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刍议.doc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刍议.doc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刍议

作者:朱邦相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文章阐述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朱邦相(1971- ),男,浙江宁海人,浙江万里学院党办主任、校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74-02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开创性个性,使其成为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创造型人才。

目前,创业教育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改制高校,十分注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确定了“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几年来,大批学生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学校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逐步成熟,创业教育成效也开始显现。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1.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2020年将达到25%。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劳动者将浩浩荡荡地进入人才市场,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在创造新财富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扩招使高等教育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轨,高校培养人才的直接目的将由主要满足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

单位部门的需要转向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索、革新,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21世纪将是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用知识创业是新的模式,也是必然的趋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现有的企业不可能永远站在技术与市场潮流的最前沿,也不可能穷尽一切新兴的产业领域。因此,优秀的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广泛开展创业实践,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新型创业型人才。

(一)培育创新精神,夯实创业基础

创新精神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而又富有成效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极强,具有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倾向,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业活动的重要基础。

1.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整合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上,树立了以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的“三结合”原则,构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搭建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体系。校园科技活动要积极与课堂教学衔接,使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后的实践环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进器。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万元,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基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资金的支持。目前,该基金已经资助了67个学生科研小组开展科学研究,产生科研成果5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