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_略论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_略论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_略论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_略论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第25卷 第12期

2009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5,No.12Dec.,2009

#科技思想史# 文章编号:1000-8934(2009)12-0107-06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

)))略论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吕增建1,王大明2

(11焦作大学基础部,河南焦作 454000;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伽利略具有科学家和宗教徒的双重身份。虽然他醉心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其精神深处却有神学信仰在支撑,特别是在天文学研究中他从对神学敬仰的角度去解释科学真实的发现,协调他的信仰与理性。他游离又交融于科学和神学之间,努力恪守一个灵魂已有归宿的科学家的职责。

关键词:物理学史;科学思想;宗教信仰;和谐;伽利略

中图分类号:N 0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9-08-12

作者简介:吕增建(1959-),回族,河南中牟人,焦作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物理学史;王大明(1958-),陕西西安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史、科学技术与社会。会员号:I010*******

伽利略1632年因出版5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6(以下简称5对话6),宣传和捍卫哥白尼学说而被罗马宗教法庭审判,并判处终身监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件。此/伽利略事件0一方面作为宗教压制科学的证据,凸显了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冲突;另一方面,伽利略也由此成为与宗教作/斗争0的勇士而备受赞扬。有学者认为:伽利略是/将科学与宗教脱离和分裂的思想界中去成为领袖人物0

112

。这个观点正确吗?历史上的伽利略究竟是

怎样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呢?本文从伽利略的科

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两个侧面及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来尝试展现历史上真实的伽利略。

1 伽利略的科学思想特征

(1)伽利略科学思想的认识性特征

古希腊是西方科学思想的摇篮,亚里士多德等人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因之曾被/神化0。作为古希腊的智者,后世的人们曾对他奉若神明,不敢跨越雷池一步。在近代科学开始诞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论述在实际上已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障碍。历史要求人们必须解决:应当怎样对待亚里士多德?科学发展应当有一个怎样的认识观?

伽利略是这方面的一个先行者。早在比萨大学读书时,他就对盲目迷信亚里士多德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抨击,后来在他的5对话6中又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赞成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

心进行研究;我只是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沦为亚里士多德奴隶的人,变的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且把他的话一律当作丝毫不能违抗的神旨一样,而不探究其他任何依据0122。伽利略还指出,/他们变得非常胆怯,不敢超出亚里士多德一步。他们宁愿随便地否定他们亲眼看见的天上的那些变化,而不肯动亚里士多德的天界一根毫毛012278。伽利略在给开普勒的信中写道:/有一位主要的哲学教授,我一再急切地请求他用我的望远镜看看月亮和行星,他固执地拒绝了。,,对这种极顶的傻事我们将笑痛肚子!0132由此可见,伽利略对那些盲从权威、不敢对天空进行观察、不相信观察结果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实际上,这是观察的客观性问题和对待科学发展的认识论问题。

伽利略认为:人们应当从自然界中,而不是从书本中去寻找真理,科学的结论要经受实验的验证,经过实验证明的科学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人,都不能不理会自然界的实况。他还认为:理解世界不要从研究5圣经6(即所谓/人为之书0,the bo ok w riten by peo -ple)开始,而要从研究上帝所创造的事物(即所谓5自然之书6,T he Bo ok o f Nature)开始。伽利略强调感觉、经验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但他同时也强调理性的作用,因为感觉和经验是具有局限性的,他说:/在阿里斯塔克和哥白尼身上,理性和论证克服了感觉的证据0142

伽利略的这种不崇尚书本、不迷信权威和批判

107

的精神,强调感觉、经验和重视理性思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对客观事物求实、求真的认识观,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

(2)伽利略科学思想的方法性特征

在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中,有一件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创立的以实验和理性思维(包括数学推导)为特征,并使两者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对近代科学发展影响深远。他本人也认识到这方法的价值,他在5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6中写道:/我们可以说,科学之门已第一次向一种已得到大量奇妙结果的新方法敞开,未来的若干年里,该方法会博得许多人的关注0152。

伽利略所开创的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经典方法,这个方法有力的推进了人类科学活动的进展。在伽利略之前,实验的方法和数学的方法已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被作为研究自然现象的两种方法加以使用,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在伽利略手中成熟起来的162。在他的著作中,既援引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又充满了数学证明。伽利略确信,自然之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172。它的符号就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符号的帮助,简直无法理解它的片言只语;没有这些符号,人们就只能在黑夜的迷宫中徒劳地摸索182。就是说,不懂得数学的语言,不进行理论的演绎或逻辑的推理,就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他重视对自然的理性把握,注重采用抽象的方法来弥补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理想化0实验方法是他对科学方法论最重要的一项贡献,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

