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后)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1.“新民体”

答:“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

2.《新青年》

答: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3.新潮

答: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掎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

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紹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评击封建礼?教。

4.三大主义

答:“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5.文学改良刍?议

答: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

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

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

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6.文学革命论?

答: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

改造社会之?途。

7.人的文学

答: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作,

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8.双簧信

答: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9.林蔡之争

答: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10.学衡派

答: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11.甲寅派

答: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12.鸳鸯蝴蝶派?

答: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13.黑幕小说

答:中国近代小?说流派。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14.文学研究会?

答: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5.创造社

答: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16.新月社

答: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

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17.语丝社

答: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

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

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8.语丝派

答:语丝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为?代表的语丝?派作家,以散文创作?为特色,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作?上作出了重?要建树。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别,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8.语丝体

答: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

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19.浅草-沉钟社

答: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1922年?在上海成立?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

?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20.莽原社

答: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21.未名社

答: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22.湖畔诗社

答: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2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24.《申报·自由谈》

答:《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创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其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

线的重?要阵地。

第2章鲁迅(一)

25.摩罗诗力说?

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评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6.《狂人日记》

答:《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7.《彷徨》

答:《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表现为: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28.《野草》

答:《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29.《在酒楼上》

答:《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

吕?纬甫的悲剧?,针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第3章小说(一)

30.问题小说

答: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31.乡土文学

答: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32.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

答: 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

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32.零余者

答: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第4章通俗小说(一)

33.通俗小说

答:中国近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34.“小说界革命?”

答: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第5章郭沫若

35.《女神》

答:《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年至19?21年的诗?作,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分成?3辑。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主题是“人”的解放的最?强音。《女神》开了一代诗?风,标志着中国?浪漫主义新?诗运动的兴?起,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6章新诗(一)

36.湖畔诗派

答:湖畔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小?型诗歌团体?。最初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成员多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曾出版潘、冯、应、汪的诗合集?《湖畔》,冯、潘、应的诗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该诗派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质朴的特色?。1925年?2月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该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37.新月派

答: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

?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37.新月派诗人?

答:新月派诗人?是对新月诗?派众成员的?总称,即指属于新?月派的诗人?,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代表作品主?要有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志摩的诗》、朱湘的《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

38.前期新月诗?派

答:1926年?春,前期新月诗?派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他们主张“理性节制感?情”,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提出“和谐”与“均齐”是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提出?“三美”作为新格律?的具体要求?。新月诗派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诗坛的?“无治状态”,丰富了新诗?格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同时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39.“三美论”

答: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40.诗歌的“三美”

答: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1.新诗规律化?

答:新诗规律化?是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由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新诗规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音乐美,强调有平仄?和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对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同的辞藻,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进行新的创?造。新诗规律化?的提倡与实?践纠正了早?期白话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混乱的局面?,使新诗精炼?集中,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42.象征诗派

答: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43.小诗

答: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44.小诗体

答: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第7章散文(一)

45.“随感录”作家群

答: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

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46.小品散文

答: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又称小品文?。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周作人是一?个负

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高潮。

47.语丝文体

答: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48.白马湖作家?群

答: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

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人?。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49.现代评论派?:

答: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

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

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50.“冰心体”散文

答: 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蕴含温柔,微带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而“说心中的话?”,

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包括母爱、儿童之爱和?对大自然的?爱。

51.美文

答: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第8章戏剧(一)

52.小剧场运动?

答: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53.文明新戏

答:话剧作为西?方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院。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校?业余演出开?始。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若镜、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当时称话剧?为文明新戏?。

54.新剧

答: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

“五四”文学革命批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

?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55.国剧运动

答: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56.爱美剧

答: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

“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

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57.南国社

答: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58.春柳社

答: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59.上海民众剧?社

答:“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60.上海艺术剧?社

答: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郑伯奇、沈端先等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郑伯奇?。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及?"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它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戏?剧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9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61.太阳社

答:太阳社是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于?1927年?冬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现?代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非、殷夫、任钧等,这些主要成?员大都是共?产党员,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太阳社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宣传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创作中努力?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对左翼文学?运动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编有《太阳社丛书?》。

1929年?底自动解散?。

62.左联

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

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63.革命文学论?争

答:革命文学论?争是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

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64.文艺大众化?运动

答: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65.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答: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

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66.普罗文学:

答: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67.两个口号论?争

答:两个口号论?争是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68.华汉《地泉》及重版

答: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69.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是?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

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70.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答: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71.民族主义文?学:

答: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第10章茅盾

72.社会剖析小?说

答: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73.“农村三部曲?”

