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_王涛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_王涛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_王涛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_王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8卷文章编号:1673-2022(2016)03-0012-04

收稿日期:2016-06-08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燕山-太行山特困区发展路径研究”

(ZD201405)的阶段性成果;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涛(1976-),男,河北易县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彭晓云(1972-),女,河

北曲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

王涛1,

彭晓云2(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第18卷第3期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8No.32016年9月Journal of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Sep .2016

摘要:通过对比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的变迁历程,可以看出北京在政府推动下产业结构变动与纽约在市场推动下产业结构变动呈现诸多不同。北京应该与周边地区加强协商,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都市型工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关键词:北京;纽约;产业结构;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9.29文献标志码:A 一个都市圈的发展,

核心城市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北京的决策无疑对整个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在美国东北部都市带中,纽约则是这个都市带的核心城市,因此,将北京与纽约的产业结构变迁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比较可以分析处在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地位的北京应该如何决策,以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分工合作,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

一、北京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

北京在元明清时期一直作为首都存在,是世界有名的大都市,但这个都市是建立在由南方富裕地区供应主要消费品的基础上的,无论是粮食还是丝绸、瓷器等主要产品均来自南方,北京除了与官僚贵族消费相关的少量手工业之外,工业并不发达,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而非生产型城市。1860年天津开埠后,天津迅速由服务于北京的粮食转运中心发展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也成为北方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北方地区的工业化明显呈现出距离天津越远,其工业化水平越低,成规

模的工业出现的时间越晚的特征。[1]239

北京的工业化水平与天津也有着巨大差距。1947年,天津有工

厂1211个,北京仅有272个,天津是北京的4.45倍;职工数天津为8076人,北京仅有2141人,天

津是北京的3.77倍。

[1]18

以第二产业增加值计算,1952年天津为6.31亿元,北京为3.05亿元,天津

是北京的2.1倍。[2]表B-03

建国后,出于安全的需要,中国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且主要将重工业布局在远离海岸线的中西部地区,但是北

京是一个例外,1953年,北京制定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指出,北京不应该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还应该是工业中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北京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在计划经济时期连年超过天津,燕山石化、首钢等一大批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使北京成为了仅次于沈阳的重化工业中心。1978年,北京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已经增加到77.43亿元,而天津仅有57.53亿元,北京已经远远超过了天津。大力发展工业也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1952年,北京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2.3∶38.7∶39,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但是到1978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已经演变为5.2∶71.1∶23.7,第二

产业已经遥遥领先于第三产业。

[2]114

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北京在经济实力上超越了天津,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但是过于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也导致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北京开始调整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战略。1983年,国务院在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重新明确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性质,将北京重新定位为政治与文化中心,

而不再强调北京工业中心的职能。

[3]

定位的改变促使了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产业虽然仍然保

持了较高的增速,但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北

DOI:10.133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5472002.html,ki.jhbsi.2016.03.003

第3期

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发生了改变,1994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比重,产业结构比例变为5.9∶45.2∶48.9,此后,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仍然继续上升,到2000年时第三产业比重已经上升到64.8%,基本上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北京的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二产业的比重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的第二产业停止了发展。虽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是其绝对值仍然在迅速上升,1999年,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40.23亿元,仍然高出天津100余亿元。钢铁、石化、建材、重型机械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使北京在1998年成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这使北京下决心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申奥成功进一步强化了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决心,北京焦化厂、首钢等企业整体迁出北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京放弃了工业发展,在一些重化工业整体搬迁后,北京一方面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生物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至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工业增加值中占比已达38.9%。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77.9%,[4]已经具备了一个国际城市的特征。