(3)伽利略科学思想的实践性特征

伽利略科学实践观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观测和坚持做实验的必要性上。

伽利略认为:观察在认识中非常重要。他的/口号0是:知识来自观测,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亚里士多德。他的学生维维安尼说过:/他宁愿观察自然,而不愿阅读书本0。他探索自然的真正显著的特点是观测虚心,推理分明11231。在天文学上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对天空进行了观测,做出了一系列伟大的发现,并用新的观测事实进一步捍卫和丰富了哥白尼学说。在物理学研究中他选择与使用的是一些可以测量的概念,如距离、时间、速度、加速度、质量、重量等,这些概念的使用和测量为他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认识自然现象,伽利略认为单用观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理智插进来,很容易受到感觉的蒙蔽。正因为此,伽利略更加强调实验的作用,他推崇阿基米德,因为他做了许多出色的实验;他敬佩吉尔伯特,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就在经常展示在我们眼前的这部最伟大的书中,即宇宙、自然界中。人们必须通过实验去阅读这部5自然之书6,为了阅读这部5自然之书6,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得出许多崭新的结论,为近、现代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学史家柯瓦雷在5伽利略研究6中指出:/伽利略通常被看做是一位谨慎而精明的观察者,实验方法的创立者,一个总在称重、测量和计算的人。,,正是通过将他的望远镜对准天穹并观察天穹,伽利略才给了中世纪的宇宙以致命的一击;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伽利略的著作充斥着许多对实验和观察的呼吁和诉求,,,充斥着针对某些人的激烈抨击,这些人由于所见到的事实违反原理就拒绝承认这些事实,他们甚至不敢去看他们的原理声称不可能出现的事物0192。

在伽利略对科学的探索中,他屏弃了通过权威来解决科学问题的观念,倡导对自然界进行观察研究;屏弃在没有可靠实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复杂推理方法的信赖,倡导实验的理智作用。他对自然界的观测和他的科学实验思想使物理学走上了真正科学的道路。

2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从圣奥古斯丁肇始的欧洲经院哲学流派,一直提倡理性信仰,即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才是更加坚定和深沉的信仰。到了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宗教对于意识形态的管制更加从专制转向宽容,甚至倡导个人以/适当0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阐述5圣经6。这些思想源流和社会变化反映在伽利略一生的生活与工作上,极大地影响了他对科学和宗教的思想观念。这可从如下方面得到证明:

(1)从社会环境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伽利略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古老佛罗伦萨贵族家庭,1574年进入著名的圣本尼迪克修道院学校)))圣马利亚学院就读,在那里他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与宗教训练。当他考虑成为修士时,他父亲极力反对,但他却依然和修士们一起学习,直到1581年进入比萨大学。他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深受宗教影响,也奠定了他作为虔诚宗教信徒的基础。那时,人们把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上帝以及各路神灵发怒或快乐的表现,就连医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宗教和信念的混合物。17世纪初产生了一股定罪意识形态的浪潮。/不论个人还是政府,都被视为

108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5卷第12期

一个在永恒和正义制度下的臣民,全都以上帝的永恒律法为最终的依据;天主教会则是该律法独一无二的守护者和解释者01102。教会不仅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也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受此浸润,伽利略不但很早就成为一个宗教徒,自己加入了天主教派,一生笃信上帝;而且,后来还把他只有13岁和12岁的两个女儿也都送进了修道院做了修女。