答: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和《残冬》。这三部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74.全景式的社?会叙述视野?

答:茅盾力图以?“全方位”的视野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第11章老舍

75.老派市民形?象

答: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形?象是老派市?民,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老张,《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际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第12章巴金

76.《激流三部曲?》

答:《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1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对计算机硬件的扩充;从人机交互方式来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机器的接口;从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看,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模块结构的程序集合,属于有序分层法,是无序模块的有序层次调用。操作系统在设计方面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 windows7操作系统 windows xp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软件,而且是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体会:对内,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充硬件的功能;对外,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 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 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 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 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 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 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 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 和图形用户界面。 ●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 能再向前推进。 ●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 续写,修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 立的基本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End Else unlock interrupts; End 13.链接文件 逻辑文件中的不同记录可以存储在离散的磁盘块中。每个盘块中都设置了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链接指针,用这些指针可将一个文件中的所有盘块拉成一条链,而在文件控制块中的“文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5.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8.观测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 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求全距 (2)定组距和组数 (3)列出分组组距 (4)登记次数 (5)计算次数 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 (1)优点:A.可将杂乱无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B.可显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7.相对次数分布表:用频数比率或百分数来表示次数 8.累加次数分布表: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加在一起。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等于总次数。 9.双列次数分布表: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Concurrence)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发程序。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宏观上有多道程序同时运行,但在微观上可能是交替 或顺序运行的。 并行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行程序。 并行执行意即同时执行。 并行是一种物理的、或微观的同时性概念。 并发是一种逻辑的、或宏观的同时性概念。 单处理机系统不能实现并行,但可实现并发。 多处理机系统既可实现并发,又可实现并行。 2共享性 是指OS与多个用户程序共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 资源共享方式 互斥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这种资源称临界资源。 同时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但这里的同时的概念是宏观的,微观上则可能 是交替地对资源进行访问。 3、虚拟性 虚拟是指将一个物理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是一种感觉性存在,如虚 存、虚网、虚设备、虚文件等。 4、异步性又称:不确定性: 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以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为异步运行方式。 但只要运行环境相同,进程虽经多次运行,都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注意:并发性和共享性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1.6 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 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前三个为基本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 1.7 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的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 作业:把一次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全部工作,称为作业 进程状态间转换 在进程运行过程中,由于进程自身进展情况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三种基本状态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j 就绪—运行 k 运行—就绪 l 运行—等待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5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6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采取计量尺度,分类、顺序、数值型数据;按统计数据收集方法,观测、实验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关系,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4什么是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举例说明 有限总体指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如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一批待检查的灯泡。无限总体指总体包括的元素是无限不可数的,如科学实验中每个试验数据可看做是一个总体的一个元素,而试验可无限进行下去,因此由试验数据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5变量可分为哪几类?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变量也可以分为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经验变量和理论变量。 6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统计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总体:指在同一组条件下所有成员的某种状态变量的集合;或者说是某一变数的全部可能值的集合;或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个集团. 样本:从总体中取出来用作分析、研究的个体称样本。 随机样本:总体中的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为样本单位,由这种方法抽得的样本叫随机样本.(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出一个部分;等概率抽取的样本。)随机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体在每一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取为样本。 复置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在每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概率被取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样本中变量的个数.) 观察值:每一个体的某一性状测定值叫做观察值。 变数:若干有变异的观察值叫随机变数,简称变数。 连续性变数:指在任意两个变量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只有微量差异的第三个变量存在,这样一类变数称为连续性变数. 间断性变数:只能取整数的一类变数。 参数:由总体获得的代表总体的特征数.(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如μσ .)统计数:由样本获得的代表样本的特征数。(描述样本的特征数。) 数量资料(数量性状资料):以测量或称重的方式获取的试验资料称为数量资料。 计量资料、质量性状资料 次数资料:凡是试验结果以次数表示的资料称为次数资料。 算术平均数、众数 几何平均数:变量对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对数, (lg) lg Y G n = ∑ 调和平均数: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倒数, 1 () n H Y = ∑ 中位数:将变量顺序排列,处在中间的变量称中位数,计作M d。极差:一组资料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极差. 方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对于总体 ()2 2i Y N μ σ - = ∑ ,对于样本 2 2 () 1 Y y s n - = - ∑ 。 (描述变量平均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定义为 2 1 2 () 1 n j j Y y s n = - = - ∑ 。) EMS:期望均方,是对均方MS的期望值。 标准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总体标准差: () N Y ∑- = 2 μ σ ,样本标准 差: () 1 2 - - = ∑ n y Y s .(变数的平均变异量.) 标准误:统计数变异度的度量,12 y y y s s - == 。(统计数的标准差。)

