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

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首先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的形成;其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对课题的学习达到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的掌握,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者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三个基本策略:一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二是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三是强化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的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是,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取向给教育实践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其主体性发挥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压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其中,自主学习便走上了教育理论的前台。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本质和特点

自主学习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第二,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在此,我们给自主学习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与自主学习相对的是他主学习,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模式。通过与他主学习相比较,我们

可以得出自主学习的几个基本特点: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

首先,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其次,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传统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依赖性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的学习,它要求学习者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

最后,自主学习具有异步性。传统学习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致使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而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它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也使暂时落后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较多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学校教育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从而需要终身教育来加以弥补。对此,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学生时代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意义。因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自主学习这一实践活动来进行的,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也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就相当于是自主学习的意义。

首先,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内部动机,只有学生把自己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学习才会成为自觉自愿的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其次,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可以对课题的学习达到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的掌握,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尤其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通过自主、独立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最后,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有不同的天赋,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条件,尤其在高度组织化的学校中如何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策略。在此,笔者将从三方面加以叙述:一是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二是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三是强化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促进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

1、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来源

钟祖荣认为,学习动力由于其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起力、指向力,把人的力量指引向一定的对象、目标,驱使人去学习;一种是维持力、坚持力,使人的学习行为持续一定的时间。维持力又来自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学习动力根据来源的不同实际上可分为三种:目标动力、生理动力、心理动力。

目标动力即学习动机,它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满足学习的需要。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的学生学习动机包括三种需要:一种是认知需要,即获得知识的需要,第二种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即获取得地位和成就的需要,第三种需要是获得赞许的需要,或称为人际交往的需要,它是一个人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做好工作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最突出。

心理动力是指由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除需要和兴趣外)推动学习的力量。非智

力因素的作用不是引起学习,而是维持学习。

生理动力是由人的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动力。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活动。精神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本身是一种物质,大脑的运转还需要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的性能如何、供应是否充足,同样影响精神活动的效率。

上述三种动力在学生实际学习活动中是综合地起作用的,提高任何一种学习动力,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

既然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三种力量来源,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要根据它们的来源采取措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1)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增强目标动力

首先,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并提供内容新颖的学习材料,通过新奇的活动的变化的方式呈现材料,从而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方法,它可以制造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主张更多的让学生自己提问,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的确确是他们自己不明白、想解决的问题,而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搜集教材以外的内容新颖的学习材料,并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呈现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认识需要。

其次,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自信心,对成功给予奖励,对失败给予帮助,从而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比如给学生创造多种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通过开展各种竞赛,给他们创造取得成就的机会,并鼓励他们自己和自己竞赛,不断超越自己。对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并给学习失败的学生给予耐心细致的关心、帮助,使他们也获得成功。

另外,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关心学生,从而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公正对待所有学生,跟他们多接触、多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2)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动力

最常用的锻炼意志品质的方法是强身健体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进行挫折训练,克服困难,比如军训、野营、长跑、劳动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改善学生的意志品质。榜样激励法也有同样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人物传记、人物画像、影视手段、身边的榜样等多种途径进行榜样激励,如教师自己以身示范,带头锻炼,传授锻炼技巧等。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我暗示、命令、要求、定规矩等方法来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或运用适当延迟做事时间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忍耐力。锻炼意志品质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教师应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锻炼兴趣,让他们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意志品质的目的。

(3)调节学生的生理状态,增加生理动力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膳食。学生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身体的发育与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倡导学生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在主食方面粗粮细粮搭配、谷类豆类混合,在副食品方面荤素搭配、蔬菜加豆制品等,从而大大提高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应注意一日三餐的安排,有句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休息与合理作息。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是相互交替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学习。怎样才能休息好?方法有很多,如睡眠、静坐、闭目养神、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更换学习内容与形式等。对于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因小失大,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学会放松等调节生理状态的方法。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上好学习方法指导课

学习方法指导课主要是一门智力技能课,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训练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有独特的作用。

