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生活》修改部分

《文化生活》修改部分

《文化生活》修改部分
《文化生活》修改部分

2008年《文化生活》教材修订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宋景堂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报告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报告围绕这一目标,从四个方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我们对《文化生活》教材作了相应的修改。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原教材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将原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为落实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精神,将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比较大的修改。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凸显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三是建设和谐文化。修改后的第九课具体内容如下(只列教材宋体字部分)。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框: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一目: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中华文化曾有辉煌的历史。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目: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目: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大体同原教材)

第二目: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目: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

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充当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同时,结合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精神,将第十课第一框第三目“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改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修改后的内容如下。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人人都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袪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三、为贯彻第三条要求,我们在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作了两处修改。一是将本课导语改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将第一框最后一段字体字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已经掀开了崭新

的一页。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这里主要突出了弘扬中华文化、正确对待中华文化两层意思。

四、为贯彻第四条要求,我们在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第三目中指出:“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五、根据十七大精神对一些提法和观点作了修改。例如: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论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三课谈到文化交流时,强调:“今天,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十课强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等内容。

除了以上所作修改之外,我们还结合教材实验情况作了以下几点修改和完善。

一是对局部结构作了调整。例如,将原教材第65页论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一段文字作了修改后,移到本课倒数第二自然段,并在本课最后加了一段论述中华文化力量的话:“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是对有关论述作了补充完善。例如,将原教材第44页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影响文化发展的一段话改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又如,将原教材第79页第二自然段宋体字改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

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三是对个别概念、提法作了进一步规范。例如:将“文化市场的盲目性”改为“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改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将“知识文化修养”改为“科学文化修养”;等等。这里,我想对全书将“知识文化修养”改为“科学文化修养”的文献依据作一点补充。关于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法由来已久。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强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从以上所列论述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都把“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对照使用,并将两者规定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我们谨将“知识文化修养”一律改为“科学文化修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