统计学名词解释超级大全

统计学名词解释超级大全第一章导论 统计学: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教育统计学: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心理和教育方面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数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描述统计: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如制表、绘图),并计算其各种代表量数(如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量数等),其基本思想是平均,如在集中量数中将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在差异量数中将离均差进行平均,在相关量数中将积差进行平均等等。 推断统计:又称抽样统计。它是根据对部分个体进行观测所得到的信息,通过概括性的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去推测相应团体。换言之,就是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情况。 实验设计:研究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获得观测资料,如何更正确、更经济、更有效地达到实验目的,以揭示试验中各种变量关系的实验计划。 统计常态法则: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样本,差不多可以保持总体的特征。这种样本特性保持着总体特性的现象叫做统计常态法则。 小数永存法则:第一个样本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在其他样本中也会存在,这就是小数永存法则。此处“小数”是指小数量的意思。 大量惰性原则:某一事物的某一性质或状态,在反复观察或试验中是保持不变的。

有效数字:指能影响测量准确性的数字。 变量:又称随机变量。具有变异性的数据。三个特性,离散型,变异性,规律性。 数据:某个数值一旦被取定了,则称这个数值为随机变量的一个观察值。即数据。 总体: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基本单位或单元。 样本:总体抽出的部分个体。 参数:表示总体特征的量数。 统计量:直接从样本计算出的量数,代表样本的特征。 名称变量: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类别上不同。 顺序变量: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顺序排列起来的变量。既无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等距变量:只具有相等的单位,而没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比率变量: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连续变量:指取值可以是某区间内任一数值的随机变量,它是指测量单位之间可以划分成无限多个细小单位,其数字形式多取小数。 离散变量:指测量单位之间不能再细分的数字资料,其数字形式常取整数。 计数数据:计算人或物的个数所获得的数据。 度量数据: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测量时所获得的数据。 指标:表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又称统计指标,它是把各个个体的特征加总起来的综合结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反讽简单讲就是说反话或反语,目的是造成幽默、讽刺或嘲弄效果。 9元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提示和交代他是怎样在叙事、怎样在虚构,这被称为叙事的自我指涉,有自指性。在此,作者强制将读者带离想象,强制读者意识到叙事的虚构性和想像性。许多现代小说中都有这种叙事的自我指涉,或者也被称为元叙述,如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小说。大量存在这种自我指涉的小说,理论家们就称它为元小说,或超小说、自反式小说等等 五六十年代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3、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概论 脱机输入/输出 具体的输入/输出不需要在主计算机上进行的方式也称“脱机输入/输出” 批处理 作业是由操作系统成批地进行处理,操作系统能自动地从输入池读入下一个作业,并予以运行和输出,如此直到整批作业全部处理完毕。 SPOOLING 由操作系统将磁盘模拟为输入/输出设备的处理方式称为SPOOLING(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ng On Line),即“并行的外部设备操作联机”,也称“假脱机”。SPOOLING 系统是以磁盘为几乎无限巨大的缓冲区来解决低速的I/O设备与高速的CPU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分时系统 为了降低交互式系统的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的比率,系统通过多台终端同时向很多用户提供运行环境,这种分时系统就能以合理的成本向用户提供交互式使用计算机的方便。 多路性 一台主机可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终端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计算机,共享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交互性 用户能与系统进行对话。在一个多步骤作业的运行过程中,用户能通过键盘等设备输入数据或命令,系统获得用户的输入后做出响应,显示执行的状况或结果。 实时操作系统 是一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输入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响应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多处理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可具有多个CPU或处理机。一般用微处理器构成阵列系统,其运算速度可以达到上万亿次, 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种多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可以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不同的软硬件资源,并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具有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分布式系统具有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把一个大任务划分成很多可以并行执行的子任务,并按一定的调度策略将它们动态地分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并控制管理各个计算机的资源分配、运行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协调任务的并行执行。以上所有的管理工作对用户都是透明的。 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是指用数据通信系统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群和各种计算机设备连接起来的集合,它主要用于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特别是软件和信息共享。 作业:请求计算机完成的一个完整的处理任务称为作业,它可以包括几个程序的相继执行。一个复杂的作业可由多个作业步组成,如编译、运行、打印一个程序的全部工作是一个作业,其中相对独立的每一部分称为作业步。 进程(不支持线程的进程):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活动,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独立单位。 并发:并发是指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计算机系统内存在着多个程序活动。并发是从宏观上(这种“宏观”也许不到一秒的时间)看多个程序的运行活动,这些程序在串行地、交错地运行,由操作系统负责这些程序之间的运行切换,人们从外部宏观上观察,有多个程序都在系统中运行。 