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技能知识+习题集案例+问答题模版+合集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技能知识+习题集案例+问答题模版+合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四节:记忆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像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九节:人格

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奥秘的科学

在现代社会中,―凡是没学过心理学的人都不算是受过完好教育的人‖。——Dennis Coon

―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心理学‖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处于愚昧状态,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如:灵魂、精神等,处于困惑思索阶段,并在哲学界开展讨论和争论。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二大分支(1)

一、基础心理学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对一般正常成人各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探讨;

心理学二大分支(2)

二、应用心理学

是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学科。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以及研究学生在学习知识、个性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内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实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

第四单元研究的原则和

方法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

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以正常成人的心理

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

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

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人

除了熟睡之外的一切活动都

属于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构成图

补充知识:心理学的三大特点

一、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

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

1879年诞生,至今128

年的历史;说它古老,是因

为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

长河中心理学思想一直存在

(属于哲学)。如:我国两千

多年前的孔子(公元前55

1—前479年)就是一位

博学多才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家,他的《论语》一书蕴藏

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再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

多德(公元前384—前3

22年)的《灵魂论》一书,

也对人的心理作了全面而系

统的考察。

二、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

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

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补充知识:心理学研究对象

的演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

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

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

心理过程。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2)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

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

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

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

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

的内部动力;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

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

动机。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3)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

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

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

行动的心理过程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4)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

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

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

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

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

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

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

人格特征。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5)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

过程和人格;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

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

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

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

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

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

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

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

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

征。

动物心理的演化

无脊椎动物:感觉

脊椎动物:知觉

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人:

思维、意识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观的反映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1)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

活动的器官;

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

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

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

程,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

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

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

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

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

固有的;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

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

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

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

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

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对人来说,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

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

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

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

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

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

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

世界。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

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

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

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

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

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

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

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

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

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

的错误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4)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5)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879年

冯特(德国1832---1920)

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墨菲:在冯特创立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样,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心理学早期有影响的学术流派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1)

教材(基础知识)P5-8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

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参见本课

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1-1

冯特)

参考资料标题专栏1-1 冯

描述: 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1832年8月26

日生于德国的曼海姆。从

1851年起攻读医学,1856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任海

德堡大学生理学讲师,1858

年受聘作H.von.赫尔姆霍兹

的助手,得以受赫尔姆霍兹

的指导,从此转入精神科学

领域。1874年应聘担任苏黎

世大学,1875年又任莱比锡

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莱

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1884年创

办《哲学研究》;1905年又出

版了《心理学研究》。

1889年任莱比锡大学校长。

在莱比锡大学共任教45年,

直到1920年8月31日逝世。

冯特说他的心理学是内容

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他

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发展成

为构造心理学。冯特以前的

心理学实验大都在生理学实

验室中进行,由于冯特的努

力,才使心理学既脱离了哲

学,又不附属于生理学,在

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由于冯特对心理学的贡

献,学者们都把他看作是现

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

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它

和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

科学不同,应该用能够测定

直接经验方法,即实验内省

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冯特用

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

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

出了统觉学说(认为统觉就

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

感三维说(认为情感包括愉

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

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

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

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冯特一生著作非

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1874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的

第一部重要著作《生理心理

学纲要》;1889年出版的代表

冯特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精华

的《哲学的体系》;1896年出

版的《心理学大纲》。从1900

年起,他用了十年时间出版

了有4000多页的代表他社会

心理学思想的10卷《民族心

理学》。1920年写成自传《经

历与认识》一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2)

二、学派的纷争(1)

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

铁钦纳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

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

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

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

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

规律。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

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

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

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3)

二、学派的纷争(2)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

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

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

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4)

二、学派的纷争(3)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

特海墨等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等人认

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

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

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

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

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4)

二、学派的纷争(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

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

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

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

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

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

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

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

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

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

超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5)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

取向(1)

对心理学来说,想要用一个

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

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

性,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20世纪30年代逐渐把主要精

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

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结

束了;

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

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得到迅

猛发展。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

史(5)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

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

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

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

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

史(6)

(二)认知心理学

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

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

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

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

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

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

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

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

域。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7)

(三)生理心理学

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

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科学的手段;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方法

教材(基础知识)P9-11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

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

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

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

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

察法,或叫自然观察法;

用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

客观、真实。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

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

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

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

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

谈法;

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

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

法。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三)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所做

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

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

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

他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

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

因;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

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四)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试者

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

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

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

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

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

量叫自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

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1)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

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

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具有

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

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三种。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2)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

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

系统;

