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丁尼生的_鹰_的写作风格

论丁尼生的_鹰_的写作风格

论丁尼生的_鹰_的写作风格
论丁尼生的_鹰_的写作风格

收稿日期:2000207227

第16卷第3期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9月V o l .16 N o .3Jou rnal of Pengcheng V ocati onal U n iversity

SEP 12001论丁尼生的《鹰》的写作风格

张广奎

(彭城职业大学, 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 L ?A ?丁尼生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鹰》形式比较特别,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恐怕没有第二首诗比它更成功、传神地刻画了鹰的形象。本诗措词完美,用四音步、抑扬格写成。押韵的格式为:aaa ,bbb .不管是从文体上,还是从诗歌的韵律上,此诗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 丁尼生; 《鹰》; 诗歌; 完美【中图分类号】G 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24(2001)03-0086-03The Style of Tennyson ’s Poem The E ag le :A F ragm en t

Zhang Guangku i

(Pengcheng U n iversity ,Xuzhou ,J iangsu 221008Ch ina )

【Abstract 】 A lfred T ennyson w a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In h is fam ou s poem T he E ag le :A F ragm en t ,he show ed the best style in m etre ,rhym e -schem e ,w o rding and m ean ing .

T he poem gives the best and vividest descri p ti on of eagle in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 re even in the w o rld’s literatu re .

【Key words 】 T ennyson T he E ag le style best

Am ong English poets ,A lfred T ennyson w as one of the greatest ,w ho has been affirm ed by m any critics today .H e can be said to be a conven ti onal poet .H e seldom b reached the ru l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 e also did so in h is fam ou s poem T he E ag le :A F ragm en t ,w h ich conveys the aggressiveness ,pow erfu lness and the unyielding character of the eagle and gives the best and vividest descri p ti on of eagle in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 re even in the w o rld’s literatu re .H ere’s the poem :

H e clasp s the crag w ith crooked hands ;

C lo 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

?

68?

R inged w ith the azu re w o rld ,he stands .

T he w rink led sea beneath h i m craw ls :

H e w atches from h is m oun tain s w alls ,

A nd like a thunderbo lt he falls .

F irst ,as the title ,"T he Eagle "and "A F ragm en t "convey self -conflicting info rm ati on .A n eagle is u sually regarded as a sym bo l of b raveness ,aggressiveness and vi o lence .O n the con trary ,a fragm en t on ly indicates w eakness .So they are in con tradicti on .B u t the title echoes w ith the deep layer m ean ing of the last line of the poem .O n ly w hen you fin ish reading the w ho le of it and th ink of w hat k ind of feeling the poet has to h is deceased good friend can you understand the real m ean ing of the title ,the w ho le poem and the poet h i m self .

B efo re w e get in to each line ,let’s view the poem generally .A pp aren tly ,w e can see that it to tals tw o

stanzas ,six lines and 48syllab les

.Each line con tain s 8syllab les ,no m o re ,no few er .A nd either stanza con tain s exclu sively m ascu line rhym es ,w h ich occu r at the end of verse lines

.In the first stanza ,the th ree lines rhym es each o ther by rep eating the sam e final sound andz to b ind the lines w h ich are clo sely

associated in con ten t ;In the second stanza ,the th ree lines rhym es th rough the rep etiti on of the sound

0^lz b ind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oem .In

0^lz ,it con tain s a long vow el 0^ ,exp ressing a stronger feeling o r a greater strength ,becau se it needs strength and ti m e w hen w e articu late it .In m etre ,th is poem is w ritten in tetram eter .It’s also in the comm onest typ e of verse foo t -iam b ic foo t ,after each w eak sound ,a stressed sound is exactly fo llow ed .T he rhym e -schem e is as :aaa ,bbb .