虚拟:例如操作系统将一台互斥共享设备虚拟成同时共享设备。 共享:共享是指多个用户或程序共享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的是使用同样一个数据集的同一个程序在同样的计算机环境下运行,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部分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期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7年1月,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出版。从这一号开始,改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同时,编辑部扩大,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形成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1920年9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 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6年终刊。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胡适,他们在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蔡元培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向中国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自此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封建帝制结束,为中国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2、一战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新兴社会力量增长,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与阶级基础;3、更加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4、现代印刷技术与现代出版业的引进与发展,晚清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市场,出现职业作家。 文学革命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重要意义:1、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2、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各种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3、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统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名词解释 一、分类数据(categorical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使用文字来表述的。 二、顺序数据(ran k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三、数值型数据(metric data )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四、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抽样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机的抽取一个单位作为初始单位,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规则确定其他样本单位,这种抽样方法被称为系统抽样。 五、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 )是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的,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取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 六、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 七、四分位数(quartile)也称四分位点,他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为4部分,其中每部分包括25%的数据。 八、离散系数也成为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s s v x = 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小。 九、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是用来描述在一指定时间范围内或在指定的面积或体积之内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的分布。 十、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设从均值μ、2σ(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 的样本,当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X 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2σ/n 的正态分布。 十一、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在区间估计中,有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其中区间的最小值称为置信上限。 十二、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t level)是一个统计专有名词,在假设检验中,它的含义是当原假设正确时却被拒绝的概率或风险,其实这就是前面所说假设检验中犯弃真错误的概率,它是由人们根据检验的要求确定的,通常取0.05α=或0.01α=,这表明,当做出接受原假设的决定时,其正确的概率为95%或99%。 十三、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 A )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十四、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 十五、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用一个线性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因变量y 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 和误差项ε的方程称为回归模型。 十六、点估计 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对于x 的一个特定值0x ,求出y 的一个估计值就是点估计。点估计可分为两种:一是平均值的点估计;二是个别值的点估计。 十七、时间序列(time series )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序列。 十八、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 )是通过对过去的观察值加权平均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t+1期的预测值等于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t 期的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十九、指数,或称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指数是测定多项内容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这个概念中包含两个重点:第一个要点是指数的实质是测定多项内容;指数概念的第二个要点是其表现形式为动态相对数,既然是动态相对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章引论 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2管态:当执行操作系统程序时,处理机所处的状态 3目态:当执行普通用户程序时,处理机所处的状态。 