二、纽约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

16世纪末17世纪初,一批来自新英格兰的新教徒在北美大陆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点,这些殖民点大多交通方便,毗邻内陆资源丰富的地区,纽约也是其中之一。利用自己的港口地位,纽约成为了联系内陆与外界的贸易枢纽,初步发挥了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5]11-13直到独立战争结束前,纽约的经济地位仍然无法与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城市相提并论。但是在独立战争后,纽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纽约的出口额从1792年的250万美元迅速增加至1797年的1330万美元,并在该年第一次超过费城,此后除两次短暂的时间外,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6]8到19世纪40年代,纽约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总量已居全国第一,超过二分之一的货物从纽约进口,将近三分之一的货物从纽约出口,此后这一比例仍有缓慢提高,纽约已经超越了费城与波士顿,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美国的贸易中心,在世界上也成为仅次于伦敦和利物浦的第三大港口。[6]386纽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商人们在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即促使州议会通过鼓励拍卖制的立法降低了拍卖成本;班轮制度的建立使货物运输变得更加准时和便捷,吸引了美欧贸易航线向纽约集中;伊利运河与尚普兰运河的修建大幅度降低了内陆运输成本,使纽约获得了广阔的腹地。[7]商业贸易的成本降低使欧洲进口的货物首先集中到纽约,然后通过纽约再向其它地区扩散,确立了纽约的贸易中心地位。

伴随着纽约成为贸易中心,它可以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广阔的市场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制造业也开始向纽约集中。1840-1860年是纽约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年代,20年间纽约的制造业投资增加了550%,到1860年,纽约的制造业产值已经位居全国第一。纽约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服装、印刷、制糖、制革与造船等产业上,1860年,纽约的成衣业产值占全国的1/3,印刷出版物占全国的30%,精制糖能够满足全国1/2的需求,同时也是造船业与制革业生产中心。此外,纽约还有4300余家生产诸如日用品、珠宝首饰的小企业。[7] 188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在纽约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37.6%,此后开始下降,但是制造业就业人数仍然在继续增长,到1950年才达到最高峰——

—104万人。直到1960年,纽约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8]21此后,制造业在纽约出现了急剧衰退,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2001年仅有23万人,产业则仍然主要集中在高端服装、印刷及相关活动,皮革及相关类制品以及各类小件产品生产上。与此同时,服务业则在纽约蓬勃发展,纽约不但成为了贸易与金融中心,更是文化艺术、信息、教育、时尚与旅游中心,众多的科研机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及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等等均处在这里。近年来,医疗服务业与教育服务业在纽约集聚的现象开始显现,2010年,医疗服务业已经成为纽约市区拥有最多职位的服务型产业,拥有全美国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最尖端的医疗机构。同年,纽约的在校生达到62万人,100余所大专院校位于纽约。[8]21

三、北京与纽约的产业结构变迁对比分析

通过对北京与纽约两个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

王涛,彭晓云: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13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8卷

结构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到两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共同点主要在于产业结构变动均是从“三二一”结构变为“二三一”结构再变为“三二一”结构,体现了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工商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但是在相同之外,北京与纽约表现出了更多的不同。

首先,产业结构变迁速度不同。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推动下北京迅速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变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年份仅仅不过四十余年,但是至今并未完全完成“去工业化”,第二产业仍保有较高的比重;而纽约则是在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内自发地完成了产业结构变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其次,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不同。北京在元明清时期一直是首都,第三产业一直是主导产业。解放后,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迅速转型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则又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纽约则是以贸易城市起步,在美国工业化时期成为美国制造业中心,二战后进一步转换为全球金融与贸易中心。

第三,各产业内部变迁历程不同。北京在解放后,大力发展重化工业,钢铁、石化、建材、机械成为支柱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确定新的发展规划后,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成为北京第二产业主要组成部分;纽约的第二产业中占主要地位的行业基本比较稳定,一直集中在服装、印刷、造船等都市型工业以及与贸易相关的工业上,石化、钢铁、汽车等产业从未成为纽约的重要产业,而在第三产业中,贸易与金融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北京则是近十余年才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

北京与纽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存在如此巨大的不同,与两地不同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存在密切关系。作为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更多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作为一个贸易城市,纽约的产业结构变迁更多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是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中发展起来的。

四、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纽约作为世界三大都市之一,不但内部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且与周边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分工,而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至

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纽约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对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启示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升、优化北京产业结构。