A s one of the featu res of the poem ,hum an izati on is u sed in the poem .T he poet has u sed the m ascu line th ird -p erson p ronoun to refer to the eagle th roughou t the tex t .T h is k ind of hum an izati on can be con 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featu res of the poem .T he sub jective case "he "occu rs fou r ti m es and the ob jective case "h i m "once .H e also u ses the m ascu line th ird -p erson po ssessive p ronoun "h is "once .A n eagle’s talon s are w ritten as "hands ",th is is the sign of hum an izati on too .In sho rt ,"he ","h i m "and "h is "bestow s great m ascu lin ity upon the eagle .H ad the fem in ine p ronoun been u sed ,w e w ou ld natu rally associate fem in in ity to the eagle ,and that w ill w eaken the pow erfu l i m age of the eagle .

In detail ,in the first stanza ,the th ird w o rd of each line is the defin ite article "the ";they run p arallelis m w ith each o ther by rep eating "the ".In th is w ay ,the poet has successfu lly exp ressed a larger and larger scene -from "the crag "to "the sun ",then from "the sun "to "the azu re w o rld "including the sun .T h is help s b ring ou t the them e -the eagle’s pow erfu lness and vi o lence .M o re i m po rtan tly ,the em o ti onal feeling exp ressed gets stronger and stronger .

In L ine 1,it can be easily no ticed that there is a dom inance of p lo sive con sonan ts : k occu rs 5ti m es , g ^

, p and t resp ectively once .A s w e know ,w hen p ronouncing p lo sives ,w e requ ire greater m u scu lar strength .T he p lo sives u sed in th is poem m ay suggest the pow erfu lness of the eagle w h ile reinfo rcing the m ean ing exp ressed by the w o rding of the w o rds con tain ing p lo sives .T h is is suppo rted by

the app earance of a in stressed syllab les .T he articu lati on of the vow el a ju st like the m o st vow els in

English requ ires m o re m u scu lar ten si on and strength too .So does the occu rrence of the vow el 0^ in L ine

2,Stanza 2con tained in "w atches ","from "and "w alls ".A lliterati on is ano ther featu re of th is line ."clasp s "alliterates w ith "crag "and "crooked "."lonely "and "lands "do so in L ine 2.

Still in L ine 1,3w o rds shou ld be p aid atten ti on to ;they are "clasp ","crag "and "crooked "."clasp "sounds like the onom atopoeia "clap "w h ich exp resses a loud no ise .It’s u sed ,thu s ,giving a vivid effect to the poem and an active descri p ti on to the m o ti on of the eagle .It seem s that w e can see the eagle and can hear the sound of the eagle’s clasp ing the crag .A s to "crag "m ean ing "h igh ,steep ,sharp m ass of rock ",

it i m m ediately m akes u s feel it’s very dangerou s

."crooked "m ean ing "tw isted ,ben t "indicates a k ind of strength and som e pow erfu lness ;Seeing th is w o rd ,it seem s that w e can see w ith ou r naked eyes the tw isted bu t very strong talon s fixed on even in a sharp rock .O nce you fin ish reading the first line ,you are likely to feel a little frigh tened by such a frigh ten ing scene .In L ine 2,"clo se to the sun "here is overstated ?

78?

to eagle’s b raveness ,greatness o r pow erfu lness

.It’s qu ite obvi ou s that any eagle ,any being ,even any sp acecraft can’t be clo se to the sun .T h is is a k ind of decep ti on ,o r overstatem en t .A t the beginn ing of th is line ,"he "and "is "are om itted .T he om issi on of sub ject and p redicate b rings great i m m ediacy to the th ing and scene being described and keep s the balance of the first stanza as w ell as the w ho le poem by avo iding a long sen tence .

L ine 3is the clo sing line of the first stanza .It begin s w ith an adverb ial and ends w ith a m ono syllab ic in tran sitive verb -"stands ".T he adverb ial "R inged w ith the azu re w o rld "app ears in the in itial po siti on .O n the o ther hand ,the unu sual adverb ial ,w h ich is called syn tactic deviati on in stylistics ,is u sed in th is w ay to m ake it po ssib le fo r the line to rhym e w ith the above tw o lines and em p hasize the clo sing w o rd -"stands ",w h ile bestow ing a "m u sical "quality to the poem .T he fron ting of the adjunct can also m ake the adverb ial itself h igh ly no ticeab le .It reinfo rces the them e of he poem -pow erfu lness and b raveness .