上好学习方法指导课,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他必须是现代教育观念的示范者,重视学习问题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次,他必须熟悉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且要善于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另外,他要熟悉多门学科知识,作文怎么

写?英语单词怎么记?这些问题常常和学科联系在一起。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讲授为主,以交流为主,以练习为主,以活动为主。

以讲授为主的模式适合于擅长讲授、讲课生动、材料丰富的老师,讲解的内容适合于讲道理和讲解学生比较生疏的内容,如学习状态调节、科学复习的方法等内容。

以交流为主的模式更适合于有过不少学习的体会的学生,一些课题如“认识自我”、“学习成功的要素”、“如何记忆”等就适合于他们交流、讨论,教师再适当地引导、指点,使他们的认识和方法有所提高。

以练习为主的模式适合于“怎么做”内容的教学,如怎么预习、怎么复习、怎么记笔记、怎么解题等,都应在教师适当讲解要点之后进行练习和训练。因为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一门技能性课程,目的在使学生形成学习的技能和习惯,因此,训练应是大量的。

以活动为主的模式主要适用于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的实际活动为主要内容,比如到教室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参观、调查,培养这方面的实际能力;举行学习作品(笔记、创作作品)的展览;围绕主题搜集和整理材料等等。

以上四种模式,教师应根据内容、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灵活的综合的运用,才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学习方法指导课亦有不足之处,一是它和学科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比较抽象概括;二是容易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讲得多,练得少,难以很快内化为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这就需要一般学习方法指导来加以弥补。

2、注重一般的学习方法指导

一般的学习方法是指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它又可分为自我控制的学习方法和直接加工信息的学习方法。

(1)自我控制的学习方法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的程序是: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和材料进行分析,包括数量多少,难度大小,材料性质等;第二,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特点,如学习风格;第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材料的特点,选择学习该材料的学习策略,包括花多少时间,单位时间内学习多少,预期达到怎样的目标和结果,确定什么是适合我的学习程序和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辅助手段,可以向谁寻求帮助等。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尤其是低年级,刚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是十分艰难的。因此,教师应有耐心,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他们熟悉这一过程,逐步走向真正独立自主的学习轨道。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学习总结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进行的反思和评价,它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习结果的检查与评价、对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学习总结,如引导学生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进行自我解剖。对于学习失败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方法和过程上加以剖析,以减轻失败体验的程度。除日记、周记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每次公布学习结果后注意在脑中总结、反思,对于每次做错的题目,用一个笔记本作《错题集》加以归纳。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环境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通过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情绪、大脑的工作状态,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良好的学习的物理环境应具备新鲜的空气、明亮的光线、避免噪音的干扰、高度合适的桌椅等。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也很重要。因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创设学习需要的心理环境:第一,调节好与教师的关系,尊重教师,同时把教师看成平常人而不是圣人,双方民主协商;第二,调节好与同学的关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应正确看待他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学习中注意讨论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资源管理的主要项目包括:时间资源、信息载体、学习工具和寻求他人帮助。时间资源的管理办法有:计划管理法,作息制度法,利用工具法,快速技巧法等。信息载体的管理方法有购买、订阅、保存、借阅等。学习工具的管理办法有购买和使用。寻求他人帮助的办法有通过老师、家长的帮助和介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手段查询。

(2)直接加工信息的学习方法指导

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包括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内容很多,这里就阅读、做笔记、复习与记忆等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略加叙述。

首先,阅读的方法指导。不同类型的阅读有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结合具体的阅读进行。阅读可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是求深入理解的阅读,目的是达到完全的掌握,内容适合于基础性知识,经典型著作和有研究价值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时应注意:一,不能图快,速度要慢,贪图速度不可能达到精读的目的;二,要深入思考、深入理解,“熟读而精思”,为此,精读时应结合做笔记,圈圈点点,作记号、写批语,突出关键内容和重点;三,精读的书要反复读,读几遍,正如朱熹讲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另外,精读的书不能太多,应精心选择。泛读是广泛的但粗略了解的阅读,其目的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扩充知识面,搜集材料,检索有关信息或娱乐消遣。泛读时速度要快,一般不需要反复读,也不要从头到尾的看和系统地读,只要翻翻目录、提要、标题即可,或者选择重点的部分有选择地阅读。