(2)从与教会的关系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纵观伽利略的一生,他与宗教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与当时宗教界高层也有着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他有许多身居高位的朋友,也曾得到不少宗教名流、学者、甚至教皇的帮助。伽利略的5对话6一书就是在一些多米尼克会修士的批准下出版的,耶稣会也有不少的修士支持他。作为一个辩论家,他曾树敌不少,但是,有多位教会上层人士和一些教会法官,包括三位拒绝签发判决书的法官都对他十分信任。伽利略曾前后多次访问罗马,多次有机会觐见教皇。当乌尔班被推举为教皇之前,还是巴贝里尼红衣主教的他就与伽利略是好朋友,而且在伽利略早年遇到麻烦时他也曾替伽利略向宗教裁判所说过情。乌尔班出任教皇初期曾六次接见到/圣城0访问的伽利略,而且每次会见都在一个小时以上。这种做法对当时事务缠身的教皇而言,实属罕见1112。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伽利略的宗教情感和信仰。他自己也认为对教会忠贞不二,并曾这样表白过自己的心迹:/我生平有两件事可引以为慰。一是凡我所写的,自信在字里行间并无对教会有任何不敬之意。二是我内在良心所作的见证。这是我与天上的父所全然知道的。上帝必知我在这受苦的事里,虽然有很多有识之士发表言论,可是没有人,甚至是早期的教父也不会像我那样,因着对教会有更深切的敬虔和热忱,而直言不讳0 110295。由此可见,伽利略确是一个从内心深处就很虔诚的宗教信徒。

(3)从对科学和圣经的观点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对于5圣经6,伽利略一贯是尊敬有加,他虽然在神学研究上不十分精通,但依然极力维护圣经的权威。只不过,他属于从理性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圣经的一派,而解释的依据,就来自于所谓5自然之书6。5自然之书6,是伽利略的一个很有名的隐喻,这不但是一部上帝创造万物结果的记录,也是一本规律之书,它象征着理性信仰及其成果,在伽利略的神学和科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伽利略把哥白尼学说作为物理学上对宇宙的真实解释而加以拥护,这曾被一些天主教会的分支机构所赞同,但最终还是遭到了宗教裁判所的强烈反对。5圣经6的确反复提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静止的,而太阳围绕着它在运动,哥白尼学说则否认了地球为中心且非静止,拥护这个说法的伽利略被认为是背弃了5圣经6的真理。对此,伽利略写道:/非常虔诚地说,非常谨慎地断定,5圣经6绝不可能说假话01122。但是,作为上帝创造物的5自然之书6之结果,伽利略认为它和5圣经6不可能相互冲突,他主张不要把5圣经6提及的地球静止而太阳运动当作可按字面理解的真理,而要当作隐喻性的说法1122134。既然人们公认两种真理等价,则如果作为理性认识的物理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所得的结果必定由正确的认识圣经而得到印证。信仰不应是盲目的,而应借助理性,借助理性达到对上帝智慧的理解和判断。因此,作为理性结果的科学应该在其自身领域内不受非理性神学权威的干扰,特别是就此做出裁决。伽利略在此处隐含了对5自然之书6信仰效力的推崇,这不应看作是对宗教信仰的背叛,而是某种更加深沉、理性信仰的证据。

(4)从科学的观察活动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当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天空时,他接二连三地发现木卫星,银河的星体性质,金星的各相,土星和土/卫0的奇怪形状,太阳黑点,月亮山,和天上的其他奇观。他说:/我用我的-镜片.观察了天体;这些天体大得不得了,因此我非常感谢上帝,由于他的垂爱,使我成为观察如此值得赞叹而为过去一向不知的事物的第一人0。伽利略把他的天文发现总结在一本小书5天文消息6中,它显示了发现者的强烈感情,他写道:/所有这些事实都是我不久前用了最先受到神恩的启示后设计的一个小望远镜发现和观察的011220-21。

(5)从出版5对话6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伽利略出版5对话6,应该说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资料表明,伽利略自始终未说过一句违反教理的话,相反他在书信中一再称颂造物者天主。特别是在天文学的研究中,伽利略要用他那颗赤诚之心来挽救上帝的尊严,因为/如果教会把明显违反观测事实的天文系统当作信条来支持,它将由于失去人类的尊敬而完结011222。所以说,不惜代价宣传和捍卫哥白尼学说也是他宗教情感的一个反映。

(6)从被宗教法庭审判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审判,5对话6被判决为禁书,他则被判/由宗教法庭监禁0。伽利略恳请枢机主教省去以下两点:第一,免去要他承认他不是一个好天主教徒。虽然有很多敌人指控他,但他却愿意作个好天主教徒。第二,他不承认他

