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罗淑荣老师(科学技术与社会)

1、你认为21世纪中国能成为科学中心吗?

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转移,过去几百年里,在一个时期往往是一国独占科学中心宝座,而未来很可能会形成多个中心。中国如能抓好用好当前的机遇,一定能崛起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从科技中心的转移历史来看,科技中心转移的开放往往是,这个地区或国家由于战争或革命得到特殊的条件,人们的思想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解放,然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智力的引进,充分利用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科技成果推动这个地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和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能够对科教这一比较长远才能有效益的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能够为科学家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和研究环境。

我国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我们敞开国门从国外引进一大批科学技术、发明、生产线和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教育科技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最近,党中央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政府吸取先进国家在科技和经济结合方面的经验,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等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的振兴,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预言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把这个预言变成现实,更需要我们保持国内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的和谐,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真正地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科学社会建制的完善与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关系。

所谓社会建制,即某种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活动因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被社会认可,成为一个特定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等。

科学形成一种社会建制,大体是在17世纪。这是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此而保存和发展了相对独立的科学文化传统。

进入20世纪,科学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建立,科学基金的设立,科学产业的形成及大科学城、科技园区的建立,国际学术团体的出现,跨国研究机构的出现,科学家队伍成指数规律加速增长,科学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社会建制,与政治建制、经济建制、宗教建制、教育建制和文化建制等相互影响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完善,而科学社会建制的完善反过来又更好地促进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政治、体制、经济角度

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2 、缺乏持续性发展。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3 、缺乏专利与股份。专利与股份可以成为古代民众技术名的强大动力。

4 、缺乏交流与交通。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

思想,文化,哲学角度

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

2、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7]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难以形成一个产业。

3、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

5、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6、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

7、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我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5 、数学的不足。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我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

4、从人文角度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讨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对于社会所具有的潜在利益愈来愈被社会所重视。面对科学技术创造的人类新环境,人类越来越多从社会、法律、道德和哲学的角度给予科学技术以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人文关怀,其目的在于: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祉!

如何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祉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当是不可分割的。科技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人文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有效补充,它与科技教育相配合,可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因此,离开了科技教育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而离开了人文教育的科技教育,也是一种残缺的科技教育。

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科技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

从科学本质、人性本质及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是现实的规定,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必然性。

最后,架构科学技术与人文整体和谐及呼唤全社会对科技伦理的参与等几个方面寻找现代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现实路径,有利于科学技术与人文高层次的和谐发展。

郭玉云老师(思维方式与科技创新)

5、试分析孔子“叩其两端用其中”以及无过无不及的“中庸”观对你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并非骑墙折中,更不是模棱两可,明哲保身,而是在一个复杂的时空中,在诸多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遵循客观规律,作出最合适的选择。在做人、做事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还是作为伦理学,行为学命题,至今仍然存在着极大的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与现实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其指导意义有:与时俱进。它要求人们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要急躁冒进,也不要固步自封。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也要掌握好时机。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在决策上,要统筹兼顾,又不斤斤计较,做到“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理性的决策者用“满意”标准来替代“最优”标准,只求决策结果能达到预期,而不会去刻意寻求“最优”。

行为适度。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做得适度,否则,一旦偏激,美德也就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如果掌握不好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合于中道。中道原则,就是要认同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认同事物的矛盾性和认识的相对性。人类社会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要善于寻求不同矛盾诸方面的契合点。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企业里,有各种不同专业、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应该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6、试从你的学科视角分析“直觉思维”的作用?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在法律领域,直觉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1)、直觉突出的特点是其洞察力及穿透力,而这正是法律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作出优化选择。不管是以后作为律师还是在我们学习法律案例的时候,我们需要迅速的从所给案情中提炼出主要的争议标的,以及所要适用的法律,而这需要我们先依靠直觉思维去判断,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分析。直觉思维帮我们节省了时间,还帮助我们做出优化选择,引导着我们去发现案情和证据。