其次,做笔记的方法指导。做笔记是在听讲、读书时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而采用的一种辅助方式,一般分为在书上做笔记和作课堂笔记两种方式。在书上做笔记包括画线、作符号、写简单的注解和批语等,它要求学习者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的符号系统,如用“?”表示疑问,用三角形或五角星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用方框表示概念、术语等。教师要向学生解释各种标记

的含义,向学生示范如何在书上做笔记,在学生自由阅读的时候应注意检查学生的运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课堂笔记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处理好听课与做笔记的关系,上课时应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第二,形式上,应以纲要式和图表式为主,这种形式层次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便于记忆;第三,数量上,记多记少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材料多、事实多的要多记,解释性的可少记,所讲内容通过其他途径容易找到的可以少记,不易找到的要多记等;第四,布局上,做笔记不能满篇都写,每页纸应该在左边或右边空出1/3的地方,以便复习时用;第五,速度上,应尽量提高书写速度,可用一些缩写符号来代替一系列文字,如用“Q”表示问题等;第六,语言上,对于老师精心设计、概括提炼出来的板书可以抄录,对于老师解释性的话,则可以提炼出自己的话记下;第七,使用上,课后要整理、复习、利用笔记,否则便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

最后,复习与记忆的方法指导。要使复习与记忆有成效,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守以下要求:一,及时复习与记忆。只有及时复习与记忆,所学的知识才不至于很快忘记,一般一堂课的内容要及时复习,一学期下来课的内容也应及时复习,对此,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二,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得以提高,教师应加以示范,并让学生领会到这样做的好处。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概念、文字,实践表明,通过理解帮助记忆,能得以更好的掌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尽量将学习内容讲透、讲明白,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四,多种通道并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眼、耳、口、手等多种学习通道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运动之中快乐地学习。五,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实践表明,有些知识适合于集中记忆,如字母表、乘法口诀等,有些知识适合于分散记忆,如各汉字的识记、各字母的音、形等,教师应引导学生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有效记忆。六,系统化、结构化。教师应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结构化,从而更有利于记忆。

(三)强化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加强家校合作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而在家庭中接受的是家长主导的训练,学校教育的力量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同样强大但是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强化家校合作,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一个十分紧迫的、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家校合作应是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在交流沟通信息的基础上平等的合作。本文的重点是论述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所以,这里只述及教师对家长的作用,而不涉及家长对教师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家长形成孩子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学习的主体性

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只有学习者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钻研课题,学习才会有成效,学习者才会真正学到东西。传统中,家长往往用“打、骂、斥、喝”的教育手段迫使孩子学习,使孩子被动地去学习,这显而易见是与自主学习相对立的他主学习,是与主体教育思想相违背的一种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家长的眼光若仍停留在“逼”这个字眼上,让子女被动地、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很明显,其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其家庭教育的效果是很低的,子女学习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为此,当务之急是家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子女学习具有主体性,是孩子学习而非家长去学。只有让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去学,而非被动地去学,学习才是有效的。教师应引导家长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意义,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紧迫性,主张学生主动地去学,积极地去学,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孩子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里,能同样得到生动活泼地成长,发挥自身的潜力。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范围内指导孩子学习,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学习的轨道,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助一臂之力。

其次,教师要给予家长辅导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辅导方法。实践表明,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的方法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家长自身的学习素质低下,没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家长的工作事务繁忙,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匆匆了事等等。对此,教师应呼吁家长充分重视辅导孩子学习时方法上的科学化,开辟家长接受再学习的途径,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辅导方法。辅导方法一旦缺乏科学性,所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使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常常不知所措,盲目地加以辅导,家长自己焦头烂额,孩子也一筹莫展。若想授人以“法”,自己必先懂“法”、得“法”。对此,教师应充分地发挥指导功能,开通家长热线,让有辅导困难的家长前来咨询;或举办“家长学校”,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应耐心细致地给予家长学习方法上的传授。