12对脑神经有嗅神经、视

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

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

经。其中有感觉的,如主管

嗅觉、视觉的嗅神经、视神

经;主管听觉与身体平衡感

觉的位听神经。有运动的,

如主管眼球运动的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

主管咽部和肩部运动的副神

经;主管舌肌运动的舌下神

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

能的混合神经,如主管面部、

牙齿、鼻腔、角膜、头皮、

口唇和咀嚼肌感觉和运动的

三叉神经;主管面部肌肉运

动和部分味觉,并支配眼泪

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经;主管

味觉、咽头肌肉运动和唾液

腺分泌的舌咽神经,以及调

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

的迷走神经等。

31对脊神经均由脊

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

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

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

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

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

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

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

的,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

损伤,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

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

受到损伤。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

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

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

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

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

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

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

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

动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

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

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

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

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

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

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

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

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

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

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

脑;

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

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

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

桥和中脑三部分。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由丘

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

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

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

重要中枢。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

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大脑)覆盖于脑干、

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

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

右两个半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4)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1)

端脑(大脑):覆盖于脑干、间

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

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

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

的机能。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6)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兴奋和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

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

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

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

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

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

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

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

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形成的反射;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巴甫

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

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

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

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

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

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

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

一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

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

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

停止反应,叫外抑制;

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

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

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

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

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

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

失,这叫分化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

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

中;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

会引起它周围神经细胞的兴

奋叫扩散;

条件反射的泛化就是由神经

过程的扩散过程引起的。当

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

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

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

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

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

中。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相互诱导

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

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

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

的时候,在它的周围会引起

抑制过程,这叫负诱导;

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

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

诱导。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动力定型

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

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

统叫做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

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

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

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

活动维持下去。

巴甫洛夫

苏联生理学家,苏

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月

28日生于俄罗斯的梁赞。

1870年就读于圣彼得堡大

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

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

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

的贡献获诺贝尔医学与生物

学奖。1936年2月27日卒于

列宁格勒。

巴甫洛夫继承了R..笛

卡儿的反射论思想,并受到

俄国反射学的先驱И.М.谢

切诺夫《脑的反射》一书的

影响,从19世纪90年代开

始致力于动物和人的反射活

动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

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把意识和行为看作

是反射,即有机体通过中枢

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

外界刺激所发生规律性反

应。有机体生而具有,对保

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

称为无条件反射;在无条件

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称为条件反射。人的心理、

人的一切智力活动和随意运

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

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既

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通过条件反射的形

成和消退,探讨了高级神经

活动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

规律。巴甫洛夫认为,高级

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

奋和抑制。无论兴奋和抑制

过程,在大脑两半球内发生

之后,都要从原发点向外扩

散,然后再向原发点集中。

在兴奋或抑制发生的时候,

可以使原发点周围相反的神

经过程加强;也可以在神经

过程停止后,在原发点处出

现相反的神经过程加强的现

象,这叫相互诱导,前者叫

同时诱导,后者叫相继诱导。

为了区别人和动物的行为,

巴甫洛夫又提出了两种信号

系统的概念。以现实的具体

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

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以语言

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

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是人所特有的。巴甫洛夫根

据多年的实验和观察,提出

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即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

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在

个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根

据神经过程三种特性的不同

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

的不同类型。他还确定有四

种类型是最典型的,这四种

类型相当于希波克拉底的四

种气质类型。一般认为巴甫

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

类型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特征:直接性、

个别性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

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没

有一个感觉器官可以把这些

属性都加以认识,我们只能

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分

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最大刺激量的区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ΔI∕I = K。ΔI是差别阈限;

I是原刺激强度;

K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

S = K lg R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心理量

K:常数

Lg:对数

R:物理量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应;

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

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则表

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心理学在对感觉适应进行研

究的时候,对暗适应受到了

特别的注意。

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

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

象叫感觉后象;

看到的灯光是亮的,灯灭以

后留下视觉形象还是亮的

灯,这种后象叫正后象;

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

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后象的

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

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

对比叫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

对比叫相继对比;

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

叫做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

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

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等。

联觉

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

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的现象叫联觉;

看到红颜色我们会觉得温

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

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

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

动;

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

普遍,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

烈的气氛,其装饰多采用红、

橙、黄等暖色调;教室、病

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采用

蓝、绿等冷色调。

视觉(1)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

的电磁波;

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

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

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

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

视觉(2)

二)视觉器官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

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

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

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

官;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

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

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视觉(3)

颜色的特性

色调:光波的波长

明度:光波的物理强

饱和度:彩色中灰色的比

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在较强光线下,人眼靠锥

体细胞分辨颜色。

2.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颜料混

合(—)

3.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听觉(1)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

4000Hz

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

关。

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

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

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

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

皮层颞叶的颞上回、颞中回,

引起听觉。

听觉的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

有气味的物质;