首先,北京在规划产业时应该更多地与周边地区协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美国不同,因此不可能通过城市之间的自由竞争实现城市间的分工合作,但是如果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则必然会因为抵制情绪使城市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分工合作,依靠政府政策建立起来的北京工业体系与周边地区关联不大,也是北京无法顺利将产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后北京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应该尽量与周边地区展开平等协商,这样更有利于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分工与合作。

其次,坚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高达77.9%,但是与纽约92%的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200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了一股制造业回流的浪潮,在这股浪潮的影响下,北京又引进了长安汽车等重工业项目,加剧了北京的资源承载压力。制造业回流是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地区的,北京应该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第三,北京的工业应该以都市型工业为主。纽约的服装、皮革生产与时尚密切相关,印刷业发达是因为纽约是一个传媒与文化中心,造船业发达则是贸易的结果。这些产业污染小,适合人口密集的城市,而北京则一直在发展与自己的资源禀赋并不完全一致的石油、化工、汽车等产业。今后,北京也应发展与自己的现代服务业紧密相连的都市型工业,发挥产业之间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吴松弟.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葛本中.北京经济职能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探讨(上)[J].北京规划建设,1996(3).

[4]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12)[2016-04-25].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5472002.html,/tjsj/tjgb/ ndgb/201511/t20151124_327764.html.

14

第3期

(上接第7页)

伏设备生产者、光伏电站投资者、电网部门重视技术进步,降低生产和投资成本,并能够根据实际生产成本的变动适时调整补贴及优惠政策,协调各相关方利益。根据新能源的发展规划,在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的同时,划分阶段性的成本降低目标,使投资者对项目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并根据预期情况相应调整研发、生产、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2]杨璞.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袁见.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效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The Guiding Role of Public Fina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Photovoltaic Project

——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policy comb

LI Shi-jie,HAO Lin-lin,LI Guang-m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071002,China)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voltaic power pro-ject,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upport and guide actively the fiscal policy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projects. By combing the guide path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c finance to the new energy,the public finance support system of the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project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im-prov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relevant supporting tax poli-cies should be introduced.This can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 projects and make better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photovoltaic products application market.

Key words:photovoltaic power;public financial guidance;fiscal and tax policy

[5]王旭.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Albion Robert Greenhalgh,The Rise of New York Port [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39.

[7]谈丽.纽约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1781-1860)[J].

江西社会科学,2005(9).

[8]于兴钢.北京与纽约的产业结构变动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4.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between Beijing and New

York

WANG Tao1,PENG Xiao-yun2(1.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Hebei Baoding 071002,China;2.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compar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Beijing and New York,we can see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t between Beijing under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ew York in a market driven.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m a good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Beijing should Strengthen consultation with surrounding areas,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industry.

Key words:Beijing;New York;Industrial structure;com-paration

王涛,彭晓云:北京与纽约产业结构变迁的比较分析15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

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

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尽管中国和日本的发展道路不同,但是两国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均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在两国的初始条件、制度背景、外部环境等因素均不相同的情况下,两国是如何实现产业演进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战后的日本用了30年的时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模式也被称为“日本模式”。在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并成功渡过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萧条。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高速增长是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日本产业结构转型迟缓,加之政府误判了导致经济过热现象的原因,并由此采取了错误的干预政策,造成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停滞。由于上述因素和日本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改变的共同作用,致使日本错过了经济转型的时机并陷入经济低迷的泥潭无法摆脱。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日本产业结构演进基本停滞,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消失殆尽。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长达近30年,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和服务业,市场经济体制确保了资源流向高效率生产部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三次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逐渐积累和暴露出来的结构性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中需求拉

