜);②提倡___、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___。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______。

二、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伟大的____运动,反封建专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促进_____传播;

(3)促进新文化运动民众的觉醒;

(4)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2.消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前进入中国

2.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撰写《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进行介绍。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五四期间通过与各种新思潮的竞逐而进一步传播

(1)工读互助团失败:许多青年放弃工读互助团,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三大论战:_____之争(李大钊与胡适);与_________之争;与______之争——坚定信念、扩大阵地。

(3)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李大钊·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上海)。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从学术思想到指导思想的转变(李大钊、陈独秀)。

(2)与工人运动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1.改变了___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为___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

3.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以暴力的手段推翻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夺取政权;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_________——建立政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定地价”,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巩固政权。

2.作用:

(1)_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成为____的指导思想和革命斗争的旗帜。

二、新三民主义

1.内容:明确反帝反封建

(1)民族主义:一是_________的内容,二是_________,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民权为平民所有,建立各阶级联盟。

(3)民生主义:耕者有其田,关注工农生活状况。

2.作用: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和大革命旗帜。

第二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诞生(井冈山时期)

(1)核心思想: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走_____________道路。

(2)代表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成熟:(延安时期)

(1)核心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

①革命性质:两步走:____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②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③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2)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3)标志:1945年______,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1)核心思想: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③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十种关系问题;

④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指导革命取得胜利;

2.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3.丰富和发展了;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

1.内容:回答了“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1)道路: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____的社会主义”。

(2)阶段: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________理论。

(3)基本路线: 1987年十三大规定“___________”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

(5)外部条件:与发展是当今是世界的主题。

(6)祖国统一:_____

2.形成过程:

(1)形成标志:1978年

①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的宣言书。

②会议:_________。

(2)发展标志:1992年

①宣言书:____(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革命与生产力的关系;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②会议:_____召开。

(3)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3.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______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____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____。

2.指导意义:

(1)回答了_________和_____的问题;

(2)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我国的“双百”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在学术问题上强调“_____”,指出文学艺术上强调“_____”。

二、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五六十年代,“双百”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文化繁荣。

(2)改革开放,“双百”方针得到恢复,提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即“_______________”的“二为”方向——文艺再现繁荣。

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十年动乱”(六七十年代),“左”倾错误,“双百”方针严重挫折——文化凋零。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1.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1977年年恢复高考。

3.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___,面向___,面向___”。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5.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______。

6.实现“两基”壮举(基本普及______、基本扫除______)。

二、教育事业在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推动现代化建设。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

一、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古希腊智者学派:

(1)言论从_______出发,注重实利。

(2)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

(3)普罗泰戈拉:提出“_______”,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苏格拉底:

(1)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_____”。

(2)强调人类的___,否定绝对权威,追求思想自由,成为启蒙思想的源头。

(3)“认识你自己”。

3.斯多亚学派(西塞罗、塞内卡):

(1)提出____是最高理性。

(2)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第一次论证___________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使人从______的控制下觉醒,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

一、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14-17世纪)

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要求反对__________,兴起于___。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运动。

2.代表人物:

(1)但丁(跨世纪诗人)《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2)___《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发展个性

(3)彼特拉克《歌集》——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______。

(4)_____:《哈姆雷特》——歌颂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出售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2.马丁·路德主要宗教观点

(1)____就可得救。(或因信称义)(核心)

(2)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与上帝对话。

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生活,把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下解放。

2.宗教改革—否定了__的绝对权威,把人从教会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时期思想家国籍思想主张

17世纪霍布斯英国提倡天赋人权,国家通过社会契约建立。

17世纪洛克英国主张限制王权,首次提出分权学说。

18世纪伏尔泰法国提倡“天赋人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君主专制却赞成“开明专制”。

18世纪孟德斯鸠法国系统地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18世纪狄德罗法国宣扬理性与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18世纪卢梭法国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提出“人民主权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第三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一、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

1.卢梭:

(1)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提出“人民主权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人类天性本善,强调人类理性的局限,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2.康德道出启蒙运动真谛:思想自由。

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追求人的彻底解放,把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__的崇拜。

2.批判__,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下解放,为______作舆论准备,为欧美资产阶级_____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构想。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一、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的贡献

1.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__定律、___定律、________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

2.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历史地位:

(1)经典力学构造了近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2)它是____________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3)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潮汐、冥王星)

二、现代物理学

1.爱因斯坦——提出_________

(1)内容:①__相对论(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②___相对论(时、空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2)意义:

①是物理学领域和________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__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普朗克的量子论

(1)提出标志:1900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____诞生

(2)意义:

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②它与____一起,构成了_____的基础,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课追寻生命的起源

一、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拉马克提出______。

2. ___提出的一套生物进化理论。《物种起源》

(1)物种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种不断地变异。

(2)进化规则:_________。

(3)人类起源于___。

3. ____发展生物进化论: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二、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1)根本分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分歧的根源

①世界观方面说,宗教认为_______,从唯心主义出发。科学认为万物是___的,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

②方法论方面说,宗教依靠___________,而科学依靠______来论证。

第三课人类文明的引擎

一、“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1.技术革新

(1)棉纺织业;

(2)动力:纽可门____——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富尔顿发明__;史蒂芬孙发明____。

2.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

(1)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人类社会由此进入“_____”。

(2)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3)社会生活变化。

(4)问题:煤的污染。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2019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篇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时间:14、15世纪 地点:欧洲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标志:工场手工业产生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时间:16——18世纪 3、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 4、人文主义 核心: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篇二】 1、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 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利。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于18世纪前期开 始形成。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 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 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 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 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 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 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 洋公约》,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 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成立了华沙 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和朝鲜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导致“冷战”局面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它在国际舞台 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发展。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 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