最后,教师应引导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学校得以培养,在家中也要加以维持,若家里不坚持,结果必然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为此家长应充分重视孩子在家庭范围内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学生制订家庭学习计划,让孩子学生严格遵照着去做,天长日久,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孩子学生在家庭范围内的自主学习,家长替代老师起监察、指导的功能,教师应引导家长在监控孩子自主学习时,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且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时间、任务等量上的安排,全方位指导孩子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第20卷)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庞维国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doc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

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课题总结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课题总结 在我们小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 不重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本次课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 1、开展计算竞赛活动。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学在掌握计算方 法之后,往往会随便应付,造成更多的计算错误。这时,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计算的兴趣,达到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对于计算正确的学生实行奖励大姆指,小小的一个大姆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热情鼓励学生,加强愉快学习的体验。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 错,我们要热情鼓励。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促其改正缺点。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本次研究我主要注重以下习惯的培养: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然后才动手解题。 2、培养验算的良好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我们学校每位都老师认真抓学生验算的习惯,每一道计算题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宏观背景: 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传统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 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

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国背景素质教育 “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惑“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

(完整版)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目前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如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 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同样抱有轻视的态度,认为只要把运算方法和运算步骤讲解具体了,学生就能做对了;只要多练,学生的正确率也会提高。可是效果并不能随愿,学生对计算缺乏兴趣,反复计算学生只会应付了事。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我认为习题形式应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等;同时可以采用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 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四、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52÷2时,要注意沟通操作中的“剩下的1筒和2个羽毛球合起来再分”和竖式计算中的“十位上余下来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除”之间的联系;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时,通过比较“乘加法”和“竖式法”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部分积应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计算法则的关键。这样的比较,既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又利于学生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计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价值。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 示范。教学中教师的板演,包括数字的书写、使用直尺画横线等,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要做到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总结。我们注意教给学生检查计算的方法:一对题目,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 反思。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1)这道题自己一开始是怎样计算的?现在怎样计算?(2)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论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教育是否需要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

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微 樊宝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要从基本功入手。而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课堂语言。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专业性趣味性饱满性 灵动性审美性 2007年,陕西省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改运动。全新的目标要求,全新的课程模块设计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业务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听一堂好课,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余音却犹在耳畔。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接受新课改教学的这两年来,我自己重点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方面进行思考、钻研、改良、总结,得出一点浅显感悟,期与同仁分享。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专业性 所谓课堂语言的专业性,我浅显地理解为课堂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语文学科固然不像理科以及政治等学科那样,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但是语文课堂起着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务求严谨、准确,切忌随意、低俗。 同时,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习惯产生一定的引导。那么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引导是积极的、正面的、良性的、正确的。专业的课堂用语,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严肃的,这位老师是严谨的,从而在心理上,也能使学生树立严肃对待的态度。 当今社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手段五花八门。作为缺少一定辨识能力的高中生,接受的文字、语言信息也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媒体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往往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比如电视广告中篡改词语,学生目遇之耳听之,也渐渐受到影响。我就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将“幸福”写成“性福”,这就是医疗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 还有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会让学生良莠不辨。比如有人恶搞中国成语,将“有机可乘”解释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理”解释为“光知道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杯水车薪”形容某些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买一辆车的工资”;“见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研活动方案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教研活动方案 一、研究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参加对象: 组长:张XX 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三、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数的运算非常重要,以致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内在的规律,使学生自行观察、思考、尝试、探求,逐步建立起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去理解感受数学形成的过程。 四、活动开展的动因: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了研究的需要。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小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凸显了研究价值。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数学探究的经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三)学生的计算现状提出了研究要求。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五、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以研促教,在教研中提升教学能力 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计算技能与技巧。 3、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六、活动的前期准备 各位教师围绕主题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怎样进行计算指导的。 凌XX老师:计算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算理,每一步是怎么得来的?学生理解了算理,做起来就容易了;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典型错误的题型来进行纠正,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 张XX老师:书写格式必须规范、数位对齐,竖式的数字要稍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教师的成长,源于读书。去年,被评为了珲春市级地方课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认定,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上学期读书期间,获得了一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书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达成有效教学,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通过阅读陈教授的著作,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工作实际,有以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先学和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勇敢的去承担。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教学赢得了时间。 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果要有效果,有效益,必须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教师应善意地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有效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实施。 三、善于发现和总结。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而成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有效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总之,通过阅读《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我在工作中有了很大改进,实践教学的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好。

