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

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

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

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

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

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

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

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

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

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

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

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

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

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

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

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

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

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

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

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

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

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

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

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

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

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

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

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

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

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

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

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

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

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

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

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

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

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

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

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

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

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

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

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

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

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

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

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

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

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

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

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

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

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

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

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

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

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

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

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

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

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

了一生的精力。

【篇二: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13)】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

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

的的必读之作。《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

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

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

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

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

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

濡养颜面,故面始焦。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寒气生浊,

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热

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焦气机失常,故飧泄。故上焦之

病不可忽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

焦。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清代医

家黄元御很重视阴阳,它认为一切皆在阴阳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

咳嗽。

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

生飧泄;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痎疟;湿为阴也,“重阴必阳”,故冬生咳嗽。此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

《伤寒论》

《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中,认识到了许多,如桂枝汤中的甘草,黄连阿胶汤中

的鸡子黄等,学习伤寒更重要的是认识六经辩证的本证及传变、兼证、变证。

“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感疾病多为脉浮,太阳经循行于头项,故项强,恶寒则为卫气较弱,不能温煦机体。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由于汗孔而入肌肤腠理如矢之中靶,名曰中风,人体发热由

于正邪斗争剧烈,恶风则因为风邪入里与正气相争,

风邪盛于正气故恶风,属于阳,属于阴者,其性和缓;属于阴,属

于冷者,其性紧急。风者阳邪也,其性温,故脉缓。太阳中风,阳

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

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

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桂枝汤中用生姜、大枣、甘草补

中调气,重视中焦脾胃的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

复是驱邪的重要武器。

我选择了《内经》、《伤寒》作了一些注释,写了一点看法,还有

许多,但因时间的关系,到此为止。

【篇三: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7)】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

因为喜欢中医,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报考的是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但因为当时的成绩不佳,上的是三年制的中医专科学校。记得刚进

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当时还

疼纳闷,后来才知道“四大经典”是每个中医人必读的经典。

专升本考试结束后,我有幸进入本科学院继续深造。开学后,学校

开了一门以前没开过的新课,叫《中医经典选读》,到现在我才真

正的接触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上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温病学说”统

称为“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倦,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

补充。《内经》是集众多的医学家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是医

学成就的整理和总结。该书全面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

学思想,深刻讨论当时哲学领域中的气的概念、天人关系、形神关

系的重大命题。阐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

康复等问题,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中医学

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内经》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

体医学模式,以指导维护健康,养生防病,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构建了藏象经络理

论,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创立了经络理论及其对机体的

网络调节作用,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

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从而奠定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在疾病

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两部分。是张仲景

所著,成书于东汉。《伤寒论》围绕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

阴病、少阴病、绝因病辨证论治为主体内容的辨证论治。《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398条,113方。《伤寒论》以条文形式将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神,将中

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

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脉症并重的诊

断方则。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共25篇,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由于该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市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誉其

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防治杂病的典范。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属于主干学科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瘟疫论》,由吴有性著,创“戾气”学说,认为瘟疫的病因是非风、非暑、非湿,乃

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瘟疫论》一书,成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热论》,由叶桂(叶天士)著,创温热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热病的致

病因素、感邪途径、邪犯部位、传变趋向,并辨明了温病与伤寒的

诊治异同,是温病学理论第一次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它的出现

标志着温病学自成体系形成科学,成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

学习温病学必读典籍。《温热病篇》是薛生白所著,是我国第一部

温热性质温病的专著,该篇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作了

详尽的论述和发挥,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楷模。吴瑭所著《温病

条例》也是学习和研究温病的必读典籍,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发展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名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学习的必读之书。

2012级专升本班

83号

罗剑雲

相关文档