分布在舌面、上颚的味蕾是

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嗅

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

咸四种,舌面的不同部位对

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

性是不同的;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

的联系。

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

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

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

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

度;

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

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

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

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

体的平衡状态;

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

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轨

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

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

引起平衡感觉。

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 其感受

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

中;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

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

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

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前回

产生运动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

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

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

的感觉等等;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

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

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痛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区别: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的现象。皮肤感觉痛的性质清楚、定位准确。

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痛觉最难适应。

知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直接性、整体性)

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选择性:根据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对象;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

理解性:就是想用一个词把某个物体标示出来。

两可图形

两可图形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双眼视轴辐合: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

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

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

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

性的变化;

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

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

的变化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

律性变化。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

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

觉;

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

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

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

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

叫动景现象,Φ现象。

补充知识:1、真动2、

似动3、诱动4、自动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

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

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

向,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

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

觉的;

错觉的种类:线条长短错觉、

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

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

感觉与知觉

感觉、知觉、分析器、绝对

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差

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

感觉适应、空间知觉、形状

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自我

知觉、角色知觉、对他人的

知觉、人际知觉、知觉选择

性、知觉恒常性、单双眼线

索、直观、观察力、变式

第四节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

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

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

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

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

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

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

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

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

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

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

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

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

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

个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

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

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

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

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

再认;

记忆的特征

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

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者发

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叫

遗忘;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

斯对学习记忆进行大量的实

验研究,是记忆实验研究的

创始人;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先

多后少;

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出的

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

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遗

忘曲线。

艾宾浩斯

(1850~1909),德国

实验心理学家,1850年1月

24日生于波恩附近,17岁入

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

后又到哈雷大学和柏林大学

学习哲学,1873年获博士学

位。1880年起相继在柏林大

学、布雷斯劳大学和哈雷大

学任副教授和教授。直至

1909年2月26日在哈雷逝

世。

艾宾浩斯在柏林大学和

布雷斯劳大学分别建立了心

理学实验室,在哈雷大学则

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

1890年和A.柯尼希合创《感

官心理、生理杂志》。

艾宾浩斯致力于用实验

的方法研究较高级的心理过

程-----记忆。于1885年出版

《记忆》一书。其研究方法

对此后记忆的研究,乃至整

个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在实验中使用的材

料对所有的被试者来说难度

都一样大,他制作2000多个

无意义音节。他以一次能够

正确回忆学习材料所需要的

学习遍数,作为测量记忆效

果的指标,这叫完全记忆法。

他还用达到学会标准后,间

隔不同时间再来学习原来的

材料,达到学会的标准所节

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的遍

数,作为测量记忆效果的指

标,这叫节省法或叫重学法。

他比较了学习无意义的材料

和有意义的材料,以及不同

长度学习材料的学习速度;

考察了过度学习、集中学习

和分散学习的效果。后人用

他的实验结果绘制的,不同

间隔时间对记忆保存量影响

的曲线,就叫做艾宾浩斯保

持曲线。他发明的填充实验

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智力测

验和作业测验。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

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

象也可叫表象。

实际上表象就是在记忆的分

类中所讲的形象记忆;

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

一种形式,见多识广的人,

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

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

表象的四特征:

直观形象性;

片段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表象的三作用

积累感性知识

为想像提供素材

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9~20比特;但保留的时间很短,图象0.25~1秒,声象1~4秒;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

(二)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5~9个项目。语言文字多为听觉编码;其它是形象记忆;

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经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记忆容量无限,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不是有意回忆,意识不到;长时记忆可以提取到短时记忆系统中;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三个记忆系统及特征

基础心理学名词概念汇编2 记忆

记忆、记忆表象、记忆过程、记忆阶段、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回忆、追忆、记忆广度、联想、遗忘曲线、图象记忆声象记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系列位置

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间接性表现在,能以直接作

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

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是根

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

物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

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

见;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

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

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

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

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

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

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

程。

思维的种类1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

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

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

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

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

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思维的种类2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

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

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

去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辐

合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

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

创造性的思维。

思维的种类(3)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

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

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

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

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

和记载的;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

外延;内涵与外延成反比。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形成,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

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

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2)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

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

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张

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

(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

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

几种不同的属性。图片上的

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

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

绿色的圆形‖等;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

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

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3)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

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启发策略:循环子目标策略、

逆向搜

索策略、

计划简

化策略

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

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

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

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

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被试

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

他的思维活动的规律。用认

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

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

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

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

程。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

研究的对象。

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

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

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

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

统;

言语是人们进行思维和

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

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

际的过程。

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

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

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

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

种失语症叫失写症。

想象(1)

一、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

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

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

本质上的差别;