(2)、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突破思维定势,对事物产生崭新的认识,帮助我们作出创造性的预见。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模糊估量研究前景,大胆提出假说和猜想。当我们面对一个案件时,我们会列出许多的解决方案,而哪种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最好,就需要我们用直觉思维去进行预见,然后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直觉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不至于每一种方案都试过后才能决定。权力机关在制定法律或法规时,也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它们需要靠直觉思维去预见以后将会出现哪些问题,防患于未然。

(3)、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它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它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认识对象而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细节。有助于我们对案情和法律进行整体的把握。

(4)、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存在着互补关系。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当逻辑思维方式难以奏效时,直觉思维的作用便会凸现。而在直觉思维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之后,则需要借助逻辑思维去验证。如在刑侦过程中,在证据不是很充分或证据链条断了的情况下,需要依靠直觉去判断。

7、试分析思维方式从“天人相分”转变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意义?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这两个哲学理论分别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西方哲学史上“天人相分”的观点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西方古典哲学立足于主、客二分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与自然界分离对立、人具有主体性的思想,毫无疑问成了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西方人在此哲学精神指导和鼓舞下视自然为我所用的客体,想方设法地开发利用,甚至征服,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跃迁。另一方面,“天人相分”的观点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暴露出其弊端。正当人类理性和人的主体性高歌猛进之时,人成为自然主人的愿望正逐步变为现实的时候,却出现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人类遇到了前所未遇的生死攸关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

从这点上看,人类必须从天人相分的观念回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上来,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这一基本命题体现在道家和儒家主要创造人的思想之中。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是“道”,在这一概念中,也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天地万物之道的根本在于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得20世纪中后期的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一种征服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由于天地万物同体同源,人对自然所造成的灾难就是对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人类不是自然世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世界的呵护者、看护者。人类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才能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

8、试分析英国人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什么是教育,如果你忘掉了课堂上的内容,也忘掉了考试的内容,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真正结果。”的含义?

他想要强调的是: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真正的智慧,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说了什么并不重要,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而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怀特·海德在书中还提到:“第一,不要设置过多的学科。学科设置得过多,你就把知识分割成一条条不相连接的条款,就会丧失教育本身的意义。第二,凡是教的东西都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个透彻不是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而是你所要教的东西一定是你这个学科里最为精华的东西。要达到两个目标:一、使概念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二、要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些概念。”可见,老师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王瑛老师(社会科学方法论)

9、如何认识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

韦伯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当代社会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中碑,同时,他也给当代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含有争论却仍被广泛引用的方法和原则。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博大精深,我就其中主要思想来谈几点认识:

一、以科学为业

韦伯首先谈论了“以科学为业”的问题,从自然科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来考察科学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科学是非宗教的。韦伯论述科学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活”实际上其有的积极影响,即科学对控制生活的技术有所贡献.科学能提供思维方法、各种工具和对思想的训练。

二、理解与理想类型

理解原则是韦伯方法论的核心。韦伯认为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是说明与解释的结合,是“解释性地说明”和“说明性地解释”,惟有如此,才能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作出合理的“理解”。为了对他的理解社会学找到一种合理的概念工具,韦伯建构了“理想类型”。其“理想”有三个含义:第一,它是对于行为主体说来具有“预测性”的主观范畴;第二,它是行为主体它自己行为中那些它按照预先设想去实现此行为的理解;第一,这种理想类型并不表示行为具有明确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表明它的界限。

三、价值中立

他要求不将自己的理论意图强加在研究对象上,而是根据客观实际去解释它们;要求研究过程中祛除价值,排除个人好恶和利益的影响。作为研究者,是不可能没有情感、没有价值地去研究社会问题,完全的价值祛除是不可能的,但相对地做到这一点,即避免自己的价值偏见影响对社会现象的客观观察,避免放任各种简单化的价值判断妨碍正确理解和认识客观发生的事情,则不仅是必须,也是可能的。

10、如何看待“韦伯命题”的本质内涵?它是否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对立面?

