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经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1个饮料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2根吸管、1块橡皮泥、抹布。

老师演示准备:塑料杯、餐巾纸、水槽、烧杯、石头、红色的水、去底饮料瓶、乒乓球。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建立“空间”概念,揭示课题.

出示一空杯子,倒入水,杯子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再放入石头会怎样?把水倒掉,杯子里还有什么?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演示,将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

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

4.如果杯子倾斜会怎样?演示,纸为什么湿了?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解释: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能被压缩呢?学生尝试解释。

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课件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

9.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

(三)根据例子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教师演示.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3.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你们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个性质挑战难题呢?

4、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们能利用这些东西和看不见的空气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不要以为简单老师还有要求:

(1)不能倾斜杯子。(2)不能压瓶子。(3)不能用嘴吸。

5、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请成功的一个小组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这么做为什么水会流出来?是谁把水挤出来的?(里面的空气多了,多余的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如果不用橡皮泥,水还会被挤出来吗?做一做.

7、第×小组你们做成功了吗?不成功也是很正常的,科学家们也都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走向了成功,才有了新的发现。

(四)趣味实验结束新课.

老师将乒乓球用去底饮料瓶扣入水底,会怎样?为什么乒乓球沉入水底?怎样让它浮起来?这用到了今天学习的什么知识?让我们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六、全课小结:

本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认识“空间”入手,用魔术吸引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实验,知道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进而通过范例学会了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老师带着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徜徉,学生的智慧火花时时迸发,无不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让我信心百倍,我将不断努力,使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能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七、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知识讲解

空气占据空间 说课 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 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 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一实小王晓玲《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王晓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来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实验材料:玻璃瓶(配有内插两根吸管的橡皮塞)、水槽、水、玻璃杯、纸巾。 一、游戏猜测科学原因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教师出示玻璃瓶,瓶口是带有两个吸管橡皮塞,瓶中有一多半水。 其中一根管伸到水中,一跟管没有接触到水。 教师把瓶子高高举起,让同学们观察之后,把玻璃瓶放在讲桌上,吹没有伸到水里的那根吸管,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 这个游戏重点让学生观察明白老师吹的是两根吸管中的哪一根,只有观察明白了吹的是那根吸管,就会把游戏做成功。 2、学生动手提出猜测 在老师把游戏演示完后,就让学生上台来做游戏。有的学生吹那根伸到水里的吸管,就看见水里有泡泡冒出来。有的学生吹那根没有伸到水里的吸管,就看见水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游戏现象是什么样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从而,提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猜测。 二、实验证明科学概念 1、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法 这是学生操作实验之前的工作,按照观察实验材料----想象材料用

途----讨论实验方法----推选最佳方法这几步进行。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材料有:盛有一多半水的水槽、纸巾、玻璃杯。针对自己提出的猜测,想一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然 后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实验,把实验材料的用途交流探讨, 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来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测。 各个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方法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在小组汇报时,其余组可以提出自己的异 议和困惑,让发言的小组帮助解答,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就能 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法。最佳方法就是把纸巾放到玻璃杯的底部,然后把 玻璃杯倒扣在水槽的水里,就会发现水没有把纸巾湿了。 这一个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是看着材料想,小组讨论,却不能动材料。 2、小组合作实验证实猜测 这个环节按照小组实验---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提出结论----总结注意事项这几步来进行。 每一个小组按照最佳的实验方法做动手做实验,组内分工,两名学生负责做,两名学生观察。最后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这种现象。从而提出自己对猜测的证据,那就是空气占据了倒扣的玻璃杯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水不能把纸巾湿了。最后在实验做完后,总结一番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师生回放实验提出概念 这一步其实就是总结,把科学概念提出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认识。找一个小组上台演示实验,其余同学观看,观众中出人说明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结科学概念。教师板书总结出的科学概念 三、生活应用科学理论 1、解释游戏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知道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再来回想上课初的游戏,让学生来想一想:为什么水会从另一根吸管里流 出来?为什么要一根伸到水里一根不能伸到水里?为什么吹伸到水里 的那一根却流不出水呢?玻璃瓶的橡皮塞有什么作用呢? 2、实际应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利用了空气占据空间。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一、教材体系:《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 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理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小矿泉水瓶、1个乒乓球、2个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二、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

水上升呢? 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二: 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 (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展开实验。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竖直) 3用桌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和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毛巾、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注射器、喷雾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3、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水的位置?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4、同学们,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占据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5、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6、学生大胆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空气占据空间吗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演示,将纸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么纸到底会不会湿,下面我们来验证这个问题。为了更好地实验,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我们来看一下。 指读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1将纸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 ..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竖直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擦干后再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验证方法明确了吗?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小心尽量不要弄洒了水,明确分工,不要争抢将玻璃器皿弄打了。 4、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 5、若有不成功的小组:你们小组反思一下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 活动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你们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个性质挑战难题呢?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不?》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空气占据空间不?》,这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不?》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就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就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就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不?2、认识空气就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与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就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她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就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不”“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就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与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您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不?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瞧乌鸦就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就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精心整理 空气占据空间吗? 蔡杏杏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 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空气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教具准备: 1、教具:一次性塑料杯、粉笔盒、粉笔、广口塑料瓶、2.5L塑料瓶、水槽、水、纸巾、小球、带 2