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

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

想象又具有创造性,因而它

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又不完全

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

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

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

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

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

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

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

想。

想像的种类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思维与想象

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系统化、具体化、概念、判断、推理、定势、原型与原型启发、迁移、功能固着与变通、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灵感、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习题)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意识与注意

二、无意识

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到,也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在意识控制之下;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一)睡眠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考点)睡眠的4个阶段教材P53

睡眠的四阶段

(二)梦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进

而会影响到健康;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

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

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

反映。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

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

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

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

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

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

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没有预

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

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无意

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

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

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

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

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

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

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

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

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

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

素,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

约是7±2,即5~9个;互不

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

是4~6个。

注意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

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

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

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

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

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

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

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

象。

三、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

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

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

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

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

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

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注意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定向反射、优

势兴奋中心、间接兴趣、直

接兴趣、注意分配、注意稳

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

散、注意动摇、

需要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

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

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

需要是不存在的。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机

动机:激发个体

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

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

活动或内部动力。

需要

激发动机的因素:内驱

诱因

情绪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兴趣

爱好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

准备状态。(要点)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

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

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

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考点)层次越低的需要出

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

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考点)层次越高的需要

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

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

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需要是()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

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

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

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

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

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

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

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内

心体验;

从外部表现看到人的情绪变

化,却看不到他的认识活动

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

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

理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

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

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

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

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

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

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

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

丑的厌恶等。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

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

体的能量,使有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二)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

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

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三)组织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等;

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

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情绪理论(1)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认为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

情绪理论(2)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变化快而生

理的变化慢;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

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

统的丘脑;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

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

传至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

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情绪理论(3)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

理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

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

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

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

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

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情绪理论(4)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

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

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

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

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

动机;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

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

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

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

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

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考

点)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

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

面来进行;

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

极对立的特性;

例如,有喜悦就有悲伤,有

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

有激动就有平静,它们都构

成了对立的情绪情感的两

极。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

极性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

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

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

的两极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

类(1)

教材(基础知识)P65-66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

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

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

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

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

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

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

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

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

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

等等。

情绪、情感的种类(2)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

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

体验

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

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

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

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三)应激:应激是在出现

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

情况

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

状态。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需要、表情、

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应

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情绪情感两极性

意志

意志、意志行动、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动机、目的、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

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

性、自制性、准备阶段执

行决定阶段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

类(3)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

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集

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

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

情感;

美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

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

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

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

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要点):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

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

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

任性、怯懦

第九节人格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二、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

三、人格的结构(考点)

人格的结构

(考点)人格包含的是人格

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

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

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

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

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

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

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

选择;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

力、气质和性格。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人格(个性)概述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心理状态、兴趣、价值观、信念、世界观

第二单元能力(1)

教材(基础知识)P71-75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智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像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第二单元能力(2)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第二单元能力(3)

(三)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单元能力(4)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第二单元能力(5)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知识点要点)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二)能力类型的差异(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第二单元能力(6)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补充知识:胎内环境对幼儿

发展的影响。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能力

能力、智力、一般能力、特

殊能力、才能、天才、知识、

知识掌握、技能、遗传素质、

能力二因素说、能力三维结

构说、量表、智商、常模、

信度、效度、年龄智商、离

差智商

气质(1)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

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

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

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

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

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

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

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

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的更

为明显。

气质(2)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

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

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认为正常人和精神

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

有质的区别;

血型说:血型说在日本比较

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

二提出来的;

激素说:认为内分泌腺类型

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

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

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

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

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

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

(考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

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

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气质

气质、气质类型、神经过程

和神经类型、气质的体液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性格(1)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

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

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

征;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

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

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气质

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

性,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人

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

人格差异核心的是性格的

差异。

性格(2)

二、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性格

性格、性格类型、性格的意

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

内向和外向、性格的结构、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

层,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次,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次,遵循道德原则。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

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荣格)认为,一个人

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

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

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

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

外向两种特征;

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

型的和外向型的。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

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

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

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

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

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

特质;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

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

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

―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

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

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

上:内外倾、神经质、精

神质;

艾森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这

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

的一个直角坐标系。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

神经质(N)、

外倾性(E)、

经验开放性(O)、

宜人性(A)、

认真性(C);

补充知识:基础心理学名词

概念汇编

人格理论

自我、本我、超我、特质共

同特质和个人特质P84 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P85

神经质精神质

复习题

(多选)记忆是指( )。

A.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

B.改造信息和知识经验的过程

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D.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B(单选).