“韦伯命题”集中探讨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是“韦伯命题”的出发点。

“韦伯命题”集中探讨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将宗教活动解释为世俗的经济活动,为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伦理上的精神支持;其次,“预定论”思想排除了信徒通过教会、教士、圣事而获得赎救的可能性,实现了教徒从改变自我到改变世界的转向;第三,“世俗禁欲主义”则将创造财富视作获得赎救的最好的手段,为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韦伯命题”基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时代状况,侧重于分析曾经支撑过资本主义起源的精神体系。

在韦伯看来,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人活动的产物,个人的社会行动又都受丰富的主观意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无论物质因素还是精神因素都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现象,必须通过造成社会现象的人才能发生作用,因此二者都是作为诱发人的行为动机的社会心理因素而间接作用于社会的。”而“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伦理的观念,在以往一直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韦伯主要是从宗教伦理的社会效果角度出发,去探究特定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内在联系的。

韦伯命题与马克思学说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唯物史观不仅从分肯定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看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他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是在设个层面上,“韦伯命题”的独特视角以及理论论点,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反思精神、文化因素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韦伯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他承认经济的物质性活动对于社会精神的重要性,甚至是一种根本性的因素。他高度尊重马克思发现的经济、技术的解释方

法。他从未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纯粹是新教伦理的产物。通过探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试图阐明的是“宗教力量在我们这一仍在发展着的世俗近代文化之网的形成过程中,在无数不同的历史因素的复杂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我们只是想问:在什么程度上,这种文化的某些特性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的影响。”

11、“韦伯命题”的中国意义是什么?

“韦伯命题”一方面从正面分析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的动因而所形成的理论判断,另一方面为了证实前一理论,韦伯又对世界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后来还以中国为研究视角,联系到他对中国宗教的论述,便得出了所谓韦伯的“中国命题”: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其他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如儒教) ,对于这些民族(如中国)的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韦伯命题”的中国意义:

首先,让我们从一种新的视角了解到中国为什么没能成功地发展出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虽然儒教的影响力不逊于任何一种宗教,但由于儒教强调修身养性,贬低追求经济利益的世俗活动,在当时的中国,经济行为就失去了道德伦理的支持,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中国的士阶层在儒教的影响下,片面追求道德的完善而鄙视实用技术、排斥职业的专门化,致使当时的中国无法形成西方式的专业化分工。

其次,要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构建与其相适应的经理伦理。第一,经济伦理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经济伦理也是通过道德内省和道德实践,从而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伦理与其他调节手段不一样,它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无形的资源,与经济、法律手段结合在一起,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持。第二,经济伦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经济活动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社会价值系统对它具有导向作用。第三,加强经济伦理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理伦理能够协调企业内部的矛盾,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总体实力;诚信、仁爱等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企业如果能够重视经济伦理建设,把伦理道德建设与生产经营统一起来,就能变“道德精神力”为“物质经济力”,形成良性的互动效应,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最后,实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社会结构发生了变迁,同时,也必然会带来文化观念方面的变化。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调整和重构,否则现代化进程就要受挫。

赵新居老师(科学与人文)

12、科学和伪科学的界限在哪里?科学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伪科学自称为科学,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伪科学貌似科学,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在西方,骨相学(Phrenology),占星术(astrology)等被认为是典型的伪科学。

科学-伪科学的界限:凡不是纯粹的思辩而包含一定经验内容的、因而可以受经验检验的,也即可以为经验所“证实”或“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经受检验的、即不可“证实”或“证伪”的,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

科学伪科学

科学发现主要通过科学刊物来发表,刊文献以普通民众为对象,没有评审、没有

物由同行评审并且坚持苛刻的诚实性和准确性标准。标准、没有发表前核实、没有准确性和精确性标准。

要求有可重复的结果,实验必须精确地描述,以便实验可以精确地复制或在原基础上改进。结果不可重复或验证。如果有研究,总是描述得模糊不清,人们无法推断从事了什么研究或研究的手段。