新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即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转变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它们。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如前所述,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说,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诚然,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然而,教育毕竟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新课标背景下的

新课标背景下的“导学”策略 台头山乡高杖子明德小学郭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强调自主学习,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关键词:新课标导学策略 (一)对新课标背景下“学导”关系的认识。 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小语课堂一方面“讲风”依旧很盛,教师仍存在一定的“霸语权”。教师的“导”依然显得强势,有些课没有让孩子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同程度的存在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也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课表面上看似乎很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质上只是“形式”上的自主,比如,以细小的问题引导讨论,全场似乎很热闹,但从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再如,有的老师开始时问学生,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当学生一一说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后,老师又回到预设的环节,按课文的顺序进行分析讲读。这样的“自主”又有何意义呢?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在基础知识、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其“自主学习”与成年人的“自主学习”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准确地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它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能够自主学习多少东西,而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在倡导“自主学习”时,要摒弃形式上的“自主”,真正地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组织讨论交流时,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的前提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过于强调答案的一致性;在教学的步骤上,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性。应加强必要的指导。通过老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不断累积自主学习的信心,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落实新课标精神,更加强调以生为本、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今天,倡导“学导课堂”,加强对导与学关系及导学策略的研究,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所言,实现学导课堂是合理的选择,只有“学导”的语文课堂形态,才有望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老大难问题。 (二)落实“以学定教”,必须正确理解与对待“先学后导”。 学导课堂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学与教关系密切,学是内因,也是本质因素,“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这么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观 一、“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同时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上。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评价都忽略了这一点。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标准件,他们没有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认真考虑,教学评价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他们失去了鲜明、生动的个性,也失去了对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新的学生评价观应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做到全面与差异相结合,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观 学生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未完成”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在他们的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应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其发展,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计算能力 都匀市坝固镇中心小学;顾菊先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改变多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弱的现状呢?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 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即使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如算理不明白、法则不懂、性质不清、定律不熟、公式没掌握等等),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2.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 3.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21世纪具备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 (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精选适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3)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 (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全面发展。 (二)理论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1.人本主义思潮 2.建构主义思潮 (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师的。 (4)教学观: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建构性、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多元智能理论 (1)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2)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 a.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b.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的知识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的真题里,考试的频率很高,主要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而且在教育知识与能力里面课程改革也有所涉及,所以说是学生观是重中之重。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这个知识点在综合素质里面考察的不是很多,但是在教育知识与能力里面考察的较多;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赏识教育。在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刚开始学习不好或者其他方面有不好的,但是经过老师或其他教育者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变好了,这就体现了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应该容错教育。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人,身心尚未成熟,难免会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犯错,作为老师或者其他教育者要对学生有耐心,能够允许学生犯错,并进行指导纠正,这就体现了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身上有优点+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既使再优秀也有不足,学生既使再后进也有优点。我们应该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如人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对待学生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生毕竟是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想法难免和成人有些许不同,在看待学生的某些行为或想法时教育者要注意换位思考。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李彩霞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很多同学家长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其实,计算正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多年来,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试就是计算题过不了关。"每当听到这句话时,一种本能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怎样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 一、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1.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掌握了计算,便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计算错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对文字题,应用题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2.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 3.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二、提高改变意识。 1.教师吃透教材,掌握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计算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课的语言精炼、力争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清晰,在学生头脑构建起正确清晰的知识结构。平时教学抓实,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2.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找。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计算时不打草稿 "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三、分析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