错觉一般按照( )等所形成的错觉来分类。

A.线段、面积、方向、面孔识别、记忆的准确性

B.线段长短、线段方向、面积大小、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

C.线段、面积、图形、方向、方位、形重、视听、螺旋

D.感觉、知觉、思维的特点和意志的品质

郑州市田园职业培训学校

祝各位同学学习愉快!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五节:态度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母体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

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

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

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

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

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

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

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

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

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反应系统。

1. 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反社会行为

4. 人际合作与竞争

5.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B = f(P , E )

B 行为,P 个体,E 个体所

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

函数。

靳温:要理解和描述行为,

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

看做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

群。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

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

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

动。

社会刺激→社会

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

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

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

系等;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

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

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

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

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简史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表现出

的特征

1. 研究领域拓宽。

2.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提出

许多”小理论”。

3. 开展了应用心理学的研

究。

4. 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

概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

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

与观察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

三、档案法:

四、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

发展为社会

人的过程。

1. 早期社会化

2. 继续社会化

3. 再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

其理论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

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

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

2. 规定角色与开放型

角色

3. 功利型角色与表现

型角色

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

角色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主体,多

个角色。

角色间冲突:同一角色,多

个期待。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

与自尊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主我、客我

镜我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述的形成: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尊= 成功/ 抱负

詹姆斯:自尊取决于成功,

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

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

会比较

社会知觉与归因

物知觉

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

归因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板印象

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第三单元归因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罗特

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海德

折扣原则凯利

协变原则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自我防卫策略

2、自我价值保护

动机性归因偏差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自然动

动机

社会

动机

二、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

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

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

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解功能

四、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1、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

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2、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

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倒U型内曲线;

3、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

率最高。

4、每种活动都有最佳的动机

水平,随着活动性质不同而

有所不同,且有明显的个体

差异;

5、比较简单任务的中,活动

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

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

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

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二、成就动机

三、权力动机

四、侵犯动机

五、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

(一)亲合的起源

亲合起源于依恋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

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

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

用。

(二)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

动机越强;

情绪因素

高恐惧,高

亲合;

高焦虑,低

亲合。

出生顺序

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

生顺序递减。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

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

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美)麦克利兰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

注意的问题

1. 家庭教养方式

2.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

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

1.

积极的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

2.

消极的权力动机

1.社会控制的需要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2.对无

能的恐惧

* 四、侵犯行为

(一)侵犯的构成

1.伤害行为

侵犯 2.侵犯动机

3.社会评价

1.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

犯)

广义的侵犯 2.亲社会的

侵犯

3.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

我破坏的倾向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

保护的意义。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

的,为了避免侵犯“升级”,

应当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

法,

2、挫折-侵犯学说

多拉德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

果。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条件

米勒

挫折也可以引起挫

折以外的结果(如退缩),

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伯克威茨

挫折导致的不是挫

折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

备状态即愤怒。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2、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

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

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

犯。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的唤起水平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增加侵

犯行为

五、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二)利他的原因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2.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 社交焦虑

2. 嫉妒

3. 羞耻

4. 内疚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 模型)

1. 认知成分(C)

2. *情感成分(A)

3. 行为倾向成分(B)

(三) 态度与行为

(四)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

(四)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属性

1. 方向

2. 强度

3. 深度

4. 向中度

5. 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凯尔曼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说服模型)

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1. 传递者的威信

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

因素

1. 信息差异

2. 畏惧

3. 信息倾向性

4. 信息的提供方式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

1. 原有态度与信念

2. 人格因素

3. 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情境

1. 预告警告

2. 分心

3. 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平

衡理论

(二)费斯廷格认知失

调论

(三)霍曼斯社会

交换论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1. 量表法

2. 投射法

3.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

关系

一、沟通的概念

1. 人际沟通

沟通

2.大众沟通

二、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

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

景七个要素构成。

三、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5.协调群体行动、提高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3.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4.单身沟通与双向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五、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双

向、双箭头)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

道式、Y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单

身、单箭头)

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单线式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三、姿势与装饰

*四、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0.5米

2.个人距离0.5—1.2米

3.社交距离1.2—3.5米

4.公众距离3.5—7.5米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

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特点:1. 个体性

2. 直接性

3. 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

深度

自我暴露程度的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

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FIRO)

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情感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

情境的联系

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2、被动包容式

3、主动支配式

4、被动支配式

5、主动情感式

6、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人际需要的满足

对成年后的影响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情感需要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2、相似性

3、互补

4、外貌

5、才能

6、人格品质

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

竞争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概念

功能

类型

1、真从众

2、权宜从众

3、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体人格因素

3、情境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

1、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

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概念

意义

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发展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概念:

分类: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社会感染

概念

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分类:个体间大众传媒大型开放群体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

