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初吉终乱的思考

对初吉终乱的思考

对“初吉,终乱”的思考

张鸿沛张毓

内容提要

“初吉,终乱”,是改朝换代的又一个样板戏。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皆如法炮制,照方抓药。都不进新的阶段,新的时期。

关键词:初吉终乱

“初吉,终乱”出自《周易·既济》篇的命题:“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既济》是《周易》64篇文章中的第63篇。既济,指的是:既然已经顺利地渡过到济水之北,到达了“邗”这一理想的目的地。就证明这桩事业已经完成,胜利了!

济水,古称济水发源于北靠王屋山的河南省济源,经山东流入大海。邗,在河南省沁阳的西北,与济源相邻,在太行山的南麓。邗,北依太行,南临济水,地势平坦肥沃,是屯兵、养兵和练兵的理想之地。这是周文王姬昌在位时,东取黎、邗两地的成就。而且,黎、邗两地离朝歌都很近。这就为周武王后来发动牧野战役,建立了大后方、根据地。

《既济》篇的符号逻辑语言是离下坎上。呼读方法:离为火,坎是水。象征下边的火,烧着上面的水,或煮东西,或做饭菜。条件具备,人财物都有,这事业就成功了,故命名为“既济”。事业成功了,

工作可以畅通无阻(亨)!但这里潜伏着一个危险性,即水在火上。如果水大了,会将火熄灭;如果火大了,会将水烧干。所以,做事必须要有预见性。因此,古人在“象辞”中说:“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这就为“初吉,终乱”埋下了一个伏笔——不可轻心,事在人为啊!

另外,从《既济》篇的符号逻辑语言的符号图像来说,在流传的《周易》的注本中,都把这一组符号作为典型的、或经典式的代表图像:一、三、五阳爻阳位,二、四、六阴爻阴位。阴阳各居正位,各得其所,互相正应,故名“既济”——胜利了,成功了,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名正言顺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别看《周易》中有64组符号逻辑语言的图像,除《既济》篇之外,其它63组符号逻辑语言的图像,皆是错综——称为“阴阳响应”、“阴阳呼应”、“阴阳援应”,也有少数对称的称“阴阳正应”。但六画全部“阴阳正应”的,只有《既济》篇这一组。所以,“既济”代表了事业的成功、胜利。但“初吉,终乱”也是由这一组图像推衍而生——成功了,胜利了,各种人才济济,各种岗位齐全、配套,又各居正位。秩序井然,严格把关,履行职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可时间长了,就产生相互牵制、阻碍、扯皮,也就失去了当初创业时那种生龙活虎、积极进取的活力——许多事扯不断,理还乱。甚至颓废松懈,趋向衰败。只有办点小的、利益正当的事还可以办成(小利贞),干别的就困难了。故杀鸡要用牛刀、煮熟的鸭子飞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因原有的秩序已经固化、或失灵了!这时,

就需要开辟新的时期,建设新的秩序,进入新的阶段,完成新的任务——《末济》篇紧接着《既济》而展开。

我们在前面讲过,《周易》这本古老的哲学名著,它的写作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段,直言其事其理的较少,《既济》篇也不例外。比喻、象征和讲故事,在《既济》篇中都有。它在表现“既济”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时,就是用比喻、象征和讲故事展开的。像一开始,它的第一个自然段讲的故事就是:“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您想想,处既济开始,初九居下,象征平民。大家都各居正位,都在忙乎自己的事。初九赶着一辆大车过河,走到河当中,车轮被泥泞曳住了。时间一长,车尾巴又被河水打湿,或被河水淹没了。构不构成过错呢?这里说“无咎”!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都在个人忙乎个人的事,遇到麻烦就成了问题。怪谁?谁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第二个故事是打比喻。它说“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按照《周易》的呼读方法,六二是地方官员,可她是位女性。也许是官员的夫人。她头上戴的首饰丢了,这算什么呀!用不着去追逐寻找,过几天再更换个新的就是了。“七日得”,是说,当时是以天干记时,从“甲”往下数到“庚”,正好是七。“庚”与“更”同音。或许别人听到这个消息,还会送来更好的一副首饰。总之,用不着追踪寻找,更不用着急。