In Stanza 2,rhym e is th rough the rep etiti on of

0^

lz ."T he w rink led sea "in L ine 1is p erson ified by the u se of "craw ls "."T he w rink led sea beneath h i m ",esp ecially "beneath ",gives fu rther p rom inen t

em p hasis on the eagle’s greatness and pow erfu lness

.In L ine 2,m oun tain s are con sidered to be o r seem to be h is w alls

.In fact ,they are no t h is w alls .A ny w all can’t be like that ,even the Great W all

.So "m oun tain w alls "is u sed figu ratively to go on p resen ting the eagle’s greatness and h igher po siti on w here he stays .

L ine 3of the second stanza is the clo sing line of the second stanza and the poem .In it ,ano ther syn tactic deviati on is u sed .T he adverb ial "A nd like a thunderbo lt "is p laced in the in itial po siti on ,then fo llow ed by the sub ject "he ".T he in tran sitive verb "falls "ends the line ,the stanza and the poem .T he p repo siti on of the adverb ial is fo r "falls "to rhym e w ith the o ther tw o lines and to fo reground itself and the p redicate "falls ".A dditi onally ,the com pound noun "thunderbo lt ",w h ich is a com b inati on of "thunder "and "bo lt ",has a doub le m ean ing .A t a first glance ,it seem s to m ean "flash of ligh tn ing w ith a crash of thunder ";th is shou ld be the first layer of the m ean ing ."thunderbo lt "and the adverb ial exp ress the pow erfu l and aw esom e sp eed at w h ich the eagle sets ou t to catch h is p rey .W e can easily i m agine the fate of the p rey .B u t if w e can th ink of that at that ti m e one of h is good friends died ,w e can sen se the deep layer o r i m p lied m ean ing ,it m ay figu ratively m ean "unexp ected "and "terrib le even t ."So does the verb "falls ".It can either m ean "to descend from a h igh heigh t "o r "to drop dow n dead ".Generally sp eak ing ,L ine 3in th is stanza run s p arallel to the th ird line in Stanza 1.Each of the lines begin s w ith an adverb ial fo llow ed by the sub ject and ends w ith a m ono syllab ic in tran sitive verb kn itting the tex t clo sely together ,and in w h ich "falls "and "stands "are an tonym s suggesting the uncom p rom ising and unyielding character of the eagle :it either "stands "o r "falls ".T h is indicates the unexp ectedness of h is friend’s death .

General analysis again ,let’s b ring the rhym ing w o rds together to discu ss ,the ones in the first stanza are ’hands ","lands "and "stands ",the first tw o are noun s ,though "stands "is a verb ,the th ree w o rds all indicate a state o r a k ind of stillness ,w h ile the rhym ing w o rds in the second stanza are "craw ls ","w alls "and "falls ".Tw o of them ,"craw s "and "falls "exp ress tw o acti on s ,that is to say ,w e can understand it in the fo llow ing w ay :Fo r the w ho le poem ,the nearer to the end ,the stronger feeling the rhym ing w o rds exp ress o r the poet has .A t least ,m ain ly the poem m eets th is ru le ,esp ecially the last w o rd "falls "show the finality as w ell as the cli m ax of the poem .O f cou rse ,it echoes w ith the title in the deep m ean ing too .