概念

爱情与喜欢

发展阶段

形式

三角形理论

第二单元婚姻

概念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夫妻关系的类型

1. 爱情型

2. 功利型

3.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4. 建设型

第四单元家庭家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

收养关系

家庭的特点: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

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家庭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际层次

3、夫妻数量

家庭结构模式

1. 核心家庭

2. 主干家庭

3. 联合家庭

4. 其他家庭

家庭的功能

1. 经济功能

2 性的功能

3. 生育功能

4. 抚养赡养功能

5. 教育功能

6. 感情交流功能

7. 休闲与娱乐功能

家庭生命周期

只适用于核心家庭;

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

家庭。

郑州市田园职业培训学校

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发展心理学

如果,你有幸乘坐

时空穿梭机,你可以看到你

的过去和未来……

如果,现在就想了

解你的过去与未来,那么学

习《发展心理学》, 无疑是最

好的选择。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

理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

理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

理发展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

理发展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

理发展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

理发展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

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

支, 它以个体从出生到死

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为研究对象, 总结出心理

发展的规律。

从摇蓝到坟墓。

推动摇蓝的手,在推

动着世界。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

学/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

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五个基本性质

1、方向性和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普遍性和差异性

4、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提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

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

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关键期和印记

关键期是对环境

(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敏感

性增强的一短时期,在这段

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可能对

此后的发展依然有着决定性

的影响。

一些特定事件必须

在关键期内发生,这样才能

保证人或动物的正常发展。

印记——快速的、

早期习得的永久性行为模

式。

大多数鸟类的印记

关键期非常短。小鸭子的印

记关键期是30个小时之内,

之后就再也不会形成。对许

多动物来讲,这种印记效果

会持续一生。

关键期和印记

人类婴儿会对他们

的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形成依

恋情绪。这种依恋的形成是

有关键期的,大致是在出生

后的第一年中。为了婴儿能

够健康发展,依恋的形成必

须发生在这段时间内,因为

依恋能帮助婴儿与妈妈保持

亲密关系,而妈妈会给孩子

提供安全保证、刺激环境和

一个“基地”,使婴儿能够依

靠基地向外探索。

动物印记与人类关键期

洛伦茨鹅妈妈的故事

人类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动作、感知能力:

0~6岁

秩序:

2~4岁

细微事物:

2~6岁

书写: 3.5~4.5

阅读:

4.5~

5.5岁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

备阶段

1、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提出:

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

性。

2、福禄贝尔“恩物”

3、达尔文《一个婴儿的

传略》1876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

普莱尔

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和发展期

研究途径—霍尔:复演说

比内:智力测验

格塞尔:儿童发育常模

理论派别——霍尔:复演说

施太伦:人格主义学派

杜威:机能主义、儿童中心说、行为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华生:行为主义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观

从儿童心理学到

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

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作为章的名称,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

横断研究

定义: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优点:大样本、大资料、低成本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

续变化过程

难以了解

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组间异可

能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

定义: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

对被试个体或同一组群进行

定期的系统考察,了解心理

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

化。

纵向研究

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

续变化过程

便于揭

示量变、质变现象

便于发

现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缺点:样本少且易流失

时间

长,产生新变量

反复

测量,易导致重复效应

成本

交叉研究

先从横断方向上抽取不同年

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再按一

定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

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

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

从而使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结合在一起。

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

的取长补短。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

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

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霍尔

詹森

2.环境决定论华生

二因素决定论

施太伦(德国)

心理发展是内在本性与外在

条件

复合的结果(相加)。

吴伟士(美国)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

作用

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的关系

(相乘)。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遗传与

环境

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的制约关系,

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的互动关系;

遗传与环璋的相互作用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

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

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

的能动作用(人适应环境)。

二、*各主要派别的心理发展

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

阶段理论

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

展理论

和心理发展观

5.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

客体环境的适应

2.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

境的平衡

3. 心理起源与动作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

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 心理发展是主体的主动建

构过程

2.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建构学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发展变

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

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

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

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因素

成熟:生理的发育过程,尤

其是大脑和高

级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

经验

社会环境:语言、教育、社

会生活

平衡: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

4、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

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

12岁)

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

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

15岁)

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行为

的后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

~8、9岁)

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

所支配,

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

虑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

以后)

受儿童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

配,

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

主权。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

婴儿前期(0~2岁):儿童一

出生就通过感官去领会世

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

世界。如果他得到人们的关

怀与爱抚,得到生理满足的

需要,就会感到安全,形成对人的信任感;反之就会对人产生怀疑、不信任,形成怀疑感。这个阶段的基本矛盾就是信任对不信任,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的品质。最有影响的人是母亲(抚养者)。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2