动作用偏弱、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和政府干预方式不当。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像日本那样出现长期停滞的疑问,通过 对比分析日本和中国两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趋向稳定增长的过程,可以 找到有益的答案。日本曾经遭遇的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力结构问题和政府干预问题都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先后出现过,通过分析和研究日本 的这些问题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避免中国经历日本曾经的遭遇。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产 业演进路径、产业政策、产业演进绩效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全 面理解两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由七章内容构成。其中:第一章是绪论,阐明本选题研究的背景、经济增长与产业 结构的内涵、文献综述、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以及文章结构安排。第二章建立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理论框架,对国内外的有关经济增 长的理论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进行回顾。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解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机制。第 三章研究中日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演进的过程和特征。遵循两国经济发展轨迹,对两国在经济增长中产业演进的路径进行比较分析。重点 分析两国产业演进的初始条件、制度因素、外部环境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第四章研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演进对中日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研究两国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的差异、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演进路径以及由此对两国经济增长绩效造成的影响。第五章对中日两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研究中日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把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作为北京的重点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制造业的30个行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各行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时期北京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一、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1942)首先提出的,Dunn(1960)、Ashby(1964)等人对其进一步发展。目前,SSA方法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杨爱荣等(2005)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SSA方法在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此后,林涛(2005)用该方法进行了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李岩(2009)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博等(2011)对湖北省行业结构调整与定位进行了分析,谈建生等(2012)对青岛市工业结构进行了研究。 与其他方法相比,SSA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标示产业各区域结构发展状态、比较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外,由于SSA 方法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不进行主观评价,因此也能体现出客观性。根据SSA方法原理,产业发展和升级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影响。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的结构与全国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应用SSA方法,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差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 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 (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 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在北京市发改委近日研究制定的《北京市产业发展和布局研究》中提出, 产业集群已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作为首都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提升北京整体竞争力、促进北京向国际性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内外产业结构研究的前沿成果,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融于一体,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探讨了实现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体系。首先对我国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对北京整体的产业结构现状有所认识,从而能够站在北京一体化的视角下,寻求各自的发展之路,找出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优势和劣势,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实现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最后从宏观出发提出基于北京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产业结构、现状、改进方法 一、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及现状 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基本行为单元。如果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文化、教育等都称为产业,则产业和产业的集体就共同组成国民经济体系。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资源、财富、劳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分配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国民收入的主要生产产业由第一次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次产业。 回顾北京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并着重考察1988年北京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北京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居主要地位 按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3.5%;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9.4%;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7.1%。按同期从业总人数计算,第一产业比重为14.6%;第二产业比重为44.4%;第三产业比重为41.0%。这些数字表明,无论在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方面,第二次产业都居首位,这说明北京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 (二)工业结构以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按1988年工业总产值计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为44.5%,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为32.4%,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为23.1%。这种工业结构是与北京劳动力过剩、资金短缺、技术比较落后的现时状况相对应的。 (三)农村产业结构以非农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使农村的产值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按1988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计算,非农产业比重为73%,农业比重为27%。在非农产业产值构成中,工业占52.5%,建筑业占9.9%,运输业占5.1%,商业、饮食业等占5.5%。

日本产业结构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尹秀艳 (海淀走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日本舆论界称之为"失去的10年"。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有个别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来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人们开始淡忘了日本曾经在经济增长上的辉煌,淡忘了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的日本,现在只要一说起日本就是零增长、政策失误、复苏乏力等。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国家政府的失误,也不是企业的失误,产业结构刚性却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在战后初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今天却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有必要深刻地剖析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 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低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而言,是以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为贸易和生产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它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标志。 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垂直型加工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状况可以用纯出口构成比(出口构成比-进口构成比)来表示。如果是正数,说明这个产业是出口型产业,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进口型产业,如果是零或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和进口几乎差不多,或既没有出口,也没有进口。日本产业结构中可以发现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的正数较大,从1985年的0.54,上升到1993年的0.57。而粮食、原料、燃料的纯出口构成比特别低,为-0.6(1985)和-0.69(1993)。所以说,日本是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钢铁、精密机械等工业制成品方面属于出口型,而粮食、原料、燃料等方面属于进口型的国家。 德国和意大利是与日本相似的工业制成品的纯出口国和一次产品的纯进口国,但没有象日本那样偏重于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另外,美、法、英等国在粮食、原料、燃料中至少有一种是纯出口产业,而工业制成品则相对接近于零。发展中国家除了亚洲"四小",其他国家一般都属于工业制品进口、原料出口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比较特殊的加工贸易型国家,产业间贸易的纯出口构成比正、负差距很大,是一个产业间贸易极其发达的国家。 同时,日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产业内贸易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00,说明已经达到完全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等于零,就意味着没有产业内贸易。日本产业中纤维和化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而其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则不多。在7国中,日本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1985年只有44.87,而其他国家均在75以上;1993年日本只有65.94,而其他国家均在85以上。通常所说的水平分工贸易和垂直分工贸易分别用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来说,可以概括为垂直分工贸易倾向于产业间贸易,水平分工贸易倾向于产业内贸易。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是产业间贸易发达、而产业内贸易落后的特殊国家,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贸易的特点。 其次,日本的产业结构以加工组装度高的机械工业为核心。日本作为资源贫乏国家,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1.从产值看产业结构 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199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499万亿日元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万亿日元,占2.0%;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70万亿日元,占34.0,第三产业的产值为319万亿日元,占63.9%。这就是从产值来看的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这种现状是明治初期100多年来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明治初期,日本是个农业国,1880年第一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达67.1%,农、渔业生产占全部生产的2/3;第二产业仅占9.0%,说明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虽占23.9%,其内容主要是大米、鱼、蔬菜的销售,具有从属于第一产业的性质。19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0%、26.7%、39.3%,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半,第二产业的比重增至近3倍,显示出工业化的进展。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16.7%下降到1970年的5.0%,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2.1%;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21.5%上升到36.9%,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12.6%提高到1970年的24.1%。 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者仅占36%)。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