1.空间 2. 3. 节,增 ,解;二是因为“喷泉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较为困难,所以我将试验换成了“吹瓶中气球”,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便于理解。第二个实验选取了课本上的纸不湿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通过课堂上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不用提前讲解实验要点,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让他们经历失败。通过这两个实验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在失败和成功的现象中都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然后利用“听话的小球”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难题。最后将“空气占据空间”拓展到生活当中,联系实际。 在本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实验以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通过试教发现了 一些问题,所以在实验前对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做了提示。但是在拓展试验“听话的小球”中,还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一个导入内容:了解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 二、说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在选取实验的时候我都是选择的易操作的小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空气也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指名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进行实验(两

空气在哪里 说课稿

说《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临海市哲商小学程誉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是认识、了解空气的一个起始课,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但并没有一种生动具体的实感。因而,课文从三个部分来认识空气。(1)杯子里有什么?主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杯子里并不真是空的,而存在着空气,即:a、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的气泡间接看到空气;b、以空气占着空间水进不去来说明空气存在。(2)怎样证明空气在我们周围,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3)空气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这课的知识,不仅使不家务事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而且还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如人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空气等。同时,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为往后认识空气的其他一些性质,用途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在知识上,首先在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动手做实验,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即本课的认识目标为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形成技能是常识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主要以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为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在思想情感上,让学生在参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具体落实到本节课,则是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

趣。 3.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虽然学生知道空气这种物体,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而,本课的重点应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其关键是指导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从而间接地获取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关于空气占据空间这部分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因而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而教师尽量少提问题,少占用课堂时间,关键用于引导和点拨。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演示实验到自主实验,最后到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亲眼看到、耳听到、手感觉到空气,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空气在我们周围这一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实物摄影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给学生的知识,最终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教师就出示青蛙玩具,问里边有什么。再让学生把憋了气的娃娃玩具吹鼓起来,最后联系实际说说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2《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2.2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里,杯子必须竖直向下,如果杯子倾斜,空气泄漏后,水会填充相应的空间,纸团可能会因此变湿。如果操作恰当,由于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水不会进入,纸团也不会湿。 第2 个环节,在塑料杯底扎一个小孔,然后将杯子放入水中,要注意在压入水之前,用手指按压着小孔,等水淹没了杯子后,再放开按压的手指。这是会发现小孔处开始冒泡,说明水把杯中的空气挤出来了,同时可以发现杯子外水位比之前低了。 第3 个环节,向杯中打气,随着气体一点点加入,能看到杯中明显的水位下降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研讨探究1、在上面的实验中,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结:当空气被密封在杯中时,水不能流进杯 子。当杯底被扎一个小孔后,杯子里的空气从小孔向 外流出,杯中的空气减少,杯子外的水流进了杯子。 当空气从小孔被打过杯子后,杯中的空气增多,占据 空间,把水挤出,杯子里的水减少。2、空气能占据 空间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根据实验对教 师所提出的问 题展开讨论, 并得出结论。 通过直观现象使 学生理解空气占 据空间这一抽象 的特征,进而在 科学事实的基础 上形成认知和解 释。占据空间,其 实就是挤占空间 或防止空间被挤 占,同一空间不 会被两种物质 同时占据。

拓展延伸小结:空气能占据空间。在上面实验中,纸团不湿的现 象说明空杯子不是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后,水槽的水进入了杯子,是因为杯 子里的空气从小孔向外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 子外的水就流了进来。从小孔向杯内打入空气后,空气 占据了水杯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了出去。 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 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实验材料:吸管、橡皮泥、半瓶矿泉水实验步骤 ⑴、橡皮泥堵住瓶口。⑵、插入两根吸管,一根插入 水中,另一根在水面上方。 ⑶、对准水面上方那根吸管吹气。注意事项:不要把 水撒到桌面上!实验现象:通过没有接触到水的吸管 向瓶中不断地吹气,当进入瓶中的空气达到一定时 时,水会从另一根吸管中流出。 1、根据已有认 知,做出猜测。 2、提高探究能 力 拓宽领域挥新知、 知识运用巧迁移。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和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2、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与教训、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在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 本课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又能流动。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一性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这种概念是模糊的,未形成系统的、较深刻的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能占据空间形成科学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 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和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① 知识目标: ① 使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②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可以改变。 ③ 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探究目标: ①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确实占据空间。 ② 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③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目标: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1 / 10

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验证为主,教师讲述、示范为辅。 ● 【教学准备】■ 课前交待: 分工、约定、个别预设课题: 纸条(4 张)、双面胶■ : 课前谈话: 因为有缘,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通过这堂课,我们会成为朋友!!!●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抢凳子引出占据 P1 课件展示: 教育理念两句话!!!一、魔术激趣一、魔术激趣 1.引导: 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我为你们表演一个好吗?(好的)如果来点掌声,我一定会更有信心!谢谢!希望今天后面同学表现精彩的时候也能听到掌声! 2.出示道具:泡沫蜡烛,这是什么?(泡沫蜡烛)我们把泡沫蜡烛点燃放在水面,它会浮还是会沉?(浮)蜡烛没点完之前它会熄灭吗?(不会) 3.预测: 如果我用杯子把它压入水中,你们认为它还会继续燃烧吗?(不会,会熄灭)哦,真的吗?你们确信?今天,我一定会给你们带来惊喜的,请仔细观察! 4.演示实验: 提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