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敦煌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敦煌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敦煌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敦煌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敦煌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敦煌作为中国的诸多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仅是古丝绸路上的重要驿站,亦是中西文明重要的交汇点。经历了千年历史延续的敦煌佛教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艺术特色,更为中国的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和资源。

关键词:文化遗产敦煌佛教艺术旅游资源生态旅游

中国西部有着丰富的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很低,并未形成有强吸引力的旅游产业气候。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氛围中,西部各省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丝绸之路”在中国西部有着相当丰富的人文积淀。这些资源大部分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古城、古遗址、古寺庙佛窟和难以数计的珍贵出土文物。

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

的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然后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的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要道的重镇——敦煌。许多中外的少数民族沿丝绸之路结部落而居,其中包括“利所在,无不至”的粟特人[1]和称雄西亚的波斯人

等等。这些外来的文化和古老的中国文明在这一地段不断交汇融合,迸发出无数新的气象,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在丝绸之路,绚丽多彩的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从今天所能看到的考古出土文物、石窟壁画、雕像、建筑、地面寺院遗存、驿站文书上,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的五

彩火花。事实也证明,甘肃近一二十年吸引的境外游客大多是奔着“丝绸之路”来的。

随着“回归历史、回归自然”旅游趋势的出现,敦煌作为世界遗产项目日益成为来“丝绸之路”旅游的游客的首选项目。敦煌

的文物古迹,最着名的除了莫高窟,还有玉门关、汉长城和阳关。再加上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和月牙泉,以及三危山、白马塔、雅丹世界地质公园等等,敦煌的旅游资源丰富得近乎奢侈。

敦煌莫高窟由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连同其周边亦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便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丰富旅游资源。它成为了现代人们重温历史的极好场所,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极大发展。据统计,2002年5月1日至3日,莫高窟共接待游客2万人左右,创下了日接待游客人数的历史最高纪录。尤应指出的是,莫高窟周边的旅游景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自然环境,皆值得人们倾力关注,亦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主要有:

安西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莫高窟的姊妹窟,与莫高窟同一时期。其中,中唐25窟为精华,因这里曾珍藏稀世珍宝象牙佛而闻名于世。其着名之处还在于,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榆林窟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

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创建年代至今虽无文字可考,但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公元6世纪以前。从现存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2个,其中东崖32窟、西崖10窟,保存着彩塑272身、壁画5650余平方米。第六窟高22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全身用金色涂就,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显得极其庄严雄伟。第三窟的18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哑罗汉,上身前倾,张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灵活现,堪称榆林窟彩塑的代表。榆林窟的塑像虽有不少佳作,但它还不能代表榆林窟的价值。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美的壁画上,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萨画像,有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有种类繁多的花卉禽兽,有极为精致的装饰图案。自唐至元,历代留有不少佳作,其中25窟盛唐壁画,是世所罕见珍品。榆林窟也是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最高峰海拔1715米。整个山体由细沙积聚而成,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多人顺坡下滑,便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掩埋,经千年而不干枯,实属自然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5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一大关口。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3]更增添了阳关的魅力。在通往阳关的路上还可看到神奇的隐形睡佛。

西出敦煌90余公里,即为据守在疏勒河岸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是古代丝绸

之路必经之地。人们借助疏勒河舟楫之利,可直抵罗布泊再取旱道经且末而达盛产玉

石的和田。商人把宝石美玉,经此关带入中原,交换成丝绸匹缎带入西部。西出玉门关有一段保存完整的丝路古道,能看到古代车辙和古人足迹。

汉长城。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有一段全国最独特的板土芦苇筑成的汉代长城,现仍保存完整,并配有烽燧旁点火用的积薪垛多达15堆,大者长2米、宽米、高米以上,凝结为化石十分坚硬。敦煌汉长城烽燧中曾出土汉简1200多枚。

西千佛洞,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现存石窟17个,与莫高窟同一时代,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在光辉灿烂的敦煌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海市蜃楼是敦煌的又一奇观,在晴朗炎热的夏日,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两侧,可以看到波涛澎湃的“海水”、高

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这些景致若隐若现,十分壮观。

雅丹地貌,从这里横跨疏勒河北上,西行约100公里,即可到达人迹罕至的魔鬼城。魔鬼城方圆数百平方公里,是大自然刻意雕塑的天下奇观,显示出自然界赋予人间的魅力。这就是地质上所称的雅丹地貌,其形态复杂多变,有的呈金字塔状、有的呈骆驼状、石柱状或城堡或楼群状等等。置身其中,游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当遇上狂风呼啸时,怪声四起,风游沙荡,唐代诗人岑参云:“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形容大漠瞬息万变的气候。此时走进魔鬼城,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景象万千、气势磅礴的雅丹地貌,仿佛使人进入地质博物馆,可以尽享大自然雕塑之魅力。

随着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生态旅游概念也被带入了敦煌旅游的概念中。生态旅游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其核心是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减轻环境压力。它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又

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以普及生

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旅游方式。敦煌莫高窟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生态旅游的这些需要。第一,连绵的鸣沙山、沧桑的汉长城、古老的阳关和玉门关、神奇的海市蜃楼、独特的雅丹地貌,具备生态旅游资源所必需的独具特色的地质、地形、地貌。第二,经千年而不干涸的月牙泉具备湖泊水体生态旅游资源。第三,更重要的是具备异常珍贵的古遗址建筑生态旅游资源。以莫高窟为代表,包括安西榆林窟、西千佛洞,这些古遗址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作为遗址保留下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世界遗产旅游的开发,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接触到这些先辈遗留下来的产物,但过量的接待,不可避免地对遗产地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这些遗址建筑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又是极易受损的,一旦破坏将无法弥补,为此,必须提倡生态旅游,一切旅游活动都不应破坏其原有的风貌。

世界遗产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养、游览机会和高品位的艺术欣赏,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国家旅游局获悉,中国将投资8亿元,在着名旅游城市甘肃省敦煌市建设一个旅游经济区。这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旦被确定为世界遗产,可以提高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外资;可以改善遗产地周边的环境,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可以改善当地的交通以及居民的居住条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旅游含金量将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 参见《新唐书·西域传》

包括阿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波斯王朝等

参见《全唐诗》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2期

陈强:《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2001年4月30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