寻找并详尽地研究失败,因为不正确的理论常常可以意外地得出正确的预测,但正确的理论绝不会得出错误的预测。对待失败方式是:忽略、找借口开脱、隐瞒、用谎言掩盖、大事化小、辩解、合理化、遗忘、不惜一切回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研究对象了解得越来越多对物理现象或过程无任何发现或研究。无进步,没有了解任何实质的东西

通过诉诸物证、基于逻辑和/或数学推理的争论、推出数据所允许的最佳案例来使人信服。当新物证与旧观点相违背时,旧观点被抛弃。通过效忠和信仰来使人信服。伪科学具有强烈的准宗教成分:企图改变人的信仰而不是说服人。

科学的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局限性: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口和健康问题、科学技术还带来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社会、伦理与法律等问题。

科学难以解决人性问题。科学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解决人心和道德问题。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人的道德水准并没有随科学发展而相应地提高;相反,我们反而似乎发现,科学愈发达,人心愈诡诈,道德愈沉沦。

13、应当怎样认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就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靠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科学精神的各要素是一个整体,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为科学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源泉。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

人类的福祉。

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是求实创新。求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求实要求人们讲求实际,尊重客观事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这是科学最起码的要求,而不求实就不是科学。创新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拥有创新精神就确保了人们继续进行科学发展,而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我们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

14、科学伦理为什么会产生?主要问题和价值是什么?

科学伦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学家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首先探讨科学和伦理的关系。

历史的回顾表明,科学的伦理问题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科学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伦理问题,在伦理演进中也存在一定的科学因素,显示出科学与伦理的相互渗透与转化。现实的考察表明科学进步影响了伦理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伦理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伦理对科学的进步也有着重大影响。科学领域的重大发明与进展,必然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伦理领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由此说明科学和伦理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

一、科学伦理道德的本质问题。从本质上看,科学伦理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科学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界继承、发展的文明传承,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二、科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当代科学伦理道德反映了现代科技的认知水平和创新的要求,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科学伦理道德是科技创新的现代文明理念。第二、科学伦理道德是科学创新的精神动力。科学伦理道德始终鼓励科学家对知识的不断追求,鼓励和尊重知识、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鼓励公平竞争,鼓励交流与合作。第三、科学伦理道德为科技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调节机制。第四、科学伦理道德为科技创新营造了一个先进的文化氛围。科学伦理道德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发展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许玲老师(自然观及其变革)

15、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还是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的先民们在最原始的集体劳动中初步认识了自然,形成了最原始的自然观和原始科技。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得以不断改进,从而推动了自然观的演进。同样自然观的演进也使科技本身的发展有了指导和帮助。诚然,当一种自然观因本身的滞后必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但这只是暂时的,科学本身的进步不仅会冲破这种羁绊,而且会改造落后的自然观,使其重新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自然观的演进总是和科学的发展相互促进的。

(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

(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16、近代为什么会出现机械论自然观?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有着两极化的倾向,并且它使人们逐渐相信人类实际上是最高的生命形式——宇宙的中心。只有人是主体,只有人具有目的和主动性,只有人是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只有人具有价值和智慧,人独立于自然界,而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以外的自然界是客体,是对象,自然界没有目的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价值和智慧。

产生的原因:

(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

(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

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这自然科学冲破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受它影响,当时的研究者在研究自然界的时候,把它分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及其多种多样的解破形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最近四百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后来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

但由于这种自我拔高的观念,人们便自作主张,不仅自己决定何时保护和预防破坏环境,而且自己决定何时牺牲自然,为自己牟取更大的利益。这种二元划分的理论构成了机械论自然观对自然进行掠夺的哲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否认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认为主客双方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主动—被动”的关系。机械论自然观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