109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

有欺诈行为,特别在出版5对话6一书上,因为事先他已获得宗教当局的批准,而且是在得到许可后才印刷的。在这两个请求获准之后,伽利略跪下,朗声诵读已作修改的忏悔书110288。法庭宣判他为/异端的重大疑犯0,这是最令他伤心的一件事。可是他并没有愤怒的表示,并未因此而指责、疏远、脱离教会。他时常祷告,并请朋友为他代祷。他甚至计划往罗列托(Lorelo)圣地去朝圣。伽利略作为天主教徒及科学家,他的是非观非常清晰。即使教会对他置之不理,但他只责怪几个/头脑糊涂0的人而已110294。这些情况向我们展示了伽利略对宗教信仰的真实情感和态度,他对宗教的虔诚是不容置疑。

(7)从被宗教法庭软禁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

伽利略对宗教的信仰和忠诚还可以从他1640年所写的信中看出,这已经是宗教法庭判他有罪7年后的事情了。当时,他双目失明,而且仍被软禁在一座别墅里,其5对话6也继续遭受诽谤。尽管如此,他在谈到宇宙是否无限时写道:/只有5圣经6和神的启示能够对我们虔诚的疑问给出答案0。由此可以看出,伽利略虽遭到教廷的迫害,他本人仍相信上帝和5圣经6,他始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非极端的革命者11126。

3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其

宗教信仰的关系

1615年夏天,伽利略完成了那封著名的5给克里斯蒂娜的信6。这是伽利略关于科学真理与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系统论述。伽利略认为5圣经6永远不会错,但他反对从字面上解释5圣经6。因为,圣经的字面意义并未全然表达出它的意思,圣经不可以用于反对已经科学方法所证明的科学论断。倘若一有难题出现,便去就教于那些对问题未加研究的神父,那是极为不妥的。神学家想要推翻一个科学论据,必须以科学理由来证明它的不真实110279。伽利略进一步重申5圣经6和自然都来自上帝,只要双方都被正确理解就不可能相互抵触。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他的对手们声称的冲突,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5圣经6。为什么不能从字面上理解5圣经6呢?伽利略强调5圣经6与自然不同,5圣经6的主要目的是在拯救灵魂和侍奉上帝,而不在传授科学。它必须以尽可能容易被人们理解的方式将上帝的旨意表达出来,这必然会使得其中的许多描述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有一定的差距。而自然是不变的,她一点也不在乎她的奥秘和规律是否能被人类理解,因此她不会违反上帝赋予她的法则。对于解决上述表面冲突的方法。伽利略认为必须对5圣经6中的有关内容进行重新解释1132。他说:聪明的解释者的任务是,努力发现有关教义的真正含义。无疑,这将会导致发现这些教义与为明晰观察和必要的论证确认了的那些物理结论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除了说5圣经6中的许多地方可以重新解释外,必然会出现关于5圣经6中同一内容的不同解释,因为不能确认所有的解释者都受到了神的启示1142。对于5圣经6和自然,伽利略坚持认为,上帝的5自然之书6作为真理的源泉至少具有同等的地位1122134,也就是说,这里暗示着作为真理源泉的5自然之书6要高于5圣经6的地位,或者说,伽利略实际上秉承的是更相信5自然之书6的理性信仰观念。

对伽利略而言,神学的信仰和科学的理性是一致的、是和谐的,他不认为神学与科学之间要分割开来,因为他认为5圣经6和5自然之书6是神圣的创造者写下的两本书,正因为都是神圣的创造者所写下的书,因此都是正确的。既然二者都正确,则它们之间就不可能产生冲突。因此,所有用其中一个批判另一个的企图都是荒谬的。不过,用其中一个来核验对另一个的理解是合理的1152。自然界是多层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观察。科学的即理性的视野和神学的即感性的视野是信仰眼光的两个不同重要方面,这两种视野有时重叠,并且相互影响,这种情景在伽利略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一生笃信宗教又坚持科学探索,从神学信仰中得到了信念的充实,又从科学探索中发现了理性的真理。对他来说,这两者是和谐一致的。

伽利略相信他对哥白尼假设的证明是不可抗拒的,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教会站到科学的一边,这样做其实是他宗教情感的一个反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教会的尊严,正如在此文第二部分提到的,伽利略相信,/如果教会把明显违反观测事实的天文系统当作信条来支持,它将由于失去人类的尊敬而完结011222。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精心的去探索自然。在天文学研究中,伽利略用望远镜对天空进行观测,发现了一系列新奇的天文现象,观察的结果显示着哥白尼所描述的浩瀚宇宙突然变得真实,这新奇和重要的天文发现也被他认为是,最先受到神恩的启示后设计的一个小望远镜通过观察来发现的。由此可见,伽利略是怀着对神学敬仰的角度去进行科学研究和去解释科学真实的发现。