4多道程序设计:在这种设计技术下,内存中能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的执行。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5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它是宏观上的概念。 6并行: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的情况。 7吞吐量: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计算机所能完成的总工作量。 8分时:就是对时间的共享。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9实时:表示“及时”或“既时”。 10系统调用:是用户在程序中能以“函数调用”形式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的集合。每一个子功能称作一条系统调用命令。它是操作系统对外的接口,是用户级程序取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一途径。 11特权指令:指指令系统中这样一些指令,如启动设备指令、设置时钟指令、中断屏蔽指令和清内存指令,这些指令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 12命令解释程序:其主要功能是接收用户输入的命令,然后予以解释并且执行。 13脱机I/O:是指输入/输出工作不受主机直接控制,而由卫星机专门负责完成I/O,主机专门完成快速计算任务,从而二者可以并行操作。 14联机I/O:是指作业的输入、调入内存及结果输出都在cpu直接控制下进行。 15资源共享: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被多个进程所功用。例如,多个进程同时占用内存,从而对内存共享;它们并发执行时对cpu进行共享;各个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提出对文件的读写请求,从而对磁盘进行共享等等。 第二章进程和线程 1顺序性:是指顺序程序所规定的每个动作都在上个动作结束后才开始的特性。 2封闭性:是指只有程序本身的动作才能改变程序的运行环境。 3可再现性:是指程序的执行结果与程序运行的速度无关。 4进程: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 5互斥:在逻辑上本来完全独立的进程,由于竞争同一个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6同步:是指进程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具有伙伴关系的进程在执行次序上必须遵循确定的规律。 7临界资源: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 8临界区:在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 9线程:线程是进程中实施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10管程:管程是一种高级同步机制,一个管程定义一个数据结构和能为并发进程在其上执行的一组操作,这组操作能使进程同步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 11进程控制块: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它保存了系统管理和控制进程所必须的信息,是进程动态特性的集中表现。 12原语:指操作系统中实现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这些程序段的执行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即其执行过程不允许被中断。 13就绪态:进程已经获得了除cpu之外的全部资源,等待系统分配cpu,一旦获得cpu,进程就可以变为运行态。 14运行态: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所处的状态。在单cpu系统中,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考试必备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多道程序设计1概念:把一个以上的作业存放在主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器时间和外部设备等其它资源。2优点:提高CPU及其它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并行性。 操作系统的1作用:a.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b.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2功能:a.处理器管理b.存储器管理c.输入输出设备管理d.信息管理3特性:a.并行性b.共享性 操作系统分为三类: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特点:吞吐量大2:分时系统特点:人机交互3:实时系统特点:响应及时 CPU指令分两类: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常用的存储保护机构:界地址寄存器(界限寄存器)和存储键 重定位的概念:重定位是把程序中的相对地址变换为绝对地址。 重定位分为:静态重定位(它是在程序装入主机时,由连接装入程序进行重定位)动态重定位(重定位不是在程序装入过程中进行) 进程的概念: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特点:a并行性b制约性c动态性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a运行状态(Running)b就绪状态(Ready)c等待状态(Blocked)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1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后,就分配到处理器来运动。于是进程状态由就绪变为运行。2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在其运行过程中需等待某一事件发生后,才能继续运行,于是该进程由运行状态变为等待状态。3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在其运行过程中,因为给它的处理器时间量已用完而不得不让出处理器,于是进程由运行状态变为就绪状态。4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若其等待的事件已发生,于是进程由等待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进程和程序的区别:1.进程是程序的执行,故进程属于动态概念,程序属于静态概念2.进程是有生命过程的,程序的存在是永久的3.进程的组成应包括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4.一个程序可能对应多个进程5.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程序。 进程控制块(PCB)应包含三类信息:1进程标识信息2处理器状态信息3进程控制信息 常用的进程控制原语:1建立进程23456 线程的概念:线程是进程内一个相互独立的,可调度的执行单元。 进程之间的三种关系:1互斥2同步3通信互斥是一种间接制约 临界资源与临界段:临界资源具有互斥性要求的资源,临界段是使用临界资源对应的代码段临界段的设计原则:1在共享同一个临界资源的所有进程中,每次只允许有一个进程处于它的临界段之中2若有多个进程同时要求进入它们的临界段时,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其中之一进入临界段,而不应相互阻塞,以及于各进程都不进去临界段3进程只应在临界段内逗留有限时间4不应使要进入临界段的进程无限期的等待在临界段之外5在临界段之外运行的进程不可以阻止其他的进程进入临阶段6在解决临界段问题时,不要预期和假定进程进展的相对速度以及可用的处理器数目。 信号量:一个进程强制地被停止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知道收到一个专门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信号量。 一个信号量被定义为一个整数变量,在其上定义了三个操作:1可以被初始化为一个非负数2Wait操作(P操作)将信号量值减1后,若该值为负,则执行P操作的进程等待3Signal 操作(V操作)将信号量值增1后,若该值非正,则执行V操作的进程唤醒等待进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