17、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矛盾?请陈述你的理由。

关于生态危机的实质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人口危机,有的说是科学技术危机,还有人说是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度消费导致的,更有人说是价值观危机,等等。但我们应该更深层的看这个问题。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的危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尽管是人类不合理的改造自然活动引发的但是作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物,同样刻录并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因此,人们在追寻生态危机的原因时就应该透过人类活动的表象,解读出其所蕴涵的人性问题,将生态危机的实质归因到人的本质上。生态危机实际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在自然界面前失去了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正是人性处于危机之中和人对自然界的恶,才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的恶结果。

人性危机是人的异化,人被欲望所支配,贪婪控制了人,人就会贪婪地去占有一切,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对自然界展开了疯狂的战友和掠夺。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们把自然界仅仅看作是生产的对象,占有的对象,看作是看作是满足生存需要的工具。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们只看到自然界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自然界的审美价值。所以,归根结底生态危机是人性的危机,是人被欲望所奴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上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环境----即“先污染,后治理”。另一种主张停止发展论----主张应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虽然两者完全相反,但有一个共同的错误:都把发展与环境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反映到环境立法中,就是的“环境优先论”或“经济优先论”片面认识的根源。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村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将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本身,而合理的运用自然资源、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下的经济发展,又可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两者必须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经济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便于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态度和政策。

18、请就幸福感谈谈你的看法。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

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

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学会知足。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虚荣,要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许,你没有华丽的大别墅,却有温馨整洁的家和关心爱护你的家人;也许你没有一呼百应的权力,却有很多和睦相处、亲如手足的好友;也许你没有奢华珠宝、万贯家产,却有千金买不来的健康身体……经济发展越快,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中国人想要追求幸福,一定要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从情感、健康、心态等方面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阮晔老师(技术的本质及其伦理)

19、如何理解技术及技术伦理?

技术定义: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是为了人类的目的而操纵自然世界的工具、机器、系统和技巧的集合它受到全体人类的信仰、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组织以及包含文化的行为的影响。

技术本质:从历史视角思考技术的方式:

1. 技术是知识和知识发展的产物。

2. 技术是一种社会力量: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或者含意。

3. 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种观念认为社会/政治力量施加了影响并且塑造了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形式。

4. 技术是一种社会过程

观其本质,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早期人类创造及使用技术是

为了解决其基本需求。而现在的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广泛的需求和欲望,并需要一巨大的社会结构来支撑它。

技术伦理

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伦理的关注重点和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呈现出与伦理之间相互冲突和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同时,现代科学理性及科学精神对伦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伦理解决方法的实现,即迫使人们接受伦理的解决问题方法,使某种伦理解决方式成为可能;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能够使社会的和个人生活的道德设计和合理监督更有效力;科学技术可给感兴趣的人们提出一个民主生活的模式。无疑,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和冲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伦理道德方面已经不完全是中立性的了。因为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利用与社会伦理问题息息相关。由此,科学家与技术专家日益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伦理挑战与责任。他们不能不关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科学技术本身虽然不创造狭义的伦理价值,但其社会意义和内容却极大地影响着伦理道德的发展。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理性思维已经也应当促进社会伦理的合理化;同时,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有必要按照社会道义原则和伦理规范来调整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为最强大的一种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如果置人类的伦理规范于不顾,完全摆脱社会道义价值的制约,那将是人类最大的灾难。二者必须统一。而只有在社会体制本身不断调整和变革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与伦理的统一、和谐和相互促进。

20、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一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不高、标准水平低、可靠性不强;有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隐患多。

二是生产经营秩序不够规范。少数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一些小作坊偷工减料;有的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个别出口企业不讲诚信,逃避监管,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国外市场。

三是监管和执法存在薄弱环节。有的监管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个别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监管环节之间衔接不够,重复执法和执法不严同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我国产品的信誉,损害国家形象,危及企业生存,而且直接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我们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查。要抓住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检查。对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使用违禁原料、辅料、添加剂等行为,要从源头上采取断然措施,坚决纠正和查处。