正是因为伽利略把5自然之书6看做是神圣的创造者写下的书,所以他才会醉心于对自然进行探索。由此可以看出,伽利略的神学信仰对他科学探索是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的。他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研究

110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5卷第12期

自然,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他曾说道:/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误,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印证圣经的准确性。,,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大的理论提出挑战01162。

另外,伽利略的5对话6直到1882年,才从教会官方禁书目录中被删去,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它被完全禁止了,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至少从这一刻起伽利略所宣传和捍卫的日心学说调整和更新了宗教发展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伽利略对宗教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综合来看,伽利略的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是密切相关的。他笃信宗教,更相信5自然之书6,信仰与理性这个通常被认为是不可融合的矛盾体在他看来是协调和谐的,他把他的宗教信念渗透到科学探索之中,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而研究成果也最终使宗教放弃了所谓的/真理0。也可以说,通过对自然之书的理性认识,修正了人为之书中的某些理解谬误。

4结语

虽然身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变革时代,思想解放运动不可能不深刻地影响到伽利略观念和认识。但是,伽利略毕竟处在一个宗教信仰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之中,早期的宗教教育,对上帝的敬虔已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脑海,与宗教人士及教会高层的频繁接触交流又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他的宗教信仰,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因此,相信超自然的上帝,相信上帝的仁慈、智慧和力量,对于伽利略而言,是十分自然和必然的事情。

但对于理性的推崇,或者说是对于理性信仰的推崇,使得伽利略选择了用研究自然之书来完成信仰的理性升华。当然,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作为具有科学家与宗教徒双重身份的人,伽利略游离又交融于科学和神学之间。一方面他捍卫科学的真理,另一方面敬虔神圣的宗教。并认为:信仰与理性是和谐的,5自然之书6与5圣经6应兼蓄包容。宗教信仰无疑对他的科学探索是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天文学研究中,他至少也是怀着对创造者十分敬仰的角度去探索天体现象的。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发生冲突时,他又从对神学敬仰的角度去解释科学发现,努力拉近科学与神学的距离,协调信仰与理性)))尽管不为当时的宗教界所理解。因此,断言伽利略是冲破了神学的束缚才取得其科学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另一个极端对于伽利略的误解。只有把伽利略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拨开层层迷雾,对他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才能准确全面的看待和认识伽利略。

参考文献

112(美)埃米里奥#赛格雷1从落体到无线电波)))经典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M]1陈以鸿译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1990:331

122(意大利)伽利略1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M]1周煦良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01 132(美)弗#卡约里1物理学史[M]1戴念祖译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1

142林德宏1科学思想史[M]1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01

152(意大利)伽利略1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M]1武际可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61

162刘晓君1走进实验的殿堂[M]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11

172(英)布赖恩#里德雷1科学是魔法吗[M]1李斌等译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1

182(美)爱德文#阿瑟#伯特1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1徐向东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61 192(美)亚历山大#柯瓦雷1伽利略研究[M]1刘胜利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8-2591

1102(美)查尔斯#赫梅尔1自伽利略之后[M]1闻人杰等译1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761

1112(美)哈尔#赫尔曼1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M]1赵乐静译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1 1122(美)史蒂文#夏平1科学革命[M]1徐国强译1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341

1132J M Jauch1T he T rial of Galileo Galilei[J]1CERN64-36, 13July,1964:3-41

1142张增一1伽利略:自然真理与5圣经6解释[J]1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6-571

1152(美)约瑟夫#阿伽西1科学与文化[M]1邬晓燕译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11

1162张文亮1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EB/OL21[2006 -08-06]1h ttp://w w w1niw ota1com/riji/682751html1

111

在科学与神学之间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5卷第12期

Between Science and Theology

)))o n G alileo's V iew po int of Science and R elig io us Belief

LV Zeng-jian1,WAN G Da-m ing2

(1.J iaozu o Un iversity,H enan Jiaoz uo,454000; 2.Colleague of Social Science and H umanities,

Graduate U niver sity of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 hina)

Abstract:Galileo h ad a dual identity of s cien tis t and religiou s believers1Alth ou gh he indulg ed in th e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he w as supported b y the theological belief in th e depth of his heart,especially in th e s tu dy of astronomy,revering from the theological point of view,h e explained th e real scientific discovery to coordin ate his faith and reas on1H e dis sociated bu t mingled betw een science an d theology,striving to abide by the du ty of a s cientist w hos e soul had h ad the en d-result1