日本产业布局分析

日本产业布局分析 07043311季婷婷 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对日本的产业布局的分析,重点则从日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发。 二战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产业以奠定经济自立发展的基础,依靠“倾斜生产方式”。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煤炭、钢铁、电力、造船为重点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和原材料投人到重点产业,再以重点投入部门为杠杆推动整个工业的回升,到1959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战前1936年的水平。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面、大量地引进重化工业技术,加大对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1956~1973年的18年问,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间,有10年的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以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进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究其原因,60年代的高速发展是以廉价而稳定的石油供应和保障产品顺利出口的国际机制为前提的。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开始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 最近一次的结构调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重点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1997年5月。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中确立了15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领域、环境、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国际化、住宅等。并测算出与上述15个产业相关的领域从1995~2010年可以提供700万个就业机会。15个产业中除新制造技术与迄今为止仍然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制造产业有关以外,其他产业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2.2.1产业结构理论 根据我们对产业结构的了解,产业结构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某各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资金再加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的物质总和,这些在国民经济的陪比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改地区或者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们能够达到最好的程度。在现在社会,我们所考察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中生产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的增加值就是运用它们两个的比值来确定的。 均衡增长理论是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对立面,赫希曼讨论的前提是在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形下,根据他的描述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高速发现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发现来说,这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均衡增长理论更加适用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他们只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他们丰富的资源,全面发展多个产业。 2.2.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慢慢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们现在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为了使产业结构分部更加的合理,产出效率更加的高,使产业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现资源和结构的合理化配置,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将原有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的配置,这样对于产业来说,能够使它们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各个生产部门能够通力合作,为经济长久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得,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要综合考虑各个生产要素之间是否相互的统一。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的生产技术与改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是否相匹配,如果对于产业来 说技术层面与劳动力的配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这种矛盾的存在迟早会发生,只不过是早是晚的事,通过各个生产部门的收入总额与本部门的总的劳动力总和来配比,这样能够大体上得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产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这个方面主 要决定着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合理有效,如果投入和产出它们之 间的交易较为密切,那么,对于产业来说,它们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在企业中,各个产业部门的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来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即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例如大的方面来说,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最后还的反哺农业,用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这个层面上所说的意思是某个部门的发展,不能够影响到另外一个产业的发展,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这个平衡如果被打破,那么这个发展就是不平衡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协调的。 再者,对于各个产业部门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在地位上是否相同,现阶段,社会经 济发展的很快,而且竞争压力也是非常的大,这就造就了一些产业会对某些部门产生偏见,因为他们最注重的只有利润,这就会导致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部门之间他们的权利不同,最终也会导致他们的地位出现一定的差距,进而形成了各个产业之间的部门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