二是治。对违法行为要处罚,不符合规定的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取缔。对管理薄弱的企业,要加大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

三是管,严格实施国家各项强制性标准,严格准入许可,严格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生产者必须负责召回,销售者必须停止销售。

四是扶,扶持好企业,扶持好产品,让守法经营者不吃亏。要引导、鼓励大企业帮助小企业、小作坊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对有良好纪录的出口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提供通关便利。

五是建,建设食品放心社区、放心乡镇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建立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抓紧制订修订急需的强制性标准。各地区要针对当地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制订一批地方标准,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总之,要把专项整治与加强全过程监管结合起来,把执法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行为整治与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使每一项工作措施既能很快见到实效,又能发挥长远的作用,收到长远的效果。

21、如何理解技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社会使人类由过去的恐惧自然、崇拜自然,转变成要为所欲为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工业社会的人与自然已经严重分离,人似乎成为超越自然之上的宇宙主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现实的环境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自然,做自然的主人。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人们不再固执于对自然的“征服”、“统治”,而是转向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理想关系的追求。

错误的科学技术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掠夺”的地位转变。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提供根本改造自然的手段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胜利,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某种失落。

经过近20 年的探索,人们提出了生态文明__观。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观的扬弃,它继承和发扬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修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改造自然”等陈旧观念,强调尽可能地消除其负面效应,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22、技术与自然、技术与未来、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技术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引起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他们是相辅相存的。没有高科技,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能够得到提高,但是使用了高科技,一旦失控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果也是积极严重的,是人类社会所不能承担的。日本地震引其的核泄漏就是最好的例子,即地震可能是地壳运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在利用高科技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技术与未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即“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为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参与技术活动,并共同构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相协调的未来的技术世界。”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

技术与人类社会:

⑴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经济以致整个社会广泛的结合发挥的实际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资金、劳动力、物质资源的贡献,推动了经济的变革。

⑵科学技术提高军事战斗力。军事离不开科技,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实际上也是国防军事科技力量的对比。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就要走科技强军之路。

⑶现代科学技术是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外交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变成了国与国之间政治较量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

⑷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首先,随着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连成了一个整体,开放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势不可挡的潮流。其次,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另外,科学技术既是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力量。

由此看来自然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由此产生的矛盾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积极探索大自然,致力于科技改变世界,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家园,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硬件设置更加现代化,让地球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为人类的子孙后代谋取福祉。

22、你赞成还是反对人类中心论?理由是什么?

人类中心论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 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存与价值, 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 强调人永远都是自然界的主人, 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理性能够征服一切, 人的主体地位无法撼动。

在人类中心论下,自然界的某些物种或存在物要是对人类无益,灭绝了或毁坏了也无妨。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界的平衡和完整造成某种伤害。

人类中心论把世界主客二分,割裂了人在世界中的交融,却又以人类的“精神”和“意识”来弥补。一旦人们将表象思考为自我反思式的或将它归为某个主体的私有物,这就迈出了哲学的主观化的步伐;但如果认为主体认识是对世界的反应和复制,那就进入了哲学的客观化世界。但是不管怎样,没有人否认主体对世界具有的认识能力。所以,不管是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人类中心论都是其繁衍的土壤。

人类中心论是以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个人为前提。个人被认为是人的先定本质的认知者。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只能是外在的、偶然的、派生的,是认识与被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既然人的本质是先定的,主体间的关系是派生的,那么,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的创造性以及“人和人”的问题便在人的问题中显得无足轻重。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现存的伦理关系。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要想彻底消除环境危机,人类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以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新的道德观即环境伦理观念,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导向。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2018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 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 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doc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谜底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Ch1 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Ch2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申农和维纳提出的信息熵概念是对熵概念一次最深刻的发展。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信息熵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大小即信息量。维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系统演化的总趋势是确定的,即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但是由于系统的演化具有混沌性、复杂性、突现性等特点,如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复杂性系统具有内在随机性与复杂性,因此系统的演化是确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最新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