Key words:h istory of physics;s cientific min d;religious belief;harmony;Galileo

(本文责任编辑刘孝廷)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

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第三届怀特海儿童

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专业委员会、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召开。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美国著名怀特海研究专家、格瑞斯大学鲍勃#梅斯勒教授,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儿童审美发展委员会主任、美国全球整合教育中心秘书长樊美筠教授,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格瑞斯大学芭芭拉教授,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王治河博士,怀特海专家、后勤指挥学院曲跃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董春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刘爱华教授,怀特海研究专家、清华大学程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立志教授,北京早期教育研究所、早期教育专家廖丽英研究员,怀特海实验园的园长、老师,以及关注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的各界人士近90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围绕着/好奇、创造、独特、智慧0的主题展开研讨。会议分为两部分:上午是中外哲学专家对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思想的解读;下午安排教育专家的研讨,有哲学专家与教育专家的对话、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对话,会议组织哲学家与教育家共同对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思想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12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 C、科南特 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科学家与宗教信仰

科学家与宗教信仰 姓名:陈婷班级:自然辩证法6班 学号:0216207 “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恩格斯 科学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善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科学家其实就是对真理、真实自然、各种环境、未知生命、各种现象进行科学性、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定义的专业性特征明显的贡献者。 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也是一种心灵寄托。宗教信仰则是信仰中的一种,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精神的阶段性体现,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其形成是极其复杂的,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科学与宗教的领域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虽然宗教可以决定目标,但它还是从最广义的科学学到了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达到自己所建立起来的目标。宗教的形成要早于科学,两者都是在人类实际需要前提下形成,宗教需要从整体上将自身与周围世界区分开来,科学则不满足一般的说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形成对具体客体加以专门认识的需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从科学家与宗教信仰两者本质之间所发展的方向来看好像并无关联,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科学家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探索、研究、实践、定义将其发现的真实自然现象或生命现象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向人类传达和展现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客观存在是科学家研究的根本。但是宗教信仰则不同,宗教信仰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它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的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主观意识反应,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宇宙、天地、命运的整体超出性的一种意识,在相对于其他意识而言这种意识可能具有统治性和至上性,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整体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可以说科学和宗教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手段。宗教则是在人类未认知的和不可控制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用信仰取代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比较复杂,要对这种关系的进行概括,不管是通过冲突,还是以和平表达出来,都是经不起严格考究的。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关系,它是由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在复杂的不同环境下造成的。不仅仅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分是成问题的、而且可能伴随着时间随时变动的。科学和宗教既不冲突也不分离,关系极其密切,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绝不是有害的,而是能够对双方都有利,宗教信仰去理解似乎不可理解的事物,去给似乎无意义的赋予意义;宗教经常涉及寻求得救的种种努力,在尘世追求美好生活最终升入天堂;科学则是有更好地理解自然的需求所驱动,这样的理解通常会带来巨大的技术成果和实际利益。就是宗教中的发现神和神谕相对应的是科学发明,宗教信仰中的通过启示人的精神经历、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进行宗教学习神秘体验而发生,科学发现通过探索、实践、定义或者基于一些数学原理来实现,很多情况下发现的过程启示对于绝大数的普通人来说显得也是十分神秘。宗教和科学都能做出预言,宗教包含灾祸降临和许多其他事件的预言,科学则企图预测物质在未来的运动。与宗教一样,科学也有自己的预言家,即科学家和教师,而科学的圣徒则是那些做出巨大科学贡献的伟大人物;科学因为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作为人类的精神支柱的道德准则。 科学家对于宗教的态度有着多种情况。在西方,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很多科学家对于宗教的态度。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布鲁诺等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和当时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是不相符的,所以受到了宗教的反对和打压,最后不得不进行妥协。伽利略则是哥白尼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开始时立场非常坚定,但是在教会的打压下还是妥协了。牛顿则是既探索科学真理,又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情感和道德方面赞扬上帝,甚至用自然科学家的成就赞美上上帝的全知全能。达尔文则 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布鲁诺则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也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支持者,在宗教打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反对宗教,最后被宗教神职人员带上了绞刑架被火刑烧死。