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建设的当代性

罗琪

摘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上的讲话,深刻地提及了关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几个问题,并分析现状,交流思想。从1919年现代文学开始兴起至建国初的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也有价值观的混乱,文学体裁的滞后性,因此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学理论建设主旋律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当代性

当代文学理论发展呈现多枝丫生长状,社会的土壤在全球化的滋润下长出政治经济的芽。当代文化不仅仅只限于文艺工作方面,慢慢地把重心放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并且显得有些主次不分。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与政治始终是分不开的,但是一味地去侧重文学的政治化,则把文学理论的审美含义忽略了。(1)周平远在《文学革命的社会目标与文化策略》中表示文学革命的政治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近代文学传统的政治情结。也就是说,这种文学的政治化是从古代就一直存在着,并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在《青年杂志》中文学家大谈特谈文学对大众思想的启蒙,进一步促进新民主主义的发展。我们尚且不去讨论它的对与错,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五四时期的文学对当时的政治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代多元化社会,文学是否适合现代的发展呢?至少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滑稽的。

文学一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只是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满足某些因素的需要,便充当了牵线搭桥的媒婆。如果硬是要遮羞加上这一层关系,便是打着文化发展的幌子去掩人耳目罢了。当代影视文化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文学经典被翻拍成作品呈现在大荧幕上,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在一星点火苗出现时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大波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众空洞的要求的作品,即使作品粗制滥造,有了经济效益却是最重要的,也无暇去管什么文学建设。所以,在当代人们价值观混乱的阶段,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弘扬文化主旋律,并大力大展其主导下的多元文化。习近平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提过文学建设的重要性,(2)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

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理论建设是多麽的重要,特别是在当代。那么又是从哪些方面去建设文学理论呢?

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特征与五四时期转型相似,都是有着文学观念的改变。(3)梁启超的《新小说》提出以振兴国民精神为宗旨,所谓“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认为“今日重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4)王国维虽然也在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自知”,实际上他的思想最终也是要利用独立品格的文学艺术改变“国民之趣味”。上述提到,文学史为政治服务,在文革时期,文艺被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把“文艺丛书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推到极端的境地。相比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文革的革命文学则是更为偏激,走得越来越远,并且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文艺来源于人民群众,文艺服务人民群众。如果脱离了这样的核心宗旨,那么文学理论建设便是空话。因此首先,我们在建设文学理论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不偏倚,理清文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让文学更为纯粹,不做政治经济的附庸,但也不是说让文学做孤家寡人,守着文学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文学理论时要从各个方面了解不同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加以科学的总结。比如一些社会上的“以物质为上”的错误观点,政治上的贪污腐败现象,环境污染问题,文学领域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应该更加坚定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象,作出科学的总结,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在文学领域的转型。

而在文学理论建设的当代性中的“当代性”是个特别重要的关键词,文学理论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探索出最适合的道路。(5)对于中国学界来说,“现代性”是一个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词。西方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有着几个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差异性理解:第一,把“现代性”视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第二,正是要与第一种观点想区别,米歇尔.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第三,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第四,让—佛朗索瓦。利奥塔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第五,尤尔根。哈贝马斯将“现代性”是一项自启蒙运动以来未竟的方案。观点各异,

有学者则赞成(6)俞吾金的“现代性现象学”。而在本文,这里提到的现代化其实很容易理解,不需要把它理解得太复杂,就是在现在的这样一个时期,怎样去探索出适合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需要全面发展,但是最主要归根到底还是文学理论的建设。

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素材与文化题材,及文学的目的性有着不同的特征,一定要找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一个契合点。在当代,十分突出的与其他时期相区别的就是全球化,由经济的全球化慢慢演化成文化的全球化,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文学理论建设要得满足或者符合全球的价值观,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提全球化是想把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注点开阔些,更加注意到当代性这个问题。要想创造出既符合当代性的文学作品又能使全世界人在剔除价值观与语言的界限外,依旧能够认同你的观点,这得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认真剖析,提出新观点。(7)詹艾斌在分析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文学理论建设问题而言,坚持现代性的价值取向,是文学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文学理论这两种在近20年间产生出来的知识形态的最为值得重视和借鉴的方面。其中的价值取向就是上面所阐释的必须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找出能够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

这样才不至于让多种文化在自由的发展空间中如杂草般滋长,而是在一种主流文化的带领下,呈现出文学理论上的百花齐放。同时,文学体裁也是一个时代的体现,秦时的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汉代的儒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文革时期的革命文学,这些不同的文学体裁都在属于它的朝代大放光彩。至于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文学体裁显示出滞后性,会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出现新的文学体裁,我们可以甄别形成新的学科。比如互联网兴起的信息学,各种约定俗成的事物的符号学。这些新的文学都可以深入研究其理论知识,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上。

总而言之,分析社会发展的一些因素,我们知道建设当代文学理论是中国转型的重中之重。

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缕清不同文化的关系,找到并发扬主旋律,让多元文化有序发展。

适应当代性,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注解:

(1):周平远在《文学革命的社会目标与文化策略》:南昌大学学报第30卷第4期,1999年12月

(2):

(3)梁启超:《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4)王国维:《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5):詹艾斌:《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2008年第十二期,南京社会科学

(6):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