官员人家,丢点东西算什么呀,用不着大惊小怪。

第三个是讲商周联军伐鬼方国的故事。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

之,小人勿用。”这是作者周文王对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当时,商高宗联合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讲好了,两家联合起来去打鬼方。三年战争结束之后,商高宗仅仅给了季历一个“西北侯”的称号,还把季历扣留于商,不让他归周!后来,季历死在了商朝,为此,周商结怨。“小人勿用”,应是周文王对商高宗的评价:用着您时,好话说尽。用完之后,就翻来覆去不认账,还想方设法把人家弄死。纯属小人行为!这种行为不可能、也决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商高宗的言而无信,不仅与周结怨,更失去了各诸侯、方国对他的信任。这就给周创造了亲诸侯、建方国的机会与条件。

周文王也就是从此开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商帝乙即位后,为解开周商之怨,将女儿许配周文王为妻。周文王接受这桩政治婚姻后,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后来,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他就是不反对商朝,一切以然如故。这给周武王姬发、后来发动闪电战,袭击商纣王,决战牧野,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可是,资料显示,商朝从商高宗之后,就日渐哀落。第一,北方的鬼方国依然存在,直到春秋战国时,鬼方区域才分别出现了匈奴、东胡等部族、方国。由此可见,商朝商高宗时并不稳定。说是“三年克之”,未必!很可能是双方疲惫,停火协议达成。第二,帝乙虽然通过政治婚姻与周和好,但到帝辛——纣王时,却并不珍惜这个成果,又与周结下了新怨。第三,纣王一心想做个中兴之主,倾全力进行东征。由于措施不力,方法失当,瞻前不顾后,。牧野一战,商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四个讲述的是“六四,襦有衣袽,终日戒”的故事。这是比喻、也是象征。处既济时,六四,作为朝廷的大臣、重臣、近臣,胜利之后,他们一直怀疑敌人会随时进攻自己。为此,抓紧备战。这里以准备船只为例,因为害怕到关键时刻船只漏水,就动员百姓,把家里那些破旧的衣物等捐献出来,搬到船上,随时备用。过度夸大敌情,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负担。长期紧张、准备打仗,到头来伤害的也还是自己。

第五个讲的是铺张与节约、节制问题。其原文是“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处既济时,成功、胜利之后,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要高高兴兴的祭天、祭地,祭神灵,祭先人。这是传统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可是,作为身居九五之尊的皇帝,这时却看到了实际生活中差异的情景。他的东邻居在杀牛宰羊准备祭祀,他的西邻居却像夏季祭祀那样,因五谷未熟,莊稼未收,只简单地弄了那么二、三个小贡品在祭祀。两下对比,还是节约、节制为好,自己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幸福。因为祭祀,主要是表现自己心中的虔诚要占大头,不在贡品多少、场面大小。但讲究排场的东邻居,却是另一种情况。

第六个故事,仍以象征为主。讲的是成功了,胜利了,大家聚在一起庆祝胜利,举杯畅饮,亦情理之中的事。但“上六”居上,因过度兴奋,在喝庆功酒时,直喝得天眩地转,吐出来的秽物,自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和头脸都弄湿了、弄脏了——其原文的结论是“上六,濡其首,厉。”因为自己不知道节制自己,这样,就构成了危险。

这就是《既济》篇命题中讲的“初吉,终乱”内容的展现。这些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周期性演变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周而复始,从容不迫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也就演绎出了一代又一代流传在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

凡事过度,则会带来危险。“初吉,终乱”,就是因为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超越了该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像商纣王的“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就是一例。纣王开始执政时,亦很有作为!只是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采用的措施、方法失当,劳民伤财。才引来人们对他的不满,遭到人们的反对。用一句谚语来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您埋怨谁呀”?随心所欲的结果,导致了其因量变而引发质变。

从《既济》篇的符号逻辑语言的象征,命题内容的显示,以及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的表现,我们认为:三千多年前问世的《周易》,它在《既济》篇中所揭示的“初吉,终乱”,也就是我们现代哲学中讲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因为,循旧章而不能唯变适所,与时俱进,才为人所弃,为时所弃。

2015年9月17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