原始社会,科学处于萌芽状态,宗教具有双重性质。近代史上,科学终于摆脱受宗教支配地位,但仍有一定相互包容关系。宗教对科学限制和打击,坚定意志,;科学批判宗教观念,迫使宗教按照时代要求改变自身形态。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自身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力的批判了传统宗教观念;科学在赢得独立生存权利后,它与宗教的矛盾有很大的缓和。近代以来,科学得到长足发展,而此发展一开始归功于教会支持;宗教也不再反对和打压科学,并且在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做出相应的改变,尊重科学,使得宗教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科学家们并不因为从事科学研究而摒弃自己的信仰,许多西方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在探索科学真理的同时,也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科学家中有一些是相信宗教的现代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而反对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根据联合国的一项调查 -----他们用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即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基督教的上帝)。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神者仅20人,占总数的7.6%;信神者则有242人,占92.4%,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神者竟占93.27%。甚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学家全都相信上帝。 所以说科学家并不因为研究科学而没有宗教信仰,恰恰相反,宗教信仰给了他们研究科学的启发和信念,使他们在宗教中发现科学的存在,并致力于科学的研究。伽利略晚年对自己的辩论很好的说明了一位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对宗教与科学的态度,“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是印证了圣经的准确性……可是有些不懂天文的学者,以自己无知的诠释,来封闭别人对圣经更深认识的道路,而且不准别人提出对他们诠释圣经的质疑。可是人都是有偏差的,因此,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大的理论提出挑战。”开普勒也曾说:“我们天文学家是至高无上之神在大自然方面的代理人,大自然提供我们研究的机会,并非让我们自命不凡,而是为了荣耀神。” 通过西方科学家对于宗教不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可以清楚的看出科学家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些科学家在研究未知生命、自然想象、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同时有着自己所信奉的虔诚的信仰,有些则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说科学家与宗教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彼此并不矛盾。科学家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是自由的,宗教信仰对所信奉它的人的要求是宽容的。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1、什么是科学哲学? 1.广义: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国外也称为科学的逻辑学,科学的方法 论)分为一般的科学哲学,专门的科学哲学。 2.狭义:专门指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某种流派,某种思潮。 2、简述培根的归纳法 答:归纳法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收集材料。准备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材料,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整理材料。“三表法”中第一表是“本质和具有表”,它的任务是把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正面例证放在一起。第二表是“接近中的缺乏表”(差异表)。它的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的反面例证。培根看来,研究事物的某一性质时,不仅要收集正面的例证而且要收集反面的例证。因为单有正面例证,不能正确地进行归纳。第三表是“程度表”(比较表)。它的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以不同程度出现的例证。培根认为这“三表”向理智提供例证,有了充分的例证,就为归纳做好了准备工作。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3、简述笛卡尔的怀疑法有几条原则,各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 笛卡儿在在《谈谈方法》一书中指出了自己的怀疑方法所遵循的四条原则。“ 第一条,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 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 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 不要多放一 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第二条,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 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 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 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 一点一点逐步上升, 直到认识缓复杂的对象。最后,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全面地考察, 尽量普遍的加以复查, 做到确信毫无遗漏。要得到确实性, 普遍怀疑就是基础、出发点。 4、简述休谟在归纳问题上的观点 答:休谟认为因果推理是建立在经验归纳推理上的,是“呈现于记忆或感官的一个印象到我们称为原因或结果的那个对象的观念的那个推移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也依赖于“过去经验的恒长结合的记忆”。通过因果推理,最终建立的是“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直接印象以外”的具有普遍性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一个因果推理在形式上无疑就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在实质上与归纳推理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结论超出前提的推理。而归纳推理是不能从前提必然地得到结论的。如果说因果推理的必然性只能以经验归纳推理为基础,那么只有归纳推理是必然性的推理,因果推理的必然性才具有合理性基础。因此要证明因果推理的必然性,则只有先证明归纳推理的必然性。如果不存在本身具有永真性而又能够扩展知识的归纳推理,那么因果推理就不具有必然性。我们据此就可以将休谟对归纳推理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怀疑重构如下:一、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的证明,因为在归纳推理当中,存在着两个逻辑上的飞跃:第一个是从实际所经验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无穷对象的结论;第二个是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很明显,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而且同时过去的和将来的也可能不同。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很多人喜欢根据归纳法在现实中的成功去证明归纳,那么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运用到了归纳的原则,因此导致了循环论证的问题。三、感官告诉我们过去一直如此,并没有告诉我们将来仍然如此;并且感官告诉我们的只是现象间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因果关心,所谓的联系也只是出于人们习惯性的心理联系。