A t last ,in th is T ennyson’s poem ,w e can say that m any fo regrounding w ays are u sed .T hey w o rk

together to convey the eagle’s p rom inen t characters :aggressiveness ,pow erfu lness and unyieldingness

.B ib li ograp hy

1.W .W .N o rton &Com p any ,T he N orton A n thology of M od ern P oetry ,N ew Yo rk

2.W .W .N o rton &Com p any ,T he N orton A n thology of E ng lish L itera tu re ,N ew Yo rk ?88?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

诗人简介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 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 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 《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

丁尼生 尤利西斯 Ulysses 中文翻译

丁尼生尤利西斯诗歌中文翻译2007-12-01 16:52 这太无谓——当一个闲散的君主,安居家中,在这嶙峋的岛国, 我与年老的妻子相匹,颁布着 不公的法律,治理野蛮的种族,——他们吃、睡、收藏,而不理解我。我不能停歇我的跋涉;我决心 饮尽生命之杯。我一生都在 体验巨大的痛苦、巨大的欢乐, 有时与爱我的伙伴一起,有时却 独自一个;不论在岸上或海上, 当带来雨季的毕宿星团催动 激流滚滚,扬起灰暗的海波。 我已经变成这样一个名字,—— 由于我如饥似渴地漂泊不止, 我已见识了许多民族的城 及其风气、习俗、枢密院、政府,而我在他们之中最负盛名; 在遥远而多风的特洛亚战场, 我曾陶醉于与敌手作战的欢欣。 我自己是我全部经历的一部分; 而全部经验,也只是一座拱门, 尚未游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而随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 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最单调最沉闷的是停留,是终止,是蒙尘生锈而不在使用中发亮! 难道说呼吸就能算是生活? 几次生命堆起来尚嫌太少, 何况我唯一的生命已馀年无多。 唯有从永恒的沉寂之中抢救 每个小时,让每个小时带来 一点新的收获。最可厌的是 把自己长期封存、贮藏起来, 让我灰色的灵魂徒然渴望 在人类思想最远的边界之外 追求知识,像追求沉没的星星。 这是我的儿子忒勒玛科斯, 我给他留下我的岛国和王杖, 他是我所爱的,他有胆有识, 能胜任这一工作;谨慎耐心地 教化粗野的民族,用温和的步骤

驯化他们,使他们善良而有用。 他是无可指责的,他虽年少, 在我离去后他会担起重任, 并对我家的佑护神表示崇敬。 他和我,将各做各的工作。 海港就在那边,船儿已经扬帆, 大海黑暗一片。我的水手们—— 与我同辛劳、同工作、同思想的人,对雷电和阳光永远同等欢迎, 并用自由的心与头颅来抗争,——你们和我都已老了,但老年 仍有老年的荣誉、老年的辛劳; 死亡终结一切,但在终点前 我们还能做一番崇高的事业, 使我们配称为与神斗争的人。 礁石上的灯标开始闪光了, 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 大海用无数音响在周围呻唤。 来呀,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 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开船吧! 坐成排,划破这喧哗的海浪, 我决心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 超越西方星斗的浴场,至死 方止。也许深渊会把我们吞噬, 也许我们将到达琼岛乐土, 与老朋友阿喀琉斯会唔。 尽管已达到的多,未知的也多啊;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当初, 已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 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 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 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坚持着 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 2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4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6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 7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8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9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0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 13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 14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 15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6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8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19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20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21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 22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23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 24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25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 26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 27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28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2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30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3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32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33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34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5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36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37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3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9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 40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从马克·吐温的小说看美国本土色彩文学