婴儿后期(2~4岁):儿童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走路、说话、独立穿衣、吃饭等)。得到大人的允许、承认,就会感到有自控能力和影响环境的能力,出现自主感;反之,如果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出现意外时遇到大人的粗暴对待,或过分溺爱加以拦阻,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的品质。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亲式的人物。允许儿童有活动的自由,鼓励他们的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十分必要,但也要让儿童接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使其为将来参加法制活动有所准备。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3

幼年期(4~7岁,幼儿园阶段)儿童在这时开始进行各种活动,并在无父母控制下,运用自己“良心”的内部声音去支持和引导行为,于是产生了主动性。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从事各种运动性游戏,家庭成员对他们智力上表现主动性而提出的种种怪问题,给予耐心回答,不嘲笑、不禁止,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获得主动感;如果大人认为他们以上的活动是坏的、笨拙的、讨厌的,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会以父母为榜样,争取异性父母的爱。如不能如愿以偿,也会产生过度的内疚。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的品质。这个时期,影响最多的是家庭。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4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

儿童掌握了语言与文字工具

以后,不仅获得大量知识、

技能,而且具有演绎推理及

按规则做游戏和学习的能

力,特别爱问穷根究底的问

题。当儿童的创制活动受到

家长及教师的支持与鼓励,

其勤奋感就会产生并得到加

强;反之,大人把这种活动

当作捣乱,或者他们在学习

上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

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

的品质。这一阶段对其有较

大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师、同

学和伙伴。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5

青少年期(12~18岁,青春

期):进入青春期,除产生爱

情的新觉醒,去寻找异性朋

友外,还发展了对周围世界

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和方

法。青年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是出现了角色同一性,发展

角色同一性,对于接受成人

期的生活挑战十分重要,不

然会产生角色混乱。如自我

肯定的混乱,不了解自己究

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间

混乱,过分的紧迫感或故意

拖延时间;工作瘫痪,不能

认识努力工作与预期效果之

间的关系;两性混乱,对两

性之间的同一性认识不清,

不愿接触异性或乱搞男女关

系;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

的品质;影响最多的是同辈

集体或校外集团。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6

成人早期(18~25岁):人

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

活的时期。出现人与人之间

的新关系,产生亲密和团结

的感情。亲密除爱情之外,

包括友谊、与人合作、承担

义务、相互关怀等,如果这

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

产生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

能在夫妻或朋友之间建立友

爱关系,就会产生孤独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

质。影响较多的是一起工作

与生活的伙伴。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7

成年中期(25~50岁):这是

成家立业的时期。人们可向

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开始对

整个世界和社会,表现出关

心和操心,在承担社会责任

与义务中,获得繁衍感;另

一个是掉进自我专注的状

态,只关心个人舒适与需要,

使得能力、责任受到阻碍,

形成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

征是关心的品质;影响大的

是社会分工与承担家务的情

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8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是

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善和

抱孙子的阶段。当他回顾一

生所取得的成就时,就会产

生一种完善感;但看到过去

没有把握机会或是走了弯路

时,看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

人,就会产生失落感。良好

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的

品质;影响较大的是生活伴

侣(老伴或长期生活在一起

的朋友)。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

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品质

2.婴儿前期(2~4岁)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

品质

3.幼儿期(4~7岁)

主动感----内疚感目标

品质

4.童年期(7~12岁)

勤奋感----自卑感能力品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5.青少年期(12~18岁)

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爱的品

7.成年中期(25~50岁)

繁衍感----停滞感关心品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完善感----失望感智慧\

贤明品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

人的内部因

素、行为、环境影响

观察学习

替代强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

人的心理: 低级心理机能

级心理机能

心理的实质: 社会历史文化

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

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是

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

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

程。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

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

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

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

定向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

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0~3岁1、婴儿动作发展始于无条件

反射和条件反射

2、动作发展受成熟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3、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一、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期间出现。(二)独立行走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1.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

习惯化范式

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2.视觉的发展

出生3周婴儿视焦点:26厘米

3.听觉的发展

感受抚慰、警觉、痛苦4.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

嗅觉:出生就有,一周能

辨别不同气味

肤觉:出生就有温觉反应

5.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

知觉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

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操作条件反射,强

化,斯金纳

社会学习说:选择性模仿

班杜拉

2.先天成熟理论

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装置

LAD 乔姆斯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

论皮亚杰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简单发音0~4月;多音节4~9

月;学话萌芽9~12月

2.词汇的发展

1~1.5岁50左右; 3

岁1000左右

3.句法的发展

1~1.5岁不完整句(单词句、

双词句、电报句);

1.5岁~2岁简单句;

3岁完整句.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

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

个月以后)