评爱因斯坦的科学观

评爱因斯坦的科学观 提要:本文就爱因斯坦的科学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爱因斯坦把科学视为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体,他既反对纯粹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又反对唯理主义的科学观,而且认为科学的伟大目的在于从尽可能少的公理和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科学的逻辑的统—问题的思想也是耐人寻味的。两种科学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的划分、原理理论的结构以及科学体系的层次性的观点,也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另外,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危机与革命的思想,关于科学的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对人类事务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的思想,也是比较深刻的。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新家,他不仅以其卓著的科学贡献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以其天才的思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爱因斯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对科学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针对科学及其与之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仅就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作一简要的评论。 1)科学:它的目的和本性 什么是科学(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关于自然界的有条理的知识。有人则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过程,科学是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它意味着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堆静态的学说。也有人认为无需给科学下—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

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要人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他认为:“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说得大胆一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posterior)地来重建存在。”他还认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各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他甚至直截了当地把科学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1],p.253)。显而易见,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的概念是指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体,而没有偏执于一端。而且,他既反对把科学视为对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的纯粹经验主义之科学观,也反对把数学知识视为一切知识的原型,从而要想使理性成为关于世界,至少是关于世界中基本事物的知识的源泉之唯理主义的科学观。他在对立的两极保持了必要的张力,这种看法显然是合理的。 爱因斯坦进而谈到科学的目的或企图。他说:“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在世界图像中尽可能地寻求逻辑的统一,即逻辑元素最少。)”([2],p.344)(请读者注意:这里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是指“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他还说过:“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闲极无聊读杂书,读到一本《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Louise S. Sherby, "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 Oryx Press, Westport, CT ? London 2002)。突然觉得手痒,量化癖发作,随手作了一个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统计。 此书编者,从公开文献中摘取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宗教信仰。当文献中明确提到获奖者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属教派时,编者会尽可能列出细分的教派名。当编者感觉相当肯定获奖者信仰某一宗教,但无法确认之时,就用“极可能信某教(如Most probably Christian)”标出。有时候,获奖者的宗教信仰有改变,编者就以“来自某某教背景(如From Jewish background)”标明。可以肯定获奖者没有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根据具体情况,标以“无神论Atheist”“疑神论Agnostic”“反教权论Anticlerical”或“无宗教归属 No affiliation”等等。无法确定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标以“无资料记录”。 我个人统计,此书中提到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61人。其中有明确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本人信仰不明,但承认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5%;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7.5%;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3.1%。 不信教的12个人中,包括居里夫妇,他们是“反教权论者”;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被标为“无宗教归属”;标明为“无神论”的只有一个人,即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获物理学奖。 另外几个华人获奖者的情况:1976年获奖的丁肇中,基督教;1997年获奖的朱棣文,无资料记录;1998年获奖的崔琦,属路德教派(Lutheran)。 爱因斯坦曾经表示,他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即可以听人祷告并且奖赏人惩罚人的上帝),但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此书编者没有把他当做无宗教信仰者,仍把他归于信仰犹太教行列。 这个资料,可能有朋友会感兴趣。所以我把详细统计结果列在下面: 广义基督教,76人,占 47.2% Anglican 8 Catholic 10 Christian 26 Christian/Protestant 1 Congregationalist 2 Dutch Mennonite 1 Lutheran 8 Methodist 3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尔雅答案100分

。。。。。。。。。。。。。。。。。。。。。。。。。。。。。。。。。。。。。。。。。。。。。。。。。。。。。。。。。。。。。。。。。。。。。。。。。。。。。。。。。。。。。。。。。。。。。。。。。。。。。。。。。。。。。。。。。。。。。。。。。。。。。。。。。。。。。。。。。。。。。。。。。。。。。。。。。。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2006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着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名词解释 要求:查阅文献,阐述下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写出几部阐述这些概念的代表性著作或可以进一步阅读的著作。 1、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讨论中的意见不能说明其理由,便不能说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即辩证法。虽然它属于理智世界,但我们是在视觉中看到它的摹本,如果一个人不依靠感觉的帮助,能用辩证法作出理性的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把握善自身,便达到了理性世界的顶峰,这个思想过程就是辩证法。一个能对每个事物的真实存在作出说明的人,便可以称他为辩证法家。 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一般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黑格尔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