【摘要】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不仅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也助推了美国文学挣脱欧洲文学的枷锁,从独立走向成熟。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马克?吐温的作品囊括了美国本土文学的绝大部分特点,除了地道的本土作家、本土气息的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最可以反映美国本土文学独特色彩的就是其语言特点。文章以马克?吐温的小说为例,从现实的故事背景、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美国本土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马克?吐温;美国本土文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56-02 美国本土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伴随其发展,美国文学经历了从自嘲和被排斥的窘境,逐步独立并走出了欧洲文学的阴影。所谓美国本土文学,是以本土的语言风格描绘本土的人物、故事为特点的文学作品。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文学生命的美国本土文学作者。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对美国本土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如果说独立的美国文学始于美国本土文学,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本土文学始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通过其本土特色的作品将美国本土文学推向高潮,将民族标签印于美国文学作品之上,使曾经被欧洲传统文学压抑和排斥的美国文学不仅翻身独立,而且日渐繁荣。贯穿于美国本土文学中的美国本土文化、方言俗语、风土人情等,都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色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这些本土的文学色彩随处可见。马克?吐温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以轻松幽默的方言俚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生活化的美国故事,描绘原汁原味的美国乡土风情,反映真实的美国社会。 一、现实的故事背景 美国文学的独立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全国统一趋势是自主文学得以发展的外部力量,美国作家们希望本国的文化得到认同的渴望是内在努力。长期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被压迫的不只是美国文学,还有美国文化,美国文学的独立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自由。美国本土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民族烙印,并不是一味的虚构人物架空历史,而是追求还原本真,以纯粹的美国风格和故事背景作为创作源泉,这种创作风格的作品表现的更加具有贴近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首先,真实的时代背景。马克?吐温的小说都是以真实的时代背景为故事主线,他的经典著作三部曲(《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间节点是美国南北战争,书中描绘了战争前密西西比河上的美国村庄的生活,这个时代承载了马克?吐温的童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又细化出具体的故事背景,南北战争前黑人还被奴役,闭塞的美国南部以及那里沉闷的生活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在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最有时代特色的代表作就是《竞选州长》。虽然同样是以南北战争为时间点,但这部作品是以战争后统一的美国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美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宣扬民主、平等,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虚伪的平等和假民主使得竞选成为荒谬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竞选州长》整个故事的开端。 其次,生活化的故事。本土色彩的文学除了真实本土的故事背景,还要有接地气的故事内容。独立后的美国文学大胆的讲述美国人自己的故事,或是纯朴的乡村生活,或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本民族的豪放与狭隘,无论好坏,都是最贴近美国人的故事。仍以马克?吐温的三部曲为例,这是一系列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那条河是美国人熟悉的河,故事里的村庄是美国最普通的村庄,那里发生的故事不只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同样触碰到了多数美国人的记忆。而《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亲身经历的缩影,在那个狂热拜金的时代下,不只是马克?吐温头脑发热迷失于财利的诱惑中,一定有更多的美国人会在故事中看见自

丁尼生短诗10种汉译版本欣赏

丁尼生短诗10种汉译版本欣赏 任务1:欣赏丁尼生短诗的10种汉译版本。在班里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哪些是直译?哪些是意译?哪些运用了异化法?哪些运用了归化法? 哪个版本最忠实?哪个最古雅?哪个最幽默? 哪个最抒情?选出本小组最喜欢的版本,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向全班汇报。 Man for the field and woman for the hearth(壁炉边); Man for the sword and for the needle she. Man with the head and woman with the heart: Man to command and woman to obey - Alfred Tennyson 1.男人耕作女持家; 男上战场女纺纱。 男人冷静女犹柔; 男施命令女听话。 2 巧妇不胜耕种,

强汉难为女工。 情感怎抵理智, 枉叹男令女从。 3 男持外,女主内, 男打仗,女制衣。 男有脑,女有心, 男发令,女执行。 4 男人耕种,女人绣花, 男人持剑,女人持家。 男人多思,女人牵挂, 男人尊贵,女人卑政。 5 丈夫劳作在田野,女子持家炉, 丈夫挥舞刀枪剑,女子织补拿, 丈夫威武智勇全,女子贤德真, 丈夫统率声令下,女子遵命垂。 6 哥哥持外,妹妹佑内, 哥哥侠胆,妹妹细腻, 哥哥理智,妹妹温顺, 哥哥下令,妹妹俯首。