生理反射的哭

(二)哭的发展应答性

的哭

操作性的哭(社会性的)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

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气质托马斯

切斯

1. 容易型

40%

2. 困难型

10%

3. 迟缓型

15%

4. 混合型

35%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

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 1. 无差别的社会反

应阶段

2. 有差别的

社会反应阶段

3. 特殊情感

联结阶段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 1. 安全型

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主体我的发展(5~15

月)

(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

月)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

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

建立安全型的

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

点,

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精神分析论

练习论

重演论

娱乐论

认知论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

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2岁婴儿的游戏是

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

多。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

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

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

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

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象的特点,如骑

竹竿。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的游戏。

3.联合游戏一般属幼儿中期和末

期的游戏。

4.合作游戏始于幼儿中期。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增加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意的深化

词类的扩展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1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子;

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 从词数少的短句发展到词数多的长句。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三)口头表达能力的发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

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

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

要标志。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

发展

记忆容量:

先快后慢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

趋势

1.无意识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

识记较薄弱;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

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

两种记忆互相联系。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

果都随年龄而增长;词语记

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

忆。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

(三)记忆策略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

一. 没有策略:5岁以

前的儿童;

二. 过渡阶段,一般为

5~7岁儿童;

三. 主动而自觉地采

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

稳定发展。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

特征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

三、思维的发展

主要特征:具

体形象思维为主;

思维的抽象概

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

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

步发展

表现在提问类型

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上。

1.提问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末期开始按事

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如

动物、水果等。

5岁~6岁儿童开始

具有某种推理能力。

幼儿的抽象逻辑思

维处于萌芽状态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 成人---独立

2. 外部---内在

3. 简单---具体

4. 主观---客观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

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

种类型:

运动抑制

情绪抑制

认知活动抑制

延迟满足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发

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

为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

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

有敌对性、伤害性或破坏性

的行为。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工具型攻击:

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

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型攻击:

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

骂人等言语职责,其根本目

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儿童一出生,父母首先关心

的就是孩子的性别。

儿童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

玩具的选择上。

2岁时,儿童能说出自己的性

别。

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

压力。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形成

的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理论:

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

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

用。

精神分析理论:

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

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

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

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

果。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

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

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

伙伴。

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

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

长。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

发展

幼儿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

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

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儿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是同伴世界。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

2、组织(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

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

并,以帮助记忆。

(2)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

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

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

式。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

识或认知活动。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

知知识

关于记忆的自我的知识是指

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

解。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是指个

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

记忆反应(如再认、回忆)

难度差异的认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

2.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

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

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

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

制和调节。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

二、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

阶段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

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

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

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

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的转折期。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

直接前提

2.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

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

维形式。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是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

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

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

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

识。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

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

和深化

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

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

小学阶段自我评价:从具体

到抽象的过渡,从对外显行

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

价的发展过程。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

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

迎的基本的因素是儿童本人

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小学儿童非常重视伙伴和自

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

的高峰期。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单向帮助关系

3.双向帮助关系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

享关系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五、欺负与被欺负

性别差异:

女生更多地

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

男生更多地

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

依恋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

第四单元童年期的心理卫

一、学会学习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

导活动

1.在学习态度上

2.在学习习惯的准备上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

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

练习。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

理发展的矛盾性

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15、

16,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又称为

困难期、危机期。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

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

2.体重

3.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特征的出现

3.性机能成熟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的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开始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

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

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

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

与自主权。

第二反抗期表现要求人格的

独立

表现: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

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

发展

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1.生理方面

2.心理方面

3.社会因素方面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青春期以后交往范围开始

缩小,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

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

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

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而反

抗性情绪却增加了。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

第四单元青春期的心理卫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

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

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

儿童的反抗期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

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

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

的认识滞后。

第四单元青春期的心理卫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

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

要点

1.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

思想准备。

2.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3.以友相待。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

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

第六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青春期的一般特

青年期年龄范围17、18~35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

“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

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

了生活而诞生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

一、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

熟而提高的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

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

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

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

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

趋势。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

二、思维的发展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

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

立场和观点。

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

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

要的特点:青年开始将自己

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

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自我意识的修正依据两个方

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

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

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发展特点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

2.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3.属于个人因素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三、亲密感的建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主

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核心关系指恋爱和婚姻

安托露丝“人生护航舰”:

1.恋爱和结婚

2.家庭成员的关

3.与朋友的关系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

发展

五、职业的适应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

择因素有4个方面:

1.家庭因素

2.教育和智力水平

3.性别

4.人格

六、人格的变化

在20~40岁之间,一个人的

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

定向都有上升趋势。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生理变

中年期一般指35或40岁~60

岁或65岁。中年期是从青年

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期。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

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

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

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

之间,一般持续8~12年

第二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

一、感知觉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