7 男人用利剑打天下,女人用利针守家门, 男人用脑征服女人,女人用心征服男人,男人惯于命令女人,女人习惯服从男人。 男人是大地的主宰,女人是家庭的皇帝, 8 夫耕妇炊, 夫战妇织。 夫智妇婉, 夫唱妇随。 9 牛郎躬耕忙,荆钗理家瘦。 飞骑赴戎机,红妆织锦褛。 须眉频谋计,朱颜多凝愁。 百令生百诺,琴瑟两相爱。 10 夫忙耕兮妇忙织, 夫出征兮妇待归; 夫多智兮妇多情, 夫发令兮妇服人。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讲演讲稿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英语演讲原文: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 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 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 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 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 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在艺术上, 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 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 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干燥的九月 威廉·福克纳(中文版)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声音与疯狂》(又译《喧哗与骚动》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干燥的九月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译者/许志文 九月如血的黄昏,62个无雨日子的不幸结果;谣言、传闻,无论它们是什么,仿佛干草一般燃烧了起来。这是与米尼·库坡小姐和一个黑人有关的事。受攻击、侮辱、惊吓的,并不是他们,星期六晚上聚集在理发室里的人们。天花板的电扇使劲吹着,却没能使它冷却,浊热的空气,又吹回向他们,在变质的涂发乳和护肤液的气味反复翻腾中,他们散发出自己浑浊的气息和臭味,在仔细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谁干也不会是威廉·莫耶斯干的,"一位理发师说。他是个中年男子,削瘦,淡黄色皮肤,一张和善的面孔。他在替顾客刮胡子,说:"我了解威廉·莫耶斯,他是个好黑人,我也了解米尼·库坡小姐。" "你了解她什么?"第二个理发师问。

福克纳著名三部作品简介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昆丁。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凯蒂从“南方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他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押沙龙,押沙龙!》本书书名源自《圣经》典故,书中描述的亲子之间的爱与恨、兄妹之间的暧昧感情等,具有《圣经》故事的色彩。它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福克纳通过约克纳帕塔法县又一个家族,萨德本家族的兴起与衰落,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这里写的是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的历史,与别的世家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家庭衰落中,种族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书与福克纳别的作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押沙龙,押沙龙!》一书,比同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比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触及与探讨了美国南方历史罪责与无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问题。 《去吧,摩西》讲述的是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邻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全书由两个中篇及五个短篇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

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比如昆丁自杀前一天,他对过去的记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全部汇集成关于凯蒂贞操的潜意识。福克纳利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在描写景物时常常不将焦点聚集在一个事物上,比如左方这段达尔的内心独白,就传达出他内心中的忧惧。这些景象在福克纳笔下经过了过滤,更加清晰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喧哗与骚动》中只有三岁智力的班吉,福克纳通过他视觉感知的混乱模糊、杂乱无章,体现其特有的秩序和逻辑。另外,福克纳的作品还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比如《押沙龙,押沙龙!》中昆丁与父亲对话发生在1909年,之后突然切换到“呼吸着一八三三年那个星期天早上教堂编钟在其中呜响的同样的空气”,景象的剧烈变换反映出人物激烈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叙事

马克吐温小说中幽默风格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4124588.html, 马克吐温小说中幽默风格的研究 作者:梁益建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7期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中杰出的文学巨匠、幽默大师,被尊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幽默风趣是他文笔比较突出的特点,与此同时,他还比较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来揭露美国最真实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对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讲解和分析。作者将会以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来具体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幽默艺术气息,从而让更多爱好者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的写作风格。 一、马克吐温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来源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家,也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从小受生活环境的严重影响,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他的主题思想和创作风格都遭受到很大的改变,他的笔风从以前的轻松、幽默风格逐渐转变为讽刺、悲观的风格。美国文学史上,他是唯一一个在作品中使用完全、纯粹口语的小说家,鲜明的主题思想蕴藏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使用幽默、滑稽和诙谐的语言,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矛盾与问题,并将血肉模糊的残酷现实展现在世人面前。只要是读过他的作品,你就不难发现,马克吐温的大部分作品都难以抹去幽默的痕迹。然而,在幽默的背后,你肯定会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那幽默的写作风格肯定不只是为了博得读者们的微微一笑,更多的是对那些令人心酸幽默背后所隐含的讽刺与无奈应该都会有所领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几个充满幽默感的人,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开心果类似的人,如果在进行创作时能把幽默作为一种写作风格,一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作品中的幽默不能只是让笑笑就够了,,而是要让人们通过这个幽默看到真正的内涵所在,并能够对此有所领会和感悟。 二、透过《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分析其中的幽默艺术 马克·吐温,作为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会运用的语言风格主要是以幽默为主,当然还有讽刺意味存在。相比于传统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摆脱了传统文学语言模式的限制,他经常会在他的作品中恰当地加入部分美国俚语以及地方性方言等口语化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幽默感。马克·吐温的小说作品中,幽默技巧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对比、夸张、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是他使用相当普遍的,借这些手法来营造和烘托幽默氛围。首先,对比是可以对比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营造了一种幽默感,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达到放松的目的。然后,夸张的这种修辞手法,对马克·吐温而言,是他非常偏爱的一种修辞手法,幽默的效果就通过夸张人物语言或者作品情节来达到。还有一种飞白的修辞手法,它主要是采用一些效仿手法或者故意的语病来营造幽默的氛围。通过从文字、修辞和写作方式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许多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是人们喜欢并追捧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作品能让人们在纷乱繁琐、枯燥无味的生活中找寻到一些另外的快乐,并且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易懂,就凭这

威廉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福克纳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我感到这份奖赏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的工作。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因此,这份奖金只不过是托我保管而已。作出符合这份奖赏的原意与目的,与其奖金部分有相等价值的献词并不难,但我还愿意利用这个时刻,利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向那些可能听到我说话并已献身于同一艰苦劳动的男、女青年致敬。他们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会站到我现在站着的地方来的。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恐惧,这种恐惧存在已久,以致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不存在精神上的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入此,今天从事写作的男、女青年已经忘记了人类内心的冲突。然而,只有接触到这种内心冲突才能产生出好作品,因为这是唯一值得写、值得呕心沥血地去写地题材。他一定要重新认识这些问题。他必须使自己明白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他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不允许任何别的东西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情、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地是,甚至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他不是为遍地白骨而悲伤,所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在他重新懂得这些之前,他写作时,就犹如站在处于世界末日的人类中去观察末日的来临。我不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人能传种接代而说人是不朽的,这很容易。说即使最后一次钟声已经消失,消失在再也没有潮 水冲刷的映在落日余晖里的海上的最后一块无用礁石旁时,还会有一个声音,人类微弱的、不断的说话声,这也很容易。但是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仅能传种接代,而且能战胜一切而永存。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惟独他永远能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已达到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 William Faulkner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 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 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 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

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doc

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下面为大家带来丁尼生经典英语诗歌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丁尼生经典诗歌:Break, break, 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哗啦,哗啦,哗啦, 冲上阴冷的礁石,啊海浪! 愿我的语言能够表达 埋藏心底的惆怅。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 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啊,那渔夫的男孩多么愉快, 与姊妹一起游戏呼喊; 啊,那年轻的水手多么愉快, 且引吭高歌且荡舟海湾。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庄严的船队在进发 驶向山下的海港; 可那消失了的柔荑的轻抚 与那静默了的声音竟在何方!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哗啦,哗啦,哗啦, 冲着巉岩的跟脚,啊海浪! 可那逝去的温柔美好时光 再也不回我的身旁。 丁尼生经典诗歌:Crossing the Bar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日落晚星照,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呼唤将我召!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2 象征意义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最早被运用于诗歌创作,旨在通过符号来进一步说明人物与主题,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至今仍被作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助象征手法,赋予了小说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因此,解释这些象征意义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的深层动机在于其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1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4124588.html,/view/75156.htm 2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4124588.html,/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PezrIp6g-eJuR-jkDhUhzdIv1_ 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G#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